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姓名:隋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教师:刘滨谊;刘颂20090301摘要中文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十大流派之一,其主要理论包括视觉动力场、同质异构、组织律以及恒常性等。格式塔心理学对视知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并影响了以后视觉领域理论的发展,这些在建筑、艺术设计等学科的发展上都有深刻的体现。一直以来,格式塔心理学在西方景观空间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在国内仍未被业内设计师所重视。景观空间不同于建筑空间,他的结构更为松散,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几种实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围合的实与空间虚的对比。中国古典园林曾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人思想上的变化,原有的园林设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的景观空间设计了。对于如何扬弃这个问题很多前辈都做了很深刻的研究和探讨,但不可否认这依然是景观界的一个难题。这个难题的造成笔者认为部分是由于固有的传统园林设计理论延续了感性思维方式,拘泥于原有的物质形态,故不能很好的提炼出其核心理论,也妨碍了中国景观空间设计方法与西方的交融。而“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以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美学理论,它的理论基础使得这种心理学分析方法最大程度上撇开了东西方人所具有的文化差异性,甚至某些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如“同质异构”与“天人合一’’。格式塔心理学被许多学者引入中国文学、传统艺术领域进行研究。中国的传统园林特别是空间设计的方法与文学、艺术领域密不可分,因此笔者设想格式塔心理学是否也能适用于中西方景观空间设计。在有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后,论文主要研究领域限定为景观空间设计,并提出了景观空间格式塔的研究方向为:“景观空间动力场"和“景观空间组织律"。首先作者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特点提出了“景观空间格式塔”的概念。然后在景观空间动力场方面,主要通过组成要素、单体景观空间和组合景观空间进行分析,并寻求景观空间分析的方法。在景观空间组织律方面,将格式塔理论中的组织律转义为简化原则、图底关系和视错觉三种设计原则,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本文在研究广度上,扩展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了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理论与应用,初步搭建了景观空间格式塔的框架;在研摘要究深度上,分析了景观空间动力场和景观空间组织律,提出了景观空间格式塔的概念。关键词:格式塔,景观空间,视觉动力场,组织律,整体性,图底关系,视错觉lIAbstractABSTRACTGestaltpsychologyisoneoftoptenschoolsmodempsychology,whosemaintheoriesincludeVisualDynamicsFiled,Isomerism,GestaltLawsandConstancy.Gestaltpsychologyhasmadeoutstandingcontributionstothefieldofvisualperception,alsoaffectedthefutureofvisualperception.Allofthesehavebeeninfectedinthedevelopmentofarchitecture,artanddesigndisciplinesdeeplv.Inalongtime,Gestaltpsychologyhasbeenextensivelyappliedinwesternlandscapespacedesign,although,theChinesedesignersignoreitforlong.DifferentfromArchitecturespace,thelandscapespace’Sstructuresaremoreloosely,whichappearsastherelationshipofsomeobjects,anditemphasizesOnthecontrastbetweenEntitativeandVirtualSpaces.ChineseClassicalGardensaretoomarveloustoovercome.Howevef,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peoplethinkdifferent.Theydonotlikeclassicalgardensasgoodasyesterday.Thoughalotofseniorsdoaprofoundresearchonhowtoinhedtthesoulofclassicalgardens.itisstillaquestion.Ithinkoneofthereasonsisthedesignerskeepingperceptualthinking.Asaresult,theytfappedthemselvesinoldmaterialformsSOthattheycannotrefinethemostimportanttheory.Atthesametimes,thequestionimpededthecommunicationbetweenwesternandeastern.Gestaltpsychology,basedonBiologicalTheory,ignorethedifferencesbetweenwesternandeastern,havesomecommonwithChinesetraditionalphilosophytoacertainextent.SuchasIsomericand“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SomeChinesescholarsresearchonChineseliterature,traditionalartbyGestaltpsychology.SoitispossiblethatGestaltpsychologyissuitabletoanalyzelandscapespacenotonlywesternbutalsoeastern.Sincethelogicpointoftheoreticalresearchhasbeenestablished,themainaleaofresearchpapersislimitedtolandscapespacedesignandtherearetwoResearchdirections:LandscapespacedynamicfieldandspatialorganizationoftheLandscapespace.Inthefirstpart,Ianalysistheelementsoflandscapespace,MonomerlandscapespaceandCombinationoflandscapespaceinordertofindaIIIAbstractmethodofanalyzinglandscapespace.Inthesecondpart,Itranslategestaltlawsintolawofpregnanz,Figure-groundandVisualIllusionandexplainbyexamples.ThethesisenlargestheobjectsofGestaltpsychology,andanalyzestheapplicationresearch.Depthinthestudy,Idoaresearchonthelandscapespacedynamicfieldandlandscapespatialorganizationoflaw,andadvance‘‘gestaltoflandscapespace”.KeyWords:gestalt,landscapespace,visualdynamicfield,GestaltLaws,Holistic,lawoffigureandbackground,visualillusionIV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锿D7如I咖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学位论文作者虢俄一P帕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第一章绪论“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是形式或图形,其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作为一种学派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称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格式塔理论被阿恩海姆、迈耶为代表的美学家大规模地运用到美学研究中,并最终确立了格式塔理论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美学史上来看,格式塔美学在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过渡性实例。它不像现代文化狂热地高扬主体性,也有别于后现代对主体性的无情消弭。格式塔美学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美学理想。格式塔理论的最大贡献体现在视觉和知觉领域。在当下这个视觉至上的时代里,格式塔倾向的普遍性存在犹为明显。