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读后感-模板_第1页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读后感-模板_第2页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读后感-模板_第3页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读后感-模板_第4页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读后感-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_读后感/莫板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某硕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5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权位显赫、作用极大、很有影响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 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 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他顶礼膜拜,尊为 “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表示过推崇其师法,受过其种种影响。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 “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公”(如果有读者不清楚中国古代大臣死后被封 “文正”谥号的分量,请自行网上查阅了解。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近期有幸能够挤时间,断断续续拜读完唐浩明先生所著的 《曾国藩》三部曲,洋洋洒洒百万字,写尽了曾国藩一生的命运轨迹,写尽了作为一个凡人的曾国藩一生的心理活动, 真实而不做作。读完之后,感慨良多,现呈于此,博诸位看官一笑。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曾国藩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面。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在我们使用的历史书中, 将太平天国运动定义为伟大的农民起义, 具有先进性,而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统领曾国藩等人定义为邪恶的地主阶级武装力量予以贬抑, 并配之以下图,足见这其中的嘲笑意味。只是当时年岁尚幼,知识积累少,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没有自己的见解,书中如何说,我们便如何信。以至于很久以来曾国藩在我的心目中都只不过是一个 “晚清大臣”而已,本来”晚清”一词在由这种历史书树立起来的形象也极其负面,更何况只是晚清的大臣,又能好到哪里去?后来大学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 看到书架上陈设了很多有关曾国藩的书, 出于好奇阅读了曾国藩的传记,也略微看过其家书,懵懵懂懂。但后来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不论是从影视剧还是一些相关书籍, 隐隐约约感觉到曾国藩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对其越来越感兴趣,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啃了这部《曾国藩》三部曲。首先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语言平实,尽量把当时情景出现的诗词都引入书中具体环节,可见唐浩明先生所下功夫之大, 用心之细。书中对曾国藩的心理活动的叙述,活灵活现。不禁让人感觉到,即使取得如此丰功伟绩的曾国藩也不会有神机妙算的智慧, 同样会有失策的时候,()同样会有被人忽悠的时候, 每当遇到阻力、遭到官场排挤猜疑,也会心情抑郁焦虑。曾国藩既有古代读书人积极出世的儒家传统思想, 也有心情郁闷,困顿彷徨,甚至几次被惬得自杀。曾国藩虽然取得巨大事业,但也一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再加之蛇皮癣奇痒难忍,缠身几十年,感觉他一生中几乎没有心情舒坦的时候, 一直都处于隐忍的心理状态和忧虑苦闷的情绪当中,一个十足的焦虑型人格。接着便是曾国藩本人,撇开历史书中的政治立场不说,曾国藩是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此三事是《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三事是传统中国人最为追求的事情。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做如下阐释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众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是中国古代官方的意识形态,也是士子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能有此三立者,一日明朝王阳明,一日晚清曾国藩。从曾国藩的经历来看,他修身齐家,治军治国,用一生的时间做到了三立,此番毅力和胆识令人激赏。其实曾国藩的人生没有丝毫浪漫,没有少年英雄,没有轰轰烈烈、 没有仗剑天涯,也没有红颜佳人。有的是"打掉牙和血吞”的时时隐忍,有的是谨小慎微,有的是克己坚持,有的是用笨办法下苦功夫的为学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屋檐下潜伏了一个贼, 想等主人睡下了之后偷点东西, 而曾国藩想往常一样背诵课文,直到天快亮了依然没有背会那篇文章。 那贼人终于等不得了, 忍无可忍跳出来,愤怒地对曾国藩说 “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至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虽然后来的曾国藩地位显赫,但这并不是说作为政商大佬、文人学士才要学习曾国藩。我想,读过曾国藩的人多少都明白,苦熬才是人生不可回避的真相。而且曾国藩的选择是:一直继续熬下去。这里的熬是指积极的面对,认真的挺过去,而不是消极的拖过去,不是 ”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的, 我们明白了人生就是一次长跑,没有速战速决的办法, 而曾国藩”有韧劲”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曾国藩的人生并不是教大家如何快速成功, 而是如何挺过这几十年的长跑,这也是曾国藩为我们带来的精神抚慰。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年纪越大,越会去佩服对自己够狠,自制力特别强的人,渐渐地不会再那么佩服天才。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是如此丰富,而他的起点又和大多数的普通人相似: 没有惊人的才华武功,没有显赫的身世家境。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失败,结局也说不上圆满、昂扬的人。曾国藩式的坚持、韧劲、克制、挺,才更接近我们终将面对的现实。当我们苦熬着的,忍受着的,但仍不放弃做一番事的时候,当我们怀疑自己的天赋,但仍渴望不凡的时候,我们需要曾国藩。愿曾国藩给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带来力量。《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王洋MBA2005我读古埃及史的目的有4个:一是了解埃赫那吞的一神教的起源 (据汤因比在《人类大地母亲》中说这是世界上首个一神教) ,毕竟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信仰源自犹太教的一神教;二是了解古埃及对古希腊的影响,乃至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三是对比摩尔根的 《古代社会》,了解乃至抽提出,即除去个性外的,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般过程。