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孔炜在儿科,肺炎支原体发病率较高,并且除了出现呼吸道感染外,还可能累计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现提供相关文献学习,了解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其重要,因在考试中占的分数比重很大(差不多一半的分数),可以说,要想学好(或考好)语文,就非得写好作文。其实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信息经济年代,写作已成为职场中人生存的必需技能――工作简历、工作计划(总结)、汇报材料、中的语文教材,作文教学虽有不同的要求,但没有提出一套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完善的训练方式方法,让教师教起来有规可循。教师的教学因人而异,随意性大,学生学起来没有连贯性,学生最终不能形成良好的作文能力。本人从教语文多年,对作文教学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初中作文教学不应缺失单项作文能力的训练。首先,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各项写作技能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良好综合写作能力的产物。然而,综合写作能力并非自然生成,需要有各种单项能力(如语言表达、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的整合。可以说,没有单项能力,综合能力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从平时的作文辅导课看,教师很多时候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去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辅导得细致,但往往吃力不讨好,学生写出的文章还是未能如老师所愿。究其原因,教师所辅导的这些内容,学生未经训练,未能形成这些单项作文能力。与其花这么多的时间去作达不到的作文辅导,倒不如有计划的安排学生作一些单项作文能力的训练。因此,本人认为,平时的作文教学可以单项能力的训练为主,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形成虽不是简单的由分到总的渐进过程,但一旦具备了较为娴熟的各种单项作文能力,综合能力的形成便水到渠成。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去实现。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径,但问题是,学生能拿得出这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吗?在我的学生群中,也有一些这样的学生,正是由于在学习上阅读文学作品占据了太多时间,其他各科的学习却表现欠佳。再说,学生的写作能力虽会因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的生成,但于写作而言,这毕竟不是一种自觉行为,效果也许会事倍功半。而单项能力的训练,应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训练,虽因教师而异,但有章可循,其效果会得到保证。下面就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力谈谈本人对作文单项能力训练的一些教学体会。一、语言能力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能力其实是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语言训练应放在首位,并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教学并不少见,如组词、造句、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等,但较少有针对性的作文语言专项训练,如语言的简练、得体、连贯,语言的准确、生动,修辞中的比喻、夸张、排比等。这些语言训练,在教师教学(作文教学)计划中难觅踪影。语言能力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的事,除了平时的课文教学,作文教学中不能忽略这一项训练。二、观察能力眼睛是心灵之窗。人要获得对事物乃至社会的感性认识,深入到位的观察是唯一途径。“文学教育追求的规律应该是感知――感动――感悟――自塑,其中,感动是核心”,没有细致到位的观察,就不可能有感知和感动。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功夫在课外,更多的应是由学生自我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要作一定的训练指导。1、训练课上,可请一位学生上堂当模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该同学的体貌特征,让学生当堂完成人物肖像作文。教师通过批阅比较学生作文,发现学生观察上的不足,予以适当指导。2、让学生课后观察某一特定对象。如街边的乞食者、自己的老师,以小作文或周记的方式训练写作,把人物的特征(个性和共性)表现出现,要能反映出乞食者、老师的职业特点。三、表现手法以上是训练学生观察及写作能力的两种基本方式,当然,培养观察能力不只限于这些活动,学生可随时把握时机,自我训练。表现手法,按本人的理解,应该是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所用的方式方法,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才能达到表现文章主题的最理想效果。表现手法很多,诸如想象、联想、象征、对比、某些辞格(比喻、拟人、夸张等),没有一定的训练,要让初中学生熟练的运用这些手法,似乎不大现实。这些表现手法在课本范文中经常使用到,因此,教师可运用仿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如对比手法,它如何能表现主题思想?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和《变色龙》是这类手法的典范文章。教师通过对人物前后矛盾的言行的解析,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矛盾的变化表现了人物丑恶的嘴脸和污浊的灵魂,而这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社会习气,这正是主题的所在。学生理解了这种表现手法后,教师可以采用先说后写的方式进行训练,则先让学生举出一些对比性的生活事例,探究其蕴涵的主题。理解主题后,则可拾笔进行写作训练,经过多次训练,学生掌握这种技能便水到渠成。再如拟人表现手法,学生一时很难理解这是一种表现手法,因为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已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定势思维。我们可以结合课本范文去理解并进行仿写。如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郑愁予的诗《雨说》,整首诗歌正是通过把雨定位为爱的使者,与小朋友们温声细语的说一番话(雨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亲切关怀和美好祝愿这一主题,因此,拟人手法在本诗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体现在具体的诗句上),它还是表现本诗主题思想的一种绝佳的表现手法。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在小学的课本中经常出现,如《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只是限于孩子们的认识能力,我们不好说罢了。明白了拟人表现手法,我们便可以作仿写训练。在教学中,我提示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动物或静物的视角来表现社会环境的变化。如我指导学生写《树的守望》一文,通过村中一棵老榕树几十年来所经历的风雨及所见所闻,展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文章主题其实并不新颖,但由于采用了拟人这种表现手法,表现角度新颖,文章写得深刻且清新,在“圣陶杯”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得固然有理,但这应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而我们更多的是凡夫俗子,要学好写文章,还须下不少功夫去训练。而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写作能力,就一般人而言,这并非天成,亦非妙手偶得,在本人看来,最好是经过作文单项能力的良好训练。