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出血、骨痛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细胞发生数量和(或)形态异常时,都可以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许多情况下是有确诊的价值。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1骨髓细胞学检查包括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骨髓组织学检查,它们是骨髓细胞学检查项目中最基本、最实用的内容,对血液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骨髓细胞学检查包括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骨髓组织学检查,它们2一血细胞发展规律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整个发育演变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①胞体大小: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逐渐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发育越成熟,胞体越大)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核形从圆形到不规则,粒系最后为分叶,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系变化不大;染色质从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核膜从不明显到明显;核仁从有到无。一血细胞发展规律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整3③胞浆量由少到多,淋巴细胞变化不明显,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示胞浆由深蓝到浅蓝,成熟粒细胞和红细胞可转为粉红和淡红色;颗粒由无到有。④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从大到小。在病理情况下,以上演变规律可发生紊乱。③胞浆量由少到多,淋巴细胞变化不明显,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4二骨髓中血细胞分类与形态二骨髓中血细胞分类与形态5骨髓象检验课件6一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一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7胞质量很少,淡蓝色,通常无颗粒。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正常骨髓中,幼浆细胞极少见。胞核类圆形,可有切迹。核染色质浓聚成块,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其他细胞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胞质较少,蓝色或浅蓝色,周围深浓,无颗粒,常可见指状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许血小板附着。当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出血、骨痛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细胞发生数量和(或)形态异常时,都可以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胞核圆形,可有切迹和凹陷;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原始粒细胞
胞核较大呈淡紫红色,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颗粒无或有少许。胞质量很少,淡蓝色,通常无颗粒。原始粒细胞胞核较大呈淡紫红8骨髓象检验课件9早幼粒细胞,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胞质量较多;胞质内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其颗粒分布不均匀,常近核一侧先出现,也有少许覆盖在核上。早幼粒细胞,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10中性中幼粒细胞:胞核椭圆形,一侧开始为扁平或略凹陷,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占胞体的2/3~1/2;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的中性颗粒,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边缘的胞质,因此在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中性中幼粒细胞:胞核椭圆形,一侧开始为扁平或略凹陷,核常11骨髓象检验课件12骨髓象检验课件13中性晚幼粒细胞: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胞核常偏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少或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胞核常14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形态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
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嗜天青颗粒。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15骨髓象检验课件16骨髓象检验课件17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
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18骨髓象检验课件19不同阶段粒细胞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中性杆状核中性分叶核不同阶段粒细胞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20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21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急性ITP:儿童占50%起病急皮肤出血,黏膜出血(鼻,牙)内脏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流血)PLT<20*109/L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明显障碍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原始淋巴细胞:胞质量少.呈狭带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嗜天青颗粒。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活跃。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区别于原红)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早幼粒细胞,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质呈致密而均匀的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的核染色质稍粗,核膜清晰;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成熟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正常。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22骨髓象检验课件23骨髓象检验课件24(二)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红细胞(二)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25骨髓象检验课件26原红细胞胞体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侧,核仁1-3个(原粒2-5个)。胞质少,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即核周胞质色浅甚至无色);胞质中无颗粒。胞浆成深蓝色(区别于原始粒),胞核染色质比较粗(原粒比较细)原红细胞胞体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27骨髓象检验课件28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幼稚巨核细胞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该处呈淡红色,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核仁l、2个,规则而清晰。