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_第1页
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_第2页
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_第3页
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_第4页
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二)文字形成的过程1.前文字阶段:A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B记号:硬性规定的符号云南红河哈尼族的契约木刻原始人的图画与文字的区别:用图画代表事物,没有用它们来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2.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假借字——形声字(1)表意字、记号字表意字:凡是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跟词的语音没有联系的字,我们都称为表意字。局限:语言里有很多词是很难或完全不可能给它们造表意字的。记号字:有些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词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作为硬性规定而确定关系的,称为记号字。局限:记号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词没有内在联系,难记难认,不容易被接受。不论哪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在形成过程中都极少造记号字。(2)假借字:借用某个字或者某种事物的图形作为表音符号来记录跟这个字或者这种事物的名称同音或音近的词,称为假借字。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3)形声字:由表音的符号和指示字义的符号一起组成的字,称为形声字。a假借字上加表意字符;翌小官b表意字符上加声符。凤早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二、原始文字如何发展成为文字体系?在增加新字的同时,需要进行以下改进:1.摒弃文字画式的表意手法2.简化字形并使之趋于固定3.使文字的排列逐渐变得与语序完全一致把蛋抛第二章汉字的性质第一节意符音符文字或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从字符看汉字的性质)P10一、区分两个概念:P91.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有音也有义)花: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明:明亮日:太阳2.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字符花:由两个字符“艸”和“化”构成。明:由两个字符“日”和“月”构成。日:由一个字符“日”构成。备注:独体字的字符只有一个;合体字的字符是它的偏旁。二、文字的性质由字符决定某种文字的性质,指的是这种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属性。字字符字符对应的语义项字符对应的语音项英语suns+u+ns[s]u[ʌ]n[n]汉语梅木+每木:树木每三、文字字符的分类:意符、音符、记号P101.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A形符:作为象形符号使用,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B义符: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歪——有“不+正”2个义符松——有“木”1个义符2.音符: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P11(1)假借字——音符吴/公(蜈蚣)犹/豫巧/克/力chocolate['tʃɒklət]奥/林/匹/克Olympics[əʊ'lɪmpɪks](2)形声字的声旁——音符A单纯借来表音,如:“花”的声旁“化”。B音符兼意符。如:“珥”的声旁“耳”。3.记号:P12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记号字的类型:P12-15A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独体表意字的字形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独体表意字成为记号字。如:“电、月、山、水”注意:独体表意字成为记号字后,仍然作意符或音符的情况:a.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时:晴:“日”为意符驲rì:“日”为音符(驲:古代驿站专用的马车)b.假借来表示其它词时日内瓦的“日”:“日”为音符。巧克力的“力”为音符。B准合体字:有不少变成了记号字。如:立、并、射C合体表意字:少数也变成了记号字。表:由“衣、毛”二字合成。本义是罩在皮衣外面的衣服的名称。从衣在毛上示意。D形声字:偶尔也也会演变成记号字。“年”:《説文解字》:秊,穀孰也。从禾,千声。《春秋傳》曰:“大有秊。”特:从牛寺声,本义为公牛。E假借字:也可能变成记号字。对根本不认识借字的人来说:假借字实际上只是个记号字。我: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F半记号字:即由记号和意符或音符组成的文字。P14春——半记号半表意字(《説文解字》: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恥——半记号半表意字。从心耳声。耻——半记号半表音字笨——半记号半表音字(本义:竹子里的白色薄膜。形声字,从竹,本声。后借为愚笨的“笨”)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原来的意符和音符有很多已经变成了记号。相应地,很多表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也就变成了记号字或半记号字。而:本像颊毛,借为连词。——记号字泉:甲骨文像石洞里细流涓涓。造字本义:出水的石洞,水流的源头。楷书变为从白水。——半记号半表意字布:从巾父声——半记号半表意字急:从心及声——半记号半表意字诛:从言朱声,本指用言语谴责,后指诛杀。—半记号半表音字球:从玉求声,本义指一种美玉。后借为“毬”意。半记号半表音字汉字的性质:结论P151)意符音符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意音文字2)意符音符记号文字(隶书的形成是个转折点)——后期意音文字第二节语素—音节文字(从语言结构的层次看汉字的性质)

语言是个层级体系:下层是语音层,分为音素和音节两级;上层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层,分为语素、词、词组、句子。一、区别几个概念1.拼音文字(表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a音素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素。如英文。sun[sʌn]pen[pen]b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语的假名。日文片假名:カ、キ两个字符表示两个音节[ka]、[ki]2.语素文字:字符跟语素这个层次发生关系,而跟音素、音节这两个层次没有关系的文字。如:休歪拿二、汉字的性质:语素—音节文字P161.定义:既使用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又使用表示音节的字符的文字。森:字符3个“木”属于语素层次,起提示意义作用。卡车:字符“卡”属于音节层次,起提示读音作用。2.“语素——音节文字”的类型(1)汉字里的独体、准合体、合体表意字、记号字、半记号表意字——语素字(字符包括意符和记号)笔、明——意符+意符

