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即时巩固-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即时巩固-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即时巩固-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即时巩固-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即时巩固-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即时巩固1、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疑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这表明他()A.主张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B.反对清朝妥协投降政策C.希望利用人民力量御辱 D.从天朝上国迷梦中惊醒3、《谨避圣谕辟邪全图》是19世纪末刊印的一套反“洋教”漫画(部分见下图)。该没画反映出当时()A.清政府极端仇视义和团 B.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C.中国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D.知识界积极宣传反帝主张4、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海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5艘战舰沉没,日本舰队5战舰重创。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有关此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清军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B.清军主力全军覆没C.日军占绝对优势 D.北洋水师抵抗不力5、19世纪70年代,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同时面临边防危机,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一。李鸿章主张撤塞防而专重海防,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这场争论反映出()A.清廷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B.建立新式海军的重要性C.近代边疆管理体制的变化 D.保守派和革新派的分歧6、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等列强闻风提出签约要求,清朝君臣认为,“西洋各国以通商为性命,制驭之术,全在一切持平”,从而签订了更多的对外条约。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突破了传统外交的束缚C.对列强采取了分化策略 D.初步具有近代外交理念7、2021年3月一组“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片在互联网上热传:一张照片是1901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强迫中国签下《辛丑条约》时合影,一张照片是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平等对话的场景。参考快评:“两个辛丑年对比,中国早已‘换了人间’!”这种外交状况的变化反映了()A.中国与美国外交分庭抗礼 B.美国单边主义局面被打破C.国际关系趋向民主化发展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8、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下列项中同样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C.片面最惠国待遇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9、下图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宣传画《舟扇齐心图》。该漫画()A.继承了传统文入画的艺术风格 B.反映了民众对先进技术的利用C.体现了义和团有强有力的领导集体D.彰显了义和团重视社会动员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中指出:“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这种类型的报纸表现了一种明显的民族主义的倾向。”对学者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维新派不关心社会经济发展 B.民族主义倾向带有明显反帝色彩C.社会精英主张代表普通民众诉求 D.寻求立国之道表现为变法图存12、下图是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章节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应为()一、英国态度改变的征兆与初次上海之役二、安庆的争夺三、通商口岸的攻守四、曾军的分路推进与洋将洋兵的协助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这表明天津机器局()A.工匠利益得到政府维护 B.具有了一定的近代色彩C.典型的封建衙门式企业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压制14、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揭示出()①民众的反抗与生存环境的恶化息息相关②农民阶级小生产的局限性③宗教信仰冲突导致了中国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5、有学者质疑“太平天国运动是救国救民和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实践”的传统观点,反对将太平天国运动称为“革命”,认为其只能称为“起义”或“造反”。以下可以作为其观点依据的是太平天国()A.创立了拜上帝教 B.设立收租局帮助地主收租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提出了“与番人并雄之法”16、1899年,英国与清政府达成一项照会,不将长江流域让与他国。其后英国又与俄国在分铁路利权上达成协议:一、英国在扬子江一带承办铁路之事,俄不阻隔;二、俄在长江以北承办铁路一事,英不阻隔。这反映了()A.满清政府完全丧失了主权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D.列强在华利益之间的矛盾17、《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且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规定()A.反映了英国打开市场的需要 B.导致中国失去了海关的控制权C.便利了列强对华的鸦片贸易 D.表现了英国努力争取平等权益18、清代诗人黄遵宪曾写道:“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诗中描述的情形,主要是缘于《南京条约》规定()A.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2100万银元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D.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9、下图是1901年西方杂志发表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ofchina(中国人的觉醒)。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中国的民族意识引起列强的担忧C.漫画内容脱离实际且缺乏可信度 D.列强团结一致应对中国人民反抗20、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A.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C.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D.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21、某学生以“鸦片战争期间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他可以查阅的是()A.《日知录》 B.《海国图志》 C.《变法通议》 D.《明夷待访录》22、《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瓦解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C.引导了自由平等思想启蒙23、清末维新变法时期,保守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洋务派也反对国家制度的转变;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了()A.共和政体确立的漫长曲折 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C.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D.维新派缺乏有力政治支持24、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改革家,怀疑古文献的真实性,在儒家道德的捍卫者眼里不啻是亵渎和异端。叶德辉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即使同情改制的人都难以接受康有为的学说。这可以用来说明()A.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所难免 B.维新变法运动缺乏阶级基础C.维新思想动摇了儒学地位 D.康有为的主张违背历史趋势25、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6、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27、1904年5月,大清王朝外务部批准济南正式开埠。同年,《东方杂志》撰文评论道:“德国尝以独占山东全省利益,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力,其所经营者,著著进步……遂将济南、潍县、周村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德人所垄断。”这可用于说明清政府自开商埠()A.出于抵御帝国主义瓜分的考量 B.阻断了列强抢占租借地的潮流C.旨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D.