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在阳光照射下植物用无机原料合成有机化合物,从而把太阳能贮存起来的过程。其主要途径是植物在阳光照射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与氧气。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都是远古陆生或海生动植物的分解产物。由于地球蕴藏的化石燃料有限,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氢气作为一种无污染和易储运的二次能源,近年十分引人注目。目前认为阳光分解水制氢气是利用太阳能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如果人类认识了绿色植物储存太阳能的机理,用人工方法实现阳光分解水制氢,这无论在理论和实用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七章
光合作用及其化学模拟一、光合作用的生物无机化学
1.光合作用涉及的光化学反应和热化学反应从化学的观点出发,光合作用可分光化学反应阶段和热化学反应阶段光化学反应阶段需要光,光反应。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把水分解并放出氧(水的光氧化反应);把NADP还原为NADPH并生成ATP(光合磷酸化)。热化学反应阶段不需要光,暗反应。以光化学反应阶段生成的ATP为能源,在酶催化下把二氧化碳还原为碳水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反应)。2.光合色素高等植物和藻类(除蓝绿藻)的光合作用器官都在叶绿体中。叶绿体被连续的双层膜包围,双层膜的内膜在叶绿体内成对地延伸折叠。叶绿体内的液体称为基质(matrix)。叶绿素全部附在叶绿体的膜上。叶绿体的膜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酶和其它光合色素。
在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吸收光能的色素称为光合色素,主要有三种类型:
叶绿素(chlorophyll,Chl)、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藻胆素(phycobilin)。
高等植物中含有前两类,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中。
叶绿素a与b的分子式很相似,不同之处是叶绿素a比b多两个氢少一个氧。两者结构上的差别仅在于叶绿素a的B吡咯环上一个甲基(-CH3)被醛基(-CHO)所取代。卟啉环由四个吡咯环与四个甲烯基(-CH=)连接而成,它是各种叶绿素的共同基本结构。卟啉环的中央络合着一个镁原子,镁偏向带正电荷,而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带负电荷,因而“头部”有极性,是亲水的。另外还有一个含羰基的同素环(含相同元素的环),其上一个羧基以酯键与甲醇相结合。环D上有一个丙酸侧链以酯键与叶绿醇相结合,叶绿醇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所组成的双萜,是亲脂的,能伸入类囊体的拟脂层,故叶绿素能定向排列。(2).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是由8个异戊二烯形成的四萜,含有一系列的共轭双键,分子的两端各有一个不饱和的取代的环己烯,也即紫罗兰酮环。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carotene,C40H56O2)和叶黄素(xanthophyll,C40H56O2)。前者呈橙黄色,后者呈黄色。胡萝卜素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以β-胡萝卜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最多。
叶黄素是由胡萝卜素衍生的醇类,也叫胡萝卜醇(carotenol),通常叶片中叶黄素与胡萝卜素的含量之比约为2:1。
(3).藻胆素(phycobilin)仅存在于红藻和蓝藻中,主要有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藻蓝蛋白(phycocyanin)和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三类,前者呈红色,后两者呈蓝色。它们的生色团与蛋白以共价键牢固地结合。藻胆素分子中的四个吡咯环形成直链共轭体系,不含镁也没有叶绿醇链。
