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之文”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_第1页
以“道之文”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_第2页
以“道之文”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_第3页
以“道之文”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_第4页
以“道之文”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世纪70年代末至 80年代中期, 《文心雕龙》 理论体系曾一度成为 《文心雕龙》 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今天看来,其中的许多观点仍可谓真知灼见。然笔者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推陈出新,况且《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本身又是十分复杂的,对它的研究不能停滞,故不揣浅陋,将近年来的一些思考结撰成文,以乞教于方家。我们认为,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与刘勰所谓的“道之文”直接相关。“道之文”是一个贯穿整部《文心雕龙》的概念,它既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其最终的归着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道之文”为核心,建构了一个“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体系。一、“正文救弊”之旨与“道之文”的提出矫正“近代”以来文坛流弊是刘勰著述《文心雕龙》的直接动机。刘勰“正文救弊”的内容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矫正创作上的流弊,二是矫正文论界的弊端。创作上的流弊, 主要体现在“近代”以来因辞人爱奇而导致“文体讹滥” 的现象。《序志》篇谓:“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离本弥甚,遂将讹滥。”刘勰认为,由于追求新奇,“近代”创作普遍存在“言贵浮诡”的不良现象,其结果导致文体“解散”甚至是“讹滥”。他在《定势》 篇中对时人“效奇之法” 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本,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外出,回互不常,则新色耳。”为了“适俗”而“逐奇” ,本来“正言明白,而常务反言”,这种“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外出”的“颠倒文句”之实例,江淹《别赋》中“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恨赋》中“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等句子,即是。同样,魏晋以来文论界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刘勰在《序志》篇中历数魏晋文论之弊,说:“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王易)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 。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 《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在他看来,魏晋文论诸家之弊虽各不相同,却有着一个通病,那就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 、“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所以,“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就成了刘勰为超越以往文论家而努力追求的目标了。那么,文学之“根”“源”何在?刘勰认为,“文”源于“道” ,因此,其撰《文心》 以《原道》开篇。在《原道》篇中,刘勰首先从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一个重要概念――“道之文”。他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又说:爰自风姓,暨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这两段文字所提出的“道之文” ,前者指宇宙万物之形色,是“天文” ;后者是历代圣哲为教化黎 ?而作的礼乐文章,是“人文” ;刘勰在此统称为“道之文” ,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本体――“道”。其所谓“道” ,由于受到时代学术思潮的影响,已经着上了玄学色彩,可以理解为“自然之道” 。在刘勰看来,“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皆“自然之道”也。何谓“道之文” ?简言之, 即“明道之文” ,刘勰认为,“文”乃宇宙本体“道”之“德” 。不管是“天文”,还是“人文”,其作为“道之文” 而具备的基本特质有二: 一是其美的属性,具有审美价值,譬如,龙凤、虎豹、林籁、泉石等皆“郁然有彩” ;二是合乎自然之道,“云霞雕色”、“草木贲华”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刘勰之所以将“人文”亦称作“道之文” ,主要原因在于,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 ,而作为“有心之器”的人,“其无文欤”?所以,“人文”的产生,亦自然之道也。“道之文”的提出,强调了“道”与“文”之间的“体”“用”关系,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且,刘勰论“文”而原“道” ,意在为文“寻根”“索源”,其终极目的还在于有益于“后生之虑” (《序志》),也就是矫正当日文坛流弊。那么,刘勰又是如何以“道之文”去矫正文坛之弊的呢?那就是“征圣宗经”的提出。“征圣宗经”与“道之文”的标准刘勰在提出“道之文”时,就巧妙地将它与圣人、经典联系在一起,初步建构成一个由“道” ―“圣” ―“文”组成的文学理论体系内核。 在他看来,“道” 、“圣” 、“文”三位一体,圣人创作的经典即是“人文”中最早的“道之文” ,也是后人写作的最佳范本。 因此,“原道”之后,刘勰继而提出“征圣”“宗经”的主张。然则,何以谓圣人创作的经典就是“道之文” ?除了上述人为“有心之器”外,刘勰还作了更为细致的推论。首先,从“人文”的创作过程看,圣人是依据“道”来立言的。