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纵囚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1页
欧阳修《纵囚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2页
欧阳修《纵囚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3页
欧阳修《纵囚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4页
欧阳修《纵囚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阳修《纵囚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欧阳修《纵囚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纵囚论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录大辟囚三百余人大辟:指死刑此岂近于人情哉人情:人之常情不意其必来以冀免冀:希望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贼:残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于兹六年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若屡为之若事不济,此乃天也约其自归以就死木欣欣以向荣D乃罪大恶极臣乃敢上璧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纵而来归,杀之无赦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宁以义死,不苟幸生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期:希望是上贼下之情也贼:揣度,揣摩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约:约束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本:根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然此必无之事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敏于事而慎于言《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答案1.D贼:揣度,揣摩。2.“在”。于“而”BB若:均作连词,表假设。1.D贼:揣度,揣摩。2.“在”。于“而”BB若:均作连词,表假设。A于:前句的,介词“到”,后句的,介词,C以:前句的,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句的,连词去修饰,相当。D乃:前句的,判断词“是”,后句的,副词“才”。3.B“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4.D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5.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1.2.3.4.5.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参考译文]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