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神经元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神经元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神经元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神经元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神经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⑴完整性:

⑵绝缘性:⑶双向性:⑷相对不疲劳性:⑸不衰减性: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②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调整效应器的代谢活动。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2(二)神经胶质细胞

基本功能:

⑴支持作用⑵修复和再生作用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⑴支持作用3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突触传递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突触传递4(一)突触的结构:⑴分类:

⑵功能结构: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轴-胞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一)突触的结构:⑵功能结构:轴-胞突触、轴-树突触、5神经系统神经元课件6(二)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

K+通透性↑Cl-(主)

K+通透性↑Ca2+内流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二)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7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⑵突触延搁:0.3~0.5ms/个。⑶总和:⑷兴奋节律的改变:⑹易疲劳性: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信息整合)

对缺氧、PCO2↑、药物敏感递质耗竭。(三)突触传递的特征:⑹易疲劳性: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8(一)突触的易化、兴奋易化是指神经元兴奋性升高。

易化:EPSP(去极化)

兴奋: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二)突触的抑制三、突触的易化和兴奋、抑制、可塑性兴奋冲动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性递质突触后N元产生IPSP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IPSP(超极化)(一)突触的易化、兴奋三、突触的易化和兴奋、抑制、可塑性兴奋9(三)突触的可塑性

1.概念: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2.表现

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

长时程增强(LTP)=短时间内快速重复刺激后,引起突触后N元突触后电位增强。

长时程抑制(LTD)=与LTP相反。(三)突触的可塑性10四、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标准:

⑴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该递质。⑵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⑷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⑸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四、神经递质和受体⑴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该递质。11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肽类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轴-轴突触、树-树突触。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易化是指神经元兴奋性升高。(三)突触传递的特征: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一)突触的易化、兴奋组胺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胆碱类乙酰胆碱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

神经递质分类分类家族成员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组胺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r-氨基丁酸)肽类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嘌呤类腺苷、ATP气体NO、CO脂类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神经递12(二)神经递质受体

胆碱能受体(N、M)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分类: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生物效应分:结合递质分:兴奋性、抑制性(二)神经递质受体胆碱能受体(N、M)分类:分布部位分:突触13(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ACh外周:

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中枢:

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十烃季铵↑Na+和其他小离子阿托品筒箭毒六烃季铵M2(心)↑Ca2+↑IP3/DG↓cAMP↑IP3/DG↓cAMP↓K+N1(肌肉型烟碱受体)N2(N元型烟碱受体)M1M4(腺体)M3(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受体第二信使14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NE外周: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中枢: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α1多巴胺β1(心)β2↑IP3/DG↓cAMP↑IP3/DG↑cAMP↑cAMP↓K+酚妥拉明酚妥拉明育亨宾心得宁阿提洛尔丁氧胺D1,D5D2,D3,D4↓cAMP↑K+↓Ca2+黑质-纹状体、结节-漏斗、中脑边缘系统。5-HT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前角。5-HT15-HT2↓cAMP↓K+↑K+↑K+↓Ca2+α2(突触前膜小肠)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15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反射(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2.分类: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3.反射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反射2.分类:感受器→传入16神经系统神经元课件17环式链锁式(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环式链锁式(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8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⑴完整性:

⑵绝缘性:⑶双向性:⑷相对不疲劳性:⑸不衰减性: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9(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ACh外周:

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中枢:

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十烃季铵↑Na+和其他小离子阿托品筒箭毒六烃季铵M2(心)↑Ca2+↑IP3/DG↓cAMP↑IP3/DG↓cAMP↓K+N1(肌肉型烟碱受体)N2(N元型烟碱受体)M1M4(腺体)M3(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受体第二信使20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⑴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⑷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突触后N元产生IPSP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r-氨基丁酸)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突触后N元产生IPSP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⑴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分类家族成员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r-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三、突触的易化和兴奋、抑制、可塑性⑴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该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三)突触传递的特征: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②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调整效应器的代谢活动。(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三)突触传递的特征: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⑴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该递质。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神经递质的标准:⑷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⑷兴奋节律的改变: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兴奋: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三)突触传递的特征: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一)突触的易化、兴奋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反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三)突触传递的特征: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一)突触的易化、兴奋兴奋: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分类家族成员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概念: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⑴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该递质。嘌呤类腺苷、ATP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兴奋: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突触后N元产生IPSP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三)突触传递的特征: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⑷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一)突触的易化、兴奋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神经递质的标准: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②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调整效应器的代谢活动。长时程抑制(LTD)=与LTP相反。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氨基丁酸)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氨基丁酸)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r-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②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调整效应器的代谢活动。(二)神经胶质细胞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一)突触的结构:IPSP(超极化)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肽类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环式链锁式(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21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⑴完整性:

