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_第1页
毕业论文-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_第2页
毕业论文-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_第3页
毕业论文-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_第4页
毕业论文-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自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霍州三交河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学生姓名石宇学号报考专业采矿工程专业班级函授班导师姓名段东完成日期2013年5月10日2013年5月12

目录TOC\o"1-3"\h\u227前言 812080摘要 910076Abstract 1012812第一章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117861.1矿区概述 117339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118961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1112989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1218385矿区的水文简况 1230263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12208151.2井田地质特征 1316282井田的位置与地层 1378591.2.2井田勘探程度 1618796 2024417地层的移动角 2020629井田水纹地质概况 2117261煤层的埋藏特征 2514458煤层赋存特征 2519908 2822790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 3273072.1井田境界 323599井田边界的描述 32382储量的计算 336828工业储量的计算 3321089设计储量的计算 3418555可采储量的计算 3422961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3510734矿井工作制度 35210593.2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5245943.2.1矿井生产能力 3527760矿井服务年限 351895第四章井田开拓 364601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3619665井筒的位置、形式、数目及矿井通风方式 361489阶段垂高及开采水平的规划、位置与数目,以及各开采水平的服务年限 3929346运输大巷、主要石门及暗井的位置、形状及数目 3910093采(盘)区划分及开采程序 403909方案比较 417492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4423074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42215采煤机 4516553液压支架 4713603工作面输送机 473238转载机 482043胶带输送机 4828239上号煤层回采工作面机械设备汇总 4822666第五章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494011井筒、石门与大巷 4924705井底车场 50174735.3建井工作计划 5011112第六章采煤方法 53161776.1采煤方法的选择 5326310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5319239回采工作面的个数、产量及装备 5316598回采工作面回采方向与接替 536850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5312737 5415723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一 5411176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 5525521回采工艺 5520489劳动组织形式 5614236 5732066第七章井下运输 58288327.1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5823877输运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5918448矿车、材料车和人车 5999027.2.2大巷内运输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6023108第八章矿井提升 603043第九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6086549.1风量的计算 61286519.2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 6625965矿井通风系统 6630477风量分配 70303789.3计算负压及等积孔一、计算原则 72206969.4选取扇风机 7515538矿井通风网络的风量调节 7931856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81227279.6.1瓦斯与煤尘爆炸的防治措施 81165759.6.2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82252899.6.3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83153679.6.4火灾预防措施 84191179.6.5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8516179.6.6井下避灾线路 85144829.6.7矿山救护大队的设置 8624182第十章经济部分 921286610.1矿井设计概算 921335010.1.1投资范围及划分 92347210.1.2井巷工程概算编制依据 92800310.2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93787710.2.1生产作业班次 93591110.2.2劳动定员数量与技能素质要求 931933910.2.3全员效率 94413410.3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411747致谢 98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能力训练,也是对一个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本次设计的内容是三交河煤层初步设计,是在三交河煤矿井田概况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到的其它相关原始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参考《煤矿开采学》、《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矿井开采设计手册》等参考资料,在辅导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心指导下独斜完成。此次毕业设计是根据国家煤炭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设计矿井的实际情况,遵照采矿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在收集、整理、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斜完成设计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受益非浅。通过本次设计,我看到了许多以往自己欠缺的地方,提高了综合能力,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本人的初次设计,错误难免,恳请各位老师指正。本次设计的指导老师为张东峰老师,同时还得到了段东、邢存恩、李慧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们在许多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为了帮助我们顺利、正确地完成毕业设计,经常加班加点,牺牲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正。学生:石宇2013年5月12号摘要本次设计是开采三交河煤矿2上、2号煤层,煤层厚度分别为m、m,煤层间平均距为m。据井田外围资料调查该井田为低瓦斯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3.06-5.2m³/t·d。煤层均无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然倾向等级为不自燃。根据矿井涌水量预测,该矿井正常涌水量为本井田位于在灵石县城西北直距12.5公里处,距大运公路8km,原108国道在三交河镇通过。井田内地形虽较复杂,但村与村之间均有简易公路相联,可通行卡车。所以工业广场的位于井田东部边界附近,采用平硐开拓,主平硐、副平硐及风井的断面分别为m2、m2、m2。开拓方案一从工业广场向北开掘主平硐、副平硐,然后开拓运输、轨道、回风大巷至井田边界。方案二是从工业广场方案一向南开掘主副平硐,然后开掘沿2号煤层的运输、2上号煤层的轨道和回风大巷至井田边界。方案三类似于方案一,采用全平硐开拓,且平硐均布置于2号煤层,方案一、三的工业广场均位于苗家庄附近。方案二工业广场位于逯家庄附近,经过综合经济技术比较,最终选用开拓方案一作为本井田开拓方案。开拓方案一划分为四个采区,首采区选定离主平硐、副平硐最近的一带区。矿井达产时的首采工作面位于一带区,工作面长度为180m,推进长度为1504矿井通风采用抽出式通风,矿井总风量为77m3/s,困难时期和容易时期的风阻分别为Pa、Pa。通风机的型号为FBCDZ-6-No21C,风量范围为82-87m3/s,风压范围为2086关键词:矿井开拓、采煤方法、综合机械化采煤。AbstractThedesignistheexploitationofXiamen2上,2#coalmine,coalseamthicknesswasand,,seampitchwas.Accordingtodataminetheexternalinvestigationoftheminefield-5.2m³/t·d.theSeamofboththeriskofexplosion.Gradecoaltonaturaltendencynotspontaneouscombustion.Accordingtominedischargeforecast,thenormaldischargeofminefor20m3/d,Chung'slargestwaterat30m3/。ThisfieldislocatedinLingShicountyinnorthwesternstraightfrom12.5kilometersplace,isapartfromthelargehighway8km,theoriginal108nationalroadintheXiamenthroughthetown.Thoughmorecomplexterraininlaohutaiminefield,butfromvillagearesimplehighwaybetweenconnected,canpassthetruck.SotheindustrialsquaretheislocatedinLuJiaZhuangnearby,neartheLord,openup,placeofthesectionoftheinclinedandwellwere12.29m2,25.722m2,12.56m2.PioneeringschemetosouthsouthfromindustrialsquaretodigtheLord,vice,andthenopenuptheinclinedtransportation,rail,returnAirChinatofieldboundaries.PlanfromtheindustrialsquaretodigthesouthwestoftheshaftwelloftheLord,atthesametimeXiangDongJueinclined,andthendeveloptransportation,rail,returntothefieldinChinaborder.Plana,twoindustrialsquarearelocatedinLuGuZhuangnearby.Accordingtothecomparisoncanberegardedasthesamequantityofdevelopment,butfacedevelopmentdirectionistoolong,equipment,thedemandishigh,sochooseapioneeringscheme.Developaplanisdividedintofiveplatearea,firstasaplateoftheminingarea.Mineproductionofthecoalfaceinthefirstsetonthe1stDistrict,facealengthof180m,promotethelengthof1504m,usingback-miningprocess,Fully-highone-timefull-mechanizedcoalminingLaw,the"March8"operatingsystem.Gob-of-useofallmanagementroof..Outofaventilationshaftventilation,thetotalairvolumeofminefor77m3/s,easyanddifficultperiodduringtheDragwere2823.22Pa,1851.93Pa.FansofthemodelFBCDZ-6-No21C,itsairvolumerangeof82-87m3/s,windpressurerangeof2086-3514Pa.