虽然格式塔在知视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平面走向空间,国外的景观界如日本的芦原义信等早就将格式塔心理学结合到空间设计当中,但是在国内的景观设计领域对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了解和研究还只停留于平面水平,鲜有人研究格式塔空间理论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景观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损失。1.2研究意义和目的1.2.1研究意义第一章绪论理论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对视知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并影响了以后视觉领域理论的发展,这些在建筑、艺术设计等学科的发展上都有深刻的体现,然而景观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虽然其理论研究发展得较快;但是,研究景观空间一般都是从生态学、建筑空间等为切入点,而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景观美学理论在空间中的运用较为少见。本课题就是希望在剖析清楚概念的同时,能建立人与空间的理论联系,探讨景观空间中人共性需求的可能性。实际应用价值:在各种景观规划项目如火如茶进行时,景观空间如何进行设计,以期达到以人为主体的人性心理的空间意境,创造成为许多项目设计者和委托方关心的问题。而如何能够将理论量化运用于实际操作也是困扰设计师的一大问题,本课题研究期望在景观空间与心理学结合这个方面,为规划设计部门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1.2.1研究目的(1)梳理格式塔心理学关于“整体性’’的理论;(2)从“整体性"理论入手,借鉴建筑等相关学科在这方面的研究,探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模式;(3)通过案例研究,建立人与景观空间的互动关系;1.3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除了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之外,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1.3.1文献收集通过广泛阅读原著文献及其论著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了解格式塔心理学特别是环境场方面的研究内容、方法,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大量广泛地阅读古典及现代优秀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作品,为格式塔理论的引入做好充分的论据以及案例材料准备。1.3.2实地调查2第一章绪论景观空间的取样有一部分来源于对国内实际建成的优秀作品的实地调查。1.3.3运用比较和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将心理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进行延伸研究,将其思想综合运用拿来为景观空间设计的讨论服务。1.3.4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在对格式塔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分析中采用归纳的思维方式,而在景观空间设计中运用具体实例证明的时候是采用演绎的逻辑思维。1.4国内外研究现状1.4.1国外研究现状(1)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派格式塔学派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该学派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华生等人的行为主义,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是西方心理学界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M・威特海默(MaxWertheimer)(1880.1943)发表的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首次对完形心理学做了有系统的陈述,标志完形心理学派的兴起。这篇论文成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创立的宣言,也成了对构造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起挑战的檄文。M・威特海默(MaxWertheimer)。沃尔夫冈・科勒(WolfgangKohler)和库尔特・卡夫卡(KurtKoffka)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从运动知觉的研究入手,强调形象的“整体’’性,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活动对其进行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非客体本身就有的。他们的研究得出了人的神经系统具有对图形进行完形组织的结论。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以威特海默发表的一篇名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标志,而在此之前,由冯特所领导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和以华生为3第一章绪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大行其道。冯特提出了被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束捆假设”(bundlhehypothesis)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1912年,就在行为主义对构造主义这样一种基本的理论假定发动猛烈进攻的时候,格式塔心理学从侧面加入了这场批判和讨伐。格式塔心理学家将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叫做“砖泥心理学”(砖指感觉元素,泥指接近联想),说它是用联想过程的泥把感觉元素胶合在一起,是对人类有意义的经验的一种歪曲。他们指出:一个往窗外观望的人直接看到的是树和天空,而不是看到了组成这些树和天空的感觉元素(如亮度、色调、线条和面积等)。在视野中呈现的是树和天空的意义,而不是元素的意义。而在冯特看来,正是这些感觉元素构成了天空和树木的知觉。格式塔心理学家坚决主张,当感觉元素聚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某种新的事物。“整体比构成的各部分总和多”,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精髓。其理论和原理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发展心理学、精神病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等领域。心理学史家墨菲曾指出:“完形心理学已经变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心理学的一切重要领域和问题都要根据完形论概念重下定义。(墨菲等著,1980)。(2)阿恩海姆及其艺术视知觉心理研究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很快超越了心理学范畴,进入了艺术审美研究领域。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n1904--1994)是把完形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1954)、《视觉思维》(1969)、《走向艺术心理学》(1972)等。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的。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美学"。他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一概念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按照组织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封闭性、方向性),将视觉刺激力转化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生理力样式的过程。(阿恩海姆著,1980)。人们从艺术形式中知觉到的张力式样,绝非等同于对象的实在结构,而是对象的刺激力与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对立统一。由此断言艺术作品是以主体的知觉行为为基础的。他反对用“联想"和“移情"来解释艺术形式的表现性,提4第一章绪论出艺术形式之所以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因素,取决于知觉式样本身以及大脑视觉区域对这些式样的反应。据此,阿恩海姆对艺术作品的“表现"作出新的解释:传统观点认为艺术作品表现了超出其中所含个别具体事物表象的某些东西是对的,但这“表现”既包括了由“理性从艺术形式中间接地推断出来的东西",又不包括“不表现内在精神活动的表象和行为”,所以太笼统,也太狭窄。表现不在于象征,而象征的意义应当通过构图形式特征直接传达于视觉。所以,“表现性就在于结构之中",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他强调接受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作品的物理样式并没有被观赏者的神经系统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而是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唤起一种与它的力结构相同的力的样式。