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1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2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3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配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1讲

绪论恰同学少年我们改变了时代,时代也改变了我们一、思想从哪里来你心目中的北航北航分为两个层面的存在名称、概念,抽象的存在人和事,是具体的实体将两个层面联系到一起的是滚动传承的精神一、思想从哪里来你心目中的北航北航分为两个层面的存在名称、概念,抽象的存在人和事,是具体的实体将两个层面联系到一起的是滚动传承的精神北航改变了学生学生也改变了北航北航北航人时间空间事件北航精神一、思想从哪里来你期望的《概论》引导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选择塑造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选择一、思想从哪里来人的思想从何而来社会、传统、现实感性—理性—感性深刻理解人的思想从何而来,将为我们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理解人生、理解他人奠定根本的基础。二、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主题历史上的曾经强盛技术:先进农业与手工业经济:总量世界第一政治:中央集权文化:开放、包容二、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主题人类历史的共同主题理想的国家:谋治国之道以复兴理想的文化:思人文之义以振奋理想的人生:求人生价值以幸福近代以来的急剧变革二、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主题救国图强、崛起复兴理想国家现代国家王朝国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际主义”“民族主义”中国特色三民主义法西斯主义宪政改革保皇派改良派二、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主题变革文化、重塑魂魄理想文化新文化国学中兴社会主义西学东渐西学为体体用之辩主义之争实用主义中学为体存废之争民族文化二、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主题张扬追求、实现价值理想人生反礼教崇欧美救民族向民主向自由求自立亲工农崇苏俄同主义图强国防欧美反“精英”同“弱势”分多元二、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主题每个人根据各自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念和情感来看待历史、看待理论,得到不同的感受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容之大,亦给各自不同的解释留下过多空间。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始终纠缠着中学、西学之争。三、思想分析的基本方法人的双重属性(社会性和自然性)社会性:价值实现自然性:生存实现人的双重属性矛盾:成长性,主导性,冲动性三、思想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社会阶段的实际分析历史文化传统分析个人的生活现实分析思想变迁的过程人文化时间空间事件实践课程目的两根主线哲学(思潮)的发展进程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三个主题理想的国家、理想的文化、理想的人生体会变革,掌握理论,深化认识,提高境界学习的方法

知其大概:了解总体的情况掌其脉络:把握主要的线索、问题析其形势:分析背景与问题的发展体其用意:体会理论的立场、方法辨其功用:分辨理论的功用

历史总是围绕着一些基本的问题展开,在不同的阶段人们给出不同的答案。推荐阅读《全球通史》,《第三世界的分裂》,斯塔夫里阿诺斯[美]《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莫里斯·迈斯纳[美]《资本主义论丛》,布罗代尔[法]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引论,房宁《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毛泽东、邓小平等传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2讲“中国化”的思想来源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理论与科学理论:方法(概念)、观点(原理)的总和,能够系统地解释某一领域的现象。科学:能够解释迄今为止人类的认识总和。科学的三个作用解释、预测、指导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方法和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正确区分方法和观点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实质是正确区分方法和观点中国化来源于现实、社会和传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理论和科学,都伴随着争论而发展什么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二、人类思想的变迁自然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偶然产生的地球,偶然产生的人类进化的关键:地理变化,基因变化文明诞生的关键一是气候变化,二是有河流,三是河流要形成冲积平原,四是气候适宜,五是有人的活动二、人类思想的变迁自然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偶然产生的地球,偶然产生的人类进化的关键:地理变化,基因变化文明诞生的关键一是气候变化,二是有河流,三是河流要形成冲积平原,四是气候适宜,五是有人的活动二、人类思想的变迁小亚细亚文明圈与中华文明圈两大文明圈的产生两大文明圈的联系与区别地理接触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二、人类思想的变迁农业文明的特点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风调雨顺,万物相济地利:土地丰沃,立国安邦人和:与民休息,安居乐业相辅相成、天人合一资源紧缺导致的文明冲突二、人类思想的变迁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基本矛盾:生存技能与自然环境自然选择:受制于自然被动选择:受限于自然主动选择:超越自然人与自然的平衡三、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辩证法:儒释道的传统共产主义:大同理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个阶段传入、改造、发展三、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变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传承儒,为仁;释,为空;道,为无;毛,为和。人国要仁,人己要空,人事要无,人人要和,则万事成仁、空、无、和的统一,是中国文化的实质四、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仁万物相济,相辅相成,天人合一。人只有和外界相和谐,主观和客观相和谐,才能发展。空欲由心生、无欲则刚。人只有自身相和谐,掌握生命的主动,才能发展。四、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无顺其自然,动态平衡。人只有尊重规律,顺势而为,为能求和和谐。和儒释道之根本。和,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标。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的统一。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迁机械化、教条化;方法化、发展化中国化的根本:回复到世界本身回复到中国本身回复到人的本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3讲“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体会饮食文明:礼之初,始诸饮食工具文明:夏娃偷吃智慧之果人的认识来源于对社会、传统、现实的观察和体会。通过观察和体会,加以人类思维的归纳、推演功能,就形成了方法和观点。一、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体会如何观察?如何体会?一、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体会如何观察?如何体会?人的观察体会都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个人的喜好,个人的价值判断,或者说,个人的立场一、立场、方法和观点观察体会的立场立场、方法、观点方法论、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人现实社会传统思想观点方法立场二、毛泽东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毛泽东的立场七绝·咏蛙

