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泰格医药研究报告:安全边际已现,四轮驱动开启增长新篇一、十八载风雨成就国内临床CRO龙头,高安全边际已现泰格医药是国内临床CRO龙头企业,专注于为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企业提供全面综合的临床研究解决方案。为了从数据端更好地复盘十八年来行业变革及公司的成长历程,招商医药团队将对在中国开展临床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各类企业的临床项目数量、入组人数等进行更细化的数据分析。我们将行业和公司的发展分为2015年前、2015-2019以及2020-2021三阶段。1.12015年之前:MNC发展基石+并购拓展,估值随能力跃迁逐步提升该时期本土药企临床项目以仿制药为主,多为小规模的BE+验证性临床,审评项目积压问题严重。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仿制药快速发展,大量仿制药获批,但由于审批较为宽松出现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2007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出台,仿制药获批收紧,审批速度变慢:根据文件,3类化药属于新药,两报两批(CXHL,CXHS),需要做BE+验证性临床试验,整体试验规模较小(样本量至少需100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于仿制药门槛低、申报量大(从2007年的547项增长至2015年的2119项)且重复率高,造成了严重的审评项目积压问题(2015年药品审评积压了2.1万个品种,90%是化药仿制药)。海外药企在华临床项目维持一定体量,2014年起受政策影响出现负面波动。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为庞大的癌症患者群体,同时也是心血管、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高发区,很多患者的用药需求远未得到满足,是跨国药企必争之地。中国加入WTO后,MNC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速中国市场布局。进口临床申请项目2007-2013年整体维持在500项以上的数量,稳中有升。2014年受减缓外资药审批影响,跨国药企在华药厂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有所减少。2014年下半年CDE逐步开始对外企申请在华上市新药实施“三报三批”模式,即在以前进口药品基于国际多中心临床数据申请的“两报两批”中间再插入一道申请程序,国外新药在国内上市时间因此将会有所推迟。政策影响下,药品进口临床项目申报项目数量明显减少。在国内创新药尚为青涩、仿制药审批出现乱象的行业背景下,公司积极并购布局进行能力补全和市场拓展,加强MNC企业的合作,估值随能力跃迁稳步提升。通过设立子公司和外延并购进行能力补全:2013年1月成立英放生物(医学影像服务);2月成立泰格咨询
(NIS研究和临床专家管理服务);2013年8月成立泰兰医药(临床领域的培训及独立稽查服务);10月成立泰格益坦(药物警戒服务);2014年收购方达医药(CMC,生物分析,Ⅰ期临床,北美市场);2015年7月收购韩国DreamCIS(临床CRO,亚太市场)。MNC等国外客户推动业绩高增长:2009年起公司国外收入快速增长,相较于国内仿制药临床项目、海外跨国药企对临床CRO专业要求更高,公司在早期能力体系的搭建积累下得以获得更多MNC订单(2010和2011年前五大客户中MNC占据3席),驱动业绩持续高增长。2009-2015年收入CAGR57%、和新签订单增长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CAGR65%。2014年受政策影响国外企业订单有所下降,公司通过承接高速发展的本土创新药临床项目+海外公司并购等方式,实现了业绩的加速增长。1.22015-2019年:破而后立,乘势而上1.2.12015-2016年政策倒逼临床标准提升,行业迎来短期阵痛2015-2016年一系列政策出台提高药品临床标准,导致临床项目数量承压,公司通过发展可离岸外包的数统业务实现收入增长的平稳过渡。2015年7月22日,CFDA发出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公告(2015年第117号),组织对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开展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要求1622个临床试验项目进行自查,如发现真实性、完整性问题则在2015年8月25日前主动撤回。