月、牛——记号

春、急——记号+意符(2)假借字——音节字(每个字只表音节)如:达鲁花赤仓庚花(3)形声字——介于语素字跟音节字之间的文字(每个字既表意,又表音)如:肌惜斧珥露袋肝勇三、汉字的音符和拼音文字的音符的区别P12汉字的音符是借音符。1.拼音文字的音符是专职的;汉字的音符是借现成文字充当的,如“梅”的声旁“每”,“珥”的声旁“耳”。2.一般拼音文字所使用的字母数量都相当少(如英语只有26字母);汉字的声符数量很大(古今用作声旁的字估计在一千左右),同样的字音往往借不同的字来表示。媚——梅思考:汉字为什么称为语素音节文字?答:汉字的意符和记号都不表示语音,前者只跟文字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有联系,后者只能起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的作用。它们都是属于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所以汉字里的独体、准合体和合体表意字以及记号字、半记号半表意字,都可以看作语素字。但是,汉字使用的音符,虽然都由原来是语素的符号的现成文字充当,却应该看作表示音节的符号。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汉字不应简单地称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第三章汉字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关于汉字起源的猜想(一)结绳说《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陆德明释文:“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东汉.郑玄《周易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古者无文字,其有誓约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结绳是一种实物记事的方法。用结绳辅助记忆,或计数、计日,或记事。许多民族使用,如秘鲁印加人,我国藏族、瑶族、高山族、独龙族、傈僳lìsù族、哈尼族等。结论:没有和语言中固定的词联系起来,不能象文字那样起记录语言和传播语言的作用,所以它不可能是文字,也不可能演变成文字,与汉字的起源无关。作为一种文化产物,结绳对人们的造字活动也不是毫无影响,汉字体系中就有个别汉字采用结绳形象来构字。例如:商周金文中代表“十”“廿”“卅”“卌”的字形正像一根或几根打结的绳子;还有间接取形于结绳的汉字,如“世”。但决不能由此得出整个汉字体系都起源于结绳的结论。(二)刻契说“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刘熙《释名》:“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郑玄《系辞》注:“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史记·三皇本纪》:“太昊、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列子·说符》:“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刻契为约也是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刻契以计日、计数、记事、为凭。刻契为约的方法长期保存在佤wǎ族、瑶族、苗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中。结论:契刻不是文字,跟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三)八卦说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结论:八卦是巫人用作占卜吉凶的算筹的各种排列方式,用来象征世上的各种事物。八卦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与汉字的起源无关。(四)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说: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jì作稼,皋陶(gāoyáo)作刑,昆吾作陶,夏鲧gǔn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韩非子·五蠹dù篇》:“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一传说到汉代,仓颉造字被极力的神话,如:《论衡.骨相》:“仓颉四目。”《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kuí星圜huán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结论:文字不是哪一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仓颉造字说不过是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非凡创造力的祖先的崇拜和敬仰。(五)图画记事说文字脱胎于图画。沈兼士说:“余以文字之起源,实由记事之绘画。”唐兰说:“文字本于图画.”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已经懂得简单的图画,这种图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艺术的方向发展,成为绘画;一是向文字的方向发展,就是所谓文字画。文字画进一步发展,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形成图画文字。第二节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一、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一)现有的相关资料1.古汉字资料: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前1300年前后—前11世纪中期)2.与原始汉字产生有关的资料:刻画符号甲类:几何型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乙类:象实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二)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甲类符号:几何型符号)仰韶文化陶符资料简介裘锡圭:仰韶文化遗址的陶符不可能是文字。只是一些记号,用作个人或集体的标记或计数的标记。这些记号跟象形为基础的古汉字不是一个系统,但它们对古汉字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如古汉字的数字就是从那里吸收来的。结论: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P24(三)对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乙类符号:像实物之形)结论:只有用符号记录成句语言中的词的认真尝试,才是文字形成过程开始的真正标记。不能把它们看作原始文字。可以看作原始文字的先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前2500年,按照上述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也许在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二、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结论:不会早于夏代,应是在夏商之际。第三节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汉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形体上和结构上。一、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由繁到简(一)字体简化:线条化、笔画化(二)字形简化汉字形体的变化主要是简化,但字形繁化的现象也存在。A.外形上繁化(目的: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上——下玉——王肉——月B.结构繁化(方法:增加偏旁)凤渊凤二、结构上的变化:(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记号字:射半记号字:鸡、涛P43备注:一个字应不应该看作记号字,文化水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如:都(从邑者声)汉字字数问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9353字南朝梁顾野王《玉篇》16917字宋陈彭年《广韵》26194字明洪武年间《洪武正韵》32200余字清康熙年间《康熙字典》47043字20世纪60年代《中文大词典》49888字20世纪80年代《汉语大字典》56000余字一般使用的汉字的数量P38-39:从商代到现代,似乎没有显一般使用的汉字的数量著的变化,很有可能在五六千字左右徘徊。原因:1.新字不断产生,但是旧字也在不断退出历史舞台。2.复合词在汉语里越来约占优势,音译外来词又绝大多数用假借字记录,所以需要为他们新造的字却并不是越来越多。第四—五章汉字形体的演变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p45时间:商代—秦代(前14世纪—前3世纪末,前后1100多年)分类: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今文字阶段的汉字(隶楷阶段)

时间:汉代——至今

分类: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第一节古文字阶段的汉字一、商代文字研究商代文字的主要资料:主要是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次是陶文、石文、玉文等。(一)甲骨文1.时代和命名命名: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时代: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P46——公元前11世纪(商纣亡国)2.甲骨文内容商代统治者的占卜记录:祭祀、征伐、王事、年成、天时等。3.商代甲骨文的出土及研究a出土甲骨文研究始自清末。清光绪25年(1899),在京作官的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了甲骨文。王氏共收购甲骨约1500余片,后由其长子卖给刘鄂(字铁云)。刘氏也收藏了不少甲骨,二者归一,总计5000余片。后编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书。1899~1928年,约30年的时间,共有私人收藏到甲骨10万片左右。新中国成立前:1928~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共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共出土了甲骨24918片,分别编成《小屯·殷墟文字甲编》和《小屯·殷墟文字乙编》。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多次发掘。其中1971、1973年两次收获较大,共发现甲骨4000多片。b研究清代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著作: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孙海波《甲骨文编》、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4.甲骨文特点1)除少数是用毛笔写上的外,绝大多数是用刀刻的字体风格具有较为浓厚的刀笔味:线条瘦硬,笔画多方折。2)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3)形体结构不固定:a繁简不一;b一个字可以有若干形体;c方向部位不定: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d偏旁不定。4)存在大量合文a笔画繁简不一

