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管理办法10篇_第1页
农产管理办法10篇_第2页
农产管理办法10篇_第3页
农产管理办法10篇_第4页
农产管理办法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产管理办法10篇名目第1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管理暂行方法第2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制度第3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方法范本第4篇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方法第5篇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督管理方法范本第6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第7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管理方法第8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方法第9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方法第10篇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督管理方法

【第1篇】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督管理方法范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宗旨】为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法。

其次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活动,应当遵守本方法。

本方法所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是指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后的销售活动。

第三条【监管原则】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督管理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追溯、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条【监管职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但不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监管职责】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其他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亲密协作,根据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担当责任。

第六条【经营责任】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以下简称市场开办者)对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担当管理责任,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开展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活动,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以下简称销售者)对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负责,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从事市场销售活动,诚信自律,保证食品安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担当社会责任。

第七条【社会监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用农产品安全违法行为,依法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了解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看法和建议。

其次章市场开办者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八条【基本要求】食用农产品市场应当根据食用农产品大类、保鲜和卫生要求进行分区,同类型产品应当在同一交易区内经营,其经营环境、设施设备、经营管理应当符合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的要求。

第九条【管理责任】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食用农产品安全学问培训,加强食用农产品检验工作。

市场开办者主要负责人应当落实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市场的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负责。

第十条【建立档案】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照实记录销售者名称或姓名、营业执照或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住址、销售食用农产品主要品种、进货渠道、产地等信息,保证食用农产品可追溯。销售者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销售者停止销售后的六个月。

市场开办者应当对销售者档案准时更新,保证其精确     性、真实性。

鼓舞和支持市场开办者采纳信息化手段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采集、保存食用农产品相关信息,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

第十一条【市场准入】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产地或者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进行查验,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准予进入市场销售。对无法供应产地或者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的,如允许其进入市场销售,应当进行快速检测或抽样检验;检验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检验不合格的,不准进入市场销售。

第十二条【信息报告】市场开办者应当照实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市场名称、类型、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市场内食用农产品种类、摊位数量等市场信息。

第十三条【日常检查】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日常检查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销售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及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检查,经检查或抽检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应当要求销售者马上停止销售,发觉有违法行为或者存在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隐患的应当准时制止,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或者依照与销售者签订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进行处理。

市场开办者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市场内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状况,准时消退事故隐患。

第十四条【信息公示】市场开办者应当在市场醒目位置准时公布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结果、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处理状况、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

其次节批发市场开办者要求

第十五条【签订协议】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与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明确双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义务;未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的,不准进入批发市场进行销售。

鼓舞其他市场开办者与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明确双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义务。

第十六条【检测制度】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托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每天对进入批发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或抽样检验,并准时公布抽检结果。发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马上停止销售,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根据与销售者签订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处理。国家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根据法律法规处理。

鼓舞其他市场开办者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托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开展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或抽样检验。

第十七条【销售凭证】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制作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或者销售凭证样式,供入场销售者使用,以票据链的方式保证食用农产品可追溯。

销售凭证可作为批发市场销售者的销售记录和其他购货者的进货查验记录凭证。

销售凭证内容包括食用农产品品名、产地、数量、销售日期、销售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第十八条【鼓舞性条款】鼓舞食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更新设施、设备,提高保障食品安全的力量和水平。

鼓舞批发市场开办者加强与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场地挂钩、场厂挂钩,设立场地挂钩、场厂挂钩食用农产品专区进行集中经营,提升食用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信誉度。

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的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者种植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及相关信息,查验生产加工企业或者种植养殖基地食用农产品相关证明材料及票据等;不符合要求的,严禁进入该批发市场销售。

第三章销售者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十九条【场所要求】销售者应当具有与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销售和贮存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干净,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相距25米以上的距离。

其次十条【设备设施要求】销售者应当具有与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经营设备或者设施。