1906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二、毛泽东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毛泽东的立场诉衷情1973.8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七律·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1974曾经秋肃临天下,

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千官。

喜攀飞翼通身暖,

若坠空云半截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

起看星斗正阑干。毛泽东毕生追求人的解放和平等,开辟了将平等置于人民解放基石上的新探索,为人的终极平等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二、毛泽东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毛泽东的方法和观点从农民到革命家:中学—西学—中西结合从军事家到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革命家到建设家: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从思想家到世界伟人:新的发展道路毛泽东贯承中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局面,开辟了新的世界格局。在新的历史阶段,理论仍需与时俱进。二、毛泽东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一脉相承立场、方法和观点的一脉相承立场、方法和观点的历史局限立场、方法和观点的历史阶段性在基本原则传承延续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历史阶段,因为个人的历史实践,将出现不同的观点,甚至基本原则的理解差异。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教育宗旨形式农民(人民)土地路线政权宗旨形式军事性质作用经济目的方式文艺宗旨形式四、理论的历史阶段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四、理论的历史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解决不同的历史问题邓小平: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四、理论的历史阶段性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4讲矛盾论与实事求是问题解答如何理解马列主义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整套理论。思想:关于社会历史某一重要方面的理论体系。理论:关于某一阶段社会历史的方法和观点。在立场上,提倡人的解放和平等;在方法上,提出社会历史在运动中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观点上,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公平的社会关系,改造人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平等。哲学发展脉络哲学发展简单脉络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概念、对象不断变化知其大概、掌其脉络、析其形势、体其用意、辨其功用世界是什么社会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先验的实践的神定的可知的唯心的唯物的机械的辩证的决定的发展的问题解答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背景:苏联的决定性影响脉络:中国革命的实践形势:中国革命的现实用意:在理论与现实中构建符合需要的理论功用:统一思想、指导行动、确立权威问题解答如何坚定理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生存的动力、认同的动力如何考试概念清楚结构(关系)清楚表述规范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反围剿:战争是力量的对比,要采取适合于自身力量的方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跃进的失败:生产方式要适合于实际情况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GDP主义:发展目标要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的四层含义面向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事实:理论联系实际。遵循规律:实事乃是客观,是即规律,要求得客观的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实践检验:唯有实践能检验真理。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科学中的实事求是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中得到的启发我们的常识未必是准确的我们的常识是发展的常识的发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二、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辩证法西方的哲学传统:心物二元,方法论与认识论东方的哲学传统:心物一体,天人合一之道在西方,辩证法由认识论起源;在东方,辩证法即是一切之道。辩证法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是世界本质与人类认知共同遵守的规律。辩证法是最高的规律。二、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辩证法一切都是相对的永恒的相对,暂时的绝对二、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矛盾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1、两种宇宙观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中国的革命问题需从自己的内部解决,但又要在世界革命的进程中予以认识。中国当下战争的问题,取决于党的领导。看待事物要用全面的眼光,既区分里外,又相互联系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中国的问题仍然是阶级的问题官兵要平等,军事要民主。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懂得事物之间、事物内部都要发生变化3、矛盾的特殊性