b一个字可以有若干形体

c方向部位不定:同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d偏旁位置不固定

(二)商代的金文商代已经有金文。裘锡圭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把金文看作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三)商代文字的特点1.甲骨文和金文字体上有不同特点金文(正体字),显得更为庄重,更象形。甲骨文(俗体字),与金文相比的特点: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2.象形程度高,写法不固定二、西周春秋文字研究资料:主要资料——金文,其它资料——甲骨文、盟书(一)金文1.金文的命名、鼎盛时代命名:古人把铜叫作“金”,铜器上的文字称作金文。又称钟鼎文、彝器文字。鼎盛时代:西周西周时期铜器铭文少则几个字,多则上百字。以几十个铭文的居多。散氏盘350字,西周大盂鼎291字,毛公鼎498字。2.金文的内容金文主要是记载王室的征伐、赏赐、功勋、盟誓、祭典、训诰等一些重大事件。3.出土与研究商周时代的铜器,汉代就有所发现。《说文解字叙》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此后历代都有发现,到了宋代,开始有人搜集研究,现存的有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清代小学兴盛,著录和考释金文的著作很多。近人罗振玉、郭沫若更是对金文著录和考释作出了突出贡献。金文工具书:容庚《金文编》、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的《殷周金文集成》(有铭文、图像、考释)4.西周春秋时期金文的特征:(1)字体规整,字形整齐,笔划圆肥。(2)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3)春秋时期,地域性特点逐渐显现。(4)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呈现出美术化倾向。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如“丂kǎo、永、乍、月”。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流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鸟形等文饰的鸟篆,也称鸟书。此外还有加虫形或其他文饰的字体,鸟形或虫形等文饰的美术字体,也有人合称为鸟虫书,主要流行于楚、宋、蔡、吴、越等国。5.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按传统说法,是西周晚期文字。《史籀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史籀篇》早已亡佚,但篇中一部分字的字形还保存在《说文》里(二百二十余字)。三、六国文字六国文字:

战国时代,除秦以外东方各国(齐、楚、燕、韩、赵、魏)的文字。分晋、楚、齐、燕、四系。(一)六国文字的资料1.实物资料: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2.《说文》、三体石经所保存的六国资料(二)六国文字形体特点1.俗体流行A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B在六国文字里也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文字很不相同了。2.文字异形在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就已经出现了。到战国时代,文字剧烈变化,而各国变化的情况又往往不一样,因此地方性异体就更大了。不但六国文字跟秦系文字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彼此间也有显著差别(但三晋字彼此较接近)。四、秦系文字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秦国文字也有正体、俗体之分。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成小篆。俗体则是隶书形成的基础。(一)秦系文字的资料1.石刻文字2.金文3.印章、封泥文字4.陶文5.漆器6.简帛文字7.《说文》中的小篆(二)秦系文字的形体的变化(春秋战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里,秦系文字的形体的变化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上。有时为求字形的规整匀称,使笔道变得宛曲起来;有时又为了同样的目的,并为了书写的方便,使笔道变得平直起来。随着这两种变化,文字的象形程度就越来越低了。(三)小篆1、时代与命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2.小篆的材料A《说文解字》:虽有讹误,但仍具有极高价值,是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B秦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lángyá台刻石、峄山刻石3、小篆特点(1)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2)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的简化。(3)字形结构趋于定型规范。异体字减少,汉字基本做到了定型化。4.小篆的意义:a结束了文字异形的局面小篆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进行过官方规范整理的字体,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而且使古文字异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b它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是连接古今文字的桥梁五、隶书的形成

(一)古书关于隶书起源的记载p74《说文解字·叙》说:“秦烧灭经典,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miǎo所作也。”唐代张怀瓘guàn《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tán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书。”从目前考古发现看,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事实的。隶书并不是起源于秦朝统一之后,也不是由某个人创造的。(二)形成时间和形成基础

P74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虽然秦国文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三)秦隶的研究资料1.战国后期的铜器(如兵器)铭文等2.睡虎地秦简:秦隶秦简所代表的隶书是尚未完全成熟的隶书。主要表现在:1.有很多字的写法仍接近于正规篆文。2.有些字虽然有了跟成熟的隶书相同或相似的写法,但同时仍然使用接近正规篆文的写法。隶书在秦代的地位:在秦代,小篆是主要字体,隶书只是辅助字体,社会地位很低。但是,隶书写起来比小篆方便得多,到了西汉,隶书就取代了小篆,成为正式字体。第二节隶楷阶段的汉字p81隶楷阶段:汉代——延续到现代1.隶楷阶段汉字的形体演变A两汉时代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B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俗体——新隶体C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行书。D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2.研究资料石刻和墓志文字、简牍文字、帛纸文字、其它文字(如铜器、漆器、陶器、瓷器、砖瓦文字等)一、汉隶秦朝的隶书叫做秦隶或古隶,到了汉代就叫汉隶或今隶。(一)汉隶形成的时间在西汉,至迟在汉昭帝、汉宣帝时,汉隶已完全形成。(二)汉代隶书的发展1.字形构造的变化A、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B、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的。2.书体上的变化:结体扁方规整,用笔讲究挑法、波势、波磔。(三)汉隶的别名1.八分(1)定义:汉代成熟的隶书,字形上扁方而规整,用笔上有蚕头燕尾、讲究挑法、波势、波磔的特点,具备这些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也称八分。(2)名称来历:书史上有三种解释:a“字方八分”;b笔画向两旁分散势“若八字分散”;c“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所以称为八分。此外,还有分书、分隶的称法,是由八分派生出来的。

