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垃圾场截污坝基础高标准帷幕灌浆的设计与施工_第1页
牡丹江垃圾场截污坝基础高标准帷幕灌浆的设计与施工_第2页
牡丹江垃圾场截污坝基础高标准帷幕灌浆的设计与施工_第3页
牡丹江垃圾场截污坝基础高标准帷幕灌浆的设计与施工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牡丹江垃圾场截污坝基础高标准帷幕灌浆的设计与施工摘要:截污坝工程因其坝内所存水为有毒污染水(垃圾渗出液)因此坝的防渗要求较高,根据我国有关环保规范规定:坝及坝基的渗透系数应小于K<10-7cm/s。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选择了粘土心墙坝,基础进行帷幕灌浆的设计方案。粘土料经渗透实验证明可以达到K=10-7cm/s的要求,因此设计的重点就是帷幕灌浆。经过对我国已有部分工程情况分析和一些理论计算,我们选择了改性水玻璃化灌结合水泥灌浆,水泥灌浆两排,孔距 3m排距2.5m,化学灌浆在水泥灌浆中间分两排孔,孔距1.5m、排距1.3m的设计方案。灌浆结束后作35个检查孔,经压水试验全部达到了K<10-7cm/s的设计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防渗帷幕的计算及设计,以及从对灌浆资料的分析,检查孔压水试验等方面对帷幕进行了质量评价。关键词:牡丹江垃圾场截污坝标准帷幕灌浆设计与施工1基本情况:牡丹江市垃圾填埋场截污坝工程于1996年2月完成设计,同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0月中旬完成了基础帷幕灌浆的施工,次年完成垻体填筑投入使用。从开挖揭示的岩石看整个坝址区以华力西期粗粒花岗岩为基本基岩,有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侵入形成岩墙,接触处岩石较破碎,岩石裂隙以压纽性裂隙为主,中等发育。总体看基岩状况良好,开挖后需灌浆段长 185m分20块板,盖板厚80cm宽500cm配少量钢筋。为使盖板与基岩粘结牢固在盖板上增设了?28锚筋,间距300cm盖板混凝土为150#.2灌浆材料选择因防渗对象不同于一般水库(污染的垃圾渗出液)所以帷幕设计的标准较高。按“垃圾场设计规范”规定基底渗透系数K<10-7cm。目前一般的帷幕灌浆材料大都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最近几年为了取得更好的灌浆效果,国内开始发展了细度更高的用于灌浆的水泥材料和用于边加工边灌注的湿式磨细水泥技术,但从现在的工程报道和有关的试验报告看很少有达到K<10-7cm/s,—般能达到K=10-5--10-6cm/s,因为再细的水泥也是有粒径的。受岩石裂隙宽度及裂隙面粗糙情况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当水泥颗粒径是裂隙宽度1/3—1/5时是较容易灌入的。大于时则难以灌入。表-1列出了几种水泥的粒径情况: 表-1种类普通水泥湿磨水泥超细水泥粒径D40--60^m<10^m<5卩m由表1可以看出即使用细度最好的超细水泥一般也难以灌入18--20yn宽度的裂隙(启缝灌浆可以灌入,但对于较浅的基岩则无法实现)基岩的裂隙宽度在表面可以用眼观察到,深处则无法观察。但岩石的裂隙宽度与裂隙间距及与岩石的渗透度系数可以用公式—1表示: K=VWe3/12卩PL 其中:K:为渗透系数 Vw:液体容卩p:液体动粘滞系e:裂隙宽L:裂隙间距如果实际测得岩石裂隙间距及渗透系数,则很容易得出渗透系数与裂隙宽度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e=15<25卩m裂隙间距30—150cm时,基岩渗透系数为10-5—7X10-7之间。这说明即使使用超细水泥在一般情况下也是难以达到K<10-7cm/s的。要达到目的只能使用化学灌浆,因化学灌注材料是真溶液,没有粒径的问题,影响灌注效果的控制因素是浆液的粘度。经过对各种可能利用的化学灌浆材料的分析,我们选择了水电部天津基础工程局科研所1986年研制成功的非碱性水玻璃灌浆材料,其特点是: 1.无毒性。2.浆液粘度低,初始粘度为1.5--2.5cp(试验温度20C)3.浆液胶凝时间可以从瞬时到几十分钟内随意调节。浆液胶凝曲线在开始反应阶段粘度增加不大,待胶凝时粘度突然上升。4.抗压强度0.2-0.5Mpa。5.静水压力下渗透系数可达到2.3X10-10cm/s,是一种较好的化灌材料。3灌浆帷幕设计帷幕采用水泥与改性水玻璃相结合的灌注方法,即对于要进行灌浆处理的基岩中透水率大于3Lu的部分先进行水泥灌浆,目的是封堵大的岩石裂隙,减小化学灌浆时的吸浆量及增强岩石的整体性,以增强化灌时的灌浆压力。灌浆孔布置两排,排距2.5m孔距3m分两个孔序,先灌下游排,后灌上游排。在水泥灌浆结束后在两排水泥灌浆孔的中间进行化学灌浆,排距1.3m,孔距1.5m分三个孔序,先灌下游排,后灌上游排,根据 K<10-7cm/s防渗要求确定帷幕灌浆结束后检查孔压水试验应达到透水率小于0.05Lu。进行水泥灌浆时灌浆压力按下式计算: P=P0+0.1D+Kygh式中:P:孔段灌浆压力(MPa) P0:基岩表层许允灌浆压力 D:灌浆段以上岩石厚度 K:系数取2 Y:盖板容重 h:盖板厚 化学灌浆压力比同部位水泥灌浆压力提高0.2--0.5Mpa。4灌浆试验及成果分析 在基坑开挖完毕混凝土盖板浇筑完成后,选择地质上有代表性的第七块板进行了灌浆试验: 1先进行水泥灌浆,灌浆采用孔内循环,浆液水灰比分七级,遵循由稀到浓逐步变级。灌浆分序成果见表-2水泥灌浆分序成果表 表-2板块孔序孔数灌浆长度(m)单位灌入量平均透水率Lu(灌前/灌后)七板下游I418263.118.6/12.9n522.589.512.9/10.17上游I41847.810.17/7.14n41822.57.41/1.63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分序的加密,浆液递减规律非常明显,先灌的下游排n序孔的单位吸浆量只相当于I序孔的34%后灌的上游排I序孔的吸浆量也只相当于下游排n序孔的 53.4%。从平均透水率看,随着孔序的加密,递减率在30%以上,水泥灌浆结束后,基岩的平均透水率仅为1.63LU,说明水泥灌浆较好地封堵了岩石的较大裂隙。 2在水泥灌浆结束后10天进行化学灌浆。化学灌浆采用单液填压法,分三序每孔分若干段,段长不超过4m灌浆的分序成果见表-3 化灌分序成果表 表-3板块孔序孔数长度cm平均透水率灌入量七板下游I4501.63147.6n4501.037081000.5534.9上游I2250.8384.1n337.50.6357.76750.1537.1灌浆结束后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见表-4。由表-4可见灌浆检查孔压水试验全部达到设计要求。经过几年运行,在进行垃圾场后续工程时,在坝下游打观测孔观测,未发现地下水有被污染情况,证明当初的设计和施工都是较成功的。参考文献:[1]张永良.水环境容量基本概念的发展[j].环境科学研究,1992,5(3).[2]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张永良,等.水环境容量综合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4]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r].1992.[5]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研究专题报告——长江干流入库断面背景浓度及库区污染源排污负荷现状与预测研究报告[r].重庆: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所,1998.[7]张玉清.河流功能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张永良,李玉梁.排污混合区分析计算指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9]robertldoneker,gerhardhjirka.theexpertsystemforhydraulicsmixingzoneanalysisofconventionalandtoxicsubmergedsingleportdischarges[m].in:usepa/600/390/012,1990.[10]李锦秀,黄金池,廖文根,等.三峡库区污染物沿程变化规律模拟研究[ a].刘树坤等主编.中国水力学2000[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1]李锦秀,黄真理,吕平毓.三峡库区江段纵向离散系数研究[j].水利学报,2000,(8):84-87. [12]李