所以欣赏者总是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经验。阿恩海姆后期又试图用格式塔心理学对于建筑的空间进行分析,晚年他写了长篇论文“neDynamicsofShape”(《形状动力学》)(1966)和两部专著“TlleDynamicsofArchitecturalForm”(《建筑形式动力学》)(1977)及“TheDynamicsofMusicalExpression”(《音乐表现动力学》)(1986)等一系列作品。(3)芦原义信及其格式塔知视觉理论研究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同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他的著作包括《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等,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将格式塔的图底理论与中国的“阴阳之道"联系起来,对世界各地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景观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逆空间"、“消极空间"、“积极空间"等一系列概念,从而促进了格式塔心理学与空间设计更紧密的结合。(4)其他学者的研究就国外的研究现状而言,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比较多。在格鲁皮乌斯(WalterGropius)创办包豪斯建筑与艺术学校之时他就引入了“感知教育”,让学生学习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等一系列心理学原理。英国的莫里斯・德・索斯马兹教授(MauficedeSausmarez)(曾任利兹大学工艺美术系主任和伦敦拜姆骚绘画学校校长)在1964年曾出版了一本关于设计基础的教材:《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书中基本理论基础来源于完形心5第一章绪论~理学的主要原理,作为一本教材,该书没有过多的纠缠于产生视觉形态动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而是侧重于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感受中锻炼感受艺术创作里形态形式的内在动力和形式中心的敏感度。书中列举有大量具体有效的训练方法。在现代美术的抽象派、构成派、新造型派等流派的作品中都可看到完形心理学的影子。现代设计中的众多领域如包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等都在实践中运用了这些基于格式塔心理学上发展的视觉设计原则。1.4.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国内最早关于格式塔心理学方面的论著是由萧孝嵘先生在1931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小册子,高觉敷先生也写过几篇评述格式塔学派的文章,其余的研究散见于各种《西方心理学史》或《西方心理流派》等教材中,史春珊老师在1985年编著出版的《现代形式构图原理一造型形式美基础》艺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但是没有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一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筛选中找到从1957年到2008年期间,涉及“格式塔"的文献共230篇,通过图表可以发现对于“格式塔’’理论的研究在1987年达到过一个小高潮,在最近几年又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可见格式塔理论对于当今研究领域还是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的。格式塔理论在设计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何为美"、“人类对于美的评价标准’’,心理学家从内因和外因进行分析,内因包括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关系等。外因是行为环境,也就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由此我想到是否能借此来分析设计理念。从类型分布图分析(见图1.1)和对于文献的阅读,我发现格式塔在文学领域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学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这样一种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紧密关系让我联想到能否用格式塔理论来科学解读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理念(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理念也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学作为根基的),思考如何让传统设计理念在现代社会延续。然而笔者发现现有的设计方面格式塔理论文献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仅仅停留于图形的分析,而且多是对平面设计的6第章绪论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的建筑设计的,仅有篇涉及景观领域.却晤焉不详153格式塔心理学的缺憾格式塔是一种以生物学理|^为基础的荚学理沦,格式塔学家们认为人的大脑组织由丁进化关系对丁景观的一些抽象形式性质(血u对称和统一)尤为关注第一章绪论.以至于拥有此种特性的形式能够从背景中凸显出来,人类借此将形象与背景区分开来。但是对于人类为何有这种选择特性格式塔理论没有进行进一步探讨,而仅仅将其归结为“心理事实与大脑中的基础事件在它们所有的结构特征中都彼此想象。”(鲁道夫・阿恩海姆,1989)在格式塔心理学发展的后期,美国的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希望将格式塔心理学运用到对于建筑的空间分析当中,在他所撰写的《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一书中主要从形体要素诸如地面、墙、色彩、屋顶等角度来分析建筑的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这样的现象学剖析过于细分,建筑或者景观的体验往往是一个整合概念,不只是单个要素的经验叠加,关于如何整合这些感受他没能提出方法。这种对围合空间的要素,确切地说,对空间的实体界面的重视,无意间忽略了对这些界面所围合的空间及其关系的整体把握。1.5.4小结格式塔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栖息地理论,是以人的生物认知能力作为基础的,研究人类视知觉本能反应的理论。格式塔学家认为人对于周围的环境都有构建的本能,也就是根据经验来寻求环境中各部分的组织规律从而来掌握周边的情况、感知世界的能力。因此格式塔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格式塔的真正含义是“形’’,但这种“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者构建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而充分体现组织规律的环境被认为是有秩序的也就是好的格式塔,如果环境中具有多种组织规律的时候则被认为是复杂的。当环境不完全符合组织规律的时候,人类会自动摈弃那些不符合的部分或者把残缺部分通过想象来进行弥补,这就是所谓的“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各种组织规律中最基本的就是“平衡"这种原则。阿恩海姆为了能够更好的分析这些组织规律引入了“视觉力场"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正如一个活的有机体不可以用描述一个死的解剖体的方法去描述一样,视觉经验的本质也不能仅仅通过距离、大小、角度、尺寸、色彩的波长等去描述。这样一些静止的尺度,只能对外部‘刺激物’(即外部物理世界送到眼睛中的信息)an以界定,至于知觉对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现和意义却完全是通过我们所描渗过的这种力的活动来确定的。"8第一章绪论1.6研究框架提出问题基础研究解决问题总结问露图1.29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2.1格式塔理论的主要理论2.1.1整体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对于外在世界的感受是个整体,不能人为的区分为元素。例如,观察房屋及其周围的树木和天空,看到的不是多少光和色的元素,而是房屋、树木和天空;即便它们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得出的感觉元素的累加。(库尔特・考夫卡,1999)这类知觉经验是通体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体先子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柯勒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也就是一个格式塔。格式塔作为一个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在整体上显示出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这便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结论。