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概论课件_第1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概论课件_第2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概论课件_第3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概论课件_第4页
城乡一体化发展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9月2016年9月1城乡一体化发展概论课件2城乡一体化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城乡一体化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谢谢谢谢4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5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下面将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进行介绍1国际方面是从不同的提出立场进行简单介绍2国内方面是从不同的发展时期进行简单介绍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下面将从国际、国内两方面6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不同学术立场的提出者在提出城乡一体化时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下面将介绍三个不同方面立场的提出目的1无产阶级立场2城市规划立场3城市发展立场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不同学7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无产阶级立场马恩列斯毛主要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瞄准的是共产主义目标。他们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也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地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马克思在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时,其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毛泽东也多次谈到,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无产阶级立场8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城市规划立场霍华德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即城市占地1/6,永久绿地和农业用地占5/6,他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这种思想影响了英国(英国于1898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田园城市运动一度成为世界性的运动。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城市规划立场9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城市发展立场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立场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芒福德推崇亨利·赖特的主张,即通过分散权利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区域统一体”的发展引向到许多平衡的社区里,这就有可能使区域整体发展,不仅可以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一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之益处,同时,可以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扰。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城市发展立场10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它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的地位密不可分;城乡边缘区的研究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一块试验田。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11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提出与探索阶段)我国苏南地区在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当时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发展背景:乡镇工业发展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间的科技、文化、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在缩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此后,上海、天津、江苏、辽宁等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地区开始了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提出12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研究阶段)1990年前后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向城乡边缘区推进。城乡边缘区兼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地域的特征,是中国独特的地域类型,构成城市、乡村、城乡边缘区三元地域结构类型。这一时期对城乡边缘区的概念、特性、类型、空间演变机。邵继华在“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提到,从1986年起,北京郊区是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13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1990年代中期至今(完善阶段)1990年代中后期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讨论城乡一体化目标、战略、特征、发展方向,动力机制与实现条件,阻碍因素与具体措施等等。在研究内容上趋向于具体化与系统化,即不再笼统来谈城乡一体化,而是从某一个领域入手来研究城乡一体化,或者是研究某一专题,总之城乡一体化在我国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研究内容趋于完善、丰富,理论趋于系统、成熟。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1990年代中期至今(完善阶段)14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背景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4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目前承受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背景15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必要性第一:就经济发展而言,由于社会资源总量有限,大城市的数目终究不可能大多,因此缺乏中小城市的都市在总体上对乡村的辐射能力是有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早就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如果我们片面地发展都市,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城乡二元对立,一方面都市的生产过剩,而另一方面呢,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因为得不到资源而无法发展,步履维艰,从而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就地吸收,不得不涌人大都市,而都市已经是超负荷运作,承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必要性16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第三,在文化教育方面,都市化使得乡村教育长期滞后的局面难以改善,乡村劳动力素质与都市劳动力需求的鸿沟无法给以弥补。第四,就生态环境而言,都市化会使生态极限更易于被突破,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污染在都市过度集中的时候,通常会突破都市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临界点,从而导致不可修复的永久的生态破坏。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第三,在文化教育方面,都市化使得乡村教育17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五个方面进行讲解: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18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和农村统一职能,把农村发展成为具有工业化生产性质和商品交易繁荣的城市。一体化的首要目标是在经济关系上实现城市工业化和乡村农业化生产的互补,而实现这种互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生活同质,也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19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至少有两个阶段:经济一体化阶段社会一体化阶段。由于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不可能脱离经济生活独立存在,而经济生活也绝不是社会生活的唯一内容,它同时还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所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阶段注定不能分割,必然是紧密关联的。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至少有两个阶段:经20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经济的一体化需要有社会的统筹规划作为基础,需要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作为保障。社会的一体化需要巨大的经济需求作为动力,借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互为因果的一个总的过程。下面就从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社会一体化两个角度分别介绍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过程: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经济的一体化需要有社会的统筹规划作为基础21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一体化

为何要进行经济一体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一体化22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2000-2008)年份人均GDP(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