Keywords:minedevelopment,miningmethods,fullymechanizedcoalmining.第一章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矿区概述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三交河煤矿原属山西省洪洞县国营煤矿,井田面积约30K㎡,生产能力达10万t/a,经济效益低下。1997年12月13日,原洪洞县三交河煤矿、回坡底煤矿、曹家沟煤矿三个国营煤矿整体划转给霍州矿务局,同时成立霍州矿务局洪洞煤焦总公司。2001年3月,又改制为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洪洞焦煤股份。三交河煤矿位于洪洞县与蒲县的交界处,行政区划上跨山西省洪洞县左木乡、山头乡和蒲县乔家湾乡。地理座标:北纬36°21′27″-36°25′39″,东经111°21′20″-111°24′49″.05K㎡,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a。该煤矿东距大运公路、南同蒲铁路30㎞,向南距临汾市60㎞,向北距霍州市70㎞,井田内有临汾-克城公路通过,交通方便。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三交河煤矿于1970年筹建,1971年4月掘砌石曲坑口(采太原组11号煤),1971年11月份对中社区前人未掘通旧立井(34m)延伸,次年4月垂深60m见煤(属山西组1号煤),1974年于中社立井侧16.5m处建通风立井一座(垂深60m),当时年产量为3万t/a,1978年又在主井(立井)东侧以13°坡度掘砌主斜井,斜长主斜井于1978年建井,斜长190.579m,于1987年12月掘砌完工,并作了25m的平巷,净断面为7.8㎡。主斜井横坐标X=19536252.308,纵坐标Y=4029479.755,高程1022.557,井筒坡度13°,方位282°,见煤标高980.3m该矿开采1号煤层(以前曾被定为2号煤层),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炮采落煤,工作面使用皮带运输,运输巷口开设溜煤眼,运用980水平运输大巷直接装车,电机车运输,中央并列式机械抽出式通风,防爆灯照明。1号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及泥岩,为2级顶板,其中机采面选用MLQ-80型机组,44型溜子,金属支架与铰接顶木梁。矿坑瓦斯含量低,相对涌出量为3.06-5.2m³/t·三交河煤矿在基建开采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于1991年4月份,井下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瓦斯爆炸引起矿坑下煤尘煤炸,死亡140人左右,造成了震惊全国煤炭系统的伤亡事故。因此,该矿目前以高瓦斯矿井管理。1997年12月三交河煤矿划归霍州矿务局,2000年上了100万t/a综采设备,2001年随霍州矿务局改制而更名为霍州煤电集团公司洪洞焦煤股份三交河煤矿,现年产原煤可达120万t左右。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矿区附近电网密集,能够保证矿区正常生产的所有用电需求。矿区的水文简况本井田末进行过专门的水文地质及专门水文孔钻探,因此,结合以往资料以及生产矿井实际情况,本次工作又进行地面调查和坑下调查。经调查,开采1号煤层,矿井充水因素为煤层顶板渗水,与季节有关,本次将山西组水文地质条件定为简单类型,因太原组水文地质资料欠缺,现暂难做出评价。.5矿区的地形与气象三交河煤矿位于吕梁山脉东麓,地势高低起伏,森林多覆盖于山峰之顶及山的阴坡。总观全区中部高东西两侧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南角底,海拔标高为974m,相对高差495m,属中高山区。区内的中社沟、多是小溪青流,自西向东流,据推测总流量为0区内气候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冬季严寒、少雪多风,夏季暑热干旱,春季多风,秋季凉爽多雨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0℃,最热月气温21-23℃,最冷月气温-5__-7℃,极端最高气温35.5-38.5℃,极端最低气温-20.5—23.据有关历史记载,该区地震频繁。在六百年前的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年间,曾发生过烘洞、赵城8级大地震;1695年,襄陵、临汾发生8级大地震,涉及洪洞一带。地震烈度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确认为7度。1.2井田地质特征井田的位置与地层三交河煤矿区位于西地台吕梁山背斜的东翼,霍西煤田的西南部,在井田范围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为: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地层层序见表3-1。现由老至新叙述如下:奥陶系中统(O2)在井田东部外围沙洼煤窖附近有出露,岩性以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及白云质石灰岩为主,多致密坚硬,含较多方解石细脉,在井田范围内未出落。厚度>100m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平均.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平均.太原组中几个主要标志层由下而上分别为K1、K2、K3、K4、K5和K6,其中K1、K5为砂岩,K2、K3、K4、K6一般为石灰岩或泥质灰岩,局部相变纬纱岩或泥岩。各标志层之中以K1和K2最为稳定。本组沿走向略有北薄南厚的变化趋势,而在倾向上变化较小。表3—1地层层序表地层单位填图单元备注系统组名称最小~最大/平均厚度(m)代号第四系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一段P2s1一段下部标志层K10下统下石盒子组64.95~1P1xP1x底部标志层K8骆驼脖子砂岩山西组P1s底部标志层K7北岔沟砂岩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三段C3t2+3二段下部标志层K一段C3t1一段下部标志层K1晋祠砂岩中统本溪组C2b奥陶系中统>100O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在井田东部广泛出露,与下覆太原组呈整和接触,自K7砂岩之底至K8长石石英砂岩底面,为一套黄绿,灰白色的长石石英砂岩及灰、灰褐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夹菱铁矿结核及煤层、煤线等交互出现的岩性组合,基本反映出湖沼相沉积建造。