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一、试题回顾。(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枯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日:“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 ?”对日:“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TOC\o"1-5"\h\z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2分).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秋考题)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 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日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胪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楷,被之菱灰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 ?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 !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二、认识文体:就高中教材来说,典型游记类散文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黄州快哉亭记》。初中还学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以及《醉翁亭记》等内容各异的名篇。可见,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沧桑变幻,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一家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散文形式,有重在议论说理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重在考证说理的,如郦道元的《三峡》、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有重在寄兴抒怀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纵观这些名篇佳作,艺术手法多样,综合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一)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例如《石钟山记》中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融情于景,意境灵动例如《醉翁亭记》中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幻之美、四季轮回之美,并借此抒发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例如《黄州快哉亭记》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作者借物抒怀。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作者并非主张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这些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愫都含蓄地蕴藉在文中,让读者回味。(四)语言精美,佳句频现例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词句摇曳多姿,用词精当,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又如《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语句对仗工整,穿越千年,读之生津。(五)题材丰富,主旨多变(1)纯粹表现娱情山水(热爱与留恋)类的(很少):如《与朱元思书》、《冷泉亭记》(白居易 2005年春考题)。( 2)表达民本忧国思想类:《醉翁亭记》除山林中游赏宴饮之乐外,还有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岳阳楼记》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病梅馆记》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3)借物(事)喻人(理)类(富有理趣):如《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先叙后议,哲理的提升;《古樟记》(赞美德才出众者,贬抑庸碌小人)、《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批判鬼神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九疑山图记》(作者撰文对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的九疑山却不能列于五岳的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4)借景浇心中不平之块垒类的(作者一般为被贬人文):如柳宗元《永州八记》均借写山水游记来书写被贬后胸中的不平与愤郁;《前赤壁赋》借秋夜舟游赤壁的情景表现政治上受挫后惆怅苦闷的心情同时也显示出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5)表达文人雅士之生命的感悟:如《项脊轩志》(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对三位亲人的怀念)、《归去来兮辞》(对官场的厌弃对自由的向往)、《兰亭集序》(批判虚无主义思想,表达积极入世的人生观)、《黄州快哉亭记》(则借为亭作记表现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游记类文章,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以及思想性,阅读难度适中,阅读障碍不会很大,非常适合作为考试材料。最后要指出的是有些文章在题目中并没有“记”,如《与朱元思书》、《项脊轩志》、《前赤壁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等,但是仔细斟酌,这些文章的特点与游记类文章一样,我们在阅读时也可以把它们划归到游记类中来。三、阅读技法:结合这类文章文体的基本特点与高考常见的出题方向,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整体把握全文。根据上文所述文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把握其中的“景”、“情”、“志”、“妙”,随文圈划。 2012年秋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中“景”如“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情”藏“景”中,对戴氏、弘农公的称赞、颂扬含蓄有致;“志”如“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真是“有仙则灵”;“妙”如用词造句,整散结合,“水萦之若玦焉”、“望之若连舻縻舰”比喻灵动。在初读时不妨圈划、旁批。(二)读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因景悟情。“景”通常是“情”与“志”的载体,“情”与“志”因“景”而生。一般来说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抒情常融会在写景之中,少有直接抒情;议论则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经常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三)调动积累,读出艺术特色。