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品赏美景,通过文字,赏析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之景。2.品读语言,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3.品味情感,理清作者或起伏,或隐现的情感线索,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情味。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取“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号实秋,取“春华秋实”之意,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晚年成为坚定的民主革命主义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宁愿饿死,拒领美国“救济”面粉,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以后,文化统一战线内部开始分化……此外,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场暴风雨后则表现了苦闷和彷徨,朱自清就是这样……所以,在大时代面前,他感到歧路上的彷徨,觉得自己是‘一张烂纸,一张枯叶’,幻想‘超然’。超然的道路走不通,又寄望于‘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

——屈毓秀《试论朱自清和他的创作》“1927年,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忆佩弦》蓊郁wěng

棹zhào

点缀zhuì

酣眠hān袅娜niǎonuó媛女yuàn沾裳chánɡ梵婀玲fàn踱着duó脉脉mò颤动chàn参差cēncī煤屑xiè鹢首yì重点字音找出本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构上:引出下文游荷塘的原因内容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缘起:(不宁静)

第1段:点明心情,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去荷塘:(求宁静)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观荷塘:(得宁静)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荷塘中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失宁静)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文章结构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第4段:月下荷塘第5段:塘上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由远及近,由上及下月下荷塘荷叶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

荷花零星点缀(拟人、博喻)荷香缕缕(比喻,通感)荷波颤动(比喻、拟人)荷韵看不见的脉脉(拟人)静动宁静风姿绰约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朦胧优雅塘上月色实虚月影实虚荷塘四周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隐约清幽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描写顺序: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远及近,由静及动写景的特点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3.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情与景的关系1.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2.荷塘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于是他要独自享用这宁静的荷香月色,此乃寄情于景。3.但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全方位,多角度描写,起到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用,使读者印象深刻。通感: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突破语言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叠词: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薪薪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修辞手法(1)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2)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3)“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这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结尾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的用意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一封信》文本背后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文本背后主旨归纳作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作者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理,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