⑵绝缘性:⑶双向性:⑷相对不疲劳性:⑸不衰减性: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2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②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调整效应器的代谢活动。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23(二)神经胶质细胞

基本功能:

⑴支持作用⑵修复和再生作用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⑴支持作用24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突触传递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突触传递25(一)突触的结构:⑴分类:

⑵功能结构: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轴-胞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一)突触的结构:⑵功能结构:轴-胞突触、轴-树突触、26神经系统神经元课件27(二)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

K+通透性↑Cl-(主)

K+通透性↑Ca2+内流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二)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28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⑵突触延搁:0.3~0.5ms/个。⑶总和:⑷兴奋节律的改变:⑹易疲劳性: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信息整合)

对缺氧、PCO2↑、药物敏感递质耗竭。(三)突触传递的特征:⑹易疲劳性: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29(一)突触的易化、兴奋易化是指神经元兴奋性升高。

易化:EPSP(去极化)

兴奋: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二)突触的抑制三、突触的易化和兴奋、抑制、可塑性兴奋冲动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性递质突触后N元产生IPSP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IPSP(超极化)(一)突触的易化、兴奋三、突触的易化和兴奋、抑制、可塑性兴奋30(三)突触的可塑性

1.概念: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2.表现

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

长时程增强(LTP)=短时间内快速重复刺激后,引起突触后N元突触后电位增强。

长时程抑制(LTD)=与LTP相反。(三)突触的可塑性31四、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标准:

⑴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该递质。⑵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⑷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⑸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四、神经递质和受体⑴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该递质。32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肽类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轴-轴突触、树-树突触。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易化是指神经元兴奋性升高。(三)突触传递的特征: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一)突触的易化、兴奋组胺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胆碱类乙酰胆碱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

神经递质分类分类家族成员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组胺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r-氨基丁酸)肽类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嘌呤类腺苷、ATP气体NO、CO脂类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神经递33(二)神经递质受体

胆碱能受体(N、M)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分类: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生物效应分:结合递质分:兴奋性、抑制性(二)神经递质受体胆碱能受体(N、M)分类:分布部位分:突触34(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ACh外周:

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中枢:

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十烃季铵↑Na+和其他小离子阿托品筒箭毒六烃季铵M2(心)↑Ca2+↑IP3/DG↓cAMP↑IP3/DG↓cAMP↓K+N1(肌肉型烟碱受体)N2(N元型烟碱受体)M1M4(腺体)M3(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受体第二信使35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NE外周: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中枢: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α1多巴胺β1(心)β2↑IP3/DG↓cAMP↑IP3/DG↑cAMP↑cAMP↓K+酚妥拉明酚妥拉明育亨宾心得宁阿提洛尔丁氧胺D1,D5D2,D3,D4↓cAMP↑K+↓Ca2+黑质-纹状体、结节-漏斗、中脑边缘系统。5-HT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前角。5-HT15-HT2↓cAMP↓K+↑K+↑K+↓Ca2+α2(突触前膜小肠)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36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反射(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2.分类: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3.反射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反射2.分类:感受器→传入37神经系统神经元课件38环式链锁式(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环式链锁式(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39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⑴完整性:

⑵绝缘性:⑶双向性:⑷相对不疲劳性:⑸不衰减性: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40(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ACh外周:

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中枢:

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十烃季铵↑Na+和其他小离子阿托品筒箭毒六烃季铵M2(心)↑Ca2+↑IP3/DG↓cAMP↑IP3/DG↓cAMP↓K+N1(肌肉型烟碱受体)N2(N元型烟碱受体)M1M4(腺体)M3(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受体第二信使41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⑴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⑷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突触后N元产生IPSP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r-氨基丁酸)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突触后N元产生IPSP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⑴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分类家族成员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r-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三、突触的易化和兴奋、抑制、可塑性⑴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该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三)突触传递的特征: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递质受体第二信使拮抗剂通道效应递质主要分布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②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调整效应器的代谢活动。(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三)突触传递的特征: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⑴突触前神经元能够合成该递质。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效应器活动;神经递质的标准:⑷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⑷兴奋节律的改变:⑶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兴奋: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三)突触传递的特征: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一)突触的易化、兴奋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