韦特海默认为:人们像知觉似动现象一样,对其他任何事物或者现象也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知觉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产生一群个别的感觉,无论何时我们看见或听见不同元素的知觉对象,就立即在知觉中产生一种结构,以此来快速掌握所观察到的环境和现象,这就是整体论的基础。2.1.2同型异构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因而它们都是同型(isomorphism)(或称同构)的现象。按照这一观点,当人感知到灰色背景上的白色图形时,他的脑内也会存在与灰色背景和白色图形相对应的区域:一些强电荷沿着图形有限区域的轮廓不断运动,图形区域之外则是与灰色背景对应的电荷较弱的区域。这就是身心同型。“相对应”是理解同型的关键,亦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证明,机体感官受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神经10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冲动确实引起脑电活动的改变。“异质同构”揭示了作为审美对象的物与人的关系。按照“异质同构论”的观点,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和人的情感发生关系,主要在于它们二者都存在着一种力的结构同形关系。自然和艺术形式之所以有了人的情感性质,是因为它们内含一种力的式样,这种力的式样则与人类情感生活中包含的力的式样是完全相通的。因此,每当外部事物和艺术形式中体现的力的式样与人类某种情感生活中包含的力的式达到同构时,我们就觉得这些事物和艺术形式具有人类情感和性质。由此可见,艺术格式塔异质同构论充分考虑了天一地一人三者之间的互动、互渗的关系。在艺术格式塔的世界里,主体与客体、心理与物理发生着一种互生、互创、共存、共鸣的活动。阿恩海姆在整体思维的基础上,以“异质同构”说解释艺术表现,他的“异质同构"说和董仲舒的“同类相动"的天人感应说在理论上十分接近,董仲舒的“同类相动”说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之所以能合和感应,并具有相同的情感,原因在于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的同构性;他强调“人副天数”,人不仅在外形上,而且道德、情感意志上都与自然相合,人和自然之所以能产生感应,原因在于人和自然万物都禀受了天地之气,合和的根源在于人和自然之气是相通的。同样,艺术品因具有某种生气和人内在的生命感悟相通,人也感受到了艺术之美;人对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产生了情感交流,因为自然四时之气的特征和人的情感特征是相通的。这种“气”在本质上和阿恩海姆的“力场”有相近的地方,如中国文人的虬怀春悲秋’’情结,董仲舒认为是气在作用,而用阿恩海姆的理论来看,正因为春天万物景明,气象一新,生机勃勃所表现的力的式样,恰与人的内在的愉快、激动、昂扬等力的式样具有同构性,所以人才从春天的到来中感受到生命的勃发;同样,秋天的萧瑟、悲凄、万物枯萎的肃杀之气,也和人的内在的哀伤、悲凉的情感相通,自然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结。依照他们的阐释,人和自然、艺术的审美关系,都在于情感上的合和,董仲舒认为是阴阳二气化育的结果,而阿恩海姆则认为是力的同形同构引起的。2.1.3组织律完形心理学派所作的大量实验工作证明了一个人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也就是说,视觉不是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这种整体的结构样式即“完形"。追求这种完形的效果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完形的过程当中人类加深了对于空间的了解和认知。我们把完形心理学派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点“完形规律”。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并由此派生出若干的亚原则,称为组织律。(鲁道夫・阿恩海姆,1989)组织律由简化原则,图底关系,知觉恒常律三方面内涵构成。(1)简化原则——心理组织总是如占优势的条件所允许的那样“良好”。在形式知觉范畴中完形的“简洁性"包括下列特性:规律性,对称性和单一性。我们已用各种形式遇见过这个定律,如统一、一致、良好的连续,简单的形状和闭合。A、良好形状律——知觉在组织空间中相邻的视觉刺激时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因此视觉组织易将能够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根据上述规律,我们把具有对称,规则,简单特征的形态称之为“良好"形状。线条图样能够产生组织。在图样的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中阐述了形状的单和双的问题。形状的单双辨识依据是能否看成更加良好的图形。双重性本身有不同类型,两部分可能同等重要,也可能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在有利于单一组织方面,人们优先选择单一的全封闭图形,也即全封闭轮廓。B、良好连续律接近原则:位置接近的事物可以自发的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相似原则:特征相似的事物可以自发的联系起来形成统一。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闭合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一个完整的图(2)图底关系律图形一背景相对大小定律——如果两个场部分彼此分离发生双重呈现,那么,在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图形将以这样一种方式产生,即在图形的面积和背景的面积之间的差别为最大时产生,即图形将尽可能的小。图形的特征简要归纳为:封闭,小型,简洁(几何形,对称,水平和垂直形态),形状外凸,有大的质感密度和硬度。图形一背景问题的新功能在于:图形背景问题及所提出的规律定律不仅存在于视觉领域范围,它适用于一切感觉:如嗅觉,听觉等。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3)知觉恒常律格式塔心理学从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的观点出发对现象进行讨论,得出以下的结论:我们的视觉世界的不同方面,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方向和定位都是由彻底的相互依存性所组成的。现象空间或行为空间并非欧几里德空间,而是方向错误空间(anisotropie),它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的特性。方向错误律是恒知觉恒常律的一个反证。空间作为一种格局(framework),本身是方向错误的,并通过方向错误决定了格局内部图形和物体的组织。例如在二维上,即使在水平和垂直这两个主要方向上,空间也并非均等的,如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在水平轴上的运动比在垂直轴上更有力。在三维上,从空间的方向错误来描述,水平维度比垂直维度上大小恒常性更大。知觉空间的方向错误与大小,形状恒常性有密切关系,因而与物体的恒常性也有密切关系。知觉空间的方向错误通过或多或少消除实际空间中的透视效应来实现其认知结果。2.1.4视觉力场如果说完形组织律是线的操作的原则那么视觉力场就是具体进行组织的方法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图形是力作用的结果,人们的知觉对物象的认识并不单纯把它作为形,而是作为保持力动关系的图形整体这一“力场”来对待。视觉力场就是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感受形成的一种场。阿恩海姆提出,艺术式样的和谐、平衡、运动、有机统一都是由“视觉力”实现的。视觉力不仅能判断出某事物在整个视域中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以及在大小、亮度值和距离方面的位置,而且能将整体式样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力的作用图式。(RudolfArnheim,1966)正是这种力的作用和平衡,视觉式样才具有了运动、平衡、生命力等特征。这种力的作用并不是一种幻觉,而是外部式样在大脑皮层的生理电力场内刺激起的生理电力式样的心理对应物。在空间力场中,场的两极是主客体二者,主体是人,即对空间环境的感知者,客体是空间中的视对象,它们之间关于均衡、统一、和谐、对比等传统构图法则是以“力场’’的形式呈现的。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每一个视觉样式都是一个力的式样。’’(鲁道夫・阿恩海姆,2006)格式塔心理学的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核心就是感知的整体性张力的观点,是用“力"的观点解释心理学问题。在设计中应用格式塔心理学,关键在于把握感知的整体性及力的观点。景观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序列的组织都会对视觉产生刺激,在人的心目中产生心理应力。当这些视觉刺激物之间的力关系被组织得最好时,就会形成一个稳定平衡统一的力场,创造出复杂而又统一的优质格式塔。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中主要提到过三种力,即”force”,”tension”和dynamics”。“force”的意思是“力",指的是各种力的总称;”tension”是“张力",强调的是物体问或物体各部分之间的聚合力,是没有方向的,他在著作中多次提”directedtension",即“有方向的张力”,而”dynamics”是“动力",是指有方向的力,与”directedtension”的意思相近,但它强调的是知觉中的力。