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实用版课件_第1页
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实用版课件_第2页
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实用版课件_第3页
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实用版课件_第4页
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实用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1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2锁骨骨折概述锁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5%~5.1%,占肩部骨折的53.1%。锁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较少见。多为跌倒时手掌或肩外侧着地,暴力经上肢、肩锁关节传导所致。临床表现上骨折局部肿胀、畸形,近折端上翘,上臂连同肩部下坠。锁骨骨折概述锁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5%3

分型分类多采用Craig分型,分为中、远、近1/3骨折分型分类多采用Craig分型,分为中、远、近1/3骨折4骨折移位特点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骨折移位特点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5外观畸形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外观畸形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6治疗现状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复,给予适当外固定限制活动。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手术治疗多数学者认为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直视下准确复位及牢固固定骨折端,但存在创伤大及切口影响美观等弊端。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好、恢复快及不影响美观等优点。治疗现状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7器械准备

器械准备8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多数学者认为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直视下准确复位及牢固固定骨折端,但存在创伤大及切口影响美观等弊端。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复,给予适当外固定限制活动。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近折段应达3~5cm以上,或从其前方突破骨皮质。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入路),或全麻。手术治疗多数学者认为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直视下准确复位及牢固固定骨折端,但存在创伤大及切口影响美观等弊端。当手下有明显的骨折复位感,且手下触摸锁骨骨嵴连续,证明复位准确,两手分别维持远近骨折端位置,助手用骨锤自外向内击打克氏针使其顺行进入近折段髓腔,如克氏针顺利进入近骨折端髓腔。通过针尖在骨端滑动触探的方法确定断面的形态及范围,进而确定髓腔的位置,将克氏针刺入髓腔内,用骨锤击打针尾,当克氏针进入1.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穿出皮肤。5mm克氏针自远骨折断端内侧约1cm刺入皮肤,探及骨折断面。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使克氏针保持弯向后侧的弧形,以利于针尖沿髓腔外折段髓腔方向前进。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穿出皮肤。形似常用巾钳,长20cm,钳环内径2.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锁骨端提钳介绍形似常用巾钳,长20cm,钳环内径2.3cm,钳夹间距0.4cm,钳尖直径0.1cm,根部直径0.25~0.3cm,成锥形。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9麻醉与体位麻醉方法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入路),或全麻。手术体位患者取端坐位坐于高度适宜的登子上或仰卧于手术床上,采用肩部手术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及铺无菌巾,充分暴露患侧肩部前后侧皮肤。麻醉与体位麻醉方法10钳夹远骨折端

术者站于左侧,通过手指的触摸确定骨折断端的位置,通常可清楚触及近骨折端及远折段外侧部分。钳夹远骨折端术者站于左侧,通过手指的触摸确定骨折断端的位置11

用锁骨端提钳于远骨折段前后缘距近骨折端约1cm左右由上向下刺入皮肤,进而通过各层软组织,两钳齿探及远骨折段上缘骨皮质,此时,令两钳齿在骨质表面滑动张开,逐步沿远骨折端前后缘向深部滑动,直至齿尖深度达远折段上下径1/22/3时,扣紧钳齿,使两钳齿夹持住远折段,试行向上提拉端提钳以确定夹持可靠。用锁骨端提钳于远骨折段前后缘距近骨折端约1cm左右由上12回旋远骨折端

术者右手持端提钳带动锁骨外折段先向外后轻轻牵拉,紧接着向上提拉,同时左手拇食指捏住近骨骨折端向下前方按压,以解除近骨骨折端对远骨折端的阻挡,使远骨折端绕过近骨折端的阻挡达到近骨折端的前上方,手法可清楚触摸到位于皮下的远骨折端断面。回旋远骨折端术者右手持端提钳带动锁骨外折段先向外后轻轻牵拉13

回旋提起远骨折端时,如手下感到有明显弹性阻挡感时,则证明断端被软组织阻挡,应在回旋的同时向外牵拉远骨折端,通过矫正重叠移位解脱软组织对断端的阻挡。回旋提起远骨折端时,如手下感到有明显弹性阻挡感时,则证明14逆行穿针