一般来说,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约为3∶1,所以正常的叶子总呈现绿色。秋天或在不良的环境中,叶片中的叶绿素较易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3.反应中心色素和天线色素
能直接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光合色素,称为反应中心色素(反应中心是指光合作用器官中发生光化学反应的特定部位)。只有两种形态的叶绿素a为反应中心色素。根据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定名为P700和P680,分别标记为Chla1
和Chla2。
辅助色素或天线色素(antenapigment)只能把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反应中心色素,而不直接参与光化学反应。除Chla1
和Chla2外的大多数叶绿素a,以及叶绿素b、c、d,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都是辅助色素或天线色素。(Chl)n
多聚体结构当不存在外界亲核物质时,叶绿素a分子会彼此结合。一个分子以环Ⅴ的酮基作电子供体,另一个分子以镁原子为电子受体,其结构如图所示。
5.叶绿素a的功能1/叶绿素a的主要功能
(1)捕获光能
Chl+h—→Chl*(Chl为天线叶绿素,*表示激发态)(2)能量传递
Chl*+{Chl}—→Chl+{Chl}*({Chl}为反应中心叶绿素)(3)光化学反应{Chl}*+A—→{Chl}*+A—(A为电子受体)(4)再生作用{Chl}*+D—→{Chl}+D+(D是电子供体)
2/(ChlH2O)2
的电荷转移功能F.K.Fong认为,(ChlH2O)2
中的两个水分子不仅是结构上的需要,而且可能给反应中心叶绿素提供一种容易接受光诱导的电离状态,使水的质子转移给叶绿素a的甲氧甲酰羰基的氧原子。在光激发下,它形成两个电离状态等同的异构体。如图所示。
6.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和两个光合系统在光照条件下,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获得光能被激发,放出一个高能电子,这个电子沿着一系列电子传递体转移,形成光合链。在光合链中的能量变化有两次起落,这一过程直接涉及两个光合系统(photosystem)。(1)光合系统Ⅰ光合系统Ⅰ的天线色素把捕获的光子传递给反应中心色素P700后,P700放出一个高能电子,使一种迄今尚未确切了解的电子受体X还原。X又称P430。在这一步,光能使电子的能量逆热力学梯度升高。P430又通过一个FeS中心和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把电子传递给NADP+,使它还原为暗反应所需的NADPH。这里电子的能量沿热力学梯度下降,这样,光合系统Ⅰ吸收的光提供了使P700氧化以及使NADP+
还原所需的能量。P700放出高能电子后,再与细胞色素f或质体蓝素(plastocyanin,PC)反应而被还原。(2)光合系统Ⅱ与光合系统Ⅰ相似,光合系统Ⅱ吸收的光使反应中心色素P680氧化。P680放出的高能电子被受体Q获得,Q的还原型具有的能量足以使P700+还原。Q把电子传递给细胞色素b3、质体醌(plastoquinone,PQ),再转到Riske2FeS*蛋白、细胞色素f和质体蓝素,然后使P700+
还原。电子从Q传递到P700的过程中,能量沿电化学梯度下降,放出的能量用于光合磷酸化合成ATP。P680+
是比P700+
更强的氧化剂,它的氧化还原电位比水氧化的电位(+0.82V)略高。P680+
可能是通过含锰蛋白质把水氧化放出氧气,同时获得电子使自身还原。水的裂解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膜的内表面。要放出一个分子O2
,必须从两个水分子中取出4个电子。在光合系统Ⅱ中,每次光激发(photoact)后,就有1个电子从P680传到受体Q,并产生1个强氧化剂P680+
,因此必须把四次光反应的结果加在一起才能发生一次放氧。这是在放O2
酶系统——含锰蛋白质复合体的催化下进行的。
含锰蛋白质复合体它具有五种不同的氧化态(S0,S1,S2,S3
和S4),每步失去一个电子,依次提高氧化水平。锰蛋白复合体累计失去4个电子时就能使水放出1个分子氧,并回复最初的状态S0。四个锰原子的存在对于其活性是必需的。EXAFS研究表明,含锰蛋白复合体活性中心中,二对Mn···Mn距离分别为2.7和3.3Å,锰原子以类似蚯蚓血红蛋白的方式通过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桥连起来,保留配体为蛋白中氧基酸残基的氧或氮给体原子。四核簇合物化反应过程处于不同的氧化水平,其中S4
最不稳定,它随着分子氧的释放而回复到S0。