2.佐书汉代官府里从事文书工作的官吏是书佐和史,启功先生认为佐书因此得名。隶书得名当与“令隶人佐书”之说类有关。(四)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P88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2)省并(3)省略(4)偏旁变形(偏旁分化)(5)偏旁混同(五)隶变的意义篆书演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隶变。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增强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二、草书在隶书成为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写得粗糙、简便、潦草的字体,叫做“草书”。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由于写得比较快,所以在书写过程中有的省去了字形的一部分,有的把一些笔画连在一起。主要是用来起草文稿和写信。(一)草书的形成时间P91草书的形成至迟不会晚于元成之际,很可能在宣、元时代就完成了。(二)分类:章草、今草、狂草汉代的草书叫“章草”,是因为它比较整齐、规矩,有章法。而魏晋时的"今草"就潦草多了。今草是当时的人相对以前的章草而言的。再往下发展,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三)草书改造隶书的方法P931.省去字形的一部分2.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或以点画代替字形的一部3.改变笔法如改隶书较长的撇为尖撇;草书转弯很快,把有些转折后较短的弯笔简化成了带钩的笔画;大量使用连笔。三、行书行书产生于东汉晚期,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据说为桓灵时代的刘德昇所创。行书中接近楷书的称为“行楷”,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四、楷书(一)形成时间楷书产生于汉魏之际,在南北朝成为主要字体,在唐代成熟繁荣。(二)楷书特点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楷书的主要特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结构更趋严整,字形更趋简化。作业一判断对错:1.汉字形体演变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2.商代文字的主要资料是甲骨文和金文。()3.商代文字中的甲骨文是正体。()

4.

《说文》有小篆、古文、籀文三种字体。()5

.三体石经有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6.隶书形成的基础是秦文字的俗体。()

7.

秦系文字的正体最终演变成小篆。()8.

章草与汉隶(八分)是并列关系()作业二:简述汉字从古到今字体演变的大致过程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秦系文字以及小篆。今文字阶段又称隶楷阶段,包括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几种汉字。(一)商代文字主要有两类:甲骨文和金文。a商代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金文是正体字,甲骨文是俗体字b象形程度高,写法不固定。(二)西周春秋文字,这一阶段是金文鼎盛阶段,a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特点是字体整齐化,字形线条化、平直化;b春秋时期,地域性特点逐渐显现;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呈现出美术化倾向。(三)六国文字主要在战国时代,在这一时期,俗体流行,各国文字异形。(四)秦系文字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文字及小篆,秦文字的正体演变为小篆,而秦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a春秋战国时期,秦系文字的形体的变化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上;文字的象形程度就越来越低。b秦代的小篆,是官方规定的标准字体,结束了文字异形的局面,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的简化;字形结构趋于定型规范。(五)隶书是战国晚期在秦文字的俗体基础上形成的,即秦隶,秦隶是尚未成熟的隶书。在昭宣之际产生了八分,即汉隶,结体扁方规整,用笔讲究挑法、波势、波磔。篆书演变成隶书,称作隶变。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增强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五)隶书是战国晚期在秦文字的俗体基础上形成的,即秦隶,秦隶是尚未成熟的隶书。在西汉昭宣之际产生了八分,即汉隶,结体扁方规整,用笔讲究挑法、波势、波磔。篆书演变成隶书,称作隶变。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增强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六)草书形成于西汉元成时期,汉代的草书叫章草,魏晋时演变为今草,唐代形成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七)行书产生于东汉晚期,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八)楷书产生于汉魏之际,在南北朝成为主要字体,在唐代成熟繁荣。楷书的主要特点: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结构更趋严整,字形更趋简化。第六章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汉字类型的两种指称一.汉字外在的结构类型(一)独体字:手、丁、人、田、心(二)合体字:1.左右结构:明、树2.上下结构:岩、器3.包围结构:庆、问、国4.框架结构:巫、噩5.品字结构:晶、森二.汉字造字法意义上的结构类型从造字法法看,可以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在造字之初,其形体结构与其所表示的意义紧密结合。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了解字义、词义。考察词的本义,分析汉字结构是最基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例如:“首”的若干义项:《说文解字》“首,头也,象形。”本义是“人头”。①《诗经邶bèi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踯躅zhízhú。”首:人头②《史记赵世家》“盾虽不知,犹为贼首。”首:首领③《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开始的源头)首:发端④《尚书秦誓》”予誓告汝群言之首。”(誓告:严肃告诫。群言之首:所有纷纷议论中的首要意见、关键问题。)首:要领“六书说”六书说:汉代学者创造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六书”的来源“六书”一语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有异: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在一般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与六书:许慎是第一个对六书作出解释的人,也是第一个熟练运用六书理论对汉字作出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者。他依据六书理论而写的《说文解字》,奠定了汉字研究的基础,在中国汉字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六书释例

(一)象形1.定义: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即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2.特点(1)是独体字(2)象实物的形状,字形近于图画。3.分类整体象形:像事物的整体轮廓。如:鱼、鸟局部象形:像事物的特征部分。如:牛、羊衬托象形:有附带部分。如:眉、果4.《说文解字》解释象形字的术语:“象形”、“象某某之形”“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自,鼻也。象鼻形。”“羊,祥也,象头角足尾之形。”5.象形的局限象形这种造字法很难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单靠这种造字法造的字极少。据有人对《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汉字作的统计,象形字为264个,仅占总数的2.8%。但象形字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它为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创造了条件。(二)指事1.定义: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即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和“下”就是这种字。即用象征性符号表示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的造字法2.特点:(1)是独体字。(2)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的事物3.分类:纯体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表示。如:一、二、上、下加体指事字: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如:刃本末寸甘亦4.《说文解字》解释指事字的术语:“指事”,“象某某之形”,“从某”。如:上,高也,……指事也。血,祭所荐牲血也,以皿,一象血形。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5.指事的局限作为补救象形局限性的一种造字法,虽然能表示某些抽象的概念,但造字较之象形有时显得更为不易,所以,在汉字中指事字的数量最少。