贮存、运输和装卸食用农产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用农产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用农产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别要求,不得将食用农产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经营冷藏、冷冻食用农产品的,应当配备与经营品种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施,保障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及环境等特别要求。

鼓舞采纳冷链方式经营食用农产品,提倡蔬菜产品实行净菜上市、畜禽产品实行冷鲜上市等方式销售,保障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始终符合质量安全所必需的温度、湿度和卫生条件等要求,削减损耗和污染。

其次十一条【贮存要求】销售者贮存食用农产品,应当定期检查库存食用农产品,准时清理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或者感官性状特别的食用农产品。

其次十二条【查验记录制度】销售者选购食用农产品,应当根据本方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查验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选购和销售。

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照实记录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所属各经营店应当保存总部的配送清单及相应的合格证明文件。配送清单和合格证明文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从事食用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销售记录制度,照实记录批发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鼓舞和引导有条件的销售者采纳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信息化手段,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其次十三条【销售企业要求】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配备必要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人员,对职工进行食品安全学问培训,依法从事食用农产品销售活动。

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应当加强食用农产品检验工作,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托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并做好检验后处理和相关信息的公示工作。

其次十四条【安全责任】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发觉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马上实行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马上停止销售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其次十五条【添加剂要求】销售者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有关规定要求,防止二次污染。

其次十六条【应当包装标识的要求】销售根据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识的食用农产品,须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根据规定标注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对保质期有要求的,应标注保质期;保质期与贮藏条件有关的,应当予以标明;有分级标准或者使用添加剂的,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者添加剂名称。

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以及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包装销售的农产品,必需包装,并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但鲜活畜、禽、水产品可以除外。

食用农产品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标注的内容应当精确     、清楚、显著,不得有虚假、错误或者其他误导性内容。

其次十七条【未包装标识的要求】销售未包装的食用农产品,应当实行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食用农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等内容。

未包装的食用农产品经包装后销售,标识内容应当符合上款要求。鼓舞销售者在包装标识内容中注明推举保存条件及建议食用的最佳保存期限等信息。

其次十八条【进口产品包装标识的要求】进口食用农产品的包装或者标识应当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并载明原产地、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进口鲜冻肉类产品的包装应当标明产品品名、产地国或地区、生产企业注册号、生产批号;外包装上应当以中文标明规格、详细产地、目的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温度等内容。

分装销售的进口食用农产品,应当在包装上保留原进口食品全部信息以及分装企业、分装时间、地点以及保质期等信息。

其次十九条【问题农产品处理】销售者发觉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马上停止销售,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并记录停止销售和通知状况。

对于停止销售的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应当根据要求实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但是,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在实行补救措施且能保证质量安全的状况下可以连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市场开办者、销售者应当将食用农产品停止销售、召回和处理状况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协作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记录相关状况。

销售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停止销售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销售。

第三十条【禁止规定】禁止销售下列食用农产品:

(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在食用农产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

(二)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

(三)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特别的;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及其产品;

(六)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产品;

(七)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八)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

(九)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别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

(十一)伪造食用农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十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

(十三)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

其次节入场销售者要求

第三十一条【入场要求】销售者进入批发、零售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应当向市场开办者照实供应营业执照或者身份证号码、姓名、联系方式、住址、销售食用农产品主要品种及进货渠道等信息。

第三十二条【准入要求】销售者进入批发、零售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应当向市场开办者供应下列证明材料:

(一)产地或来源证明。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或者农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生产的农产品,由本单位出具产地证明;其他农产品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由县级农业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或者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等出具产地或来源证明;销售者与供货者签订的食用农产品选购协议,可作为食用农产品产地或来源证明文件;

(二)合格证明文件。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或者自检合格证明等能够证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合格证明文件。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质量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其质量标志可作为合格证明文件;

(三)销售按规定需要实施检验检疫的动物及其产品,还应当供应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等证明文件;