锰四核簇合物的四电子氧化还必需有Ca2+
和Cl
的参与,是氧化水释放氧的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因子。
锰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光合放氧之谜则是确定无疑的。放氧复合体中放氧活性部位的结构在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作用中,光合系统Ⅰ吸收的光量子激发了P700,放出的高能电子传递给P430以后,电子按正常途径传递铁氧还蛋白。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作用需要外源电子。绿色植物的外源电子来源于水,当电子从质体醌传给细胞色素f时生成ATP。在光合链的这一段将放出约102.4kJ自由能。合成1molATP至少耗能30.5kJ,一般认为4个电子在这一段放出的能量可供合成2分子ATP,在光合系统Ⅰ再生成2分子NADPH。这个过程可表示为
h2NADP++2H2O+2ADP+2Pi2NADPH+2ATP+2H++O2
叶绿素两个光合系统的协同作用二、光合作用的化学模拟(一)、光解水制氢
1.水的分解
水对热是相当稳定的。即使加热到20000C,水也只有0.58%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可以电离。水氧化还原反应最有利的方式是2电子还原和4电子氧化:2H++2e—→H2E=–0.41V2H2O—→O2+2H++4eE=+0.82V(pH7)总反应为
H2O—→H2+1/2O2
对于电极过程来说,每转移一个电子,上述水分解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为1.23eV。因此理论上只要1.23V的电压就可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实际需要也不会超过2.0V。2.绿色植物的光分解水绿色植物的光分解水,不是电极过程,而是一种十分巧妙的光化学反应。把水氧化放出1分子O2
需要从水中拉出4个电子,它要求有电子受体;而把水还原放出1分子H2
则要向水提供2个电子,它要求有电子供体。对于非电极过程,放O2
和放H2
不可能在同一个化学反应步骤中完成,其顺序应该是先放O2,后放H2。植物的光合作用正是循这种途径储存太阳能的。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主要为可见光,因此用于太阳能转换的光化学系统必须能够吸收可见光,这个光化学过程还必须是一个循环过程,即催化剂发生光化学反应后,跟着发生另一个化学反应,使系统回复初始状态。绿色植物的光解水放氧、放氢涉及:光合系统Ⅱ:P680;受体Q;含锰蛋白质复合体催化剂光合系统Ⅰ:P700;电子受体X;氢酶光解水制氢催化体系实例模拟放氢系统可用:S/R/D/C表示。1979年J.M.Lehn等报导了一种光解水放氢复合均相催化体系。其放氢系统S/R/D/C为Ru(bpy)32+/Rh(bpy)33+/TEOA(三乙醇胺)/PtCl42。
放氢系统在开始时的pH=7,温度为15±0.5℃。光敏剂的激发态通过下述反应转移电荷与能量:
Ru*(bpy)32++Rh(bpy)33+—→Ru(bpy)33++Rh*(bpy)32+
这个反应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90%以上。Ru(bpy)33+
再与电子供体TEOA反应而复原。Rh(bpy)32+
进一步还原为Rh(bpy)3+
。Rh(bpy)3+
积累了两个电子,它就能使水分解放出H2。光解水放氢(a)和光解水放氧(b)复合均相催化体系4.光解水放氧的化学模拟模拟体系的组成?与光解水放氢模拟体系的异同?S*+1/2H2O—→S―+H++1/4O2
以反应方程式表示其原理?1979年J.M.Lehn等报导了一种光解水放氧的复合均相催化体系,S/A/C为Ru(bpy)32+/Co(NH3)53+/RuO2。
光合作用中叶绿素的光吸收、电子激发、电子传递和电荷分离诸步骤,是光合作用的核心。光合放氧、光合磷酸化、光解水产氢、CO2的固定和还原(糖的合成),无不与此密切相关。因此,设计、合成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的模拟体系,研究叶绿素模拟化合物(电子给体)向其它物种(电子受体)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是光合作用化学模拟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重要研究内容。