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在结构、素质、稳定性和待遇保障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与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提高新一代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亟需引起政府与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研究并给予强有力的、政府导向的保障与支持。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师生比例趋向合理化,教师学历水平、师德水平和实际的教学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教师年龄偏年轻化。但是,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即便如此发展,也依然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1.农村教师严重紧缺,教师分布结构不合理随着国家制定的各种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实施,教师数量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可尽管农村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区域分布不均匀,很多地方教师依然紧缺。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待遇和条件较好,教师就比较多,甚至超编。而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则很缺教师,很多学校基本是“一人一校”,有的甚至一个公办教师也没有,只得请代课教师上课。教师数量的严重短缺问题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十分突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严重不足使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2.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困境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结构上,传统上被认为是主课英语、数学、语文等科目的教师资源相当的充足,但是被认为是素质教育载体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教师却是很少的,民族地区则缺少汉语教师,有的地区甚至是缺乏。(2)在学历层次上,农村教师素质的起点低。我国农村教师普遍存在基本素质偏低的情况,不仅如此,农村教师的学历也普遍较低,从教师学历看,很多教师的学历已基本达到有关部门的要求,但农村教师的现有学历,都是第二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第二学历的教师往往都是非全日制毕业,而是假期进修的来得。这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3)在专业结构上,虽然这几年国家在不断提倡教师培训机制,不断鼓励年轻教师进行自我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明显的上升,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所教科目不是教师本来所学的专业知识。3.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负担过重目前我国城乡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存在着很多不平等的情况。城市教师生活成本高于农村教师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人们往往也没有过多的注意到,农村教师发展成本高于城市教师也是不争的事实。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工资待遇低,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所以教师工作量特别大,而且农村单职工教师家里都有责任田,工作之余还要干农活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无疑会影响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最终受影响的是农村教育的质量。地方政策的设计往往偏向城市教师而忽略农村教师群体的利益,导致了优秀教师从农村学校转移到城市,更加剧了农村教师师资的缺乏。此外,许多非标准化的农村学校存在,使得广大农村教师的负担过重。由于撤点并校的政策使得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存在很多小规模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往往是最严重缺乏教师的,一个教师要同时负责多个班级、多门课程的任务,甚至多年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非标准化学校,使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4.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伟大的发展成就,农村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人们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角度上反复徘徊,目前农村的许多优秀的有能力的中国青年教师跨行就业、跨地区谋职、流入商海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1)社会方面,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化,农村的教学环境差,教师的待遇普遍较差,教师出于自身考虑,一些青年教师只要有考试跳出教育系统的机会,绝不放弃,每年公务员、研究生及其他部门的招考,报考最积极的、最多的是教师。于是就出现了教师职业的转移。(2)个人层面,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类在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之后,便倾向于朝着更高的个人目标。农村的优秀教师在满足了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后,考虑到自身的发展,会追求更高的目标需求,比如城市等发达地区给教师提供更好的职业前景、更好的待遇和更优质的生活条件。于是就出现一些骨干教师一心想离开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或到县镇的学校,落后的农村自然就会产生教师的流动问题。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乎农村学生教育质量,事关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农村教育改革要考虑到农村教师素质提高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积极探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路径。1.政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三农”问题密切相连,目前城乡二元机制依然存在,而且就现状来看,这种差距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地位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这严重阻碍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水平远远超越农村的经济。国家必须全面认识现状,统筹各个地区的城乡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地位和经济待遇。农村经济大幅度的发展,才有可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农村的教师才能真正享受到各项优惠的政策。2.完善农村教师人事制度,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建设,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方面,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人事制度化和规范化,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朝着积极方面发展,是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的各项考核指标准、任用标准,对于不合格教师劝其及时学习提高,不合格的教师及时给与相应的惩罚措施。