2023天津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_第1页
2023天津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_第2页
2023天津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_第3页
2023天津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_第4页
2023天津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天津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就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使用典故,概括了悲秋的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词人心头,引起他的共鸣。“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承上启下,为全词的主旨句,将烟水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与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立尽斜阳”,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于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2)“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几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DA(2)①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写出了因不能与思念的故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之情。②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写出了词人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希望落空的失望之情。解析(1)“这首词……羁旅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赏析错误,词中有离别之情,但没有“送别”之事。(2)“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意思是: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只是枉自空等。这几句词通过“双燕”“远信”“暮天”“归航”等意象,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以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之意。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初赴明州⑷

范成大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如今忽四明。

海接三韩诸岛近,江分七堰两潮平。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注】明州即宁波,诗中“四明”也是宁波的别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中“四征”指的是诗人曾奔波于全国多地做官,而句中“东征”是指这次奔赴明州。B.第二句表明诗人写作此诗之时已经前去四明赴任,该句也呼应了诗歌的标题“初赴明州”。C.本诗三、四句对仗工整,概括了明州毗邻大海、岛屿较多、水源丰富等地理特点。D.“顶踵”化用了《孟子》中“摩顶放踵利天下”一句,说明皇帝给予诗人的恩惠非常多。(2)本诗写于作者参知政事职位被罢免而出知明州之时。从本诗来看,面对仕途的波折,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和做法?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DD(2)①态度:面对仕途波折,作者未发一句怨诽之语,时刻想着国恩未报,一心报国。②做法:作者到明州后,坚守职分,积极开展工作,宣言朝廷宽容政策,积极鼓励百姓进行农耕。解析(1)“说明皇帝给予诗人的恩惠非常多”错误。是诗人自己享受了太多恩惠还未及报答。“顶踵”谓不顾身体,不畏劳苦,尽力报效。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给摩伤了;形容不怕劳苦,不顾身体。“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摘自《孟子•尽心上》,解释: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辞。2)“四征惟是欠东征”,作者抱以乐观的态度,在诗人看来,赴明州做官是他完成“四征”的一部分。并且描写了明州地理环境的独特,表现了他对知明州的期望。“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结合对“顶踵”“何敢叹劳生”等的理解可知,作者对赴明州做官持乐观态度,而且有足够的信心,也表现了作者不抱怨劳苦、一心报国的高尚品质。“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作者对上任已经有了计划,准备宣言朝廷宽容政策,趁天气清明和暖,劝导当地耕种,足见他对治理好明州的信心。作者将不辞辛劳,竭力报效国恩,为国驱驰,而不抱怨波折的仕途和劳碌的命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妒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①诗人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举进土不第,寓居长安,该诗作于诗人客居长安之时。②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总写长安拂晓全景,“凄清”既是客观景物特点,又是诗人主观心境体现。B.颈联中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拟物作人,形象传神。C.尾联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空”字流露出寓居长安之无奈。D.全诗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借助深秋的典型景物传达诗人的情怀,极具感染力。(2)本诗颔联因选景典型、意蕴清远而广受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答案(DD(2)①本联选取“残星”“雁阵”,又加以高楼笛声来烘托,描写了长安晚秋最具代表性的景物。②本联借助富有韵味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怀远之情。解析(1)“全诗寓情于景……情怀”错误。尾联抒写胸怀,写归思,通过“知妒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发自己欲归而不得的苦闷心情。(2)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循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发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使闻者黯然神伤吗?借助富有韵味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怀远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北邻®杜甫明府2岂辞满,藏身方告劳。