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综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孔子创立,不受重视焚书坑儒,遭受压制董仲舒改造,正统独尊佛教道教盛行,受到冲击春秋秦朝西汉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魏晋南北朝形成理学,儒学复兴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受到批判隋唐三教合归儒,受到挑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线索: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目标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2.社会原因:3.派别代表:4.历史影响:二、先秦思想1.儒家:(1)孔子(2)孟子(3)荀子2.道家:(1)老子(2)庄子3.法家:韩非子4.墨家:墨子一、“百家争鸣”1.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2.社会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3.派别代表:
儒家:孔孟荀道家:老庄
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4.历史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墨家思想的非攻、尚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孔子生平:春秋晚期鲁国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言行载《论语》,被尊为“至圣”。思想主张: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行为规范上,主张“克己复礼”
④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留下宝贵教学经验,整理古代典籍“六经”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2)孟子生平:
战国时期邹国人,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著《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思想主张: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④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荀子生平:
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荀子》一书。思想主张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④认为自然有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学思之窗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学思之窗孔子孟子荀子生平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其他地位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应社会需要。但被统治者冷落。“仁政”性本善“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性本恶“民贵君轻”“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性相近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孟子》,“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著《荀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言行载《论语》,“至圣”创立儒家学派但不被重用有教无类“制天命而用之”“养浩然之气”③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②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老子生平:春秋晚期人,创立道家学派,著《道德经》思想主张:生平:
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庄子》一书。与老子合称老庄。思想主张: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庄子3、法家:韩非子生平: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法家的集大成者著《韩非子》一书思想主张: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4、墨家:墨子生平: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平民百姓愿望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资料回放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思想主张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学派代表主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墨家墨子“仁”与“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仁政”、“民贵君轻”“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古为今用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4.“克己复礼为仁。”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请判断下列言论各属于哪一派别,是谁的思想?道家,老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儒家,孔子儒家,荀子墨家,墨子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目标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课堂练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儒家思想经历2、汉初的“无为”3、从“无为”到“有为”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1、儒家思想经历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其中,黄帝之学主要指的是《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分。大致成书于战国,东汉时亡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老子之学主要指《道德经》。黄帝老子黄老思想的内容黄老之学基础
黄老之学的核心黄老之学倡导——治身(养生)、治国——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五行、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积极无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1.经济恢复2.社会稳定3.生活改善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边境不宁——和亲王国问题——放纵、姑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积极:消极: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畅所欲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有为”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想一想以前所学内容有何表现?而思想上的“有为”又有何表现呢?思考?1、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武帝采纳其建议,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格局,被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沿袭。1、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其特点和实质是什么?◆主张:◆特点:◆实质: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
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天道”就是“三纲”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
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积极消极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现
思想
政治教育汉代教育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思考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目标三(一)对宋明理学的认识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的生存原则,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三教合一
(受佛道的冲击)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2)主要思想观点A、宇宙观:B、认识论:程颐程颢“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客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3)影响: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德,注重气节,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派”。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注》2、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2)主要思想主张A、陆九渊:B、王阳明:“心即理也”,并提出“内心反省”以求理。“理在心中”,“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3)影响:
心学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怎样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观点的异同?共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人心”。(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知识点拔
1、本质相同:2、影响相同: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观点争鸣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提示: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积极可取的地方,也有消极不可取的地方。宋明理学谈“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心安理得蛮不讲理天理何在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理直气壮天理昭彰强词夺理理屈词穷知书达理通情达理伤天害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同心同德心领神会心想事成心有灵犀
心心相映心不在焉一心一意心猿意马人心齐泰山移眼不见心不烦心静自然凉比一比
目标三(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离经叛道”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人物生平简介: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离经叛道2、李贽的思想和代表作:《焚书》、《藏书》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反对那些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故意把孔子吹捧为神圣甘愿冒着“非圣无法”的罪名,自称“异端”,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②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③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应当享受正当的私欲。产生叛逆思想的社会原因:(1)政治上:
明朝后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2)经济上:
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思想文化上:
陈腐的理学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专制日益严重。一、“离经叛道”的李贽2、李贽的思想和代表作: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离经叛道《焚书》、《藏书》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②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③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应当享受正当的私欲。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船山先生《读通鉴论》二、三大进步思想家1、共同的生活背景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①明清之交,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土地兼并严重。八股取士阻挠文化社会进步。②早年都参加过反清斗争。③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黄宗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佛经,无不研究。年轻时积极参加反明朝宦官权贵的斗争和反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其学说的核心是“非君说”——一种民主思想的萌芽,他否定君主专制,抨击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之状,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明夷待访录》人物介绍黄宗羲—梨洲先生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概括黄宗羲观点分析其思想根源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观点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2)根源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1)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2)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3)传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简要评述这种经济思想的作用?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2)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影响:
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顾的学术主张和爱国主义精神颇受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称赞。北京报国寺西侧有其祠堂。顾炎武(1613-1682)材料二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顾炎武《日知录》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评价顾炎武的观点。观点:“众治”。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主要思想:(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船山先生“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根据材料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主要思想:(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二、三大进步思想家1、共同的生活背景:2、共同的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得而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二、三大进步思想家2、共同的思想主张: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经世致用”“经世致用”。
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政治经济思想代表作共同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夷待
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得私有,而应当是耕者有其田“工、商、皆民生之本”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君为臣纲”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三位思想家思想对比表1、创立:2、继承:3、重创:4、主导:5、冲击:6、融合:7、理学:8、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先义后利”的观点。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的礼教为主。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2009年山东卷43题)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随堂演练2.(2008年四川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3.(08山东基本能力)《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荀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08年重庆卷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5.(09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练习巩固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C2.问题:“Therivercarriesaboat,yet,itcanturntheboatoveraswell.”这句话最早见与中国哪位思想家的著作?()A.LiErB.ZhuangZhouC.MengKeD.XunKuangD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B
5.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4.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7.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CD8.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D9.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发扬光大儒学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D10.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C1、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