回应了全世界华人的舆论呼声28、《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下列属于该条约规定的内容有()①领事裁判权②割让香港岛③开放五口通商④鸦片贸易合法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9、据时人记载,戊戌变法运动中“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各处痞棍借以索诈僧尼胁迁他处,或没其产,或以轻价得之,僧尼尤被其患”。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A.触及土地制度 B.脱离群众基础 C.反对愚昧迷信 D.建构新生活方式3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等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表明20世纪初()A.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列强实现了瓜分中国的计划C.中国维新变法的条件成熟 D.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彻底破产31、有书评曰:“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预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这些书评,评论的对象应是()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C.《孔子改制考》D.《新青年》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今以来,香港岛割与英国……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探究“新中国”一词的渊源和早期话语,应追溯“中国”的历史涵义。“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见下图),这里的“中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元明以来,“中国”作为国家名称正式使用,对内一般以朝号自称,对外称“中国”。正如康有为所言:“中国向用朝号,乃以易姓改物,对于前代耳,若其对外交邻,自古皆称中国。”材料二求“新”求“变”成为康有为救亡图存的基本思路,他对进化思想的认可和倡导,助长了他的求新热情,这是他最早提出建立“新中国”的思想根源之一。“新中国”一词即在进化论和维新思想共同推动下得到传播和使用,建立“新中国”的呼声高涨。——据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整理写出材料一图中文字的字体,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涵义的变化。结合康熙时期的外交史实,说明康有为的观点。(2)例举三位维新派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建立“新中国”呼声高涨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D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可以看出鸦片战争期间,百姓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抵抗,魏源希望借此来抵御外侮,C项正确;“救亡图存”不符合这一时期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魏源对清政府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魏源仍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有一定的开明思想,但是并未摆脱天朝上国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B解析:考查义和团运动。材料反映出19世纪末,清政府利用义和团联合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场景,体现出在瓜分狂潮下,中国人对“洋教”的仇视,反映了中国社会与西方列强的矛盾十分尖锐,故选B项,并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的漫画不能得出整个知识界都积极宣传反帝主张这一结论,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海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5艘战舰沉没,日本舰队5战舰重创。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可知,该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清军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A项正确。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清军主力全军覆没,B项排除;“日军占绝对优势”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黄海海战在丁汝昌等爱国将领的领导下奋力抵抗,D项排除。5、答案:B解析:由材料“李鸿章主张撤塞防而专重海防,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可以看出,李鸿章和左宗棠都认可海防的重要性,B正确;清廷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无法概括李鸿章、左宗棠的观点,A不选;本题材料说明如何进行边防建设仍在讨论中,所以不是切实的变化,C不选;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D错误。故选:B。6、答案:A解析:清政府官员并未意识到条约的不平等性以及条约内容对于国家主权的侵害,反而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作为驾驭西方列强的手段,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A项正确;清政府依然是以宗藩观念看待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未突破传统外交的束缚,排除B项;“一切持平”意味着并非分化列强,排除C项;清政府采取的举措不属于近代外交,排除D项。故选:A。7、答案:C解析:1901年列强强迫中国签下《辛丑条约》,2021中美高层战略平等对话,从强迫到平等的对比,可见国际关系趋向民主化发展,故选C项;中美高层战略平等对话体现的是合作,而非对抗,排除A项;材料重在体现对比,而美国现实中是极力维护单边主义的,排除B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排除D项。8、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可以看出,这一共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通商口岸的开放符合《南京条约》中的有关规定,而“割香港岛给英国”也是《南京条约》的内容,符合题意,A项正确;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片面最惠国待遇出自《虎门条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9、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舟扇齐心图》”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义和团注重社会动员抵御列强的入侵,D项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对先进技术的利用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义和团强有力的领导无关,排除C项。故选:D。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产生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迫切希望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选项正确;《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签订的,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性质,与材料中“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不符,公车上书是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想以改良的方法救亡图存,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选项错误;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B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产生于1898年6月至9月,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C选项错误。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维新派寻求立国之道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找出差距,寄希望于改革以实现救亡图存,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所表述的主旨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2、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二、安庆的争夺……四、曾军的分路推进与洋将洋兵的协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所阐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为镇压太平天国,1860年,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展开激战,太平军战败;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正如材料中所述“曾军的分路推进与洋将洋兵的协助”,由此可知,材料中所述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合发动的对清政府的战争,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发动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战争,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13、答案:B解析:李鸿章认为,如果降低华匠工资,必然会影响工人生活,可能会导致工人转投洋人工厂,由此可知,李鸿章是从市场角度分析降薪的风险,说明当时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具有了一定的近代色彩,B项正确;政府试图降低工人工资,说明政府并不从工人利益角度考虑,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李鸿章并未采取官僚衙门式的做法降低工人工资,排除C项;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①民众的反抗与生存环境的恶化息息相关②农民阶级小生产的局限性④人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选D。