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巩固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巩固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巩固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巩固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巩固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巩固训练1、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A.商纣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2、据《孟子》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C.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3、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5、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6、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里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A.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D.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7、《管子·国蓄》中记载:“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管仲的主张体现了()A.君主权力来源于天 B.宗法制影响力扩大C.转型时期的集权倾向 D.新兴地主阶级的述求8、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A.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 B.为推恩令提供了借鉴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终结了汉初黄老之学9、孔子主张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整个社会严格遵守等级尊卑的伦理纲常制度。然而,他又高扬“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反对以出身贵贱作为判别人才的标准。这表明孔子()A.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 B.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C.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 D.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10、战国时期,秦惠文王灭掉蜀国之后,贬蜀王子弟为侯,让其享有“食租税”的权力。同时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这反映出当时()A.贵族世袭特权被摧毁 B.封国获得了独立行政权C.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 D.郡国并行制度初具模型11、汉成《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12、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调整分封策略,并采取了新办法安置旧殷势力。如卫康叔受封于殷都旧地,他领有的七个殷人氏族大多是原住民;鲁侯伯禽领有的六个殷人氏族,则是随伯禽受封迁过去的。这反映了分封制()A.结合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 B.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C.实现了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重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13、“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14、如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 B.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C.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 D.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15、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刑罚严苛②未行分封③焚书坑儒④征发繁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6、浦江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因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并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郑氏规范》的内容。据此可知()A.宋代以后宗法观念进一步强化 B.儒家思想有助于家国治理C.援礼入法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D.程朱理学在民间影响巨大17、依据表中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尚书·甘誓》载:夏启“恭行天之罚”,讨伐有扈氏《诗经·商颂》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尚书·汤誓》中商汤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尚书·召诰》认为唯有“敬德”,才能“祈天永命”A.民本思想是政治认同的基础B.执政者注重社会权力的来源及合法性C.夏商时期战争具有正义性质D.夏商朝代更替体现王位世袭制的特点18、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王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19、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20、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分封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得官僚制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21、战国时期,各国的将相及国君的子弟外戚或多授有一定的封地。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但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A.顺应了政治形势的发展 B.固化了宗法贵族等级C.是郡县制的特殊形式 D.继承沿袭了分封制度22、春秋中期的“夏”字(图1—1)如同光脚劳动之人;西周早期的“周”字(图1—2)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图1—3)指禾苗。从中可以看出()A.当时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先秦时期书法已进入自觉阶段C.三代政治具有明显的神化色彩 D.早期中华文明与农业关系密切2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应是()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24、《吕氏春秋》载:“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由此可知,战国时期()A.四夷始现华夏认同观念 B.墨家的非攻思想渐成主流C.人们认识到统一的必要性 D.人们期盼恢复西周的秩序25、“夏王朝的存在与否?”这个问题一直是考古学界讨论的热点。随着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不断推进,夏王朝的面貌渐渐以考古遗址与实物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下列项中,目前最能佐证夏文化的历史遗存是()A.良渚文化遗址 B.牛河粱遗址 C.殷墟遗址 D.二里头遗址26、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减轻徭役和刑罚 B.恩泽贵族 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增加税收27、文献上的颛顼、帝喾、尧、舜、禹时代与距今5000—4000年前的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相对应,史称“万邦”。而在考古学上,山西襄汾陶寺、浙江余杭莫角山、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新密古城寨、陕西神木石卯等城址,都属于龙山时代邦国的都城。从中可以看出()A.文献记载准确反映了国家的出现 B.考古发掘完全否定了文献记载C.考古发掘佐证了部族国家的产生 D.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28、“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较好地发挥了监察作用29、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 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30、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形成部落联盟 B.呈现多元一体 C.生产力发达 D.阶级分化明显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初,郡国自由铸钱。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当时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商品交换受阻。汉景帝时,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凭借操持造币之权,富可敌国。吴王刘濞挑起七国之乱时曾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其经济势力由此可见一斑。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并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水衡都尉的下属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批量生产的模具)。当时新铸的五铢钱(也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名,质量很高,且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经济影响。32、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孟子有关仁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材料四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请回答:四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论语》中的五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理念?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摘编自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70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汉武帝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还推出了“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晚年的汉武帝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认为不该穷兵黩武,用尽民力。——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请回答: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2)结合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经济措施及影响。

