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1页
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2页
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3页
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4页
骨巨细胞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巨细胞瘤(giongcelltumorofbone)是一种至今尚不清楚的常见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较高,仅次于骨软骨瘤,占全部骨肿廇的10%—20%,而在西方国家一般报道为3﹪~5﹪。以往认为此病属良性,但有较强的侵袭性,也有明确的恶性巨细胞瘤,但近年多数学者将其认为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美国骨骼肌肉肿瘤学会在1980年提出的骨肿瘤外科分期系统中,已将其正式列为低度恶性肿瘤。近年来的研究,特别是超微结构的研究已公认肿瘤的基本成分是单核间质细胞和散在其中的多核巨细胞,前者是肿瘤的主要成分。血管丰富,瘤组织的结构可因不同病例或不同区域而异。根据免疫酶标结果,提示它可能来源于多潜能分化的骨原始间胚叶细胞。肿瘤中复杂的细胞成分只是反映了同一起源的肿瘤向不同方向的细胞分化,即向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或兼有两者特征的细胞分化,甚至表现为不分化的细胞【病因】对于本病的真正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①是一种原发于骨髓的骨肿瘤;②由于慢性刺激或炎症(如出血性骨髓炎),或错误修复现象所造成;③外伤后松质骨膜下出血,出血后逐渐破坏附近的骨组织所造成。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概述骨巨细胞瘤(giongcell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病理】一、肉眼所见:肿瘤本身呈灰白或灰红色,质软而脆如肉样。肿瘤组织的肉眼表现取决于继发性变化和肿瘤内部构造类型,如出血、坏死、囊性变等。囊性者则于髓腔内形成多房性或单发较大囊腔,有的囊腔内壁仅有一层薄膜,囊内充满咖啡色、黄褐色等浆液性或血性液体。有时见纤维性隔膜,是由于大片致密的胶原形成。囊腔近边缘部位有时可刮出较硬韧组织,系反应性纤维组织成分较多之故。向关节方向生长时,关节的软骨下骨质被肿瘤破坏而完全消失,则软骨失去骨的支持而产生扭曲变形。过去一般认为不能穿破关节软骨,关节软骨是肿瘤发展的屏障,现在已被许多研究所否定。如坐骨巨细胞瘤侵及髋关节、骼关节及耻骨,甚至可累及股骨头、股骨颈。一般文献均述本肿瘤无包膜,北京积水潭医院研究有详细记录的41例手术及病理标本,认为肿瘤表面有完整的纤维包膜。作病理检查应在中心部位,由典型瘤组织取材,否则会做出错误判断。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病理】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二、光镜所见:肿瘤的基本成分是单核间质细胞和散在其中的多核巨细胞。骨巨细胞瘤虽以“巨细胞”命名,但实际上间质细胞才是构成肿瘤的主要成分,间质细胞的分化程度决定肿瘤的性质。单核间质细胞呈圆形或梭形。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中等,核仁1个,细胞界限不清,常见胞质突起。间质细胞具有间充质细胞多能性,可能向成纤维细胞分化,此时细胞变成梭形,产生数量不等的胶原纤维,排列成束或旋涡状;可向成骨细胞分化,产生新生骨。位于病理骨折附近,或刮除术及植骨术后肿瘤复发时;偶向软骨细胞分化,并产生少量软骨基质。多核巨细胞的细胞核一般在20个左右,多者可达100个以个。细胞核常位于细胞中央,形态同间质细胞。细胞质丰富。分化较好的肿瘤,巨细胞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形状也较规则,核较多;分化不良者巨细胞数量较少,体积较小,核少,细胞的形态亦不规则,但多核巨细胞的核不发生变化,看不到核分裂像。对多核巨细胞的来源及性质有不同意见,或认为系正常破骨细胞,或认为是巨噬细胞融合而成,或认为间质细胞与多核细胞系同源,多核巨细胞是肿瘤间质细胞融合后在体内以合胞体形式存在。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二、光镜所见: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