收入绝对差额当年城乡居民

收入比例

2000785862802253.44026.62.79:1200186226859.62366.44493.22.90:1200293987702.82475.65227.23.11:12003105428472.22622.258503.23:12004123369421.62936.46485.23.21:1200514053104933254.97238.13.22:120061616511759.535878172.53.28:120071952413785.84140.49645.43.33:120082269815780.84760.611020.23.31: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2000-2008)年份人均GDP(23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拉大,这与减少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我们需要通过寻找一种方式去解决那就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如何来进行城乡经济一体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24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家庭经营走向市场(基础关键)在现阶段,农村生产主体———农户,虽然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经济职能,但由于家庭经营规模较小,使得农户面对市场呈现出严重的不规范性和弱质性,缺乏必要的发展和竞争实力,存在信息滞后、农户间彼此模仿,“同上同下”的弊端。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家庭经营走向市场25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两方面入手,强化和优化市场主体,成立农会、农协,发挥其中介组织作用,在产中、前、后各环节由农协进行市场指导,减少农户经营风险,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村股份制等形式,促进农户经营的企业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26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家庭经营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对土地的管理必须放弃单纯用行政手段管理的方法。按照商品经济原则,把农用土地纳入市场范畴,打破农用土地封闭和凝固的状况,在保障农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保护农户承包权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允许其使用权自由和合理地流动。建立农用土地权流转市场,制定农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投资补偿制度。从法律和政策上规范农用土地的流转行为,促进其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为农业走向市场创造条件。改变农业分散的小生产状态,稳步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得农户在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时,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将可能遭遇的风险降至最低。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家庭经营27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推进农村工业劳动力转移

以集中布局乡镇企业为重点,创新农村城市化发展机制。一般来讲,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同步效应。工业化的推进使工业向城市集中,带动城乡各行业的发展,成为现代化经济的地域载体,而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对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进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市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乡镇企业十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效应,这种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同步的发展格局,缘于乡镇企业的布局的分散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推进农村28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有调查表明:全国2000多万家乡镇企业中,分布在县城的仅为1%,分布在建制镇和集镇的为7%,分布在村一级的则高达92%。这种“村村点火,庄庄冒烟”的乡镇企业局,既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成本,又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既造成农户兼业化和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受阻,又影响了城市化进程。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扩大现有城市规模或创建新的产业型城市,从而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产业转移。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有调查表明:全国2000多万家29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要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变“离土不离乡”为“离乡也离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超过1.5亿人,这种“离土不离乡”造就了一批兼业户和“两栖农民”,使高度分散和超小型农户得以固化,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体系无法建立。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来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间的壁垒,才可以彻底斩断土地这个传统纽带,建立起新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育城乡统一的劳30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

