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教程(第五版)》第八章 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_第1页
《新闻摄影教程(第五版)》第八章 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_第2页
《新闻摄影教程(第五版)》第八章 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_第3页
《新闻摄影教程(第五版)》第八章 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_第4页
《新闻摄影教程(第五版)》第八章 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本章热点1.专题摄影是摄影报道中的一种复杂形态。2.作为摄影报道中的深度报道,专题摄影的选题需要有延展度,拍摄注重照片之间的逻辑架构。3.图片编辑对于专题摄影的形态构成有重要的作用。目录第一节专题摄影的发展历史第二节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第一节

专题摄影的发展历史专题摄影的发展历史一、专题摄影的定义二、专题摄影的特点三、专题摄影的诞生四、专题摄影诞生的意义五、《生活》的专题摄影六、专题摄影在中国的发展专题摄影,在英文中常被称作photoessay,我国有人将之译为图片故事、图片文章、摄影专题等,但其中一些译法值得商榷,如图片故事就不太合适。英文里还有一个词是picturestory,翻译成图片故事更为恰当,它强调图片表述事件的情节性,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具有开始和结束的故事。而photoessay则更关注图片的主题性,即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有的时候并不具有故事性。我们使用专题摄影这一概念,强调其是围绕一个主题拍摄的摄影表现形式。本书这样定义专题摄影: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拍摄,采用多幅图片与文字结合,通过媒体进行传播的摄影形式。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想法、一种观念、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地点等,范围十分宽泛,形式也很自由。但最重要的是图片通过某种形式组合,呈现在读者面前,任何一张照片都不再是单一的,它与其他照片和文字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一、专题摄影的定义从专题摄影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特点:(1)专题摄影由一组图片组成,必须有明确的主题,所有的照片以这个主题为中心连接起来并拓展开来。相比单张的新闻图片,经由这种形式所表现的主题更加深入,并且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2)照片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起来,这种逻辑关系可以是时间、空间或者是事件,可以是纵向或者横向,但必须存在一种逻辑上的联系使一组照片形成一个整体。(3)专题摄影是一种图片与文字结合起来共同传播信息的摄影表现形式。(4)专题摄影的展现与传播不再是摄影者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照片的图片编辑、平面设计师,甚至负责文字的记者。二、专题摄影的特点专题摄影是于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诞生的。在照相制版法诞生之前,摄影家会在围绕着一个主题拍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掘摄影题材拍摄成组照片,他们的摄影成果已经具备了专题摄影的某些元素,为今后的专题摄影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无论是从拍摄手法还是从表现方法来说,这些照片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专题摄影。直到20世纪20年代,小型相机的出现和抓拍法的流行,大大丰富了画报的内容。史蒂芬·洛伦特(StefanLorant)当时是德国《慕尼黑画报》的总编辑,面对日益丰富的专题摄影的内容,他不断探索专题摄影的表达方式。洛伦特的编辑手法为后人所接受,专题摄影的传播形式,也基本按照这种形式固定了下来。三、专题摄影的诞生日本摄影评论家重森弘淹认为:“专题摄影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只能欣赏一张照片的陈例与片段的新闻照片不同,它可以将事实与复杂的侧面联系在一起,赋予一定的深意。”他还认为专题摄影的编辑手法深受电影中剪辑方法,尤其是无声电影的剪辑手法的启发。电影是在蒙太奇产生之后,才成为具有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专题摄影也是这样把图片“剪辑”到一起的,“不仅使静止的照片也能展开故事情节,而且由于画面的相互冲突,产生了不断飞跃的印象和观念”。专题摄影的确大大扩展了摄影表现的空间,并且使摄影这种通过平面表现的艺术,给观者带来了视觉上的空间感受,难怪生活时代丛书《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在“专题摄影”一章中评价:“专题摄影是摄影最复杂也是最有趣的终极产品。”