(四)销售进口食用农产品,还应当供应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或卫生证书。

不能供应前款(一)、(二)项所列证明材料的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应当主动向市场开办者申请抽检,抽样检验合格的可以进入市场销售;经抽样检验不合格的,不得销售。不能供应前款(三)、(四)所列证明材料的食用农产品,不得销售。

农夫个人销售其自产的种植类食用农产品,不需要供应第一款所列证明材料,向市场开办者供应其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销售品种信息后,可以进入市场销售。

第三十三条【标牌公示】销售者进入批发、零售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应当在摊位(柜台)明显位置照实公布销售者名称(姓名)、联系方式、食用农产品品名、产地、合格证明文件等信息。

第三十四条【销售记录】销售者进入批发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应当使用批发市场开办者制作的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销售食用农产品时,应当填写销售凭证。销售凭证存根应当装订成册或采纳信息化手段记录、保存。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第四章其他经营者

第三十五条【第三方仓储服务供应者】供应食用农产品贮存服务的经营者应当根据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履行以下义务:

(一)照实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其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营业执照或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以及所供应服务的销售者名称、贮存的食用农产品品种、数量等信息;

(二)查验所供应服务的销售者的主体资质和食用农产品产地或者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并建立进出货台账,记录食用农产品的品名、产地、贮存日期、出货日期、销售者的名称或姓名、联系方式等。进出货台账和相关证明材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三)保障贮存、运输和装卸食用农产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污染,保证食用农产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别要求,不得将食用农产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四)贮存肉类冻品应当查验并留存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等文件;

(五)贮存进口食用农产品,应当查验并记录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或卫生证书;

(六)定期检查库存产品,发觉销售者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准时制止并马上报告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六条【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供应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供应者对入网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担当管理责任,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照实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其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营业执照或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人员及身份证号码、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名称、数量等信息;

(二)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食用农产品学问培训;

(三)对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进行实名登记,记录入网销售者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或者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方式、销售食用农产品主要品种及进货渠道、产地等信息,保证食用农产品交易可追溯;

(四)与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双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义务;

(五)发觉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有违反本方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准时制止并马上报告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觉严峻违法行为的,应当马上停止供应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协作做好处置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七条【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食用农产品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根据市场开办者管理。

第三十八条【食品摊贩】食品摊贩销售食用农产品,参照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方法管理。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监管责任】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方案,开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年度监督检查方案、食用农产品风险程度等,确定监督检查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对辖区内的食用农产品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并公示监督管理人员信息。

第四十条【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实行下列措施,对食用农产品市场开办者、销售者及其他经营者遵守本方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对食用农产品销售和贮存等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向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食用农产品销售活动和质量安全有关的状况;

(四)检查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落实状况,查阅、复制与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的记录、协议、发票及其他资料;

(五)对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的食用农产品,有权查封、扣押、依法处置、监督销毁;

(六)查封违法从事食用农产品经营活动的场所。

食用农产品市场开办者、销售者及其他经营者对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应当予以协作,不得拒绝、阻挠、躲避、隐匿。

第四十一条【信用档案】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辖区内食用农产品经营者信用档案,照实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和销售者停止销售等状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将违法行为情节严峻的经营者以及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列入严峻违法经营者名单,并予以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逐步全面建立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市场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要求食用农产品经营者以规范格式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违法失信经营后将自愿接受约束和惩戒。信用承诺纳入食用农产品经营者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参考。

第四十二条【责任约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用农产品市场开办者、销售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一)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食用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未准时实行有效措施消退的;

(三)未关心销售者排查食用农产品风险隐患、查明缘由、消退影响、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

(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需要实行责任约谈的其他情形。

市场开办者、销售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约谈不影响依法对其行政处理,责任约谈及后续处理状况可以向社会公开。

被约谈者无正值理由拒不按时参与约谈或者未根据要求落实整改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记入食用农产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第四十三条【监督抽检】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纳入年度检验监测工作方案,对食用农产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样检验,并依据有关规定公布检验结果。抽查检测结果确定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惩罚的依据。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纳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抽查检测。快速检测结果表明食用农产品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停止销售;被抽查人对快速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时起四小时内申请复检。复检不得采纳快速检测方法。