我们不妨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白描、渲染、衬托、烘托、联想、想象等等,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比对。当然,阅读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运用。有些文章会做出一些个性化的选择,比如《病梅馆记》重在托物言志,借梅议政,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出现了喻体,本体需要读者自己理解来发现。四、答题技巧:《考试手册》中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句式,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还有针对主旨内容以及语言特点的鉴赏评价。这些考试内容都有可能在山水游记中出现,不过就近年上海高考命题来看侧重于考察这类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以及对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面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考察,如果掌握了此类文章的文体知识、阅读技法,就会迎刃而解。近五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这类文章主要有: 2009年春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2010年春考试题中描写樟树滩上大樟树的《古樟记》, 2010年秋考题中描写九疑山的《九疑山图记》, 2012年秋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等。题型主要有加点字解释、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简述选文的思想意义、写出选文的寓意(还会提示有几方面)、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艺术手法、选择题(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至于文章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察,与文体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这里不再赘述,而作为主要出题方向的文章内容理解和手法鉴赏类题目,都是与文体的基本特征紧密联系起来的。下面主要在上文的基础上总结一下主要内容理解、评价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题目的答题技巧。(一)字、句、段内容理解、概括,重在理解。首先,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其次,分点表述,要点齐全。(二)评价文章内容主旨,客观辩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鉴赏评价的具体对象,是人物性格还是所述之理等。其次,面对作者观点、行为,评价要客观、辩证,利弊分析到位。再次,表述规范,观点居要,紧扣文本作具体的鉴赏评价。(三)艺术特色分析,评鉴具体。明确鉴赏角度,笔力集中,分析具体,据分值合理取舍。首先,结构角度:由叙及议,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说理有力。其次,写作手法:对比鲜明,类比形象;正反说理,透彻有力;由景及情,由事及理,虚实结合,含蓄典雅。最后,语言特点:经常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整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用词精妙,多用修辞,造句典雅等。五、练习巩固:详见一模卷:P10《游桃源山记》、P51《王彦章画像记》、 P64《宝界山居记》、P70《游翠微峰记》、P81《慧山寺新泉记》、 P93《梅庄记》、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草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篓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紫,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节选自苏辙《东轩记》)(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篓自苦如此(2)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 »(作品名),后来有成语 “ 形容颜回这一品质。(3)作者举颜回的事例有何作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 (1)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篓自苦如此(2)论语;安贫乐道(3)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颜子”做主语,此前应断开; 私以为虽不欲仕"省略主语我”,此前应断开;然“、尚“、而",连词,引出下一话题,此前应断开。(2)本题中,要求掌握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知道 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此书,然后根据这一句话找出相应的词语,即 安贫乐道(3)本题中,作者举颜回的事例,从手法上看,是为了与下文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紫,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相对比,从效果上看,为了揭示本段文末的道理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即: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故答案为:⑴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篓自苦如此⑵论语;安贫乐道⑶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白“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⑵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附参考译文】我年少读书时,曾暗暗奇怪:颜回箪食瓢饮,住在陋巷,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等到我来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勤来苦去,没有一天的休息。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自由放任于道德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匕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 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 ”帝不许。德又言: “《会典》礁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日: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遏事侃侃,藏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 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节选自《明史》)(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匕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B.