锦秀,黄真理,等.三峡水库纵向离散系数变化趋势预测[ a].刘树坤等主编.中国水力学2000[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490493.[13]李锦秀,廖文根.水流条件巨大变化对有机污染物降解速率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1,(6). [14]黄真理,吕平毓,李锦秀.三峡水库长河段水文水质同步观测研究[a].刘树坤等主编.中国水力学2000[2000.459-466.[15]混合区数值模拟与分析[a]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陈永灿,刘昭伟,李闯.三峡库区岸边污染.树坤等主编.中国水力学2000[2000.459-466.[15]混合区数值模拟与分析[a]508.[16]洪益平,周雪漪,陈永灿,余常昭.重庆交汇江段污染混合特性的数值模拟[a].刘树坤等主编.中国水力学2000c]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7]江春波,周雪漪,程志强,陈立秋.三峡库区涪陵江段水流及水污染预测[a].刘树坤等主编.中国水力学2000[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18]chenyongcan,liuzhaowei,lichuang.the investigation andnumericalsimulationofpollutionzoneforthewastewaterdischargeformfuling[c].phosphatefertili

zerfactoryinthreegorgereservoir.2000chinajapanjointsymposiumongreenscienceandtechnology,2000.hongyiping,zhsymposiumongreenscienceandtechnology,2000.hongyiping,zhouxueyi,chenlineark-£modelandouxueyi,chenlineark-£modelandscienceanddepthaveragednonj].tsinghua

[19]foritsprogramdevelopmenttechnology,1999,41(1):1371-1374.hongyiping,zhouxueyi,chenyongcan,yuputingdepthaveragednonlineark-£modelandtechniqueforitsprogramdevelopment[j].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1999,41(1):1371-1374. [20]hongyiping,zhouxueyi,chenyongcan,yuputingdepthaveragedflowusingboundaryfittedcoordinatesandstaggeredgrid[j].tsinghuascienceandyiping,zhouxueyi,chenandverificationofatariv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