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提交报告或撤回的,NMPA(原CFDA)将进行飞行检查,一旦查出问题,除了该药物不予批准外,还将受到相关申请人“3年内不受理其申请”、临床试验机构“吊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申请人+临床试验机构+CRO和相关负责人“列入黑名单”等处罚。2015年11月《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230号)》发布,公告强调了“严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行为”。2016年03月《关于印发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工作程序(暂行)的通知(食药监药化管〔2016〕34号
)》发布,并在CFDA审核查验中心官网发布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计划公告。由于“722”事件大临床业务受影响,公司大力发展数统等临床研究相关咨询服务,整体收入增速维稳、利润率受到短期影响。1.2.22017年起行业快速复苏,本土项目加速崛起2017年“722”事件影响逐渐消退,叠加中国加入ICH利好,各类药企临床项目以更合规、专业的姿态重新步入增长轨道。MNC:ChinaIN→ChinaKey,在华临床项目恢复增长。2017年,中国加入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后,临床加速与国际接轨,比如海外临床数据
可以作为补充数据,支持在中国上市申请,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生物医药公司将创新药物引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MRCT)研究。以BI为例,2018年3月,BI总部批准ChinaIn项目在国内启动,默认中国加入所有BI全球注册性临床研究,包括III期和部分II期研究,使得中国能与美国、欧盟、日本同步递交药品上市申请。2019年BI宣布启动ChinaKey项目,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成为跨国药企中第一个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的公司。MNC在中国的临床项目数量恢复增长,且规模更大。2016年后MNC在中国开展的临床项目数恢复增长。虽然MNC项目数量绝对值并不高,但试验规模普遍更大,计划入组人数总量更大。海外非MNC:全球研发管线占比逐步提升,中国临床需求增加。在生物医药融资增长背景下,中小型创新药企呈破竹之势发展。根据Pharmaprojects2020数据,研发管线中中小型药企研发管线占比逐步提升,并开始向中国等新兴国家市场发展。根据Wind医药库数据,海外非MNC在中国开展的临床项目从2016年的36项提升至2019年的114项,CAGR47%。内资传统药企:临床管线占比高,BE试验&创新转型推动增长。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推动生物等效性(BE)研究增长:2016年5月,CFDA出台了具体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289目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开始大力推动,而生物等效性(BE)试验是评价仿制药与参比原研药一致性的重要标准。2017年起一致性评价申报数量快速增长,推动BE试验发展(2019年8月CDE公式的168个化药临床试验中,92个为BE试验)。内资Biotech:融资助力下,研发成果陆续孵化。该时期生物医药融资走势相对平稳,同时未盈利Biotech退出机制完善,促进一级市场投资。良好的Biotech融资环境推动研发成果的持续落地,内资Biotech临床项目数从2015年的83个提升至2019年的337个,且早期临床项目增幅更快。1.32020-2021年:本土海外双开花,驱动业绩高增2020-2021年,新冠疫情波动下,MNC增长势头不减,内资Biotech临床项目迎来突破。新冠疫情并未阻挡MNC在华临床项目申请的脚步,持续增长的MRCT需求推动MNC临床项目数量及项目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MNC在华临床项目申请数共256项,其中MRCT达169项且增速更高。在新兴生物疗法研发热潮下,国内biotech公司也在创新浪潮下初露锋芒,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传奇生物等biotech公司在高研发投入下硕果累累,内资Biotech临床项目在2020-2021年出现明显加速,CAGR41%,其中I期项目增长迅速。公司本土海外双开花,业绩增长加速国际布局迎来突破:继方达后,2020年5月子公司DreamCIS在韩国上市,同时MRCT加速海外业务发展。“A+H”双资本平台布局:2020年8月7日公司香港主板上市,为未来全球化及业务拓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进一步扩大全球影响力。业绩增长迎来拐点,订单增速高于收入增速:在海内外共同驱动下,业绩增长明显加速,且新签订单增速(近两年CAGR51%)高于收入增速(近两年CAGR36%)。其中,疫情下2020年收入增长放缓(31.92亿元、同比增长13.88%),2021年受疫情恢复及境外新冠相关管线影响、收入恢复至52.14亿元(同比增长63%),归母净利润28.74亿元(同比增长64%)。1.4未来增长仍具备确定性,估值安全边际已现Biotech融资困境及全球新冠疫情反复,增大了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负面情绪下公司估值迎来上市以来最低位