《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9个,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过指事字。(三)会意1.定义:“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即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表达一个意义的一种造字法。2.特点:1.合体字2.偏旁都是表义的备注“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组成,许慎引《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止戈为武”,把“武”的本义解释为制止干戈(即战争)。“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会合成意,许慎释其本义为诚实,人言必须诚实。而按现代学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脚,在别的会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进,所以止戈会意是持戈前进,即征伐用兵的军事行动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声符的形声字,而非会意字。3.分类:a以形会意:即通过偏旁的形象意义来会意同体会意字:步林从鬥膻异体会意字:逐牧莫寇寒b.以义会意:即通过偏旁的独立词汇意义来会意。多可连读成语。雀,从小隹。本义是依人小鸟也。劣,从少力,本义是羸弱少力。

歪,从不正,本义是偏斜不正。

岩,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

嵩,从山高,本义是高山。昶,从日永。永有长义。本义是日长。4.《说文解字》解释会意字的术语:1.x,x也。从x从x。“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2.x,x也。从xx。“戍,守边也。从人持戈。”3.x,x也。从x……。“杲gǎo,明也。从日在木上。”象形、指事、会意的区别1.象形与指事的主要区别:象形重在像原物之形。如:日月指事重在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提示。如:本、刃2.象形、指事与会意的区别:用象形、指事造字法造的是独体字,如:口、三用会意造字法造的是合体字,如:休、明(四)形声 1.定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即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例如:战、芳、露、袋、柱、芝2.特点:1.是合体字2.形旁+声旁3.形声的说解条例是:“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从某省,某声”、“从某从某,某亦声”。幻灯片30(五)转注

《说文解字》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就是用一个部首来统帅部内的字,意义相同的字之间可以互相解释。如老部的考字和老字就是这样。

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考,老也。从老省,丂kǎo聲。多数学者认为,根据许慎的定义,转注字应有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1.有同一的部首。2.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如:《说文》:顶、颠:“顶,颠也。”又:“颠,顶也。”依、倚:“依,倚也”。又“倚,依也。”吟、呻:“吟,呻也。”又:“呻,吟也。”蹲、踞:“蹲,踞也。”又:“踞,蹲也。”(六)假借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是指某一个词本来没有专字记录,“依声托事”是指找一个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1.本无其字2.借音同音近的字表示我本意为武器,假借为自身代词。而本意为颊毛,借表第二人称。来本意为小麦,假借为来去之来。万:本义为蝎子,假借为千万之万。三、“六书”的贡献及局限(一)“六书”的贡献“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六书”是以小篆为对象分析总结出来的,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虽然不少古文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书”的方法分析。六书理论提出后,在中国汉字学史上建立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分析研究汉字造字结构的基础工具,为汉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六书”的局限:1.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2.“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体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下面是影响较大的几种学说。一、“四体二用”说:清·戴震四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转注、假借“四体二用”说的局限:“四体二用”说在学术界影响极大,尽管仍有异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四体二用说”在传统语言学中,对破除望形生训的陋习,引导人们因音求义,透过字去把握词,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就文字结构理论而论,“四体二用说”并没有什么新的建树。二、三书说唐兰:象形、象意、形声陈梦家: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表意、假借、形声(一)唐兰的“三书”说1.象形文字:图画文字,一见就能认识。如:虎、象、一、二、囗、○2.象意文字:图画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如:大、莫、晶3.形声文字:江、河、草、渔(二)唐兰三书说的局限: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1.把三书跟文字的形音义相比附象形字—字形形声—字音象意字—字义2.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的的表意字留下位置歪、孬、尘3.象形、象意的划分意义不大:界限不明确雨、上、下——划分时举棋不定4.把假借字排除在汉字基本类型之外(二)陈梦家的“新三书”说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把汉字分为:1.象形字:即唐兰的象形字、象意字2.假借字3.形声字陈梦家“新三书”说的局限:“新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说简明。但是汉字有一些不能纳入六书的文字,同样也有一些不能纳入新三书的文字。(三)裘锡圭的三书说裘锡圭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的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裘氏在陈氏三书说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三书系统。这个系统大体如下:p111一、表意字二、假借字三、形声字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p1111、记号字:六、七、八2、半记号字:丛:“从”是音旁,“一”是记号。义:“乂yì”是音旁,“、”是记号。3、变体表音字:有时候人们稍为改变一下某个字的字形,造出新字来表示跟那个字的本来读音相近的音。兵——乒、乓刀——刁4、合音字: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羟[qiǎng]:氢氧基。羰[tāng]:碳氧基。5、两声字: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啎wǔ三书说理论的贡献和局限对于破除对《说文》的迷信、更新文字学内容都有积极意义。

但是,“四体二用说”、三书说虽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去改造六书说,但始终没有摆脱六书的模式。

三书说仅仅着眼于如何使汉字可以避免界限不清,结果把界限不易划清的两项甚至三项合并一项,这只是回避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我们认为不是正确的方向。第七章表意字表意字分类举例

一、抽象字指用抽象的形符造成的表意字(相当于六书中的指事字)

典型例字:一、二、三、四、囗(方)、○(圆)、凹、凸、丫

二、象物字1.定义:字形象某种实物,代表所象之物名称的表意字(相当于“六书”中的象形字)