第四十四条【信息公示】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公布食用农产品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公布食用农产品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应当做到精确     、准时、客观,并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避开误导消费者和社会舆论。

第四十五条【案件通报】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觉本方法第三十条规定禁止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在依法处理的同时,应当准时追查食用农产品来源和流向,并报告同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通报所涉及地同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第四十六条【案件移交】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觉超出其管辖范围或涉及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案件线索,应当准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相应的职责部门;涉及犯罪的,应当准时移送司法机关。

第四十七条【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觉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马上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实行措施防止或者削减社会危害,并根据应急预案的规定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准时开展调查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管理责任】违反本方法规定,市场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供应者、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等未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未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或者未按规定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食用农产品学问培训,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赐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峻的,责令停止营业。

第四十九条【市场开办者责任】违反本方法规定,市场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依法对食用农产品的产地或者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进行查验,或者允许无产地或来源证明、合格证明且检验不合格的食用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的;

(二)未照实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市场信息或者未按规定建立、保存入场销售者档案的;

(三)未按规定在市场醒目位置准时公布食用农产品相关信息的;

(四)批发市场开办者未与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或者允许未签订质量安全责任协议的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的;

(五)批发市场开办者未按规定每天对入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快速检测或者抽样检验的;

(六)批发市场开办者未制作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或者销售凭证样式供入场销售者使用的。

第五十条【查验检查等责任】违反本方法规定,销售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赐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峻的,责令停止营业:

(一)未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货时未查验食用农产品产地或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的;

(二)从事食用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并保存食用农产品销售记录制度的;

(三)未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自查制度,或者未定期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的;

(四)发觉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或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未准时报告并按规定处理的;

(五)进入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未在摊位(柜台)明显位置照实公布销售信息的;

(六)进入批发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未使用批发市场开办者制作的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的。

第五十一条【质量安全责任】违反本方法规定,销售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并可以没收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

(一)销售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食用农产品的;

(二)销售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用农产品的;

(三)销售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特别的食用农产品的;

(四)销售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用农产品的;

(五)销售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的。

第五十二条【质量安全责任】违反本方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一)销售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在食用农产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

(二)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三)销售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四)销售国家为防病等特别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用农产品;

明知从事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仍为其供应经营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经营者,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销售者担当连带责任。

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赐予惩罚外,应当移交公安机关。

第五十三条【添加剂及包装材料责任】违反本方法规定,销售者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有关规定,或者销售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用农产品,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峻的,责令停止营业。

第五十四条【假冒伪劣责任】销售者违反本方法规定,伪造食用农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或者销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依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峻的,责令停止营业。

第五十五条【包装标识】违反本方法规定,销售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应当包装的食用农产品未经包装进行销售的;

(二)应当标识或者附加标识未按规定标识或者附加标识销售的;

(三)销售未包装的食用农产品未实行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食用农产品信息的;

(四)未包装的食用农产品经包装后销售未标明食用农产品信息的;

(五)进口食用农产品的包装、标识不符合本方法规定要求的。

第五十六条【贮存运输责任】违反本方法规定,销售者未按要求进行食用农产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赐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营业,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特地从事食用农产品贮存服务的经营者未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报告义务,或者未查验托付人的主体资质和食用农产品产地或者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未建立进出货台账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责任】违反本方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对入网销售者未进行实名登记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供应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或者未与入网销售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峻后果的,责令停止营业;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销售者担当连带责任。

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用农产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食用农产品入网销售者要求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供应者不能供应食用农产品入网销售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供应者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供应者赔偿后,有权向入网销售者追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供应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费者承诺的,应当履行其承诺。

第五十八条【免责规定】销售者履行了本方法规定的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选购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照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惩罚,但应当依法没收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担当赔偿责任。

第五十九条【行政责任】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赐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赐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峻的,赐予开除处分。