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赋存有2上、2、3号煤层。地层厚度~,平均.在走向上呈出北厚南薄,而沿倾向则有着东厚西薄的变化规律。2上号煤层顶板泥岩及砂质泥岩中产三角织羊齿、截楔轮生楔叶等植物化石等。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大面积出露于井田的东部、东北部及北部的沟谷中,与下伏地层呈整和接触,底部以K8长石石英砂岩(骆驼脖子砂岩)为分界标志。本组岩性由灰白、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灰色泥岩、紫白色砂质泥岩及泥岩交互组成,基本为一套河湖相的沉积建造。底部K8砂岩呈灰白色、淡黄白色,全区稳定,厚度1.10~,平均,下部夹1-2层煤线,反映出下部有短暂的湖沼相沉积,砂质泥岩与泥岩中富产朝鲜丽羊齿、简脉栉羊齿、粗枝栉羊齿、畸楔叶、椭圆斜羽叶等植物化石。上部或近顶部有杂色(紫红、粉、葡萄红、黄绿色)泥岩或粘土岩,局部夹薄曾铁猛矿,由于多种颜色混杂,貌似桃花,故称“桃花泥岩”,平均.二叠系上统上盒子组(P2s),平均.第四系(Q)由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组成,岩性为黄土、红色土及残、坡、冲积松散物组成,在森林及灌木覆盖区以内以腐植土为主,分布于山梁及各沟谷中。中更新统为浅红色亚砂土、亚粘土,厚度0,平均。上更新统为土黄色亚砂土、亚粘土,厚度0m.全新统为杂色砂、砾石堆积物,厚度0.八、综合地质柱状图井田勘探程度以往地质工作五十年代,原华北煤田普查大队曾在三交河煤矿区及其外围进行过普查找煤,填有1:5000地质图,将金山沟向斜定名为园子里向斜。1959年8月至1960年7月,原晋南地质局213队在三交河煤矿区开展过寻找油页岩和含油煤层的普查勘探工作,草测有1:10000地质图56.5K㎡,正规1:10000地形地质填图25K㎡,施工钻孔16个,总进尺4011.23m,平硐25个,总长度490.2m,浅井10个,总深度1980年4月,由临汾地区煤管局设计组,对三交河矿区以中社竖井为中心进行了1:10000地形地质填图,编制了矿区综合地层柱状图,查明了中社斜井周围18K㎡面积内的地质构造,认为构造较简单,1号煤层煤质好,对煤矿瓦斯、水文、顶底板岩性和水质等情况也作了调查了解。1988年7月,由冶金部山西省地质勘探公司第四勘探队对三交河煤核算进行地形地质测量。运用四等控制点,地形地质填图面积为29K㎡,在其范围内,5秒控制11.25K㎡。测区位于洪洞县城西部与蒲县相邻地段,北起吉家沟,南至枣凹,西起冀家山之西400m,东抵三交河村之桥,沙、洼坑口附近,面积12.25K㎡,是三交河煤矿区的一部分,地理坐标北纬36°21′31″-36°23′57″,东经111°23′05″-111°25′05″,属洪洞县左木乡管辖,此次所做工作进行了1:5000的地形地质填图12.25K㎡,槽探400个,老窑调查50个,生产窑调查4个,实测巷道13221985-1989年,山西省煤田地质综合普查队在乔家湾-黑龙关一带进行了1:5000航空地质测量工作,并出版了正规的1:5000地形地质图。1988-1991年,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在蒲县乔家湾详查区进行详查工作,在本井田及其外围施工钻孔12个,本次工作己经利用。1997年5月,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探一队在三交河煤矿采集了1号煤层的样品进行了测试,并收集了矿井有关的地质资料,编制了《山西省洪洞县三交河煤矿矿井地质报告》。自1988-1995年由三交河煤矿地质组技术人员对三交河煤矿区30K㎡重新进行了1:10000的地形地质填图工作,采用沿走向追索,沿地层倾向布置观测点进行地形地质填图。生产矿井及小窑在三交河煤矿东部,沿着煤层露头附近分布约50余个小煤窑,为了查清煤层厚度、结构的变化规律,各个工作单位先后对生产小煤窑和老窑进行了全面调查,并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工作,调查结果见附表之表4。三、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1、原地质工作内容(1)、地形图的来源及质量评述本次工作所采用的地形图为1986-1988年山西省煤田地质综合普查队在乔家湾-黑龙关一带进行了大比例尺航空测量工作时测绘的1:5000的地形图。该图等高距为5m(2)、地质图的来源及质量评述本次工作所采用的地质图为1985-1989年山西省煤田地质综合普查队在乔家湾-黑龙关一带进行大比例尺航空地质测量工作时测制的。地质填图采用沿走向追索,沿倾向布点观测进行填图,其质量可靠。2、矿井地质工作(1)、井下采样本次工作对三交河煤矿进行了各方面的调查工作。1997年5月,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探一队用刻槽法对坑下1号煤层进行了采样,并进行了坑下见煤点的测量,化验工作由山西省煤田地质研究所承担,其质量可靠。本报告予以利用。(2)、工程测量井下巷道测量,矿井主要井筒、大巷由冶金部山西地质勘探公司第四勘探队于1988年在国家三、四等到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控制,先测得井下见煤点的坐标高程,部分采掘巷道也有罗盘测量。后期开采掘进的巷道由三交河煤矿地质组测量,测量成果可靠。(3)、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本井田末进行过专门的水文地质及专门水文孔钻探,因此,结合以往资料以及生产矿井实际情况,本次工作又进行地面调查和坑下调查。经调查,开采1号煤层,矿井充水因素为煤层顶板渗水,与季节有关,本次将山西组水文地质条件定为简单类型,因太原组水文地质资料欠缺,现暂难做出评价。(4)、本次报告编制工作本次报告编制工作主要对调查以及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绘制了1:5000的1、2、10、11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平面图,以及1:5000的地形地质图、部面图及1:5000综合柱状图、1:200钻孔柱状对比图等。