城乡社会一体化在我国,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社会一体化31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对比社会保障项目城市农村社会保险养老保险普遍建立部分地区试点医疗保险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普遍建立无失业保险普遍建立无生育保险普遍建立个别地区开展社会福利职工福利福利设施、福利补贴、休假、补贴无教育福利义务教育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公办福利社区服务、福利院、敬老院、干休所五保户供养、敬老院、农村社区服务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扶贫、救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灾、扶贫优抚安置优待、抚恤、安置优待、抚恤、安置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对比社会保障项目城市农村社养老保险普遍建立32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从上表可以看出,城市中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为基础的社会保险体系,在救助、福利、优抚等方面也相对项目齐全、覆盖范围广泛。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目前主要集中在保障层次相对较低的社会救助和优抚方面,保险和福利还不完善。在社会保险领域,农村养老保险在县级农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中止以后,至今没有任何进展。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从上表可以看出,城市中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包33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的社会保障不仅在覆盖面上存在差别,在各项支出上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据2007年数据,我国卫生总费用11289.5亿元。其中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为48.5元,城市居民人均卫生费用1480.1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人均四分之一。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对城市低保一般每月人均补助200元以上,农村低保只有50~100元左右。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的社会保障不仅在覆盖面上存在差别,在34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路径应是由相互分割—统分融合—基本统一,到2040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项目(内容)齐全、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路径可分三步走: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35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第一步(2006~2010年),这一阶段为主要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由“相互分离”向“统分融合”过程的转变。此阶段要在农村,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试点和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实现由“相互分割”向“统一筹划,制度有别”的转变。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第一步(2006~2010年),这一阶段36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第二步(2010~2020年),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由“统分融合”向“基本统一”的转变。在这一阶段要随着城乡,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缩小,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将各项保障制度逐步融为一体,实现关系到人民基本生活比较大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救助等社会救济,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以及社会福利等制度的城乡统一,但可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承受能力,实行略有差别的保障标准。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第二步(2010~2020年),再用1037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第三步(2020~2040)再用20年时间,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由“基本统一”到城乡统一。到21世纪中叶,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在经济水平高度发达、城镇人口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将彻底消除,国家将建立起城乡统一、待遇适中、法制管理、服务优良的社会保障体系。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第三步(2020~2040)再用20年时38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城乡文化一体化目前我国的城乡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之间严重失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滞后于城市;二是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农村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三是适合农民群众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比较缺乏。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城乡文化一体化39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没有解决好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维护公民文化权利不仅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基本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就像在某些城市,出现了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马路越来越宽,而学校设施陈旧,图书馆有名无实,农村文化站名存实亡,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这种反差强烈的现象。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没有解决好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40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供需矛盾现象比较突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文化供需矛盾突出、有效性供给不足的现象,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生产者与文化产品消费者之间的审美情趣、价值偏好和价格定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化供需矛盾突出、有效性攻击不足的直接后果是这不仅降低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使群众得不到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能满足他们基本的文化需求。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供需矛盾现象比较突出,有效供给严重41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面对以上现象,要如何建设城乡文化的一体化?首先,尽快建立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其次,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将当地政府所实施开展的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预算,并确保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长,使农村文化建设在资金投入上有一个根本的改观;二是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面对以上现象,要如何建设城乡文化的一体化42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坚持“三贴近”原则,生产更多符合农民群众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公共文化产品。三是实现重心下沉,优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结构。再次,创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是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二是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三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坚持“三贴近”原则,生产更多符合农民群众43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目前我国在城乡环境一体化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意识不强。目前人们对国家政策与方针等的认识还有很多不足,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对政策视而不见表现尤甚。有部分人们尚未认识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关注景观与环境的意识十分淡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亟需改善。广大农村仍有部分路面破烂不堪,路面垃圾随意扔弃。乡村里村容村貌不够整洁,赃物、污水随处可见。居民生活习惯有待改进。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44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那么如何来解决城乡环境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1)调整环境政策,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政策方针。统一规划城镇、乡村环保设施。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的环境保护,要根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科学规划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修建统一的垃圾中转处理站,对垃圾、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集中排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修订生态功能区划,将城市和乡村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功能分区,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统筹安排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城市绿生态屏障、风景名胜区、引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区划对发展的指导作用。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那么如何来解决城乡环境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45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转移环保支付,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采用补贴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污染物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给予扶持。改变疏于和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倾向,尝试区内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实行补偿,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和社会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促进环保建设现代化。通过补偿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支持其保护环境。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转移环保支付,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46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为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符合城乡实际、比较完备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城乡环境的准入制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奖惩制度,尽快出台规范管理农村垃圾和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规范性文件,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为农村的环境47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4)突破城乡分隔,开展城乡统筹环境综合整治。对于城市环境整治,要着重实施城镇污染治理和生活污染治理。严格执行企业准入制度,对未达标的工业企业限期整改,整改未达标的责令停产。对城镇生活污染,重点加快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对于农村综合治理要切实将美化农村环境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来抓,在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4)突破城乡分隔,开展城乡统筹环境综合48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5)加大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思想观念是统筹城乡环保的根本。要高度重视环保宣传,以世界环保日等特殊时间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同时,要重视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积极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从而增强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5)加大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境保护49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4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介绍城乡一体化中的村镇空间部分村镇空间三要素:节点、通道、域面节点---城镇、乡镇企业聚集地和乡村聚落;通道---交通网、信息网等线状基础设施;域面---农作物和经济租金的空间分布等;这三种要素的空间排列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相应的村镇空间结构特征。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4城乡空间一体化50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目前在我国这三大要素的现状:空间节点分散化空间通道联系弱化空间面域碎片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目前在我国这三大要素的现状:51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