特殊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务的特殊本质。中国的问题有自己的情况。战争的问题需要在战争中学习。我们要打人民战争。看待事物要立足于其自身的矛盾运动,要懂得事物的特殊性,又要寻得其与他事物的一般性4、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军队的问题要解决谁领导的问题。不以一城一地为得失,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工作要检查,不检查就得不到落实。处理事物要抓住主要矛盾,渐次推动5、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以斗争求团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时间换空间,争取战争的主动。改造二流子、日本战俘、战犯处理事物要立足矛盾转化,相互推动6、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的一切形式。统治阶级非要你把他赶下台来,没有自己愿意下来的。区分敌我矛盾。处理事物要掌握尺度,既有打破平衡也有动态平衡掌握矛盾论的方法

看待事物要用全面的眼光,既区分里外,又相互联系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懂得事物之间、事物内部都要发生变化看待事物要立足于其自身的矛盾运动,要懂得事物的特殊性,又要寻得其与他事物的一般性处理事物要抓住主要矛盾,渐次推动处理事物要立足矛盾转化,相互推动处理事物要掌握尺度,既有打破平衡也有动态平衡二、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矛盾论一切来源于客观:两种宇宙观客观有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客观可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客观可区分: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客观会变化: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客观变化的途径: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本质、核心、归宿、目的;前提;态度、要求、结果实事求是是目的,解放思想是前提,与时俱进是结果习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归宿E.实事求是是解放解放思想的目的习题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指的是能使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习题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要求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理论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习题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要求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出现新的挑战、新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新的特点。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实际出发,还要切实加强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6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开放上讲习题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这后提出“第二次结合”第二次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毛泽东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经验,认为“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抄苏联。”“这不是长久之计。”苏共二十大之后,提出要“以苏为鉴”,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之路。初步探索的许多思想观点虽然还不够成熟,但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基础。上讲习题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本质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解放、发展是重要特点和手段,消灭、消除、最终达到是根本目的;提高了认识水平;探索出了新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对科学社会主义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本讲重点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一、二,第三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共产主义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包括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斯大林: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毛泽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从资到共的转变邓小平: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对进入共产主义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认识?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科学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发展方向相互区别、紧密联系,构建在我国基本国情上主要特征十七大:生产力总体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民主法制建设仍不适应;文化要求高;社会建设和管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事求是:正确把握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商品经济市场的作用瓜子由谁来生产?生产多少?粮食由谁来生产?生产多少?政府的作用娱乐由谁来生产?生产多少?房子由谁来生产?生产多少?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整体性、层次性需要:动态性、全面性阶级矛盾?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意义立场、观点和方法1965—1985年间部分国家和地区GNP年均增长率对照表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路线:目标、途径、力量、方针基本纲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21世纪第一个十年:GDP翻一番建党100周年:更加发展、更加完善建国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增长、消费模式)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小结历史阶段论:实事求是,客观实际主要矛盾论:发展阶段,基本国情基本路线论:目标、途径、力量、方针主要纲领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战略论:三步走,小康社会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背景哲学背景:文明的传承、融合、创新文化背景:士人传统与人民平等政治背景: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建国以后的五场战争1950年,抗美援朝:赢得国际威望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赢得负责形象1965年,抗美援越:赢得对美斗争主动权1969年,珍宝岛战争:赢得对美苏斗争主动权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赢得国际斗争主动权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山中七日,世上千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全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其他体制改革三个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姓社、姓资问题姓社、姓资问题社会主义的特征所有制比例?政治体制的格局?文化生活的取向?经济体制股份制广东省所有制比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力度、速度、承受度相统一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为三者结合点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小结历史阶段论:实事求是,主动争取主要矛盾论:发展阶段,基本国情基本路线论:目标、途径、力量、方针主要纲领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战略论:改革、开放的相互促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7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什么是经济1、经济的对象人自然产品什么是经济2、经济的方法人产品资源组织市场生产生产关系价格机制分配方式技术与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所有制方式制度、觉悟什么是经济3、什么是经济经济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理性要求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从而不断改变着经济形态人类的科技革命对推动了经济形态的改变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反作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1、什么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完全的计划经济用组织计划的方式,去解决生产关系、所有制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分配方式、价格机制。完全的市场经济则要求,这几个关键要素组织上不要干预,让市场自己定,即老百姓自己定。2、计划经济的渊源有限责任公司与无限责任公司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源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市场监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3、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制度和觉悟制度由人制定、由人执行基于信任的制度靠自律;基于对立的制度靠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手段和目标主要特征: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4、经济改革的争论姓社姓资、公有制主体地位、引进与自研、开放与腐败、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经济大国2、生活改善3、多元社会4、经济安全5、理论创新6、社会主义方向当年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第一个飞跃;将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是第二个飞跃。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第7讲小结人类物质生活的丰富化与经济生活的复杂化相互推动。经济生活的复杂化要解决制度与觉悟相互适应的问题。市场与计划都是一种经济手段。近代科技与社会思想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公平目标。经济改革在实践中循序渐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8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成功结合