3、对原地质资料的评价本次工作对三交河煤矿历年来所做的地质工作资料进行了收集,收集了原晋南地质局213队于1960年7月对三交河煤矿区进行的寻找油页岩和含油煤层的普查勘探工作的中间资料、山西省临汾地区煤炭设计室1980年对三交河煤矿进行改扩建的设计资料、冶金部山西省地质勘探第四勘探队于1988年7月对三交河煤矿区进行的局部测区地形地质测量工作总结、山西省煤田地质综合普查队1989年航测成图并出版的1:5000地形地质图、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1991年在蒲县乔家湾详查区进行详查时施工的12个钻孔资料等,质量评述如下:1、原晋南地质局213队1960年对三交河煤矿区进行普查勘探提出的中间资料:本次工作只收集到该资料的一部分,很不全面,该资料中简略地叙述了该井田地形地质特征,对三交河煤矿区的东部进行了普查勘探,西部地区未能进行钻探。该次普查在本井田及外围施工钻孔12个,总进尺3244.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也许是由于CK21钻孔布置在陷落柱附近的缘故,开采1号煤层采空区距CK21钻孔约50m远,按照1号煤层采空区底板等高线推断,采区煤层的底板标高要比CK21钻孔见到1号煤层底板标高高出约302、冶金部山西省地质勘探公司第四勘探队于1988年对三交河煤矿区12.25K㎡范围内进行地形地质测量工作,是三交河煤矿区的一部分,其地理坐标:东经111°23′05″-111°25′05″,北纬36°21′31″-36°23′57″。该测量工作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新对三交河煤矿测区范围内进行了国家四等点控制,并重新对测区进行地形地质填写图,比例尺1:5000,对井田的小窑、老窑进行了调查,槽探400m³,生产煤窑调查4个,实测巷道获得的地质成果主要有:第一、进行了填图单元的划分,确定了地层层序;第二,进行了槽探和编录,以便揭露标志层,控制地层;第三、对生产(停产)煤窑进行调查,并进行近井点和巷道实测,采用交会法测量出近井点位置,然后做联系测量,并利用井下导线对巷道进行了测量;第四、在进行地质填图过程中,进行走向追索和倾向穿越,按照填图单元,将地质点布置地地层分界、标志层、构造、老煤窑及1号和11号煤层底界,全区分布2293个地质点,并对地质点以控制点和图根点为基础,采用北京J6级经纬仪,用极坐标法实测。3、1985-1989年山西省煤田地质综合普查队航测成图并出版的1:5000地形地质图为本报告所采用的底图,该图执行1974年版图式,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六度带投影,中央子午线为111度,其质量较高。4、1991年,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在蒲县乔家湾详查区进行详查工作,在本井田及其外围施工钻孔12个,总进尺4045.构造三交河煤矿区位于霍西煤田西南部,在区域构造上处于祁吕弧翼外带的西缘,在南王家萍至马家庄和吉家庄至山头区域大段裂西侧,居克城碾子腰向斜中的王家庄向斜中段。井田构造线方向同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成北北东——北东向。井田内只有褶曲构造发育,褶曲开阔平缓,伴有次一级波状起伏。井田内地层总体产状为走向N25-30°E,倾角5-10°,局部可达26°。先将井田内的3个主要褶曲构造简述如下:1、杏凹向斜(S78):位于井田的中部,自井田南部进入本区,轴向南西-北东,井田内长度3000m,地表两翼岩层倾角3-10°2、后麻峪背斜(S79):位于杏凹向斜之东,呈北东向沿展,大致同杏凹向斜相平行,井田内延伸3300,两翼倾角3-10度,为井田内主要褶曲之一。3、金山沟向斜:位于井田东部,呈北东-北北东向延伸,本向斜波状起伏较明显,于井田东北部变缓后,再向北称为S9向斜,井田内延伸4200m.向斜倾角,西翼5-10°,局部最大为14°左右,东翼8-15°,局部达26°另外,在井田内的中社村CK21钻孔附近发现有陷落存在,根据钻孔之北的上石盒子组岩层极为紊乱,产状变化多端,并结合坑下巷道证实,附近巷道2上号煤层底板较钻孔1号煤层底板标高要高出m。次陷落柱呈椭圆状,东西长约150m,南北宽约100总的说来,该区以方向单一的宽缓褶曲为主要构造形态,少见断层和陷落柱,构造属于一类偏复杂类型.地层的移动角表土层移动角为45°,基岩的岩石移动角为72°。井田水纹地质概况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1、水文地质单元三交河煤矿所属水文地质单元为龙子寺泉域。该单元以大泉排泄为主,自成补,迳,排体系,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也是山西多字型构造盆地奥陶系岩溶水的运动特征。龙子泉位于临汾市西南13km的罗云断裂带上,根据1978-1987年的实测资料,流量在4.37—6.0m3/s—m,泉水无色,无味,透明,水温17℃,矿化度0.60—g2、水系地表水系属黄河水系,地表多为沟谷溪流,东部流水注入汾河后汇入黄河,西部流水流经昕水河而后注入黄河。地表水为季节性水流,只在雨季有水,旱季干涸。地表水在上游时水量较大,流至下游水量却变小,甚至干涸。这说明溪流向下游流时,一部分蒸发进入大气,另一部分在迳流过程中慢慢下渗,通过岩层节理、裂隙进入岩层含水层中储存,并在下游以泉的形式,流出地表,形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循环。3、含水层(1)、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本区域奥陶系中统率(02)石灰岩岩溶、溶洞裂隙较为发育,含水量较大,在区域的北部、东部、西部、南部均有奥陶系石灰岩出露,成为地下水良好的补给区,区域上地下水流向南、而后汇集于临汾市西部龙子寺泉以泉的形式排泄。(2)、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含水层、该组具有3层灰岩(k4、k3、k2)其中K3、K2灰岩较稳定,裂隙较发育。K2灰岩为9号煤层的直接顶板,其下距10,11号煤层约束30m左右,是10、11(3)、山西组底部砂岩含水层该含水层主要由中粒砂岩组成,由于岩层胶结致密,地表出露的泉不多,其流量较小,为弱含水层。(4)、下石盒子组底部K8砂岩及中部砂岩含水层该含水层主要由淡黄、褐黄、黄绿色具交错层理的中粗粒石英长石砂岩组成,为泥质、钙质胶结,埋藏较浅时风化裂隙发育,成为良好的透水含水层。(5)、上石盒子组底部K10砂岩及中部砂岩含水层上石盒子组底部K10砂岩及中部砂岩均为黄绿色中粗粒砂岩,具交错层理,为泥质、钙质胶结,埋藏较浅,风化裂隙发育,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储存在砂岩孔隙中,并在低洼地带出露,以泉的形式排汇,为透水性弱含水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该井田位于霍西煤田西南部,在区域构造上处于祁吕弧东翼外带的西缘,居克城碾子腰复向斜中的金山沟向斜中段。由于受东西构造的影响,井田以北北东向宽缓的向斜为主,并伙有次一级波状起伏。