(扣非PELYR从高位的200x以上降低到50-60x左右,PSLYR从高位的50x降低到15x以下)。我们认为公司中短期业绩增长仍具确定性,当前时点具备高安全边际。近两年新签订单增长高于收入增长,保障未来业绩。2021年底公司新签订单96.5亿元、年底在手未执行订单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19%、57.02%,年底在手未执行订单/当年收入比值为2.19。早期项目增长迅速,随着项目推进服务规模将不断扩大:从中国临床申请项目分期来看,中国临床申请项目中早期项目增长更快。其中海外MNC、海外非MNC、内资传统药企和内资Biotech2019-2021临床I期项目增长CAGR分别为7%、10%、16%、31%。MNC项目作为公司增长基石景气度依旧,仍看好本土创新药研发:MNC景气度依旧、服务体量大:数量上,我们认为随着MRCT需求的持续增长MNC在中国的临床项目仍有望进一步增长。虽然MNC项目数量绝对值并不高,但试验规模普遍更大,计划入组人数连续3年持续增长(2021年排除GSK双价HPV相关实验后,计划入组人数仍达到16.25万人,相较于2020年增长7.42%)本土创新药研发尚处快速成长阶段:化药仍是临床项目主力(2021年中国1、2类化药新药临床申报项目1035项),近两年临床申报明显提速;各类生物疗法极具潜力、融资困境下Biotech临床项目推进短期可能存在压力,但长期成长趋势不变。若不考虑临床项目总量增长,份额提升也是重要业绩驱动。截至2021年,泰格医药境内(单一)及MRCT临床项目数量占在中国申报的临床项目总数的13%,较2019年提升了4%,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实控人持股26.87%,专业团队助力长期发展。公司联合创始人叶小平(董事长)及曹晓春(总经理)为一致行动人,总持股比例26.87%。公司通过自建+并购设置多个子公司强化业务布局,包括方达医药、DreamCIS等海外优势公司以拓展境外业务;通过英放生物、嘉兴泰格、美斯达、杭州思默等公司扩展一站式服务;并通过多家投资机构进行战略投资。二、借鉴海外龙头经验,四轮驱动促长期发展2.1临床CRO黄金赛道,集中化+专业化+全球化是未来趋势2.1.1各阶段CRO对比:临床CRO市场大有可为体量上,临床CRO占据半壁江山,中国市场极具成长空间。根据泰格医药港股招股说明书数据,2019年全球CRO市场626亿美元,其中临床CRO市场达406亿美元,占比65%;2019年中国CRO市场,其中临床CRO市场达37亿美元,占比仅为54%,横向比较下具备提升空间。随着国内药企临床管线数量提升及更多的海外订单承接,预计市场增速将达35%。行业特点上,临床CRO不同于其他阶段、具有较强属地性。由于大临床环节需要不同种族人群进行人体试验,所以具备较强的属地特征,这一特点使CRO在承接本土项目时具备天然优势,但也同时由于早期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较弱导致中国临床CRO起步相对较晚。随着国内临床管线数量的提升,本土临床CRO能力不断成熟,逐步开始发展可离岸外包的数统业务、进一步打开未来发展空间。资源禀赋上,临床CRO核心壁垒在于资源统筹能力及专业人力,龙头企业优势难超越。研发外包各环节禀赋差异大,药物发现和临床前核心成本来源在于设备+物料+科学家和实验动物,而临床阶段主要成本来源在于人力,因此其他阶段的CRO企业要靠自有团队实现临床阶段的延伸有较高壁垒。同时临床SOP要求高,需要多年临床资源积累和人才培训经验,龙头企业优势稳固。2.1.2中国临床CRO趋势研判:集中化+专业化+全球化竞争格局上,国际市场较为稳定,国内龙头集中度有望提升。国际:经过40余年发展及行业内不断并购行业具备进一步整合空间,由于SOP的高壁垒,看好龙头市占率提升;未来可离岸外包的数统业务或打开国际业务天花板。集中度高且格局稳定,预计增速6~9%;国内:相较于国际市场,国内临床CRO市场较为分散。目前泰格医药作为国内本土临床CRO龙头展现出较强领先优势,与其他本土临床CRO体量拉开差距。中国临床CRO散而小,极具整合空间,并购加速格局演化:目前中国临床CRO行业仍呈现小而散特点,我们认为未来临床CRO行业份额将向头部平台型企业集中、剩余份额留给深耕细分领域的“小而美”特色临床CRO。专业化:人员专业化+数字化赋能在订单专业化、新兴技术迭代、服务多元化趋势下,临床CRO人员能力要求提升。