作为深度报道形式的专题摄影的出现,进一步确立并巩固了新闻摄影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体上的地位,为现代受众提供了一种通过视觉传播全面、深入、完整地了解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全新报道体裁。四、专题摄影诞生的意义专题摄影诞生在德国,但是它的成熟与完善却是在美国。专题摄影与美国的《生活》画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生活》画报的招牌。《生活》画报的创办人亨利·卢斯(HenryLuce,1898—1967)一直希望办一份以摄影作品为主的画报。他在1933年就提出构想,并在《时代周刊》上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多数读者都渴望看到以图片为主的杂志。但当时印刷技术和摄影技术都还不成熟,承印《时代周刊》和《财富》的印刷公司对黑白和彩色图片还没有把握,所以这本杂志的刊行一直拖到各方面的时机都已经成熟后,才于1936年11月23日由卢斯出资创办。《生活》诞生了,其著名的发刊词里写道:“看生活,看世界,目击大事;看穷人的面孔和傲慢人的姿态;看奇怪的事——机器、军队、群众、森林中和月球上的阴影;看人类的作业——他们所绘制的图画、建立的高楼和发现的新趣;看千里以外的事、墙角和私室中的事、要接近却又有危险的事;男人喜欢的女人和许多的儿童;看,赏心悦目地看,惊愕地看,从看中受到教益。”这份激昂澎湃的发刊词在人们谈论摄影时常常被提及。虽然已经过了那个年代,但今天读来,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其中好像隐藏着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大概是因为摄影师在他的相机里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世界展示给所有的人。五、《生活》的专题摄影专题摄影在《生活》创刊号上产生了一个飞跃。《生活》的编辑派当时著名的建筑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去拍佩克堡的一个大坝,后来她不仅拍摄了在建中的大坝,而且还拍摄了因为建设大坝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记录了工地上人们的生活,在匆忙中建造起来的简陋的小屋,周末夜晚小酒吧里狂欢的人们。因为有了人的生活,这组本来简单的建筑照片具有了深意。《生活》的编辑们惊呼,伯克怀特给他们带来这样一组照片简直是个惊喜。《生活》当时的编辑约翰·肖·比林斯(JohnShawBillings)更是看到了蕴藏在这组图片背后的深意,这已经不是一个大坝的故事,而是有关一线工人们生活的摄影采访。顺着这个主题,他精心编辑成九页图片,下图即封面和开篇,以及最后两页。五、《生活》的专题摄影这些照片与从前那些专题摄影已经完全不同。从拍摄的角度来说,它已经超越了局限在一个空间简单地记录事件的经过的界限。作者顺着一个主题不断地深入,引申出几条线索来叙述这一事件:他们的居住条件、他们的夜生活等等。从编辑的角度来说,它也不是简单地把几张照片组合到一页,而是用了整整九个页码,图片不仅在一个页码内有组合,在九个页码之间也有组合,而且这种组合产生了一种整体效应。伯克怀特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美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纪实摄影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许伯克怀特在拍照时多少受了这些社会潮流的影响。起重要作用的还有当时的图片编辑,他通过设计与组合,使读者在阅读这样一组照片时产生类似蒙太奇效应的感觉,获得更丰富的联想。如果没有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的合作,就无法产生这样的专题摄影。《生活》画报一诞生就大受欢迎,创刊号卖了46万份。盖洛普民意测验也表明读者爱看有图片的杂志,于是类似的画报大量产生,如《展望》(Look)、《看》(See)、《图画》(Picture)、《焦点》(Focus)等等,这些杂志虽然都雄心勃勃,但是最后除了《生活》和《展望》生存下来,其余的都消失了。五、《生活》的专题摄影不过,历经几次起落的《生活》在2007年再一次停刊。在许多人眼里,《生活》的没落,也就是专题摄影的没落。但造成一本杂志停刊的原因很多,《生活》的停刊只是其作为一本图像杂志整体运作上的失败,并不表示专题摄影的没落。从《时代周刊》中专题摄影的应用情况就可以看到,专题摄影的使用其实仍然处于上升趋势。《时代周刊》与《生活》同属一个媒介集团,集团决定让《生活》停刊,同时却在《时代周刊》中进一步利用专题摄影,并没有摒弃这种形式,这个事实本身就可以说明专题摄影没有因《生活》的停刊而衰落。五、《生活》的专题摄影(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专题摄影专题摄影在中国并不是新生事物。我国最早的摄影画报是李石曾等人创办的在海外出版的《世界》,随后又有了《真相画报》《良友》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画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报纸上的专题摄影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先驱者是著名报人戈公振。