井田地表出露地层以二叠系为主,零星被第四系黄土覆盖,构成砂岩储水岩层,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有利自然环境,聚集形成的地下水受构造影响,在适宜的条件下,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形成泉水。井田内及周围具有数个0。011-0。0091L/s该矿区构造以北北东-北东向宽缓开阔背向斜为主,井田东部金沟向斜两翼的岩层为积水区,接受大气降水,面积较大,沿节理和裂隙渗入地下,并向向斜轴部汇集,形成向斜轴部承压富水含水层。1、含水层(1)、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奥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是煤系下伏的主要含水层,在井田外东部有出露,直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此含水层厚度大,裂隙较发育,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如图6-1)推测,井田内奥灰水水位在600m(2)、太原组石灰岩溶隙含水层该组具有3层石灰岩K4、K3、K2。K4灰岩不稳定,为泥质灰岩,K3、K2灰岩在井内较为发育,为富水含水层。K2灰岩为9号煤层的直接顶板,其下距离10、11号煤层约30m,对开采10、11号煤层有影响。据所收集的资料,K3灰岩含水层流量为/s,K2灰岩含水层流量为1L/s。(3)、山西组底部砂岩含水层山西级底部砂岩由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组成,胶结致密,坚硬,地表出露的泉水不多,其流量较小,为弱含水层。(4)、下石盒子组中部及底部砂岩含水层该组砂岩皆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泥钙质胶结,井田内出露的泉水不多,流量<1.05L/s(5)、上石盒子组中部及底部砂岩含水层该组砂岩岩性以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组成,泥质、钙质胶结,矿区内出露的泉不多,底部砂岩含水层流量<8L/s,中部砂岩含水层流量</s,为透水性弱含水层。隔水层11号煤层至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间的铝土泥岩、含铁质铝土泥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等,属致密性隔水层,厚15-30m.10号煤层至K2灰岩义是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等致密岩性岩层组成的隔水层、厚度10-34m,对K2灰岩含水层水有一定的隔水性能。由于矿区构造的影响,向斜轴部K3、K2灰岩含水层为承压含水层,对开采10、11号煤层有一定影响,其具体情况因缺少K3、K22上号煤层至基岩面是粉砂岩、泥岩及中细砂岩等致密岩层组成的隔水层,厚度变化大,随地形变化,东蒲西厚,具有良好隔性能。在无风化裂隙及断裂贯通的情况下,地表水对1号煤层的开采无影响。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类型由于受区域地质构造的影响,井田内形成了以北北东-北东向的宽缓开阔褶曲,以井田东部金山沟向斜为主体,向斜轴部的含水层为富水含水层。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本次工作将山西组煤层和太原组煤层水文地质条件均定为简单类型。三、充水因素分析1、生产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三交河煤矿现开采2上号煤层,矿井涌水量的大小与井田构造有相当大的关系。向斜轴部涌水量约30m3/h;背斜轴部涌水量较小,约10充水因素分析井田内矿井涌水量与褶曲构造关系密切。背斜轴部矿坑涌水量较小,而向斜轴部矿坑涌水量较大。奥灰水水位标高远低于11号煤层底板标高,对井田内的各煤层的开采无影响。K2、K3灰岩溶隙含水层为一富水含水层,但由于缺少其水文地质资料,难以给予准确评价。K2、K3灰岩溶隙含水层与山西组煤层间有良好的隔水层,一般对开采山西组煤层无影响。大气降水作为充水水源对矿井开采有一定影响。区内地形中部高,东西两侧低,沟谷发育,沟谷溪流于下游流量减小,并通过节理风化裂隙渗入基岩孔隙中,最终运移汇集于向斜轴部,作用于向斜轴部煤层的开采,使得向斜轴部的煤层矿坑涌水量增大。井田的北、东两面有众多的生产矿井及小煤窑开采1号煤层,并己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由于采空塌陷裂隙的存在,为含水层的水进入煤层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因此在开采过程中要加强采空区的水的预防工作,防止水害发生。四、矿井涌水量预算井田内没有专门水文地质孔,只根据生产矿井调查资料采用富水系数法计算如下:井田内现采2上号煤层,年产原煤120万t,其矿井涌水量为30m3/h,即:720m3/d;若年产原煤200万t,则矿井涌水量为:Q=K*T=720/120*200=1200(五、供水与排水1、供水井田内居民主要饮用水取之于泉水以及上层滞水,该煤矿需水量大,主要取之于井田东部的向斜轴部太原组灰岩(K3、K2)水,此含水层水水质较差,但水量较丰富,距离地表近,埋藏较浅,易开采。另一供水水源是奥灰水,该含水层水质好,水量丰富,但埋藏较深,不易开采。2、排水三交河煤矿开采2上号煤层,无任何水害影响,矿坑涌水皆为顶板裂隙渗水,该矿用30KW的水泵,利用坑下水仓贮水将坑下水排出地面,经过处理可以供民用。煤层的埋藏特征煤层赋存特征一、含煤性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系上统太原组。山西组含煤3层,分别为2上,2,3号煤,其中3号煤层不稳定,2上、2号煤层为稳定煤层;山西组煤层平均厚度m,地层平均厚度m,含煤系数为13.1%。太原组含煤9层,分别为5,6,6下,7,7下,8,9号煤柱不稳定,10,11号煤层为稳定煤层;太原组煤层平均厚度m,地层平均厚度为m,含煤系数为7.2%二、含煤性井田内含煤地层共含有12层煤,其中含可采煤层4层:山西组的2上号煤层为全井田可采煤层,山西组的2号煤层和太原组的11号煤层为基本可采煤层,太原组的10号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现分述如下:1、2上号煤层位于山西组的上部,上距K8砂岩底面0m9m2、2号煤层位于山西组的上部,距2上mm,平均m3、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K2m,一般为21-30m。井田北部(CK13、CK14)间距最小,仅13m之多。