朱镕基(1994.5.13)国际行动理事会第11次会议讲话我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标志。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主要有两点:一是高度的资源配置效率、高度的劳动生产率,二是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成功结合

朱镕基(1994.5.13)国际行动理事会第11次会议讲话公有制为主体和私有制为主体作为不同的财产占有形式相比较,以公有制为主体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建立责任明晰的产权关系;减少政府的干预,让企业自由地接触市场、进入各个市场领域;解决对价格的管制,让市场决定价格。提问产权集中的利弊政府干预的利弊价格管制的利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特征无论是全民所有制经济还是集体所有制经济,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全民所有制经济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其他财产权利(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以法人财产权的形式归企业法人所有。在公有制企业中,国家不再是利益分配的主体,企业作为利益分配的主体,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对劳动者进行分配。在公有制企业中,生产资料属于国家所有,但产品属于企业所有。什么是经济2、经济的方法人产品资源组织市场生产生产关系价格机制分配方式技术与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所有制方式制度、觉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1、什么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完全的计划经济用组织计划的方式,去解决生产关系、所有制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分配方式、价格机制。完全的市场经济则要求,这几个关键要素组织上不要干预,让市场自己定,即老百姓自己定。2、计划经济的渊源有限责任公司与无限责任公司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源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市场监管下的有限责任公司3、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制度和觉悟制度由人制定、由人执行基于信任的制度靠自律;基于对立的制度靠监督。分配体制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分配劳动力商品分配劳动力以外生产要素所有者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分配分配体制一次分配:劳动者工资二次分配:税收(转移)支付工资三次分配:基本保障收入四次分配:慈善救助人产品资源组织市场生产生产关系价格机制分配方式技术与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所有制方式分配体制价值链:劳动创造价值要素链:要素提供资料公平链:保障社会公平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公平金融危机汇率危机、债券危机、股市危机基本产业工具产业消费产业基本产业剩余劳力剩余劳力基本产业工具产业消费产业金融产业负债负债人民币升值项目中国影响美国影响进出口利进限出利出限进就业抑低促高拉高促低债务美元债务贬值对外债务减少引进外资新投资成本增加吸收中国投资金融开放压力增大施压中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9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关于民主民主的适用形式民主的适用领域民主的适用人群民主的适用成本一、什么是政治1、政治的核心问题政治的定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研究国家之善。(亚里士多德)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人类社会生活如何组织安排以实现公平合理?一、什么是政治1、政治的核心问题什么才是正义?什么才是权利?什么才是平等?人应该如何存在,社会如何组织什么才是自由?什么才是民主?政治由人创造,由人推动。政治虚无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一、什么是政治1、政治的核心问题民主的定义:人民统治。(词源:demos-kratos)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andforthepeople.(林肯)政治平等、公民参与、公共利益谁是“人民”?人民如何参与?为什么必须服从?人应该如何互动,社会应如何保障不同意见如何处置?参与代价与收益对等么?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安排人的社会活动,使人发展的阻力最小。政治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权力配置问题,理顺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一、什么是政治2、民主的争论民主是权利和能力的统一支持民主反对民主通过确保权力受到限制并服从于人民同意,保护个人自由不受政府侵犯通过鼓励公民政治参与,了解社会运转状况,促进教育和个人发展通过让人民在决策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强化共同体和社会的团结通过确保政府政策最大程度反应公民利益,扩大社会和个人福利通过政府“输出”转变为民众“输入”,实现二者平衡,保证政治稳定知识和智慧在社会中的分配并不平等,民主会使无知的人和见识狭隘的人上台统治个人自由和少数人权利将受到所谓“人民”的多数人的压制,所以,民主是“51%的专制”因为它表达的是所谓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所以它会导致政府和国家的过分控制它允许蛊惑人心的政客通过激发大众恶劣本能而掌权,从而导致独裁和压迫一、什么是政治2、民主的争论基于人性假设的政治人性恶,则重分立制衡人性善,则重集中协调基于人本地位的政治个人主义,则重怀疑竞争集体主义,则重信任协作基于矛盾形式的政治相对主义,则重求同存异绝对主义,则重统一解决民主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二、从革命到执政1、革命党与执政党从矛盾的指出者到矛盾的承担者从规则的破坏者到规则的制定者从阶段目标到长远目标革命是反对一部分人;执政是代表大多数人。二、从革命到执政2、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与压力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改革与开放互为手段和目标民众意识的大发展利益多元化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党政分开的要义是分权,党(委员)管总局、决策,政(行政干部)管执行,所谓决策与执行分离,而不是党不管政;分责,党(委员)管干部、意识形态,政管日常业务。二、从革命到执政3、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与目标稳定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维护人民立场;政权在人民手里,才能保证人民利益;党与时俱进,才能执好政;通过发展,才能巩固政权、改善民生。发挥群众智慧,才能发展经济;发挥社会民主,才能发展政治。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1、发起阶段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2、调整阶段从着重解决原有体制的“总病根”——权力过分集中的“攻坚战”,转移到完善那些本来就比较好的原有体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上来。3、深入阶段确立依法治国,确立社会主义民主。传统社会治理结构机械系统、封建吏制、军队系统、图书检索、计算机文件管理行政主导行政司法立法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司法行政立法政党?