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NXPowerLite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NXPowerLite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NXPowerLite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NXPowerLite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NXPowerLite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2、神经冲动3

、神经冲动的传导4、突触的信号传导第2页/共59页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1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胞体、突起(轴突、树突)。细胞膜:传导电冲动胞体:营养和整合中心。细胞核大、有丰富的神经原纤维。树突:较短、有小突起,是接受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入胞体的重要结构。轴突:一般只有一个,细长。起始部位称轴丘,其末梢分支很多并形成终扣。轴突外周有髓鞘包着。轴突传出神经冲动。第3页/共59页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2脊髓及神经第4页/共59页脊髓及神经第4页/共59页3第5页/共59页第5页/共59页42.神经冲动神经:结缔组织包围着的许多神经纤维(轴突)。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兴奋。即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出去。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播。第6页/共59页2.神经冲动神经:结缔组织包围着的许多神经纤维(轴突)。第65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时,细胞膜内积聚负电荷,细胞膜外积聚着正电荷,膜内外存在着-70mV电位差。呈极化状态。第7页/共59页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6机制(1)膜内的蛋白质等生物达分子带负电荷。

(2)细胞内K离子的含量多于细胞外K离子的含量,细胞内Na离子的含量少于细胞外Na离子的含量。(3)细胞膜对K离子于Na离子的通透性是不同的,轴突膜对Na离子的透性低,而对K离子的透性高,此时,细胞外的Na离子很难再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的K离子却可以扩散出去。这样,细胞膜两侧的电荷分布就发生了变化,使膜外侧呈正电性,而膜内侧呈负电性。第8页/共59页机制第8页/共59页7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产生细胞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变化,首先Na离子通道打开,少量Na离子的流入,导致轴突膜电位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起瞬时间Na离子的大量内流,离子经通道的流动产生了电流,电流改变了膜电位,这就是电信号。去极化,至中性后继续反极化。随着膜内正离子增加,Na离子通道逐渐关闭,而这时K离子继续外流,由于K离子流出,使膜再次极化,膜极性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在去极化-反极化-再极化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即由膜的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再到外正内负的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第9页/共59页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产生第9页/共59页8动作电位第10页/共59页动作电位第10页/共59页93、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传导第11页/共59页3、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第11页/共59页10第12页/共59页第12页/共59页11传入神经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两人因此项工作获1936年诺贝尔医学与理学奖。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经过12年,1933年由英国科学家HenryHDale证实,这个化学物质是乙酰胆碱。表面折叠起来增大脑部面积和协调性,被沟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四个脑叶。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时,细胞膜内积聚负电荷,细胞膜外积聚着正电荷,膜内外存在着-70mV电位差。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2、中枢所在部位不同;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2、中枢所在部位不同;4、神经分布形式不同。简述人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在兴奋部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刺激了相邻的部位,则两者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域值则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连续传导。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髓鞘间断处)神经兴奋是从一个郎氏结跳跃到下一个郎氏结。跳跃传导。第13页/共59页传入神经神经冲动的传导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在兴奋12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电位恒定,各神经纤维传间的传导互不影响,具绝缘性。第14页/共59页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电位恒定,134、突触的信号传导突触:神经末梢(轴突的末端终板)与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联结处。即神经元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装置。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第15页/共59页4、突触的信号传导突触:神经末梢(轴突的末端终板)与另一个神144、突触的信号传导动作电位通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播。神经突触包括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种。第16页/共59页4、突触的信号传导动作电位通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15第17页/共59页第17页/共59页16跨越细胞间隙传导神经冲动的两种方式:

电突触化学突触

间隙2nm20nm

传导电位神经递质

逆向可以不可以已知,绝大多数突触为化学突触。化学突触:即信息以化学物质(递质)的形式从前一神经元向后一神经元传递。神经元在突触处释放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突触后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殊受体,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而使神经冲动的信号传播下去。这种情况下的突触称为化学突触。化学突触常见于高等动物,如:脊椎动物,人体。第18页/共59页跨越细胞间隙传导神经冲动的两种方式:

17化学突触突触前膜内侧有几百上千个“突触小泡”,每个小泡内含化学递质分子。当冲动到达前膜时,就会导致一定量的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出递质进入间隙。递质扩散到后膜,即同后膜上特异的受体结合,继而引发后膜电位变化。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第19页/共59页化学突触突触前膜内侧有几百上千个“突触小泡”,每个小泡内含化18神经递质

1921年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证实神经递质的存在。经过12年,1933年由英国科学家HenryHDale证实,这个化学物质是乙酰胆碱。两人因此项工作获1936年诺贝尔医学与理学奖。迄今已发现的神经递质已有十几种,大多数是一些有机小分子。乙酰胆碱是最普遍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细胞释放,通过受体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引起突触后细胞的反应。第20页/共59页神经递质1921年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证实神经递质的19电突触在电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仅有约2纳米左右的间隙,且有若干间断的膜融合,融合膜有小孔,电阻很低,易于离子通过。当冲动到达时,可以无滞缓地从前膜传导到后膜。电突触的传导方向一般是双向的,但也有例外情况,即从前一神经元传向后一神经元比相反方向的传导要容易。电突触常见于低等动物如:蚯蚓、虾、海参等。

第21页/共59页电突触在电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仅有约2纳米左右的间隙20

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整合器随时接受成百上千个信息,进行加工,作出决定:兴奋/抑制。

随时输出大量信息至不同胞体。

第22页/共59页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整合器随时接受成百上千个信息,进行加工21二、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的演变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3.人的神经系统第23页/共59页二、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的演变第23页/共59页22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消耗能量、紧张状态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保存能量、安静状态副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脑干即神经元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装置。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节前纤维节后纤维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消耗能量、紧张状态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保存能量、安静状态副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大多数大脑活动产生在大脑外部的灰质区(2-4mm厚)-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双重神经支配。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传入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的演变腔肠动物开始:神经网神经节连成神经索脑。在动物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动物神经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的演化。

第24页/共59页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消耗能量、紧张状态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保23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鸟、哺乳动物:脑是神经系统的主导地位。大脑:大为发达,进化主流。脑中脑:变化不大小脑:逐渐发展第25页/共59页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第25页/共59页24人的神经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3.人的神经系统第26页/共59页人的神经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神经系统的结构第26页/共253.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脊髓

脑干脑

小脑

间脑(丘脑、下丘脑)

大脑(端脑)延髓脑桥中脑脊神经脑神经神经系统二、神经系统的结构第27页/共59页3.人的神经系统26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

第28页/共59页传入神经第28页/27(1)脊髓白质:神经束,传递神经冲动灰质:胞体、树突,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中央管。灰质横切面呈“H”形,主要由胞体、树突构成;白质在灰质外面,由成束的神经纤维构成。后根前根第29页/共59页(1)脊髓白质:神经束,传递神经冲动脊髓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28

后角白质灰质前角

后根神经节前根脊神经(1)脊髓第30页/共59页后角后根(1)脊髓第30页/共59页29(2)脑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组成,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下端为延髓,向下与脊髓相连,宽大的中部为脑桥,上端缩窄的部分为中脑,向上与间脑相连。脑干是大脑、小脑与脊髓之间连系的干道。此外,脑干内还有许多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小脑:有中央与左右半球,外灰质内白质,是平衡、协调肌肉运动的控制中心。大脑:左右两半球、胼胝体,外灰质为大脑皮层,内白质髓质,最高级控制中枢。第31页/共59页(2)脑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组30第32页/共59页第32页/共59页31(3)脑神经:12对第33页/共59页(3)脑神经:12对第33页/共59页32(4)脊神经:31对,脊神经是混合神经第34页/共59页(4)脊神经:31对,脊神经是混合神经第34页/共59页33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

第35页/共59页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

第35页/共534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36页/共59页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第3635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反射。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第37页/共59页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第3736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时,细胞膜内积聚负电荷,细胞膜外积聚着正电荷,膜内外存在着-70mV电位差。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大脑皮层的功能