2.类别:(1)鹿、壶、酉、网(整体象形)

(2)象物字的变例

A牛、羊(局部象形)B

州、果、瓜(衬托象形)

3.后起的象物字:闩、伞三、指示字P1231.定义:在象物字或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示意的表意字(与六书中的指事字同)

2.典型例字:本、末、刃、亦

3.介于象物字和指示字之间的字:面、厷、㕚四、象物字式的象事字1.定义:表示事物属性、状态和行动的表意字

2.典型例字:又、夨cè3.有些字兼有象物、象事二职,如:月----夕夫----大

五、会意字

1.定义: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凡会合两个或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意义都不相同的字,我们都看作会意字。例如:林、磊、淼

、吠、尖、劣、掰、笔六、变体字:用改变一个字的字形的方法来表意。

1.增减笔画:片:木的一半㝵:得的一半2.改变方向:《説文解字》:爿,判木也。从反片。《説文解字》:叵,不可也。从反可。第八章形声字第一节形声字产生的途径一、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鸡裘二、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羞、囿三、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1.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

师(师众)—狮师——狮:

师字本为“”义而造,汉代假借它表示一种猛兽,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来表示这个假借义。2.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

取—娶取——娶:本表示“获取”,后来引申而有“娶妻”义,为了区别,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来表示这个引申义。3.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正—征它—蛇“征”的的本字为“正”,“正”在甲骨文中作

上为囗(围),下为止(趾),囗为四方形的城池,从止,表示去征讨攻打这座城池。在甲文中,“正”也是用作“征伐”之义,“征”为后起区别字。由于“正”借用作“正月”之“正”,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彳部,构成从彳正声的形声字“征”来表示“征伐”义。四、改换形声字偏旁:振——赈

振——赈:“振”引申有赈济的意思,后来把“振”字的“手”旁改换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第二节多声和多形定义:有的形声字具有两个声旁或两个以上形旁,称为多声、多形。一、多声(具有两个声旁)福:祐也。从示畐fú聲。→加“北”作声旁,“从示,畐北皆聲”。二、多形(两个以上形旁)

第三节省声和省形

形声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有时为了出于美观,或避免繁复,省略了部分形体。省略形符称作省形,省略声符称作省声。

p156裘锡圭: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的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进行简省,必须补全起来才能起表意或表音功能。这种现象文字学上称为省形、省声。一、省声:

夜:从夕,亦省声。姗:从女,删省声。雷:从雨,畾léi省声。徽:从糸mì,微省声。

齋(斋):从示齊省声。二、省形:

星:

从晶省,生声。

晨:

从晶省,辰声。

亭:

从高省,丁声。

第四节形旁和声旁的位置p162一、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关系

1.左形右声:

防、祥、峡、肌2.右形左声:

祁、欣、雌、胡3.上形下声:

宇、芹、崔、霖4.下形上声:

盂、禁、斧、岱5.声占一角:

旗、房、病、徒6.形占一角:

疆、载、颖、滕7.外形内声:

圆、阁、匪、衷8.内形外声:

齑、闻、篡、哀、辩第五节形旁的表意作用一、形旁跟字义的关系1.少数形声字跟形旁同义:頭、爹、爸2.绝大多数形声字只跟字义有某种联系:刻、醉、祸二、形旁的代换有不少形声字的偏旁,既可以用甲字充当,也可以用乙字充当;或者先用甲字,后用乙字。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形旁的代换。1.着眼点不同导致:鍊——炼帬——裙2.器物质料或性能的改变导致:槃——鎜(盘)砲——炮第六节声旁的表音作用一、声旁和字音的关系:

1.二者读音完全相同:驶、裱、裤2.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骂、稿、苛3.声母相同韵母不同:浪、眠、砌4.韵母相同声母不同:欣、效、捎5.声母韵母都不同:江、调、都声旁的作用和局限1.作用(1)指示字音眉(méi):嵋、湄、楣、媚唐(táng):糖、塘、搪、瑭(2)区别字形:抡——抢、沦——沧(3)类推字音,纠正方音。中(卷舌音):种、钟、肿、盅、忠、衷宗(平舌音):棕、综、踪、鬃、粽、淙cóng申(前鼻韵):伸、神、审、绅、砷、珅。生(后鼻韵):胜、甥、牲、笙、性、姓。2.局限:主要表现在声旁的表音准确率不高。迈——万声儀——我声都——者声狐——瓜声等——寺声移——多声埋——里声追——垖dui声有人曾据《新华字典》的形声字进行统计,读音跟声旁完全相同的只有355个,占4.7%;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有753个,占10%。二、声旁和形声字的读音差异原因

(一)造字的差异

1.声旁不宜用生僻的或字形繁复的字充当。

申——审、山——灿、夭——袄2.形声结构的分化字,有很多在产生时就跟声旁不完全同音解——懈(二)语音的演变

行——衡

分——颁者——诸zhu(上古鱼部)(三)方言的影响钻、柜、价

三、声旁的代换1.反映变化了的读音:蹤—踪袴—裤2.简省笔画:燈—灯3.声旁已经不再独立使用:huáng—汪、匡、狂四、声旁的破坏由于字体演变、字形讹变、偏旁混同等原因,有些形声字的偏旁遭到了破坏。第七节声旁跟字义的关系一、有义的声旁

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兼有表意作用,可以称为有义声旁。这类字一般是形声兼会意字,

惛hūn:心不明为惛。驷sì:一车所套的四匹马;牭sì:四岁牛。诽:以言诽毁人琀hán:放在死者口中的贝、玉等物品。菜:为人所采食的草类植物。辆:因古代的车用两轮而得名。鳊biān:一种身体很扁的鱼。二、右文说