二是落实教师编制,切实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三是完善对教师资源和统筹方面的把握,鼓励城乡之间的教师流动,积极倡导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四是构建多种形式、更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把课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认证、义务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进行联合。这些措施的完善和推进,可使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到大幅度的提高。3.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为农村教师发展注入活力首先,教育部门要积极倡导和实施校际之间的对口交流学习,促使校际之间的教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好地交流和学习。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设立专门的研究办和专门的负责人进行长期跟踪落实这项任务。再次,建立校际交流评价机制,校际之间的教师进行互相的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育均衡发展。4.促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现人文关怀教育部门和农村学校应积极利用当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地区的学校和教师比较缺乏教学资源、教育研究的资源,相比城市资源,力量比较薄弱。农村教师可以积极地借助当地高校资源和城镇学校的教育资源,设立起专业发展学校,进行主动合作研究。以此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研究水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1肺炎支原体课件2肺炎支原体课件3肺炎支原体课件4肺炎支原体课件5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损伤细胞膜,引起细胞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感染后,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另外,产生各种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
发病机理6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炎占儿童社会获得性肺炎20%。在大于五岁的儿童,有研究表明MP占该年龄段的社会获得性肺炎50%,而且常随着增长,发病率也相应的提高,并且有相应的两个峰值,分别是5-9岁和10-15岁。小于五岁的儿童发病率稍低,但是病情明显严重。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7对全身各系统的作用:呼吸系统
临床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多见。支原体感染的特点是病程很长,通常数周甚至数月,迁延难愈,对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素耐药。肺炎支原体主要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常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性肺炎。对全身各系统的作用:呼吸系统
临床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学8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2~3周,一般起病较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常以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发热,平均4-5d;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多见干咳,可咳少量黏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丝。伴喘息。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可表现喘憋、呼吸困难;年长儿可伴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之一。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2~3周,一般起病较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9少数病例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干湿性音,这些表现常在X线改变之后发现,临床表现多样,可为轻度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乃至肺脓肿、肺大泡及胸膜炎.少数病例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干湿性音,这些表现常在X线改10小龄儿童(〈5岁〉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经常无症状而消失或只导致轻度呼吸道感染。由于感染后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存在,会出现需要长时间康复期并不断加重的再感染(多次)。小龄儿童(〈5岁〉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经常无症状而消失或只导致轻11轻度的支原体感染,可不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可以削弱整个呼吸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出现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轻度的支原体感染,可不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可以削弱整个呼吸12婴幼儿不仅是MP感染的高危人群,而且容易发生重症支原体肺炎,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反复感染MP可刺激免疫细胞增殖,最终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炎症.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哮喘。
婴幼儿不仅是MP感染的高危人群,而且容易发生重症支原体肺炎,13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单独采用红霉素等治疗效果很差,病情进展很快,甚至会在发病后不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和呼吸衰竭。通过临床研究认为,是由于感染后致机体炎症反应过度造成急性肺损伤、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此时,应及时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和)丙种球蛋白治疗,阻断迅猛发展的炎症病理过程。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单独采用红霉素等治疗效果很差,病情进展很14支原体肺炎后遗问题是由于疾病的严重损害,致使气道、肺组织的完全修复已不可能而造成的,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后遗问题最严重的是出现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衰竭。国外已开展为曾患过支原体肺炎继发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肺功能衰竭的患者实施肺移植术。其他后遗问题还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等。