抗日战争开始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抗日根据地创办画报,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晋察冀画报》。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出版了《民族画报》《解放军画报》以及一些地方画报。到了1981年,全国以图片为主的画报有24家,总发行量在200万份左右。普通报纸上也有不少以专题摄影为主的画刊。六、专题摄影在中国的发展(二)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专题摄影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新闻摄影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1983年,新闻摄影理论年会首次举行,并成立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这是中国新闻摄影改革的一个起点,从此新闻摄影树立了主体意识,也与艺术摄影有了明确区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时处于新闻改革前沿的报纸纷纷扩版,摄影受到相当的重视,如《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陕西日报》等都先后在这一阶段开辟专题摄影版,或者将原来的画刊改为专题摄影栏目,一些专业报刊如《人民摄影》《中国摄影报》也都设立了专题摄影这个栏目。由此专题摄影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六、专题摄影在中国的发展(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专题摄影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纪实摄影的热潮逐渐退却,人们对专题摄影更多了一些理性的实践。曾璜在《我看九十年代的纪实摄影》中谈道:“随着专题报道类的摄影专版的兴起,我国一批摄影记者很快地从不知怎样拍成组报道,到掌握了拍摄图片故事的手法……同时这种兴起,也使中国新闻摄影实践开始了从‘怎样拍摄’到‘怎样编辑’的进步。《人民摄影报》《时代摄影报》等都举办了有关图片编辑的研讨。从《中国青年报》每周一次的图片专题报道可以看出,我国新闻媒介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较好地解决了从‘画刊’向‘专题类报道摄影’(包括专题报道和图片故事)的转变。”以《中国青年报》的专题摄影版和《南方周末》的写真版为代表的专题摄影,不但来稿质量日益提高,在版面编辑上也日趋成熟。大多数专题的图片已经形成紧密结合的趋势,逻辑上更加严谨。另外,1995年只有10%的专题摄影有详细的背景说明,但是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23%,这说明专题摄影的文字信息含量也在增加。六、专题摄影在中国的发展(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专题摄影的发展作为国外专题摄影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的画报,在中国专题摄影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但后来画报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迫于市场的压力,过去以宣传为主的画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生存,所以画报也开始千方百计地贴近读者需求。最明显的例子是从《广东画报》改版而来的《城市画报》。改版前的《广东画报》以宣传广东的发展变化为主,但是自1999年改版之后,它将目标定位于都市时尚青年,每期的封面故事都是贴近城市生活的专题,由杂志社的编辑和记者共同完成,例如《3·9男人要过节》《舞蹈的故事》等等。这些图片无论构图还是用光都非常时尚先锋,大量使用跨页照片,图片编辑上也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中国一些综合刊物如《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也开始重视专题摄影。《新周刊》每期都有一个主题,例如“中国不踢球”“改革开放20年全记录”等,杂志里的文章和图片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时任主编封新城非常重视摄影,在《新周刊》每月资金只有六万元时,他能拿出一半给摄影记者。六、专题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四)数字时代的专题摄影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严肃的深度新闻摄影报道在媒体上遭遇危机,传统媒体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与之对应的互联网却有着无限可以挖掘的空间。在传统媒体中,受到版面限制,摄影记者或许只能发表一张照片,但他的工作却并非只停留在这一张孤立的照片上。而网络不但是未来深度新闻摄影报道的主要载体,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其超链接的优势,有助于信息的立体化传达,这使得新闻图片得以在完整的语境中传播,而并非孤立地存在。这方面的转变也可以从国外主流媒体的网络版的变化看出来。