煤厚0m,平均m,含0-2层炭质泥岩夹矸,夹有不稳定的扁豆状、透镜状黄铁矿,最大长轴为m,最大短轴为4、11号煤层m,唯有CK3m,平均m,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1-2层夹矸。为层位稳定、基本全井田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局部相变为细砂岩。三、煤层对比井田内由原晋南地质局213队于1959-1960年间对本井田为寻找油页岩和含油煤层进行钻探,并对本井田的煤层进行初步的对比。1988年,冶金部山西地质勘探公司第四勘探队在本井田的东部进行了地质填图,对本井田地层进行了单元划分,并对本井田的煤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本次工作结合新收集到的1988-1991年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在本井田及其外围施工的12个钻孔资料,依照煤层自身特征、层间距、标志层法等对本井田煤层再次进行了详细对比。1、煤层自身特征:本井田2上、2、10、11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各煤层都具有自身特征,依照煤层厚度、结构特征、层位等一系列特征为煤层对比提供一定依据。2、标志层法:本井田的标志层发育较好,K2、K3、K4、K6灰岩或泥灰岩发育较好,K1、K5、K7砂岩发育也较好,在煤层对比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层间距:本区的煤层、标志层发育比较稳定,层与层之间距离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给煤层的对比提供了依据。经对比后认为:原2号煤层当属于2上号,而在此煤层之下2号煤层依然存在,且经乔湾勘探区详查钻孔和现生产矿井暗井下探结果证实其基本全区可采。10、11号煤层基本不变。故现三交河井田有4层可采煤层,即2上、2、10、11号。各煤层特征见下表。地层单位煤层号及标志层编号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间距(M)最小~最大平均煤层结构稳定性可采情况顶板岩性底板岩性标志层岩性下石盒子组K8长石石英砂岩山西组2上简单稳定全井田可采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2较简单稳定基本全井田可采泥岩、粉砂岩泥岩、粉砂岩30简单不稳定不可采泥岩砂质泥岩K7中细砂岩太原组5简单不稳定不可采砂质泥岩泥岩6简单不稳定不可采泥岩细砂岩6下简单不稳定不可采细砂岩泥岩K4泥质灰岩7简单不稳定不可采泥质灰岩砂质泥岩7下简单不稳定不可采细砂岩细砂岩K3灰岩8简单不稳定不可采灰岩细砂岩K灰岩9简单不稳定局部可采灰岩泥岩10较简单稳定大部分可采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11较简单稳定基本全井田可采泥岩、砂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K1细砂岩煤层的性质及品种一、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1、物理性质及宏观煤岩特征根据生产矿井采取的煤样以及所收集的资料对1、10、11号煤层的物理性质及宏观煤岩特征叙述如下:2上号煤层:黑色块状,条带状和粒状结构,呈弱沥青光泽,为光亮半光亮型;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镜煤少许。10号煤层:黑色块状,条带状结构为主,呈弱沥青光泽,为光亮半光亮型;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镜煤少许。11号煤层:黑色块状,细一宽条带状、粒状及少许片状结构,呈现弱沥青光泽,为光亮-半光亮型;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镜煤少许。显微煤岩特征本次工作未收集到显微煤岩鉴定结果,本次工作也未做,故建议今后补做该项工作。二、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质本井田在原钻探过程中,前人对本井田采取了一定量的煤层煤芯煤样,但本次工作只收集1998年冶金部山西地质勘探公司第四勘探队对三交河煤矿区进行地形地质测量总结过程中采取的煤层煤样的化验资料和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探一队1997年采取的煤层煤样化验资料。化学性质2上号煤层共采取了两个煤层煤样,采样方法为刻槽法,其分析结果如下:2上号煤:原煤水分Mad1.72-1.76﹪灰份Ad12.51-12.59﹪挥分份Vdaf36.45-36.57﹪全硫S0.44-0.55﹪焦渣特征7-8发热量Q33.65-34.08﹪精煤水分Mad0.93-1.37﹪灰份Ad8.24-10.31﹪挥发份Vdaf33.59-34.40﹪全硫S0.52-0.65﹪焦渣特征7,发热量Q34.90-36.30MJ/kg粘结指数GR。I67.50-85.40胶质层最大厚度Y21.00-26因此,2上号煤为低灰、特低硫肥煤、1/3焦煤。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探一队1997年对2上号煤层采取的煤层煤样(只采取一个样),经山西省煤田地质研究所测试分析,化验结果如下:水分Mad原煤1.39﹪精煤1.28﹪;灰份Ad原煤11.62﹪精煤﹪;挥发份Vdaf原煤﹪精煤﹪;全硫S原煤﹪精煤﹪;固定碳Fod原煤﹪精煤﹪;焦渣特征原煤7,洗煤7;粘结指数GR。I98.8;胶质层最大厚度Y22原煤发热量Q31.15MJ/kg。煤层属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1/3焦煤。10号煤层:冶金部山西省地质勘探公司第四勘探队在石曲斜井进行了采样,化验结果如下:水分Mad原煤1.57﹪精煤﹪;灰份Ad原煤﹪精煤﹪;挥发份Vdaf原煤﹪精煤﹪;全硫S原煤﹪精煤﹪;焦渣特征原煤8,洗煤8;粘结指数GR。I;胶质层最大厚度Y18.0mm;发热量Q原煤精煤35.20MJ/kg;煤层属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1/3焦煤11号煤层:冶金部山西省地质勘探公司第四勘探队在石曲斜井进行了采样,化验结果如下:水分Mad原煤﹪精煤﹪灰份Ad原煤﹪精煤﹪挥发份Vdaf原煤﹪精煤﹪全硫S原煤﹪精煤﹪焦渣特征原煤7,洗煤7;粘结指数GR。I;胶质层最大厚度Y发热量Q原煤31.20MJ/kg。精煤35.30MJ/kg煤层属中灰、中硫、高发热量肥煤。2、工艺性能(1)、结焦性2上号煤层焦渣特征7-8;10号煤层焦渣特征为8;11号煤层焦渣特征为7。