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_第1页
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_第2页
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_第3页
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_第4页
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目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 千百年来, 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 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而在历年的中考语文中,古诗词也备受青睐。一、了解诗人我们常说“诗如其人” ,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了解诗人的诗风。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有了感性体验后,明确李白那豪迈奔放的诗风,再学习《望天门山》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2、熟悉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杜牧《泊秦谁》创作的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二、解读诗题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 “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找准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一句诗包含丰富的内容。诗眼往往在结构或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眼,从而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意蕴。例如,解读杜甫《石豪吏》 ,只要能抓住 "苦"和"怒",就不难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应抓住诗眼 "愁"、"凉"、"瘦",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浓浓的思念和淡淡的忧伤,恰似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读马致远的《秋思》应抓住曲眼 "断肠人 "三字,由景入情、层层深入地去感悟抒情主人的无奈和在困境中挣扎的痛苦。一般地说,诗歌都有一种主导感情,即诗的基调。要把握诗的基调,须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仔细揣摩诗中景物的色彩、特点、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 、《虞美人》 ;有的悲凉,如《潼关怀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词》、《观沧海》;有的旷达,如《江城子•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四、以诗教诗语感的形成需要语言材料的积累。当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之后,阅读时就有左右逢源的感觉。我们应调动以往的经验,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在比较中深入领会诗的意蕴。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的运用移情手法,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将诗人主观感情赋予客观外物,正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有的运用反衬手法,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用杨柳在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士兵回来时,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来反衬愉快的心情。 [注]又如王维的《渭城曲》中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离别的忧伤;而高适的《别董大》中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以悲景衬乐情,展现的是诗人的自信与乐观。可以从表现的内容来比较,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都有送别的深情厚谊与送别后的惆怅;夏完淳那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有如李煜那 "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夏完淳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和陈毅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都体现了诗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英雄气概。可以从风格来比较。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比较,二者同是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前者能入能出,多了一份理智与豁达,后者多了一份沉重与忧伤。五、以象悟境有人说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领悟诗歌的意境。谈意境,得先谈意象。粗浅地理解,意象就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外物。 一切客观外物只有经过诗人感情的内化与浸润, 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 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中的"明月 "是意象,因为此时的明月已经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传递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花不是意象,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中的 "花"是意象,因为它渗透了作者感时恨别的血泪。意象与意象组合在一起, 便会产生新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意境。 意境的产生, 需要读者的介入。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应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例如,当我们读到李商隐《无题》中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时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她对爱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 "的执着;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 对月抒怀的形象, 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疼爱之情。 又比如,读李清照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时空,想象以前重阳节和丈夫把酒吟诗的欢乐场面,就能反衬出诗人如今的孤寂。诗歌的意境有的优美,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有的宏阔,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有的超脱,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的凄苦,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领悟意境,要抓住景物特征,入境、入情、入理。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古诗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诗词的基本知识:①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②格式(押韵)。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①借古讽今一一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②怀古伤今一一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③借古抒怀一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咏物诗一一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一一由形写神,物我一境一一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一一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思路:物——情 物——理。①一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一一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①托物言志物物表达诗人志向情感。②借物喻人物物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③借物喻理物物 .劝世道德箴言.写景诗物一“一切景语皆情语”⑴写法①写景抒情一一先写景,后直抒胸臆。②情景交融物物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 注意景物色彩, 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 (景物)。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田园诗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诗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边塞诗和战争诗诗文思路:塞外景物物物戍边战士的情怀。.赠别诗和悼亡诗两类诗共同点:①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物物古语:“悲莫悲兮生离别。”“抚存感往,物是人非”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一一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便不可视作山水诗。思路:写物象行行触“物”生情行行抒情。.咏怀诗行行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 、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 ,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 、《将进酒》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苏轼的《定风波 ?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游仙诗行行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悯农怜民诗行行讲农民劳作之苦, 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 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或 .农家、渔家乐与苦.讽喻诗行行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 ,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 、《伐檀》、《蜂》(唐 ?罗隐)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行行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闺情诗行行行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行行归结“怨”字。13.干谒诗行行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三、诗词的风格: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 (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四、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过分析诗的内容、风格、形象和了解作者及其相关背景来把握。a)歌颂大好河山。b)表达爱国情感: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建功立业…c)抒发人生感悟:命运难测 怀才不遇 韶华易逝•…d)抒发内心情绪:高兴惆怅烦闷 厌倦尘世 思念故乡亲人 愤懑惬意 旷达•…五、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表现手法比兴、象征、双关、衬托、烘托、渲染、用典、叠词、互文、想象、联想、铺垫、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有褒有贬、以乐景写哀情等 ^r记叙议论描写对象:人物.环境.场面.细节表达方式描写侧面描写表达方式描写描写方式正面描写直接抒情表达技巧抒情<V境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表达技巧抒情<V境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间接抒情用典借古讽今表现手法比兴衬托(表现手法比兴衬托(烘托)对比渲染白描抑扬象征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以乐景写哀情褒贬结合等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等渲染:就是从正面描写烘托:就是从侧面描写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等渲染:就是从正面描写烘托:就是从侧面描写,有以人烘托人,以人烘托物,以物烘托物,以物烘托人.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一是反衬白描:是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白描:是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虚实结合: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物实境欲扬先抑: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然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有正衬和反衬.反衬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的一种。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某一种情感。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时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六、语言和结构特点㈠语音⑴平仄韵律、押韵,一一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⑵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一一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⑶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㈡结构上.起承转合一一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一一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七、体味意境:了解诗歌通过写什么,表达什么。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典型高考试题分析: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 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 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 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 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思考小结考查模式:表现什么样的情绪?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概括某句内容等。答案要点:具体景物(意象、意境)或句意 +主旨情感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餐(tu6)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