四、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公共利益更合理的民主制度改革的巨大成就结构制约原则公开竞争原则程序公开原则第九章小结重点第一节,第二节一,第三节政治体制改革是朝着既定目标探索前进的过程。政治体制改革是上下互动、共同推进的过程。政治体制改革是理论发展、实践创新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0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本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灭亡了文化存在着,国家还可以重建文化是社会属性的共同特征文化是价值观的共同取向文化是存在的共同方式文化侵略象美国人一样思考,象美国人一样生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毛泽东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化新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映出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要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人际和谐、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十章小结重点:第一节一、二,第二节,第三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1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世界的永恒本质矛盾的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遵循这样的规律,构成了世界的秩序,创造了社会的秩序矛盾是世界的永恒本质对辩证法的不同认识辩证法的性质辩证法的应用效果斯大林方法论重视对立面的斗争暴力消灭毛泽东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重视对立面的同一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和谐是矛盾的相互转换矛盾的对抗:矛盾双方对立、区分主次矛盾的同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转换和:万物保持、发展自身特性,协调共存同:万物调整、改变自身特性,一致共存和谐强调共生,不同性质事物共生共荣和谐的由来对自然的认识: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对生产的认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特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对社会的认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对人的认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谐的本质相生:对立双方同一,形成统一体或共存体秩序:不同的因素相互调和而有序制衡:适度中节、以他平他,动态制衡同一:相反相成、相竞相用归于和合科学的和谐不断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矛盾的转换、同一,即实现矛盾的动态平衡。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类发展方式第十一章小结重点:第一节一、二,第二节,第三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复习方法厘清概念、找到重点、明确内容内涵:内容、性质、形式与相互的关系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与方式意义:价值、作用地位:意义的重要程度或所处的位置复习方法厘清概念、找到重点、明确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阶段、时代形势国情、实际、经验、需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复习第十一章关键词:和谐:和睦、协调;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和谐社会是多元的、差异的;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复习第一、二章重点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二章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第二章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复习第一章学习目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复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复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要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复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总称。复习第一章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代主题由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尽管主题、主要任务没有变化,但是形势、党的使命、党的自身状况出现了新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复习第一章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复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间一脉相承:几大理论成果之间贯穿着共同的东西。这个“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它们共同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依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创造。复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间与时俱进:几大理论成果有着各自产生的历史条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理论侧重点以及各自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从联系的角度看,后来形成的理论则是在前面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它们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解决新的实际问题;随着时代推进、党的成长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复习第一章关键词: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历史传统相结合;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过程: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复习第一章关键词: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时期解决不同问题。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科学发展:发展、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复习第二章学习目的: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复习第二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目的(核心),解放思想是前提,与时俱进是要求与是结果复习第二章关键词:精髓:指的是能使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2讲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外交主权实体的交往活动实力为前提:弱国无外交利益为基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和谐为宗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确保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公正客观、绝不屈从;不干涉内政、反对霸权和强权;不以意识形态为转移、和平共处;不结盟、不称霸。