核内染色质较细颗粒状边缘常不整齐,有时可以见伪足。边缘常不整齐,有时可以见伪足。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原始淋巴细胞:胞质量少.呈狭带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幼稚巨核细胞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该处呈淡红色,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骨髓细胞学检查包括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骨髓组织学检查,它们是骨髓细胞学检查项目中最基本、最实用的内容,对血液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本症特点是呈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占骨髓细胞总数的30~50%),并且细胞形态的巨型改变也见于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列,甚至某些增殖性体细胞。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染色质从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早幼红细胞
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区别于原红)
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早幼29中幼红细胞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其副染色质明显、较透亮,宛如打碎墨砚感。
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而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胞质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蓝灰色、灰红色)。
中幼红细胞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30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量多,淡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或空泡(浆细胞核偏位,有空泡)。
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31骨髓象检验课件32红细胞胞体直径平均7.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红细胞胞体直径平均7.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33不同阶段红细胞形态不同阶段红细胞形态34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胞核圆形,可有切迹和凹陷;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其他细胞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0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不见或偶见,幼巨核细胞占0-5%,颗粒型巨核细胞占10%-27%,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占44%-60%,裸核占8%-30%。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区别于原红)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在病理情况下,以上演变规律可发生紊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活跃。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核染色质浓聚成块,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三)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三)单核细35原始单核细胞:胞质量较其他原始细胞丰富,呈蓝色或灰蓝色,不均匀、不透明、边缘不规则,可有伪足突出,一般无颗粒;核内染色质较细颗粒状原始单核细胞:胞质量较其他原始细胞丰富,呈蓝色或灰蓝色,不36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染色质往往呈疏松的条纹状或网状。胞浆量较多,灰蓝色,含有许多均匀分布、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边缘常不整齐,有时可以见伪足。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染色质往往呈疏松的37骨髓象检验课件38单核细胞:胞核形态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或S形,亦有圆形或椭圆形,常扭曲、折叠;胞浆内均匀分布着灰尘样紫红色颗粒。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单核细胞:胞核形态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或S形,亦有圆形39骨髓象检验课件40骨髓象检验课件41骨髓象检验课件42(四)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四)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43原始淋巴细胞:胞质量少.呈狭带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胞核较大,核浆比例高,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胞核有切迹,可见凹陷或折叠;核染色质呈致密而均匀的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的核染色质稍粗,核膜清晰;核仁l、2个,规则而清晰。原始淋巴细胞:胞质量少.呈狭带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胞核较44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活跃。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核染色质浓聚成块,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早幼粒细胞,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增生减低1∶50造血功能低下、部分稀释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核老浆幼”)。核仁清晰,2~5个。综合上述特点,正常骨髓象具备四项条件: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的中性颗粒,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边缘的胞质,因此在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的中性颗粒,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边缘的胞质,因此在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胞浆:量多,布满细小紫红色的颗粒呈均匀的淡粉红色,或夹杂有蓝色颗粒。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整个发育演变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①胞体大小: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逐渐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发育越成熟,胞体越大)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染色质从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嗜中性中幼粒细胞约8%,中性晚幼粒细胞约1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1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活跃。45骨髓象检验课件46淋巴细胞分大、小两型。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μm,胞质量较多,可见少量嗜苯胺蓝颗粒。胞核类圆形,可有切迹。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10μm。胞质量很少,淡蓝色,通常无颗粒。胞核圆形,可有切迹和凹陷;核染色质成块状,染紫红色。淋巴细胞分大、小两型。47骨髓象检验课件48骨髓象检验课件49不同阶段淋巴细胞形态不同阶段淋巴细胞形态50五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五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51原始浆细胞:胞质量较丰富,深蓝色,不透明,边缘染色更深,核旁较淡染,无颗粒,可见空泡。