维持骨折端位置,手法触摸结合X线片确定远骨折端断面形态,取直径2.5mm克氏针自远骨折断端内侧约1cm刺入皮肤,探及骨折断面。逆行穿针维持骨折端位置,手法触摸结合X线片确定远骨折端断面15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近折段应达3~5cm以上,或从其前方突破骨皮质。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复,给予适当外固定限制活动。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复,给予适当外固定限制活动。52cm且阻力明显增大时,改用骨钻带动克氏针进入。分型分类多采用Craig分型,分为中、远、近1/3骨折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使克氏针保持弯向后侧的弧形,以利于针尖沿髓腔外折段髓腔方向前进。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多为跌倒时手掌或肩外侧着地,暴力经上肢、肩锁关节传导所致。5mm克氏针自远骨折断端内侧约1cm刺入皮肤,探及骨折断面。多为跌倒时手掌或肩外侧着地,暴力经上肢、肩锁关节传导所致。形似常用巾钳,长20cm,钳环内径2.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入路),或全麻。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

通过针尖在骨端滑动触探的方法确定断面的形态及范围,进而确定髓腔的位置,将克氏针刺入髓腔内,用骨锤击打针尾,当克氏针进入1.52cm且阻力明显增大时,改用骨钻带动克氏针进入。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16

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使克氏针保持弯向后侧的弧形,以利于针尖沿髓腔外折段髓腔方向前进。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使克氏针保持弯向后侧的弧形,以利于针尖17

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穿出皮肤。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18

检查针尖处可见少量骨屑检查针尖处可见少量骨屑19

将钢针尾部斜行剪断,使其成为锐角,用骨钻自后侧夹持并带动克氏针向后退至针尾进入皮肤并与远骨折端断面平齐。将钢针尾部斜行剪断,使其成为锐角,用骨钻自后侧夹持并20骨折端复位与固定

术者左手拇食指捏住近骨折端维持其正常的解剖位置不动,右手持端提钳带动外折段向上提拉的同时向外牵拉,利用远骨折端对近骨折端,同时矫正侧向移位与重叠移位。骨折端复位与固定术者左手拇食指捏住近骨折端维持其正常的解剖21

当手下有明显的骨折复位感,且手下触摸锁骨骨嵴连续,证明复位准确,两手分别维持远近骨折端位置,助手用骨锤自外向内击打克氏针使其顺行进入近折段髓腔,如克氏针顺利进入近骨折端髓腔。当手下有明显的骨折复位感,且手下触摸锁骨骨嵴连续,证明22

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近折段应达3~5cm以上,或从其前方突破骨皮质。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23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当手下有明显的骨折复位感,且手下触摸锁骨骨嵴连续,证明复位准确,两手分别维持远近骨折端位置,助手用骨锤自外向内击打克氏针使其顺行进入近折段髓腔,如克氏针顺利进入近骨折端髓腔。锁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维持骨折端位置,手法触摸结合X线片确定远骨折端断面形态,取直径2.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穿出皮肤。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通过针尖在骨端滑动触探的方法确定断面的形态及范围,进而确定髓腔的位置,将克氏针刺入髓腔内,用骨锤击打针尾,当克氏针进入1.患者取端坐位坐于高度适宜的登子上或仰卧于手术床上,采用肩部手术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及铺无菌巾,充分暴露患侧肩部前后侧皮肤。手术治疗多数学者认为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直视下准确复位及牢固固定骨折端,但存在创伤大及切口影响美观等弊端。维持骨折端位置,手法触摸结合X线片确定远骨折端断面形态,取直径2.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近折段应达3~5cm以上,或从其前方突破骨皮质。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术者站于左侧,通过手指的触摸确定骨折断端的位置,通常可清楚触及近骨折端及远折段外侧部分。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形似常用巾钳,长20cm,钳环内径2.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复,给予适当外固定限制活动。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使克氏针保持弯向后侧的弧形,以利于针尖沿髓腔外折段髓腔方向前进。多为跌倒时手掌或肩外侧着地,暴力经上肢、肩锁关节传导所致。回旋提起远骨折端时,如手下感到有明显弹性阻挡感时,则证明断端被软组织阻挡,应在回旋的同时向外牵拉远骨折端,通过矫正重叠移位解脱软组织对断端的阻挡。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穿出皮肤。手法检查锁骨骨折端的稳定性好,将针尾折弯剪短、埋于肩胛骨上缘皮下。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分型分类多采用Craig分型,分为中、远、近1/3骨折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入路),或全麻。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入路),或全麻。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术者右手持端提钳带动锁骨外折段先向外后轻轻牵拉,紧接着向上提拉,同时左手拇食指捏住近骨骨折端向下前方按压,以解除近骨骨折端对远骨折端的阻挡,使远骨折端绕过近骨折端的阻挡达到近骨折端的前上方,手法可清楚触摸到位于皮下的远骨折端断面。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临床表现上骨折局部肿胀、畸形,近折端上翘,上臂连同肩部下坠。锁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