仿制药订单→Best-in-Class或First-in-Class订单:过去国内CRO承接订单多以仿制药和Me-too药为主,随着国内创新药研发能力的兴起及本土CRO服务能力的提升,有更多Best-in-Class或First-in-Class订单承接,对CRO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兴技术迭代:细胞基因治疗、mRNA等新兴生物疗法层出不穷,对临床团队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及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有较强要求。服务多元化:除SMO和CDS业务所需的CRC和CRA人员外,数统业务需要编程师及统计师对数据进行专业处理,学历要求更高。数字化赋能提效:新冠疫情加速数字化体系搭建:新冠疫情加大临床试验阻力,对患者管理要求提升,而由CTMS、EDC、ePRO、PV等工具搭建的数字化临床试验体系得以使受试者与研究者充分沟通,保证了疫情期间临床试验的顺利推进。国际化:创新药出海动力提升,加速中国CRO海外拓展中国承接MRCT临床项目数量不断增多。中国在临床试验开展上具备比较优势,一方面国内CRO企业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上成本更低(降低20-50%),另一方面中国医院更高的入院人数(接近美国3倍)为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经招商医药组基于wind医药库数据的整理,2021年在中国开展的MRCT达335项,较2020年增加58.77%。根据泰格医药招股说明书数据,2019年在中国开展的MRCT项目占全球项目比例已达19.7%。创新药出海,加速本土临床CRO走向国际化:国内创新药企出海动力显著提升,而海外及MRCT临床试验是获批FDA的
“重要底气”。2.2复盘三大临床CRO龙头,探索中国企业成长路径2.2.1IQVIA:行业先行者,NextGen赋能“研发+商业化”一体化服务平台IQVIA是目前全球第一大临床CRO公司,前身昆泰作为第一批成立的CRO公司,具备先发布局优势,通过一系列并购扩大临床业务范围并切入了CSO等全新业务领域,2016年与全球医药商业咨询巨头IMS正式合并后更是进一步发挥了,成了“新药研发+商业销售+商业咨询+风投资本”的一体化商业模式。先发布局,1994年成为美国首家上市CRO:以生物统计分析项目起家,在ICH和美国政府政策红利下开启全球布局,90年达初便拓展了欧洲及亚太市场。1994年昆泰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美国首家CRO上市公司。将能力范围从药物研发拓展到商业化服务,创新商业模式深化客户合作:
1996年公司收购英国Innovex公司,获得为药企提供CSO业务的能力;2000年公司成立了PharmaBio部门,首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商业模式,建立更为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例如昆泰2002年与礼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助开发销售抗抑郁药物欣百达,在三年间分期向礼来投资1.1亿美元并派出500名销售团队与3亿美元经费用于市场开发支持,最终欣百达在上市的前八年实现美国市场销售额144.74亿美元,昆泰获得的销售回报约7.48亿美元。二度上市后积极并购拓展新兴领域,强化信息技术能力优势:2012年收购ExpressionAnalysis,增强公司在基因测序等生物信息业务处理能力;2013、2014年分别收购Novella和Encore,拓展公司在医疗器械临床研究和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等业务范围。2016年公司重磅并购全球医药商业咨询巨头IMS,推出了NextGen解决方案,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来改进和优化药物开发的各个步骤,同时公司的临床研发与市场推广服务进一步为数据库提供数据积累,实现“滚雪球”效应。公司目前业务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解决方案(临床CRO服务)、技术与分析业务(医药数据咨询服务)和合同销售与医疗解决方案(CSO服务),三项,业务协同发展推动公司做大做强。研究开发解决方案:临床CRO是公司的起家业务,可以实现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到上市后研究的一体化服务,覆盖14个优势病种,相关员工4.2万人。近年来公司临床CRO业务收入增速及利润率增速均保持稳定,美洲