如今,摄影记者主要的图片刊发渠道从印刷厂转向了网络,因为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空间用以展示摄影记者的深度报道。除了传统的图片故事,还有在一个主题下的不同摄影师的作品集合,读者点击照片就可以找到相关文章,从而使图片和文字实现了互动。六、专题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四)数字时代的专题摄影美国《丹佛邮报》的摄影记者克拉格·沃克(CraigF.Walker)2010年获得普利策奖的摄影特稿奖,当时他的作品在《丹佛邮报》以大篇幅刊登,一共有三天集中报道,共计18个页码。当年这组照片的图片编辑也获得了美国NPPA图片编辑比赛的大奖。六、专题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这组讲述一个年轻人参军历程的专题摄影报道获得了2010年普利策摄影特稿奖,在《丹佛邮报》以图片故事的方式整版刊出。(《丹佛邮报》克拉格·沃克摄)(四)数字时代的专题摄影沃克2012年再次获得普利策摄影特稿奖,但仅仅时隔两年,他新得奖的这组专题摄影报道主要发表载体就变成了《丹佛邮报》的网站,该网站以大图集的方式展示,一共有49张照片。与静态照片同时刊出的还有一个9分钟的视频报道,从视频的创作署名中可以看到,视频的拍摄者不是沃克,其中只是用了他的一些照片。在媒体的实践中,静态和动态分工合作的方式已经非常明显。报道摄影在新媒体上的发展格局已经在逐步建立,表现形态更为多元,发布渠道也更宽广.六、专题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这组关于伊战老兵的专题摄影报道获得了2012年普利策摄影特稿奖,在《丹佛邮报》网站以大图集的方式刊出,还配有视频报道。(《丹佛邮报》克拉格·沃克摄)第二节

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二、专题摄影编辑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题材的单调《中国青年报》的图片编辑柴继军谈道:“在我收到的众多专题摄影作品中,最让人沮丧的常常是单一乏味的题材。眼下有关乡村戏班、练杂技、残疾人的专题摄影泛滥成灾,而真正有趣、角度新颖的题材太少。”出现这种题材单一、对社会生活反映不深入的现象,甚至有时还有一哄而上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1)或许因为最早介绍给中国摄影师的是尤金·史密斯的专题作品,如《乡村医生》《助产士》,以及获得国际大奖的一些中国的专题都是一些类似的题材,如乡村杂技团等,摄影师就认为专题摄影的题材无非是这些内容——反映一些边缘、陌生的生活,于是一窝蜂地在这上面做文章。其实,尤金·史密斯的专题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如果在今天,他也许就会选择另外的题材。《生活》的专题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的,20世纪80年代它讲电视征婚的故事,今天它就会讲网恋;20世纪50年代它讲瘾君子的故事,今天它就讲怎样预防校园枪击案。摄影师如若总是盯着50年前的专题的题材,就是落伍的。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题材的单调(2)摄影记者缺乏对社会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有的外国记者到中国拍得把指头都磨破了,但是中国的摄影师却对这些熟视无睹。其实中国的读者也渴望看到这些贴近生活的题材,《南方周末》的图片编辑张小文就提到,王瑶曾经拍了一组《盛兰七馨》的故事,很受读者欢迎,其实就是讲几个音乐学院的学生外出“炒更”(即兼职)的故事,但这反映了社会的新变化。(3)造成选题上的千篇一律,还有一个原因:“这些题材容易出画面,摄影者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摄影记者不是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而是人云亦云缺乏独立的思考。如此只能让新闻摄影记者沦为照相机的俘虏,而丧失作为社会观察者的独立人格。”如果摄影师完全为了功利拍照,那么就无法对社会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二)切入点的问题切入点对于一个专题的成败非常重要。许多摄影师没有很好地考虑怎样切入一个题材,就匆忙开始。在开始一个专题以前,一定要好好地研究这个题材,找准切入点。拍摄前期的资料积累可以让摄影师高屋建瓴地把握专题的导向,尤金·史密斯也强调一定要了解所拍的题材。拍《西班牙村庄》的时候,他就提前阅读了大量与之有关的文字和图片。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情况之后,摄影者才会知道究竟哪一点才是最有意义的、值得关注的。许多摄影作品虽然把被摄者生活的各个侧面都表现了出来,涉及故事的方方面面,但要通过这个故事讲什么,摄影者似乎对此并未进行思考。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二)切入点的问题因此,专题的切入一定要准确,一个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开始报道,而切入点就像一个人的第一步,以后所有的拍摄都以此为基础,如果走歪了,就无法补救。摄影师在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妨列出报道这个选题多个可能的角度,然后根据你预期发稿的媒体的需求,考虑该事件的新闻价值,结合影像表现力,最后做出选择。