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发展 课件_第1页
个体心理发展 课件_第2页
个体心理发展 课件_第3页
个体心理发展 课件_第4页
个体心理发展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假如你正抱着一个婴儿,请你预测一下,他1岁时是什么样子?5岁呢?15岁呢?50岁呢?

假如你正抱着一个婴儿,请你预测一下,第一节心理发展及主要观点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具体来说,探究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着重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及个体心理从某年龄段发展到另一年龄段的规律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发展及主要观点具体来说,探究个体从受精(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1、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儿童发展各阶段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固定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如所有的婴儿都是先抬头、翻身、坐、然后会爬和走(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2、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

3、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个体心理随时间呈现出发展的连续进程,但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心理发展又分数个阶段

4、个别差异性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但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有差异

5、发展的关键期动物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此时给适当的良性刺激可促使其发展;反之,则阻碍其发展2、不平衡性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究竟谁起主要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学派有不同观点(一)格塞尔的成熟论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次序地进行,基因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为成熟。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双生子爬梯研究)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T和C行为发展水平相当,出生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训练,对C不作训练。训练6周后,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只给他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结论: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教育越超前越好(拔苗助长)?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T和C行为发展水平相当,出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两组,一组按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每15个月测一次智商。发现: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点,但小学四年级时,逐渐丧失了优势,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都赶了上来。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格塞尔成熟论的缺陷:片面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抹煞了环境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影响,显然是不完善的。格塞尔成熟论的缺陷:(二)行为主义的观点☠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心理的发展是在“白板”上建立S-R联结的过程(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主动发起的操作性行为,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通过观察就可完成学习♛尽管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各有侧重,但他们都认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二)行为主义的观点(三)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心理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心理性欲的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三)精神分析论(四)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四)相互作用论(五)生态发展观☠布朗芬布伦那认为,♛(五)生态发展观三、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一)毕生发展观

三、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第二节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婴儿出生伊始具备怎样的能力?有生存的先天机制还是完全无助的呢?通过以下学习,你会惊奇地发现,婴儿一离开子宫,就表现出通过感官获得信息并做出反应的非凡能力,具有“生存的先天机制”第二节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一、感知能力的发展1、感觉和运动的发展婴儿的视觉系统发育不成熟,只能看清较大较近的物体婴儿通常用嘴和手的触觉了解自己及环境,他们表现出许多学习能力:对重复出现的刺激会习惯化并形成期待;通过主动的探索进行知觉学习运动的发展从新生儿反射开始,力量、姿势控制、平衡和知觉技能的发展等都会影响运动发展的结果和模式一、感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出生前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出生后四周以内的婴儿)更喜欢母亲的声音,对父亲的声音没有特别的偏好,说明他们在子宫里就学会了辩识母亲的声音。出生后能对某些声音做出反应,会将头转向声音的来源方向。新生儿对某些味道也有特别偏好。当饮料有甜味时,就会吸吮较长时间。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几天后就能分辨出母亲乳汁的味道。新生儿嗅觉也很灵敏,可凭借妈妈的特殊味道找到自己的母亲。研究视觉偏爱婴儿出生前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出生后四周以内的婴儿2、空间知觉的发展(1)形状知觉最初两月,婴儿只关注物体的边缘,两月后,开始关注事物的整体。*偏爱整体面孔,不喜欢面孔特征随便排列的面孔*偏爱人类(特别是母亲)的面孔,而非视觉上相似的圆形2、空间知觉的发展(2)深度知觉出生4个月的婴儿,才能聚合来自双眼的信息,形成深度知觉。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被试:6~14个月的婴儿。结果:大多数婴儿不朝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相反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这表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2)深度知觉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被试:6~14个月的(3)方位知觉的发展第一阶段:5~7岁儿童能辨认自己的左、右,但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第二阶段:7~9岁儿童不仅能辨别自己的左右,还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第三阶段:9~11岁儿童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能正确指出三件并排物体的左右相对位置。在教学中须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的知觉方位,特别要注意方位知觉困难造成的学习上的错误,如初入学的儿童经常是“d”

