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十二章阐释学与阅读接受文论_第1页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十二章阐释学与阅读接受文论_第2页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十二章阐释学与阅读接受文论_第3页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十二章阐释学与阅读接受文论_第4页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十二章阐释学与阅读接受文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阐释学与阅读接受文论概述第一节伽达默尔的文艺观第二节姚斯的文艺观第三节伊瑟尔的文艺观第四节费什的文艺观阐释学概述“赫尔墨斯之学”专事注疏文献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来有关阐释学的系统理论,由狄尔泰进一步完善20世纪,阐释学在德国得以进一步发展,其集大成者是伽达默尔。其1960年出版的名著《真理与方法》中,深入探究了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人类在有限的历史性存在和世界经验中,产生理解活动的规律;以及历史流传物需经由理解者参与解读才能获得存在的真相。此后,阐释学在欧美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至七八十年代,相关研究达到高潮。

阐释学概述在伽达默尔的影响下,原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中青年学者姚斯、伊瑟尔等人创立了以文学接受史、读者阅读反应为研究对象的接受美学学派。康斯坦茨学派的阅读接受理论研究是当时更为宽泛的读者反应批评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读者反应批评”泛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批关注读者研究的批评理论评价:促进了文学理论研究范式从以作者、文本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并以其消解中心和传统权威的思想力量,成为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中的一抹亮色阐释学和阅读接受理论对读者的推崇,也为意义解读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以及误读的泛滥打开了方便之门,并引发了文本解读限度与意义合法性的论争本章关键词

期待视野(horizonofexpectations):

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如何展现自身的一种潜在性、定向性审美期待,通常由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域和更为深广的生活期待视域组成。召唤结构(communicationstructureoftext):

指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伊瑟尔认为文本中存在空白、空缺、否定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否定旧视域、建立新视域的本文结构,统称为“文本的召唤结构”。召唤结构是读者参与文学文本意义解读活动的基本前提。

本章关键词

隐含的读者(theimpliedreader):意指文本的特定结构设置,以及这种结构设置所承担的召唤读者参与文本、引发读者与文本交流、实现作品意义的功能。伊瑟尔借助这个概念想阐明的是文学文本具有交流性结构以及文本结构对读者解读意义的重要作用。解释团体(interpretativecommunities):在费什看来,解释团体是一种构型性的文化存在,是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理解情势。具体来说,我们所进行的理解、思维行为是由我们已经牢固生成的规范和习惯所制约的。第一节

伽达默尔的文艺观

一、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是游戏二、艺术作品的存在亦是象征与节日三、人与文本之间的问答对话四、人与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伽达默尔将美学看作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认为艺术揭示我们的存在,艺术和美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艺术经验超越自然科学方法,又接近于哲学经验和历史经验,因而成为解释学的出发点,同时,每一件艺术品都应被理解,理解是全部世界的本体论存在;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理解特征,表明了某种解释学现象。总之,伽达默尔将审美经验抬高到了哲学的高度,美学成为解释学的一个有机部分。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柏拉图与诗人》、《短论集》三卷、《我是谁、你是谁》等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代表作品

副标题:真理与方法作者:(德)伽达默尔译者:洪汉鼎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2007-4页数:1543定价:80.0装帧:平装本书是关于研究“诠释学”的专著,具体包括了:人文主义传统对于精神科学的意义、“体验”一词的历史、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及其诠释学的意义、偶缘物和装饰品的本体论根据、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等方面的内容。一、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是游戏

某一部艺术作品总是向不同的表演者、观赏者开放,如同被不同的游戏者不断重新开始的一个游戏一样,总能被再次表现、赏析出新意来。

艺术表演和欣赏的时空感受也像参与游戏一样,人们沉浸在艺术作品营造的时空范围里,摆脱了现实生活的角色使命和紧张感,获得了不同于庸常时间之流的时间体验

二、艺术作品的存在亦是象征与节日

游戏最能展现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象征有利于说明艺术作品的意义言说方式与交往理解需求,节日则更适合说明人参与艺术作品游戏的时间经验状态。

象征

一部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它的自身存在之上的,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本身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并以其自身个别的、特殊的存在指示着、期待着那个整体。

“象征性的东西的感受,指的是如半片信物一样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显示出与它的对应物相契合补全为整体的希望”。