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中央思维联合区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当冲动到达时,可以无滞缓地从前膜传导到后膜。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慢波睡眠(正相睡眠):低级中枢效应器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小脑:逐渐发展小脑小脑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发出节前纤维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下端为延髓,向下与脊髓相连,宽大的中部为脑桥,上端缩窄的部分为中脑,向上与间脑相连。脑干(4)脊神经:31对,脊神经是混合神经乙酰胆碱是最普遍的神经递质。传入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是条件反射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入(感觉)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属周围神经系统属中枢神经系统属周围神经系统第38页/共59页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37第39页/共59页第39页/共59页38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如膝跳反射,膝部感受器大腿感觉神经元脊髓处的运动神经元大腿效应器只经过两个神经元的反射弧。复杂的反射弧:经过多个神经元,需要脊髓或脑部的中间神经元。有的还需多个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如刺痛反射:手指感受器手指感觉神经元脊髓中枢、脑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手臂效应器(手臂肌肉收缩)。

小脑维持平衡,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控制随意运动。第40页/共59页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40页/共59页39第41页/共59页第41页/共59页40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过内脏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或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指分布于内脏和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运动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受人的大脑和意志的支配。根据传出神经的特点分:交感神经内脏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第42页/共59页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42页/共59页41(1)内脏神经系统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1、所支配的效应器不同;内脏神经系统不受意志支配。

2、中枢所在部位不同;

3、传出通路的结构不同:内脏传出神经纤维必须在中枢外的神经节换一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后纤维。

4、神经分布形式不同。

5、神经纤维成分不同:内脏神经无髓鞘或有薄鞘。第43页/共59页(1)内脏神经系统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第43页42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第44页/共59页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第44页/共59页43

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发出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节前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

节前纤维节后纤维低级中枢效应器第45页/共59页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44(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双重神经支配。内脏的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消耗能量、紧张状态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保存能量、安静状态副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 第46页/共59页(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双重神经支配。第46页/共5945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第47页/共59页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第446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灰质:胞体、树突,低级神经中枢(1)内脏神经系统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乙酰胆碱是最普遍的神经递质。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五个环节):4、神经分布形式不同。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细胞释放,通过受体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引起突触后细胞的反应。在电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仅有约2纳米左右的间隙,且有若干间断的膜融合,融合膜有小孔,电阻很低,易于离子通过。简述人神经系统的组成。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大多数大脑活动产生在大脑外部的灰质区(2-4mm厚)-细胞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变化,首先Na离子通道打开,少量Na离子的流入,导致轴突膜电位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起瞬时间Na离子的大量内流,离子经通道的流动产生了电流,电流改变了膜电位,这就是电信号。白质:神经束,传递神经冲动低级中枢效应器(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双重神经支配。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去极化-反极化-再极化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即由膜的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再到外正内负的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运动神经)内脏神经(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简单的反射;脑干:有很多内脏反射中枢;下丘脑:控制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大脑皮层的内脏控制区-边缘皮层。第48页/共59页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47

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2.大脑皮层的功能3.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4.大脑皮层的电活动5.睡眠和觉醒第49页/共59页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第49页/共59页48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语言、分析等、条件反射都与大脑密切相关。脑位于头骨里,它被脑膜、脑脊髓、流质包围保护。大脑表面灰质是神经胞体部位,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组成,

通过叫白质的神经纤维联接起来;表面折叠起来增大脑部面积和协调性

,被沟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四个脑叶。大多数大脑活动产生在大脑外部的灰质区(2-4mm厚)-

大脑皮层.第50页/共59页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第50页/共59页49第51页/共59页第51页/共59页50

