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家针灸学说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
李雪青各家针灸学说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李雪青1.研究历代针灸流派与名医针灸学说的一门学科;2.专业基础课;3.重在继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课程性质流派属于学派或学科中的一分支,以经验称著,以诊治风格见长。1.研究历代针灸流派与名医针灸学说的一门学科;课程性质流学派与流派学派属于时期,为中时段或更长;学派以自成理论体系为标识学派则阵容强大,甚至可以超越学科。例如清代的温病学派。流派为短时段但范围更广;即包括有学说的学派,也包括对某些问题见解和倾向王叔和在《脉经》中所记的小儿变蒸学说,仅成为一个闪光点,仅可作为流派内容之一。有学派必有学说说温病学派学派与流派学派属于时期,为中时段或更长;流派为短时段但范围更古代针灸流派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重灸派重针派手法派刺营出血派针灸药相需派古代针灸流派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重灸派重针派手法派刺营出血现代针灸学术流派
澄cheng江针灸学派又称承门学派,代表人物为承淡安(1899一1957),字启桐.,号九芝,江苏江阴人,承氏的家乡在江苏澄江(即江阴市),故称澄江学派。重视中医针灸教育,首创中医针灸函授机构、针灸杂志、针灸专业学校.现代针灸学术流派
澄cheng江针灸学派陆氏针灸流派代表人物为陆瘦燕(1909一1969),江苏昆山人,时随其生父针灸名家李培卿公学医,中年时期,在学术上已经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尤其重视经络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陆氏针灸流派杨氏针灸学术流派代表人物为杨永璇(1901一1981),号静斋,上海南汇县人。创用杨氏絮xu刺火罐治疗各种颈胸腰椎疾病及顽痹瘤疾,疗效显著。杨氏针灸学术流派郑魁山老先生郑魁山老先生靳jin三针:代表人物为靳瑞,独创了三针合用的针灸治法体系,治疗部位各不相同,如头三针、鼻三针、舌三针等等。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陈氏飞针:代表人物为陈全新,倡导无痛进针,独创以快速旋转进针法为主要特点的“陈氏飞针”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石氏针法:代表人物为石学敏,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及针刺手法量学率先将中医针灸术推向了海外。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孙氏腹针:代表人物为孙申田,独创把腹部看作为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投影区,从而选择针刺穴位的“腹针”疗法。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王氏针刺手法:代表人物为王国才,以“寸衰法”、“振法”以及自创“禅[chán针法”为主要针刺推拿手法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针灸学说流派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前代文献:三经(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源于师授:罗天益师李东垣等;源于家传:张璧、王国瑞、凌云等;实践经验:葛洪、赵学敏等。
《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学说流派的学术渊源主要有:针灸学说流派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前代文献:三经(奠定了针灸的徐凤,字延瑞,号泉石,明江右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石塘)人,生活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徐凤自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开始向倪孟仲、彭九思学习针灸术,其后又遍访名医,博搜广辑,结合自己近四十年的临床经验,约在公元1439年编撰成《针灸大全》一书。徐凤对按时选穴之说甚为推崇,对按时选穴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诠释、补充与发展,这是徐氏的又一大贡献师授徐凤,字延瑞,号泉石,明江右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石塘)人,生易水学派概念----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以脏腑病机作为研究课题,研究内伤杂病虚损证辨证治疗的一派学说。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薛己罗天益赵献可李中梓张介宾高鼓峰吕晚村董废翁张璐沈朗中马元仪尤怡之子张璧师承家学易水学派概念----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以脏腑病机通过勤学苦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医术,在冀中及京郊一带游方行医。由于医德高尚,疗效显著名气遍京华Yu遇。魁山幼时读完私垫后,就跟随父亲学医,白天随父门诊或出诊,晚上攻读古代医术著作,在父亲指导下学习气功、按摩,熟悉穴位,练习针法通过勤学苦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医术,在冀中及京郊一带游方行医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
第一节《内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对后世针灸学说的影响正如汪石山《针灸问对》中载:“《内经》治病,汤液醪lao醴li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láolǐ
醪醴
。醪,浊酒;醴,甜酒。甘浊的酒,亦泛指酒类,古代用以治病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一、经络学成就及影响(1)《黄帝内经》经络学学术成就
经络的意义、概念、循行、联系、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观察络脉诊断疾病和切诊经脉部位;