四是也想着重对比一下中埃两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异同。 选取刘云鹏老师这本书是因为它是教材, 观点会正统、严谨一些。古埃及文明的酝酿和开国普遍比中国早 1000-2000年,共经历了早、古、中、新4个王国、2个中间期和后埃及7个时期31个王朝,亡于古罗马三巨头。埃及的考古发掘比中国要充分,古埃及人留给后人石刻、绘画和草纸(一种竹简,不是真正的纸张,纸的发明公认属于中国)上的文字记录了丰富的内容,而中华文明详细精确的历史记载从商朝才开始的,寻求更早记录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地理上,中埃这两个农业文明都是依一条大河而起, 也因协力治河,开展灌溉而形成持续内聚力。黄河是东西走向,形成了同纬度地区大面积的耕作土地,而尼罗河南北流向,只有不长的一段流域和入海三角洲才适合耕种。 此外,古埃及西部是利比亚沙漠, 南部是热带草原,北面和东面是地中海和红海,只有东北一隅的西奈半岛与亚洲相连, 内部回旋余地并不大,这也是最终文明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 其实,若不是尼罗河的巨大水量,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年蒸发量极大的埃及根本不适合农业。 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和中国一样是封闭的, 在海军不发达的情况下,易守难攻,然而地中海沿岸的波斯、希腊、 马其顿的舰队挑战埃及的时间要比英国舰队挑战中国的时间早了近两千年,这真乃中国人的万幸。人种方面,古埃及人属于含米特人(书中没有区分闪米特与含米特),且由于地理封闭,早中期对外征战中又鲜有败绩, 形成了民族单一,无多民族混居的局面。因此在社会结构上,没有出现印度种姓制度那样明显的基于民族、 种族的歧视。古埃及人通过自我内部管理创造出了自我健全的文官制度,发展出了庞大的文官体系。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占据了统治阶级,埃及人受到排挤社会才出现明显的民族矛盾, 这个体系才被摧毁。这个文官制度也倡导“劳心治人”设有书吏之职,同时贬低体力劳动,比中国的 ”学而优则仕”早了近千年;再者,这是一个郡县制的体制,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这也比中国早了两千年;第三,这个制度比较开放,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约瑟竟能在埃及做维西尔 (宰相)。但与中国文官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纲常伦理道德体系做支撑, 乱伦现象比比皆是,道德发育明显滞后。政治上,古埃及法老是一手遮天,是立法、司法、行政等多种世俗权力的枢纽,但在神权上,要受制于强大的祭祀集团。和世界上其它古文明一样,强调君权神授。这个神就是拉、荷鲁斯、阿蒙以及短暂的阿吞, 其实这四者都指太阳,表达各有不同罢了。 祭祀集团政治权力极大,本国法老倒台后,外部征服者,如:亚历山大大帝等也祈求他们加冕法老,以求获得合法统治。此外,祭祀集团还在全国拥有大量优质耕地、 拥有大批奴隶,乃至法律豁免权,是国家政治的不倒翁。古埃及文明总体上是属于多神教的宗教类型。 各部落和各个诺姆(行政区)有各自的神,阿蒙、阿吞的崇拜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废立来自于王国与祭祀集团的政治博弈。中国上古时代通过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运动, 断绝了普通人与上天交流的权力, 让最高世俗政权垄断了祭祀权, 这使得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祭祀这一政治阶层, 中国也因此未能形成宗教型文化。西方学者有把埃赫那吞国王所立的阿吞崇拜看作是一神教崇拜是欠妥的 一一与阿吞并存的至少还有奥利西斯等冥界之神 (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念中就存在了人世、 冥界以及死后审判,但不同于中国、印度的生死轮回,冥界是人永恒的归宿) 。此外,主神阿吞也是埃赫那吞从众多小神之中甄选而出的。国王凭一己之力不可能与其前数千年形成的多神崇拜体系相隔绝。出于政治博弈,同时也缺少神学论证和新兴政治力量支持, 使得他的宗教改革只成为历史的一瞬,埃及在他下一任法老 一一图坦卡蒙那里又恢复了历史悠久的阿蒙崇拜。古埃及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文明的中心, 是周围民族学习模仿的对象,其早中期的文治武功也引得四夷咸服。内部狭小的生存空间以及对外贸易权的争夺, 特别是修建金字塔、神庙的石材、香料等奢侈品的不足,使得古埃及屡屡与周边民族发生战争, 常胜的埃及军队常常为本国掠来充足的奴隶。此外,沿河的耕地并不广袤,可供分封的土地不多,寺庙占地比例大,且和国王土地混杂,使得土地分封制度迟迟无法形成。一般来说, 土地分封是严格按照世俗贵族级别开展,寺庙本就是世俗政权的法外之地,土地政令更是 “水泼不进”这些因素都令古埃及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反观古代中国,由于内部空间巨大, ()各民族融合速度快,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而且世俗政权一家独大,分封制度很早就确立了。古埃及和古代中国一样是人治社会, 不像罗马帝国,其法治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古埃及连十二铜表法、汉谟拉比法典等成型法典都没有,甚至不如古印度,其尚有摩奴法典。法治是民族冲突和宗教的双重产物 一一罗马需动用法律去处理其广袤领土内的各类民族冲突;婆罗门须立法隔离种姓以及处理其内部民族混居产生的矛盾; 犹太人须通过与神立约的方式在异教徒的汪洋大海中去保持自身民族的独立完整性。 而古埃及和古代中国都是较快速”献形成统一民族,文化形成期内与外族冲突并非社会的主要矛盾;前者形成的宗教尚处于”献祭-恩赐”的简单人神关系模式关系,远不像犹太教那样神明事无巨细地介入社会生活; 后者古代中国则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宗教文化类型。 因此,中埃这两个文明古国都没有原创形成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源头,但古埃及对古希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这主要是宗教方面。古希腊引进了古埃及的主要神祗,如:拉对应宙斯;荷鲁斯对应阿波罗;奥利西斯对应哈迪斯等。在希腊化时期,埃及亚历山大也是希腊哲学学派重要的聚集地之一。 古埃及对犹太教也有重要影响,先知这个犹太教的重要教职是埃及人的首创。 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基本形式,它和希腊哲学相结合才形成西方文化的主干,这个结合的重要地点之一就在埃及,菲洛这为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就生活在埃及, 因此,新约圣经的成书地点也有相当部分在埃及。篇一: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工作之余,翻读着《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无时无刻不在为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着,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着。帕夫雷什中学,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费尽心思地在这实践发展他的教育信念,用心地抒写了生动感人的教育诗篇。结果,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在他的努力下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变成了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再三告诫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让 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 ”的确,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 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还主张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看待一切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不能忽视多样性。