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三)寻找适合的专题结构方式专题摄影的结构方式,即专题摄影构成的逻辑方式,也就是一组图片怎样结构到一起,它对于专题摄影非常重要。因为专题摄影不同于组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构成专题摄影的照片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而专题摄影构成的逻辑方式就好像是把数张照片连成一个整体的“黏合剂”。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三)寻找适合的专题结构方式专题摄影的结构方式主要有:(1)平行并列的结构方式。围绕着一个主题,平行地呈现它在不同空间或时间中的面貌,主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感情。以平行并列为主的专题很容易离散,因为一旦失去一种贯穿始终的内在力量与情绪,图片之间会呈割裂的状态。一定要有一种感情贯穿始终,这样专题才不会显得凌乱。(2)以主题为中心展开的结构方式。确定了专题所要表现的核心之后,围绕着这个主题展现它的各方面。这是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直接、摄影师头脑里最容易想到的方式。拍摄者通常会确立一个中心,然后根据这个中心寻找相关的线索。这种方法要求紧密围绕中心,尽量采取多个角度,但一些摄影师常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事物牵扯进来,或者重复说明一些相同的事实,造成整个专题枝枝蔓蔓。照片多,能表现主题的却很少。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三)寻找适合的专题结构方式(3)按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逻辑顺序结构的方式。这是一种很好的结构方法,因为一个专题可以有明确的事件开始、经过、高潮、结束,结构更加严谨,图片更容易形成一个整体。但是做这样的专题时,首先要求记者可以敏锐地发现线索,及早地进入专题,其次需要记者进行长期的跟踪了解。无论采取怎样的结构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要通过这种形式把一些零散的照片组成一个整体,达到为主题服务的目的。优秀的专题摄影总是非常自然地把所有的图片组成一个整体,原因在于其每组专题都有一个灵魂在里面,摄影师随时都在提醒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不能偏离这个航向。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四)时空变化一组专题摄影是否存在时空上的跨度是衡量专题摄影深入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专题摄影是对人类生活片段的截取,而人生实际就是由时间与空间的经纬构成的,专题摄影如果无法表现这一点,时间上就会显得孤立,空间上就会显得单调,也就无法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时间的变化将使专题更加深入,并且饶有趣味。专题因为有时间的前后对比,因而可以清楚地揭示事件发展过程。但很多摄影师的作品却看不出有时间上的改变,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摄影者进入专题的时间不够,如果摄影者只跟踪被摄者一天,他的专题便只能表现一天的时间变化,如果他能够长久跟踪下去,他的专题自然就有了时间的跨度。尤金·史密斯拍摄的经典专题,如《乡村医生》《助产士》《匹兹堡》都是用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时间的对比往往使专题更具历史性。《生活》常常对自己报道过的人物进行回顾。《生活》的创刊号曾报道了一个婴儿出生,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生活》不断追踪这个婴儿,他长大了,他也有自己的孩子,他衰老了等等。这个追踪对象在2000年《生活》停刊的时候也去世了。他的一生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读者也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人生的痕迹,令人回味无穷。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四)时空变化空间的转移也能体现对比,表述也就更加全面。如果没有注意在专题里建构空间的转移,事实的层面不够丰富,那就无法把事情讲清楚。例如《中国青年报》1995年《最后的麻风村》这组专题,全是发生在麻风村里的事,如果把空间转移到村外,讲一讲麻风病人走出村庄,外界人是怎样看他们的,这样故事就增加了维度,也是读者渴望看到的。之所以一些专题不能表现多个空间,一方面是摄影师头脑不够灵活,没有想到通过多个维面来反映事实;另一方面是摄影师不够勤快,因为在专题里涉及的空间越多,就意味着摄影师跑的地方也要越多。当然,也并不是具有多种空间就是一个好的专题,这里谈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有的专题本身就只能在一个空间里讲述,尤其是那些事件性比较强的专题;有的专题虽然具有几个空间变化,但图片之间却没有内在的情绪把它们统合起来,还是会显得比较散。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五)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专题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总说明和分说明。