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匕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C.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匕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D.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匕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 “春闱”。刑部是古代 “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 “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 “赠”。(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答案】 (1)BBB① (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② 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解析】 【分析】( 1)本题断句,只有首句和尾句不同,中间答案一致,故可以采用排除法,快速得出答案。如 “恳请”是一个人的动作行为,发出这个行为的是欧阳德,故 “德恳TOC\o"1-5"\h\z请”不该断开,可以排除 A、 C。 “母忧归服未阕 ”大意是“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 ”,从语法角度, 朱阕”前应该有个主语。排除Do故选BoB项解说错误, “军令”属于“兵部”。故选B。B项,“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分析错误,原文 “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 ”,说明欧阳德是在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故选 B。题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 ①“甫”解释为“刚刚”、“冠”译为“二十岁”、“举”译为“中举”、“之”译为“到”。②“务”译为“讲究”、“尚”译为“崇尚”、“见”表被动、 “知”为“了解”之意。故答案为:⑴B;⑵B;⑶B;(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 ②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另外,这类题也有规律可寻: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白“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要全理解。另外,针对每一个选项,标明时间、事件,到原文一一对照。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附参考译文】欧阳德,字崇一,是泰和人。(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 1523),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欧阳德与魏良弼等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谀之意,结果进士及第,授六安州知州。他在六安建立了龙津书院,聚集生徒讲学。后调入京城任刑部员外郎。嘉靖六年,诏令选择朝中有学问和有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于是欧阳德改任为编修。后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不久,改任南京尚宝师。随后,召入京为太仆少卿。为便于奉养父母,又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每日讲学。其后,因被荐举起任原官,又经过多次升迁至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詹事府。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即起用为礼部尚书,但等到服丧期满才赴任,召命他当值无逸殿,当时,迟迟不立皇太子,因为世宗相信陶仲文的匕龙不相见”之说,讳言立皇太子之事。欧阳德恳请建储。适逢世宗诏令二王出京至其分封藩地,并于同日完婚。欧阳德则认为裕王是太子不应出京,并上疏说: 从前太祖以父婚子,诸位王子都住在宫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才搬到外府,现在的事和太祖时候的情况相同,请按照当初的旧制。 "世宗不答应。欧阳德奏道: “《会典》关于婚礼中说,太子结婚曰承宗‘,分藩诸王结婚日承家’。现在裕王是承宗还是承家? "世宗不高兴地说:既然是王礼,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册立裕王为太子? ”欧阳德立即准备册立礼仪。皇帝更加不高兴,但是最终原谅了他的忠诚。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去世,欧阳德奏请按成化朝纪淑妃的旧例丧葬。皇上不答应。欧阳德说话理直气壮,裁断诸位宗王和藩王尤其有凭据,或者当面指出利益与损害之处,众人面面相觑脸部发抖,欧阳德却神态自然,十分镇静。正当这时候,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因学识渊博居显要地位。他们在灵济宫聚集四方名士,共同讨论 良知”之学,前去聚会的有五千人。都城讲学的集会,因此盛行。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将被任用掌握大权时,欧阳德却突然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庄。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荀或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颗见或而异之,曰: 生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或以上宾之礼。或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 吾子房也。”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或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谪或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或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或谏曰: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 ,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 ,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山东未定,未可卒制。或乃劝操日: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缩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操从之。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或议,或报曰: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或。或曰: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或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或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节选自《后汉书荀或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缩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B.