有下列状况之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可以不担当行政责任:

(一)有充分证据证明因不行抗力致使难以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方式、程序已经履行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职责的;

(三)因有关行政执法依据规定不全都,致使行政执法行为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不当的;

(四)对拒不执行行政惩罚打算的经营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经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五)依法不担当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条【行政责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违法实施检查、强制等执法措施,给食用农产品经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应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赐予处分。

第六十一条【赔偿责任】违反本方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担当赔偿责任。销售者财产不足以同时担当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时,先担当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二条【惩处性赔偿】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其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第六十三条【刑事责任】违法销售食用农产品涉嫌犯罪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四条【定义】本方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食用农产品,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供人食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业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采摘、捕捞等农业活动,也包括设施农业、生物工程等现代农业活动。“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是指在农业活动中直接获得的以及经过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加工,但未转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

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指依法设立、为食用农产品交易供应场地、设施、服务以及日常管理的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指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后,从事食用农产品销售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夫专业经济合作社及其他经济组织和自然人。

第六十五条【施行时间】本方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第2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方法。

其次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应当遵守本方法。

第三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指为了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和持续地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害因素进行检验、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普查和专项监测等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是指为了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的活动。

第四条农业部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需要,制定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状况,制定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由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条件的检测机构担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提升其检测力量。

第六条农业部统一管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并指定机构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担当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整理、综合分析、结果上报等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鼓舞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库。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经费列入本部门财政预算,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其次章风险监测

第八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应当定期开展。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可以随时开展专项风险监测。

第九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监测方案向担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机构下达工作任务。接受任务的机构应当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编制工作方案,并报下达监测任务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工作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监测任务分工,明确详细担当抽样、检测、结果汇总等的机构;

(二)各机构担当的详细监测内容,包括样品种类、来源、数量、检测项目等;

(三)样品的封装、传递及保存条件;

(四)任务下达部门指定的抽样方法、检测方法及判定依据;

(五)监测完成时间及结果报送日期。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分布及变化状况,适时调整监测品种、监测区域、监测参数和监测频率。

第十二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抽样应当实行符合统计学要求的抽样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第十三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应当根据公布的标准方法检测。没有标准方法的可以采纳非标准方法,但应当遵循先进技术手段与成熟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并经方法学讨论确认和专家组认定。

第十四条担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的机构应当按要求向下达任务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第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风险监测形势会商制度,对风险监测结果进行会商分析,查找问题缘由,讨论监管措施。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准时向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并向同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通报。

农业部准时向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方案单列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监测结果。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及相关信息。

第十八条风险监测工作的抽样程序、检测方法等符合本方法第三章规定的,监测结果可以作为执法依据。

第三章监督抽查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重点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发觉的突出问题,准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

【第3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管理方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方法》(财预〔2023〕38号)要求,制定本方法。

其次条本方法所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是指中央财政在农业部部门预算中支配的用于确保农产品(包括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的专项业务经费。

第三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实行项目管理,由农业部组织实施,项目担当单位详细实施。依据农业部部门职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中可支配资金,用于购买地方及非预算单位相关服务。

其次章资金使用方向

第四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主要支持农产品(包括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认证、调查、监督抽查、农资市场整顿、风险评估与预警、应急处置、官方评议、宣扬与培训等。主要包括: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监测,监测结果分析汇总会商;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评价,风险评估与预警;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及应急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宣扬培训等。

(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种子(包括种畜禽、水产种苗)、农药、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信息监测、安全性监测与评价、风险评估与预警分析,监督抽查、农资打假,农资市场整顿;违法案件查处、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行政许可审核、数据统计分析等。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对转基因生物讨论与试验、生产与加工等关键环节及南繁基地等重点地区进行执法监管;开展种子、农产品及加工品转基因成分例行检测及特定品种专项溯源检测;开展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长期监测;开展转基因中间试验备案及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及进口等审批工作;开展转基因进展战略、管理制度、技术规范讨论及风险分析,建立和维护转基因安全监管数据库;开展转基因国际合作、科普宣扬、突发大事应对等。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制定并推行农产品(包括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等,并加强与其相关的各项宣扬培训及推广工作。