(史风华,2002)格式塔心理学的实验基于一个基本原则,即平衡原则。视知觉不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活动过程,而是视知觉从一开始,就把握事物的粗略结构特征,也就是事物的几个突出特征。这些突出的特征足以使人把事物识别出来,而且能够传达一种生动的印象,使人觉得这就是那个真实事物的完整形象,从而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人对事物突出特征把握的习惯,要求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即简化原则。关于简化的缘由,阿恩海姆根据物理学的“场”提出了生理学“力场’’的假说:“假如人的大脑视皮层区域就是这样一个‘力场’,这个区域中向简化布局发展的趋势就应该十分积极。当一个刺激式样投射到这个作为力场的大脑区域时,就会打乱这个‘场’中的平衡分布状态。一经被打乱后,场力又会极力恢复这种平衡状态。这种恢复平衡的努力,是否会获得成功,还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力量的强弱。如果视觉刺激物本身的力量很大,或者说眼睛从被观看的物体中接受到的刺激很清晰时,它就不容易被改造成简单的形状。反之,每当刺激力量很微弱时,简化的趋势就会极其鲜明地表现出来。2.2景观空间的认知空间连续不断地包围着我们。通过空间的容积我们进行活动、观察形体、听到声音、感受清风、闻到百花盛开的芳香。空间像木材和石头一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然而,空间天生是一种不定形的东西。它的视觉形式、它的量度和尺度、它的组织关系——所有这些特点都依赖于我们的感知,即我们对14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于形体要素所限定的空间界限的感知。当空间丌始被体量要素所捕获、围台、塑造和组织的时候。景观空间就产生了。2.21相关空间理论关于“空问为何物”的问题,上溯老子,古希腊,时到今日,有无尽的答案,且随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不断的出现新的解释,丰富其内涵。是景观欧氏几何的空间观认为,空间是均匀的,在任何位置和任何方向上都是等价的,又是感官所不能知觉的,这种空间观足以解释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空间现象,属于抽象的几何的范畴。有关空间的概念.古往今来不同学派对其进行过形形色色的描绘。空问(space)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指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也指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空间在辞海中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就宇宙而言,空间是无限的,无边无际的,就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而言,则空问又是有限的。”亨利・勒菲弗(HenriLefebvre)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找寻问题答案的捷径。他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Space)一书中指出:我们并不能体验和考验我们所体验的。他认为窄『日J的概念并不存在于空间的自身中,因为理性与经验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要解决的唯一方法就是要从对客观对象自身的研究转向对发展过程的关注。(1)芦原义信的空问理论芦原义信对空|直J概念的定义:“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而从“空间”的构词解析理解:“空”,有虚无、空旷、广漠、向四面八方无限扩展而又可容纳其他元素之意;“间”为“门”和“日”之内构形,犹如两扇门之间透进R光,既有“空隙”之感,又有隔而不连翩鳓照同因…Lr_LfJ。告。端础:嚣诫兰麓麓图2.1图底关系(来源丁‘外部空间设计》)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的语意。(芦原义信,1989)他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一书中将外部空间分为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两种,积极空间是指具有向心秩序,在所划定的范围内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空间,或者说是有计划性的。而消极空问是指自然而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无计划性的,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向外侧扩散的。因而积极空间具有收敛性,消极空间是具有扩散性的(见图2.1)。(芦原义信,1985)图2.2空间力场(来源于《外部空间设计》)对某对象A,把包围它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时,B对A可认为是积极的(Positive),这里称B为对A的积极空间(P.Space)。而当考虑包围对象A的空间是自然的非人工意图的空间时,B对A可以认为是消极的(Negative),称B为对A的消极空间(N.Space)。然而P、N空间并不是绝对的,当同一个空间内出现两栋房子的时候,两栋房子之间出现了互相作用的封闭力量,两者之间产生出的空间不属于积极或者消极空间,而是一个复合空间——PN空间,这个空间的围合感越强,就越接近积极空间。(见图2.2)(2)黑川纪章和灰空间“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日本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16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也可以说是“从内部进行的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在形式设计理论中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型,即封闭空间,开放空间和中界空间。如果有六个实体界面围合起来的形态,其外部叫主体,而内部就称为空间。而这种被实体界面完全围合起来的空间形态就叫做封闭空间。假若被少量的实体界面限定的空间有较大的开放部分,我们称为开放空间。用空间的内外关系来区分,又产生一个中界空间形态,这就是在空间中有顶,界面而没有围合界面的情况下,可称之为中界空间或过渡空间。这种状况在建筑空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雨蓬、阳台、外廊等等,它们既不是封闭的内部空间也不是开放的外部空间,而是两类空间的过渡形态。“空间’’一直是景观中永恒的话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景观具有极强的解释空间向度及表现自身的能力。通常一座城市、一个建筑、一组景观往往需要有自身特色的功能与空间结构(HermanHertiberger,2003)。空间本来是一种虚无的概念,它往往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是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组织。人类为了更方便的了解环境,将一些元素统一为一个空间的单位组织,从而来了解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说空间其实是人类对于环境的一种划分。2.2.2景观空间的特点景观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景观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垠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它是自然主观的再现。景观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所以景观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景观空间设计的出发点是表达人类对于自然的感情。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提供人类所需的资源,是人类发源的摇篮,因此人类对于自然始终保持着感激和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景观空间设计中得到了释放,无论是西方景观还是中国景观这个宗旨都是相同的,因此在设计景观空间时必然也有共同遵循的原则。(1)美观性创造景观空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美,景观空间正是代表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正如南・费尔布拉泽(NanFairbrother)在她的著作《景观设计的本质》17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中所指出的,“人是有意识创造景观的动物,是故意改变其环境设计的唯一物种,其唯一的理由是为了自己能获得美的享受。”人类总是喜爱事物的外表,从有简单装饰的早期陶器到宗教建筑、宫殿建筑群、花园和狩猎场。人类总是基于外观认为某些环境比另一些更有价值,这就是人类对于美的渴望。关于“美’’的定义有很多,它既包含了历史的因素也有地域的区别,但是只要是人类对于“美”的认可总是有生物的本能。人类一直有一种在混乱的环境中寻求秩序的本能,这也是人类能够在生物界占有主导地位的原因,因此再近似自然的景观中也必然有秩序地影子,最简单的秩序就是平衡——这也是阿恩海姆在他的书中反复强调的。(2)开放性景观空间的设计其实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一种模拟,区别于建筑空间,景观空间往往不是严密的封闭空间而是开放性的,景观空间的划定往往更依赖于人的心理判断而非物理材料的分割,这种对于空间的判别过程就是心理完形,与此同时人与空间产生一种互动关系。