1.定义:文字学上一种认为形声字声符有表义作用,并从声符探求字义的学说。又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因而被称为右文说。宋人王圣美首倡。以“農(农)”为声符的字多有浓厚的意思。濃:露水多。穠:花草茂盛。襛:衣饰盛多。醲:酒醇厚。2.右文说的来源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说:“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jiān,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è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例如:1.以“兑”为声符的字多含有分析、解开的意思。脱:本义为消瘦,含有消解体肉之意。蜕:本义指蝉、蛇之类动物解皮脱壳。悦:心情舒解。2.以“夬guài

”为声符的字多有的不完整意思:玦jué,玉佩也。缺,器破也。决,打开口子,疏导水流。右文说的贡献和局限:1.贡献:对探讨语词意义的本源还是很有用的。到清代的学者就提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进而走向研究“字族”或“词族”的道路。2.局限性:a在某些形声字中,声旁在字体结构中位置并不居右,造成名实不符。如:雌、露b形声字中有的声旁并不表意。如:肌、霖c同从一声的的形声字在意义上不见得有联系。“包”有包裹之意,例如:苞:花草之包裹(花蒂上包著未开花朵的小叶片)泡:水之包裹(以水包裹冲浸)抱:手之包裹(用双手合围、搂持)但事实却不尽然。例如:刨bào,能解释为刀之包裹吗(

推刮木料等的工具)

庖páo,能解释为房屋之包裹吗(

本义:厨房)

d同源字不见得都从同一声旁。如:無、勿、毋、未、莫(表示否定)超——跳(共同的语源义是跳起)第九章假借

第一节本字与假借一、定义

借用同音和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词。

二、假借种类

本字:用来表示它的本义或引申义的字,对假借来表示这一意义的字而言就是本字。从词的角度来看,把一个词作为本义或引申义来表示的字,对这个词的假借字而言就是这个词的本字。

(一)无本字的假借有的词始终只用假借字表示,这是无本字的交接。如古汉语虚词“其、之”以及“犹豫”就是始终用假借字的。音译外来词有很多是始终用假借字记录的。如沙发、尼龙、苏维埃等。

(二)本字后造的假借

有的词本来用假借字表示,但是后来又为它早了本字。一般称后造的本字为后起本字。如云谓的“谓”本来借“胃”字表示,后来才加“言”旁造出本字“谓”。

(三)本有本字的假借

有很多本有本字的词也使用假借字。如“艸”是本字,却借“草”表示“艸”。“草”字从“艹”早声,本义是“草斗”,即栎树的果实。

如“册”是本字,却借“策”表示简册之义。如“百名以上书于策。”

通假:指假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已有本字的词为什么还要用假借字呢?(1)古书里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性质问现在的同音别字并无区别。有些有分散文字职务的作用。有些假借字是由本字的分化字充当的。有时使用是为了简化字形。例如以“只”代“隻”。

(2)为了使字形不易相混,有意假借笔画较多的字爱代替的现象也是存在的。(3)还有些特殊原因。有时因避讳而用假借字。有时为了求典雅而用假借字。

第二节语文研究中跟假借有关的几种错误倾向词义研究方面的错误倾向牵强附会地把假借义说成引申义把同源词之间的关系跟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混为一谈二、古籍解读方面的错误倾向(一)把通假字当做一般的字来理解(二)乱讲通假第十章古书中的用字第一节异体字p199一、含义

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岳——嶽渺——淼裤——袴

二、学习异体字的目的1.有助于对古代汉语词汇面貌的认识2.有助于顺利地阅读古书汉字数量庞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异体字很多。清代编纂的《康熙字典》收字将近5万,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异体字。三、分类(一)狭义异体字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它们的写法不同,但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完全相同(本义和引申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代的,就是一组异体字。略—畧猫—貓2.狭义异体字的分类p199根据其结构上和形体上的差别,狭义异体字分为八种类型:

①加不加偏旁的不同:凳—櫈

皃—貌②表意、形声等结构性质的不同:淚—泪嶽—岳③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麈—尘躰—体④同為形聲而偏旁不同:詠—咏

螾—蚓

邨—村⑤偏旁相同但配置方式不同:㧱—拿群—羣

⑥字形省略不省略的不同:雖—虽聲—声

⑦某些简体与繁体的不同:辦—办對—对

⑧寫法略有出入或形訛造成的不同:弔-吊呪-咒避讳缺笔所造成的异体字:玄烨李世民

3.下列情况不属于狭义异体字(1)有些字起初是完全同义的,它们是异体字;但后来有了分工,就不是异体字了。谕—喻:先秦两汉都有晓谕、懂得、比喻之义,是异体字。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b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高祖本纪》c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d谊追伤之,因以自谕。(汉书·贾谊传)到了后代,两者不能互用,不是异体字。(2)有些字通用是有条件的,也不是异体字。如:沽--酤:酤只用于买酒,沽既可以买酒,也可以买玉其它物品。游—遊:遊不能用于游泳一词。(二)广义的异体字包括狭义异体字和部分异体字。

1.狭义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2.