卟啉–醌体系是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模拟研究中最普遍、最集中研究的体系。因为在光合系统中,伴随着叶绿素的光吸收、电子激发,会发生叶绿素向质体醌的长程电子转移而产生长寿命的电荷分离态。(二)、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的模拟研究人工合成的以共价键相连的二元、三元卟啉体系模拟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的研究,不但为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的功能方面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信息,而且在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类胡萝卜素(C)、醌类化合物(Q)共价连接到卟啉(P)上形成的三元分子体系,光激发后产生电子转移所得电荷分离态C+–P–Q
寿命达2~3s,把它们装配在双层类脂质中,光照后可观察到稳定的光电流,因而有望制成光生电池。1.以共价键相连的二元、三元及多元模拟体系Hayashi等考虑到自然界中D和A是嵌在蛋白质分子中,所以他们设计合成了用肽链将卟啉和醌类化合物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所得的化合物在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中都有明显的电子转移发生。
在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化学反应中心的电子转移并不是仅由一步完成的。而是存在一个连续、多步的电子转移过程。]由上述可知,二元化合物的电荷分离态的寿命之所以短是因为逆向的电子转移过程快,人们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设计合成多元化合物的,因为,如果能够在二元化合物体系中引入多个受体(A),那么在此体系内就可以存在多个电子转移过程。
卟啉-环菲醌-醌的三元化合物,量子产率为88%,电荷分离态的寿命高达300ns
卟啉苝亚酰氨-醌的三元化合物,量子产率为90%,电荷分离态的寿命高达340ns
共价键相连卟啉-醌类基团五元化合物C60是一种具有特殊电子结构的理想的电子受体,而卟啉是一种很好的电子给体。卟啉-富勒烯模拟化合物的合成与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质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面对面拓扑型卟啉-富勒烯化合物
Newtypesofporphyrin–fullerene(P-C60)dyads带卟啉-C60富勒烯基团的三元化合物和六元化合物合成更为新奇并具有类似天线等功能的卟啉化合物环状卟啉-穴状配体作为给体,X=(CH2)6,Y=CO(CH2)4CO卟啉-杯芳烃化合物。在这一模型化合物中,杯芳烃的两个苯羟基不但起着镊钳子的作用,通过两个可成氢键点捕获苯醌,而且也可成为非共价键联接的受体-给体电子转移的有效模型,它的量子产率达到90%。
彭小彬(X.B.Peng)和T.Matsumoto等,在2004年合成的以共价键相联,具有十二个卟啉环组成的车轮式大分子化合物。研究其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时,发现两个相邻卟啉环之间,轮内的电子转移时,其电荷分离态的寿命为3.6ps,而轮外则仅为0.24ps,两者有显著的区别。
2.通过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构建的卟啉超分子体系通过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构建卟啉-醌体系,并把它们作为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的模拟体系,是光合作用化学模拟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另一重要研究课题。事实上,自然界中,所有的金属蛋白和金属酶都是以非共价弱相互作用组装的超分子,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中各成分并不是通过共价键方式结合的,相反,它们通过与周围蛋白的非共价结合而形成空间结构确定的有序排列。
以氢键、配位键、芳环堆积作用和疏水作用等组装的卟啉–醌二元超分子体系模拟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不但能重现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而且还具有合成容易和合成多样性的优点。有望在非共价弱相互作用对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的贡献方面获得新的信息和明确的结论,并可系统研究三元超分子光诱导电荷分离态的形成和性质。这些研究对于光合系统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的了解和功能超分子器件的合成都具有重要意义。2.1氢键驱动的卟啉超分子自组装及其光合作用模拟在生物体系中,双螺旋和三螺旋DNA等结构的维系都离不开氢键。由于氢键的“方向性”