核染色质颗粒状,较均匀;核仁清晰,2~5个。原始浆细胞:胞质量较丰富,深蓝色,不透明,边缘染色更深,核旁52幼稚浆细胞:胞质量丰富,可见核旁淡染区,有空泡、少量嗜苯胺蓝颗粒。核染色质有浓聚现象;核仁隐匿或消失。正常骨髓中,幼浆细胞极少见。幼稚浆细胞:胞质量丰富,可见核旁淡染区,有空泡、少量嗜苯胺53骨髓象检验课件54浆细胞:胞质量丰富,有泡沫感,核旁淡染区明显,多无颗粒。胞核较小,明显偏位;核染色质浓聚成块,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无核仁。浆细胞:胞质量丰富,有泡沫感,核旁淡染区明显,多无颗粒。胞55骨髓象检验课件56骨髓象检验课件57六巨核细胞系统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裸核六巨核细胞系统原始巨核细胞58ITP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急性ITP:儿童占50%起病急皮肤出血,黏膜出血(鼻,牙)内脏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流血)PLT<20*109/L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明显障碍慢性ITP:<40岁女青年无病史,起病缓,皮肤出血,黏膜出血(鼻,牙)内脏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流血)PLT多在50*109/L左右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显著上升,骨髓巨核细胞发育轻度障碍注:正常骨髓象:巨核细胞低倍镜下7-35个ITP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5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0骨髓象检验课件61原始巨核细胞:胞核较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胞核常1~2个;核染色质较细,排列紧密,分布不均匀;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胞质较少,蓝色或浅蓝色,周围深浓,无颗粒,常可见指状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许血小板附着。原始巨核细胞:胞核较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胞核常1~2个62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颗粒型巨核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染色质成条索或团块状。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染色质从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淋巴细胞系统占20%-25%,均为成熟淋巴细胞,原淋巴细胞罕见,幼淋巴细胞偶见。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少或无。其他细胞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原始浆细胞:胞质量较丰富,深蓝色,不透明,边缘染色更深,核旁较淡染,无颗粒,可见空泡。核内染色质较细颗粒状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胞浆:量多,布满细小紫红色的颗粒呈均匀的淡粉红色,或夹杂有蓝色颗粒。颗粒型巨核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染色质成条索或团块状。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嗜天青颗粒。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63幼稚巨核细胞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该处呈淡红色,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幼稚巨核细胞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64骨髓象检验课件65骨髓象检验课件66。颗粒型巨核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染色质成条索或团块状。胞浆:量多,布满细小紫红色的颗粒呈均匀的淡粉红色,或夹杂有蓝色颗粒。。颗粒型巨核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67骨髓象检验课件68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似,胞浆边缘常呈撕破、毛边状,有血小板产生(血小板>6颗)裸核型巨核细胞胞浆全部脱落后剩下的细胞核或只有少许胞浆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似,胞浆边缘常呈撕破69骨髓象检验课件70裸核型巨核细胞有时是由于涂片制作时,将胞质推散所致,故计算细胞数量时仅计一半裸核型巨核细胞有时是由于涂片制作时,将胞质推散所致,故计算细71骨髓象检验课件72巨核细胞的正常形态巨核细胞的正常形态73大致正常骨髓象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增生活跃。2.粒红比值2~4:1。3.粒细胞系统占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嗜中性中幼粒细胞约8%,中性晚幼粒细胞约1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1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约<1%。嗜酸性晚幼粒细胞<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3%,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5%;嗜碱性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罕见,嗜碱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1%。4.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大致正常骨髓象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活跃。745.淋巴细胞系统占20%-25%,均为成熟淋巴细胞,原淋巴细胞罕见,幼淋巴细胞偶见。6.单核细胞系统<4%,均为成熟单核细胞,原单核细胞罕见及幼单核细胞偶见7.浆细胞系统<2%,均为成熟浆细胞,原浆细胞罕见及幼浆细胞偶见。8.巨核细胞系统在1.5cm×3.0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不见或偶见,幼巨核细胞占0-5%,颗粒型巨核细胞占10%-27%,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占44%-60%,裸核占8%-30%。血小板较易见,呈堆状存在。9.其他细胞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10.成熟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正常。5.淋巴细胞系统占20%-25%,均为成熟淋巴细胞,原淋75综合上述特点,正常骨髓象具备四项条件:①有核细胞增生活跃;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③各种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无寄生虫和明显异常细胞。综合上述特点,正常骨髓象具备四项条件:76骨髓增生程度分级及标准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增生明显活跃1∶10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1∶20健康人、某些贫血疾病增生减低1∶50造血功能低下、部分稀释增生严重减低1∶300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返回骨髓增生程度分级及标准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77骨髓象检验课件78几种常见的异常骨髓相:几种常见的异常骨髓相:79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主要系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亦可因遗传性或药物等获得性DNA合成障碍引起。本症特点是呈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占骨髓细胞总数的30~50%),并且细胞形态的巨型改变也见于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列,甚至某些增殖性体细胞。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80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81缺铁性贫血(IDA)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主要表现:血象: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部分红细胞中间淡染区扩大。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核老浆幼”)。缺铁性贫血(IDA)82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83骨髓象检验课件84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三系)细胞减少(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由其导致的贫血、出血、感染的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AA):85骨髓象检验课件86骨髓象检验课件87骨髓象检验课件88骨髓象检验课件89骨髓象检验课件90骨髓象检验课件91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量多,淡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或空泡(浆细胞核偏位,有空泡)。