空间节点分散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地缘配置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分散而彼此孤立的布局增大了农民在就业上向非农产业彻底转化、在地域上向城镇转移的难度,使得村镇各级节点小规模,均衡发展,空间集聚和带动作用弱化,难以承担区域高级节点——中心城市的转移的产业。适应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村庄的规模更是散小,以江苏省为例,2004年农村人口为4088.289万分散在248890个自然村,村庄平均规模约176人/个,各种生产生活设施由于规模的不经济而难以配套,脏乱差的村庄环境难以改变。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空间节点分散化52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空间通道联系弱化在我国村镇中,一方面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使村镇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据国家统计局:全国一半行政村尚未通自来水;67%的农民还没有卫生厕所;60%的行政村尚未通公路,2%的村庄尚未通电;另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2.7台/百户,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同期城市相应数字分别为47.2台/百户和21.6%;在金融网络方面,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6月,我国还存在2868个“零金融机构乡镇”。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中各自为政,道路及通信设施多只向高一等级的网络和城市衔接,对相互间的联系较为忽视,没有形成有效的城乡之间及村镇内部网络通道。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空间通道联系弱化53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空间面域碎片化

节点的分散化,再加上我国按农业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村镇农业用地进一步细碎化。根据国家农业部统计的数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14公倾,以四口之家计算,乡村人口户均耕地都不超过0.7公倾土地,且分散在4~5块地块上。这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规模化经营,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这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另外由于地少,农户收入与土地关联度较低,农户对新技术需求的惰性大,增加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同时,小块土地也使农民进行兼营成为可能,大批农民离土不离乡,“候鸟”式的随农耕季节在城市与乡间迁徒,以完成承包和打工两种不同的生产任务,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地向二、三产业转移,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空间面域碎片化54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这三大要素的上述现状就导致了空间结构的离散化基于村镇空间结构离散化的现状该如何进行城乡空间一体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这三大要素的上述现状就导致了空间结构的离55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村镇空间节点的培育和布局必须站在区域的角度,通过城乡整体规划,以形成有序的空间节点体系。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农田保护区绿化隔离生态敏感区等各类用地统一规划针对当前村庄的主要问题,乡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方向应是集中建设。县(市)域层面:研究城市化中有关村庄发展规律,进行城乡之间统筹、相邻镇之间协调,构建“中心镇—一镇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镇域层面:进行村庄布点规划,根据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方便,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中心村,兼并其周围零散的自然村落,以彻底扭转目前乡村居民点密度大、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服务对象分散的局面。同时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村庄建筑要大力倡导建设底层连排式住宅和多层公寓式住宅,有效控制村庄人均建设用地,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与节材;建筑形式要具有地方特色,使整个村庄建筑充满有个性的和谐。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村镇空间节点56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基于城乡产业分工,重构村镇产业空间体系空间结构中网络的商品流和要素流,实际上取决于产业的空间配置状况。城乡一体化要求村镇产业空间配置与中心城市既错位又互补,在产业结构上形成有机的整体。城乡一体化角度的城乡产业分工的趋势:工业逐步从中心城市扩散给卫星城镇,同时使分散的农村工业向中小城镇集聚,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中心市不再以生产性功能为主,而是以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的功能作为周围区域的发展极;中小城镇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中心城市向农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联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大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城市化发展的整体效益。基于这一趋势,农村原则上不再布置工业,积极引导工业向城镇集中。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基于城乡产业分工,重构村镇产业空间57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基于城乡共建共享,构建村镇空间通道网络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要有与之配套的一体化的交通运输设施。通常对于村镇,起主要作用的运输方式是公路交通。通过村镇的国、省干线及高速公路主要是从大区域(省、市甚至国家)的角度出发考虑,是区域路网的骨架,其建设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不足以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实现;农村公路作为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便农村居民出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建立通畅的村镇空间交通网络是构建城乡空间一体化的一部分。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3)基于城乡共建共享,构建村镇空间通道58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已开始“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当前,突出矛盾是:由于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受到阻碍,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也只是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从我国的情况看,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对城市化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59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城乡一体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发挥其对城市化的决定作用第一,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打破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探索有效改变农村各种资源外流的格局,加快市场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机制与渠道;要通过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实行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模式使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不能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要通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的公共资源投入体制。在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方面实现公共资源投入的城乡一体化。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城乡一体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60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第二,按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形成倒逼机制,某些不合理的行政体制安排,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等在内的全国百强县为例,其经济实力远超过中西部一般的地级市,但现有的行政编制基本上是按照县级标准配置,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要求严重不适应。现在无论是城市群、大城市发展还是省直管县,都迫切要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趋势,对行政管理体制尽快做出某些重大调整。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第二,按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61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第三,以城乡一体化矫正“半城市化”和加快城市化。此次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暴露了“半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突出问题,农民工没能在城市安居,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摇摆。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和公共服务等制度,从农村产业转移到城市产业的人口既无法在城市安居,也无法享受一半城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限制了城市化与扩大内需的潜力。据测算,未来5~10年,如果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则城市化率将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达到60%~65%,比在现有城乡格局下推进城市化至少要快5个百分点。