和“选择性”,近年,人们普遍利用氢键来构筑自组装超分子。氢键的“方向性”是指利用它来构筑超分子时,有可能预知亚单位之间的间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预知亚单位之间的排列方式;而“选择性”是指在具有多重氢键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可以通过仔细挑选精确互补的分子亚单位来对氢键驱动的自组装过程进行控制,以得到具有所期望结构的聚集体。单个氢键的作用力相对较弱(10kJmol-1),利用多重氢键则可使作用强度达到50kJmol-1或者更高。具有多重氢键作用的卟啉超分子更稳定。
PaoloTecilla等根据氢键相互作用设计了一个简明的卟啉多发色团超分子自组装策略并构筑了具有多重氢键作用的卟啉超分子9。与卟啉连接的巴比妥酸基和连接在丹酰二甲氨基萘磺酰基团上的氨酰吡啶受体形成六个氢键,多重氢键作用使得分子亚单位之间有很强的结合力(K=106mol-1dm3),其中丹酰二甲氨基萘磺酰基的荧光由于其向卟啉有效的能量转移而几乎被完全淬灭。含卟啉的电子给体/受体分子序(supramoleculararray)通常用于光诱导电子与能量转移的研究
由锌卟啉周边的羧基与二硝基苯甲酸的羧基通过两个氢键的结合而形成,稳态荧光淬灭实验测得两者的结合常数为698mol–1dm3,当羧基的氢被氘同位素取代时,结合常数下降为316mol–1dm3;研究结果表明给-受体之间的氢键连接可以影响电子转移过程。
R=CH2C6H4O(CH2)2O(CH2)2OCH3
R=SiMe2But
多重氢键结合的电子给-受体卟啉超分子
界面由胞嘧啶-鸟嘌呤三重氢键结合而形成的卟啉超分子,胞嘧啶与醌共价连接、鸟嘌呤与卟啉共价连接。其电子转移反应速率(
KET)分别是4×108
和8×108
S-1。氢键结合含多个卟啉生色团的超分子含三个卟啉单位的超分子,可以观察到锌卟啉单位(其激发态具有较高的能量)向自由卟啉单位的快速能量转移。
氢键结合含多个卟啉生色团的超分子由三个2-氨基-4,6-双[5-(4′-氨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锌]-1,3,5-三嗪(diZnPT)
与三个5,5-二丁基巴比妥酸(diBBA)单位通过氢键而形成的环状卟啉超分子,可以作为研究光合细菌B850叶绿素超分子蛋白环(supromolecularproteinring)的模拟物。
利用氢键与卟啉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可使超分子体系稳定性大大提高。体系中,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卟啉的荧光强度大大增强在体系a中,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卟啉的荧光强度大大增强。因为个羟基分别在卟啉环平面的两边既可以和对苯醌的羰基氧原子形成氢键,也容易形成“面对面”π-π堆积,其两个氢键的结合常数为100dm3mol-1。
b的超分子组装况和a类似。c体系则是a、b的延伸,它同时有四个氢键形成,因此其稳定性最高,结合常数K=2.5×105dm3mol-1。
AAQ对Zn(p-CMPTTP)的荧光光谱滴定曲线
我们构建的羧基卟啉锌—(1-氨基)蒽醌超分子ThesupramolecularconformationequilibriuminZn(m-CPTPP)-Fe(m-CPTPP)Clsupramolecularcomplex.Left,openconformation;right,closedconformation.FluorescencespectroscopictitrationspectraofZn(p-CPTPP)byFeIII(p-CPTPP)Cl.[Zn(p-CPTPP)]:3.010-8M.[FeIII(p-CPTPP)Cl]:(1)0;(2)2.1110-8M;(3)6.3310-8M;(4)16.8810-8M;(5)19.010-8M.2.2配位键驱动的卟啉超分子自组装及其光合作用模拟以配位键组装的金属卟啉超分子具有比氢键组装的超分子大得多的缔合常数,是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较理想的模拟体系。一个“给体-间隔基-受体”(donor-spacer-acceptor)组装体,吡啶基是间隔基团,锌卟啉单位(给体)的特征荧光因激发态锌卟啉向1,2,4,5-苯四甲酰二亚胺(受体)的电子转移而消失(KET=2.1×1010S-1)利用卟啉周边的吡啶基与金属卟啉中心金属轴向结合而形成的含2
