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汇编9篇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1一、教材分析:《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一部分的知识,它被安排在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之后学习。这是认识小数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已接触过小数。但这个单元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初步认识并感知小数的意义;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读小数和写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三、设计意图: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应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其有关性质、方法。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然后是小数的读和写。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将教材作了适当的处理,先让学生读小数。虽然小数的读法并没有正式教学与概括,但从学生接触小数起,就不可避免地与读法进行碰撞,因此在不经意间大部分学生已能正确地读出小数了。由读小数引入,教学数位顺序表的相关知识,再进行写小数。在上述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四、教学流程:一、教学数位顺序表导入:1、观察一下,这些小数有几部分组成?(三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如340.009的整数部分问:3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4呢?2、谁还记得整数的其他的数位?(学生回答,按一定顺序即可)(课件出示)每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关于整数数位你还知道哪些知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整数数位顺序表的知识是学生掌握小数数位知识的基础,而这两部分之间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因此整数数位知识的复习越系统完整,就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在注意学生发言的有序性、条理性,语言的规范性,为顺利探究小数部分的数位知识埋好伏笔。】3、看整数部分,你认为小数的数位应在整数部分的哪边?(在整数部分的右侧)中间怎样区分呢?(用小数点隔开)4、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有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后的第几位?(第一位)它所占的数位叫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5、你能推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为它表示有两位小数,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后面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千分位――千分之一;万分位――万分之一;十万分位――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位――百万分之一……)(5)出示下表,提问: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关数位的知识,有了整数部分的数位知识作依托后,相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小数部分。抱着这样一个信念,怀着对学生的信任,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概括。在稍做引导的基础上(十分位的得出教师应予以提示,它既是小数部分的起始位,又和整数部分有着差别),让学生根据整数部分的知识自行推断概括。】6、看着这张数位顺序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你怎样证明?(0.1米就是1分米,0.01米是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因此0.1米里有10个0.01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这样的话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虽然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10,但理解的难度显然有所增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我在这里安排了验证的环节,让学生借助计量单位加以理解,并在验证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7、你能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有关知识,完成下面这几道填空吗?(1)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位,计数单位是();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2)从左往右数,小数部分的第四位是()位,计数单位是()。(3)10个0.01是(),0.1里有()个0.001。(4)6.825有6个()、8个()、2个()、5个()组成。(5)说说下面各数中的“2”分别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意思?20.045.420.250.672我们要把数位顺序表牢记,这样就能正确地解题了。【当学生掌握了上述知识后,我设计了以上一些课后练习题。由最基本的根据数位表知识填空到运用数位表的知识解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教学小数的读法。1、(出示图)熊猫、电动车、土星绕太阳数据。问:你会读出以上的数据吗?2、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3、如果我们要把读法写下来,可以采用这样的书写格式:29.42读作:二十九点四二【虽说读小数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学生开始接触小数,就必定要把它读出来。因此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会读小数了。如果学生的读法不规范,那么教师也必然会予以指正,只不过没有向学生说明白而已。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将读小数的读法安排在课的第二步,既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需要,又为后面的新知探究创设了自然的衔接。如果有个别学生产生错误,可让其他学生予以指正,并授于方法,让双方学生都获得满足:情感满足与知识获取的满足。小数的读法有两种,一是直接读,二是根据小数的意义读。根据参考书的意见,我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一种读法。】三、教学小数的写法1、出示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写在自己本子上,指名板演,说明书写格式)2、写出下面的小数。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三百点七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我让学生独立根据信息进行写小数,相信学生都能完成。在写完小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数的写法,在教学知识的时候不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综合练习:1、读出下面各数0。0770。0042、说出24.375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3、一个数的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6,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4、一个小数,由4个1、5个0.1、7个0.01组成,这个数是()。【写小数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根据读法写,一是根据小数的数位知识写,比较而言,后者的难度要高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进行习题的练习,以后就要求学生将表记在脑中,随时进行运用。】五、课堂小结.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2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是在学生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图和已经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体会到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2.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对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简单判断。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三、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并能适当解释和分析统计的结果。说教法学法一、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二、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先让学生“动”起来。游戏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把数学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摸球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三、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顺昌购物中心打出了“消费大抽奖”的活动牌子: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0名,纪念奖20xx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二、小组活动,猜测验证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个黄球、5个红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学生会想到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通过新旧游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正解把握条件,从而顺利作出关于结论也随之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地进入探索活动。副标题#e#2.实验验证出示实验要求每次摸1个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提供两种记录方法,选一种记一记方块图:每次涂一个方块表示条形图:每次涂一个方格表示然后让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最后全班交流实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提升:你觉得用“方块图”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优点?通过比较条形图使用起来更方便些,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见到“条形图”这位朋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交流中初步感受“条形图”表示数据既直观又清楚的优点。三、想想做做,丰富体验1想来玩“抛骰子“游戏吗”2.做一个小正方体,四面写1,一面写2,一面写3,还是抛30次,预测一下,结果会怎样?3小组活动,用条形图记录结果。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4又到了“装笔”比赛的时候了,请各组做好准备第一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每组派代表展示,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做的。第二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培养统计活动中分析数据,判断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确定事件。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今天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吗?请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请你留心身边的事物,谁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请带到学校里与大家分享,好吗?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我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认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3一、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二、尊重学生,选择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三、结合生活,巧设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习。】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板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种计时法、理解24时计时法、沟通两种计时法。(1)比较两种计时法为了使学生体会两种计时法形式的不同和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结合板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③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作纸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名称比较()计时法()计时法学生汇报时,统一认识:这种计时法叫做12时计时法(板书)。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口语交际中。而这种计时法采用0时到24时计时,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它简单明了、不易出错,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2)理解24时计时法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学生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高效。