说明2上、10、11号煤层为结焦性较强的煤。2上号煤层粘结指数67.5-98.8,10号煤层粘结指数85-95,11号煤层粘结指数85.90,说明2上、10、11号煤具有强粘结性能,熔合状况均为完全熔合,曲线为之字型。(2)、灰成分与灰熔融性2上号煤层煤灰成份如下:二氧化硅(SiO2)47.50﹪,三氧化二铝(Al2O3)35.59﹪,三氧化二铁(Fe2O3)3.68﹪,氧化钙(CaO)4.95﹪,氧化镁(MgO)1.27﹪,三氧化硫(SO3)4.38﹪,二氧化钛(TiO2)1.39﹪,灰熔点>14.三、煤类的确定本次工作依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对本井田煤层煤类进行了划分,确定2上、10号煤为1/3焦煤,11号煤为肥煤。2号煤因无煤质资料,和邻近的2上号煤类比为1/3焦煤。四、煤的可选性本次工作未收集到煤层筛分浮沉试验资料,本次也未做该项工作,只根据精煤回收率做简略说明。2上号煤层精煤回收率69.40-82.5﹪,其理论精煤回收率为良-优等;10号煤层精煤回收率56﹪,其理论精煤回收率为良等;11号煤层精煤回收率78.0﹪,其理论精煤回收率为良等。在今后工作中建议补做煤层筛分浮沉试验资料,为煤层的洗选提供必要的数据。五、煤质及其工业用途井田内2上、2号煤层在东部局部有出露,根据小煤窑及本矿生产实际情况调查,在露头附近煤层以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深部也有氧化现象。本次报告未对风氧化带做专门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在储量计算时,一般内推150m根据井田内可采煤层的化验资料分析,2上号煤层为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1/3焦煤,10号煤层为低灰、中硫、高发热量的1/3焦煤,11号煤层为中灰、中硫、高发热量的肥煤,据成煤环境推测,2号煤层煤质、煤类当与2上号煤层相似。井田的煤层在垂直方向上,灰分和硫份由上到下均有增大的趋势。按井田内各煤层煤质特征判定:2上、2号煤可作为良好的炼焦用煤;10、11煤的灰分和硫稍高,经洗选后可作为炼焦用煤或炼焦配煤,也可用于民用燃料。六、其他有益矿产井田内其它有益矿产有:铝土矿、油页岩、粘土、石膏、铁矿、屯留式含锰铁矿、白云岩,建筑用砂岩等。1、铁矿:位于本溪组底部,呈窝子状富集,最高品位40﹪,有开采价值。2、铝土矿:G层铝土矿,品位较高,是很好的炼铝原料。3、粘土:在井田内山西组和太原组中均夹有数层粘土岩,是很好的陶瓷和耐火材料。以此为原料的洪洞陶瓷业发展很快,享有盛誉。4、建筑材料:在矿区的东部,局部出露的白云岩及石灰岩,以及区内地表广泛出露的上、下石盒子的质地较硬砂岩,均是很好的建筑材料。5、油页岩:在矿区的山西组和太原组中夹有油页岩,但由于层位不稳定,含油率都较低,无单独开采价值。综上所述,该井田的矿藏较丰富,宜对其合理规划,综合开发,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2.1井田境界井田边界的描述本次设计的井田东边界和南边界属自然边界,其中东边界为煤层露头,井田的北边界和西边界为根据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认为圈定的,所以形状较规则。根据所给的地上地下对照图,设计井田的北面和西面仍有煤田,因此有扩区的可能。井田拐点坐标点号北京54坐标系(6°带)XY137533600402980023753670940298003375367094027481437535699402540053753534140254006375336004026171井田总体地理座标:北纬36°21′27″-36°25′39″,东经111°21′20″-111°24′49″上、2号煤层,井田面积11.94平方公里,东西宽,南北宽,为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多边形,其中走向最大长度为,倾向最大长度为。储量的计算工业储量的计算根据地质报告提供资料,井田内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为2上、2号煤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采用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其估算公式如下:Q=S×M×D/10=111b+122b+333*k式中:Q—块段内资源/储量,单位:万t;S—块段水平面积,单位:k(m)2;M—块段内煤层平均厚度,单位:m;D—煤层视密度,单位:t/m3。111b—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333—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k—可信度系数,根据规范: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时取0.9,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时取0.7,一般为0.7~0.9。其中,S=477594.0510*25/1000=11940k(m)2;M=2.5+2.3=4.8m;t/m3。则,地质储量Q=S*M*D/10=7737万t设计储量的计算N=工业储量–永久煤柱损失=Q–P式中:N—井田的设计储量,单位:万t;Q—块段内工业储量,单位:万t;P—自然境界煤柱,单位:万t,这里包括井田边界煤柱和煤层露头煤柱。且,P=(477594.0510–=402万tN=Q–P=7737–402=7335万t可采储量的计算设计可采储量=(设计储量–开采煤柱损失)*采区回采率即:z=(N-L)*CN一设计储量;L一开采煤柱损失;C一采区回采率。这里为中厚煤层,C=0.80。开拓方案一:Z1=(N–L1)*C=54.536Mt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矿井工作制度本矿井年工作天数为330天,采用四六制,三班采煤一班检修,一昼夜3班出煤,每班工作6小时,每昼夜净运输16小时。3.2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生产能力该矿煤层赋存条件好,煤质优良,地质构造简单,综合考虑煤炭储量、开发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结合采矿许可证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批复要求,经过技术分析比较后,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为0.9Mt/a。