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第三,以城乡一体化矫正“半城62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第四,以城乡一体化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化。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能够明显地提高城市化质量。一是为城市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未来5~10年中国“数量型”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趋势不可避免,预示着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如果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资,把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3年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5年,提高农民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比重,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质量型”人口红利。

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第四,以城乡一体化创造高质量63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二是可以防止土地资源低水平的城市化。尽快实现城乡土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和使用,为未来持续发展留足、留好土地资源。三是可以进一步释放完全城市化的需求潜力。尽快通过城乡对接的制度安排,改变农民工“半城市化”的体制,巩固现有的城市化的水平。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二是可以防止土地64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第五,以城乡一体化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促进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公平发展,其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城市化是从效率的角度考虑,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更多的是从公平与可持续的角度考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成为效率的约束条件。让广大农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让农民获得进入城市就业、入户和安居的公平机会,可以创造更大需求;另一方面,把广大农民的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到城市居民的水平,可以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第五,以城乡一体化实现公平和65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在工业化时代,中国以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结果。在城市化时代,不能再以牺牲农村来加快城市发展,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形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在工业化时代,中国以城乡二元66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以下主要从不同规模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来介绍各种模式,主要以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分别举出一个具体例子来进行阐述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以下主要从不同规模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来67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1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重庆市为例)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模式建构:城乡一体化模式是建立在一定地域背景下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实条件的可变性决定了模式内涵的差异性。就都市区而言,其在社会经济基础与自然环境方面有着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因此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地域适应性。从总体上分析,未来都市区城乡一体化推进应采取在政策引导下,以产业空间适度集聚带动都市区城乡空间构架转型的集约均衡模式。这一模式的建构着眼于以下几点: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1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重庆市68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一,以经济发展为先导当前都市区经济的现实发展尽管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其它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推动性因素之一,所以重庆都市区的城乡一体化推进,首先应立足于以城市和经济空间调整为契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经济支撑。其模式的基本路径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先导,逐步带动城乡社会与物质空间的一体化。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一,以经济发展为先导69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二,内力培育与外力推动并重

