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修辞手法的作用一1.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描写手法的作用一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不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1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句子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二、高中诗词鉴赏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四)①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注释】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③平居:这里指家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 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B.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鱼龙寂寞秋江冷 ”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2)本诗尾联诗人说 “故国平居有所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 (1)B2)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长安似弈棋 ”,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 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解析】 【分析】( 1)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 ’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故选 B。(2)根据注释 “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 ”“因宦官程元振专权 ”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前一句以 “长安似弈棋 ”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故答案为:⑴B;⑵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长安似弈棋 ”,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 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刘秀才
许浑①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 ③花。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注释】 ①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 42岁才考中进士。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②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 ③鄂杜: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歌首句中的 “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飞。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 2)诗人为什么 “望见乡山不到家 ”?请简要分析。【答案】 (1)B( 2)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 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 ③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解析】 【分析】( 1)B项,“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分析错误,诗歌第四句 “广陌春期鄂杜花 ”,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 “并在那里赏花。 ”错。故选 B。(2)首先在诗中找到 “望见乡山不到家 ”,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联“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 “不到”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故答案为:⑴B;⑵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 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 ③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概括诗文内容的能力。要结合注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解作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注释】簪弁:籍,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 “见赠”二字。( 2)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 ( 1)A( 2)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 ② 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解析】 【分析】( 1)A项,“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 “忽忆山中独未归 ”中 “独未归”三字流露的是诗人自己不得归去的慨叹,并不是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故选 A。(2)“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荷衣”,楚辞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簪弁是为官的标志,此指做官;李端最近忽然来到城市,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劝诫他说:不要认为簪弁就比荷衣好,也即不要认为做官胜过归隐,这两句看似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其实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是自勉之辞,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再结合前面几联来看, “忽忆山中独未归 ”是回忆曾经的山中生活,“白云芳草与心违 ”是说钟情的白云芳草已经久违,这两处流露出对那种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而 “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借助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故答案为:⑴A;⑵ ①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对白云芳草的钟爱,可见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②从诗人对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的厌烦,以及劝勉朋友不要误认为做官胜过归隐,可见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 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释】 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金波”即指月光, “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 “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2)请简析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的含义。【答案】 (1)C(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 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解析】 【分析】( 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错,“皆被金人占领 ”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 ”不准确,下阕后两句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故选 C。(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 ”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 “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句中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 “斫去桂婆娑”清光更多“”意思是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故答案为:⑴C;⑵ 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 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⑵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 ①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 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③分析情感。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 ②,去国同王粲 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散而去。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寄托了深沉的情感。写山中湿气浓重,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内心的沉郁。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内心的孤独的外化。(2)请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情感。【答案】 (1)A(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 【分析】( 1)A项,“从正面描写出 ”错误。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一直到中午时分,雾气才散尽。 “衣裳沾雾而自湿 ”是侧面描写,应该是正面与侧面结合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故选 A。(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 “吾道穷矣 ”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的哀伤无奈。然后就想到了“我”——这一生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禁发出一声叹息。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可是,无限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他乡的哀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故答案为:⑴A;⑵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①(其二)杜甫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注】 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 “司马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前四句分用 “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C(2)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解析】【分析】(1)C项,‘浑''总”•・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错,浑“总”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这两个字不是写观画的感受,而是描绘画面的。故选C。(2)颈联是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臣; “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此二句用典,意思是 “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我飞升 ”。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故答案为:⑴C;⑵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海棠(唐)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菩萨蛮(唐?五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注释】 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1)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 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 “莫愁粉黛临窗懒 ”,温庭筠词写 “懒起画蛾眉 ”,两诗都写到人物之 “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1)新著雨、花待放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 “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解析】 【分析】( 1)首先圈出颔联,即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 “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2)首先看郑诗,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然后再看温词, “懒起画蛾眉”,意思是 “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 ”,此处的 “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 “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故答案为:⑴新著雨、花待放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 “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本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此题形式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宋)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 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长淮:即淮河。颍:颍水,淮河支流。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变频机组培训》课件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最有效的婚内协议书(2篇)
- 木工安全责任协议书(2篇)
- 2025年西师新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粤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苏科版七年级科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人教A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春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第十章 浮力 第4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
- 财务BP经营分析报告
- 三年级上册体育课教案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2025届河北衡水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提高数学教师命题能力培训
- 猎聘网在线人才测评题库
- 《社区康复》课件-第八章 视力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实践
- 透析患者的血糖管理
- 前置审方合理用药系统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