“美的经验,特别是在艺术的意义上的美的经验,是对一种有可能恢复的永恒的秩序的呼唤”——《美的现实性》节日

艺术品就是节日,人接触、理解艺术品的经验状态乃是在过节,放弃奔忙与隔绝,相聚统一,激活生命,共享充实。

三、人与文本之间的问答对话

文学文本也如同一个主体一样,在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和读者进行着平等的主体间对话,文本理解过程就是发生在读者和文本间的问答对话事件。效果历史意识1.指人们在每一次新的理解之前就已经获得的理解,即前理解,是存留在人的意识中的经验效果,这些经验效果会积淀并构成效果历史2.理解文本的过程中,理解者始终都要保持历史意识,明白自己是在历史中存在的,能够体察到自己的有限性,即不可能站在历史之外再找到一个立足点来理解文本。3.历史流传物的(被)解读史也构成了它自身的效果历史文本的真正存在乃是意义的显现,是文本通过不断被理解而获得的文本效果历史的存在,这种存在是通过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理解关系而获得的。

三、人与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经由理解文本的过程,读者和文本都立足于自身的效果历史处境,向对方开放自己的视域,并经由问答对话实现二者视域之间的融合。

理解是动态的效果历史事件,而意义是视域融合的动态事件的产物“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真理与方法》读者与作为历史流传物的文本的视域能够实现交融,是需要一个融通平台的——历史传统视域融合,归根结底是个人视域与历史视域的融合,这也意味着个人向传统的一定程度的复归。

第二节

姚斯的文艺观

一、接受美学与重建文学史

二、文学接受与期待视野

三、审美经验与艺术功能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RobertJauss,1921—)德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者德国“康斯坦茨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该学派向传统的文学研究挑战,提倡以读者-接受者为中心的研究方向,产生令人瞩目的影响。代表作:《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文学范式的改变》、《审美经验小辩》、《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作者:(德)汉斯·罗伯特·耀斯译者: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2006-4页数:364定价:38.00装帧:平装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米盖尔·杜夫海纳(MikelDufrenne,1910—1995)

一、接受美学与重建文学史文学史应该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史,文学史研究必须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开放。第一,从文学作品接受的历时性方面探索文学演变,将个别作品置于它所在的“文学系列”中去把握其意义和地位

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是作品与接受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连续过程,文学史就是一个审美接受和审美生产的过程,文学本文的审美生产是由接受者、反思性批评家和连续生产性作者的审美接受催生的。“后继作品能够解决前一作品遗留下来的形式和道德问题,并且再提出新问题”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艺术作品是潜在的审美对象第二,从共时性方面考察。从共时性的历史横切面上考察作品的主要关系系统,然后对不同时代的作品共时性关系进行历时性的贯通,从而在作品的历时性接受过程和共时性的与环境系统关系的交叉点上动态地揭示文学演变的历史性从文学史与一般历史的关系方面考察

“在‘文学演变’过程中发现准确的、唯属文学的社会构成功能,发现文学与其他艺术和社会力量一起同心协力将人类从自然、宗教和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功能,我们才能跨越文学与历史之间、美学知识与历史知识之间的鸿沟”——《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二.文学接受与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姚斯接受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由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如何展现自身的一种潜在性、定向性审美期待。

读者能否理解作品,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

一部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为零,也就是它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时,立刻就会被理解了。文学作品接受史其实是读者期待视野的构成、实现和变化史,因此文学史的研究可以并且应该落实到对期待视野的历史性考察上。

群体性期待视野指于某一时空范围内的读者期待视野

二.文学接受与期待视野

普遍性期待视野“作品在其诞生之初,并不指向任何特定的读者,而是彻底打破文学期待的熟悉的视野,读者只有逐渐发展去适应作品。因而当先前成功作品的读者经验已经过时,失去了可欣赏性,新期待视野已经达到了更为普遍的交流时,才具备了改变审美标准的力量”——《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姚斯推崇的是普遍性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能够实现审美标准的更新,能够保障作品久远的生命活力。三.审美经验与艺术功能审美愉悦是审美经验的一般表现,艺术的审美愉悦是具有社会功能的,从而维护了审美经验在文艺理论中的地位审美创造(poiesis)

审美创造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接受者双向的创造能力,艺术品因此是艺术家和接受者共同参与创造的产品,审美愉悦则体现为人实现审美的创造能力的愉快。

审美感受(aisthesis)

以波德莱尔和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宇宙论功能,能够唤起读者的回忆,可使读者重获愉悦。姚斯力图以此为基础,重振艺术欣赏的愉悦功能以及相应的社会功能,反抗文化工业社会中人的世界经验的萎缩。三.审美经验与艺术功能