无论是单纯以市场为主体的自下而上内生发展模式,还是单纯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外力推动模式,都不具有现实性。重庆地处我国西部,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市场化力量对促进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的作用还相对微弱,难以像一些发达地区那样,主要通过乡村内部自下而上的内生式发展,逐步缩小同城市的差距进而走向一体化。另外,由于都市区自身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力聚集有限,所以单纯依靠政府力量自上而下向乡村区域进行大规模经济和物质投入,以此来达到城乡均衡的模式也不具现实性。从当前条件看,将上述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即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力量交互作用推动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更为现实的可行性。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二,内力培育与外力推动并重70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市场化机制对城乡资源要素的配置作用,加强都市区特别是乡村内部经济支撑点的培育,从而自下而上积蓄起城乡一体化的内生推动力量;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政府组织等外部因素在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在顺应市场机制的同时,要适度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强配套政策的有效引导,从而使内外两种力量相互协同。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市场化机制对城乡资71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三,城乡一体化发展与都市区产业空间、城市空间调整相结合目前重庆都市区正面临着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也要求区域内不同空间要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所以动态的空间变动使三者在整体上具有相互结合的可行性。都市核心区产业向外围扩散以及培育核心区外围经济生长点是产业空间变动的重点。产业扩散并非要在区域整体范围内进行全面分散,而是要在继续保持核心区产业活力的前提下,使部分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在核心区外围空间重新进行适度聚集,从而形成“大分散,小集中”、分工合理的“集约均衡”格局,这必然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三,城乡一体化发展与都市区产业空间72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另外,核心区外围经济生长点的培育也需要以适宜的城市空间为背景。事实上,产业空间变动构成城市空间优化的直接动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则为产业空间调整提供了空间依托,而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日趋合理化将为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一定意义上看,都市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是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耦合变动过程。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另外,核心区外围经济生长点的培育也需73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2中等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佛山市为例)佛山市自从2007年被广东省确定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先试试验区以后,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佛山市城乡一体化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在国内具有显著特色,堪称“佛山模式”。佛山模式的主要思路可以归纳为“三化”解“三农”,“九化”解“三化”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2中等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佛山74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一,三化”解“三农”所谓以“三化”解“三农”问题,是指以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冲破了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观念,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高墙,统一了城乡一盘棋、城乡一元化发展的共识,跳出了就“三农”论“三农”的传统思维模式,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格局。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实践性。这是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又一次革命性改革,是广东省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一个亮点,对经济发达地区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一,三化”解“三农”75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二,“九化”解“三化”(1)农业园区化。佛山市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作为农村“三化”的配套措施,佛山市出台了《建设农业现代化园区的实施意见》,提出主要做法包括: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出发点,推进农业生态园建设;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反哺支持力度;以现代管理为重点,推进园区可持续发展;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推动园区上规模上水平。这些做法理念超前,思路创新,成效显著。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第二,“九化”解“三化”76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2)农业外向化。2006年,国务院台办、商务部、农业部设立的广东省佛山海峡西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佛山市以此为载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多形式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外商到试验区投资和经营农业项目,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2)农业外向化。2006年,国务77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3)农业保险化。借助各种方式对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担与化解。积极推进“三农”保险体制改革,率先成立农业保险公司,开展立足于补偿自然灾害损失、提高农户灾后复产能力为主的农业保险工作,推进农(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3)农业保险化。借助各种方式对农业78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4)农民市民化。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元”化的历史跨越,“同城生活、同城便利”,让农民充分享受城市化成果和城市文明。全市统一户籍以后,近200万的农村居民逐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等基本保障,促进社会公正稳定。为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促进人口、劳动力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4)农民市民化。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实79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5)农民员工化。按照“两统三平等一接轨”的思路(即劳动就业与技能培训城乡统筹,劳动力市场城乡统一;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城乡平等,就业资格城乡平等,就业技能培训城乡平等;劳动保障待遇城乡逐步接轨),从组织、制度和政策上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培训和就业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5)农民员工化。按照“两统三平等一80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6)农民保障化。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市居民统一,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等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6)农民保障化。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81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7)农村资源资本化。佛山市率先推进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股权“三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属集体所有;农户承包权进行价值量化,以持有股份社股份来体现;土地经营由股份社统一规划,合理使用。事实表明,土地股份合作制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和飞跃。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7)农村资源资本化。佛山市率先推进82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8)农村要素流动化。在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推广“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动”。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市场流通主体,初步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发达的物流产业和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商品交易、劳动就业等领域信息化程度较高。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8)农村要素流动化。在实行农村股份83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9)农村环境文明化。