《原道》篇谓:“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 《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 察人文以成化” ,这里所谓的“道心”、“神理”、《河图》、《洛书》、“蓍龟”、“天文”等,在刘勰的眼里都是指上天以不同的方式向人类垂示的“天道” ,所谓“原道心”“研神理”“观天文”云云,就是指圣人根据这些启示,著文以教化黎。而“察人文” ,则是研究人类社会之道。这样的创作过程,亦即《宗经》篇所谓“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 ,实际上就是依据“自然之道”而创作的过程。因为圣人是依据“自然之道”来撰述文章,其文合乎“自然之道” ,故谓之“道之文” 。其次,从圣人的创作方法看,也都合乎“自然”之道。《征圣》篇有一段文字专门论述圣人“变通适会”的创作方法,文曰:“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 ,,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也就是说,圣人在创作时,能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的目的需要而采用相应的创作方法, 使“文成规矩,思合符契” ,充分自由地表达出其旨意。这就是圣人在创作方法上合乎“自然”之道,而这种自由灵活、合乎自然的创作方法,也是圣人之文之所以能成为“道之文”的又一个必要条件。再次,从圣人创作的结果看,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刘勰认为,作为创作主体,圣人的智慧非普通人所能比的, 他们能“则天法道” ,一方面对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有深刻的认识,能“洞性灵之奥区” ;另一方面在文章写作上,又深于文理,能“极文章之骨髓” 。所以由他们创作的“五经”,在内容上“义既埏乎性情” ,能鼓动天下; 在表达上“辞亦匠于文理” 。一言以蔽之,“五经”无论内容还是文理方面皆合乎“自然之道” ,是“道之文” 。在刘勰的推论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道”与“圣人” 、与“经典”实际上构成了“体”与“用” 、“道”与“德”的关系了。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认为“天道难闻”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 ,只有圣人才能“则天法道” ,一般人是不能像圣人那样直接去则天法道的,只能通过圣人创作的经典这一中介去感悟深奥莫测的“神理” 。“五经”既为“道之文”,“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 ,“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引出其“征圣宗经”文学主张。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征圣宗经” 并不是刘勰文学理论的最终目的, 它只不过是一种途径,具体说来,刘勰是想通过“征圣宗经”这一途径使后世作者能写出合乎自然之道的“道之文”来,所谓“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即是。所以,创作出“道之文”才是刘勰文学理论的归着点,是刘勰矫正文坛流弊的具体蓝图。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合乎自然之道的“道之文” ,它有哪些具体特征或者说它必须具备哪些具体条件?我们认为, 《宗经》篇提出的“六义”可视为刘勰对此一问题的回答。《宗经》篇曰: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在这里,刘勰分别从文章的“情” 、“风” 、“事” 、“义” 、“体” 、“文”等六个角度来说明学习圣人经典对于写作之益,而“情深而不诡” 、“风清而不杂” 、“事信而不诞” 、“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 、“文丽而不淫”等所谓的“六义”就是征圣宗经后所著文章能达到的高境界。既然圣人的经典是合乎自然之道的“道之文” ,那么通过学习经典而具备此“六义”的文章亦应为合乎自然之道的“道之文”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断定,“六义”既是刘勰所谓“道之文”的具体特征,也是他为后世文章所设立的具体标准了。再者,颇值得玩味的是,刘勰在《序志》篇中自称: “《文心》之所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云云,这无疑是在向世人暗示: 《文心雕龙》 本身就是继圣之作, 是具备“六义”之文,是合乎自然之道的“道之文” 。那么,撇开其理论价值, 我们还可以推断, 刘勰撰写 《文心雕龙》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欲在写作实践上通过《文心雕龙》为时人树立可以师法的文章典范。三、“论文叙笔”与“道之文”的规范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部分,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它“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各种文体,被刘勰视之为全书的“纲领” (《序志》篇) 。我们认为,刘勰之所以如此看重“论文叙笔” ,是因为它实实在在地为各类文体的写作制定规范, 对后生写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而且,“论文叙笔”也是刘勰建构其“道之文”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刘勰将其“道之文”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各类文体的写作之中。那么,刘勰又是如何将其“道之文” 的理念落实到各类文体的写作之中的呢?我们认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将各类文体与圣人经典联系起来,为其“寻根”“索源”,从而为各类文体的写作确定具体的师法对象。因为“去圣久远,文体解散” ,后世作者对文体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所以,有必要为各类文体“寻根”“索源”,使之从本源上认识各类文体。上文已述,在刘勰的理论中,“五经”为“道之文” ,它不但“洞性灵之奥区”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容,而且也“极文章之骨髓” ,蕴涵着丰富的文理。因此,后世各类文体都可以从“五经”那里找到其源头。所以, 《宗经》篇谓: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诛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刘勰在此按“五经”之源,将后世文体划分为五大类。那么,在写作上,每一大类的文体必然要以其本源为法式, 这样的文章才有可能成为“道之文” 。