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亚太地区收入快速增长(占比从2016年的20%提升至2021年的25%)。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临床实验入组等环节受到影响,2021年试验的恢复叠加新冠相关项目增量带来业绩快速增长。技术与分析业务:可以提供包括云数据技术平台、真实世界解决方案、分析咨询等服务,2016年收购IMS后业务能力得到大幅强化。目前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数据系统,信息网络包括全球超过12亿个独特的未识别患者记录,参考数据库跟踪了100多个国家的2300万多名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技术与分析业务自2017年以来收入维持10%上下的增长,作为高附加值服务拥有更高的毛利率(40%+)及营业利润率(25%+)、且维持稳定。合同销售与医疗解决方案:1996年公司就通过收购Innoves布局了CSO服务,2016年后借助IMS的大数据及AI技术能力提升业务竞争力。该业务收入体量绝对额整体维持在8亿美元左右体量,但与公司其他业务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前期临床CRO服务为CSO业务打开流量入口,通过将服务延伸到商业化阶段也进一步提升了客户合作深度。2.2.2LabCorp:收购Covance成就全球端对端一体化CRO龙头LabCorp是美国第二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公司,于1995年由罗氏公司临床实验室(RBL)和国家健康实验室(NHL)合并成立,2015年收购Covance后成功跻身CRO行业前列,成为端到端一体化龙头。2015年以前:以实验室服务为主,加速拓展高难度检测能力为制药企业的研发提供中心实验室服务,其中包括普检和特检两大项目。通过并购加速拓展特殊、高难度实验室检验能力。2001年独家销售MyriadGenetics公司的蛋白质组学和基因学检测服务产品,2007年收购CRO公司TandemLabs,2009年收购从事艾滋病毒耐药性检测的MonogramBiosciences,2010年收购健赞旗下的遗传学部门,2012年收购Medtox获得该公司在毒性测试业务领域的优势,2014年收购LipoScience,Inc,增强心血管和代谢紊乱测试和心血管疾病能力。2015年以后:收购Covance,获得一体化CRO服务能力,协同效应下增强客户粘性。Covance在多年的并购拓展及客户积累下,成功成为业务覆盖最为全面的全球性CRO公司。公司前身为1968年成立的环境科学公司、从事实验室设备制造业务;1972年与毒理学研究实验室Hazleton合并,1987年成为Corning公司的一部分并与多家CRO及实验室检测业务整合;1996年Corning的实验室检测业务分拆成立了Quest公司,而CRO部门则分拆为了Covance。地域及能力拓展:1997年Covance分拆上市后,公司先后并购BerkeleyAntibody(1998)、VirtualCentralLabs(2002)、RadiantResearch的8个临床药理研究中心(2006)、SwissPharmaContract等公司加强临床CRO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了覆盖药物研发全流程的服务平台。地域拓展上公司以亚太和欧洲为主,公司1998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扩建了位于英国的药物分析与临床试验部门并建立新加坡CentralSTET实验室辐射亚太地区,2005年在北京和上海设立CRO业务办事处,2007在中国设立中心实验室,2009年收购瑞士的CRO公司SwissPharmaContract。创新客户合作:
金融危机下,MNC营收及研发费用均承压,负面情绪传导至上游CRO板块。公司在困境中把握机会,开创了CRO收购药企研发部门的先例,帮助药企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药物研发升本,提高研发成功率。2008年,Covance收购礼来的项目IndianaCampus,与礼来签订10年服务协议;
2009年收购Merck西雅图基因表达实验室,Merck承诺5年1.45亿美金的合同从科文斯购买基因分析服务;2010年与Sanofi-Aventis签订十年共同研发的战略协议,收购其法国,英国两个基地;与Takeda国际制药达成战略合作,执行其除肿瘤药以外的所有全球药品研发项目。全新合作模式下公司盈利能力受到影响,为提升盈利效率公司开始了多次重组行动(关闭部分产能设施),对单季度利润造成较大扰动。2015年收购CRO龙头Covance,LabCorp全面的患者诊断数据库有利于、CRO的高效患者定位、提高招募与入组速度,近2000家患者服务中心可以为IV期临床提供更高效的检测服务;而Covance的一体化平台及客户积累也为LabCorp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提高客户粘性,改善盈利能力。