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多样性的活动, 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自信、创造与成功还给每一个孩子。我浅谈了读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 以后我会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篇二: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最近我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 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我感到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是幸福的。 在这儿的学生都能够受到一种美德熏陶。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周围的苏霍姆林斯基采取的方法是这样的: 在学校周围的橱窗里面陈列一些世界名画,在学校的音乐中经常播放世界名曲。 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 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 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古代有熊母三迁”的故事,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我们的读书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保障,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孩子的收益将是不可想象的。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书架等有效资源。我校的图书室和班级书架上有很多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 每天再多一些阅读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孩子的眼界会更开阔。2、家长积极配合,营造书香家庭工孩子还小,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家里,家长的以身作则和正面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可以让家长做孩子读书的向导和榜样, 用书籍为孩子的未来奠基。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一句,我一句,不但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而且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 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 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3、教师适时的引导、鼓励,同时加强读书的指导,是孩子读书的动力。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往往是神圣而高尚的。 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对孩子来讲无疑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教师努力营造的读书环境,对孩子的读书欲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同时倡导学生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篇三: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本书的特点在于,它能使读者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其人、 其校及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该书除在苏联国内多次重版外, 还在国外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本书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无物的泛论,也不是事实材料的罗列,而是以论统实,寓论于实。结构严整,泾渭分明。这本书所呈现的该中学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教育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让我震惊,而其时间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而非空想啊! 同时本书作者和该中学老师宗教般的教育情怀和高度的专业知识素养也让我击节赞叹! 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所追求的东西他们大部分都做到了。 比如对文学艺术的重视、对生命的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等等。 ()要说不足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特定时期的某些因素的制约下,其公民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以为,持续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 即使现在,也有太多的教育问题我并没有思考清楚。

教育的场所是封闭的,老师和学生很少走出学校去打开眼界, 去学习实践,去了解社会的需要;评判标准是封闭的,无论是对教师的评判还是对学生的评判, 因而在现有教育体制内部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有价值的知识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就未必是有意义的和合理的。教育封闭性的说法给我以很大启发, 也让我对如何打破封闭性产生了很多联想。比如,我认为,如果所有师范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社会,从事和体验一下别的工作,那么他们将可能对什么才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形成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呼啸山庄英文读后感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红字英文读后感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一)通过全面系统自学《共产党宣言》全文,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对以往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 《共产党宣言》的一脉相承有了充分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心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宣言》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考察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过程, 分析无产阶级所经历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历史地位后得出结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告诉我们:一是“两个必然”讲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是一种历史趋势。