一、经络学成就及影响是通过观察络脉颜色性质、范围、大小不同,青筋、青脉即静脉血管也在诊视之列。诊手鱼际之络是诊络法中的一个重点和代表。察色诊络脉是通过观察络脉颜色性质、范围、大小不同,青筋、青脉即静脉血管<<内经>>脉法的诊脉部位与方案十二经诊法:即各取十二经脉中一处较为浮露便于诊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动脉,以候气诊察经脉。具体部位为:太渊、阳溪、冲阳、阴郗、天窗、委中、太溪、劳宫、和髎、悬钟、太冲。<<内经>>脉法的诊脉部位与方案十二经诊法:即各取十二经脉中一、经络学成就及影响(1)《黄帝内经》经络学学术成就
按经取穴和表里经互用;经络与人的生长、衰老密切相关;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人寿可过百,有的人却夭折在襁褓之中,有的人冒疾风、沐霜雪而不病,有的人终日不离屏室而不免于病,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的诸如此类差异悬殊的生命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经络学成就及影响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人寿可过百,有(2)后世发展和应用张仲景根据病邪表里传变提出六经辨证;李时珍著述《奇经八脉考》;刘完素分经治疮疡;郭志邃分经治痧证。(2)后世发展和应用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六经辨证。仲景独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中也渗透有八纲辨证的理论方法。不同的是,六经辨证将外感病的病变情况根据征候的属性,以阴阳总纲分为两大类证即太阳,阳明,少阳病证合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合为三阴病。六经传变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奇经八脉考》李时珍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人见解《奇经八脉考》李时珍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刘完素详细论述了以针灸方法治疮疡。若疮疡从背而出,当从太阳,选穴如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若从鬓而出者,当从少阳,选穴如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若从髭而出者,当从阳明,选穴如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等。清代医学家。字右陶。有鉴于痧胀等疾疫流行,而疗法不多,乃推原小儿痧疹之理,采集古人之方,撰《痧胀玉衡》三卷,列痧胀证治及脉法,并结合实际治例予以阐明。如痧在肌表者用刮法,痧在血内者宜放痧,痧在肠胃经络与肝脾肾三阴则投以药痧气肆行者可三法兼用。此书流传颇广。zī髭解释:嘴上边的胡子。刘完素分经治疮疡郭志邃sui)刘完素详细论述了以针灸方法治疮疡。清代医学家。字右陶。有鉴于2.腧穴学成就与影响(1)《黄帝内经》腧穴学学术成就
100多个穴位名称;腧穴定位法;以痛为输和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特定穴:五输穴、原穴、下合穴、络穴、背俞穴等;
2.腧穴学成就与影响(2)后世发展和应用王执中尤重阿是取穴:癫痫按风池、咳嗽按膻中、痢疾按大肠俞、带下按带脉等;王执中(约1140—1207)南宋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曾做过小京官。为温州籍最早有医学专著问世、并见诸文献记载的著名针灸医药学家。(2)后世发展和应用王执中(约1140—1207)南宋乾《针灸资生经》王执中对当时社会上重方药轻针灸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根据临床实践,重新订正针灸典籍的错误,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王执中很重视搜录民间医药经验,经常接触农民,走访郎中、药贩和药铺等,对民间所掌握的一方一药均加以记录。经反复试用后,把确有疗效的保留下来,结集一部《既效方》。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王执中对当时社会上重方药轻针灸的现象提出批评,(2)后世发展和应用孙思邈提出阿是穴李东垣《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脾胃俱虚可用大、小巨虚治疗。《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另其解剖结构三腑上下相连,生理功能上下相承,胃满则肠空,胃空则肠满,交替更作,病理上相互影响,三穴依次分布在胃经上。(胃、大肠、小肠均分布在胃经上)下合穴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胃)、上巨虚(大肠)、下巨虚(小肠)(2)后世发展和应用《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三、刺灸学成就与影响1.九针2.焠刺、燔针3.九刺、十二刺法4.针刺补泻5.得气理论6.重视刺络放血法
三、刺灸学成就与影响九针:九种不同的针具;
十二原:十二原穴(与今不同)。
本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的针具的名称、功用以及十二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意义。九针十二原第一1.九针九针:九种不同的针具;
十二原:十二原穴(与今不同)。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2.焠刺、燔针2.焠刺、燔针火针法概念
火针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或腧穴,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cuì]刺”。火针法概念火针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灵枢·官针》:“焠[cu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官针》:“焠[cu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3.九刺、十二刺3.九刺、十二刺九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故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应运用九种不同的刺法
九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十二刺
(1)偶刺(2)报刺
(3)恢刺
(4)齐刺
(5)扬刺
(6)直刺
(7)输刺
(8)短刺
(9)浮刺
(10)阴刺
(11)傍针刺
(12)赞刺
十二刺
(1)偶刺(2)报刺