支原体肺炎后遗问题是由于疾病的严重损害,致使气道、肺组织的完15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感染的最大病理特点是增生,产生机制是变态反应所致。我们观察到,支原体的上呼吸道感染有别于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其常常引起咽后壁增生,同时,咽侧壁也向口咽腔增生,扁桃体增大,引起口咽腔明显缩小,患者常不自主而引发自身的咽反射,出现恶心、呕吐等。因此,咽部的增生性炎症是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最特征改变。
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感染的最大病理特点是增生,产生16相关数据:120例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中,多数以(占70%左右)以增生性炎症为主要特点,表现为咽后壁黏膜、咽侧壁黏膜及扁桃体向口咽腔明显增生,使口咽腔明显缩小,黏膜增生以后壁最为明显;化脓性扁桃腺炎共12例(10%);8例(占6,7%,年龄均小于2岁)表现为咽峡部数个小溃疡,可同时出现在扁桃体、舌系带下、舌面上、牙龈、颊黏膜上,极似疱疹性咽峡炎或疱疹性口炎;仅有咽部充血,没有增生者2例(1.7%);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24例(20%);表现为中耳炎者5例(4.1%);表现为喉炎者6例(5%)。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正常者最多,共104例(占86.7%),高者12例(占10%),低者4例(占0.33%),分类中单核细胞升高者102例(占85%)。
相关数据:120例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中,多数以(占70%左右17对哮喘的影响:近年来,人们认为MP对哮喘的产生,加重,慢性化,可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Biscardi等对住院严重哮喘急性感染儿童前瞻性研究显示,20%患儿出现急性MP感染;在首次哮喘发作的患者中,有50%患儿证实感染MP。在第二次哮喘发作中,再次感染MP后有62%患儿哮喘复发.MP肺炎通过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和肺组织气道重构,可能导致哮喘的启动,加剧急性哮喘的恶化,维持慢性哮喘。
对哮喘的影响:近年来,人们认为MP对哮喘的产生,加重,慢性化18对MP肺炎的治疗对于影响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及头孢类对支原体无效,治疗上只能选择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阿奇霉素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耐酸、口服吸收好,血浆半衰期长达46h,口服3d可使组织中维持有效血浓度达10d,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组织浓度高,炎症部位较非炎症部位浓度高6倍,有明显抗生素后效应,适宜于序贯疗法。对MP肺炎的治疗对于影响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及头孢类对支原19在血液中浓度低,仅0.45mg/L,而红霉素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它在血液中浓度高,为4.6mg/L。因此对有支原体血症者先静脉滴注红霉素以迅速控制症状,后进入序贯疗法。肺是一个血液供应相当丰富的器官,对抗生素有良好渗透性,对口服抗生素的利用率较高。在血液中浓度低,仅0.45mg/L,而红霉素正好弥补这一缺陷20现在,普遍认为,轻度感染,用4个疗程,中度以上的感染,用6个疗程或更长。疗程的长短,要医生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来决定。
现在,普遍认为,轻度感染,用4个疗程,中度以上的感染,用6个21补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急性期病情较重者,或肺部病变迁延,有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等可短期使用激素。目前认为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除积极治疗肺炎,控制MP感染外,可根据病情使用激素,针对不同并发症,采用不同的对症处理办法。
补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急性期病情较重者,或肺部病变22对肺外系统的影响
1)皮肤损害皮肤改变较常见,约占MP感染肺外表现的3%~20%,如红斑、斑丘疹、荨麻疹、出血性皮疹、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等,其中以斑丘疹、疱疹为最常见,大多见于发热期,一般持续1~2周消退,有的可表现为一过性皮疹。对肺外系统的影响
1)皮肤损害皮肤改变较常见,约占MP感染23重点对中枢神经系统
(2)神经系统损害神经系统病变最常见,约为7%。常有呕吐、头痛、惊厥等,表现范围从轻度脑膜刺激征到严重的神经病变,随病变程度及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表现,如脑膜炎、脑膜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病变。20%~30%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肺炎支原体课件24少数患儿可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脑炎常与病毒性脑炎症状相似。脑电图可出现纺锤形慢波改变。脑电活动的主要改变为各脑区弥漫性慢波(θ,δ增多和频段功率增强。EEG表现为正常节律背景后的多量θ,δ活动,部分病例θ活动呈阵发、短程、同步性出现;BEAM表现为θ,δ)频段功率明显增强,少数为广泛性低电位δ活动。这些改变和文献记载相一致。上述脑电图改变可能是非特异改变,需结合临床。少数患儿可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脑炎常与病毒性脑炎症25MP脑炎的病理学改变主要为感染后脑炎的改变,包括脱髓鞘,血管周围水肿,炎性浸润,白质内出血,胶貭细胞增生,微血栓形成等,因此将其分为血管周围性脑炎和急性出血性白质性脑炎两类。在MRI表现为脑白质内脱髓鞘。灰质水肿。MP脑炎的病理学改变主要为感染后脑炎的改变,包括脱髓鞘,血管26(3)心血管系统损害出现面色苍白、气短、发绀、心悸、胸痛;心电图、心肌酶学异常等表现,常为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个别患儿以心血管损害为突出表现,多数为一过性或病状轻微,有些患儿可无任何心血管系统损害症状而仅心电图显示异常。
(3)心血管系统损害出现面色苍白、气短、发绀、心悸、胸痛;27(4)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12%-40%患儿消化道症状,有的出现肝脾轻度大,ALT升高,表现酷似急性肝炎,多发生在疾病早期,大都随着疾病的好转而恢复
(4)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28(5)泌尿系统损害MP相关性肾炎主要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如血尿、水肿、高血压、少尿、肾功能不全等,也有表现为肾炎性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损害的程度与临床表现相关。有资料表明,急性肾小球肾炎住院患儿中MP相关性肾炎高达27%。
(5)泌尿系统损害MP相关性肾炎主要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29(6)胸膜病变以往认为MP引起胸膜炎罕见.借助x线检查至少有20%肺炎患儿有少量积液,胸水用PCR检测MP—DNA常呈阳性,一般无胸膜增厚,吸收较慢,病程较长,约需4周或更长。
(6)胸膜病变以往认为MP引起胸膜炎罕见.借助x线检查至少30
(7)骨骼及肌肉损害l5%-45%患儿出现一过性、游走性关节疼痛和非特异性肌痛。大、中、小关节均可受累,呈单个关节或同时多个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常不剧烈,可随病程而自行逐渐消失。(8)血液系统损害有些患儿可出现细胞减少或呈类自血病样反应、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等。(7)骨骼及肌肉损害l5%-45%患儿出现一过性、游走性31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一般认为在使用抗肺炎支原体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下,可使用激素,免疫球蛋白,严重者可使用血液置换术。最近报道免疫吸附可能对相关治疗有效。相关的材料可参考.外文资料,无抗生素治疗脑炎恢复病例的报道仍然有。但国外依旧缺乏对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脑炎的指南。这与支原体脑炎感染的不确定性有关,也与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有关。国外仍然建议使用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药物治疗,但是其通过血脑屏障欠佳。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一般认为在使用抗肺炎支原体的大环内32激素治疗仍然值得建议,虽然缺乏广泛的评估,但是最近有一篇综述有关激素治疗支原体脑炎的支持此做法。其中在14个严重患者中11个完全恢复意识。而早期未使用的激素的患者死亡率达44%(14\32)。在MP脑炎中,建议使用小剂量延长治疗,尤其在重症病例。横贯性脊髓炎是否使用激素仍然值得争议。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仍然可以建议使用。丙种球蛋白并不认为有益支原体脑炎,但是有益于横贯性脊髓炎和多发性神经根炎。治疗纹状体脑炎急性期建议使用L-左旋多巴,可以减轻严重的椎体外束征。激素治疗仍然值得建议,虽然缺乏广泛的评估,但是最近有一篇综述33什么情况需要作肺炎支原体的相关检查?