2.2.3ICON:爱尔兰CRO龙头,加速远程CRO能力建设ICON是爱尔兰的CRO公司,前瞻性的全球布局及全面的疾病覆盖(涉及了肿瘤、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疫苗、女性疾病、内分泌、胃肠、NASH、眼科、孤儿药、呼吸科等多门医学学科,并设立了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部门)奠定了公司的竞争优势,2021年并购同行业龙头PRA后成为仅次于IQVIA的全球第二大临床CRO供应商。诞生之初就开始全球布局:1990年在爱尔兰成立,1991年便将业务拓展到英国1992年在费城设立美国办事处,此后分别在1995、1996、1998、1999、2002年陆续进行欧洲、亚太、拉美、中东及非洲的业务拓展,目前公司已在46个国家设有116个办事处。头部客户战略合作导致较强大客户依赖:2010年后,公司陆续与大型MNC公司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收入快速提升,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大客户依赖,2014年5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53%。2015年后公司加速拓展新客,大客户依赖情况略有好转,2015年起前5大客户收入占比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持续并购强化能力建设:通过并购加强临床研究网络建设(收购PMGResearch、MeDiNova等),加强后端服务能力(并购MAPI成为全球第二大后期服务供应商,2017成立商业化部门),提高综合竞争力。收购PRA成为全球第二大临床CRO,加强远程CRO能力建设:新冠疫情下许多临床试验被迫暂停,远程监察服务能力重要性突显。行业一线CRO企业PRAHealth自2020年3月起便开始基于云端健康数据平台部署远程CRO计划,11月聘请了前FDA临床研究负责人IsaacRodriguez-Chavez博士领导其全球去中心化远程CRO业务。ICON2021年重磅收购PRA,在地域和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的同时获得了远程CRO能力,公司市值大幅提升。2.2.4中国临床CRO企业成长路径探索横纵向拓展业务和市场范围,从量变到质变:海外龙头公司早期便通过并购进行横纵向延伸,扩大规模、增加地理范围,建立了为全球客户提供一体化临床服务的能力平台。能力延伸,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平台服务:例如IQVIA前身昆泰以生物统计业务起家,通过数十起并购逐渐形成了临床CRO+商业化服务一体化平台;Covance(后被LabCorp收购)作从毒理学业务起步通过并购覆盖了药物研发及商业化生产全周期。地域拓展,享受新兴市场红利:例如ICON在成立十年内便完成了五大洲布局,增加临床网点合作Covance和IQVIA也先发布局了欧洲和亚太市场,现在亚太市场已成为临床CRO业务的主要驱动。中国临床CRO企业海外服务能力搭建尚处早期,细分领域仍有拓展空间,拓展手段更为灵活。目前国内CRO公司仍呈现小而散特点,在大临床板块内仍有进一步拓展空间(拓展临床相关服务能力,增加合作site等),且海外属地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为更好地服务现有客户的海外业务,国内临床CRO企业除了自建团队和并购外,也会在早期通过与本土CRO战略合作快速补齐相关业务能力(例如2008年泰格医药与俄罗斯OCT和韩国LSK进行战略合作共建国际临床研究网络)。“人”作为临床CRO的核心,团队建设是行业护城河也是增长核心驱动力。临床CRO作为人力密集型行业,海外龙头公司收入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团队人员的扩张。例如IQIVA、ICON等公司纷纷拓展团队规模,其收入与员工人数接近线性相关。与海外临床CRO龙头相比,国内临床CRO团队规格尚小,近年来持续进行人员拓展。其中泰格医药作为国内临床CRO龙头,团队数量自2013年的913人提升至8326人,但仍与海外龙头有较大差距。拥抱新业务新技术,提高竞争力。面对行业变化,海外龙头积极拥抱机遇拓展新技术、发展特色竞争力:例如新冠疫情下临床远程监控需求快速提升,ICON加速远程CRO能力建设;IQVIA通过并购强化基因测序等生物信息业务处理能力,同时推出NextGen解决方案,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优化CRO效率。中国数字化CRO快速兴起,头部临床CRO公司也加速拓展数字化相关能力,提高临床服务效率。2.3