4.针刺补泻刺激的大小来区分补泄(九针十二原)4.针刺补泻刺激的大小来区分补泄(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皮肤浅表,摇大针孔按闭针孔出针蕴,邪气积于内忘行针按穴下针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5.得气理论《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窦汉卿《标幽赋》“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凡用针者,气不至而不效”;5.得气理论《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6.重视刺络放血法6.重视刺络放血法血络论第三十九瘀血的络脉论述了八种可能出现于刺络放血过程中现象,并进行了解释血络论第三十九瘀血的络脉论述了八种可能出现于刺络放血过程中现血出而仆血出而射血少黑而浊血出清而半为汁发针而肿血出面色苍色不变而烦闷出血多而不动摇脉盛血虚血气俱盛阳气畜积新饮而未渗于络阴积于阳阴阳相脱阴脱阴阳俱有余刺血络经脉气血虚实盛衰变化血出血出血少黑血出清而半为汁发针血出面色不变出血多而脉盛血虚夏春农是晚清扬州名医,1982年8月,河南张仲景医史文献馆编纂出版的我国《历代名医像》计收录112位著名医家画像,夏春农名列第107位。其《疫喉浅论》手稿现藏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所图书馆。其曾祖夏庆之、祖父夏廷松、父夏志潮均以医名。夏春农是晚清扬州名医,1982年8月,河南张仲景医史文献馆编其传云:“夏云,字春农,幼聪颖嗜学……士夫之家有疾者争延诊治,药投辄效,尤以治喉名于时。夏春农每遇贫苦求诊者,分毫不取,极贫者则赠以药饵夏春农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以治喉名于时医德高尚而且是一位善于吟咏的诗人。夏春农早年参加平山吟社,后虽以医为业,与诗友常相往返,直至行年八旬,仍沉吟不辍chuò所著《存吾春斋诗草》,几经沧桑,惜多散失这些诗绝非无病呻吟,而是作者淡泊名利,心系民瘼,真情实感的记录善于吟咏的诗人其传云:“夏云,字春农,幼聪颖嗜学……士夫之家有疾者争延诊治四.针灸治疗学成就与影响四.针灸治疗学成就与影响选穴处方两大原则:按经选穴按脏腑选穴原则;病所和选穴的关系:局部选用远隔选用局部与远隔配合晋隋名医陈延之提出近道法和远道法;王叔和《脉经》所刺多无具体穴位,只提及刺其经脉。
选穴处方两大原则:陈延之陈延之,南北朝宋齐间医家。著有《小品方》,内外妇幼、金疮急救、药物针灸,无不具备。他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尤其是积极倡导灸法,对灸法的临证取穴原则、施灸操作方法和灸法禁忌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不仅对我国针灸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而且为研究古代灸疗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陈延之陈延之,南北朝宋齐间医家。为御医——太医令《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
为御医——太医令《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难经》对针灸学的成就及对后世针灸学说流派的影响
《难经》的主要成就,在于进一步阐述《内经》的重要内容,并有一定发挥。对针灸学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难经》对针灸学的成就及对后世针灸学说流派的影响
《难对经络学说,特别是对奇经八脉的论述,不但提出奇经八脉不同于正经,即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而且提出完整的奇经八脉的起止循行及病候,明确了奇经八脉在经脉中的重大作用,是对《内经》经脉学说的进一步发挥。一、经络腧穴学成就与影响
1.明确提出奇经八脉体系一、经络腧穴学成就与影响
1.明确提出奇经八脉体系《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怅然失志——形容失意而不痛快的样子。溶溶不能自收持——指全身疲倦以致动作不能自主。《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2.注重特定穴及应用进一步论述了特定穴的功用,完整了十二经脉的井荥俞原经合各穴,及脉气出入的关系和所属脏腑的交会关系以阴阳五行理论,论述五输穴的功能,即以阴阳相济,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配属五输穴的属性,以五输穴进行取穴配穴。2.注重特定穴及应用进一步论述了特定穴的功用,完整了十二经脉(1)五输结合四时、五脏治病。
《难经·六十八难》根据五输与五脏的五行配属关系,结合五脏病证,提出了“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五脏病证应用法。后世认为井主肝病,荥主心病,输主脾病,经主肺病,合主肾病即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的。五输穴五输穴(2)创造了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此为依据五行相生的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规律而制定。①《难经·六十九难》首先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则。五输穴肺属金,肺经实,泻本经合穴尺泽(水),水为金之子。肺经虚,补本经输穴太渊(土),土为金之母。(2)创造了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此为依据五行相生的母能令子实,对背俞穴及腹募穴也以阴阳相配,调治脏腑疾病,进行了论述。对原穴的作用非常重视八会穴也首见于《难经》,可调治脏、腑、气、血、筋、骨、血、脉之病证,提出了临床主治的范围。
八会穴对背俞穴及腹募穴也以阴阳相配,调治脏腑疾病,进行了论述。八会二、刺法灸法学成就与影响对于各种针法及取穴都有进一步的发挥,如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以及迎随与母子补泻相结合等针法,都有较大贡献。二、刺法灸法学成就与影响对于各种针法及取穴都有进一步的发挥,1.针刺强调压手的作用指出“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关于左手施术,不是无关紧要,而是相当重要。《难经》明确提出“当刺之时,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即是进针前轻按穴位周围组织和抓努穴上皮肤,然后再用爪指切循穴位它是一套进针前的辅助动作,即所谓“弹而努之,爪而下之”这样既可固定经穴,还有宣散气血,减少疼痛,达到“气散乃内针”。1.针刺强调压手的作用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提出“春夏必致一阴”,即针由深出浅“秋冬必致一阳”,即针由浅入深的针刺方法。阐述了阴病取阳,阳病取阴的阴阳相生、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是对《内经》“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法的又一发明。2.发挥了针法合于四时理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2.发挥了针法合于四时理论3.刺卫不伤荣,刺荣不伤卫《难经·七十一难》论述了荣卫发病的不同刺法。刺卫应横刺,则不伤荣;刺荣应先用左手摄按皮肤,使卫气离散然后进针,则针至荣而不伤卫。3.刺卫不伤荣,刺荣不伤卫《难经·七十一难》论述了荣卫发病4.补泻分清荣卫