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缩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C.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缩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D.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缩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B.兖州,我国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雍等九州。C.九锡,即九赐”,指天子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九种器用之物,代表最高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该词成了篡逆的代称。D.祖日,其中祖”是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荆轲刺秦王》中既祖”的祖”与本文中的祖”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或少有才名,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顺称他有 生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投奔曹操后,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荀彧勇决果毅,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军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提出合理建议,使曹操出奇兵打败袁绍。荀彧工于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建议曹操先稳固自己的根本;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 “挟天子令诸侯 ”打下了基础。荀彧清高正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以大义阻谏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收到曹操送的 “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答案】 (1)DTOC\o"1-5"\h\zDC① (我们应该)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那么吕布不难击败。②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敌人的气势也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错失良机啊 !【解析】 【分析】( 1)本题中,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 /而诸侯景从 /汉高祖为义帝缟素 /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 /将军首唱义兵 /徒以山东扰乱 /未遑远赴 /虽御难于外 /乃心无不在王室”,意思是 “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 ”和“汉高祖为义帝缟素”句式一致,之前之后断开,排除 BC; “徒以山东扰乱 ”是原因, “未遑远赴 ”是结果,之间断开,排除AC。故选DoD项,“《荆轲刺秦王》中 ‘既祖’的‘祖’与本文中的 ‘祖’意思相同 ”错误,“祖日”,为死者设祭奠之日, “祖”,祭祀; “既祖”,古人出门举行的祭祀路神, “祖”,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故选 D。C项,“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 ‘挟天子令诸侯 ’打下了基础 ”错误,根据第三段“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可知,荀彧 “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 ”,而不是“为‘挟天子令诸侯 ’打下了基础 ”。故选 C。( 4)本题 ①中,“乘”,乘机; “蓄”,积蓄; “破”,击败。 ②中,“见”,同“现”,显现;“奇”,指出人意外、变幻莫测的策略、计谋; “坚壁”,坚固壁垒; “持”,对抗。故答案为:⑴D;⑵D;⑶C;⑷①(我们应该)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那么吕布不难击败。②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敌人的气势也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错失良机啊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参考译文】荀或(y8宇文若,颍川颖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颛见到荀或认为他奇异不凡,说: “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 ”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荀彧每每有匡正之心。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 “你是我的张良啊。”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 “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 ”荀彧知道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 “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 ”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 “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 ”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 “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 ”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 “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 ”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公。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况乎弛焉以嬉,嫂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日: ”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 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注释】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忆 审:仔细A.挽必圆,视必忆 审:仔细B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警:警惕C.此立志始终不可渝宣也 渝:说明C.此立志始终不可渝宣也 渝:说明D.援笔书所欲言 援:持,执持A.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B.A.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B.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C.和面有制,严而不离D.