矿井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按下式计算:T=Z/(A*K)=54.536*1000/(900*1.4)=44a式中:T──矿井设计服务年限,a;Z──矿井设计可采储量,kt;A──矿井设计生产能力,kt/a;K──储量备用系数,取1.4。经计算,全矿井服务年限。根据现有煤层的赋存状况结合整个井田的开拓部署,矿井前期由2上号煤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中期由2上号煤层和2号煤层保证矿井生产能力;后期由2号煤层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9Mt/a。第四章井田开拓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一、井田开拓方案的确定(1)、贯彻执行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为多出煤、早出煤、出好煤、成本低、效率高创造条件。生产系统完善、有效、可靠,尽量减少岩石巷道工程量,多做煤巷。在保证生产可靠和安全的条件下,减少开拓工程量,尤其是初期建设工程量,节约基建投资,加快矿井建设。(2)、必须贯彻执行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减少巷道维护量,使主要巷道经常保持良好状态。(3)、合理集中开拓部署,简化生产系统,避免生产分散。(4)、适应当前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供应情况,并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采煤机械化、综合机械化、自动化创造条件。(5)、减少煤炭损失。二、影响矿井开拓部署的因素1、工业广场的位置及井筒形式的选择。2、井田面积较大,南北向最长接近4000多米,东西3000多米,矿井通风路线长。3、井田内未发现断裂构造,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平缓。4、本矿井2上号煤层距2号煤层约m。5、本矿井属厚煤层,且煤层厚度变化幅度不大。井筒的位置、形式、数目及矿井通风方式这里提出了两种开拓方案,为方案一和方案二,均为平硐开拓,分别布置一个主平硐和一个副平硐,井田境界内均开两个回风立井,一个在中央,另一个在井田下(南面)边界。中央风井服务于一二盘区,边界风井服务于三四盘区,都选在煤层底版等高线标高较高处,距地表较近。两风井的经纬坐标如下:方案北京54坐标系(6°带)XY方案1中央375349414027804边界375341654025972方案2中央375351974027888边界375343744025879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地面工业广场位置一样,选在井田东边煤层露头处,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方便布置地面工业广场,且广场标高为1025m,高出的表土和岩石由由人工挖出填取广场内和周围低洼处,广场面积初步定位76800平方米,能满足90万t生产能力的要求。广场东面为山沟,坡角较小,一方面有利于广场面积的再扩大,令一方面,方便布置公路和排水排矸等。在此处布置工业广场不会受洪水、岩蹦、泥石流、滑坡及森林火灾的威胁。供水距离较近,征地费用较便宜。并且位于井田埋深较浅的地方。综合考虑为最佳选择。至于井筒延伸方向和风井位置以及地面工业广场的具体布置见井田开拓图。井口经纬坐标附表方案北京54坐标系(6°带)XY方案1主平硐375363144028429副平硐375363144028368方案2主平硐375363474028244副平硐375364914028244方案一:

方案二:阶段垂高及开采水平的规划、位置与数目,以及各开采水平的服务年限井田内煤层赋存为近水平煤层,故只划作一个开采水平,井田内部划分成盘区。运输大巷、主要石门及暗井的位置、形状及数目由于开采的2上和2号煤间距7米,属近距离煤层群,故采用联合布置,将开拓巷道集中布置在2号煤层中(回风大巷除外)。由地面工业广场开主副平硐进入山体,见到2号煤时沿煤层打煤巷到井田中部连接运输大巷、回风大巷和轨道大巷,其中回风大巷布置在2上号煤层中,且三条大巷均为煤巷,两个回风立井分别设在井田中央和井田下(南面)边界,具体详见井田开拓图。采(盘)区划分及开采程序两种方案军将井田划分成四个盘曲,只是具体画法不同:方案一:方案二:井田内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划分成四个盘曲,编号一二三四,其中盘区一、盘区二、盘区三采用盘区式布置,盘区四采用采区式布置。方案比较一、技术比较由于本井田地表和内部地质条件较好,且结合所给资料中的《三交河煤矿矿井上下地形对照图》和《三交河煤矿煤层底版等高线图》,在井田的东部边界有一沟谷,为煤层露头处,且露头处地表标高和井田中部煤层底版等高线标高大致相同,即符合平硐开拓的条件,可以采用平硐开拓。由《煤矿开采学》:平硐开拓是最简单有利的开拓方式,井下出煤不需提升转载即可由平硐直接外运,因而运输环节和运输设备少,系统简单、费用低;平硐地面工业建筑较简单,不需结构复杂的井架和绞车房,不需设井底车场,更无需在平硐内设水泵房、水仓等硐室,减少许多井巷工程量;平硐施工条件好,掘进速度较快,可加快矿井建设;平硐无需排水设备,对预防井下水灾也较有利。因此,在地形条件合适,煤层赋存较高的山岭或沟谷地区,只要上山部分的储量能满足同井型的水平服务年限的要求时,都应采用平硐开拓,故这里确定采用平硐开拓。井田东部煤层露头处为一宽缓的沟谷,地质条件好,方便排水和布置公路,且此处标高比较低,故将地面工业广场选在此处,圈定76800平方米的地方作为广场占地,广场东边为山坡,比较缓,故有足够的再扩建能力。根据井田条件和设计规范有关规定,井田内部煤层属近水平煤层,故划分成四个盘区,其中盘区四采用采区式布置,其它全是带区式布置,故采用后退式开采。考虑到两层煤间距较近,平均只有,属近距离煤层群,故采用联合布置,两平硐打到见到下层煤,然后沿煤层延伸到井田中部,连通三条大巷,三条大巷中除回风大巷布置在上煤层中,其它两个均布置在下层煤中。上层煤出的煤通过条带溜煤眼溜到大巷中,上层煤的通风、运料和行人通过开斜巷和相应的顺槽送至工作面。。本次围绕平硐开拓确定了两种开拓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二。方案一和方案二的不同在于井口位置和见煤点不同,方案一相比于方案二,运输大巷、轨道大巷、回风大巷等差不多,主要差异在井筒段上,其中方案二井筒长度较短,故可节省基建费、维护费和以后的运费,但方案一比方案二所留的三角煤较少,节省资源,故无法判断哪个方案更优,再进行经济比较。二、经济比较(1)、建井井巷工程量。项目方案一方案二半煤岩巷运输大巷(m)34244440轨道大巷(m)41904550回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