《难经·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说明在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以从卫分引阳气深入是为补;摇动针身,由深向浅抽提,以从营分引阴气外出是为泻。后世医家把补法从卫取气,泻法从营取气作为补泻法的规范,并遵此原则创造烧山火、透天凉和先浅后深,紧按慢提为补;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为泻等补泻手法。4.补泻分清荣卫
《难经·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综上所述,《难经》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灸学概貌,对针灸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尤其对奇经八脉的建立和特定穴的应用,补《内经》之不足,对后世针灸医学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综上所述,《难经》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灸学概貌,对针晋代皇甫[fǔ]谧(公元215~282年)所撰,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第三节《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晋代皇甫[fǔ]谧(公元215~282年)所撰,第三节《甲乙皇甫谧皇甫谧出身在富裕家庭,到他这一代已破落,家贫如洗。从小父母早亡,寄养在婶婶家中,但他仍没有改变富贵家庭出身的破落子弟样子。一向好吃懒做,不耐艰苦,成天游手好闲,直到20岁还是目不识丁,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后来经过婶婶的开导和老师的教育后,才发奋读书。
大器晚成皇甫谧大器晚成正当他战胜了安闲逸乐的诱惑,感到生活有意义的时候,突然患了风痹病:半边身子象针刺似地难受,有时痛得起不了身,请了几个医生都认为难治此病。他读了一些经典名著后,就在自己身上扎针,有些穴位刺不到就叫儿子进针,风痹病居然好了。自己治好了自己的病正当他战胜了安闲逸乐的诱惑,感到生活有意义的时候,突然患了风当时,晋武帝闻其名而诏他当皇太子的老师。他婉言拒绝了,并在辞呈上向皇帝提出借书的要求。皇上为了表示自己是“礼贤下士”,居然送给他一批书。东汉以后,由于战争频繁,许多竹简都已散失,抄本也残缺不全,皇甫谧把各书中点滴的针灸资料都集中起来,并结合自己经验决定舍取。经过几年辛劳,终于在他42岁时,写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婉言拒绝皇帝当时,晋武帝闻其名而诏他当皇太子的老师。他婉言拒绝了,并在辞一、腧穴学成就及影响1.《甲乙经》对十四经穴做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补充一、腧穴学成就及影响1.《甲乙经》对十四经穴做了全面系统的归针灸甲乙经卷之三
头直鼻中鬟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人鬟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人鬟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鬟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傍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傍夹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夹脊凡二十六卷三为腧穴主治部分,共厘定了腧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并采用分部依线的方法,划分了头、面、颈、胸、腹、四肢等35条线路详细叙述了各穴的部位、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针灸甲乙经卷之三
头直鼻中鬟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夹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峁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跻四穴阴维二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2.穴位的别名甲乙经载有70多个一穴2名43个一穴3名20个攒竹别名:始光、夜光、明光、员柱承山又名鱼腹
2.穴位的别名甲乙经载有70多个承山又名鱼腹3.《甲乙经》对内经中仅有名称、未载取法和部位的腧穴做了补充率谷,“嚼而取之”根据口腔动作下关,“合口有孔,张口即闭”根据口腔动作瘈[chì]脉,“耳后鸡足青络脉”
体表经脉昆仑,按之有“细脉动应手”等。脉搏3.《甲乙经》对内经中仅有名称、未载取法和部位的腧穴做了补阳部者,诸阳之经也。必取侠骨侧指陷中为真也。阴分者,诸阴之经也,必以动脉应指,乃为真穴也。唐代孙思邈总结出腧穴在“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以手按之,病者快然”窦汉卿概括为“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阳部者,诸阳之经也。必取侠骨侧指陷中为真也。阴分者,诸阴之经4.关于“脉气所发”“脉气所发”首见于《素问·气府论》所包含腧穴范围和经脉的关系《黄帝内经》指所有腧穴而言把脉气所发作为腧穴所属经脉的代名词《甲乙经》《甲乙经》在349个腧穴中,仅有100多个脉气所发穴《甲乙经》“脉气所发”有的腧穴根本与所属经脉无关。如大迎穴为足太阳脉气所发足阳明胃经4.关于“脉气所发”“脉气所发”首见于《素问·气府论》所包含76《甲乙经》中大量使用了特定穴,统计过程中曾总结出111个《甲乙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主要穴法,其中特定穴93个,占83.8%,特定穴在高频穴中占绝大多数,说明其在临床处方中的作用是肯定的。其中,穴总频次中所占比率最高的五输穴(363条)60条使用募穴治疗的条文主要用于治疗胸腹部疾病。35条使用郄穴的条文主要治疗血证、痛证、痹证、癫痫、狂证等急性病证,特点明显。5.关于“特定穴”《甲乙经》中大量使用了特定穴,统计过程中曾总结出111个《甲二、刺灸学成就与影响针刺深度,如腹部8分,头面3分;留针时间,一般留6-7呼,环跳留20呼;唐宋风靡化脓灸;一般为3-4壮,环跳可灸至50壮;误刺误灸:刺神庭诱发癫痫;灸哑门、风府引起失音等;后世影响:宋代王执中即主张“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二、刺灸学成就与影响后世影响:宋代王执中即主张“凡著艾得疮发3.处方选穴200多种病证的500多个处方;如暴瘖不能言,支沟主之;局部取穴为主发展和应用:
葛洪治霍乱灸中脘,巨阙;治身面俱肿灸足内踝下白肉际
《针灸资生经》治衄灸上星;
《续名医类案》载腰脊痛灸申脉;多为单穴处方
数据统计表明,《甲乙经》中1045个处方中有873个单穴处方,占83.5%,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局部取穴为主
如《卷十二第十》记述50条“妇人杂病”的针灸治疗条文,其中有25条取少腹部或臀骶部腧穴3.处方选穴多为单穴处方
数据统计表明,《甲乙经》中104各家针灸学说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
李雪青各家针灸学说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李雪青1.研究历代针灸流派与名医针灸学说的一门学科;2.专业基础课;3.重在继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课程性质流派属于学派或学科中的一分支,以经验称著,以诊治风格见长。1.研究历代针灸流派与名医针灸学说的一门学科;课程性质流学派与流派学派属于时期,为中时段或更长;学派以自成理论体系为标识学派则阵容强大,甚至可以超越学科。例如清代的温病学派。流派为短时段但范围更广;即包括有学说的学派,也包括对某些问题见解和倾向王叔和在《脉经》中所记的小儿变蒸学说,仅成为一个闪光点,仅可作为流派内容之一。有学派必有学说说温病学派学派与流派学派属于时期,为中时段或更长;流派为短时段但范围更古代针灸流派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重灸派重针派手法派刺营出血派针灸药相需派古代针灸流派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重灸派重针派手法派刺营出血现代针灸学术流派
澄cheng江针灸学派又称承门学派,代表人物为承淡安(1899一1957),字启桐.,号九芝,江苏江阴人,承氏的家乡在江苏澄江(即江阴市),故称澄江学派。重视中医针灸教育,首创中医针灸函授机构、针灸杂志、针灸专业学校.现代针灸学术流派
澄cheng江针灸学派陆氏针灸流派代表人物为陆瘦燕(1909一1969),江苏昆山人,时随其生父针灸名家李培卿公学医,中年时期,在学术上已经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尤其重视经络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陆氏针灸流派杨氏针灸学术流派代表人物为杨永璇(1901一1981),号静斋,上海南汇县人。创用杨氏絮xu刺火罐治疗各种颈胸腰椎疾病及顽痹瘤疾,疗效显著。杨氏针灸学术流派郑魁山老先生郑魁山老先生靳jin三针:代表人物为靳瑞,独创了三针合用的针灸治法体系,治疗部位各不相同,如头三针、鼻三针、舌三针等等。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陈氏飞针:代表人物为陈全新,倡导无痛进针,独创以快速旋转进针法为主要特点的“陈氏飞针”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石氏针法:代表人物为石学敏,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及针刺手法量学率先将中医针灸术推向了海外。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孙氏腹针:代表人物为孙申田,独创把腹部看作为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投影区,从而选择针刺穴位的“腹针”疗法。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王氏针刺手法:代表人物为王国才,以“寸衰法”、“振法”以及自创“禅[chán针法”为主要针刺推拿手法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针灸学说流派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前代文献:三经(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源于师授:罗天益师李东垣等;源于家传:张璧、王国瑞、凌云等;实践经验:葛洪、赵学敏等。
《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学说流派的学术渊源主要有:针灸学说流派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前代文献:三经(奠定了针灸的徐凤,字延瑞,号泉石,明江右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石塘)人,生活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徐凤自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开始向倪孟仲、彭九思学习针灸术,其后又遍访名医,博搜广辑,结合自己近四十年的临床经验,约在公元1439年编撰成《针灸大全》一书。徐凤对按时选穴之说甚为推崇,对按时选穴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诠释、补充与发展,这是徐氏的又一大贡献师授徐凤,字延瑞,号泉石,明江右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石塘)人,生易水学派概念----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以脏腑病机作为研究课题,研究内伤杂病虚损证辨证治疗的一派学说。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薛己罗天益赵献可李中梓张介宾高鼓峰吕晚村董废翁张璐沈朗中马元仪尤怡之子张璧师承家学易水学派概念----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以脏腑病机通过勤学苦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医术,在冀中及京郊一带游方行医。由于医德高尚,疗效显著名气遍京华Yu遇。魁山幼时读完私垫后,就跟随父亲学医,白天随父门诊或出诊,晚上攻读古代医术著作,在父亲指导下学习气功、按摩,熟悉穴位,练习针法通过勤学苦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医术,在冀中及京郊一带游方行医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