尝遗济也受业于主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不拘于时,学壬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 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 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立志”这一话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题阐述得精辟有力。立志”这一话(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 ”尚志”二字以赠之。【答案】 (1)CBC(4)志苟不立 /虽细微之事 /犹无可成之理 /况为学之大乎 /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 /其始学也/犹必曰志 /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 /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 /审矣。(5)①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②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解析】 【分析】( 1)C项, “渝:说明 ”错误,依据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这就是立TOC\o"1-5"\h\z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人啊!可知, “渝”意为:改变。故选 C。A项,“以”,介词 ,因为 /介词,因为;B项,“也”,助词 ,表示判断 /助词 ,句中停顿。 C项,“而”,连词,表示转折 ,但是 /连词 ,表示转折 ,但是。D项,“于”,介词,向/介词 ,向。故选B。C项,“旨在强调 ‘善教’的重要性 ”错误,最后一段依据 “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可知,尾段强调 “尚志”的重要性。故选 C。(4)本题志”的谓语是不立",且虽“犹“况”作为连词往往用于句首, 况••…乎”是固定搭配句式,故可断句 “志苟不立 /虽细微之事 /况为学之大乎 ”;再抓时间词 “昔”“识”、句首连词“犹”和“夫子”的特点行为,可断句为 “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 /其始学也 /犹必曰志 /”;最后,抓固定搭配 况•…乎”,并注意主语关子”与小子”的对比关系、以及句末助词语气词“也”“矣”的提示作用,故可断句 “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 /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5)本题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已经••…以后;所以:用来••…的方法;尤:尤其、特别。②尝:曾经; 受业于予”状语后置句,跟从我学习;题:题写、写;自勉:宾语前置句,勉励自己 ;因为:因此写。故答案为:⑴C;⑵B;⑶C;⑷志苟不立 /虽细微之事 /犹无可成之理 /况为学之大乎 /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 /其始学也 /犹必曰志 /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 /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 /审矣。⑸①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 ②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给他写了 “尚志”两个字送给他。【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以前曾经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者所追求的目标。于是挑选一只好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体气,积蓄你的力量,站正了身子,遵照射箭的方法,来好好准备射箭。拉弓一定拉圆,瞄准一定仔细,发射一定干脆,一直到箭正中靶心为止。如果靶心没有确立,一个人就没有专一的努力方向,那么虽然他有好弓、强力,也会茫然无措,箭往哪里发射呢?更何况那种松弛地拉开弓来游戏,慢慢地发射,起初也没有确定的目标,更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做朋友的,就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追求。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种理念,也可以有些警惕吧!学习的人想要成为圣贤,就好像射箭者想要射中靶心。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就是不确立靶心来射箭的人。志向如果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会泛滥盲目,没有标准,想要不成为妄人,大概很少见吧。这就是为什么立志是最首要因素的道理。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考虑实现的途径了,这尤其是没有追求的人所不能做到的。所以跟随老师,寻找朋友,好好读书,弄清道理,这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于是,平时家居无事的时候,这份志向未曾怠慢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未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丧失;身处患难、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减损,一定要达到自己的愿望才行。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人啊!所以,志向一旦确立,哪怕是成为圣人,也可以实现的。前人有话说: “有志向的人,终究能成大业。 ”又有前人说: “志向不变,聚精会神。 ”说的就是这啊。如果志向不能成立,即使是细微的小事,也是没有成功的道理的,何况学习这样的大事啊!以前孔夫子具有天生智慧的资质,开始学习时,还一定要谈到志向,何况我们这样的极蠢极笨的后辈小人呢?实在是不能不以看重立志为紧要最急迫的事,想清楚啊!现在有职掌刑部的大官浚仪黄君之先生,善于教育子弟,平和而有限度,严格却又不过分。他曾让子弟济也来向我学习。济也请我为他题写书斋名,以自我激励,我因此为他写了“尚志”二字送给他。过几天他要暂回老家,又来求我就斋名写一篇 “说”。我提笔把自己想说的写了出来,倒不觉得他烦人。济也啊,好好想想立志的事吧。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柳或,字幼文,河东解人也。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或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颍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婢直,谓或曰: 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或上表曰: 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 柳或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或床。或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 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或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或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或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或送之于秀,秀复赐或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或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行达高阳,有诏征还。