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92红细胞胞体直径平均7.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红细胞胞体直径平均7.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93骨髓象检验课件94骨髓象检验课件95裸核型巨核细胞有时是由于涂片制作时,将胞质推散所致,故计算细胞数量时仅计一半裸核型巨核细胞有时是由于涂片制作时,将胞质推散所致,故计算细96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出血、骨痛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细胞发生数量和(或)形态异常时,都可以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许多情况下是有确诊的价值。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97骨髓细胞学检查包括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骨髓组织学检查,它们是骨髓细胞学检查项目中最基本、最实用的内容,对血液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骨髓细胞学检查包括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骨髓组织学检查,它们98一血细胞发展规律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整个发育演变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①胞体大小: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逐渐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发育越成熟,胞体越大)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核形从圆形到不规则,粒系最后为分叶,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系变化不大;染色质从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核膜从不明显到明显;核仁从有到无。一血细胞发展规律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整99③胞浆量由少到多,淋巴细胞变化不明显,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示胞浆由深蓝到浅蓝,成熟粒细胞和红细胞可转为粉红和淡红色;颗粒由无到有。④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从大到小。在病理情况下,以上演变规律可发生紊乱。③胞浆量由少到多,淋巴细胞变化不明显,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100二骨髓中血细胞分类与形态二骨髓中血细胞分类与形态101骨髓象检验课件102一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一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103胞质量很少,淡蓝色,通常无颗粒。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正常骨髓中,幼浆细胞极少见。胞核类圆形,可有切迹。核染色质浓聚成块,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其他细胞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胞质较少,蓝色或浅蓝色,周围深浓,无颗粒,常可见指状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许血小板附着。当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出血、骨痛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细胞发生数量和(或)形态异常时,都可以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胞核圆形,可有切迹和凹陷;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原始粒细胞
胞核较大呈淡紫红色,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较少;颗粒无或有少许。胞质量很少,淡蓝色,通常无颗粒。原始粒细胞胞核较大呈淡紫红104骨髓象检验课件105早幼粒细胞,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胞质量较多;胞质内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其颗粒分布不均匀,常近核一侧先出现,也有少许覆盖在核上。早幼粒细胞,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106中性中幼粒细胞:胞核椭圆形,一侧开始为扁平或略凹陷,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占胞体的2/3~1/2;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的中性颗粒,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边缘的胞质,因此在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中性中幼粒细胞:胞核椭圆形,一侧开始为扁平或略凹陷,核常107骨髓象检验课件108骨髓象检验课件109中性晚幼粒细胞: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胞核常偏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少或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胞核常11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形态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
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嗜天青颗粒。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111骨髓象检验课件112骨髓象检验课件11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
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114骨髓象检验课件115不同阶段粒细胞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中性杆状核中性分叶核不同阶段粒细胞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116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117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急性ITP:儿童占50%起病急皮肤出血,黏膜出血(鼻,牙)内脏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流血)PLT<20*109/L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明显障碍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原始淋巴细胞:胞质量少.呈狭带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嗜天青颗粒。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活跃。