(五)其他涉及农产品(包括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的调查分析、数据汇总、政策讨论、宣扬培训、项目管理、跟踪评价等工作。

第五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用于农产品(包括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所需各项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农产品(包括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费、试验验证费、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技术询问费、托付业务费、会议宣扬培训费、其他费用支出等。

第三章申报与实施

第六条农业部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和预算规模,组织提出下一年度项目工作方案,确定项目担当单位和下达年度项目方案,年度项目方案内容包括年度目标、任务方案、经费测算支配等。

第七条项目担当单位依据年度项目方案,制定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工作目标、人员支配、实施步骤、资金测算等,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农业部;农业部所属单位、全国性科研教学单位及学会(协会)、其他有关单位直接报农业部。

第八条农业部审核评定项目担当单位的实施方案,审核通过后下达项目资金。

第九条项目担当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定的实施方案,不得擅自变更。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第十条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种植业管理司、种子管理局、畜牧业司、兽医局、渔业局、农垦局等有关司局分别详细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农业部财务司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

第十一条项目担当单位要建立项目资金的明细账,确保专款专用。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档案。

第十二条项目担当单位应将本年度项目执行的总结报告于12月底前经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农业部。农业部直属单位和其他非预算单位直接将本年度项目执行的总结报告报送农业部。

第十三条项目担当单位应定期组织自查,农业部进行重点抽查。项目实施结束后,农业部开展项目总结。

第十四条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对项目担当单位的组织、指导、监督、检查工作,做好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十五条对供应虚假材料,擅自变更实施方案,或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一经发觉,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厉 查处。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监测处置经费管理根据《农业部应急经费管理方法(试行)》(农办财〔2023〕123号)执行。

第十七条本方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方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2023年8月16日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方法》(农财发〔2023〕28号)同时作废。

【第4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方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下简称“质量安全县”,包含县级建制的区、市、团场)创建、申报、考评、命名等工作,加强监督管理,依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制定本方法。

其次条

质量安全县创建,重点突出责任落实、全程监管、力量提升、社会共治,探究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引导和带动地方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和水平。

第三条

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实行县创建、省考评、部公布征询看法并命名的方式进行。活动初期,设置两年试点期,并认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

第四条

农业部负责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的规划部署、标准规范制定、监督管理等工作。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区、市)质量安全县的考核评价、择优推举、日常监管等工作。省级农业、畜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设的,由农业厅(局、委)牵头,联合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质量安全县创建的组织实施工作。

其次章创建与申报

第五条

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围绕创建目标要求,组织自主创建活动。县级人民政府是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创建内容主要包括:

(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

(二)县域内主要农产品的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禁用药物和违法添加物质的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三)群众对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质量安全保障力量和水公平方面的满足度达到70%以上。

第六条

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方法》要求的,县级人民政府可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包括:

(一)书面申请;

(二)创建工作开展状况;

(三)自评报告。

申请材料需纸质文本一式二份及电子文本。

第三章考评与命名

第七条

考核评价依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方法》开展,主要包括工作考核、质量安全水平监测、群众满足度测评三个方面,可组织专家组或托付第三方机构详细实施。

(一)工作考核实行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综合测评。

(二)质量安全水平监测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监测范围应包括县域内的主要农产品、影响质量安全的重要参数,监测要有肯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三)群众满足度测评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托付具有较高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应包括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专项整治、监管工作、科普宣扬、投诉举报受理、突发问题处置和质量安全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第八条

质量安全县考核评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工作考核占60%,质量安全水平占20%,群众满足度占20%,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要求总分值在90分(含)以上,且全部关键项均符合要求。

第九条

考核评价要客观公正、公正公开,严禁弄虚作假、严禁违规操作、严禁以任何形式干扰考核评价工作,严把考评关口,保证考核结果真实可信,确保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第十条