外交发展阶段打开局面:争取支持、推动革命争取主动:道义为先、迎接挑战开创格局:三分天下、和平发展快速发展:改革开放、韬光养晦大国崛起:维护利益、和谐外交多极化世界两超争霸、一超独霸、多极发展三大经济集团:美、欧、中区域政治经济组织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化国际斗争中的遏制与反遏制外交策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创造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国际空间推动世界和平的发展,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抑制、牵制不友好势力的增长祖国统一问题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中国内政历史事实:台湾历来是我国领土国际法地位:《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已充分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原因、性质: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存在状况:国际社会、两岸人民认同中国主权的统一祖国统一问题的历史背景香港、澳门问题:主权回归废除不平等条约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时机成熟、主权回归祖国统一的时代背景敌对势力意欲分裂中国、牵制中国,使统一问题成为国际角力的棋子。大多数国家支持我国统一,但在具体方式上有各自考虑。在认同主权前提下,两岸共同发展。一国两制一个中国: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务会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两制并存:保持原有社会制度高度自治: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并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复习第十二章重点第二、三、四节学习目的:学习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学习掌握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复习第十二章关键词: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文攻武备: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新国家学说:新型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在单一制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特点。复习第十三章重点第一节二、三,第二节学习目的:二战后国际发展基本形势及特点认清多极化发展形势与时代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外交基本原则与方针政策复习第十三章关键词:多极化: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和平共处五原则:主权平等和谐世界:十六大提出,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表达坚持和平发展的立场复习第十三章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复习第十三章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国际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复习第五章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一、二学习目的: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复习第五章关键词:本质:根本性质、内在逻辑,根本的目标。本质特征:特殊、不同,本质的显现第二次结合:艰苦探索、曲折认识、历史过程本质论五条:相互关系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第一要务复习第六章重点第一节,第二节一、二,第三节学习目的:把握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主要任务理解我们党所采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复习第六章关键词:阶段: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程度,不断完善,分阶段推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步走: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阶级的利益属性和革命属性:劳动资料的占有新的社会阶层是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构成: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经济改革、社会分工、产业结构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推动经济、扩大就业、服务公益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两个先锋队”:统一整体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复习第七章重点第一节,第二节学习目的: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改革的性质与重大意义复习第七章关键词: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解决基本矛盾。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复习第八章重点第一、二、三节学习目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复习第八章关键词:基本国情:生产办水平低下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复习第九章重点第一节,第二节一,第三节学习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积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复习第九章关键词:国体、政体: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广泛的代表性,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依法治国: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依靠宪法和法律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复习第十章重点第一节一、二,第二节,第三节一学习目的: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复习第十章关键词:四有新人: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灵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概论》课期末复习考试注意事项2011-12一、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1、平时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比例40%考勤、平时作业、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后作业