2.大脑皮层的功能

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中央思维联合区等。第52页/共59页2.大脑皮层的功能

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512.大脑皮层的功能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性颠倒(头部双侧、正立)、功能越精细面积越大。感觉区(中央后回):对侧性颠倒(头面部双侧、正立)、感觉越敏感面积越大。视区:枕叶后部。听区:颞叶上部。第53页/共59页2.大脑皮层的功能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性颠倒(头部双侧、52感觉区第54页/共59页感觉区第54页/共59页533.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左半球:主要支配说话、写字、数学计算和程序逻辑推理等等理性思维,控制神经活动占主导地位,“理性”脑。——思想型。右半球:支配想象力、空间感觉、艺术与音乐能力、理解复杂的关系,“感性”脑。——艺术型。第55页/共59页3.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第55页/共59页544.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脑电图(EEG):从头皮记录到的脑细胞群自发性电位变化的波形。脑电图的波型:α波-清醒安静状态,β波-紧张活动状态,θ波-幼儿(10岁前)、成人困倦,δ波-婴儿、成人睡眠期间。脑电图可以监测大脑皮层的完好、损伤情况。第56页/共59页4.大脑皮层的电活动第56页/共59页555.睡眠和觉醒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正相睡眠):感觉、反应均减慢。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部分运动加快。生理意义:此期内脑内蛋白质合成↑,对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利,促进记忆,促进精力恢复,有利于新的突触建立。第57页/共59页5.睡眠和觉醒睡眠的时相:第57页/共59页56随着膜内正离子增加,Na离子通道逐渐关闭,而这时K离子继续外流,由于K离子流出,使膜再次极化,膜极性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髓鞘间断处)神经兴奋是从一个郎氏结跳跃到下一个郎氏结。迄今已发现的神经递质已有十几种,大多数是一些有机小分子。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髓鞘间断处)神经兴奋是从一个郎氏结跳跃到下一个郎氏结。人的神经系统5、神经纤维成分不同:内脏神经无髓鞘或有薄鞘。生理意义:此期内脑内蛋白质合成↑,对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利,促进记忆,促进精力恢复,有利于新的突触建立。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播。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下丘脑:控制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当冲动到达前膜时,就会导致一定量的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出递质进入间隙。树突:较短、有小突起,是接受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入胞体的重要结构。脊髓处的运动神经元大腿效应器低级中枢效应器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发出节前纤维灰质:胞体、树突,低级神经中枢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神经联络全身各部分使动物成为统一体;对外来信息分析、综合、贮存和加工处理;调控全身使各器官维持最佳工作状态;对外实现最适的反应活动;保证组织代谢营养平衡。第58页/共59页随着膜内正离子增加,Na离子通道逐渐关闭,而这时K离子继续外57思考题1.简述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的机制。2.简述人神经系统的组成。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什么?4.大脑是怎样控制运动的?第59页/共59页思考题1.简述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的机制。第59页/共59页58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2、神经冲动3

、神经冲动的传导4、突触的信号传导第2页/共59页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59第5页/共59页第5页/共59页60第12页/共59页第12页/共59页613.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脊髓

脑干脑

小脑

间脑(丘脑、下丘脑)

大脑(端脑)延髓脑桥中脑脊神经脑神经神经系统二、神经系统的结构第27页/共59页3.人的神经系统62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

第28页/共59页传入神经第28页/63(3)脑神经:12对第33页/共59页(3)脑神经:12对第33页/共59页64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语言、分析等、条件反射都与大脑密切相关。脑位于头骨里,它被脑膜、脑脊髓、流质包围保护。大脑表面灰质是神经胞体部位,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组成,

通过叫白质的神经纤维联接起来;表面折叠起来增大脑部面积和协调性

,被沟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四个脑叶。大多数大脑活动产生在大脑外部的灰质区(2-4mm厚)-

大脑皮层.第50页/共59页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第50页/共59页65低级中枢效应器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乙酰胆碱是最普遍的神经递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细胞内K离子的含量多于细胞外K离子的含量,细胞内Na离子的含量少于细胞外Na离子的含量。简述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的机制。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副交感神经2、中枢所在部位不同;(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即神经元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装置。灰质:胞体、树突,低级神经中枢(3)细胞膜对K离子于Na离子的通透性是不同的,轴突膜对Na离子的透性低,而对K离子的透性高,此时,细胞外的Na离子很难再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的K离子却可以扩散出去。神经元的结构:胞体、突起(轴突、树突)。大多数大脑活动产生在大脑外部的灰质区(2-4mm厚)-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性颠倒(头部双侧、正立)、功能越精细面积越大。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整合器随时接受成百上千个信息,进行加工,作出决定:兴奋/抑制。大脑皮层的功能