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或,将与计事。或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或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或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隋书?列传第二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B.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C.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D.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尊有压卑之义/尊有压卑之义/尊有压卑之义/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子有避父之礼/子有避父之礼/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岂容外门既/岂容外门既/岂容外门既(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丁忧。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B.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后指文书、凭证,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C.上柱国,春秋时代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唐宋以上柱国为武官的功勋爵位。D.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项脊轩志》中祖母“持一象笏至 ”中的“象笏”与文中同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柳彧处事分寸得当。左仆射高颎的儿子申请戟门,柳彧认为:父子并没有分家,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忠诚耿直,为百官所敬畏。隋高祖非常赏识柳彧的忠诚耿直,称他是 “国之宝”,多次表彰他,不断升迁他的职位。柳彧不畏强权。杨素是当时声势显赫的权臣,群臣都畏惧他,不敢违拗他,唯有柳彧敢于和他对抗,秉公执法,压制他的嚣张气焰。柳彧遭杨素忌恨,多次被陷害。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汉王谅作乱,他假装病重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诬陷谋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 “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答案】 (1)ACD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 “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 ”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②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杨素因此嫉恨柳彧。【解析】 【分析】( 1)本题 “彧判曰 /仆射之子更不异居 /父之戟槊已列门外 /尊有压卑之义 /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这句话意思是 柳或在批文上写道:仆射(ye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 ’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 ”。“异居”不可拆开,意思是 “不同居所,分居”,此处指分家”,故排除B、D;尊有压卑之义”和子有避父之礼”句式结构对称,外门既设”对应内^又施”,且竟不行”前面需有主语事",故排除C项。故选A。C项,“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 ”解释有误, “上柱国”位在丞相、宰相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故选 C。D项,“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 ”理解错误。原文依据 “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 ”,杨素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彧,而非行贿。故选 D。(4)本题特别注意: ①“以”即“因为”;“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等;“筑宅”,“修建住宅 ”;“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判断句式;见”表被动。②“据案”译为靠着桌子”;立”使动用法, 使••…站立”;立素于庭”状语后置句,应为 “于庭立素 ”,此外本句也是被动句; “事状”即“事实情况 ”;“衔”,“嫉恨”的意思。故答案为:⑴A;⑵C;(3)D;⑷ 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 “柳彧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 ”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②柳彧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杨素因此嫉恨柳彧。【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不要把词义划破,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不可拆分开。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 “不正确”一项;然后快速浏览原文,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⑷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浏览文本,到文中画出所需要翻译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大略熟知;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原则,通过 “增删留补调换 ”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参考译文】柳或(ya有文采),字幼文,是河东郡解县的人。他的七世祖先叫柳卓,随晋王朝南迁,寓居在襄阳。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打仗失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柳彧年轻时很爱学习,阅读了许多经史典籍。高祖登基后,他多次升迁,官至尚书虞部侍郎,后因为母亲服丧而离职。不久,又被起用为屯田侍郎,他再三推辞,未得到准许。当时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大门上都以戟为门(指显贵人家)。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封为应国公,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或在批文上写道: 仆射(ye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 ”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柳彧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皇上嘉奖他正直,对柳彧说: “大丈夫应当在世上树立英名,不应只是随波逐流附和众人。”