哲学美学家把这种审美欣赏模式称为“介入"(engagement)式的欣赏模式,因为对于景观空间的欣赏不同于在美术馆观看绘画作品或者在音乐厅聆听交响乐,欣赏者不可能从景观中孤立出来,站在环境对面做无利害的静观。(王长俊,2002)当然每个景观空间的完形程度都不一样,过于整合的空间固然没有趣味,但是凌乱的空间也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度的把握就很重要了。而作为设计师要掌握景观空间的创作方法就必须摸清景观空间的设计规律,这也是笔者写这篇论文想要探讨的问题之一。(3)多样性景观空间由于没有居住的要求所以它比建筑空间更接近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形态选择余地,除了阿基米德几何体形态的空间外,景观空间更多的属于非几何体形空间,景观空间的这种属性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人类对于家的要求一般都是可知的或者是安全的,所以建筑空间更多的是呈现一目了然的性质,而景观空间却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神秘性的另一种载体,因此景观空间的这种多样性能够带给人类更大的惊喜,激发人类探索的欲望。但是这种特质也会给设计师掌握如何设计景观带来难题。因为景观空间的多样性所以很难给景观空间分类也不易归纳其设计法则。18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2.2.3中西方景观空间比较景观不同于自然,是人类对于映射在大脑中的景象进行人工还原而得到的产物,因此它是主观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其对于自然的感悟不同,对景观的感知必然不同,但是这些感受均与文化传统相关。基于上面的原因中西方景观空间的塑造也因为传统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西方的空间观强调有形驾驭无形。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西方景观作为建筑的衍生物大都在空间上更近似于建筑空间。传统的西方景观空间从形态上来说强调对称性,无论是法国的凡尔赛宫还是意大利的台地园,都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轴线对称,甚至通过喷泉、绿篱、阵列树来进行强调。但是这并不是说明西方景观就没有不对称的模糊空间了,英国的古典园林也有一批自然园林的典范之作。随着景观空间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人对于空间的观点也在不断转变。美国的景观空间理论在继承了欧洲古典园林的基础上发展了空间的动态理论。。哈佛设计研究生院景观专业学生詹姆士・罗斯在《铅笔点》针对景观空间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平面形式由空间分割发展而来,空间而非风格是景观的真正主角。"(郭巍,2004)虽然景观中水平维度的统治性使得空间设计倍受挑战,但罗斯在他单独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花园中的自由》(FreedenintheGarden)qb,提出“我们完全可以把景观看作是一种户外的雕塑,它不能被视为一般物体意义上的雕塑,而应该设计成为一种环绕在我们周围的令人愉悦的空间关系"(JaneBrown,2000)。1932年纽约的现代艺术馆举办的“国际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筑’’展览确定了现代建筑的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建筑的新观念建立在空间而非实体基础上;其次,使设计产生秩序的主要手法是均衡而非对称;第三,排斥装饰作用。"(TreibMart,2000)罗斯在景观设计中借鉴了两点:对空间的关注和抛弃古典对称和轴线。“由于景观中植物固有的装饰作用,对于第三点,他没有照搬到景观中,但是强调了它的作用必须服从于空间创造。在建筑学思想的推动下,空间成为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中国景观空间的限定比较模糊,往往以无形预示着有形。在空间的描述中古人经常喜欢用“气"来形容,“气’’弥漫于整个空间之中,将空间极其围合联系成一个整体。所以中国景观空间常被人称之为“流动的空间’’。正因为如此,中国景观空间往往通过围合、强化边界来进行界定。19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中国人看待事物,习惯于将其简化并再现,尽管如此,它仍是一个完整体系,是宏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微观体现。这种概念影响着中国人看待景物空间结构的视角,把中国人的世界观缩影于由人所构建的物质空间里,这种物质空间就是中国的景观空间。须臾芥子、壶中天地指的都是这个意思。中国的哲学一直秉承着“中心至上论”,《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天地宇内分八方,中心虚无为太极。儒学也反复强调人在天地核心中的位置,提出“中心至上,人伦为本”。这一观点也在《周礼・考工记》中被反复论说。后世历代尤其在城市规划方面十分强调中心对称,在政治上面表现为对于君权集中形式的推崇。因此中国景观空间特别是皇家园林都采用的是十分对称和轴线分明的布局。然而规则的景观空间在浩渺的中国景观历史中还是少数,大部分园林体现的是道家“大道无形"的理念,让人在景观空间中感受“有"与“无"的交替。也正因为如此,动态的行走成了体验中国景观空间的必要方式,在“更替”中体现围合物的美感。2.3景观空间格式塔的提出2.3.1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价值景观空间与其他空间是不一样的,绘画所使用的是二维空间语汇,尽管所表现的是三维或四维的空间。雕刻是维度空间的,但却是与人分离的,人是从它外面来观看它的。而建筑的空间感是通过实体的四面以及顶面围合所形成的,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塑。虽然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相同都是追求三维的空间感觉,但与之相比景观空间的结构更为松散,达到空间围合效果的元素更多样化,与建筑依靠大量物理围合不同,景观空间更多的是通过心理上的暗示让人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如果说建筑空间是凝固的音乐,景观空间更接近于流动的音乐。然而景观和建筑空间的联系又是如此的紧密,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四大要素中,建筑就是其一,因为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塑造对于景观空间的构成又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无论景观元素如何变化,人们对于秩序感的追求却是始终没有变的。景观设计的平面图不过是它所有的元素在一个水平面上的投影,无论平面对的构图多么完美都不能直接反映出景观空间的质量,纯粹的那些景观元素不20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能够代表景观空间,而纯粹的那些空白之处也不是完整的景观空间,它们两者其实是一个整体,老子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到的“整体论”和“图底关系”。景观的元素所围合、占据的空隙都是景观空间的一部分,甚至有的时候很难区分哪个是人们欣赏的景观哪个是陪衬,只有两者合并起来分析才是对景观空间的完整理解。而以往的景观空间分析不是从实体的角度就是从空对空的角度来分析,其实都只分析了一部分,而且每个时期的景观空间所具有的特点都在变化,并不是仅靠某个时期的一些技法就能概括的,而格式塔心理学所引入的“视觉动力场”理论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景观空间更多体现的是人的视觉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归纳,无论造园技法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力场内力的变化,因此视觉力场的分析是跨时代的。在景观空间中人们追求的是可解性和神秘性,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这两种感觉的比例是不同的,但是万变不离其中,这两部分在任何一个景观空间都有体现。人类虽然经历了悠久而漫长的历史,但是人类头脑只能够把握住某些规则的几何形态如方形和圆形。虽然,这些形态在景观中的表现是根据地理、社会、经济、伦理和哲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然而,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局部的、暂时的。在《图解人类景观》一书中就提到过“生物学层面上的人,不管环境多么不同,他对一座今天在英国用废料堆砌的人工假山的反应,可能与古代中国堆筑的假山反应是相同的。毫无疑问,最稳定不变的因素是五大感觉器官本身的机制,这包括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这些感觉器官本身,自史前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且所有人类的感受和情感仍旧是通过它们激发而来的。’’(刘滨谊,2006)格式塔心理学把人知觉世界的思维方式归纳为对于整体性的感知和对于环境关系的把握。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景观空间设计领域,就是把空间视为一个视觉动力场,从人的生物角度出发,寻求人类对于景观空间的共性认识,挖掘人对于空间感受的基本力场关系,从而掌握人对景观空间的理解方式,便于设计师从不同时间、空间纬度的景观空间中寻找到一些不变的规律,从而更好的进行设计工作。2.3.2景观空间格式塔提出的依据21第二章景观空间格式塔及界定景观空间的设计和使用过程都伴随这人对环境场所的视知觉及潜在的心理活动。