“b”,“p”与“q”不分等(3)方位知觉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分四个阶段,每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二、思维的发展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最初几月,婴儿大部分行为以天生的运动活动如吸吮、观看、抓握等为基础,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尚无表象、思维和言语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最重要的认知发展是获得了对抽象物体形成心理表征的能力,即发展出客体永存的能力客体永存和宝宝“藏猫猫”时,你一躲开,他看不见了,也就不找了,以为世界上不存在“你”这个人了。可在1周岁左右时,你再和宝宝做游戏,你叫他一声,然后躲起来,宝宝就会用眼睛到处找。挡住后,为什么没兴趣了?客体永存的建立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儿童分化主客体,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把自己看作无数客体中的一个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存和宝宝2、前运算阶段(2~7岁)(1)开始用表象和语言进行交际,描述外部世界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开始运用象征符号,但还不能进行心理运算思维。在游戏时,儿童用小木凳当汽车,

用竹竿做马,木凳和竹竿是符号,汽车和马是符号象征的东西。儿童已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凭着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象征化。皮亚杰认为这就是思维的发生,同时意味着儿童的符号系统开始形成(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2、前运算阶段(2~7岁)(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问:你有兄弟吗?儿童:有。问:他叫什么名字?儿童:叫吉姆。问:吉姆有兄弟吗?儿童:没有。(思维不可逆)问:你有兄弟吗?(3)自我中心性,这个年龄儿童常似乎与自己说话,而不是与他人交流汤姆4岁时,第一次看到大海。海浪奔腾不息的怒吼使他害怕。他转过身来问爸爸,“大海什么时候才停息呢?”父亲回答说:“它不会停息”。汤姆接着奇怪的问,“就连我们睡着时也不停息吗?”汤姆被一只又大又黑、嗡嗡作响的苍蝇吵得烦死了。他挥舞双臂,仍无济于事。最后他试着采取一种新办法,“苍蝇,”汤姆劝说到,“回你妈妈那儿去吧。”皮亚杰将此阶段的思维称为半逻辑思维,与感知运动阶段无逻辑、无思维相比,这是一大进步。(3)自我中心性,这个年龄儿童常似乎与自己说话,而不是与他人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理解了守恒,思维可逆,开始了心理运算(可用心理活动代替物理活动),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纯粹言语叙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较困难。如果某儿童看见A比B高,又看见B比C高,就会推理说,A最高,而不用实际比较这三个人。(用心理活动代替物理活动)但这个问题如果是用言语表述的,则孩子还是不能做出正确推论。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2至15岁)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发展出了抽象推理和假设思维的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12至15岁)评:应按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对加减法运算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但若把这种知识硬塞给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助于儿童的发展。评:三、语言的发展新生儿:哭,呼吸开始并锻炼发声器官。一月后:出现类似于元音和辅音的反射性声音。

6、7月:发音中出现类似于成人语言中使用的音节,如mama等,对婴儿而言没有意义。

8、9月:咿呀学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9~11月:能听懂一些话并做出相应反应(对他说“拍拍手”,就会做相应动作)。是对包括词语在内的整个语境的反应。

11个月:词语从情境中分离,开始真正理解词的意义。

1~1.5岁:单词句时期,可说有意义单词,通常是单

1.5~2岁:双词句时期,如“车车开开”等,电报句。

2岁后:出现结构完整的简单句,复合句也逐步出现。简单句和复合句保持同样的发展趋势。三、语言的发展儿童迅速掌握语言规则的原因*斯金纳认为,儿童自发地发出各种声音,近似成人说话的声音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或强化,语言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大部分是因为观察与模仿。*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迅速掌握语言规则的答案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中。例如,聋童不能获得口头语言,这些儿童创造自己的手势系统且有规则的语法结构。乔姆斯基认为,随儿童脑的成熟,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先天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被激发,便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儿童迅速掌握语言规则的原因四、智力的发展在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发展较快,以后逐渐减缓。四、智力的发展第三节情绪和社会化的发展一、情绪的发展新生儿:布里奇斯认为,新生儿的情绪是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与学习,不同性质的情绪才分化出来,如3个月时兴奋分化为痛苦与快乐,8、9个月时,痛苦又分化为怕、怒和厌恶等负性情绪

6个月到1.5岁:出现依恋和怯生。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或另一主要照料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倾向。表现:啼哭、笑、吸吮、咿呀学语、身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第三节情绪和社会化的发展一、情绪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依恋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有力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哈罗的幼猴依恋实验结果:如果强迫婴猴做选择,它们宁愿同软布“母亲”接触而不喜欢金属“母亲”。推断:身体接触比食物喂养对依恋的形成作用更重要。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依恋是儿童生存的基本☯