手法检查锁骨骨折端的稳定性好,将针尾折弯剪短、埋于肩胛骨上缘皮下。消毒,无菌包扎。检查尺桡动脉搏动,颈腕带悬吊前臂,结束手术。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24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25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26锁骨骨折概述锁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5%~5.1%,占肩部骨折的53.1%。锁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较少见。多为跌倒时手掌或肩外侧着地,暴力经上肢、肩锁关节传导所致。临床表现上骨折局部肿胀、畸形,近折端上翘,上臂连同肩部下坠。锁骨骨折概述锁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5%27

分型分类多采用Craig分型,分为中、远、近1/3骨折分型分类多采用Craig分型,分为中、远、近1/3骨折28骨折移位特点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骨折移位特点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29外观畸形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外观畸形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30治疗现状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复,给予适当外固定限制活动。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手术治疗多数学者认为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直视下准确复位及牢固固定骨折端,但存在创伤大及切口影响美观等弊端。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好、恢复快及不影响美观等优点。治疗现状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31器械准备

器械准备32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多数学者认为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直视下准确复位及牢固固定骨折端,但存在创伤大及切口影响美观等弊端。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复,给予适当外固定限制活动。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近折段应达3~5cm以上,或从其前方突破骨皮质。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入路),或全麻。手术治疗多数学者认为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直视下准确复位及牢固固定骨折端,但存在创伤大及切口影响美观等弊端。当手下有明显的骨折复位感,且手下触摸锁骨骨嵴连续,证明复位准确,两手分别维持远近骨折端位置,助手用骨锤自外向内击打克氏针使其顺行进入近折段髓腔,如克氏针顺利进入近骨折端髓腔。通过针尖在骨端滑动触探的方法确定断面的形态及范围,进而确定髓腔的位置,将克氏针刺入髓腔内,用骨锤击打针尾,当克氏针进入1.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穿出皮肤。5mm克氏针自远骨折断端内侧约1cm刺入皮肤,探及骨折断面。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使克氏针保持弯向后侧的弧形,以利于针尖沿髓腔外折段髓腔方向前进。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穿出皮肤。形似常用巾钳,长20cm,钳环内径2.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锁骨端提钳介绍形似常用巾钳,长20cm,钳环内径2.3cm,钳夹间距0.4cm,钳尖直径0.1cm,根部直径0.25~0.3cm,成锥形。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33麻醉与体位麻醉方法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入路),或全麻。手术体位患者取端坐位坐于高度适宜的登子上或仰卧于手术床上,采用肩部手术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及铺无菌巾,充分暴露患侧肩部前后侧皮肤。麻醉与体位麻醉方法34钳夹远骨折端

术者站于左侧,通过手指的触摸确定骨折断端的位置,通常可清楚触及近骨折端及远折段外侧部分。钳夹远骨折端术者站于左侧,通过手指的触摸确定骨折断端的位置35

用锁骨端提钳于远骨折段前后缘距近骨折端约1cm左右由上向下刺入皮肤,进而通过各层软组织,两钳齿探及远骨折段上缘骨皮质,此时,令两钳齿在骨质表面滑动张开,逐步沿远骨折端前后缘向深部滑动,直至齿尖深度达远折段上下径1/22/3时,扣紧钳齿,使两钳齿夹持住远折段,试行向上提拉端提钳以确定夹持可靠。用锁骨端提钳于远骨折段前后缘距近骨折端约1cm左右由上36回旋远骨折端

术者右手持端提钳带动锁骨外折段先向外后轻轻牵拉,紧接着向上提拉,同时左手拇食指捏住近骨骨折端向下前方按压,以解除近骨骨折端对远骨折端的阻挡,使远骨折端绕过近骨折端的阻挡达到近骨折端的前上方,手法可清楚触摸到位于皮下的远骨折端断面。回旋远骨折端术者右手持端提钳带动锁骨外折段先向外后轻轻牵拉37