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区别于原红)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早幼粒细胞,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质呈致密而均匀的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的核染色质稍粗,核膜清晰;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成熟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正常。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118骨髓象检验课件119骨髓象检验课件120(二)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红细胞(二)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121骨髓象检验课件122原红细胞胞体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侧,核仁1-3个(原粒2-5个)。胞质少,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即核周胞质色浅甚至无色);胞质中无颗粒。胞浆成深蓝色(区别于原始粒),胞核染色质比较粗(原粒比较细)原红细胞胞体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123骨髓象检验课件124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幼稚巨核细胞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该处呈淡红色,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核仁l、2个,规则而清晰。核内染色质较细颗粒状边缘常不整齐,有时可以见伪足。边缘常不整齐,有时可以见伪足。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原始淋巴细胞:胞质量少.呈狭带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幼稚巨核细胞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该处呈淡红色,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骨髓细胞学检查包括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骨髓组织学检查,它们是骨髓细胞学检查项目中最基本、最实用的内容,对血液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本症特点是呈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占骨髓细胞总数的30~50%),并且细胞形态的巨型改变也见于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列,甚至某些增殖性体细胞。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染色质从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早幼红细胞
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区别于原红)
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早幼125中幼红细胞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其副染色质明显、较透亮,宛如打碎墨砚感。
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而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胞质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蓝灰色、灰红色)。
中幼红细胞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126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胞质量多,淡红色或灰红色,无颗粒或空泡(浆细胞核偏位,有空泡)。
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127骨髓象检验课件128红细胞胞体直径平均7.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
红细胞胞体直径平均7.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129不同阶段红细胞形态不同阶段红细胞形态130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②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基本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胞核圆形,可有切迹和凹陷;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其他细胞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0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不见或偶见,幼巨核细胞占0-5%,颗粒型巨核细胞占10%-27%,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占44%-60%,裸核占8%-30%。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中央部分淡染。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浓集呈粗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区别于原红)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在病理情况下,以上演变规律可发生紊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活跃。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核染色质浓聚成块,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三)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骨髓细胞学检查属于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一个重要分支。(三)单核细131原始单核细胞:胞质量较其他原始细胞丰富,呈蓝色或灰蓝色,不均匀、不透明、边缘不规则,可有伪足突出,一般无颗粒;核内染色质较细颗粒状原始单核细胞:胞质量较其他原始细胞丰富,呈蓝色或灰蓝色,不132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染色质往往呈疏松的条纹状或网状。胞浆量较多,灰蓝色,含有许多均匀分布、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边缘常不整齐,有时可以见伪足。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染色质往往呈疏松的133骨髓象检验课件134单核细胞:胞核形态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或S形,亦有圆形或椭圆形,常扭曲、折叠;胞浆内均匀分布着灰尘样紫红色颗粒。胞浆边缘常不规整,偶见伪足。单核细胞:胞核形态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或S形,亦有圆形135骨髓象检验课件136骨髓象检验课件137骨髓象检验课件138(四)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四)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139原始淋巴细胞:胞质量少.呈狭带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胞核较大,核浆比例高,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胞核有切迹,可见凹陷或折叠;核染色质呈致密而均匀的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的核染色质稍粗,核膜清晰;核仁l、2个,规则而清晰。原始淋巴细胞:胞质量少.呈狭带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胞核较140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活跃。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核染色质浓聚成块,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早幼粒细胞,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增生减低1∶50造血功能低下、部分稀释幼稚单核细胞边缘有凹陷或切迹,可呈折叠状;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核老浆幼”)。核仁清晰,2~5个。