这个规律和这种趋势,本身并不回答这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何时灭亡或那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何时胜利,而是指出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胜利的不可避免性。二是“两个必然”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本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力的社会化趋势不可能长期容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它的社会本性要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它相适应,这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三是“两个必然”的实现,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后在生产力、民主、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长期积极的建设。四是“两个必然”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它指出了“两个必然”作为世界历史上空前的根本变革,也只能是在长期的曲折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实现。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衰亡。同时,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任重道远, 长期性和曲折性乃至发生暂时倒退, 是社会主义历史性进军途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二、加深了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 克思主义最本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最真实的《宣言》 ,甚至还能够发现其中的不足,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实事求是地对待《宣言》的精神。从《宣言》问世,到恩格斯去世,《宣言》在半个多世纪里一版再版,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有很多修订的机会,并且他们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但他们没有那样做。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宣言》德文版序言结尾处明确写道: ”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 ”显然,他们是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考虑,没有为了要证明自己”一贯正确”而进行修订。当然,尊重历史,并不意味着坚持错误,恰恰相反,他们的实事求是精神还表现为“知错就改”序言接着写道:”下次再版时也许能加上一篇论述 18471872年到现在这段时期的导言”.187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同时,还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产物。《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恩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 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 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和理论。 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俄、美为代表的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了新的问题,作出了新的结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马克思在160多年前创立唯物史观、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替代。 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从此中国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列主义也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又一次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 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有力地证明: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管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具体到我们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说,主要是做好以下工作:完善调控手段,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实现突破。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调动多元市场主体积极性,开放搞活粮食流通市场。狠抓“粮安工程”在夯实基础设施上实现突破。认真落实中央 1号文件精神和省、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抢抓政策机遇,深入推进全市 52个危仓老库改造,破解制约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瓶颈。实施创新驱动,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突破。 加快推进一批物流园和粮油加工业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坚持市场倒逼机制,因地制宜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加强监管,在推进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突破。扎实推进 ”法治粮食”建设,健全全方位监督检查制度体系,依法维护粮食市场秩序。读共产党宣言有感(二)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全部成熟著作的纲领和红线, 是每个真正的共产党人都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的纲领性文献。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教育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我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都是通过学习《宣言》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在学习后,我觉得自己的收获主要包括:第一,了解了《宣言》的基本思想:人类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贯穿《宣言》的指导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 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