根据农业部的部署,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质量安全县的择优推举工作,报送材料包括:

(一)推举名单;

(二)推举县创建工作开展状况;

(三)推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典型阅历做法;

(四)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评价报告。

报送材料需纸质文本一式二份及电子文本。

第十一条

农业部托付第三方机构向社会公开征询看法,期限为7个工作日。有异议的,由第三方机构复核确认,并向农业部报送复核结果。公示无异议的和复核确认没有问题的,经审定由农业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质量安全县监督管理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

第十三条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开展一次监督检查,农业部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交叉检查和督查。

第十四条

定期考核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方法》组织开展,实行书面考核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2-3年开展一次,考核结果应准时报送农业部。

第十五条

质量安全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同时报送农业部。

(一)发生ⅲ级、ⅳ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大事的;

(二)群众举报或媒体曝光经核实后确有问题的;

(三)定期考核总分值在80-90分之间或关键项不符合要求的;

(四)工作巡查、检查、督查、监测中发觉有问题的;

(五)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六条

整改期限为3个月,县级人民政府按期组织整改,对存在问题整改到位后,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整改状况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整改状况组织开展核查,核查结果应准时报送农业部。

第十七条

质量安全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业部撤销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一)发生ⅰ级、ⅱ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大事的;

(二)群众举报或媒体曝光问题突出,经核实后的确存在严峻质量安全隐患或造成严峻影响的;

(三)定期考核总分值未达到80分的;

(四)限期整改后质量安全水平仍未达到98%的;

(五)限期整改后群众满足度仍未达到70%的;

(六)整改后关键项仍不符合要求或总分值仍未达到90分的;

(七)有其他严峻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八条

对具有第十七条所列撤销情形之一的,经审定由农业部发文撤销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撤销县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其名额保留在该省。

第十九条

农业部设立并公布质量安全县监督举报电话,鼓舞社会公众监督。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并公布本省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准时收集、处置群众举报。

其次十条

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的,各级农业部门应在有关项目和资金支配上予以倾斜和重点支持。

第五章附则

其次十一条

地市内80%的县都符合条件的,可以由地市级人民政府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质量安全市的创建、申报、考评、命名和监督管理等参照本方法执行。

其次十二条

鼓舞各省(区、市)分层次、分步骤组织开展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鼓舞地(市、州、盟)乐观参加质量安全创建活动,详细形式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其次十三条

本方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其次十四条

本方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5篇】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督管理方法

第一章

第一条【立法宗旨】为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法。

其次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活动,应当遵守本方法。

本方法所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是指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后的销售活动。

第三条【监管原则】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督管理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追溯、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条【监管职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但不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监管职责】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其他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亲密协作,根据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担当责任。

第六条【经营责任】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以下简称市场开办者)对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担当管理责任,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开展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活动,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

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以下简称销售者)对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负责,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从事市场销售活动,诚信自律,保证食品安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担当社会责任。

第七条【社会监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用农产品安全违法行为,依法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了解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看法和建议。

其次章

市场开办者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八条【基本要求】食用农产品市场应当根据食用农产品大类、保鲜和卫生要求进行分区,同类型产品应当在同一交易区内经营,其经营环境、设施设备、经营管理应当符合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的要求。

第九条【管理责任】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食用农产品安全学问培训,加强食用农产品检验工作。

市场开办者主要负责人应当落实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市场的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负责。

第十条【建立档案】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照实记录销售者名称或姓名、营业执照或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住址、销售食用农产品主要品种、进货渠道、产地等信息,保证食用农产品可追溯。销售者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销售者停止销售后的六个月。

市场开办者应当对销售者档案准时更新,保证其精确     性、真实性。

鼓舞和支持市场开办者采纳信息化手段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采集、保存食用农产品相关信息,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