综合上述特点,正常骨髓象具备四项条件: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的中性颗粒,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边缘的胞质,因此在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的中性颗粒,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常分布于细胞边缘的胞质,因此在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胞浆:量多,布满细小紫红色的颗粒呈均匀的淡粉红色,或夹杂有蓝色颗粒。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整个发育演变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①胞体大小: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逐渐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发育越成熟,胞体越大)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常见原因染色质从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嗜中性中幼粒细胞约8%,中性晚幼粒细胞约1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1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活跃。141骨髓象检验课件142淋巴细胞分大、小两型。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μm,胞质量较多,可见少量嗜苯胺蓝颗粒。胞核类圆形,可有切迹。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10μm。胞质量很少,淡蓝色,通常无颗粒。胞核圆形,可有切迹和凹陷;核染色质成块状,染紫红色。淋巴细胞分大、小两型。143骨髓象检验课件144骨髓象检验课件145不同阶段淋巴细胞形态不同阶段淋巴细胞形态146五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五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147原始浆细胞:胞质量较丰富,深蓝色,不透明,边缘染色更深,核旁较淡染,无颗粒,可见空泡。核染色质颗粒状,较均匀;核仁清晰,2~5个。原始浆细胞:胞质量较丰富,深蓝色,不透明,边缘染色更深,核旁148幼稚浆细胞:胞质量丰富,可见核旁淡染区,有空泡、少量嗜苯胺蓝颗粒。核染色质有浓聚现象;核仁隐匿或消失。正常骨髓中,幼浆细胞极少见。幼稚浆细胞:胞质量丰富,可见核旁淡染区,有空泡、少量嗜苯胺149骨髓象检验课件150浆细胞:胞质量丰富,有泡沫感,核旁淡染区明显,多无颗粒。胞核较小,明显偏位;核染色质浓聚成块,呈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无核仁。浆细胞:胞质量丰富,有泡沫感,核旁淡染区明显,多无颗粒。胞151骨髓象检验课件152骨髓象检验课件153六巨核细胞系统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裸核六巨核细胞系统原始巨核细胞154ITP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急性型、慢性型。急性ITP:儿童占50%起病急皮肤出血,黏膜出血(鼻,牙)内脏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流血)PLT<20*109/L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明显障碍慢性ITP:<40岁女青年无病史,起病缓,皮肤出血,黏膜出血(鼻,牙)内脏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流血)PLT多在50*109/L左右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显著上升,骨髓巨核细胞发育轻度障碍注:正常骨髓象:巨核细胞低倍镜下7-35个ITP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15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6骨髓象检验课件157原始巨核细胞:胞核较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胞核常1~2个;核染色质较细,排列紧密,分布不均匀;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胞质较少,蓝色或浅蓝色,周围深浓,无颗粒,常可见指状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许血小板附着。原始巨核细胞:胞核较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胞核常1~2个158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颗粒型巨核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染色质成条索或团块状。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染色质从细致疏松到粗糙密集;增生极度活跃1∶1白血病等淋巴细胞系统占20%-25%,均为成熟淋巴细胞,原淋巴细胞罕见,幼淋巴细胞偶见。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少或无。其他细胞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原始浆细胞:胞质量较丰富,深蓝色,不透明,边缘染色更深,核旁较淡染,无颗粒,可见空泡。核内染色质较细颗粒状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数个大块状(称为碳核),核偏位,副染色质可见或消失,有时胞核碎裂或正处在脱核状态。②胞核从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无核;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胞浆:量多,布满细小紫红色的颗粒呈均匀的淡粉红色,或夹杂有蓝色颗粒。颗粒型巨核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染色质成条索或团块状。胞质充满中性颗粒而无嗜天青颗粒。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159幼稚巨核细胞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该处呈淡红色,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幼稚巨核细胞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细小160骨髓象检验课件161骨髓象检验课件162。颗粒型巨核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叠,染色质成条索或团块状。胞浆:量多,布满细小紫红色的颗粒呈均匀的淡粉红色,或夹杂有蓝色颗粒。。颗粒型巨核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重163骨髓象检验课件164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似,胞浆边缘常呈撕破、毛边状,有血小板产生(血小板>6颗)裸核型巨核细胞胞浆全部脱落后剩下的细胞核或只有少许胞浆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似,胞浆边缘常呈撕破165骨髓象检验课件166裸核型巨核细胞有时是由于涂片制作时,将胞质推散所致,故计算细胞数量时仅计一半裸核型巨核细胞有时是由于涂片制作时,将胞质推散所致,故计算细167骨髓象检验课件168巨核细胞的正常形态巨核细胞的正常形态169大致正常骨髓象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增生活跃。2.粒红比值2~4:1。3.粒细胞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款借条无效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4人股合同样本
- 仪表合同样本
- 与会计签约合同样本
- 农场投资合同样本
- 共同经营餐厅合同样本
- 出售老宅小院合同样本
- 出租浇水设备合同样本
- 军旅衣服租赁合同样本
- 2025环境教育实施计划
- 学生社交技巧与人际关系的培养
- DLT817-2014 立式水轮发电机检修技术规程
- 饮食与免疫:如何通过饮食提高免疫力
- 中国常见古生物化石
- 脑脊液漏修补术后护理查房
- 《我不是药神》剧本
- JJF 1101-2019《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规范》规程
- 社区文体活动广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新时代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课件
-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健康-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