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二)_第1页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二)_第2页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二)_第3页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二)_第4页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2018年最新版)(二)1、单选题“有问题想与父母商量”、“想去河边钓鱼”,这属于态度的A:情感成分B:行为成分C:认知成分D:结构成分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单选题 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 A:他律阶段BCDC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参考答案】C【名师点睛】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考试中的常考点,考生要对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进行把握,能够在给出特点后准确地对应到相应的阶段上。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观点考查和分析儿童对对偶故事的回答,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阶段,具体为:(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2—5),这个阶段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2)他律阶段(5—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3)自律阶段(9一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判断事物能基于自主个体间的平等合作与相互认同的关系。他们把规则看成是灵活的,彼此都认可的,是可以协商的,与合作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就是对的;能考虑到以犯错误者的想法去评定错误。本题中,儿童已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可修改性和可协商性,因此已到达自律阶段。3、单选题学生认识到诚信是最可贵的,不必教师监考,自己也能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此时学生的态度和品德进入到哪一阶段A:解冻B:依从C:认同D:内化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4、单选题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A:认知能力的发展BCD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5、填空题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参考答案:品德6、多选题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如下阶段。A:依从B:服从C:认同D:内化E:完善参考答案:ACD7、单选题“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这一年龄阶段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ABCD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8、判断题 态度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能力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比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参考答案:错误本题解释:【答案】×。解析: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9、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学生过错行为的是 A:调皮搗蛋B:恶作剧CD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区分。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属于过错行为。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则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10、简答题 试述根据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要的满足,很容易造成看似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对于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的学生,讲解遵守法规问题多半是没有好效果的。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境,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利用假想的或真实的道德两难情境,进行道德推理训练,可以使儿童学会综合考虑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以及道德情境条件,经过权衡,做出适当的道德选择。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海因茨和药剂师,对道德两难情境做出判断。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科尔伯格从理论上提出,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认知能力时,一次只提升一个阶段。儿童与比自己高一个阶段,至多高两个阶段的人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道德推理水平。及时进行道德教育。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11、简答题 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的把握。【参考答案】中学时期学生的品德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因。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漸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第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为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该阶段积累的宝责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2、单选题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13、多选题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有A:道德认识BCDE参考答案:ABCD本题解释:【答案】ABCD。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14、单选题“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A:道德认识BCD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15、单选题 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科尔伯格C:班杜拉D:奥苏贝尔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种族、文化各有不同,社会道德标准各异,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却相当一致。16、简答题 试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有效的说服。有效的说服是提高道德认知的途径。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②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③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是加强道德行为的途径。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本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力的榜样具有如下特征:①这些榜样的行为达到了要求并得到了奖励,而其他人也常常会效仿他们的行为;②这些榜样有权利、有能力奖励学习者,尤其是巳经奖励或奖励过学习者的榜样,如家长、教师、同伴等;③这些榜样与学习者有类似之处,如性别、年龄等,即这些榜样可以反映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和志向。利用群体约定。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的集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利用群体约定的具体步骤如下:①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②唤起班集体成员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③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④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⑤使全班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践,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⑥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⑦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和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道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给予奖励时: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一般来讲,应奖励诸如爱护公物、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②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同一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应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有效的奖励物。③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的物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过多食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17、单选题下列基本要素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句话含义的一项是。A:知、情、信、行B:知、情、意、行C:知、情、体、行D:知、信、意、行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18、单选题衡量—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A:品德情感BCD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答案】D。19、单选题有的学生看见警察在时,遵守交通规则;警察不在时,就违反交通规则;其态度和品德属于哪一阶段?_A:解冻B:依从C:认同D:内化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20、单选题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ABCD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其中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1、单选题 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的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B:他总是烟酒不沾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C项既对他人(营业员)有意义,又对社会(文明)具有道德意义。22、单选题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23、填空题在科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参考答案:前习俗水平24、简答题 张三是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反映该学生学习习惯差,作业拖拉,懒散,纪律松散,上课爱说闲话,甚至随意离开位置,平时课余时间都沉迷于网络游戏,放学后经常出入学校附近的网吧,也爱和班级同学打架,爱搞恶作剧,如把粉笔灰撒进同学饭盒里,上课无故拍打周围同学的肩膀,影响同学听课。经班主任老师了解,张三一家三口,父亲常年在上海打工,很少回家,母亲在一个综合市场摆摊位卖服装。平时张三都是由母亲照顾,双休日基本上会跟随母亲在市场内,综合市场里人多事杂,绝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注意言行举止,导致张三平时出现不文明语言和行为。母亲因忙于生意,对儿子疏于管理,待到儿子犯错时则是一顿打骂,而爷爷奶奶非常溺爱孩子,平时宠爱有加。问题:(1)张三的种种行为是不良品德行为吗?请给出诊断的依据。(2)结合本案例,试述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3)针对张三的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矫正措施。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涨三的行为是属于不良品德行为。张三上课经常心不在焉,学习习惯差;上课喜欢干扰课堂教学,经常无故离开座位;课余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言行举止不文明,常与师生发生冲突;行动怪异,不热心集体活动,等等;张三的这些特点符合不良品德行为诊断的标准。案例中,张三平时课余时间都沉迷于网络游戏,爱与同学打架,爱搞恶作剧。且张三因其父亲常年很少回家,母亲因忙于生意,对其疏于管教,而爷爷奶奶对其非常溺爱。双休日随母亲在一个综合市场摆摊位卖服装,市场里人多事杂,导致张三平时出现不文明语言和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还有可能来自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等。矫正的不良品德行为的策略:教师应该帮助张三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保护其自尊心,培养他的集体荣誉感;在教育过程中讲究谈话艺术,提髙张三的道德认知;锻炼他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25、单选题用正确的动机战胜错误的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等,一般是指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26、单选题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8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 A: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他律阶段C:前道德阶段D:自律阶段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27、多选题 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BD参考答案:ABC本题解释:【答案】ABC。解析: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8、单选题 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成分是 A:认知成分BC:意向成分D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29、填空题 内化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 和 的特点参考答案:自觉性主动性30、单选题 小学生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ABCD:道德意志力不够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小学生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善于分析具体情境后再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与方法,或不具有某些行为技能。遇到这类情况时,教师首先应当肯定他们的动机,而后指出思考不周、行为不当的问题,或者通过交谈、集体讨论让学生自己做出必要的结论。31、单选题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A:甲同学错误大B:乙同学错误大C:两者都没错D:两者错误一样大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儿童道德阶段论。其中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以服从权威为主要特点的。此阶段,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思维具有刻板性,作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尺度,反应在道德判断上的主要表现是单纯以数量判断错误的大小。32、简答题 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33、单选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第三阶段的道德或道德推理 。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B:以相对的快乐主义为定向C: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D: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34、多选题一般认为,品德包括的基本心理成分有A:道德认识BCD参考答案:ABD本题解释:【答案】ABD。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C35、单选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前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属于 阶段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C: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别人的喜爱或者赞扬为定向D:以社会契约为定向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36、单选题品德是A:自然现象BCD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品德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37、填空题 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物”,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催化剂”的是 。参考答案:道德情感38、单选题 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科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39、填空题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要经历 、 和 参考答案: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40、单选题看到电影《雷锋》中雷锋雨中送大嫂的场景,有的学生心中非常激动,此时处于ABCD:理智感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41、单选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A:外化B:内化C:行为D:从众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42、单选题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科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答案选B。43、单选题 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 A:二者相互区别BCD: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答案:D44、单选题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