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中央思维联合区等。鸟、哺乳动物:脑是神经系统的主导地位。此外,脑干内还有许多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细胞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变化,首先Na离子通道打开,少量Na离子的流入,导致轴突膜电位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起瞬时间Na离子的大量内流,离子经通道的流动产生了电流,电流改变了膜电位,这就是电信号。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双重神经支配。(2)细胞内K离子的含量多于细胞外K离子的含量,细胞内Na离子的含量少于细胞外Na离子的含量。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大脑:大脑皮层的内脏控制区-边缘皮层。反射: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反射。生理意义:此期内脑内蛋白质合成↑,对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利,促进记忆,促进精力恢复,有利于新的突触建立。电突触的传导方向一般是双向的,但也有例外情况,即从前一神经元传向后一神经元比相反方向的传导要容易。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在动物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动物神经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的演化。鸟、哺乳动物:脑是神经系统的主导地位。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当冲动到达时,可以无滞缓地从前膜传导到后膜。慢波睡眠(正相睡眠):乙酰胆碱是最普遍的神经递质。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5.睡眠和觉醒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正相睡眠):感觉、反应均减慢。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部分运动加快。生理意义:此期内脑内蛋白质合成↑,对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利,促进记忆,促进精力恢复,有利于新的突触建立。第57页/共59页低级中枢66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2、神经冲动3

、神经冲动的传导4、突触的信号传导第2页/共59页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67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胞体、突起(轴突、树突)。细胞膜:传导电冲动胞体:营养和整合中心。细胞核大、有丰富的神经原纤维。树突:较短、有小突起,是接受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入胞体的重要结构。轴突:一般只有一个,细长。起始部位称轴丘,其末梢分支很多并形成终扣。轴突外周有髓鞘包着。轴突传出神经冲动。第3页/共59页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的68脊髓及神经第4页/共59页脊髓及神经第4页/共59页69第5页/共59页第5页/共59页702.神经冲动神经:结缔组织包围着的许多神经纤维(轴突)。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刺激、传导兴奋。即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出去。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播。第6页/共59页2.神经冲动神经:结缔组织包围着的许多神经纤维(轴突)。第671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时,细胞膜内积聚负电荷,细胞膜外积聚着正电荷,膜内外存在着-70mV电位差。呈极化状态。第7页/共59页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72机制(1)膜内的蛋白质等生物达分子带负电荷。

(2)细胞内K离子的含量多于细胞外K离子的含量,细胞内Na离子的含量少于细胞外Na离子的含量。(3)细胞膜对K离子于Na离子的通透性是不同的,轴突膜对Na离子的透性低,而对K离子的透性高,此时,细胞外的Na离子很难再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的K离子却可以扩散出去。这样,细胞膜两侧的电荷分布就发生了变化,使膜外侧呈正电性,而膜内侧呈负电性。第8页/共59页机制第8页/共59页73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产生细胞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变化,首先Na离子通道打开,少量Na离子的流入,导致轴突膜电位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起瞬时间Na离子的大量内流,离子经通道的流动产生了电流,电流改变了膜电位,这就是电信号。去极化,至中性后继续反极化。随着膜内正离子增加,Na离子通道逐渐关闭,而这时K离子继续外流,由于K离子流出,使膜再次极化,膜极性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在去极化-反极化-再极化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即由膜的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再到外正内负的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第9页/共59页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产生第9页/共59页74动作电位第10页/共59页动作电位第10页/共59页753、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传导第11页/共59页3、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第11页/共59页76第12页/共59页第12页/共59页77传入神经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两人因此项工作获1936年诺贝尔医学与理学奖。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经过12年,1933年由英国科学家HenryHDale证实,这个化学物质是乙酰胆碱。表面折叠起来增大脑部面积和协调性,被沟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四个脑叶。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时,细胞膜内积聚负电荷,细胞膜外积聚着正电荷,膜内外存在着-70mV电位差。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2、中枢所在部位不同;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2、中枢所在部位不同;4、神经分布形式不同。简述人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在兴奋部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刺激了相邻的部位,则两者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域值则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连续传导。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髓鞘间断处)神经兴奋是从一个郎氏结跳跃到下一个郎氏结。跳跃传导。第13页/共59页传入神经神经冲动的传导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在兴奋78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电位恒定,各神经纤维传间的传导互不影响,具绝缘性。第14页/共59页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电位恒定,794、突触的信号传导突触:神经末梢(轴突的末端终板)与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联结处。即神经元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装置。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第15页/共59页4、突触的信号传导突触:神经末梢(轴突的末端终板)与另一个神804、突触的信号传导动作电位通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播。神经突触包括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种。第16页/共59页4、突触的信号传导动作电位通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81第17页/共59页第17页/共59页82跨越细胞间隙传导神经冲动的两种方式:

电突触化学突触

间隙2nm20nm

传导电位神经递质

逆向可以不可以已知,绝大多数突触为化学突触。化学突触:即信息以化学物质(递质)的形式从前一神经元向后一神经元传递。神经元在突触处释放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突触后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殊受体,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而使神经冲动的信号传播下去。这种情况下的突触称为化学突触。化学突触常见于高等动物,如:脊椎动物,人体。第18页/共59页跨越细胞间隙传导神经冲动的两种方式:

83化学突触突触前膜内侧有几百上千个“突触小泡”,每个小泡内含化学递质分子。当冲动到达前膜时,就会导致一定量的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出递质进入间隙。递质扩散到后膜,即同后膜上特异的受体结合,继而引发后膜电位变化。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第19页/共59页化学突触突触前膜内侧有几百上千个“突触小泡”,每个小泡内含化84神经递质

1921年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证实神经递质的存在。经过12年,1933年由英国科学家HenryHDale证实,这个化学物质是乙酰胆碱。两人因此项工作获1936年诺贝尔医学与理学奖。迄今已发现的神经递质已有十几种,大多数是一些有机小分子。乙酰胆碱是最普遍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细胞释放,通过受体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引起突触后细胞的反应。第20页/共59页神经递质1921年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证实神经递质的85电突触在电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仅有约2纳米左右的间隙,且有若干间断的膜融合,融合膜有小孔,电阻很低,易于离子通过。当冲动到达时,可以无滞缓地从前膜传导到后膜。电突触的传导方向一般是双向的,但也有例外情况,即从前一神经元传向后一神经元比相反方向的传导要容易。电突触常见于低等动物如:蚯蚓、虾、海参等。

第21页/共59页电突触在电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仅有约2纳米左右的间隙86

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整合器随时接受成百上千个信息,进行加工,作出决定:兴奋/抑制。

随时输出大量信息至不同胞体。

第22页/共59页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整合器随时接受成百上千个信息,进行加工87二、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的演变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3.人的神经系统第23页/共59页二、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的演变第23页/共59页88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消耗能量、紧张状态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保存能量、安静状态副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脑干即神经元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装置。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节前纤维节后纤维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消耗能量、紧张状态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保存能量、安静状态副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大多数大脑活动产生在大脑外部的灰质区(2-4mm厚)-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双重神经支配。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传入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系统的演变腔肠动物开始:神经网神经节连成神经索脑。在动物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动物神经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的演化。

第24页/共59页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消耗能量、紧张状态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保89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鸟、哺乳动物:脑是神经系统的主导地位。大脑:大为发达,进化主流。脑中脑:变化不大小脑:逐渐发展第25页/共59页2.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第25页/共59页90人的神经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3.人的神经系统第26页/共59页人的神经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神经系统的结构第26页/共913.人的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脊髓

