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游褒禅山记》..10篇
教学过程篇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根底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借助游褒禅山,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2、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3、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缺乏畏,祖宗缺乏法,人言缺乏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开展。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
1、放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
无物以相之〔xiàng)何可胜道也哉(shēng)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答: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答: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答: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答:“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问:“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答:至洞之深处。
问: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答: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问: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答:“无限风光在险峰〞。
问: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
〔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
〔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答: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局部。〕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答:“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答: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
答:“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局部,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那么请其他同学答复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⑴一词多义:
①“卒〞:
A、死,“卒葬之〞。
B、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C、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②“文〞:
A、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B、文字,“独其为文〞。
C、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③“道〞:
A、道路,“有碑仆道〞。
B、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C、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D、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极〞:
A、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
B、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⑵词性活用:
①“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②“名〞:
A、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B、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③“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⑶“……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疏通课文时。〕
2、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那么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
对“花〞和“华〞的辨析表达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受时人嘲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讨论〕
4、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5、指点与答疑:
⑴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
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⑵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6、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第二课时
一、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比照?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比照:
⑴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比照;“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⑵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比照;
⑶“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⑷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为第二局部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懊悔〞为什么懊悔?
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决。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6、指点与答疑:
⑴两个“盖〞字的用法根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⑵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说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二、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⑴“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⑵“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⑶“夫夷以近……那么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
“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
“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那么其至又加少矣〞。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⑷“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⑸“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⑹“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⑺“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2、教师领读,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那么〞“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⑴全班学生齐背;
⑵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⑶分别默写假设干句。
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⑵“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⑶“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⑸“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6、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到达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四、练习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
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课时
一、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
⑴提问: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⑵追问:
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⑶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那么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
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二、略读第5段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
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答:
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局部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三、用做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总结全课
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
2、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表态。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参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根底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整理实词:
⑴观:
①观察。
②景象。
③宫廷中高大的楼台〔读guàn〕。
④对事物产生看法。
⑵名:
①名义。
②命名。
③著名。例:有仙那么名。
④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⑶文:
①文字。
②文章。
③纹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
④掩饰〔读wèn〕。
⑷求:
①寻找。
②请求。
③探究。
④索取、要。
⑸舍:
①房屋。例:屋舍俨然。
②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
③同“捨〞〔读shě〕,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
⑹言:
①言语、言论。例:以空言求璧。
②说。例: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⑺险:
①高山。例:险以远。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险要。例:江山险固。
⑻孰:
①谁。例:其孰能讥之乎。
②通“熟〞,仔细。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⑼常:
①经常。例:千里马常有。
②平常。例:非常之观,以上是多义词。
⑽加:更。例:那么其至又加少矣。
⑾相(xiàng):帮助。例:无物以相之。
⑿父〔fǔ〕: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
〔以上的字在文言文中有特殊用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第三段。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根底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开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未能穷尽山洞。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也熔铸着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四、学习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正音、理解大意
2、讲解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本名①→由来②③→山洞名及来由④→仆碑、本名⑤→音谬⑥
3、作业:书面翻译第一段在笔记本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段翻译
2、讲解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远游者少。追记后洞中所见——悔
3、讲解第三段游华山洞的心得
A、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B、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4:作业:书面翻译第三段并背诵。
第三课时
1、检查三段背诵
2、讲解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3、讲解第五段:记游的结尾——补叙
4、主旨总结
①.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②.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关键。
③.“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5、写作特点
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③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6、作业: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根底知识梳理
1、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穷:走到尽头。
④那么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见: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流传的文字。
名:动,识其本名,说知名称。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
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4、疑难句释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5、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⑵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6、掌握以下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7、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8、将以下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其孰能讥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三
课文说明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照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
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那么请其他同学答复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四
1、梳理文章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
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诵读法,讨论法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
“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
〔一〕音谬之思
1.齐读一段。
2.师生探讨“华〞发音。
〔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
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
“深思慎取〞。
4.范读四段。
〔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
1、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
2、生读二段,共同探讨。
〔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
3、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
①古人观自然有得。〔例证〕
②志——险远。
③力——不怠。
④物——幽暗昏惑“相之〞。
⑤无悔,无讥。
4、所悟。
〔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1、王安石写作缘由:
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补充作者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2、同游之人共鸣
父〔甫〕的探讨,志同道合之游之感。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志
音谬——深思慎取游洞不尽——力
物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五
1、理解: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
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
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
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1、第一段:
⑴读准以下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知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
⑴找知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
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
⑴标出以下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悲夫〔fú〕
5、第五段:
⑴找出假借字。
⑵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讨论问题
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提示:
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
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提示: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缺乏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那么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说明作者的观点?
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记叙局部和议论局部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记同游之人和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写法,可使行文简洁紧凑。
二、读全文,师指点
三、完成思考与练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导入: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比照,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答复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二〕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认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那么意思不连贯。
〔三〕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对学生答复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说明了这样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到达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
①感慨、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余悲之,且曰:‘假设毒之乎?’〞〔《捕蛇者说》〕
〔2〕“胜〞:
①尽。“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当,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防止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局部和议论局部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局部在文字上的前后照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局部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照应,意思贯穿,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那么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局部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局部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解释以下句中的虚词:
1、解释以下句子加点的“之〞字: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其孰能讥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2、解释以下句中的“其〞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④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⑤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⑧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解释以下句中的“以〞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作介词用:因、由于。〕
②“无物以相之〞。〔作介词用:用来、拿。〕
③“夫险以远〞。〔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修饰。〕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七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目标1、2
诵读法,讨论法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根底梳理
〔见学案。梳理学案上的文言根底知识〕
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
2、名之曰褒禅。名:
3、有泉侧出。侧:
4、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
6、而其见愈奇。见:
7、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传:名:
归纳;分析以上词类活用,你得出那些规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动词〔如11〕。
2、名词作状语:前面有主语,后面有动词〔如3〕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10〕
4、动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前面有“其〞。
多义词:
1、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假设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
3、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文过饰非
4、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5、其
⑴始舍于其址。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距其院东五里。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⑸其文漫灭。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⑻问其深。
⑼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⑿盖其又深。
⒀那么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那么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⒅其孰能讥之乎?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归纳:请把以上“其〞的用法归类,归纳其有哪些用法?
1、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茶楼与茶叶种植基地合作租赁协议4篇
- 2025年度拆除工程噪声及扬尘控制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仓储厂房购买及自动化解决方案合同4篇
- 专属2024版月饼销售代理协议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能源项目商铺租赁合同样本2篇
- 2024物流企业融资租赁合同
- 2025年度厂房墙地砖节能减排改造项目合同3篇
- 2024版螺旋钢管买卖合同书
- 2025年厂区光伏发电与配电一体化工程承包合同4篇
- 2024照明工程分包合同
- 长链氯化石蜡
-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方程计算题
- 春节英语介绍SpringFestival(课件)新思维小学英语5A
- 进度控制流程图
-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
- 【阅读提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要素解析 类文阅读课外阅读过关(含答案)
- 供电副所长述职报告
- 现在完成时练习(短暂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的转换)
- 产品质量监控方案
- 物业总经理述职报告
- 新起点,新发展心得体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