总说明的形式和风格并没有一定之规,而分说明则要和总说明的文字形成配合,用简短的语言传递信息。但很多摄影师并不重视专题摄影的文字,因此导致很多标题式文字说明的出现,即图片说明就一句话,相当于标题的作用,并没有对图片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补充。标题式文字说明的存在证明摄影记者和编辑对文字说明不够重视。例如,证言会上的×××、年轻时的×××,这些文字说明不但读起来味如嚼蜡,而且毫无意义;图片所能传达的信息,比如一些数字、事件的背景等等,如果在文字说明里得不到补充,就会大大削弱照片的力量。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五)文字说明专题的说明绝不要图解照片,两者之间的信息必定是相互补充的。尤金·史密斯就曾说过,文字说明应当给读者带来想象。它非常重要,因为有的事你可以用语言表达,但却无法用画面表达。图片说明如果仅仅是图片中可见信息的重复将显得非常愚蠢,把图片说明看作一种附属品的观点是错误的。把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共同传达信息,正是专题摄影的魅力所在,如果忽略这一点,专题就不会完整。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六)景别很多摄影师在拍摄专题摄影的时候影像比较单调。比如一个专题全都是中景照片,看起来非常凌乱,视觉上让人疲惫。另外,景别的空洞也不利于阐述事实,例如《最后的麻风村》没有麻风村的全景,《干旱的宫厅乡》没有这个乡的整体地貌特点等等,这些都是缺憾。图片编辑柴继军也认为,图片的影像结构过于单一,是目前专题摄影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经常能看到一位永远站着的、仅用一支广角镜头、和采访对象保持单一距离的摄影记者拍摄的专题,视角视感单调乏味。摄影记者应充分运用摄影设备、现场环境以及其他辅助手段,不仅顺光,还要逆光甚至剪影;不仅从正面,还要从背后;不仅站着拍,还要蹲下来或站到凳子上去……多角度、多侧面地用摄影语言来表现主题。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六)景别《生活》的摄影师非常注意这些细节,对于一个具体的任务,《生活》的编辑要求摄影师应拍到至少以下八个方面的照片:(1)全景或者对主题带有介绍性的照片:通常是广角或者是从高角度观察的全景镜头。(2)中景:对一群人或者一些活动的描写。(3)近景:把镜头集中到专题中的某一个元素,例如人物的手或者建筑物的细节。(4)肖像:或者是人物表情丰富、处于情感高潮的面部特写,或者是人物处于个人生活环境中的照片。(5)关系照片: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的照片,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6)典型的瞬间:对这个专题有概括意义的照片,包含许多专题的关键要素。通常也被称作决定性瞬间。(7)过程照片:包括开始、经过、结束,以及前后的比较。过程照片使专题具有一种发展运动的感觉。(8)结论性的照片:将故事引向结束。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六)景别尽管这种提纲似的拍摄要求被一些摄影评论者称为“图像八股”,但是这种拍摄要求使摄影者集中于自己的主题,获得专题所需的完整视觉元素。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要求,摄影师遵守这些原则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突破,往往摄影师完成了这些专题基本的拍摄任务之后,就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里所谓的“八股”其实并不是绝对的规则,它就像造房子需要用的砖石,但最后盖出什么样的房子,还要看你如何运用这些材料。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六)景别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专题摄影的拍摄提出如下建议:(1)切入准确、主题明晰。专题摄影由多张图片构成,要使多张图片形成一个整体,能让读者得到一个整体的印象,根本在于要有一个明晰的主题。所有的图片与文字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这个主题是专题摄影的灵魂。而提炼主题的过程就是选取切入点的过程,因为摄影者面对每一个选题时都在研究和取舍,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能否从最有价值的一点切入即专题成功与否的关键。何为有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标准来判断:第一,是否与众不同,不是陈词滥调的重复;第二,是否能够反映新趋势、新变化;第三,是否在情感上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当然,这只是几个简单的标准,最根本的还要有受众意识,专题摄影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要达到传播的目的就要了解受众的需求,有的放矢。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六)景别(2)深入、投入。所谓深入是指对专题的研究要深入。