脑干脑

小脑

间脑(丘脑、下丘脑)

大脑(端脑)延髓脑桥中脑脊神经脑神经神经系统二、神经系统的结构第27页/共59页3.人的神经系统92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

第28页/共59页传入神经第28页/93(1)脊髓白质:神经束,传递神经冲动灰质:胞体、树突,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中央管。灰质横切面呈“H”形,主要由胞体、树突构成;白质在灰质外面,由成束的神经纤维构成。后根前根第29页/共59页(1)脊髓白质:神经束,传递神经冲动脊髓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94

后角白质灰质前角

后根神经节前根脊神经(1)脊髓第30页/共59页后角后根(1)脊髓第30页/共59页95(2)脑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组成,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下端为延髓,向下与脊髓相连,宽大的中部为脑桥,上端缩窄的部分为中脑,向上与间脑相连。脑干是大脑、小脑与脊髓之间连系的干道。此外,脑干内还有许多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小脑:有中央与左右半球,外灰质内白质,是平衡、协调肌肉运动的控制中心。大脑:左右两半球、胼胝体,外灰质为大脑皮层,内白质髓质,最高级控制中枢。第31页/共59页(2)脑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组96第32页/共59页第32页/共59页97(3)脑神经:12对第33页/共59页(3)脑神经:12对第33页/共59页98(4)脊神经:31对,脊神经是混合神经第34页/共59页(4)脊神经:31对,脊神经是混合神经第34页/共59页99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

第35页/共59页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

第35页/共5100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36页/共59页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第36101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反射。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第37页/共59页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1.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第37102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时,细胞膜内积聚负电荷,细胞膜外积聚着正电荷,膜内外存在着-70mV电位差。反射弧:进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大脑皮层的功能

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中央思维联合区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当冲动到达时,可以无滞缓地从前膜传导到后膜。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慢波睡眠(正相睡眠):低级中枢效应器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小脑:逐渐发展小脑小脑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发出节前纤维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脑干下端为延髓,向下与脊髓相连,宽大的中部为脑桥,上端缩窄的部分为中脑,向上与间脑相连。脑干(4)脊神经:31对,脊神经是混合神经乙酰胆碱是最普遍的神经递质。传入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是条件反射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入(感觉)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属周围神经系统属中枢神经系统属周围神经系统第38页/共59页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即未接受刺激,未发生神经冲动103第39页/共59页第39页/共59页104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如膝跳反射,膝部感受器大腿感觉神经元脊髓处的运动神经元大腿效应器只经过两个神经元的反射弧。复杂的反射弧:经过多个神经元,需要脊髓或脑部的中间神经元。有的还需多个传出神经元、效应器。如刺痛反射:手指感受器手指感觉神经元脊髓中枢、脑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手臂效应器(手臂肌肉收缩)。

小脑维持平衡,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控制随意运动。第40页/共59页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40页/共59页105第41页/共59页第41页/共59页106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过内脏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或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指分布于内脏和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运动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受人的大脑和意志的支配。根据传出神经的特点分:交感神经内脏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第42页/共59页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42页/共59页107(1)内脏神经系统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1、所支配的效应器不同;内脏神经系统不受意志支配。

2、中枢所在部位不同;

3、传出通路的结构不同:内脏传出神经纤维必须在中枢外的神经节换一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后纤维。

4、神经分布形式不同。

5、神经纤维成分不同:内脏神经无髓鞘或有薄鞘。第43页/共59页(1)内脏神经系统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第43页108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第44页/共59页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第44页/共59页109

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发出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节前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