婴儿期依恋的发展阶段

☝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0~3月)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没区别,都以相同的方式如抓握、微笑等作出反应。☝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3~8月)婴儿看到亲人或经常照顾者会发自内心地微笑,看到陌生人时,会谨慎地注视对方,但并不排斥陌生人。☝对特定的人的反应阶段(8月~2岁)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行为,依恋产生的标志是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婴儿大哭大闹、喊叫等)和怯生(当陌生人靠近,婴儿就哇哇大叫甚至哭闹不安,并转而寻求母亲的所在)☝交互关系形成期(2岁以后)随着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能更好地理解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分离焦虑逐渐下降,依恋对象的范围也由母亲扩展到家庭其他成员。☯

婴儿期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的类型(艾恩斯沃斯)☝A型(回避型)约占20%,此类儿童没有与母亲建立真正的依恋关系,易与陌生人相处和适应陌生环境,与母亲分离时并不表现出焦虑。☝B型(安全型)约占70%,陌生情景中,母亲在场时,幼儿可自由探索,似乎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当母亲离开独自与陌生人在一起时,会焦虑哭泣,寻找母亲。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立即减弱或停止。☝C型(反抗型)约占10%,此类儿童反应矛盾。母亲在场时,担心母亲离去。同母亲分离后,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甚至有时推开或打母亲。☯依恋的类型(艾恩斯沃斯)一般而言,婴儿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入幼儿园后,自尊水平、社会能力、与别的小朋友的合作性、受小朋友的欢迎程度、同情心等都较高。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较孤立,不喜欢与人合作。反抗型依恋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对幼儿园适应困难。一般而言,婴儿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入幼二、自我意识与性格发展(一)自我意识

人类特有的意识,是对自己的各方面如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等的认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知觉、自我表象、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一个萌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一个萌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随着神经系统的完善,到1岁左右产生了自我感觉,逐渐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儿童3岁左右会用“我“来表示自己,说明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主体。这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质变,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二、自我意识与性格发展☧童年时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1)心理活动主要指向外部行为而非自己内心品质。(问“为什么你是好孩子?”回答“我不打架”。中学生则说“我听话,遵守纪律”。)(2)转达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3)意识不到自己面临的各种矛盾,没有忧愁(快乐时代)。☧少年时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1)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关系。比如,会发现自己能想出某个主意,而别人想不出,从而感到自豪、得意。(2)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对周围人的个性品质等感兴趣,欣赏文艺作品时,开始关注人物的内心体验、动机、想法、个性特点等

☧青年初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高中阶段把主要朝向外部的认识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长相、脾气、性格怎样?我有什么样的特长和才能?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我怎样走人生之路?……☧童年时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青年时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分化与统一。自我意识由完整的自我分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或分成“主体我”(我是什么)和“客体的我”(别人怎样看我)等。自我意识的分化是自我意识走向成熟的标志。青年时期,现实的我往往落后于理想的我,二者间的矛盾使青年很痛苦并进入内心动荡不安、情绪体验错综复杂的时期。为解除自我意识分化带来的矛盾,促使青年去求得自我意识的重新统一。统一类型有:(1)积极统一:现实的我能与理想的我趋于一致,则心情舒畅。(2)消极统一:不惜牺牲理想自我而趋同现实自我以达统一,胸无大志,悲观失望。(3)难以统一:往往内心苦闷,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失败感。☧青年时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特三、性格的发展性格的形成有遗传影响,但主要靠生活环境和教育。性格的形成在婴幼儿时期是关键;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强大的外来影响下,某些性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三、性格的发展思考题:1、结合本章学习内容,谈谈你对超前教育的看法。2、论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思考题: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假如你正抱着一个婴儿,请你预测一下,他1岁时是什么样子?5岁呢?15岁呢?50岁呢?

假如你正抱着一个婴儿,请你预测一下,第一节心理发展及主要观点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具体来说,探究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着重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及个体心理从某年龄段发展到另一年龄段的规律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发展及主要观点具体来说,探究个体从受精(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1、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儿童发展各阶段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固定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如所有的婴儿都是先抬头、翻身、坐、然后会爬和走(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2、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

3、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个体心理随时间呈现出发展的连续进程,但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心理发展又分数个阶段

4、个别差异性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但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有差异