青钱买野竹,白陵岸江皋。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时来访老疾,步屡到蓬蒿。【注】①此诗作于上元元年,杜甫寓居成都时。②明府:县令。③山简:山涛之子,爱好喝酒。④何水曹:何逊,八岁能诗,为名流所称。⑤糜(X诂):古代鞋的木底。(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出北面邻居的大概经历:曾身为县令,现已辞官归隐。B.颔联用“青”“白”两字,写出北邻生活之简朴,爱好之清雅。C.颈联运用两个典故,表现出了北邻好饮且善于赋诗的个性。D.尾联写北邻常去看望村里年老生病之人,还到草堂看望作者。(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答案(DD(2)①对邻居的赞美、羡慕之情。邻居任期未满就辞官归隐,喜欢喝酒,擅长写诗,作者赞美其淡泊名利、情趣高雅。邻居在居处种野竹,戴白头巾在江边游赏,作者羡慕其生活的闲适恬淡。②对邻居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邻居经常看望关心年老多病的作者,作者对邻居的情意充满感激。③表达对邻里关系融洽的喜悦之情。解析(1)“看望村里年老生病之人”错,“老疾”指的是年老有病的诗人。(2)首联“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点出北面邻居的大概经历:曾身为县令,现已辞官归隐。颔联“青钱买野竹,白帧岸江皋”用“青”“白”两字,写出北邻生活之简朴,爱好之清雅。颈联“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运用两个典故,表现出了北邻好饮且善于赋诗的个性。这三联写出了邻居辞官归隐的隐士身份,简朴的生活、清雅的爱好,以及喝酒写诗的高雅情趣,表现出作者的羡慕和赞美之情,透露出作者对闲适恬淡的生活的喜爱。尾联"时来访老疾,步糜到蓬蒿”写北邻常去草堂看望年老生病的诗人,表达作者对邻居关怀的感激之情,同时暗含了作者对邻里关系融洽的喜悦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夕次洛阳道中崔涂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比,动静相衬。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2)你认为“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DD(2)①情感。”不复叹岐路”意为作者不再叹息前路难测,表面上表达的是旷达之情,实则表达了对世路艰难(“世路难测"''难以找到正确的人生之路”)的无奈。②原因。从“不复”句前后的内容可以看出表达的是无奈之情。作品的前三联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时光流逝、往事成空之悲,尾句以尘土飞扬的景象传达了内心的迷茫沉重,“不复”句前后的情感都是低沉感伤的,因此将该句的情感理解为“无奈”才与全诗的情感脉络相契合。解析(1)“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错误。“川暗度”意为“河水无声无息流过”,作者是感叹时光像河流一样暗自流逝,并不是说在夜晚渡过河川。(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情感。结合整首诗来看,作者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独自一人在城下吟唱,又即将远行。看到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而古原人还在辛劳耕种。时光如同河流一样暗自流逝,往事如同当空明月,清晰明亮却无法触及。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独之感,而此时又不得不远行,又可看出作者的无奈,这里“不复叹岐路”意为不再叹息前路难测,表面上表达的是旷达之情,其实是在表达对世路艰难的无奈之情。②原因。从“不复”句前后的内容可以分析出表达的是无奈之情。作品的前三联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表达了羁旅的孤独之苦以及对时光流逝、往事成空的悲叹,诗歌的尾句写到“骑上马儿前行,这时尘土飞扬,黑夜沉沉”,作者以尘土飞扬的景象传达了内心的迷茫沉重,由此可知“不复”句与颈联形成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悄然流逝、往事成空的感慨;又与后文共同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前途的茫然,见不到希望,黑夜沉沉。由此可知,该句前后的情感都是低沉感伤的,因此将该句的情感理解为“无奈”才与全诗的情感脉络相契合。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萧郸草书歌顾况萧子草书人不及,洞庭叶落秋风急。上林3花开春露湿,花枝濠漠向水垂。见君数行之洒落,石上之松松下鹤。若把君书比仲将②,不知谁在凌云阁。[注]①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宫苑,里面奇花异卉极多。②仲将,三国书法家韦诞,曾给凌云台题字,诗中为押韵而用“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论书诗首句开篇明义,应题的同时,直赞萧郸的成就,“萧子”为敬称,点明萧郸在书法界德高望重的地位。B.“急”“垂”“洒”三字用得巧妙,写出了萧郸书法劲疾、飘逸、狂放,又略带濠濠清雅的特点,暗表其书法之兼容并蓄。C.尾联诗人将韦诞和萧郸作比,“不知”二字,直言萧郸草书造诣在韦诞之上,可见诗人对萧郸评价之高、崇敬之甚。D.这首七言咏赞诗,语言平淡,意象清婉,形象生动,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让人想一睹萧郸草书的风采。(2)本诗以一幅幅画面来评论书法,将书意、画面融为一体,特色鲜明,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DC(2)①洞庭叶落图:水天寥落,洞庭波摇,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写出书法的遒劲有力、疏朗美妙的特点。②上林花开图:春天上林苑中,花团锦簇,百花盛放,写出书法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特点。③松鹤傲立图:石上的松,品格孤高,气骨苍劲;松下的鹤,神韵高雅,风度不凡,写出书法的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特点。解析(1)“‘不知'二字,直言萧郸草书造诣在韦诞之上”错误,“若把君书比仲将,不知谁在凌云阁”是说如果把萧郸的书法和韦诞相比,还不知道谁能在凌云台题字呢!没有直接赞美,而是用一个问句结尾,表示假如将二人放在一起比,不知道谁会在凌云台题字,暗含萧胜韦之意。(2)首联写“洞庭叶落秋风急”,化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以洞庭湖秋风落叶的景象,来描写其书法如秋风般劲急,又如叶落树空般疏朗美妙,形象地写出其笔法遒劲有力、间架结构穿插合度的特点。“上林花开春露湿”一句,用上林花开来写其书法的特点,从注释①“里面奇花异卉极多”可知,本句是形容其书法包含各种书法的妙处,正如上林苑百花盛开,满园奇花异卉一般,有博采众长的特点。“石上之松松下鹤”一句,用嶙峋怪石上的劲松与松下高洁优雅的仙鹤来写其书法特点,松在石上,必然苍劲孤傲;松下仙鹤,本身气度高雅,有超凡脱俗的美感,此句赞美其书法的超凡脱俗、卓尔不群。.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次秀野种粟韵朱熹阿香一笑走丰隆8,雨遍平畴万顷中。旧喜樊迟②知学圃,今看许子③快论功。