所以,在具体分述各体文章之时,刘勰始终不忘“征圣宗经” 。如《明诗》篇高标诗歌“持人情性” 、“义归无邪” ,《诠赋》篇强调“赋自《诗》出”、“风归丽则,辞剪荑稗” ,《颂赞》 篇则谓“《时迈》 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颂, 规式存焉。 ”《史传》篇谓“史肇轩黄,体备周孔” 、“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 必附圣以居宗; 然后诠评昭整, 苛滥不作。 ”《章表》篇谓“章式炳贲,志在典谟” ,《议对》篇谓议体写作之大体“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云云,都是从各种文体自身的特点出发,突出圣人经典对后世作者的垂范意义。二是以“名理相因”为原则规范各类文体的写作。刘勰认为,“有常之体”必须是“名理相因”,而“名理相因”又是各体文章合乎“自然之道”的必要条件。所以,“论文叙笔”的主要内容实质上是在讲如何使各体文章的写作“名理相因” 。在《定势》篇中,刘勰从总体上提出“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原则,他说:“章表奏议,则准地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是就大的分类而言,不同的文体类别在“定势”上应有不同的考虑。就每一种文体而言,刘勰则借助于玄学“校练名理”的思辨方法,详细辨析各类文体之“名”与其创作之“理” 。在刘勰看来,文体之“名”与其创作之“理”相符合,则所作的文章为“正体” ;相反,“名”“理”相乖,则违背了该体创作的“自然”之道,是“讹体”或“乖体” ,必须予以矫正。要之,在“论文叙笔”部分,刘勰从文章体裁的层面,以“征圣宗经” 、“名理相因”为原则,为各体文章的写作制定了具体的规范,从而将其“道之文”的理念落实到各类文体的写作之中。四、下篇“毛目”与“道之文”的创作《神思》篇以下,被刘勰称为“毛目”(《序志》篇),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显得非常繁杂。在刘勰看来,诗文创作“思无定契,理有恒存” ,这里的“理”即文理,指创作中普遍存在的规律与方法技巧。 《总术》篇又谓:“文场笔苑,有术有门” ,“才之能通,必资晓术” ,所以,“研术”与“执术驭篇”在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论文叙笔”从各种文体出发,具体研究各种文体的创作之道,那么,下篇的“毛目”则是“剖情析采,笼圈条贯” ,超越了具体文体之囿。尽管这些“毛目”在内容上非常繁杂,但实际上也是围绕着“道之文”这一核心立论的,即怎样才能写出“道之文”来?研术、晓术,然后才能“执术驭篇” 。概而言之,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毛目之一:文学创作中的一些规律与方法技巧。从《神思》篇到《总术》篇,论述的内容大致包括:其一,揭示文思中“神与物游”之理。因为在“神与物游”的过程中,“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所以,刘勰提出了虚静养气、积学博练等具体方法,以锻炼写作才能。其二,揭示“吐纳英华,莫非性情”之理,即文章与作家才性的关系。 因为诗文作品与作家性情“表里相符” ,具体说来,“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为此,刘勰提出“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的方法。其三,论述诗文创作中的一些重要方法技巧。 譬如,如何锻炼文章的风骨, 使“文明以健”“风清骨峻” ;如何通变因革,确定文势; 如何处理文章情理与辞采的关系; 如何“规范本体” 、“剪截浮词” ,如何定章结句、组词练字,以及诸如用典、声律、对偶、比兴、夸饰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刘勰在论述这些创作方法技巧时,仍不忘圣人经典的垂范意义。譬如,《情采》篇讲《诗经》之“风雅”均是“为情而造文” ,合乎情文之道; 《声律》篇言:“诗人用韵,率多清切” ,合乎声律之自然; 《章句》篇谓:“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 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 内义脉注, 跗萼相衔, 首尾一体。 ”即《诗经》 在裁章积句方面合乎自然; 《丽辞》篇谓: “《易》之《文》 《系》,圣人之妙思。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婉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至于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以《易》、《诗》为例,说明圣人经典在语言的骈偶方面合乎自然; 《比兴》篇称赞“诗人比兴,触物圆览。 物虽胡越, 合则肝胆。 ”《夸饰》篇称:“虽《诗》《书》雅言,风俗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入天,论狭则河不容 ?,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又谓:“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若能酌《诗》《书》之旷旨,翦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即《诗》、《书》在夸饰方面值得后人借鉴。 《物色》谓:“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皎日’‘慧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 将何易夺。 ”讲《诗经》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亦自然贴切。 总之,在刘勰看来,圣人经典在各种具体创作方法技巧上均合乎“自然之道” ,体现出“道之文”的创作特质,那么,“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毛目之二: 文学发展演变规律。 从总体上看, 整部《文心雕龙》 的文学“史”的意识是非常自觉的。 《序志》篇所谓“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之言,实际上是在粗线条地展示了文学从“道”到“圣” 、“经” 、“纬” 、“骚”,再到后世各种文体的源与流的演变轨迹。“论文叙笔”部分又具体对各种文体“原始以表末” ,揭示其发展演变规律。《时序》篇更是深入、 细致地分析各时代社会诸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阐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在刘勰看来,“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撮举同异,而纲领之要可明矣”(《明诗》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