5、发展的关键期动物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此时给适当的良性刺激可促使其发展;反之,则阻碍其发展2、不平衡性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究竟谁起主要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学派有不同观点(一)格塞尔的成熟论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次序地进行,基因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为成熟。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双生子爬梯研究)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T和C行为发展水平相当,出生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训练,对C不作训练。训练6周后,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只给他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结论: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教育越超前越好(拔苗助长)?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T和C行为发展水平相当,出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两组,一组按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每15个月测一次智商。发现: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点,但小学四年级时,逐渐丧失了优势,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都赶了上来。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格塞尔成熟论的缺陷:片面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抹煞了环境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影响,显然是不完善的。格塞尔成熟论的缺陷:(二)行为主义的观点☠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心理的发展是在“白板”上建立S-R联结的过程(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主动发起的操作性行为,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通过观察就可完成学习♛尽管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各有侧重,但他们都认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二)行为主义的观点(三)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心理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心理性欲的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三)精神分析论(四)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四)相互作用论(五)生态发展观☠布朗芬布伦那认为,♛(五)生态发展观三、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一)毕生发展观

三、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第二节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婴儿出生伊始具备怎样的能力?有生存的先天机制还是完全无助的呢?通过以下学习,你会惊奇地发现,婴儿一离开子宫,就表现出通过感官获得信息并做出反应的非凡能力,具有“生存的先天机制”第二节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一、感知能力的发展1、感觉和运动的发展婴儿的视觉系统发育不成熟,只能看清较大较近的物体婴儿通常用嘴和手的触觉了解自己及环境,他们表现出许多学习能力:对重复出现的刺激会习惯化并形成期待;通过主动的探索进行知觉学习运动的发展从新生儿反射开始,力量、姿势控制、平衡和知觉技能的发展等都会影响运动发展的结果和模式一、感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出生前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出生后四周以内的婴儿)更喜欢母亲的声音,对父亲的声音没有特别的偏好,说明他们在子宫里就学会了辩识母亲的声音。出生后能对某些声音做出反应,会将头转向声音的来源方向。新生儿对某些味道也有特别偏好。当饮料有甜味时,就会吸吮较长时间。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几天后就能分辨出母亲乳汁的味道。新生儿嗅觉也很灵敏,可凭借妈妈的特殊味道找到自己的母亲。研究视觉偏爱婴儿出生前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出生后四周以内的婴儿2、空间知觉的发展(1)形状知觉最初两月,婴儿只关注物体的边缘,两月后,开始关注事物的整体。*偏爱整体面孔,不喜欢面孔特征随便排列的面孔*偏爱人类(特别是母亲)的面孔,而非视觉上相似的圆形2、空间知觉的发展(2)深度知觉出生4个月的婴儿,才能聚合来自双眼的信息,形成深度知觉。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被试:6~14个月的婴儿。结果:大多数婴儿不朝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相反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这表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2)深度知觉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被试:6~14个月的(3)方位知觉的发展第一阶段:5~7岁儿童能辨认自己的左、右,但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第二阶段:7~9岁儿童不仅能辨别自己的左右,还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第三阶段:9~11岁儿童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能正确指出三件并排物体的左右相对位置。在教学中须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的知觉方位,特别要注意方位知觉困难造成的学习上的错误,如初入学的儿童经常是“d”

“b”,“p”与“q”不分等(3)方位知觉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分四个阶段,每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二、思维的发展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最初几月,婴儿大部分行为以天生的运动活动如吸吮、观看、抓握等为基础,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尚无表象、思维和言语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最重要的认知发展是获得了对抽象物体形成心理表征的能力,即发展出客体永存的能力客体永存和宝宝“藏猫猫”时,你一躲开,他看不见了,也就不找了,以为世界上不存在“你”这个人了。可在1周岁左右时,你再和宝宝做游戏,你叫他一声,然后躲起来,宝宝就会用眼睛到处找。挡住后,为什么没兴趣了?客体永存的建立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儿童分化主客体,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把自己看作无数客体中的一个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存和宝宝2、前运算阶段(2~7岁)(1)开始用表象和语言进行交际,描述外部世界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开始运用象征符号,但还不能进行心理运算思维。在游戏时,儿童用小木凳当汽车,