在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公寓建设,使农民公寓成为农村居民的新型住宅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较好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并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水上渔民住房问题。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9)农村环境文明化。在城镇化发展较84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3小城镇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甘肃省的小城镇为例)(1)坚持加快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不动摇。按照200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至2010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9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4%;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27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肜成省域中心城市1个,省域次中心城市2个,地区中心城市13个,县级市或县城64个,中心镇250个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合理,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组团式、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并为农村经济发展腾出更广阔的空州,城乡差别大大缩小。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3小城镇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甘肃省85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2)健全小城镇规划的实施机制,进一步发挥规划在城镇化中的“龙头”作用。截至2003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城镇和城市的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工作全部完成,要建立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协调空问规划建设管理等重大问题的法规机制,加强城镇规划执法和监察,形成完善的行政监督、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2)健全小城镇规划的实施机制,进一86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3)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水平。截至2003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约为4.04万公里,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84%,城镇排水管道达2078公里,全省客运量14750万人,全省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38%,城镇绿化率达到12.8%,县城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21%。要深化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市政公用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由多元化投人为主体,多种经营模式构成的新型城镇建设、经营机制,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正确把握和处理资源和资产的关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配套,后出让;先扩展,后改造”,提高经营城镇的效益。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3)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水87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4)提高认识。增强创建新型小城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把生产力布局和小城镇建设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做列小城镇规划与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相结合,与创建农村文明相结合,与保护耕地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使规划既有科学性又切实可行,以提高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4)提高认识。增强创建新型小城镇的88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5)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结钧,培育农产品流通市场,通过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小城镇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劳务输出管理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资源积累,输出劳动力,带同生产力。搞好小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规划,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路子,增加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使部分农民自觉自愿,有组织、有纪律、有步骤地进入城镇安家落户,防止大量农村人口或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弃农进城的人口盲目进入城镇,在城镇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5)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89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6)走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之路。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特别要搞好小城镇的工业园区、农业产业犀地、住宅区等的规划建设。小城镇是一个非常社会形态,它既包括作为县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关镇,也包括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非建制镇等,以及作为农村商品流通场所的农村集镇。在实施城镇化战略中应当突出重点,走“重点城镇重点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6)走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之路。加大90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7)制定和实施城乡整体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将城乡区域规划从市域规划中单列出来,并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固定下来。对城乡人口分布、产业构成、功能分工、用地布局、基础设施、环保与生态建设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使城乡人口流动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有利的推动,并达到城乡人口合理的动态平衡;使城乡产业结构与布局在城乡地域系统内协调合理,做到既合理利用资源,又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经济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使城乡之间建立一种畅通快捷的联系渠道,保证城乡生产活动联系的密切性,使城乡居民远距离就业以及乡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的便利性,从而保证城乡同等的市场机会,城乡居民拥有相近的生活质量。也使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密切配合,协调行动,避免城乡之间相互污染和相互干扰的情况。为城乡居民建立良好生活环境提供规划建议。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7)制定和实施城乡整体规划促进城乡91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922016年9月2016年9月93城乡一体化发展概论课件94城乡一体化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四、城乡一体化的各种模式城乡一体化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95谢谢谢谢96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97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下面将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进行介绍1国际方面是从不同的提出立场进行简单介绍2国内方面是从不同的发展时期进行简单介绍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下面将从国际、国内两方面98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不同学术立场的提出者在提出城乡一体化时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下面将介绍三个不同方面立场的提出目的1无产阶级立场2城市规划立场3城市发展立场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不同学99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无产阶级立场马恩列斯毛主要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瞄准的是共产主义目标。他们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也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地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马克思在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时,其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毛泽东也多次谈到,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无产阶级立场100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城市规划立场霍华德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即城市占地1/6,永久绿地和农业用地占5/6,他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这种思想影响了英国(英国于1898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田园城市运动一度成为世界性的运动。