在专题的拍摄之前以及拍摄的过程中,要对专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掌握大量的资料、信息等等,这样才能对一个专题有全面的了解,拍摄时的感觉才会准确。所谓投入,一方面指摄影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一个专题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采访,使专题摄影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从而更加深入。另一方面,投入也指摄影师要投入自己的感情,使自己和被摄对象的情感融为一体。(3)多样、统一。指摄影师力图从多个角度反映一个问题,使用多种景别,使整个专题看起来更加丰富,不是乏味单调,但是最终要把图片用统一的主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4)图文结合,注重文字的作用。文字应当成为图片良好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一、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一组专题摄影的完成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作品的编辑。编辑可以使同样一组专题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以《生活》画报为例,它的编辑部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编辑、版式、平面设计、资料和文字。其中编辑又分为总编、执行总编、助理总编、资深编辑、图片总编辑、特殊事件的图片编辑、图片副总编、图片助理编辑、图片编辑。此外还有一些特约记者、编辑和摄影师,所有人员加起来有30名左右。在这些人员配置中,《生活》对图片编辑和版面设计都相当重视。一组专题从选题到面世,需要经过几道手续,图片编辑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操作一组专题的时候,图片编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二、专题摄影编辑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专题摄影的编辑不是被动的我们可以把专题摄影的编辑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收集组合稿件,即编辑收集手头的图片资料,对之进行总结组合,配上文字,最后将之编辑成一组专题摄影。二是共同完成,编辑策划选题,然后找到摄影师与文字记者,在编辑部的指导下,进行采访拍摄,最后将所得的文字与图片编辑成一组专题摄影。这两种方式中,前者是被动接受稿件,后者则是主动进入选题,因此后者对专题的编辑更加有创造力。编辑和摄影师在合作的同时也会产生矛盾,但编辑的地位非常重要,就好像军队里的统帅,他不但调遣军队——指派摄影师和文字记者去工作,而且总结战斗成果——对摄影师的作品和文字记者的文字进行选择编辑。编辑从整体上引导选题的策划与完成,正因为有编辑的存在,才保证了专题的图文结合,共同传达信息和感受。二、专题摄影编辑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二)要注意图文之间的配合文章与图片不配合或者是文章谈到的内容与图片无关,或者是文章谈到的内容与相关的图片不在一个页码上,那么专题摄影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因为专题摄影就是通过图文结合传递信息的。图文的脱离将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少的障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前面谈到的对专题的策划和进入的方式不明确。如果专题是由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共同完成,图片和文字将会很自然地结合到一起。如果生硬组合稿件,组来的稿件本来相互之间就没有密切的联系,而编辑又不是特别注意这方面的结合,那么图文分离的现象自然会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个原因:编辑在组织专题时,头脑里没有图片与文字成为一体的概念。有的编辑常常把专题摄影里的图片和文字做得泾渭分明,一部分是图片,一部分是文字,两者各司其职却没有合作,这样一组专题摄影被割裂成了几部分,整体性必然很差。二、专题摄影编辑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三)控制照片使用数量每个专题使用照片的多少、选择图片的大小、图片的排列形式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视觉效果上看,大幅照片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图片非常小而且排布密集,比如在杂志的一个对页使用十张照片,这就要考验版式的美术设计。小照片很难用好,一不留神就会显得密密麻麻,难以辨认。曾璜曾经谈到平面设计中有一个“视觉中心”理论,即一个无色且没有变化的版面不能引导读者从何处开始阅读,也不能引导读者的视线移动,版面设计必须形成一个“视觉冲击中心”,且只能有一个“视觉冲击中心”。在版面上制造视觉冲击中心的办法很多,最简单而常用的就是“大照片”。遵循这种视觉设计的原则,可以给读者创造一种良好的视觉感受,反之,如果将图片密集排列,则会使读者不知所措。二、专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