人们所看到的景观并非完全是客观的而是加入了人的主观处理,故在人们脑海中的景观空间必会受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因此,在景观空间领域应用心理学和美学关于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认为“景观空间格式塔"是指经由知觉活动组织过的经验中的景观空间整体。这里所说的“景观格式塔’’包括人们通过景观空间设计、使用、欣赏而达到的对于景观空间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2.3.3景观空间格式塔的研究任务将心理学领域的格式塔理论和其在艺术领域的若干具体研究成果推演到景观空间设计中来,其研究对象主要为:景观空间视觉力场和景观空间组织律。第三章强观空问的视觉力场第三章景观空间的视觉力场3.1景观视觉力场概述311景观视觉力场的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它分为两类,印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El"t'J分别体现为动的运动和静的运动特征。物理空『自J是被实体所包围的、可测量的空间,是实体所限定的空间,是空隙或消极的形体。而心理空间并非指空隙和空虚,即使没有明确的边界电可以感受到空『自J的存在,它柬自形态对_|爿罔的扩张。信息和条件的刺激使人感受到空间.使人产生知觉的实际效果。心理空I'a俐空间感,它的本质是形体向阁隔的扩张,其原【矧主要柬自实体的内力运动变化的“势”,“势”即张力。这种空问张力既是凭借实体而产牛,又存在于空虚之中,形成虚运动之势。势是随空0U变化的能量,其作用是创造一种不可视的运动,足创造一种“场”,即景观视觉力场爹~A立~Jjjj∑lj。Jjj’皇,—第二章景观空间的视觉力场图31景观空间限定(来源于作青绘制)景观空间心理空间和物理空倒的其同产物。景观空『日J并不是完全围合的,大部分边界的限定足通过点状或线状物体柬实现的,而力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需要观者通过自己的想蒙加以补全。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书中芦原信义将空问分为秘极空问和消极空『日J,在景观空叫中积极空问、消极空州是十H对的,甚至两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见图311阿恩海姆解释说,不仅存在着一种偏爱简化和平衡的倾向,还存在着一种通过加强不平衡性和偏离简单式样来增加张力的趋向。人类在追求某种目的时总是要力求达到一利,紧张力虽小的圆满结局,山求使自己个人的需要与周围环境的需要达到平衡。在白己内部,他也力求将各种欲望作到合理安排,以便使它们形成一个最为年n谐的整体。人的这两种偏好反应在景观空|臼j中就足规则式景观空间和不规则式景观空间的源头。312西方景观空间视觉力场在空间力场L}|,场的两极是主客体:者,主体是人,即对空间环境的感知者,客体是景观宁问巾的景观元素,在各个景观元素之『开J关于均衡、统一、和谐、对比等1‘统美学构图法则是以“力场”的形式呈现的。限定空间的各个界面存在着影响力的成分,它们共同产牛一种视觉合力,形成构图重心。这个重心是力场的平衡点与中转点,往往是视觉处理的重点。反跌在空阃稚局上就是图3.2伊斯兰州林空间视觉力场(根据网络图片进行分析)第一章景观空问的视觉力场空间中的控制点,如伊斯兰园林中的中心水池。以泰姬陵为例,前后两方体量庞大的建筑以及两边茂密的树林都敞发出巨大的张力,而这些张力沿着两条水渠汇聚到整个景观的中心处,为了突出这个,l间的稳定性,中心处永渠被拓宽成一个方形水池,以平衡四面的张力,使其达到永恒的静态效果。而圣马可广场的钟楼也位于景观空叫的平衡点上。幽3.3圣弓可r场分析刿(米弹丁作者自绘)壬马可广场是由两个梯形所组成的,梯形的张力方向是由长边向短边放射,蒯此圣马可广场的两条放射轴交汇于转角上,为了达到整个力场空问的平衡,在这个转角的对角线上建造了一座钟楼,钟楼作为点要素向两个方向具有张力.刚好和梯形空间所具有的张力互相抵消,达到了整个景观空问的力场・F衡。构图中心撼稳定,凡小在此重心的点,部容易产牛引力效果。当然也有故意币再构图蘑心上放置景物,丽通过景观元素的不刘称布置来谋求整体巾的动态半衡。景观空间的布局、单体空M的组织以及空问序列的构成都会形成空问力场。当其叶1的张力和动力被有序绁织时,就会形成稳定的空问力场。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和完善原有力场格局。313东方景观空间视觉力场中田古人一直认为空间和自然景观拥自自然界最原始而又最永恒的力量一第二章擐观空间的视觉力场一“气和势”。在风水理论中,“气”是其精髓。郭璞《葬经》日:“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策之使之不敝,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中国物理学家何祚麻明确提出了“气”与量子场中的“场”极为相似:“气与其况接近‘以太’,不如说更接近现代科学所说的‘场…。可以说“气”和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场”圈3.4中国口然风水分析(来源丁作者自拍自绘)其实指的是相同的东西。如果蜕“气”或者“场”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大尺度的统领,那么势就是人类对于场中力的方向的判断。所谓“势”就是“自然的张力”。这种对于空间力场的认同感无论是在风水学中还足国jI|i中都有着体现。风水学派中的“形势宗”很重视山川的柬龙去脉,并因此衍生出“寻龙望势”之法。而清代画家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指出:“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IF,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认为:“(龙脉)开台起伏为画之气势神韵所出,即画之生死关键,非常重要”。在M水学中有句话“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以此作为外部空间构成的尺度权衡基准。对于“形”和“势”的区别古人解释的很清楚“至哉!形势之相异也,远近行止之不同,心日之大观也”。“形”和“势”也就是空间大小的区别。在一个空间旱面肯定存在着不止种景观要素,当距离较近的时候人能够感觉到其中的某一种或者第三章景观空间的视觉力场临近的几种景观元素包括其形态所释放的力,但是如果人在距离较远的地方这些元素就会被简化成线甚至点,而人能够感受到的力往往来自于这些元素组合。以下面两张图为例,图?是一张峡谷的近观图,在这种空间中人们很容易感觉到两边的山所带来的压抑性,更容易感受到的是封闭性以及山体的形态。图?是一张空间尺度更大的图,在这张图上一座座山不再是单体而被整合成了一个整体来对待,群山所组成的力的走向或者说“势”是人们对于这个空间的直观感受,人所能感受到的是群山连绵起伏的动力,以及水面蜿蜒曲折向前的力的方向感。在自然环境中“形"、“势"基本由山脉、水系所构成,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能够形成大体量元素的非此两者不可,由于古人的技术限制符合人类审美的景观空间力场只能寻而不能创造。这两种力在格式塔心理学看来都是景观空间中所具有的视觉力,只是由于空间尺度的不同,人们所重视的力也就不同。当然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类不仅能改变自然的力场甚至能够按白.己的需要创造新的空间力场。由此可见对于自然环境中视觉力场的感知是人类所共有的,无非一个是根据经验感知而得,另一种是根据科学知识和实验理性的推断。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证明了人类对于环境空间的感知模式是力场形式的。3.2景观空间力场的组成要素在景观空间中视觉力有三种最基本的要素点、线、面、体,虽然有些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在两条轴线的交汇处设计师经常放置一个雕塑小品,这在视觉力场中看来就是一个点,一排树可以标示出一个面的轮廓,平面可以围成一个体,并且这个体量构成了占据空间的实体。3.2.1景观空间力场中的点元素一个点标出了空间中的一个位置,从概念上讲,点是没有长、宽或深,因而它是静态的、集中性的,而且是无方向的,当然它也是没有形态的。当把这个点出现在视野中时,便形成了它的存在感。当它处于环境中心时,一个点是稳定的、静止的,以其自身来组织围绕它的诸要素,并控制着它所处的空间。第二章景规空问的视觉力场但是当这个点从中心偏移的时候,它所处的这个空间就会变得有运动的趋势,并开始争夺在视觉上的控制地位,点和它所处的空间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紧张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谓运动的张力。当然在景观空间中作为点∞元素都是有其重量和形态的,甚至往往是这个空间力场中昂具有分量的元素,比如建筑或者景舰构筑物,他们本身就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力场。在一个景观空『自】中往往只有一个较大的点元素并控制整个空间,这种空间往往力场分明从而使得整个景观具有极强的秩序性。如谐趣园就是以涵远堂为中心依次排布丌的。涵远堂作为个点元素以自身为中心向四面发散出张力,控制整个景观空问。空1IJ点也小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景观元素有可能是由几个物体所共同组成,甚至其体量也未必庞大。以亚罩桑那中心庭院为例整个庭院基本呈圆形空间,位手构罔中心的几棵棕榈树聚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个空间中的主体山场,控制着图3.5弧里桑那中心庭院点元素力场(米源于《西方现代£}观设计的理论‘J实践》)图3.6谐趣吲点元素力场(来源丁阿络)所处的范围,确保整个空问的稳定感。具有控制性地位的点元素往往在体量上占有定优势或者位于空间的构图中心,足整个空『口J的焦点。而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控制整个空间的力场从而强调空间的整体性。322景观空间力场中的线元素尽管从理论上讲一条线只有个量度,而且它必须有一定的}H细才能看得第三章景观空间的视觉力场见。它之所以被当成一条线,是囡为其长度远远超过其宽度。