第一节《内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对后世针灸学说的影响正如汪石山《针灸问对》中载:“《内经》治病,汤液醪lao醴li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láolǐ
醪醴
。醪,浊酒;醴,甜酒。甘浊的酒,亦泛指酒类,古代用以治病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一、经络学成就及影响(1)《黄帝内经》经络学学术成就
经络的意义、概念、循行、联系、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观察络脉诊断疾病和切诊经脉部位;
一、经络学成就及影响是通过观察络脉颜色性质、范围、大小不同,青筋、青脉即静脉血管也在诊视之列。诊手鱼际之络是诊络法中的一个重点和代表。察色诊络脉是通过观察络脉颜色性质、范围、大小不同,青筋、青脉即静脉血管<<内经>>脉法的诊脉部位与方案十二经诊法:即各取十二经脉中一处较为浮露便于诊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动脉,以候气诊察经脉。具体部位为:太渊、阳溪、冲阳、阴郗、天窗、委中、太溪、劳宫、和髎、悬钟、太冲。<<内经>>脉法的诊脉部位与方案十二经诊法:即各取十二经脉中一、经络学成就及影响(1)《黄帝内经》经络学学术成就
按经取穴和表里经互用;经络与人的生长、衰老密切相关;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人寿可过百,有的人却夭折在襁褓之中,有的人冒疾风、沐霜雪而不病,有的人终日不离屏室而不免于病,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的诸如此类差异悬殊的生命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经络学成就及影响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人寿可过百,有(2)后世发展和应用张仲景根据病邪表里传变提出六经辨证;李时珍著述《奇经八脉考》;刘完素分经治疮疡;郭志邃分经治痧证。(2)后世发展和应用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六经辨证。仲景独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中也渗透有八纲辨证的理论方法。不同的是,六经辨证将外感病的病变情况根据征候的属性,以阴阳总纲分为两大类证即太阳,阳明,少阳病证合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合为三阴病。六经传变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奇经八脉考》李时珍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人见解《奇经八脉考》李时珍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刘完素详细论述了以针灸方法治疮疡。若疮疡从背而出,当从太阳,选穴如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若从鬓而出者,当从少阳,选穴如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若从髭而出者,当从阳明,选穴如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等。清代医学家。字右陶。有鉴于痧胀等疾疫流行,而疗法不多,乃推原小儿痧疹之理,采集古人之方,撰《痧胀玉衡》三卷,列痧胀证治及脉法,并结合实际治例予以阐明。如痧在肌表者用刮法,痧在血内者宜放痧,痧在肠胃经络与肝脾肾三阴则投以药痧气肆行者可三法兼用。此书流传颇广。zī髭解释:嘴上边的胡子。刘完素分经治疮疡郭志邃sui)刘完素详细论述了以针灸方法治疮疡。清代医学家。字右陶。有鉴于2.腧穴学成就与影响(1)《黄帝内经》腧穴学学术成就
100多个穴位名称;腧穴定位法;以痛为输和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特定穴:五输穴、原穴、下合穴、络穴、背俞穴等;
2.腧穴学成就与影响(2)后世发展和应用王执中尤重阿是取穴:癫痫按风池、咳嗽按膻中、痢疾按大肠俞、带下按带脉等;王执中(约1140—1207)南宋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曾做过小京官。为温州籍最早有医学专著问世、并见诸文献记载的著名针灸医药学家。(2)后世发展和应用王执中(约1140—1207)南宋乾《针灸资生经》王执中对当时社会上重方药轻针灸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根据临床实践,重新订正针灸典籍的错误,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王执中很重视搜录民间医药经验,经常接触农民,走访郎中、药贩和药铺等,对民间所掌握的一方一药均加以记录。经反复试用后,把确有疗效的保留下来,结集一部《既效方》。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王执中对当时社会上重方药轻针灸的现象提出批评,(2)后世发展和应用孙思邈提出阿是穴李东垣《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脾胃俱虚可用大、小巨虚治疗。《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另其解剖结构三腑上下相连,生理功能上下相承,胃满则肠空,胃空则肠满,交替更作,病理上相互影响,三穴依次分布在胃经上。(胃、大肠、小肠均分布在胃经上)下合穴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胃)、上巨虚(大肠)、下巨虚(小肠)(2)后世发展和应用《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三、刺灸学成就与影响1.九针2.焠刺、燔针3.九刺、十二刺法4.针刺补泻5.得气理论6.重视刺络放血法
三、刺灸学成就与影响九针:九种不同的针具;
十二原:十二原穴(与今不同)。
本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的针具的名称、功用以及十二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意义。九针十二原第一1.九针九针:九种不同的针具;
十二原:十二原穴(与今不同)。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2.焠刺、燔针2.焠刺、燔针火针法概念