1940年Jaffe等按骨巨细胞瘤组织学上间质细胞的分化程度、巨细胞形态,以及数目多少等,将其分为三级。这是对骨巨细胞瘤认识的一个飞跃,对骨巨细胞瘤属性和程度的确定有重要意义。尽管临床上发现有的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并不完全和组织特点相一致。病理学分级并不能完全说明其良恶性,但目前仍多沿用这一标准。该分级将多核巨细胞甚多、间质细胞分化良好者归属Ⅰ级,视为良性;反之,多核巨细胞很少,间质细胞分化较差,有丝分裂象多者属Ⅲ级,视为恶性;介于两者之间者为Ⅱ级。三、电镜所见:构成肿瘤的主体细胞是多核巨细胞及间质细胞。多核巨细胞的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周围为透明带,该处缺乏细胞器,为破骨细胞的超微特点。细胞核数目有很大的不同,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伴有突起和凹陷,染色质一般有边集现象,常可见核包涵体。细胞质内有许多线粒体,中等量的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其形态、大小、致密度均较一致。偶有不等量的溶酶体物结构,内含细胞碎片的剩余小体和消化泡。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

单核间质细胞可分为2种类型:Ⅰ型间质细胞—纤维母细胞型,与纤维母细胞相似,有些区域细胞紧密形成群,而有的区域排列疏松。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长形,伴有不规则的胞突。细胞核畸变,有假包涵体,核仁明显,常染色质多。细胞质内主要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旁。有一定数量的游离核糖体、微丝与微管。丰富的胞质微丝沿胞膜集结。Ⅱ型间质细胞—组织细胞型,肿瘤中这种细胞较少,形状不规则,常呈梭形、圆形或多形。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并呑噬异物。细胞核卵圆形并有皱褶,核仁清晰,染色质边集。细胞质丰富,有多量的溶酶体和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有中等量游离核糖体和多量胞质微丝及乔饮液泡。

Ⅰ型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前者核的异形性较大,具有肿瘤细胞核的特征;后者在光镜下虽像破骨细胞,但电镜下却像间质细胞。提示这两种细胞的增值代表了肿瘤的属性。从超微结构、酶组化和免疫酶标结果表明,多核巨细胞可能由Ⅰ型间质细胞融合而来。Ⅱ型间质细胞不具备肿瘤细胞特征,属于宿主免疫反应成分。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一、临床表现、性别、年龄、部位:骨巨细胞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占总数的3/4,儿童罕见。原发部位几乎都在骨骺,随着病灶的扩大逐渐侵及干骺端。陆裕朴认为,如病变局限于干骺端而不波及骨骺,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几乎不能成立。但偶有报道不在骨骺。本瘤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及股骨近端最为常见,其次是胫骨远端、腓骨近端、肱骨近端与尺骨远端等。约20﹪的骨巨细胞瘤发生于手部、脊柱和骨盆等非长管状骨,脊柱则多位于骶椎,其次是胸、腰椎。二、主要症状:局部疼痛、肿胀、压痛、皮温增高和运动受限。这些表现都无特异性、早期易误诊。多数患者有外伤史,通常认为外伤可促使肿瘤生长加快,或外伤骨折加重症状面引起患者注意。外伤可能为诱因,但不是发病原因。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症状和体征

大多数巨骨细胞瘤病程缓慢,可数月至数年,病程比一般良性骨肿瘤短,又比恶性肿瘤长,自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平均为1年左右。随病变发展,疼痛可由间歇性痛转变为持续性疼痛,偶有剧痛及夜间痛。肿瘤某一局部生长特别迅速,明显突出,疼痛加剧,对诊断有意义。肿瘤可发生局部软化而出现表面凹凸不平,压痛显著,局部潮红,静脉怒张,少数患者可扪及血管搏动及听到血管杂音。个别患者可局部破溃感染,形成久治不愈的窦道。发生于下肢者可有跛行、肌肉萎缩;位于脊椎的病变,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约25﹪的患者无自觉症状,而于发生病理骨折后始就诊。*高恶性程度的巨细胞瘤可有两种情况:

一、是肿瘤初期即生长快、病程短、症状出现早;

二、是肿瘤已数年,近期突然生长迅速,疼痛性质发生改变,全身症状明显,贫血、消瘦,很快出现恶病质,肿瘤膨大显著,呈结节状。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症状和体征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诊断】一、X线表现

骨组织X线摄片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很重要。

1、一般表现:

骨质破坏:肿瘤在长骨干骺端和骨骺骨内圆形或椭圆形偏心性囊状溶骨性破坏区,逐渐向四周膨胀生长,引起骨皮质膨胀变薄。肿瘤向骨端部扩张较向骨干部迅速。可一直扩张到关节软骨面,大多不穿破关节软骨。骨膜反应不常见,未见骨化或钙化

皂泡状阴影:由于肿瘤内残存着未被侵蚀破坏的骨性间隔而相互交错形成,但随病变进展,肿瘤中心可为完全溶骨性变化而无皂泡影。由于肿瘤向周围不断侵蚀,而于边缘部分再出现新的皂泡样囊状影。因此,皂泡状阴影为巨细胞瘤典型表现,但不是所有患者均出现此种征象,不能作为特征。李瑞宗报道,巨细胞瘤的典型皂泡状表现仅占27.3﹪。

骨包壳:过去多描述为骨皮质膨胀变薄,有人通过病理组织学等研究发现,不论单层或多层骨包壳都不是原来的骨皮质,而是随肿瘤向外扩展破坏骨皮质时,刺激骨膜形成的反应性新生骨,这些新生骨没有层板结构,系一些骨样组织加上不规则钙质沉着所致。如肿瘤某个局部生长活跃,可见完整的骨包壳出现局限性变薄、中断或消失。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诊断】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骨包壳:过去多描述为骨皮质膨胀变薄,有人通过病理组织学等研究发现,不论单层或多层骨包壳都不是原来的骨皮质,而是随肿瘤向外扩展破坏骨皮质时,刺激骨膜形成的反应性新生骨,这些新生骨没有层板结构,系一些骨样组织加上不规则钙质沉着所致。如肿瘤某个局部生长活跃,可见完整的骨包壳出现局限性变薄、中断或消失。肿瘤边缘与正常骨质的界线模糊不清,如伴有骨质疏松,其界线更不明显,肿瘤包壳外没有骨膜反应。但有时因多次微病理骨折,致产生骨膜新生骨使局部骨包壳增厚,表面多规则。长骨肿瘤在骨干与肿瘤交界处最易发生病理骨折。筛孔状骨破坏:肿廇组织沿着哈氏管、伏氏管向周围浸润蔓延,在肿瘤边缘部分出现0.1~0.5cm大小的筛孔征。不论单房性还是多房性肿廇,大都可见到这种改变。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2、发生于长骨以外部位的骨巨细胞瘤表现:总体与上述描写相似,但有时不够典型,应予注意。发生于常见部位的,以膨胀为主要表现之一;而发生于少见部位的,可仅有溶骨性破坏,先累及椎体边缘,逐渐扩大,破坏全部椎体,可侵范椎间盘致使椎间隙狭窄,病变亦可累及周围附件和其他椎体,甚至出现椎旁和咽后壁软组织阴影。股骨颈骨巨细胞瘤多表现为股骨颈首的溶骨性破坏,致股骨颈大部吸收消失及病理骨折、移位。跟骨巨细胞瘤的肿瘤中心部多在跟骨窦之后,可以为多房性破坏,亦可为单房性破坏。病灶刮除植骨后复发时,在X线显示致密的杆骨影像中又出现小的溶骨区,且不断扩大,终将杆骨全部吸收,骨质破坏较术前更广泛。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2、发生于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3、血管造影:少数患者为正常表现,多数患者有轻至中度血运增加,边缘部分有成熟的小血管增生,肿瘤中心区往往是血运缺乏区,晚期动脉常有“血池”及“瘤染”现象。肿瘤轮廓清楚。静脉造影:主要表现为清淅的“血池”、“瘤染”及造影剂滞留。生长活跃或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一般均有丰富血运,并出现各种恶性肿瘤动脉造影征象,如肿瘤湖、动脉中断、毛细血管丛增生、肿瘤性病理血管、动静脉瘘形成。这时识别肿瘤大小、范围,特别是软组织是否受累,有很大作用,但血管造影不能用来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4、巨细胞瘤的早期X表现:综合国内外报道的病例,大都为中、晚期的巨细胞瘤,早期病例很少,尚难提出早期可靠的X线征象。但有两点值得注意:①凡是四肢长骨有局部轻度肿胀、疼痛,或外伤后症状消失了又有肿痛的患者,均应及早行X线摄片检查;②如X线片上发现上述患者长骨干骺端有偏心性生长,范围不大,圆形或椭圆形,单纯性溶骨破坏区,或网状改变,软组织正常或轻度肿胀,动脉造影正常表现或轻度血运增加,则应高度怀疑巨细胞瘤。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3、血管造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2.CT和MRI表现