节前纤维节后纤维低级中枢效应器第45页/共59页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效应器需经过两个神经元110(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双重神经支配。内脏的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消耗能量、紧张状态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保存能量、安静状态副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 第46页/共59页(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双重神经支配。第46页/共59111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第47页/共59页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第411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特点灰质:胞体、树突,低级神经中枢(1)内脏神经系统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乙酰胆碱是最普遍的神经递质。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五个环节):4、神经分布形式不同。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细胞释放,通过受体作用于突触后细胞,引起突触后细胞的反应。在电突触部位,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仅有约2纳米左右的间隙,且有若干间断的膜融合,融合膜有小孔,电阻很低,易于离子通过。简述人神经系统的组成。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大多数大脑活动产生在大脑外部的灰质区(2-4mm厚)-细胞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变化,首先Na离子通道打开,少量Na离子的流入,导致轴突膜电位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起瞬时间Na离子的大量内流,离子经通道的流动产生了电流,电流改变了膜电位,这就是电信号。白质:神经束,传递神经冲动低级中枢效应器(2)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双重神经支配。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去极化-反极化-再极化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即由膜的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再到外正内负的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运动神经)内脏神经(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简单的反射;脑干:有很多内脏反射中枢;下丘脑:控制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大脑皮层的内脏控制区-边缘皮层。第48页/共59页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113

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2.大脑皮层的功能3.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4.大脑皮层的电活动5.睡眠和觉醒第49页/共59页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第49页/共59页114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语言、分析等、条件反射都与大脑密切相关。脑位于头骨里,它被脑膜、脑脊髓、流质包围保护。大脑表面灰质是神经胞体部位,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组成,

通过叫白质的神经纤维联接起来;表面折叠起来增大脑部面积和协调性

,被沟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四个脑叶。大多数大脑活动产生在大脑外部的灰质区(2-4mm厚)-

大脑皮层.第50页/共59页四人脑1.人脑的结构:第50页/共59页115第51页/共59页第51页/共59页116

2.大脑皮层的功能

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中央思维联合区等。第52页/共59页2.大脑皮层的功能

运动区、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1172.大脑皮层的功能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性颠倒(头部双侧、正立)、功能越精细面积越大。感觉区(中央后回):对侧性颠倒(头面部双侧、正立)、感觉越敏感面积越大。视区:枕叶后部。听区:颞叶上部。第53页/共59页2.大脑皮层的功能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性颠倒(头部双侧、118感觉区第54页/共59页感觉区第54页/共59页1193.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左半球:主要支配说话、写字、数学计算和程序逻辑推理等等理性思维,控制神经活动占主导地位,“理性”脑。——思想型。右半球:支配想象力、空间感觉、艺术与音乐能力、理解复杂的关系,“感性”脑。——艺术型。第55页/共59页3.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特点第55页/共59页1204.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脑电图(EEG):从头皮记录到的脑细胞群自发性电位变化的波形。脑电图的波型:α波-清醒安静状态,β波-紧张活动状态,θ波-幼儿(10岁前)、成人困倦,δ波-婴儿、成人睡眠期间。脑电图可以监测大脑皮层的完好、损伤情况。第56页/共59页4.大脑皮层的电活动第56页/共59页1215.睡眠和觉醒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正相睡眠):感觉、反应均减慢。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部分运动加快。生理意义:此期内脑内蛋白质合成↑,对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利,促进记忆,促进精力恢复,有利于新的突触建立。第57页/共59页5.睡眠和觉醒睡眠的时相:第57页/共59页122随着膜内正离子增加,Na离子通道逐渐关闭,而这时K离子继续外流,由于K离子流出,使膜再次极化,膜极性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传播下去直到神经末梢。信息经突触的传递还具有“单向性”,即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能逆传。(髓鞘间断处)神经兴奋是从一个郎氏结跳跃到下一个郎氏结。迄今已发现的神经递质已有十几种,大多数是一些有机小分子。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髓鞘间断处)神经兴奋是从一个郎氏结跳跃到下一个郎氏结。人的神经系统5、神经纤维成分不同:内脏神经无髓鞘或有薄鞘。生理意义:此期内脑内蛋白质合成↑,对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利,促进记忆,促进精力恢复,有利于新的突触建立。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播。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下丘脑:控制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生理意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恢复。当冲动到达前膜时,就会导致一定量的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出递质进入间隙。树突:较短、有小突起,是接受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入胞体的重要结构。脊髓处的运动神经元大腿效应器低级中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