1.反复呼吸道感染(上感、支气管炎、肺炎),迁延难愈,病程超过2周
2.发热、呼吸道感染,使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素治疗1周无效或效果不明显
3.与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有密切接触
4.发热咳嗽患儿,血常规中单核细胞的绝对数和比例明显升高
5.X线胸片提示有“非典型性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什么情况需要作肺炎支原体的相关检查?
1.反复呼吸道感染(34谢谢!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CocoCha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杰纳勒尔·乔治·S·巴顿谢谢!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CocoCha35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孔炜在儿科,肺炎支原体发病率较高,并且除了出现呼吸道感染外,还可能累计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现提供相关文献学习,了解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其重要,因在考试中占的分数比重很大(差不多一半的分数),可以说,要想学好(或考好)语文,就非得写好作文。其实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信息经济年代,写作已成为职场中人生存的必需技能――工作简历、工作计划(总结)、汇报材料、中的语文教材,作文教学虽有不同的要求,但没有提出一套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完善的训练方式方法,让教师教起来有规可循。教师的教学因人而异,随意性大,学生学起来没有连贯性,学生最终不能形成良好的作文能力。本人从教语文多年,对作文教学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初中作文教学不应缺失单项作文能力的训练。首先,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各项写作技能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良好综合写作能力的产物。然而,综合写作能力并非自然生成,需要有各种单项能力(如语言表达、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的整合。可以说,没有单项能力,综合能力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从平时的作文辅导课看,教师很多时候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去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辅导得细致,但往往吃力不讨好,学生写出的文章还是未能如老师所愿。究其原因,教师所辅导的这些内容,学生未经训练,未能形成这些单项作文能力。与其花这么多的时间去作达不到的作文辅导,倒不如有计划的安排学生作一些单项作文能力的训练。因此,本人认为,平时的作文教学可以单项能力的训练为主,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形成虽不是简单的由分到总的渐进过程,但一旦具备了较为娴熟的各种单项作文能力,综合能力的形成便水到渠成。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去实现。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径,但问题是,学生能拿得出这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吗?在我的学生群中,也有一些这样的学生,正是由于在学习上阅读文学作品占据了太多时间,其他各科的学习却表现欠佳。再说,学生的写作能力虽会因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的生成,但于写作而言,这毕竟不是一种自觉行为,效果也许会事倍功半。而单项能力的训练,应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训练,虽因教师而异,但有章可循,其效果会得到保证。下面就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力谈谈本人对作文单项能力训练的一些教学体会。一、语言能力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能力其实是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语言训练应放在首位,并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教学并不少见,如组词、造句、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等,但较少有针对性的作文语言专项训练,如语言的简练、得体、连贯,语言的准确、生动,修辞中的比喻、夸张、排比等。这些语言训练,在教师教学(作文教学)计划中难觅踪影。语言能力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的事,除了平时的课文教学,作文教学中不能忽略这一项训练。二、观察能力眼睛是心灵之窗。人要获得对事物乃至社会的感性认识,深入到位的观察是唯一途径。“文学教育追求的规律应该是感知――感动――感悟――自塑,其中,感动是核心”,没有细致到位的观察,就不可能有感知和感动。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功夫在课外,更多的应是由学生自我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要作一定的训练指导。1、训练课上,可请一位学生上堂当模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该同学的体貌特征,让学生当堂完成人物肖像作文。教师通过批阅比较学生作文,发现学生观察上的不足,予以适当指导。2、让学生课后观察某一特定对象。如街边的乞食者、自己的老师,以小作文或周记的方式训练写作,把人物的特征(个性和共性)表现出现,要能反映出乞食者、老师的职业特点。三、表现手法以上是训练学生观察及写作能力的两种基本方式,当然,培养观察能力不只限于这些活动,学生可随时把握时机,自我训练。表现手法,按本人的理解,应该是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所用的方式方法,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才能达到表现文章主题的最理想效果。表现手法很多,诸如想象、联想、象征、对比、某些辞格(比喻、拟人、夸张等),没有一定的训练,要让初中学生熟练的运用这些手法,似乎不大现实。这些表现手法在课本范文中经常使用到,因此,教师可运用仿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如对比手法,它如何能表现主题思想?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和《变色龙》是这类手法的典范文章。教师通过对人物前后矛盾的言行的解析,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矛盾的变化表现了人物丑恶的嘴脸和污浊的灵魂,而这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社会习气,这正是主题的所在。学生理解了这种表现手法后,教师可以采用先说后写的方式进行训练,则先让学生举出一些对比性的生活事例,探究其蕴涵的主题。理解主题后,则可拾笔进行写作训练,经过多次训练,学生掌握这种技能便水到渠成。