2、期末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比例为60%

;考试形式:闭卷二、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40分)

2分*20题=40分

2、辨析题(20分)

5分*4题=20分

3、材料题(40分)

10分*两问*2题=40分注:从四道题中选做两题;每题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每问10分;

三,名词解释题型回答示例

题目: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答: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四,辨析题题型回答示例题目: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后,社会基本矛盾就消失了

。答:错误(首先回答正确或者错误,再说明理由)(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得到解决。五、名词解释复习范围第一章:第1,5节第二章:第2,3节第五章:第2;第3节一、二第六章:第1,3节;第2节一、二第七章:第1,2节第八章:第1,2,3节第九章:第1,2节第十章:第1节一、二,第2,3节第十一章:第1,2节第十二章:第3,4节第十三章:第1节二、三,第2节六、辨析题复习范围第五章:第2节第3节一、二第六章:第1,3节第2节一、二第七章:第1,2节第八章:第1,2,3七、材料题复习范围1、教材:第七章:第1,2节第八章:第1,2,3节第九章:第1,2节第十章:第1节一、二,第2,第3节一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学案例分析》:第七章:第1,2节第八章:第1,2,3节第九章:第1,2节第十章:第1节一、二,第2,第3节一3重大的国内外要闻复习方法通读课本精读重点章节掌握基本概念(标出基本概念)掌握重点单节摘要(提炼关键词和摘要)课程目的两根主线哲学(思潮)的发展进程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三个主题理想的国家、理想的文化、理想的人生体会变革,掌握理论,深化认识,提高境界致谢感谢同学们的配合!感谢同学们的启发!祝愿学习进步、成就事业!复习方法通读课本精读重点章节掌握基本概念(标出基本概念)掌握重点单节摘要(提炼关键词和摘要)复习方法厘清概念、找到重点、明确内容内涵:内容、性质、形式与相互的关系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与方式意义:价值、作用地位:意义的重要程度或所处的位置复习方法厘清概念、找到重点、明确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阶段、时代形势国情、实际、经验、需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概论》课期末复习考试注意事项2011-12一、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1、平时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比例40%考勤、平时作业、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后作业

2、期末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比例为60%

;考试形式:闭卷二、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40分)

2分*20题=40分

2、辨析题(20分)

5分*4题=20分

3、材料题(40分)

10分*两问*2题=40分注:从四道题中选做两题;每题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每问10分;

三,名词解释题型回答示例

题目: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答: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四,辨析题题型回答示例题目: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后,社会基本矛盾就消失了

。答:错误(首先回答正确或者错误,再说明理由)(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得到解决。五、名词解释复习范围第一章:第1,5节第二章:第2,3节第五章:第2;第3节一、二第六章:第1,3节;第2节一、二第七章:第1,2节第八章:第1,2,3节第九章:第1,2节第十章:第1节一、二,第2,3节第十一章:第1,2节第十二章:第3,4节第十三章:第1节二、三,第2节六、辨析题复习范围第五章:第2节第3节一、二第六章:第1,3节第2节一、二第七章:第1,2节第八章:第1,2,3七、材料题复习范围1、教材:第七章:第1,2节第八章:第1,2,3节第九章:第1,2节第十章:第1节一、二,第2,第3节一复习第一、二章重点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二章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第二章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复习第一章学习目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复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复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要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复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总称。复习第一章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代主题由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