参考答案1、答案:D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材料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即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渠道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奴隶和庶民耕种完公田后,才可以耕种私田,B项正确。公田包括分封给诸侯的土地,排除A项;井田制并不属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其目的在于分割王国的封地,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儒、墨、法、兵家的思想都是立足现实,并提出改造现实的主张,而不是“厚古薄今”,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家、墨家、法、兵家对周制弊端的认识,故B项错误;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是法家、兵家的政治主张,与儒家、墨家学派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春秋时期儒、墨、法、兵家学派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改造现实服务的,其出发点都是改善君主统治,故D项正确。5、答案:B解析: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所以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治国之策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C项;西周时礼乐是用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而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露,与河南股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反映了古蜀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考古发掘证明,三星堆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借鉴了中原文化的元素,古D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三星堆遗址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明的相似性,不是多元性,故B项错误;材料只强调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不能断定“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故C项错误。7、答案:C解析:材料“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的意思是百姓之所以尊奉君主,是因为君主控制了国家的经济权益,控制了国家财产的分配。由此可知,管仲主张加强君主权力,这体现了春秋时期社会走向集权的转型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瓦解,B项违背了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体现地主阶级的诉求,而是君主权力的加强,故D项错误。故选:C。8、答案:B9、答案:B解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反对以出身贵贱作为判别人才的标准,这种主张意味着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才,而接受过教育之后的人应当遵循等级尊卑的纲常伦理秩序,由此来体现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B项正确;孔子赞成尊卑等级秩序,并不主张人人平等,排除A项;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10、答案:B解析:根据秦惠文王“贬蜀王子弟为侯,让其享有‘食租税’的权力。同时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可得出诸侯已经有独立的行政权了,可以自行处理相关事宜,B项正确;分封制下贵族享有世袭特权,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排除C项;当时没有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B。11、答案:D12、答案:A解析:A.据材料可知,周公采取新办法安置旧殷势力,分封同姓诸侯去管理殷人氏族,把一部分殷人迁出去以便控制,即结合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故A选项正确;B.材料强调采取新办法安置旧殷势力,而不是巩固贵族的世袭特权,故B选项错误;C.分封制下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故C选项错误;D.材料不涉及对边远地区的开发,故D选项错误。13、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指出源于《礼记·王制》的“县官”的含义是天子,秦始皇认为自己完成了统一的丰功伟绩,于是将王朝和帝室由“公室”“王室”更名为“县官”,这里的“县官”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故选B;A、B、D与材料主旨无关。14、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可以看出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受到了古罗马文明的影响,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B符合题干的意思;AC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故选:B。1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速亡的原因是暴政,表现为:刑罚严苛;焚书坑儒,思想专制;徭役征发繁重,人民负担加重,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秦之速亡“在于政不在制”,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正确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浦江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并得到皇帝赐封且引入法律,说明儒家思想有利于家的治理,皇帝赐封,有利于儒学推广,进而有助于国的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以后宗法观念进一步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一个家族的现象,无法体现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儒家思想对一个家族的影响,不能说明“程朱理学在民间影响巨大”,故D项错误。1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夏启认为自己有惩罚有扈氏是顺应天命,商汤认为消灭夏朝是顺天而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执政者注重社会权力的来源及合法性,B项正确;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战争的性质,排除C项;夏商朝代更替未体现王位世袭制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8、答案:D解析:题干中提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和法家韩非子都强调天下统一的思想,故选D项;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孟子、荀子、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及三人思想的共同点,不等于各主要学派思想就统一了,排除C项。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现象与本质的解读,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因此选B。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C项是表面现象。D项与材料无关。20、答案:B解析:题于提及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任免郡县长官以及郡县对中央负责,实现了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使得官僚制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故选B项;郡县制下有七国之乱、藩镇割据等,这是由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排除A项;秦朝未出现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排除C项;官僚政治下,官僚无独立自主权,易人浮于事,且官僚服从于皇帝,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决策失误,排除D项。21、答案:A22、答案:D解析:根据“‘夏’字如同光脚劳动之人”“商代晚期的‘秦’指禾苗”可以看出,夏商等早期文明的出现与农业劳动生产是有关系的,D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看出是否有体系,排除A项;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劳动,而不是神权色彩,排除C项。故选:D。23、答案:B24、答案:C2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D项正确;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300—4000年,排除A项;ト牛河梁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排除B项;殷墟是商朝遗址,排除C项。故选:D。26、答案:C解析:根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故选C;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增加税收的信息,排除D。27、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区别不同史料价值的能力。解题注意区分材料层次,第一层次说明文献记载的“颛顼、帝喾、尧、舜、禹时代与距今5000—4000年前的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相对应”,第二层次指出“山西襄汾陶寺、浙江余杭莫角山、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新密古城寨、陕西神木石卯等城址,都属于龙山时代邦国的都城”,这反映出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相互佐证,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以偏概全,B项不符合材料。28、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吏多苛政”、“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政治上的苛政,其原因是刺史不守其职责,多依照自己的意识办事,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C。2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汉文帝把齐国、淮南国等大封国分裂为小国,目的在于削弱诸侯势力,B项正确;分化地方王国势力与解决边疆危机不符,排除A项;加快经济开发并非汉文帝分化王国力量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汉文帝将王国一分为多个,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3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31、答案:(1)措施:由中央垄断铸币权:设立专门铸币机构:令官员分工合作;推动新币的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受阻:原有币制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皇权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汉武帝集中财力建功立业的需要)。(2)影响:密切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奠定了唐朝以前我国货币形制的基础(对后世的货币铸造具有深远影响)。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中“汉武帝下令宣布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可知由中央垄断铸币权;根据材料中“并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可知设立专门铸币;根据材料中“由水衡都尉的下属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可知令官员分工合作;推动新币的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原因:根据“当时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商品交换受阻。”可知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受阻;根据“汉景帝时,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凭借操持造币之权,富可敌国。”可知原有币制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皇权加强;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2)根据材料中“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