第十一条【市场准入】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产地或者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进行查验,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准予进入市场销售。对无法供应产地或者来源证明、合格证明文件的,如允许其进入市场销售,应当进行快速检测或抽样检验;检验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检验不合格的,不准进入市场销售。

第十二条【信息报告】市场开办者应当照实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市场名称、类型、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市场内食用农产品种类、摊位数量等市场信息。

第十三条【日常检查】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日常检查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销售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及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检查,经检查或抽检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应当要求销售者马上停止销售,发觉有违法行为或者存在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隐患的应当准时制止,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或者依照与销售者签订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进行处理。

市场开办者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市场内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状况,准时消退事故隐患。

第十四条【信息公示】市场开办者应当在市场醒目位置准时公布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结果、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处理状况、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

其次节批发市场开办者要求

第十五条【签订协议】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与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明确双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义务;未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的,不准进入批发市场进行销售。

鼓舞其他市场开办者与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明确双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义务。

第十六条【检测制度】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托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每天对进入批发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或抽样检验,并准时公布抽检结果。发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马上停止销售,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根据与销售者签订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处理。国家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根据法律法规处理。

鼓舞其他市场开办者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托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开展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或抽样检验。

第十七条【销售凭证】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制作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或者销售凭证样式,供入场销售者使用,以票据链的方式保证食用农产品可追溯。

销售凭证可作为批发市场销售者的销售记录和其他购货者的进货查验记录凭证。

销售凭证内容包括食用农产品品名、产地、数量、销售日期、销售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第十八条【鼓舞性条款】鼓舞食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更新设施、设备,提高保障食品安全的力量和水平。

鼓舞批发市场开办者加强与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场地挂钩、场厂挂钩,设立场地挂钩、场厂挂钩食用农产品专区进行集中经营,提升食用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信誉度。

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的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者种植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及相关信息,查验生产加工企业或者种植养殖基地食用农产品相关证明材料及票据等;不符合要求的,严禁进入该批发市场销售。

第三章

销售者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十九条【场所要求】销售者应当具有与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销售和贮存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干净,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相距25米以上的距离。

其次十条【设备设施要求】销售者应当具有与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经营设备或者设施。

贮存、运输和装卸食用农产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用农产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用农产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别要求,不得将食用农产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经营冷藏、冷冻食用农产品的,应当配备与经营品种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施,保障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及环境等特别要求。

鼓舞采纳冷链方式经营食用农产品,提倡蔬菜产品实行净菜上市、畜禽产品实行冷鲜上市等方式销售,保障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始终符合质量安全所必需的温度、湿度和卫生条件等要求,削减损耗和污染。

其次十一条【贮存要求】销售者贮存食用农产品,应当定期检查库存食用农产品,准时清理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或者感官性状特别的食用农产品。

其次十二条【查验记录制度】销售者选购食用农产品,应当根据本方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查验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选购和销售。

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照实记录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所属各经营店应当保存总部的配送清单及相应的合格证明文件。配送清单和合格证明文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从事食用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销售记录制度,照实记录批发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鼓舞和引导有条件的销售者采纳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信息化手段,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其次十三条【销售企业要求】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配备必要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人员,对职工进行食品安全学问培训,依法从事食用农产品销售活动。

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应当加强食用农产品检验工作,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托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并做好检验后处理和相关信息的公示工作。

其次十四条【安全责任】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发觉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马上实行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马上停止销售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其次十五条【添加剂要求】销售者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有关规定要求,防止二次污染。

【第6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方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方法。

其次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应当遵守本方法。

第三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指为了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和持续地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害因素进行检验、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普查和专项监测等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是指为了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对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的活动。

第四条农业部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需要,制定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状况,制定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由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条件的检测机构担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提升其检测力量。

第六条农业部统一管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并指定机构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担当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整理、综合分析、结果上报等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信息。鼓舞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库。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经费列入本部门财政预算,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其次章风险监测

第八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应当定期开展。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可以随时开展专项风险监测。

第九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监测方案向担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机构下达工作任务。接受任务的机构应当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