再如拟人表现手法,学生一时很难理解这是一种表现手法,因为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已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定势思维。我们可以结合课本范文去理解并进行仿写。如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郑愁予的诗《雨说》,整首诗歌正是通过把雨定位为爱的使者,与小朋友们温声细语的说一番话(雨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亲切关怀和美好祝愿这一主题,因此,拟人手法在本诗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体现在具体的诗句上),它还是表现本诗主题思想的一种绝佳的表现手法。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在小学的课本中经常出现,如《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只是限于孩子们的认识能力,我们不好说罢了。明白了拟人表现手法,我们便可以作仿写训练。在教学中,我提示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动物或静物的视角来表现社会环境的变化。如我指导学生写《树的守望》一文,通过村中一棵老榕树几十年来所经历的风雨及所见所闻,展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文章主题其实并不新颖,但由于采用了拟人这种表现手法,表现角度新颖,文章写得深刻且清新,在“圣陶杯”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得固然有理,但这应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而我们更多的是凡夫俗子,要学好写文章,还须下不少功夫去训练。而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写作能力,就一般人而言,这并非天成,亦非妙手偶得,在本人看来,最好是经过作文单项能力的良好训练。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在结构、素质、稳定性和待遇保障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与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提高新一代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亟需引起政府与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研究并给予强有力的、政府导向的保障与支持。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师生比例趋向合理化,教师学历水平、师德水平和实际的教学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教师年龄偏年轻化。但是,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即便如此发展,也依然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1.农村教师严重紧缺,教师分布结构不合理随着国家制定的各种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实施,教师数量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可尽管农村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区域分布不均匀,很多地方教师依然紧缺。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待遇和条件较好,教师就比较多,甚至超编。而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则很缺教师,很多学校基本是“一人一校”,有的甚至一个公办教师也没有,只得请代课教师上课。教师数量的严重短缺问题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十分突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严重不足使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2.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困境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结构上,传统上被认为是主课英语、数学、语文等科目的教师资源相当的充足,但是被认为是素质教育载体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教师却是很少的,民族地区则缺少汉语教师,有的地区甚至是缺乏。(2)在学历层次上,农村教师素质的起点低。我国农村教师普遍存在基本素质偏低的情况,不仅如此,农村教师的学历也普遍较低,从教师学历看,很多教师的学历已基本达到有关部门的要求,但农村教师的现有学历,都是第二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第二学历的教师往往都是非全日制毕业,而是假期进修的来得。这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3)在专业结构上,虽然这几年国家在不断提倡教师培训机制,不断鼓励年轻教师进行自我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明显的上升,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所教科目不是教师本来所学的专业知识。3.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负担过重目前我国城乡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存在着很多不平等的情况。城市教师生活成本高于农村教师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人们往往也没有过多的注意到,农村教师发展成本高于城市教师也是不争的事实。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工资待遇低,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所以教师工作量特别大,而且农村单职工教师家里都有责任田,工作之余还要干农活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无疑会影响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最终受影响的是农村教育的质量。地方政策的设计往往偏向城市教师而忽略农村教师群体的利益,导致了优秀教师从农村学校转移到城市,更加剧了农村教师师资的缺乏。此外,许多非标准化的农村学校存在,使得广大农村教师的负担过重。由于撤点并校的政策使得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存在很多小规模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往往是最严重缺乏教师的,一个教师要同时负责多个班级、多门课程的任务,甚至多年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非标准化学校,使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4.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伟大的发展成就,农村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人们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角度上反复徘徊,目前农村的许多优秀的有能力的中国青年教师跨行就业、跨地区谋职、流入商海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1)社会方面,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化,农村的教学环境差,教师的待遇普遍较差,教师出于自身考虑,一些青年教师只要有考试跳出教育系统的机会,绝不放弃,每年公务员、研究生及其他部门的招考,报考最积极的、最多的是教师。于是就出现了教师职业的转移。(2)个人层面,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类在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之后,便倾向于朝着更高的个人目标。农村的优秀教师在满足了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后,考虑到自身的发展,会追求更高的目标需求,比如城市等发达地区给教师提供更好的职业前景、更好的待遇和更优质的生活条件。