火针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或腧穴,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cuì]刺”。火针法概念火针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灵枢·官针》:“焠[cu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官针》:“焠[cu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3.九刺、十二刺3.九刺、十二刺九刺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故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应运用九种不同的刺法
九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各家针灸学说第一章针灸学派的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课件十二刺
(1)偶刺(2)报刺
(3)恢刺
(4)齐刺
(5)扬刺
(6)直刺
(7)输刺
(8)短刺
(9)浮刺
(10)阴刺
(11)傍针刺
(12)赞刺
十二刺
(1)偶刺(2)报刺
4.针刺补泻刺激的大小来区分补泄(九针十二原)4.针刺补泻刺激的大小来区分补泄(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皮肤浅表,摇大针孔按闭针孔出针蕴,邪气积于内忘行针按穴下针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5.得气理论《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窦汉卿《标幽赋》“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凡用针者,气不至而不效”;5.得气理论《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6.重视刺络放血法6.重视刺络放血法血络论第三十九瘀血的络脉论述了八种可能出现于刺络放血过程中现象,并进行了解释血络论第三十九瘀血的络脉论述了八种可能出现于刺络放血过程中现血出而仆血出而射血少黑而浊血出清而半为汁发针而肿血出面色苍色不变而烦闷出血多而不动摇脉盛血虚血气俱盛阳气畜积新饮而未渗于络阴积于阳阴阳相脱阴脱阴阳俱有余刺血络经脉气血虚实盛衰变化血出血出血少黑血出清而半为汁发针血出面色不变出血多而脉盛血虚夏春农是晚清扬州名医,1982年8月,河南张仲景医史文献馆编纂出版的我国《历代名医像》计收录112位著名医家画像,夏春农名列第107位。其《疫喉浅论》手稿现藏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所图书馆。其曾祖夏庆之、祖父夏廷松、父夏志潮均以医名。夏春农是晚清扬州名医,1982年8月,河南张仲景医史文献馆编其传云:“夏云,字春农,幼聪颖嗜学……士夫之家有疾者争延诊治,药投辄效,尤以治喉名于时。夏春农每遇贫苦求诊者,分毫不取,极贫者则赠以药饵夏春农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以治喉名于时医德高尚而且是一位善于吟咏的诗人。夏春农早年参加平山吟社,后虽以医为业,与诗友常相往返,直至行年八旬,仍沉吟不辍chuò所著《存吾春斋诗草》,几经沧桑,惜多散失这些诗绝非无病呻吟,而是作者淡泊名利,心系民瘼,真情实感的记录善于吟咏的诗人其传云:“夏云,字春农,幼聪颖嗜学……士夫之家有疾者争延诊治四.针灸治疗学成就与影响四.针灸治疗学成就与影响选穴处方两大原则:按经选穴按脏腑选穴原则;病所和选穴的关系:局部选用远隔选用局部与远隔配合晋隋名医陈延之提出近道法和远道法;王叔和《脉经》所刺多无具体穴位,只提及刺其经脉。
选穴处方两大原则:陈延之陈延之,南北朝宋齐间医家。著有《小品方》,内外妇幼、金疮急救、药物针灸,无不具备。他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尤其是积极倡导灸法,对灸法的临证取穴原则、施灸操作方法和灸法禁忌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不仅对我国针灸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而且为研究古代灸疗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陈延之陈延之,南北朝宋齐间医家。为御医——太医令《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
为御医——太医令《伤寒杂病论》加以整理,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难经》对针灸学的成就及对后世针灸学说流派的影响
《难经》的主要成就,在于进一步阐述《内经》的重要内容,并有一定发挥。对针灸学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难经》对针灸学的成就及对后世针灸学说流派的影响
《难对经络学说,特别是对奇经八脉的论述,不但提出奇经八脉不同于正经,即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而且提出完整的奇经八脉的起止循行及病候,明确了奇经八脉在经脉中的重大作用,是对《内经》经脉学说的进一步发挥。一、经络腧穴学成就与影响
1.明确提出奇经八脉体系一、经络腧穴学成就与影响
1.明确提出奇经八脉体系《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怅然失志——形容失意而不痛快的样子。溶溶不能自收持——指全身疲倦以致动作不能自主。《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2.注重特定穴及应用进一步论述了特定穴的功用,完整了十二经脉的井荥俞原经合各穴,及脉气出入的关系和所属脏腑的交会关系以阴阳五行理论,论述五输穴的功能,即以阴阳相济,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配属五输穴的属性,以五输穴进行取穴配穴。2.注重特定穴及应用进一步论述了特定穴的功用,完整了十二经脉(1)五输结合四时、五脏治病。
《难经·六十八难》根据五输与五脏的五行配属关系,结合五脏病证,提出了“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五脏病证应用法。后世认为井主肝病,荥主心病,输主脾病,经主肺病,合主肾病即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的。五输穴五输穴(2)创造了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此为依据五行相生的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规律而制定。①《难经·六十九难》首先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则。五输穴肺属金,肺经实,泻本经合穴尺泽(水),水为金之子。肺经虚,补本经输穴太渊(土),土为金之母。(2)创造了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此为依据五行相生的母能令子实,对背俞穴及腹募穴也以阴阳相配,调治脏腑疾病,进行了论述。对原穴的作用非常重视八会穴也首见于《难经》,可调治脏、腑、气、血、筋、骨、血、脉之病证,提出了临床主治的范围。