、3、4个卟啉单位的聚集体
通过吡啶基与金属钯(II)的配位结合而形成了含多个卟啉单位的方型结构超分子
由A.Richard,和A.C.Hunter设计并合成的由配位键组装的具有类似齿轮状的超分子体系,不但整个体系的稳定性,而且具有更大的柔韧性,使得体系的电荷分离态的寿命大大提高
给体-受体之间的间隔不同,下图超分子体系的空间间隔仅为10Å(一般环上键-键距离约为35Å)。
氢键、π-π堆积和配位键协同作用的模拟体系
大环内醌基作为受体与氨基形成氢键,同时与邻近的苯环发生π-π堆积,这一部分作为整个超分子体系的受体,其结合常数K=3000dm3mol-1。受体部分通过吡啶基的N原子与作为超分子给体部分的锌卟啉的锌轴向配位组装成给体-受体超分子体系。由于配位作用的方向性,图中卟啉环平面和醌平面垂直,这样就控制了电子给体和受体的作用方向,醌以氢键相连的大环化合物骨架有类似于蛋白质(与一些光合微生物的光反应中心相似),这种结构加速了卟啉-醌之间的电子转移速率。FluorescencespectroscopictitrationofZn(TPP)byFe(p-ImOPTPP)Cl.TheclosedconformationofZn(TPP)/Fe(p-ImOPTPP)Clsupramolecularcomplexself-assembliedbycoordinationbondingTheclosedconformationofZn(TPP)/Fe(p-ImBPTPP)Clsupramolecularcomplexself-assembliedbycoordinationbondingTheopenconformationofZn(TPP)/Fe(p-ImEPTPP)Clsupramolecularcomplexself-assembledbycoordinationbondingThestructureof[Zn(Fl–PPTPP)]–Mn(III)(p-ImBPTPP)Clsupramolecularcomplexself-assembledbycoordinatiivebondingFluorescencespectroscopictitrationofZn(Fl–PPTPP)byMn(III)(p-ImBPTPP)Cl.Inset:Plotofthefluorescenceintensityof[Zn(Fl–PPTPP)]/Mn(III)(p-ImBPTPP)ClsystemversustheconcentrationofMn(III)(p-ImBPTPP)Cl
研究表明,在叶绿素模拟化合物卟啉与向其它电子受体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以下因素对光诱导电子转移速率常数及电荷分离态寿命影响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两物种间距离两物种相互的空间取向(构象)两物种连接方式(键或双键)介质
3.金属卟啉光合作用光反应中心模拟体系的研究方法目前,对于金属卟啉光合作用光反应中心模拟体系的研究方法主要有: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时间分辨顺磁共振谱、单晶测试、1H-NMR谱、红外光谱、激光Raman光谱、电化学、热力学方法、圆二色谱(CD)和电喷雾质谱等等。3.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当金属卟啉超分子体系形成时,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具体表现为:(1)氢键驱动的卟啉、金属卟啉超分子体系,金属卟啉的Soret带和Q带的变化不明显。(2)配位键驱动的金属卟啉超分子体系,由于形成的主-客体体系比较稳定,金属卟啉的Soret带和Q带的变化非常明显,Soret带和Q带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同时吸收值也会发生变化,有时体系的吸光度值变大,有的则变小。(3)多种非共价弱相互作用协同驱动的金属卟啉超分子体系,如果体系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时,自由卟啉、金属卟啉的Soret带和Q带的变化就比较明显。
3.2荧光光谱用荧光光谱来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有很多报道,近年来也常用于超分子自组装的研究[120-125]。应用稳态荧光光谱滴定,可以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作用力的类型以及分子之间结合常数的计算。荧光猝灭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动态猝灭是猝灭剂和荧光物质的激发态分子之间的碰撞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荧光猝灭。静态猝灭是猝灭剂和荧光分子在基态时生成不发荧光的配合物,从而导致的荧光猝灭过程。静态猝灭过程可用下面的式子来描述:Io/I=1+KCQ