于是就出现一些骨干教师一心想离开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或到县镇的学校,落后的农村自然就会产生教师的流动问题。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乎农村学生教育质量,事关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农村教育改革要考虑到农村教师素质提高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积极探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路径。1.政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三农”问题密切相连,目前城乡二元机制依然存在,而且就现状来看,这种差距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地位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这严重阻碍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水平远远超越农村的经济。国家必须全面认识现状,统筹各个地区的城乡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地位和经济待遇。农村经济大幅度的发展,才有可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农村的教师才能真正享受到各项优惠的政策。2.完善农村教师人事制度,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建设,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方面,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人事制度化和规范化,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朝着积极方面发展,是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的各项考核指标准、任用标准,对于不合格教师劝其及时学习提高,不合格的教师及时给与相应的惩罚措施。二是落实教师编制,切实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三是完善对教师资源和统筹方面的把握,鼓励城乡之间的教师流动,积极倡导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四是构建多种形式、更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把课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认证、义务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进行联合。这些措施的完善和推进,可使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到大幅度的提高。3.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为农村教师发展注入活力首先,教育部门要积极倡导和实施校际之间的对口交流学习,促使校际之间的教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好地交流和学习。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设立专门的研究办和专门的负责人进行长期跟踪落实这项任务。再次,建立校际交流评价机制,校际之间的教师进行互相的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育均衡发展。4.促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现人文关怀教育部门和农村学校应积极利用当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地区的学校和教师比较缺乏教学资源、教育研究的资源,相比城市资源,力量比较薄弱。农村教师可以积极地借助当地高校资源和城镇学校的教育资源,设立起专业发展学校,进行主动合作研究。以此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研究水平,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36肺炎支原体课件37肺炎支原体课件38肺炎支原体课件39肺炎支原体课件40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损伤细胞膜,引起细胞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感染后,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另外,产生各种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
发病机理41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炎占儿童社会获得性肺炎20%。在大于五岁的儿童,有研究表明MP占该年龄段的社会获得性肺炎50%,而且常随着增长,发病率也相应的提高,并且有相应的两个峰值,分别是5-9岁和10-15岁。小于五岁的儿童发病率稍低,但是病情明显严重。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42对全身各系统的作用:呼吸系统
临床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多见。支原体感染的特点是病程很长,通常数周甚至数月,迁延难愈,对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素耐药。肺炎支原体主要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常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性肺炎。对全身各系统的作用:呼吸系统
临床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学43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2~3周,一般起病较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常以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发热,平均4-5d;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多见干咳,可咳少量黏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丝。伴喘息。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可表现喘憋、呼吸困难;年长儿可伴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之一。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2~3周,一般起病较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44少数病例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干湿性音,这些表现常在X线改变之后发现,临床表现多样,可为轻度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乃至肺脓肿、肺大泡及胸膜炎.少数病例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干湿性音,这些表现常在X线改45小龄儿童(〈5岁〉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经常无症状而消失或只导致轻度呼吸道感染。由于感染后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存在,会出现需要长时间康复期并不断加重的再感染(多次)。小龄儿童(〈5岁〉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经常无症状而消失或只导致轻46轻度的支原体感染,可不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可以削弱整个呼吸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出现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轻度的支原体感染,可不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可以削弱整个呼吸47婴幼儿不仅是MP感染的高危人群,而且容易发生重症支原体肺炎,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反复感染MP可刺激免疫细胞增殖,最终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炎症.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哮喘。