③宗教信仰冲突导致了中国社会矛盾激化,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15、答案:B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导致其无法实施,所以后来太平天国不得不重新恢复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并为了保证赋税来源设立收租局帮助地主收租,这一措施实在是谈不上“救国救民和推进中国近代化”,更不是什么“革命”行动,故选B项。拜上帝教和《天朝田亩制度》在太平天国初期对于帮助贫苦农民摆脱封建剥削和压迫、提高他们的革命积极性还是有帮助的,排除A、C两项;洪仁环在《资政新篇》中主张中外平等交往,提出的“与番人并雄之法”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推动中国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英、俄强租中国领土,且英俄等国互相承认其势力范围的史实,这种背着中国政府划分各自势力范围的做法,体现了列强正逐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近代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满清政府拥有一定的主权,排除A项。经济附庸是指经济不能独立,需要依靠其他国家的经济,而材料仅体现了英俄对中国经济利益的侵占和瓜分,排除C项。D项曲解了题干主旨,材料侧重于英俄利益的协调而非矛盾。17、答案:A解析:据材料所述,《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无论与什么商人贸易,都不必跟中国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相关费用方面的则例,英国商人根据则例交纳相关费用。以上内容都是以英国商人为主体,反映了英国打开市场的需要,故A项正确;条约规定中国针对英商而制定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海关控制权,B项错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主要并不是为了鸦片贸易,而是销售工业品,故C项错误;该条约的内容规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故D项错误。1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反映的是,领土被割让出去的遗憾,所以应该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故选:A。19、答案:B解析:根据“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ofchina(中国人的觉醒)”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开会,头上悬着一把刀,象征着在西方侵略之下中国人民的觉醒,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意识引起列强的担忧,B项正确;A项是在甲午战后,排除A项;漫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列强的团结,排除D项。故选:B。20、答案:C解析:A.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洪仁玕,排除A项;B.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排除B项;C.王韬曾参与洋务运动,正是这一人生经历及其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他深刻体会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从而萌发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D.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始于严复,排除D项。故选:C。21、答案:B解析:材料“鸦片战争期间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学生可以查阅《海国图志》,故B项正确;AD项是明末清初的思想的作品;C项是甲午战后的作品。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鸦片战争期间”。2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平行之礼”可知,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发生了变化,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排除A项;“瓦解”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维新思想引导了自由平等思想启蒙,而材料属于对中国外交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23、答案:D解析:D.“保守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洋务派也反对国家制度的转变。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说明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D正确;A.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A;B.材料未体现,排除;C.太过绝对,排除。故选:D。2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改革家,怀疑古文献的真实性,在儒家道德的捍卫者眼里不啻是亵渎和异端。”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述受到顽固派的抨击,甚至一些同情维新变法的知识分子也反对康有为的学说,这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不被多数人所接受,也能说明戊戌变法的社会基础薄弱,因此可以用来说明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所难免,A项正确;资产阶级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排除B项;近代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5、答案:C解析:C.根据题干中“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可知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和成立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对镇压不利的官职,弹压惩办,故C正确;A.是1901年签订的,排除;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根据材料中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可以看出其职能与对外事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体现了晚清中国在近代列强侵略下被迫近代化的过程,故C项正确;当时上海道台仍是传统官僚,并没有转型为近代官员,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这一时期上海道台职务的变化,其管辖地域范围仍是上海地区,排除B项;当时上海道台仍然代表清政府的利益,故D项错误。2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遂将济南、潍县、周村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德人所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了抵御德国对山东的瓜分,批准济南开埠,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错误,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舆论呼声,排除D项。故选:A。2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南京条约》……规定的内容……”可知,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内容有: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在1843年和1844年签订的《虎门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中取得的权力,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C项;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29、答案:B解析:材料“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各处痞棍借以索诈僧尼胁迁他处”体现的是维新派四处树敌,政治经验不成熟,脱离群众,B项正确;维新变法并未触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反对愚昧及构建新生活方式无关,排除CD项。故选:B。30、答案:A解析:材料“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体现的是当时的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B项;当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C项;D项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有关,排除。故选:A。31、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可以看出是对《海国图志》的评价,因为这本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A正确;BC是康有为的作品,排除;D是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排除。故选A。32、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