式中Io为未加猝灭剂时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I为猝灭剂浓度为CQ时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CQ为猝灭剂的浓度,K为基态配合物的生成常数。TheassociationconstantsoftheZn(Fl–PPTPP)–Mn(III)(p-ImBPTPP)ClsupramolecularcomplexwascalculatedfromthefluorescencespectroscopictitrationdatausingEquation(),whichis(7.85±0.23)×106
3.3电喷雾离子质谱电喷雾离子质谱(ESIMS)作为一种“软电离”[150-152]技术产生物质分子离子峰,使物质分子“完整”地进入质谱仪。其原理是:在高压电场下,少量的液体在雾化气的作用下形成溶剂化离子飞向电极,在这一过程中,受外界条件作用(如逆向干燥气流),逐渐脱溶剂化以致最终溶质离子从该溶剂化离子中解吸出来形成带多电荷分子离子。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离子化过程中,溶质分子未受到其它分子或原子、离子等粒子的撞击,因而保持一个“完整”的分子离子进入质谱仪。氢键驱动的超分子体系(Fl-DPPTPP/Cu(II)(p-APTPP)体系)的ESIMS及其计算机模拟的同位素分子离子峰簇。Fl-DPTPP/Cu(II)(p-APTPP)超分子化学计量式:C118H90N9O6Cu分子量:1792.6ESIMS准分子离子峰:1791.3Zn(II)(Fl-PPTPP)/Mn(III)(p-ImBPTPP)Cl体系,实验得到m/z为1871.54的准分子离子峰。Zn(II)(Fl-PPTPP)分子式为:C67H44N4O6Zn(分子量为1066.49);Mn(III)(p-ImBPTPP)Cl的分子式为C51H38N6OClMn(分子量为841.34)。m/z为1871.54的准分子离子峰是超分子失去氯离子被电离而得
3.4时间分辨荧光光谱
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卟啉衍生物、金属卟啉分子内、分子间及其超分子的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性质。这些性质对认识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中心的机理是非常重要的。
可用于计算电子转移速度的公式:KEt=(1/τf)-(1/τ0)
τf为实验测定的卟啉第一激发单线态的衰变时间,τ0为另一不经历电子转移的模型体系的较长寿命。
(三)、电荷转移光敏剂(photosensitizer)
1.理想的电荷转移光敏剂的基本要求:
①在可见光区有最大吸收。
②其最低激发态可以向其他配合物分子传递电子和能量。③其三线态寿命较长(理想的电荷转移光敏剂激发态寿命应大于5×107s)。④其激发态作为还原剂,氧化猝灭(quench)后生成强氧化剂;又可作为氧化剂,还原猝灭后生成强还原剂。
2.钌多吡啶配合物是理想的电荷转移光敏剂1971年J.N.Demas等发现,三双吡啶钌离子Ru(bpy)32+
在水溶液中可以光敏化PtCl42
的水合反应。1972年H.D.Gafney等发现Ru(bpy)32+
的激发态具有电荷转移能力。1975年N.Sutin等提出Ru(bpy)32+
有可能作为光解水反应的催化剂,即利用它从2价(激发态)变为3价的过程中催化水还原放氢,又从3价变2价(基态)使水氧化放氧。三双吡啶钌配合物的性质:①在452nm处有最大吸收。②Ru(bpy)32+
的最低激发态(又称为电荷转移(CT)激发三线态,用Ru*(bpy)32+
或(3CT)Ru(bpy)32+
表示)寿命为(6~7)×107
s。③Ru(bpy)32+
的激发态作为还原剂,氧化猝灭(quench)后生成强氧化剂。
Ru(bpy)32+→Ru*(bpy)32+
Ru*(bpy)32+–e→Ru(bpy)33+E0=–0.84VRu(bpy)33++e→Ru(bpy)32+
E0=+1.26V
Ru(bpy)32+
的激发态又可作为氧化剂,还原猝灭后生成强还原剂。
Ru*(bpy)32++e→Ru(bpy)3+E0=+0.84VRu(bpy)3+–e→Ru(bpy)32+
E0=–1.26V
从氧还电位数据可见,Ru(bpy)33+
和Ru(bpy)3+分别是比Ru*(bpy)32+
更强的氧化剂和更强的还原剂。(四)其它电荷转移光敏剂