审美净化(catharsis)

“它把观众从他的社会生活的切身利益和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把他置于遭受苦难和困扰的主人公的地位,使他的心灵与头脑通过悲剧情感或者喜剧宽慰获得解放。”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读者与作品主人公的五种交流模式第一,联想式认同第二,钦慕式认同第三,同情式认同第四,净化式认同第五,反讽式认同姚斯认为作为文学接受史的具体形态,“净化式认同”最为典型,也最值得推崇第三节

伊瑟尔的文艺观

一、文学文本与召唤结构二、隐含的读者与读者发现三、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1922—2007)出生地:德国萨克森州的马里恩市求学经历:莱比锡大学、图宾根大学执教经历:康斯坦茨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厄湾分校代表作品: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阅读活动》、《怎样做理论》、《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等。简单介绍:受英伽登(Ingaden)的现象学美学影响,从微观方面研究文本与读者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着重揭示文学阅读的心理过程。对文学的作品与文本作了区分,认为文学作品有艺术的一极(即文本)和审美的一极(读者),艺术的极点是作者的文本,而审美的极点则是通过读者来实现的。提出文本的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由“空白”、“空缺”、“否定”三要素构成由它们来激发读者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来填补空白、空缺,确定新视界,构成文本的基本结构作者:(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译者:朱刚/古婷婷/潘玉莎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8-10-1页数:253定价:26.00元装帧:平装32开丛书: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1922—2007)副标题:文学人类学疆界作者:[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译者:陈定家/汪正龙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03-2页数:403定价:39.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206041105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1922—2007)一、文学文本与召唤结构

首先,文本具有结构上的“空白”,空白就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如果读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没给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被现成地设置在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厌烦。”

——TheImpliedReader其次,文本结构还有“空缺”和“否定性”

空缺是由文本的语言结构造成的。新图景与读者先前形成的图景视域连接、交织,从而整合出一个完整的文本图景系统

否定性有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文本的空白、空缺、否定性共同构成了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否定旧视域、建立新视域的本文结构,伊瑟尔将其统称为“文本的召唤结构”。二、隐含的读者与读者发现隐含的读者

“暗隐的读者包含着一部文学作品实现其效应所必需的一切规定。本文的规定取向并不是由某种外在的经验现实设制的,而是由本文自身设制的。暗隐的读者作为一种概念,深深地植根于本文的结构中……暗隐的读者概念设制了一个召唤反应的结构网,促使读者去把握本文”

——《阅读活动》

读者发现读者是以否定作为其出发点,去发现一部作品中不同于自己的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继而使读者能够发现现实社会流行的规范中及自己内在意识世界的缺陷。

第四节

费什的文艺观

一、文本意义是读者的阅读事件二、一致意义来自解释团体斯坦利·费什(StanlyFish,1936—)出生地:美国罗得岛州身份: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教育:1962年获耶鲁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执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霍普金斯大学,1985年起被杜克大学聘任为英文系主任兼法学系教授,至今仍在杜克大学任教。《被罪恶所震惊:〈失乐园〉中的读者》、《自我消受的制品:17世纪文学阅读经验》、《这门课里有没有文本?》、《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作者:[美]斯坦利·费什译者:文楚安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1998-02页数:364定价:19.00装帧:平装丛书:

知识分子图书馆斯坦利·费什(StanlyFish,1936—)一、文本意义是读者的阅读事件

文本意义是读者的阅读事件,而不是句子提供的内容

“它不再是一个客体,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而成为一个事件,某种对读者来说已经发生而且有读者参与其中的事件,正是这事件,这发生的事情本身——绝不是其他任何对它所叙述的内容的评述,也不是读者从中得到的任何信息——在我看来,才是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意义产生与否以及意义是什么,都取决于读者的头脑(思考、反应),并不应该在印成的书页中寻找

“阅读经验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即读者对这句话的反应这一事实,而且反应作为一种实际存在,正是理解作品得以产生的有效途径”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

意义即事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反应,而是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断体验和反应的过程。

二、一致意义来自解释团体成熟的读者、有资格的读者

读者的要求

解释团体解释团体是一种构型性的文化存在,是读者在读者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理解情势。“意义既不是确定的以及稳定的文本特征,也不是不受约束的或者说独立的读者所具备的属性,而是解释团体所共有的特性。解释团体既决定一个读者(阅读)活动形态,也制约了这些活动所制造的文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