八会穴对背俞穴及腹募穴也以阴阳相配,调治脏腑疾病,进行了论述。八会二、刺法灸法学成就与影响对于各种针法及取穴都有进一步的发挥,如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以及迎随与母子补泻相结合等针法,都有较大贡献。二、刺法灸法学成就与影响对于各种针法及取穴都有进一步的发挥,1.针刺强调压手的作用指出“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关于左手施术,不是无关紧要,而是相当重要。《难经》明确提出“当刺之时,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即是进针前轻按穴位周围组织和抓努穴上皮肤,然后再用爪指切循穴位它是一套进针前的辅助动作,即所谓“弹而努之,爪而下之”这样既可固定经穴,还有宣散气血,减少疼痛,达到“气散乃内针”。1.针刺强调压手的作用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提出“春夏必致一阴”,即针由深出浅“秋冬必致一阳”,即针由浅入深的针刺方法。阐述了阴病取阳,阳病取阴的阴阳相生、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是对《内经》“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法的又一发明。2.发挥了针法合于四时理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2.发挥了针法合于四时理论3.刺卫不伤荣,刺荣不伤卫《难经·七十一难》论述了荣卫发病的不同刺法。刺卫应横刺,则不伤荣;刺荣应先用左手摄按皮肤,使卫气离散然后进针,则针至荣而不伤卫。3.刺卫不伤荣,刺荣不伤卫《难经·七十一难》论述了荣卫发病4.补泻分清荣卫
《难经·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说明在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以从卫分引阳气深入是为补;摇动针身,由深向浅抽提,以从营分引阴气外出是为泻。后世医家把补法从卫取气,泻法从营取气作为补泻法的规范,并遵此原则创造烧山火、透天凉和先浅后深,紧按慢提为补;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为泻等补泻手法。4.补泻分清荣卫
《难经·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综上所述,《难经》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灸学概貌,对针灸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尤其对奇经八脉的建立和特定穴的应用,补《内经》之不足,对后世针灸医学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综上所述,《难经》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灸学概貌,对针晋代皇甫[fǔ]谧(公元215~282年)所撰,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第三节《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晋代皇甫[fǔ]谧(公元215~282年)所撰,第三节《甲乙皇甫谧皇甫谧出身在富裕家庭,到他这一代已破落,家贫如洗。从小父母早亡,寄养在婶婶家中,但他仍没有改变富贵家庭出身的破落子弟样子。一向好吃懒做,不耐艰苦,成天游手好闲,直到20岁还是目不识丁,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后来经过婶婶的开导和老师的教育后,才发奋读书。
大器晚成皇甫谧大器晚成正当他战胜了安闲逸乐的诱惑,感到生活有意义的时候,突然患了风痹病:半边身子象针刺似地难受,有时痛得起不了身,请了几个医生都认为难治此病。他读了一些经典名著后,就在自己身上扎针,有些穴位刺不到就叫儿子进针,风痹病居然好了。自己治好了自己的病正当他战胜了安闲逸乐的诱惑,感到生活有意义的时候,突然患了风当时,晋武帝闻其名而诏他当皇太子的老师。他婉言拒绝了,并在辞呈上向皇帝提出借书的要求。皇上为了表示自己是“礼贤下士”,居然送给他一批书。东汉以后,由于战争频繁,许多竹简都已散失,抄本也残缺不全,皇甫谧把各书中点滴的针灸资料都集中起来,并结合自己经验决定舍取。经过几年辛劳,终于在他42岁时,写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婉言拒绝皇帝当时,晋武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四川融通安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公开招聘生产技术序列合同员工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操作岗位14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厂房水管抢修方案范本
- 七中期末试卷及答案文科
- 七套试卷作文题目及答案
- 2024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七鸭部分7.1精练含解析
- 浙江专用2025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8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第54练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练习含解析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学设计 首师大版
- 家具培训师的专业发展与技能提升
- 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麋鹿教案2苏教版
- 网络零售行业分析
- 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案
- 保安上墙制度
- 2025念珠菌病诊断和管理全球指南解读课件
- 碘对比剂应用护理安全性
- 第11课《山地回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水电站安全生产培训
- 《矿井提升设备》课件2
- 被迫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电子邮件
- 工具表单-岗位价值评估表(海氏)
- DB33T 2515-2022 公共机构“零碳”管理与评价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