用竹竿做马,木凳和竹竿是符号,汽车和马是符号象征的东西。儿童已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凭着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象征化。皮亚杰认为这就是思维的发生,同时意味着儿童的符号系统开始形成(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2、前运算阶段(2~7岁)(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问:你有兄弟吗?儿童:有。问:他叫什么名字?儿童:叫吉姆。问:吉姆有兄弟吗?儿童:没有。(思维不可逆)问:你有兄弟吗?(3)自我中心性,这个年龄儿童常似乎与自己说话,而不是与他人交流汤姆4岁时,第一次看到大海。海浪奔腾不息的怒吼使他害怕。他转过身来问爸爸,“大海什么时候才停息呢?”父亲回答说:“它不会停息”。汤姆接着奇怪的问,“就连我们睡着时也不停息吗?”汤姆被一只又大又黑、嗡嗡作响的苍蝇吵得烦死了。他挥舞双臂,仍无济于事。最后他试着采取一种新办法,“苍蝇,”汤姆劝说到,“回你妈妈那儿去吧。”皮亚杰将此阶段的思维称为半逻辑思维,与感知运动阶段无逻辑、无思维相比,这是一大进步。(3)自我中心性,这个年龄儿童常似乎与自己说话,而不是与他人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理解了守恒,思维可逆,开始了心理运算(可用心理活动代替物理活动),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纯粹言语叙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较困难。如果某儿童看见A比B高,又看见B比C高,就会推理说,A最高,而不用实际比较这三个人。(用心理活动代替物理活动)但这个问题如果是用言语表述的,则孩子还是不能做出正确推论。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2至15岁)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发展出了抽象推理和假设思维的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12至15岁)评:应按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对加减法运算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但若把这种知识硬塞给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助于儿童的发展。评:三、语言的发展新生儿:哭,呼吸开始并锻炼发声器官。一月后:出现类似于元音和辅音的反射性声音。

6、7月:发音中出现类似于成人语言中使用的音节,如mama等,对婴儿而言没有意义。

8、9月:咿呀学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9~11月:能听懂一些话并做出相应反应(对他说“拍拍手”,就会做相应动作)。是对包括词语在内的整个语境的反应。

11个月:词语从情境中分离,开始真正理解词的意义。

1~1.5岁:单词句时期,可说有意义单词,通常是单

1.5~2岁:双词句时期,如“车车开开”等,电报句。

2岁后:出现结构完整的简单句,复合句也逐步出现。简单句和复合句保持同样的发展趋势。三、语言的发展儿童迅速掌握语言规则的原因*斯金纳认为,儿童自发地发出各种声音,近似成人说话的声音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或强化,语言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大部分是因为观察与模仿。*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迅速掌握语言规则的答案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中。例如,聋童不能获得口头语言,这些儿童创造自己的手势系统且有规则的语法结构。乔姆斯基认为,随儿童脑的成熟,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先天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被激发,便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儿童迅速掌握语言规则的原因四、智力的发展在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发展较快,以后逐渐减缓。四、智力的发展第三节情绪和社会化的发展一、情绪的发展新生儿:布里奇斯认为,新生儿的情绪是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与学习,不同性质的情绪才分化出来,如3个月时兴奋分化为痛苦与快乐,8、9个月时,痛苦又分化为怕、怒和厌恶等负性情绪

6个月到1.5岁:出现依恋和怯生。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或另一主要照料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倾向。表现:啼哭、笑、吸吮、咿呀学语、身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第三节情绪和社会化的发展一、情绪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依恋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有力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哈罗的幼猴依恋实验结果:如果强迫婴猴做选择,它们宁愿同软布“母亲”接触而不喜欢金属“母亲”。推断:身体接触比食物喂养对依恋的形成作用更重要。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依恋是儿童生存的基本☯

婴儿期依恋的发展阶段

☝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0~3月)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没区别,都以相同的方式如抓握、微笑等作出反应。☝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3~8月)婴儿看到亲人或经常照顾者会发自内心地微笑,看到陌生人时,会谨慎地注视对方,但并不排斥陌生人。☝对特定的人的反应阶段(8月~2岁)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行为,依恋产生的标志是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婴儿大哭大闹、喊叫等)和怯生(当陌生人靠近,婴儿就哇哇大叫甚至哭闹不安,并转而寻求母亲的所在)☝交互关系形成期(2岁以后)随着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能更好地理解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分离焦虑逐渐下降,依恋对象的范围也由母亲扩展到家庭其他成员。☯

婴儿期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的类型(艾恩斯沃斯)☝A型(回避型)约占20%,此类儿童没有与母亲建立真正的依恋关系,易与陌生人相处和适应陌生环境,与母亲分离时并不表现出焦虑。☝B型(安全型)约占70%,陌生情景中,母亲在场时,幼儿可自由探索,似乎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当母亲离开独自与陌生人在一起时,会焦虑哭泣,寻找母亲。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立即减弱或停止。☝C型(反抗型)约占10%,此类儿童反应矛盾。母亲在场时,担心母亲离去。同母亲分离后,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甚至有时推开或打母亲。☯依恋的类型(艾恩斯沃斯)一般而言,婴儿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入幼儿园后,自尊水平、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