婴幼儿不仅是MP感染的高危人群,而且容易发生重症支原体肺炎,48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单独采用红霉素等治疗效果很差,病情进展很快,甚至会在发病后不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和呼吸衰竭。通过临床研究认为,是由于感染后致机体炎症反应过度造成急性肺损伤、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此时,应及时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和)丙种球蛋白治疗,阻断迅猛发展的炎症病理过程。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单独采用红霉素等治疗效果很差,病情进展很49支原体肺炎后遗问题是由于疾病的严重损害,致使气道、肺组织的完全修复已不可能而造成的,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后遗问题最严重的是出现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衰竭。国外已开展为曾患过支原体肺炎继发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肺功能衰竭的患者实施肺移植术。其他后遗问题还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等。
支原体肺炎后遗问题是由于疾病的严重损害,致使气道、肺组织的完50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感染的最大病理特点是增生,产生机制是变态反应所致。我们观察到,支原体的上呼吸道感染有别于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其常常引起咽后壁增生,同时,咽侧壁也向口咽腔增生,扁桃体增大,引起口咽腔明显缩小,患者常不自主而引发自身的咽反射,出现恶心、呕吐等。因此,咽部的增生性炎症是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最特征改变。
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感染的最大病理特点是增生,产生51相关数据:120例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中,多数以(占70%左右)以增生性炎症为主要特点,表现为咽后壁黏膜、咽侧壁黏膜及扁桃体向口咽腔明显增生,使口咽腔明显缩小,黏膜增生以后壁最为明显;化脓性扁桃腺炎共12例(10%);8例(占6,7%,年龄均小于2岁)表现为咽峡部数个小溃疡,可同时出现在扁桃体、舌系带下、舌面上、牙龈、颊黏膜上,极似疱疹性咽峡炎或疱疹性口炎;仅有咽部充血,没有增生者2例(1.7%);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24例(20%);表现为中耳炎者5例(4.1%);表现为喉炎者6例(5%)。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正常者最多,共104例(占86.7%),高者12例(占10%),低者4例(占0.33%),分类中单核细胞升高者102例(占85%)。
相关数据:120例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中,多数以(占70%左右52对哮喘的影响:近年来,人们认为MP对哮喘的产生,加重,慢性化,可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Biscardi等对住院严重哮喘急性感染儿童前瞻性研究显示,20%患儿出现急性MP感染;在首次哮喘发作的患者中,有50%患儿证实感染MP。在第二次哮喘发作中,再次感染MP后有62%患儿哮喘复发.MP肺炎通过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和肺组织气道重构,可能导致哮喘的启动,加剧急性哮喘的恶化,维持慢性哮喘。
对哮喘的影响:近年来,人们认为MP对哮喘的产生,加重,慢性化53对MP肺炎的治疗对于影响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及头孢类对支原体无效,治疗上只能选择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阿奇霉素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耐酸、口服吸收好,血浆半衰期长达46h,口服3d可使组织中维持有效血浓度达10d,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组织浓度高,炎症部位较非炎症部位浓度高6倍,有明显抗生素后效应,适宜于序贯疗法。对MP肺炎的治疗对于影响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及头孢类对支原54在血液中浓度低,仅0.45mg/L,而红霉素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它在血液中浓度高,为4.6mg/L。因此对有支原体血症者先静脉滴注红霉素以迅速控制症状,后进入序贯疗法。肺是一个血液供应相当丰富的器官,对抗生素有良好渗透性,对口服抗生素的利用率较高。在血液中浓度低,仅0.45mg/L,而红霉素正好弥补这一缺陷55现在,普遍认为,轻度感染,用4个疗程,中度以上的感染,用6个疗程或更长。疗程的长短,要医生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来决定。
现在,普遍认为,轻度感染,用4个疗程,中度以上的感染,用6个56补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急性期病情较重者,或肺部病变迁延,有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等可短期使用激素。目前认为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除积极治疗肺炎,控制MP感染外,可根据病情使用激素,针对不同并发症,采用不同的对症处理办法。
补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急性期病情较重者,或肺部病变57对肺外系统的影响
1)皮肤损害皮肤改变较常见,约占MP感染肺外表现的3%~20%,如红斑、斑丘疹、荨麻疹、出血性皮疹、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等,其中以斑丘疹、疱疹为最常见,大多见于发热期,一般持续1~2周消退,有的可表现为一过性皮疹。对肺外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生物 第一册 第4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4.4 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教学设计1 沪科版
- Module 9Unit 3 Language practice-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Section B 1a-1d-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信仰与文学的关系探讨试题及答案
- 五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The second period)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PEP
- 质量成本控制目标管理制度
- 二手车评估的方法与技巧试题及答案
- 暑假学习计划800字(29篇)
- 六年级语文写作练习题目试题及答案
- 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总结结尾(15篇)
- 客服电话服务标准
- 黑龙江省铁矿分布情况
- 光伏组件技术规范书
- 2023年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5195.3-2017萤石105 ℃质损量的测定重量法
- GB/T 27548-2011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安全规则、检查、维护和操作
- 初一下册地理试卷
- 小学二年级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练习题1200道
- 乳腺超声分类解读
- 总放射性检测原始记录
- 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