泰格医药:四轮驱动迎行业机遇、促长期发展2.3.1业务边界:一站式大临床服务,横纵向能力拓展泰格医药自2004年成立以来,围绕临床试验技术服务以及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两大业务,通过一系列自研和外延并购横纵向布局,拓展业务边界。2004-2012年:初步构建两大业务板块。以临床试验技术服务起家,先后通过收购美斯达、成立嘉兴泰格和杭州思默拓展数统及SMO业务。2012-2016年:通过自建团队+并购横向拓展能力边界。补全临床服务相关能力(医学影像、风险质量管理、第三方稽查、人员培训、药物警戒、I期临床、GMP服务等),向医疗器械CRO等新领域横向拓展,并通过方达向临床前服务纵向延伸。2017-至今:全面整合,做大临床CRO平台。整合各业务部门、强化团队效率,子公司方达控股和DreamCIS分别在香港和韩国上市。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第一大业务,强化能力深度提高服务附加值。深耕十余年,具备全球影响力。公司是中国第一批提供临床试验相关服务的CRO公司,具备临床一体化服务能力(包括临床试验与临床运营、临床药理、BE临床研究、器械临床研究、注册与法规事务、医学翻译、药物警戒、真实世界研究、第三方稽查与培训、GMP认证咨询),涉及治疗领域包括肿瘤、疫苗、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及罕见疾病等。公司拥有覆盖全国的研究中心合作网络、能力和经验兼备的临床研究团队,2016年至2021年间公司支持了52.9%的国内已获批I类创新药物研发。在手项目持续增长,推进顺利:截至2021年,泰格医药进行中临床项目共567个(较2020年底+178个,近4年CAGR26.99%),临床I期(含药代动力学)231个(较2020年底+81个,近4年CAGR34.30%),II期106个(较2020年底+40个,近4年CAGR28.40%),III期148个(较2020年底+31个,近4年CAGR17.37%),IV期37个(较2020年底+9个,近4年CAGR11.43%),其他45个(较2020年底+17个,近4年CAGR65.49%)。新兴服务领域拓展:公司医疗器械CRO团队进一步扩展数字健康和医疗机器人等新兴服务领域,在海南启动了多个真实世界器械研究,并推出医疗器械监管咨询服务、III类器械生物学评价服务(包括眼科器械)。截至2021年公司有341个正在进行的医疗器械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和IVD临床试验、医学监查、方案设计和医学撰写,助力3个创新医疗器械和2个人工智能医疗软件的成功上市。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及统计、SMO及实验室服务等业务。数据管理及统计:强粘性+周期性,加速客户拓展。通过在临床试验及安全性综合总结(ISS)及有效性的综合总结(ISE)流程中提供全方位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服务,为新药的成功获批提供支持。2008年收购美斯达(定位海外数统高端业务);2010年成立嘉兴泰格(定位国内及亚太客户数统);2013年收购美国BDM,加强统计分析能力。数据管理及统计业务具备离岸外包属性,在成本优势下公司得以成功切入头部海外客户供应链,然而由于海外数统业务具备一定周期性,为实现业务持续高增长,公司在深化客户合作的同时加速国内客户培育、持续拓展新客户。目前公司有743个正在进行的项目,国内团队执行485个项目,海外团队执行258个项目;客户数量由2020年的116个增至2021年的163个。实验室服务:处于加速布局期,协同效应可期。主要通过子公司方达开展业务。方达为港股上市公司,泰格持股47%,2014年收购并表。2021年公司借助方达加强临床前CRO布局。补强收购:2021年4月收购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OceanRidgeBiosciences,Inc.基因组学业务,以扩大其于基因组学服务方面的产能并提高其能力。2021年6月,宣布收购位于美国旧金山的QuintaraDiscovery,Inc.,以扩大其于药物发现领域的产能并提高其能力,并增强其于美国西海岸的客户群、服务能力及业务发展。2021年9月,宣布收购武汉合研70%的股权,以加强其于早期药物研发中的靶向体外药效学筛选和早期药理药效学评价服务。持续扩产:2021年2月,方达控股在上海临港增加超过6,200平方米实验室,以提升大分子生物分析、中心实验室及DMPK等服务能力。2021年4月,新安全与毒理中心的建设在苏州开工,并于年底基本完成。同月,方达美国启动了放射性人体吸收、代谢和排泄(hAME)服务。2021年7月,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占地6,600平方米新的实验室完成建设和安装工程,该实验室已经正式投入使用。2021年12月,位于上海的中心实验室建设和安装完成,并开始提供相关服务。同月,方达控股旗下子公司合亚医药新设1,660平方米药物发现实验室,其中包括10个符合cGLP标准的药物化学实验室。2021年方达控股收入达1.84亿美元,近2年CAGR35.53%。2021年实验室服务项目从2020年年底的2029个增至2516个。我们认为方达未来两年仍处于加速布局期,在业务协同下有望维持高速增长。2021年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达21.94亿,占比42.08%,近2年CAGR23.18%。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