回旋提起远骨折端时,如手下感到有明显弹性阻挡感时,则证明断端被软组织阻挡,应在回旋的同时向外牵拉远骨折端,通过矫正重叠移位解脱软组织对断端的阻挡。回旋提起远骨折端时,如手下感到有明显弹性阻挡感时,则证明38逆行穿针

维持骨折端位置,手法触摸结合X线片确定远骨折端断面形态,取直径2.5mm克氏针自远骨折断端内侧约1cm刺入皮肤,探及骨折断面。逆行穿针维持骨折端位置,手法触摸结合X线片确定远骨折端断面39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近折段应达3~5cm以上,或从其前方突破骨皮质。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复,给予适当外固定限制活动。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或青枝骨折不需手法整复,给予适当外固定限制活动。52cm且阻力明显增大时,改用骨钻带动克氏针进入。分型分类多采用Craig分型,分为中、远、近1/3骨折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使克氏针保持弯向后侧的弧形,以利于针尖沿髓腔外折段髓腔方向前进。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锁骨位于皮下,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头部向患侧偏斜,锁骨上窝消失。多为跌倒时手掌或肩外侧着地,暴力经上肢、肩锁关节传导所致。5mm克氏针自远骨折断端内侧约1cm刺入皮肤,探及骨折断面。多为跌倒时手掌或肩外侧着地,暴力经上肢、肩锁关节传导所致。形似常用巾钳,长20cm,钳环内径2.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锁骨中1/3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骨折端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向前、向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入路),或全麻。锁骨骨折在治疗上大致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治疗方法。

通过针尖在骨端滑动触探的方法确定断面的形态及范围,进而确定髓腔的位置,将克氏针刺入髓腔内,用骨锤击打针尾,当克氏针进入1.52cm且阻力明显增大时,改用骨钻带动克氏针进入。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40

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使克氏针保持弯向后侧的弧形,以利于针尖沿髓腔外折段髓腔方向前进。边进针边调整方向,使克氏针保持弯向后侧的弧形,以利于针尖41

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穿出皮肤。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42

检查针尖处可见少量骨屑检查针尖处可见少量骨屑43

将钢针尾部斜行剪断,使其成为锐角,用骨钻自后侧夹持并带动克氏针向后退至针尾进入皮肤并与远骨折端断面平齐。将钢针尾部斜行剪断,使其成为锐角,用骨钻自后侧夹持并44骨折端复位与固定

术者左手拇食指捏住近骨折端维持其正常的解剖位置不动,右手持端提钳带动外折段向上提拉的同时向外牵拉,利用远骨折端对近骨折端,同时矫正侧向移位与重叠移位。骨折端复位与固定术者左手拇食指捏住近骨折端维持其正常的解剖45

当手下有明显的骨折复位感,且手下触摸锁骨骨嵴连续,证明复位准确,两手分别维持远近骨折端位置,助手用骨锤自外向内击打克氏针使其顺行进入近折段髓腔,如克氏针顺利进入近骨折端髓腔。当手下有明显的骨折复位感,且手下触摸锁骨骨嵴连续,证明46

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近折段应达3~5cm以上,或从其前方突破骨皮质。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47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当手下有明显的骨折复位感,且手下触摸锁骨骨嵴连续,证明复位准确,两手分别维持远近骨折端位置,助手用骨锤自外向内击打克氏针使其顺行进入近折段髓腔,如克氏针顺利进入近骨折端髓腔。锁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对于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患者,多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或T形夹板固定法。维持骨折端位置,手法触摸结合X线片确定远骨折端断面形态,取直径2.钢针最终从锁骨外侧向后的弯曲处突破并从肩锁关节内后侧穿出皮肤。优选锁骨骨折闭合穿针术通过针尖在骨端滑动触探的方法确定断面的形态及范围,进而确定髓腔的位置,将克氏针刺入髓腔内,用骨锤击打针尾,当克氏针进入1.患者取端坐位坐于高度适宜的登子上或仰卧于手术床上,采用肩部手术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及铺无菌巾,充分暴露患侧肩部前后侧皮肤。手术治疗多数学者认为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直视下准确复位及牢固固定骨折端,但存在创伤大及切口影响美观等弊端。维持骨折端位置,手法触摸结合X线片确定远骨折端断面形态,取直径2.但常遗留明显外观畸形,产生骨折不愈合的病例并不少见。复位与固定成功后,X线透视检查骨折对位及固定情况,克氏针进入近折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