此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抵不称职。柳彧上书道: “当今天下太平,四海清静,治理百姓,应该任用那些有才干的人。以前汉光武帝可算是一代明君,他由一个普通百姓而兴起,完全了解事情的弊端。他和二十八位将领披荆斩棘,取得天下,等到成功之后,却没有任命他们担任具体职务。我看到诏书,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已届迟暮。先前担任赵州刺史,不懂职责,政务都由手下一班小人处理,贿赂之风公然盛行。和干子骑马射界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长的,担任某一职务管理百姓,就不是他所懂得的事了。陛下希望天下清明,时刻不忘,如果认为应该尊重优待年长者,本可多赏赐他们钱物就行,如果让他们去举恶劝善,危害实在很大。 ”皇上认为很对,和干子最终被免去了刺史职务。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 柳或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右仆射杨素是掌握大权的显贵人物,百官都害怕他的威势,没有敢冒犯他的。曾经因为犯了过错,皇上命令御史台查办。杨素倚仗自己位高势大,就坐在柳或的座位上。柳或从外面走进来,看见杨素如此,就在台阶下面手执笏板态度严肃地对杨素说: 我奉旨查办你的罪行。”杨素慌忙离开座位。柳或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杨素因此嫉恨柳或。此时柳或正受到皇上的信任,所以杨素没有办法来诬陷他。柳或曾获博陵李文博所著《治道集》十卷,蜀王杨秀派人向柳或讨要。柳或就将此书送给了杨秀,杨秀又赏赐柳或奴婢十人。后来杨秀犯了罪,杨素就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或,将柳或削职为民,发配到怀远镇。柳或走到高阳时,皇上下诏招他回朝。他走到晋阳,正碰上汉王杨谅打算作乱,派人快马招柳或前去,打算和柳或谋划此事。柳或被杨谅的使者逼迫,起初也不知道杨谅打算造反,但快要进城的时候杨谅造反的表现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了。柳或估计自己无法脱身,就假装得暴病不吃东西,自称病重危险。杨谅十分恼怒,把他关了起来。等到杨谅失败,杨素又上奏诬陷柳或首鼠两端,来观察形势的变化,表面上即使没有谋反,内心里也赞成作乱的人。柳或被判充军敦煌。杨素死后,朝廷下诏招柳或回京师,他在路上去世了。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也。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学不仕,好律历阴阳之占。元帝初即位,诸儒荐之 ,征待诏宦者署,数言事宴见,天子敬焉。时,平昌侯王临以宣帝外属侍中,称诏欲从奉学其术。奉不肯与言,而上封事曰: 臣闻之于师,治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愚臣诚不敢以语邪人。 ”是岁,关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迨;太仆、少府减食谷马,水衡省食肉兽。明年二月戊午,地震。其夏,齐地人相食。七月己酉,地复震。上日: 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 ,朕甚闵焉。已诏吏虚仓开府臧,振救贫民,群司其茂思天地之戒,有可躅除减省以便万姓者,各条奏。悉意陈朕过失,靡有所讳。 ”因赦天下,举直言极谏之士。奉奏封事曰: 诸侯王园,与其后宫,宜为设员,出其过制者,此损阴气应天救邪之道也。今异至不应,灾将随之。唯陛下财察。”上复延问以得失。奉以为祭天地于云阳汾阴,及诸寝庙不以亲疏迭毁 心,皆烦费,违古制。又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累年之畜。所繇来久,不改其本,难以末正,乃上疏迁都正本。书奏,天子异其意,签曰: 问奉:今园庙有七,云东徙,状何如?"奉对日昔成王徙洛,般庚迁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圣明,不能一变天下之道。臣奉愚慧狂惑,唯陛下裁赦。 ”其后,贡禹亦言当定迭毁礼,上遂从之。年老以寿终。(选自《汉书?翼奉传》,有删改)【注释】迭毁,古宗庙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 ,诸侯设五庙供奉五代祖先。其中始封之君、开国帝王之庙,世世不毁,余则亲过高祖而毁其庙,迁其牌位于太庙中。亲庙依次而毁,故称迭毁”。
/勿租税 //勿租税 /损大官膳 /减乐府/勿租税损大官 /膳减乐府/勿租税损大官膳 /减乐府/勿租税 /损大官膳 /减乐府郡国十一 /饥疫尤甚 /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TOC\o"1-5"\h\z员/省苑马诸宫馆 /稀御幸者勿缮治 /郡国十一饥 /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员/省苑马 /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郡国十一 /饥疫尤甚 /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 /幸者勿缮治 /郡国十一饥 /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员/省苑马 /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了防止泄漏 ,用皂囊封缄。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 ”的“关中”则指其西地区。水衡,官名,水衡都尉、水衡丞的简称。汉武帝时期所置,掌管皇家上林苑。般庚,商朝君主,他继位后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 “般庚迁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翼奉勤奋学习,不愿追求仕进。他和萧望之是同学,研究《齐诗》,精通经术 *萧望之把经术运用于政事,而他却不愿做官,喜欢历法阴阳占卜之术。翼奉被人推荐,受到皇帝尊敬。元帝即位不久,许多儒者就推荐了他。他被征召在待诏宦者署,多次上书言事并被皇帝在闲暇时召见,皇帝很尊敬他。翼奉积极进言,指出朝政过失。因为连年发生灾祸,皇帝忧惧不安 ,广开言路,翼奉生奏指出,要对诸侯王的园林和后宫加以改变,以此来应天救邪。翼奉稽古鉴今,改革朝廷礼制。翼奉认为长安寝庙不行迭毁礼,花费很多,豪华的宫室园囿又致民困国虚,他引述历史建议迁都 ,皇上实施了其建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②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答案】 (1)DBD① 人如果追求品行端正(正道),即使愚笨也是有用的;如果他怀着奸邪之心,那么知识越多,危害越大。②连年没有丰收(好的收成),百姓饥困贫乏,受不了饥饿寒冷,以致于触犯刑法(刑律)。【解析】 【分析】( 1)本题中, “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这段话是说 “十分之一的郡国发生了饥荒,瘟疫更加盛行。元帝于是下诏那些属于少府的江海湖泊园林池塘用来资助贫穷的老百姓,不收赋税;减损太官负责供应的御膳,裁减乐府中的成员,减少苑中马匹的数量,皇帝很少临幸的各个宫殿馆阁不再修缮; ”由上文“关东大水 ”,可知“十分之一的郡国发生了饥荒 ”,然后又导致 “瘟疫更加盛行 ”,因此“饥”“疫”之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A、C;再比较B、D两项,其中粗“损”减“省"都为动词,它们支配的宾语分别为税”犬官膳”“乐府员”“苑马”,即“勿租税/损大官膳 /减乐府员 /省苑马”。故选 D。B项,“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错误,秦汉时,关东应为函谷关以东。故选B。D项“他引述历史建议迁都 ,皇上实施了其建议 ”错误,根据原文 “其后,贡禹亦言当定迭毁礼,上遂从之。 ”由此可知,皇上采纳的是贡禹 “定迭毁礼 ”,并没有采纳实施翼奉提出的迁都建议。故选 D。(4)本题中,第一句中, “诚”,表假设,如果; “乡”,通“向”,追求、向往;虽,即使。第二句中, “比年”,连年; “登”,丰收; “元元”,平民、老百姓; “刑辟”,刑法、刑律。