部分异体字:词义部分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1)包含式:一个字的用法为另一个字所包含。

例如:雕—鵰(2)非包含式:既有共同的用法,又有不同用法。例如:女—汝纪——记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从语文政策考虑,采用了一个宽式的标准。该表收异体字810组,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从中选出810个作为正体,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四、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不同认识和理解;古代无严格的正字法。五、异体字的作用异体字是一种消极的文字现象。一词多种写法,不起任何区别意义的作用,增加了识字的负担。第二节古今字p256一、定义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前后。在前者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莫——暮昏—婚师—狮辟——避、僻邪僻,偏僻:秦国辟远。《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躲避: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隐公元年》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义每每被引申或假借,因此一个汉字记录了好几个词,这就产生了多义字。一个多义字所含意义过多,在记录语言时就有可能不够明确甚至造成歧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后来人们就把一些多义字的某些意义让别的字来记录了。这样,古今字就产生了。多义字的意义可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类,从意义的角度看,今字就有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而造几种情况。(一)今字为古字的本义而造或借用责(古字)——债(今字)《战国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史记》: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然--燃衰--蓑要—腰其—箕益—溢止—趾云—雲原—源它—蛇自—鼻亦—腋嘗--嚐臭--嗅(二)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或借用昏—婚:《诗经》“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反—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竟—境:亡不越竟,反不讨贼。见—现:“图穷匕首见。”(见,看见,引申为显露;现,玉光、石之次玉者。)解—懈取—娶赴—讣张—胀(三)今字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师—狮: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借表狮子。《后汉书》:疏勒国献师子。采—彩:采,摘取;借去表示“彩色”。《礼记》:命妇官染采。麤--粗:麤,行超远也;借去表示粗大、粗糙等。《礼记》:食菽(shū。豆的总称)与鸡,其器高以麤。戚—慼栗—慄三、今字与古字字形上的联系(一)添加形旁:责—债取—娶反—返(二)改变形旁赴(奔向)—讣(奔告丧事)张(张弓)—胀(腹胀)(三)对古字的笔画稍作改造母(借去表示否定)——毋wú巳(表干支,借去表示已经)——已四、古今字与异体字、通假字的主要区别:(一)古今字与异体字的主要区别:1.古今字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今字實際上是爲了區別不同的意義而産生,而且今字产生后仅取代古字的某一个义项,而不能取代古字的其它义项;在讀音上也往往有些不同。如:莫—暮昏—婚师—狮巳—已2.异体字的产生没有时间限制;而且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而不会产生歧义。如:泪——淚群——羣。(二)古今字与通假字的主要区别:1.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历时—共时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历时关系,如“然——燃”,“县——悬”。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属于共时关系。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背)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倍”和“背”是同时存在的字。

2.从意义的角度观察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反——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如“蚤”和“早”、“倍”和“背”等,意义上毫不相干。3.从字形有无联系观察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又如“讣——赴”,形符“走”换成形符“言”构成今字“讣”。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nǒng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五、学习古今字的作用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的人喜欢仿古,处今世而写古字;有的则以今律古,将古字改为今字。这就使我们今天见到的古籍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历史较早的文献中用今字,历史较晚的文献中反而用古字,有时同一部古籍中古字、今字并用。了解古今字产生的原因及古代文献传抄过程中的一些因素,那么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如果碰到上述问题,就不会有疑问了。六、古人理解的古今字古人理解的古今字的范围很宽。1.《汉书》颜注:绔,古袴(裤)字。——异体字关系2.《汉书》颜注:屮,古草字。——本字与通假字关系3.《礼记》郑玄注:余、予,古今字。——“予”对“余”没有分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人使用“古今字”这个术语只是指出哪一个古字与哪一个今字对应,目的是帮助人们读古书。第三节繁简字一、繁简字的含义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汉字简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从甲骨文时代起历代都有汉字简化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有其特定的含义。即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1986年10月,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共简化汉字2336个.二、简体字的形成方式1.局部删除:奮-奋聲—声開—开2.偏旁更换:對-对戲—戏雞—鸡3.同音替代:鬥-斗後—后榖—谷4.草书楷化:為-为東—东學—学5.全部改造:驚-惊蠺—蚕叢—丛6.采用笔画较少的古字或俗字塵—尘禮—礼啟—启(采用古字)糧—粮弔—吊呪—咒(采用俗字)三、学习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种情况(一)同形字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中的某个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臘là:本义指国君在年终用猎品祭祀祖先鬼神,即臘祭,因而年终的月份也叫做臘月。腊xī:本义为干肉。如《捕蛇者说》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腊”(xī)指把捕获的毒蛇制成肉干。臘(là)简化为“腊”后,就和“腊”(xī)混同为一个字了。在阅读时需要加以辨析。(二)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样,它既承担自己原先的字义,同时又表示与之对应的繁体字的字义。阅读时,需要辨认它所表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简化字“后”:——後(前後)——后(君主的妻子)《史记·孝景本纪》:“孝文(汉文帝)在代(地名)时,前后有三男。”“前后”指皇帝的前妻,即前妻生有三个儿子,而不是前前后后共生了三个儿子的意思。(三)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简化字通常只有一个对应的繁体字。但也有一些简化字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繁体字的情况。如果我们阅读的是用简化字排印的的古代作品,就需要判别这类简化字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词。

简化字“钟”——“鍾”(一种容器)——“鐘”(钟鼓)《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瓯ōu)、釜、钟。……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钟”指的是作量器的“鍾”,而不是钟磬的“鐘”。附录:易混淆的簡繁體字對照表表一一簡多繁字簡體繁體用例說明厂厂同“庵”。廠廠商廠房卜卜占卜預卜蔔蘿蔔几几茶几案几幾幾乎幾幾何學了了了結瞭瞭解“瞭望”不簡化。干干干犯干祿乾乾淨乾娘幹樹幹幹部乾坤、乾隆的乾不簡化。千千千萬韆鞦韆万万万俟(mòqí)複姓。萬千萬萬幸才才才華人才纔方纔剛纔么么么妹也作“幺”。麼什麼多麼“么麼小丑”的“麼”不簡化。广广同“庵”。广部首用字。廣廣闊廣泛斗斗斗室星斗鬥奮鬥鬥雞丰丰丰姿丰韻豐豐富豐碑无无“無”的古字。無無情無稽云云人云亦云雲雲霧雲集历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