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注]①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②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③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主张“种粟而后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借用“阿香”“丰隆”等神话人物,表达出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也迎来了耕种的时机。C.诗人曾为儒家弟子想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D.尾联祝愿老友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在田间小路漫步吟咏,尽享无穷兴味。(2)本诗中的“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两句颇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DC⑵①“翻”“弄”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写出稻浪翻滚的远景与稻穗低垂的近景;②“郁郁”“垂垂”运用叠词,凸显果实的繁茂与丰硕,摹写逼真,音律和谐;③诗人借助虚写,想象秋收之时的美景,强化了春日雨后种粟的喜悦之情。解析(1)“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错,“今看许子快论功”与“旧喜樊迟知学圃”照应,意思是为儒家弟子重视农耕而高兴,这两句善意提醒朋友也应该以农事为乐。(2)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诗句对仗工整,“遥怜”与“预想”强调了这两句为想象中的秋收之貌;“翻秋陇”“弄晚风”,把大自然写活了,赋予其人的行为(动作),一“翻”一“弄”极富生活情趣,生动形象,亲切可感,富有诗情画意,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出了稻浪翻滚的远景与稻穗低垂的近景,远近结合,感染力强;“郁郁”“垂垂”均为叠音词,形容词性,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突出了秋季的丰收之景。诗人借助想象虚写秋收之时的美景,强化了春日雨后种粟的喜悦之情。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朝饥示子聿闺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注]子聿:陆游的小儿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交代了诗人的居住环境,“茅茨”暗示了他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雷动”二字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的饥肠辘辘,照应标题。C.诗人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无所作为,内心倍感羞惭。D.诗人以此诗教导儿子,风格亲切自然,多用口语,蕴含真挚深切的情感。(2)诗人要教示给儿子怎样的“衣钵”?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DC(2)①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②性格刚直,光明磊落,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③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符合大意即可)解析(1)“内心倍感羞惭”错,由后文的“死见先亲幸有辞”,可见诗人心中并无羞惭,诗人说自己虽壮志未酬(“虚过”),但没有失去本心,死后还能面对双亲,表达出自谦和遗憾。(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外物不移方是学”,其意为,求学之心不被外物动摇或学习时不受外物干扰,才能学有所获,学出大成。这是告诉儿子,”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其意为,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可庆幸的是,到了地下面对双亲可以无愧。说明诗人性格刚直,光明磊落,没有做有损人格愧对父母的事,教示儿子也要如此,要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八十到头终强项”,意为终其一生没有低头屈服。指诗人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为人处事、作诗都是如此。整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12分)出塞[隋]薛道衡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提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颗②,单于已系缨。

组马的登玄阙,钩能•临北溟。

当知霍骡骑©,高第起西京外[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颗:叩头。③组马:拴马。④霍骡骑:汉朝骡骑将军霍去病。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⑤西京:指长安。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i从金伐鼓下榆关,旌■麻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用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成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无琥的一项是(3分)()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的笳声、哀鸣的孤雁,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2)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3)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5分)答案(DB(2)(示例)薛诗结尾处用骡骑将军霍去病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并受到嘉奖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出征大军歼灭敌人、取得卓著战功的赞颂之情。高诗结尾处用痛击匈奴、有勇有谋、爱兵如子的李将军,对比讽刺了那些骄傲轻敌、只顾寻欢作乐、不顾士卒生死的将领,也表达了诗人对饱受征战之苦的士卒们的同情。(3)(示例)诗歌通过描写指挥隋军直取敌营的如云战旗以及击响的直捣龙庭的战鼓,衬托出隋军将士英勇作战、所向披靡的雄壮、刚健气势;还通过写左贤王、单于投降,反映出敌军叩首臣服、束手就擒的惨败之象,反衬出隋军的英勇强大、战果辉煌。诗人借助以上意象,表现了隋军威武雄壮的特点及将士们的英勇豪迈之情,从而体现了诗歌雄壮刚健的风格。解析(1)错在“悲凉的思乡之情”。此处应为描写出艰苦的战场环境。(2)边塞诗歌的主题包括:①赞美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表达为报效祖国而征战的豪情及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抒发征人的思乡念亲之情;③描写战争的惨烈艰苦及其对人民生活的破坏,表达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慷慨愤激之情。把握住两首诗各自的主题,结合典故进行解读即可。(3)解答本题要抓住能够体现雄壮刚健的意象:①烽火、大旗、军鼓声等军营典型事物意象;②能够表明我军胜利的被俘的敌军首领的人物形象。注意不要简单罗列意象,要围绕边塞诗的主题对意象进行展开解读。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12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①