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我采用了动画演示和学具操作两种手段。首先播放这段动画(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发现12时后的时刻依次是13时、14时、15时……使学生形成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操作学具使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思维。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时间刻度的纸条(出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0时至12时和12时至24时。结合时间彩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①红色、蓝色彩条分别表示什么?②请把规定的时刻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③0时是今天的开始,它和昨天有什么关系?④0时是白天还是黑夜?把月亮画上去吧!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时间这样短,怎样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3)沟通两种计时法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吃好早饭,二七区教文体局把咱们上课时间向后推迟了10分钟,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瞧!这就是我们新的作息时间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作息时间表节次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上午第一节上午8:30――上午9:108:30――9:10第二节上午9:20――上午10:00()课间操()9:50――10:10第三节上午10:20――上午11:00()第四节上午11:10――上午11:50()中午下午第一节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第二节下午3:30――下午4:10()活动下午4:10――下午5:00()【使学生在“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完成表格,应用规律――组内交流,概括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减去12即可。板书)】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为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三个现实题材:(1)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答案吗?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钟面和画线段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53首班车:6:00末班车:20:00本站:淮河路下站:路寨开往:火车站19首班车:6:00末班车:21:00本站:淮河路下站:路寨开往:火车站郑州市商业银行营业时间储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结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13:00――17:00(2)李叔叔要去火车站附近的红珊瑚大酒店参加会议,晚上8:30结束。他能赶上哪趟公交车回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3)这是银行的营业时间牌。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4、趣味游戏,巩固深化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时针,另一个手臂表示分针,请同学们根据2个手臂的位置和夹角判断它表示的时刻。(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钟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这个环节看似游戏,实则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巩固和深化。】5、回顾质疑,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上网、阅读、请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省略号。】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板书我采用了比较式板书形式,突出了重点难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4一、说教材《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2、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将采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四、说教学过程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同学生纷纷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茶杯、药瓶、铅笔、柱子。。。。。。)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见到的圆柱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课本第18页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2)什么是圆柱的高?它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整理并板书: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实物阅读课本,初步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建立底面、高及侧面的概念,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圆柱的认识。3、引导参与,深入探究(1)、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2)、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然后通过出示课件的演示说明高有无数条。(3)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图:A、猜一猜: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此环节让学生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B、剪一剪:学生动手把圆柱侧面剪开后展开,看能得到什么图形?此环节我没有强调让学生沿高剪开,而是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动手剪,大部分同学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也有些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我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说说是怎样剪的。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的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样学生通过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C、论一论:接着让学生两人一小组观察、讨论展开后得到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测量计算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与圆柱的高相等。如果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是相等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4、巩固练习,强化新知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练习:(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五、课堂检测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六、全课小结七、教学反思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5一、说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二、说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三、说学习重点: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四、说学习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五、学习过程:(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5、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二)、新授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指导学生读题: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5.交流。6.反馈。(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2)学生分别说想法。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3)反馈(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五)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6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这类现象成为确定性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及自身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教学过程:1.教具准备: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2.创设情境:元旦节晚会上,学校准备了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学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选择性更少的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3.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小组合作,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4.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6.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根据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拓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7.巩固学习效果通过教材108页1、2两个题目巩固学习效果8.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课后反思:可以在做完实验总结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实验,首先让同学们进行猜测可能性,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再巩固总结可能性,这样会起到更好地使同学们接受的效果。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7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2.动手合作探究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4.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四、总结很关键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人教版数学说课稿小学篇8说教材:《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说教学:1、口算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提高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每节课都应在课前进行口算的热身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运用课件出示口算,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2、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用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画标准的五角星进行新课的导入。我根据五角星的两个数学特征,每条边长度相等、每个顶角都是36度,引导学生画36度角,进一步探讨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3:画准角的前提是脑海中有角的大致样子,因此在探讨角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摆角、估计角、辨别角等一系列活动做到“胸中有角”,以达到准确画出指定度数角的效果。使用实物投影等先进教学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财经学院《数字资产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面向对象数据库网页实践》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茶农茶叶销售问题研究报告
- 苍耳精油提取工艺研究报告
- 重庆财经学院《电子商务运营》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运动控制系统》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璧山预制水泥涵管施工方案
- 玻璃幕墙店招施工方案
- 炒股工作室管理方案
- 公安笔录模板之询问嫌疑人(书面传唤治安案件)
- 小学作文假如我是(课堂PPT)
- 混凝土配合比检测报告
-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真题作文及参考范文
-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表
- 重要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及目录、工作程序
- CT报告单模板精编版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安防消防防雷计划书
- 学校食堂家长陪餐制度
- 《梯形的面积》(课堂PPT)
- 肾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