一条线,不论是拉紧的还是放松的、粗壮的还是纤细的、流畅的还是参差的,它的特征都取决1。我们对其长宽比、外轮廓及其连续程度的感知。(程大锦,1987)在景观空间中线的要素既可以是有形的比如树列、柱子、景墙、道路,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轴线。在景观空间力场中,长的线元素保持着一种连续性,起到引导的作用,加强某种张力,比如规则式园林当中常用的林荫道。短的线可以限定空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华盛顿特区为例(见图37),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和茭国国会大厦三个节点构成了条景观轴线,控制了同罔的景观空间,体现了强大的轴线张力,烘托出美国首都宏伟、J}严的氛围。关于线的体系也颇为庞人,有直线也有曲线(见图38)。一般来说,曲线总足届得比直线更富有变化,更丰富、更复杂。特别在充满直线条的空问环境叶],通过曲线柬打破这种呆板的感觉,会使空问环境更具亲切感和人性魅力。曲线常常会带来与直线小同的各种联想.曲线由于互相之间在曲度和长度卜有所不同而呈现Hj截然不同的动态。在中国传统吲林中对于线形元素的运片j主要体现在景墙的使用上。幽3.8线元索视觉力场(来源r嘲络)在面积比较大的景观空间中线形元素史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书。如佛山市西南组团景脱区(见图3.9)中通过富有动感的小规则状态的景脱人道贯通整个场地,让观赏者的视线随着道路而蜿蜒曲折,在规则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力场变化,宛如奏晌了一曲动感十足的变奏曲,充分彰显了该地块的活力。第三章景观空间的视觉力场圈3.9线元素视觉力场(来源于《景观x档案》3.3单体景观空间的视觉力场由于人类的想象力可以在那些不存在物理运动的地方观察到运动,而这些运动正是由丁视觉经验到张力而引起的。张力是视知觉首先经验到的,而动觉并不是对张力的知觉巾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只能成为一种辅助性的加强元素,或是种共鸣凼素;它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出现。格式塔学家在做“伽玛运动”研究时发现,张力的运动方向基本上与物体本身的构造骨架的辛轴方向相一致用纽曼的话柬说,它们是沿着力的作用路线运动的.其次是与对象奉身的主轴相垂直的方向。俄普海默和布朗对运动力的研究发现当直线或长方形的卒问定向与运动的方向一致时,它在通过视域时的运动速度看上去比它们的空间定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情况下的运动速度快得多。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再复杂的空间形态都会被人类本能的简化成最基本的空间形态,因此我也从基本的空问形态入手进行分析。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为了理解特定的视觉环境,大脑对其进行了简化。至于形式的构图,我们倾向于将视野中的主题进行最大程度的简化.并简化为最基本的形状。一个形状越简单、越规则,它就越容易使人感知和理解。我们从几何学里获知,基本的形状是圆形,毗及可以内接于圆形的无限系列正多边形。在这些形式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基本形状: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同理在空I'uJ构成中圆形空间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它以及三角形和J下方形空间是最基本的空问形志,被称为静第三章景观空间的视觉力场夺空间:而通过它们的变形而得到的椭吲形、矩形等空}fIJ形态被称为动态空J剐人类对于景观卒问的感知遵循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论: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卒问易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单元。在空间基本单元的认知E.我所想讨论的并不是儿何意义上的完整几何形忐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所能辨认出柬的儿何彤卷空『IJJ。这些空问形态虽未闭合,但其实际存在的宅间构成要素产生的心理引力和倾向和动态趋势引导我们把它们视为整体。331静态空间力场(1)圆形空间剧形空I'UJ是一个集中性的、内向性的形状,在它所处的环境中,通常是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圆形空『日J中,由于运动力是向各个方向均匀地发散的.所以这些力都可以互相抵消,结果就造成了圆形式样的静态特征,圆形的窄问形态也被J1泛用于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景观当中,比如北京的天坛中的圆丘(见图310),它通过三个逐级上升的台阶形成了圆形外向形空间,虽然这个空间没有史体的幽和,但是由于这个空间发散出从中心向四面辐射的张力,『一样在人的视觉感知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空唰模型,让人觉得永恒。又或青如英国的巨石阵(见图311),它是由向心的石柱组成的圃形山向形窄划,产牛了各个^m均匀地Ⅲl,心“’集的张力,使得这个也突m丁这个申M的稳定件和纪念性。图3】O英田巨石阡圆形空问力场分析(来源丁作者n绘)幽311北Zr天坛圆形空间力场分析(来源于作者自绘)第二章景观空间的视觉力场苏州园林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圆形的空间(见图312),但这种圆形并不是垂直向的而是水平向的,那就是圆洞rJ和拱桥。吲林中的圆洞门是整圆形的,设计者利用圆形空间的静态作用,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到圆涮门所框围的景色当中。拱桥的桥洞是半圆形的,需要观者通过想象柬将它和其倒影补充完整,返也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所提及的“完形心理”。这种不完整设计提高了空训的动态性和趣味性.增:[||J了观者的参与感,扭转了圆形空问固有的完按性,赋予丁静态空间动态的内涵。虽然圜丘是个没有田台的圆形空问而巨石阵足由石柱所围台的空问,但是两种景观都能给人震撼的感觉。拱桥桥洞是阁312占典园林中的完形(米源丁阿络)个水甲向的类圆形空M,需要观者通过桥的倒影和桥体本身的拼合将其补全,削弱了圆形空问所固有的静态感,使得整个园林窄叫充满趣味性。圆形窄间是所有空问的基础,也足早期出现的一种空问形式,任何其他形式的空『II_根据简化原则最后都简化成了圆形空M,这或许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人类对于圆形有种根深蒂同的好感。(2)正方形空间正方形的空间中由于垂直轴和水平轴上的力和对角线上的力都是平衡的,所咀它看上去也具有静态的特征。这种空『日J所代表的高度秩序化和纪律性在几f年前就被华夏人民所应用在了城市营造之中,在最早的《考工记》中记载了周朝的都城制度:“匠人营囤,方九罩,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正方形空间。第三章景观空间的视觉力场小用图国lF上品位,虽然小品本身体量不太,但是方形空间的张力与削314上海植物州景观小鼎(术源于上海植物圄)小品本身的威严格调相得益彰。周围的花坛也呈现同样的空间形态,让人感觉到这个空间的协调氛嗍。(3)三角形空日二角形卒M足种可能r丰根人的卒问形态。等边三角形宅『自J是一种静态空问,每条边上的张力都指向那条边所对应的角,而其他形式的三角形窄问因为其张力的方向不沿主轴对称而具有明显的动感。以建筑师古埃瑞克安(GabrielGuevrekianl900-1970)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GardenofWaterandLight)为倒(见图315),这个景观位于一块三角形摹地上,由植物、水景及围墙所构成,所有的造景要素均是三角形母题.确保了整个景观空间的致性。为了强调三角形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师在二角形空间内侧构筑了一个平行于三角形空阳J的水池.水池空问与外部空叫的张力方向都互相蘑叠,在二个张力的交汇处又放第三章景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的苗木购销合同范本
- 2025梨子购销合同书范文
- 2025版权转让合同协议书范本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十周年PT增强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课件下载
- 2025员工劳动合同续签申请书范文
- 2025保险公司外汇借款合同借款合同
- 2025水泥买卖合同范本水泥买卖合同样本
- 2025标准商品交易合同范本
- 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2025贷款合同模板
- YY-T 0954-2015 无源外科植入物-I型胶原蛋白植入剂
- 12-2017-2021年陕西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之统计与概率
- 脓毒血症课件
- 2024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200道含完整答案(必刷)
- 2024年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对方当事人送达地址及相关信息确认书
-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发展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衣柜
- 医院政工查房
- 缓和医疗-以死观生的生活智慧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拔河比赛技巧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