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城市规划立场101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城市发展立场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立场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芒福德推崇亨利·赖特的主张,即通过分散权利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区域统一体”的发展引向到许多平衡的社区里,这就有可能使区域整体发展,不仅可以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一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之益处,同时,可以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扰。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城市发展立场102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它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的地位密不可分;城乡边缘区的研究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一块试验田。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103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提出与探索阶段)我国苏南地区在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当时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发展背景:乡镇工业发展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间的科技、文化、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在缩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此后,上海、天津、江苏、辽宁等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地区开始了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1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提出104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研究阶段)1990年前后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向城乡边缘区推进。城乡边缘区兼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地域的特征,是中国独特的地域类型,构成城市、乡村、城乡边缘区三元地域结构类型。这一时期对城乡边缘区的概念、特性、类型、空间演变机。邵继华在“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提到,从1986年起,北京郊区是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2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105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1990年代中期至今(完善阶段)1990年代中后期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讨论城乡一体化目标、战略、特征、发展方向,动力机制与实现条件,阻碍因素与具体措施等等。在研究内容上趋向于具体化与系统化,即不再笼统来谈城乡一体化,而是从某一个领域入手来研究城乡一体化,或者是研究某一专题,总之城乡一体化在我国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研究内容趋于完善、丰富,理论趋于系统、成熟。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31990年代中期至今(完善阶段)106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背景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4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目前承受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背景107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必要性第一:就经济发展而言,由于社会资源总量有限,大城市的数目终究不可能大多,因此缺乏中小城市的都市在总体上对乡村的辐射能力是有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早就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如果我们片面地发展都市,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城乡二元对立,一方面都市的生产过剩,而另一方面呢,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因为得不到资源而无法发展,步履维艰,从而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就地吸收,不得不涌人大都市,而都市已经是超负荷运作,承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必要性108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第三,在文化教育方面,都市化使得乡村教育长期滞后的局面难以改善,乡村劳动力素质与都市劳动力需求的鸿沟无法给以弥补。第四,就生态环境而言,都市化会使生态极限更易于被突破,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污染在都市过度集中的时候,通常会突破都市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临界点,从而导致不可修复的永久的生态破坏。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第三,在文化教育方面,都市化使得乡村教育109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五个方面进行讲解: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110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和农村统一职能,把农村发展成为具有工业化生产性质和商品交易繁荣的城市。一体化的首要目标是在经济关系上实现城市工业化和乡村农业化生产的互补,而实现这种互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生活同质,也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111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至少有两个阶段:经济一体化阶段社会一体化阶段。由于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不可能脱离经济生活独立存在,而经济生活也绝不是社会生活的唯一内容,它同时还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所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阶段注定不能分割,必然是紧密关联的。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至少有两个阶段:经112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经济的一体化需要有社会的统筹规划作为基础,需要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作为保障。社会的一体化需要巨大的经济需求作为动力,借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互为因果的一个总的过程。下面就从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社会一体化两个角度分别介绍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过程: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经济的一体化需要有社会的统筹规划作为基础113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一体化

为何要进行经济一体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经济一体化114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2000-2008)年份人均GDP(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

收入绝对差额当年城乡居民

收入比例

2000785862802253.44026.62.79:1200186226859.62366.44493.22.90:1200293987702.82475.65227.23.11:12003105428472.22622.258503.23:12004123369421.62936.46485.23.21:1200514053104933254.97238.13.22:120061616511759.535878172.53.28:120071952413785.84140.49645.43.33:120082269815780.84760.611020.23.31: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2000-2008)年份人均GDP(115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拉大,这与减少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我们需要通过寻找一种方式去解决那就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如何来进行城乡经济一体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116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家庭经营走向市场(基础关键)在现阶段,农村生产主体———农户,虽然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经济职能,但由于家庭经营规模较小,使得农户面对市场呈现出严重的不规范性和弱质性,缺乏必要的发展和竞争实力,存在信息滞后、农户间彼此模仿,“同上同下”的弊端。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1)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家庭经营走向市场117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两方面入手,强化和优化市场主体,成立农会、农协,发挥其中介组织作用,在产中、前、后各环节由农协进行市场指导,减少农户经营风险,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村股份制等形式,促进农户经营的企业化。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118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2)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家庭经营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