1.卟啉类化合物天然叶绿素和金属卟啉化合物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在镁卟啉的5,10,15及20位接上可溶性的长链吡啶基作篱笆,则可在红光照射下产生电荷分离。四苯基卟啉锌配合物是一种可见光光敏电荷分离催化剂。可溶性金属卟啉作为阳光分解水催化体系的基础。
含氮大环金属螯合物。2.四氮平面大环类化合物TIM系四氮平面大环配体。四氮平面大环配体和卟啉很相似,稳定性很好。已经发现它的铁螯合物能催化阳光照射下的甲醇氧化为甲醛的反应。虽然多吡啶钌配合物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电荷转移光敏剂,但考虑实用价值时,将来很可能要用Fe等丰产元素代替Ru,因此
Zn、Mn、Mg等金属卟啉或四氮平面大环螯合物似乎更应引起重视。
[Fe(TIM)(CH3CN)2](PF6)2
结构
(五)氢化酶(氢酶)的化学模拟氢化酶是一类存在于微生物体内催化氢氧化还原反应的生物酶。1891年,人们发现某些厌氧微生物中的某种物质能够分解甲醛产生氢气和二氧化碳。1931年,Stephenson和trickland将其命名为氢化酶。当时对氢化酶的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70年代末爆发了石油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氢化酶的重要性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根据中心金属的不同,氢化酶大致分为三类:[FeFe]氢化酶、[NiFe]氢化酶和无金属氢化酶。其中[FeFe]氢化酶的产氢活性最高,是其他两者的10—100倍。关于利用氢化酶制氢,目前主要有两种趋势:一种是直接利用氢化酶,包括利用基因改良的方法,使微生物能够大量释放氢气,或将分离得到的氢化酶与光电子转移染料相混合,在光照射下产生氢气;另一种是对已知结构的氢化酶的活性中心进行化学模拟,通过人工模拟体系再现自然界氢化酶的产氢过程,进而得到廉价的制氢催化剂。1.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
1995年,Fontecilla-Camps在Nature上发表了[NiFe]氢化酶的晶体结构,使化学模拟氢化酶活性中心成为当今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998年,Peters等人发表了巴氏梭菌[FeFe]氢化酶的晶体结构。1999年,Fontecilla等人得到了分辨率为1.6Å
的脱硫脱硫弧菌唯铁氢化酶的晶体结构。研究发现,巴氏梭菌[FeFe]氢化酶与脱硫脱硫弧菌[FeFe]氢化酶在晶体结构上非常相似。随着[FeFe]氢化酶晶体结构的确定,其活性中心的化学结构日益明确,对于金属氢化酶活性中心的模拟合成和直接利用氢化酶的研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化学家的关注。1.1[FeFe]氢化酶的活性中心结构
活性中心由传统的[4Fe4S]簇通过半胱氨酸的硫原子连接[2Fe2S]核组成。令人惊奇的是,晶体结构和红外研究表明,活性位上的[2Fe2S]核中,每个铁都带有CN-和CO配体。与两个铁原子相互配位的二硫配体由3个饱和的原子连接。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理论计算与晶体解析都表明:二硫间的桥为2-氮杂-1,3-亚丙基(—CH2NHCH2—)结构。
1.2[NiFe]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1996年Volbeda等人对D.gigas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退伙协议合同范例
- 2024年塔吊设备维护保养与操作人员技能提升劳务分包合同3篇
- 柑橘修剪合同范例
- 2024年度啤酒新品上市广告投放与销售合同3篇
- 客户租用产品合同范例
- 广告彩制作合同范例
- 垃圾分类 百度网盘
- 文化商品分销合同范例
- 酒店公寓家具配送合同范例
- 企业活动服务合同范例
- 《长江电力财务分析》课件
- 2023年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大专(高职)学历笔试真题
- 中考英语复习听说模拟训练(一)课件
- 公立医院创新管理薪酬激励方案
- 旅社承包合同样本
- 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
- 如何高效学习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幼儿园视频监控管理制度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2024国家开放大学《企业信息管理》形成性考核1-4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