谢眺,浦浜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叠{参差皆可见。

余震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句。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0有情知望乡,谁能鬟3不变?[注]①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京邑:指南朝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②谢眺:南齐文学家。此诗作于他出任宣城太守途中。③浦:水名,流经长安城东。诗人王粲作于汉末长安大乱时的《七哀诗》中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之句。京县:西晋都城洛阳。诗人潘岳的《河阳县作》中曾有“引领望京室”之句。④亮(m6ng):屋脊。⑤鬓(zh占n):黑发。(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下无项的一项是(3分)()“满唉”二句,借典故写登高远望,表现出诗人对京邑的眷恋之情。“白日”二句,写豪门多光耀,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去矣”二句,写此去久远、欢宴难再,为下文惆怅泪流积蓄情势。“有情”二句,写黑发会变,真切地传达出有情人望乡产生的愁绪。⑵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生卿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的“还望”明示诗人已在离京途中,与《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的情态相类似。B.“白日丽飞薨”中的''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用法有相同之处。C.“喧鸟覆春洲t,杂英满芳甸”与《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都运用了拟人手法。D.诗中“佳期”指归期,秦观《鹊桥仙》中的“佳期”指有情人相逢的时刻,两个“佳期”都是美好的。(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简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答案(1)B(2)C(3)(示例)①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未逝的晚霞铺展成多彩的锦缎,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素绢。诗句呈现出的绚丽悦目(澄净开阔)的景物与全诗迟缓的情调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旧乡的留恋。②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与上二句“白日丽飞薨,参差皆可见”相接,与下二句“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相连,六句诗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美好、多彩空灵的画面,将诗人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展现出来。解析(1)“白日”二句意为: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此二句重在表现京邑的繁华。“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二句用工笔描绘了江洲的佳趣。“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二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3)在分析内容方面的作用时,可先翻译诗句,然后分析其如何表达了诗人的离乡之苦;在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时,可以从景色上的承上启下、时间的推移、诗人视角的变化等角度思考。1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久长歌自深酌。看天阔莺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荽马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菁人过,仰天大笑冠簿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注]①邓禹:东汉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②黄阁:借指宰相官署。③苦:同“香”.⑴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琥的一项是(3分)()“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莺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⑵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无破的一项是(3分)( )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3)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6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答案(DC(2)B(3)要点:辛弃疾之“乐”: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范仲淹之“忧”:①身处朝堂,心忧百姓;②退居江湖,心忧国事;③同道难觅,知音难寻。解析(1)“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分析错误。“西风”一句,点明作词的时间,也营造出一种近似于当年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氛围。词人以“喷薄”写菊花的香气,足见豪情。(2)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表现自己纯洁高尚的精神追求。(3)辛弃疾的“乐”是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①享受自然美景、悠哉生活的乐;②以古圣贤为师,乐观旷达、洒脱超然的乐(能够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③如邓禹一般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乐。(其中前两点扣合“退”乐,后一点扣合“进”乐)。还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看,辛弃疾的“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