故答案为:⑴D;⑵B;⑶D;⑷①人如果追求品行端正(正道),即使愚笨也是有用的 ;如果他怀着奸邪之心,那么知识越多,危害越大。 ②连年没有丰收(好的收成),百姓饥困贫乏,受不了饥饿寒冷,以致于触犯刑法(刑律)【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 “字字落实 ”(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 ”(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参考译文】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研究《齐诗》,和萧望之、匡衡师从同一个老师。三个人对经术都很精通,匡衡是后辈,望之把经术运用到政事上,而翼奉勤奋学习不愿做官,喜欢历法阴阳占卜之术。元帝即位不久,许多儒者就推荐他,他被征召在诏宦者署中,多次上书言事并在皇帝闲暇时被召见,天子很尊敬他。当时,平昌侯王临凭着是宣帝外戚担任侍中,称诏要跟随翼奉学习经术。翼奉不肯和他说,就上了一封密封的奏章说: “我从老师那里听说,治道最要紧的在于知道人的正邪。人如果追求品行端正(正道),即使愚笨也是有用的;如果他怀着奸邪之心,那么知识越多,危害越大。我实在不敢将它告诉邪恶之人。”这一年,关东发生大水灾,十分之一的郡国发生了饥荒,瘟疫更加盛行。元帝于是下诏那些属于少府的江海湖泊园林池塘用来资助贫穷的老百姓,不收赋税;减损太官( “大”通“太”)负责供应的御膳,裁减乐府中的成员,减少苑中马匹的数量,皇帝很少临幸的各个宫殿馆阁不再修缮;太仆少府减少喂马的谷物,水衡(掌管的上林苑中喂养的鹰犬)少吃肉类食物。第二年二月戊午那天发生了地震。夏天,齐地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七月己酉那天,又发生地震。皇上说: “连年没有丰收(好的收成),百姓饥困贫乏,受不了饥饿寒冷,以致于触犯刑法(刑律),我很怜悯他们。已经下令让官吏打开仓库,救济贫穷的老百姓。各位官员也要好好想想天地的告诫,有可以免除、减少、节省而方便老百姓的,可以上奏给我。尽心指出我的过失,不要有所顾忌。 ”于是大赦天下,选拔直言敢谏的人。翼奉上奏了一封密封的奏章说: “诸侯王的园林和他们的后宫,最好设定限额,遣出那些超过制度的人,这是消损阴气回应上天救治邪祟的办法。如今怪异的事发生而不回应改正,灾难就会随之而来。愿陛下裁夺。 ”元帝又向翼奉请教得失之事。翼奉认为在云阳汾阴祭祀天地,以及各个寝庙不因为亲疏而毁掉一部分,都要花费很多,这是违背古代制度的。而且宫室园囿,奢侈豪华难以供给,以致百姓穷困国库空虚,失去了这么多年的积蓄。这些由来已久,如果不改变根本,很难使末正常,于是上书建议迁都以正根本。奏章呈上之后,皇帝认为翼奉的意见与众不同,就批复说: “问奉:如今皇帝墓地所在的宗庙有七个,你说要向东迁徙,怎么办? ”翼奉回答说: “以前成王迁到洛,般庚迁到殷,事情的原委,都是陛下清楚知道的,不是有圣明之德,不能改变天下,我刚直愚昧狂妄昏惑,全凭陛下裁断。”其后,贡禹也说应当定下迭毁之礼,元帝于是听从的他的意见。翼奉年老而终。.阅读下面的内容 ,完成下列小题。芙蕖①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 “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注释】 ①芙蕖:莲花(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是( )作者先总说芙蕖之 “可人”,然后分别从 “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文章围绕芙蕖的 “可人”之处落笔 ,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 ,甚而将其定位在 “五谷”“百花”之上。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 ,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文章以 “可目”为写作重点 ,详细得体 ,繁简得宜 ,不仅中心鲜明 ,而且重点突出。E.文章多用偶句,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 ,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 ,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答案】 (1)A,C(2)相同之处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 ,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 :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 ——味美可食 ,对莲花 ,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 ,赋予它 “超凡脱俗 ”的人格化品质 ;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 ,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 “可人”之处。【解析】 【分析】( 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 “可人”,然后分别从 “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 “可种”;C项,作者 “厌弃百花 ”,无中生有;故选 AC。(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 “可人”,然后分别从 “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所以,两篇文章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 ,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稻谷加工设备维护与管理最佳实践考核试卷
- 果蔬销售中的智能物流与仓储管理考核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外国语校2024-2025学年初三5月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期末(一模)英语试题含解析
-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无线传感器网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宿迁学院《外科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信息理论与编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二中2024-2025学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仿真模拟卷数学试题(全国)试题含解析
-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传统视觉艺术与现代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余市渝水区2025届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工作人员招考聘用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完整版)信号与系统(吴大正)-完整版答案-纠错修改后版本
- 2024年第四季度 国家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
-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图北京版】期中真题必刷卷A-【期中真题必刷卷】(北京专用)(解析版)
- 足球俱乐部青训管理制度
- 《质量成本培训教材》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竞赛专题分式方程(含答案)
- 无文件木马技术分析-洞察分析
-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附中2025届高考仿真卷英语试题含解析
- 高中历史课件:中国古代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