对胸椎、腰椎骨盆和髋关节等部位的病变,在X线片上往往由于阴影的重叠,不易分辩病变部和范围。利用CT或MRI对这些部位进行检查,能较好地显示出病变范围、骨质破坏程度,以及肿瘤是否穿破骨皮质、对软组织的侵犯范围。

⑴CT:对确定肿瘤界线方面优于X线平片和断层片,尤其用来确定肿瘤在骨皮质内的范围、骨皮质是否完好、决定肿瘤是否复发更有价值。CT可较好显示肿瘤内有无液面,但CT对肿瘤与周围肌肉、肿块及软组织的关系缺乏分辩能力,有时需用静脉注射碘化溶剂以增强分辩力。

⑵MRI:是目前对骨巨细胞瘤诊断最好的成像方法,肿瘤在纵向驰豫时间T1表現为低强度信号,在横向弛豫时间T2为高强度信号。因此,T1加权像上可用来观察髓内病变,而T2加权像上用来观察皮质外病变。同时MRI还可较好地观察关节情况。离心性溶骨性病灶呈膨胀性生长,位于软骨下骨质区,在T1加权像上一般呈长T1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或中等信号。有些病灶呈局灶性囊变区,在T2加权像上呈长T2高信号。瘤内出血中的MHB在T1加权上与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2.CT和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

3.核素肿瘤对99TC摄取升高,约40﹪病例表现为弥漫性,而60﹪病例可集中于边缘部分,中央部分放射性较低。由于其摄取可超过肿瘤边界,因此£照相、CET都无法正确判断肿瘤在髓腔内蔓延的情况。又因骨外的肿瘤对同位素摄取很低,因此也无法用来确定肿瘤的范围。有时肿瘤相邻的正常关节可发生同位素浓集致使判断错误。但对多发性或检查有无骨转移病灶仍有其诊断意义。

4.活组织检查

(有确诊意义)【鉴别诊断】病人多为20~40岁成年,发生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及股骨近端等处松质骨内,肿胀疼痛。X线表现为骨端局限性均匀一致的溶骨性破坏,或多房性破坏呈皂泡状改变;骨的破区边缘有筛孔状表现;肿瘤突破骨皮质,又在肿瘤外转形成单层或多层骨壳,应考虑骨巨细胞瘤的可能。在显微镜下构成肿瘤的主要成分为间质细胞与多核巨细胞,一般诊断并不困难。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3.核素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

多核巨细胞虽是巨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并由此而命名,但并不能因为多核巨细胞的存在就诊为骨巨细胞,许多骨肿瘤或瘤样病变都可含多核巨细胞,如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孤立性骨囊肿、骨血管瘤、骨肉管瘤、骨肉瘤(毛细管扩张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临床、放射和病理检查三结合是诊断的正确途径。【治疗】

1、手术: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式的选择则存有较大的争议。多数专家主张肿瘤和包括周围正常组织作边缘切除或广泛切除并植骨。由于肿瘤好发于关节周围,如膝关节手术使关节功能不可避免地遭到损害,使手术方法的选择遇到困难。一般认为应参考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外科分期确定手术范围。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⑴、局部刮除加植骨填充:适用于G0T0M0期,组织学分期属Ⅰ~Ⅱ级者。手术要求将肉眼所能见到的肿瘤组织包括反应骨均应刮除,骨窗过小,刮除时遗留死角是造成复发的重要原因。在病损的上下应看到正常的松质骨,肿瘤壁仅行刮匙搔刮常常是不够的,最好能用钻磨除去囊壁,大量盐水冲洗,然后在腔内仔细地填塞骨碎片,也可用库骨。刮除时注意保护手术野不为瘤细胞污染,以免造成组织内种植,肿瘤如穿破骨壳形成软组织内包块,应完整切除之。有文献报道,单纯局部刮除加植骨术后2年复发率高达20﹪~50﹪。不少学者认为刮除术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为壁残存瘤细胞。建议可应用碘与酒精,单独用酒精、50﹪氯化锌,或使用低温灭活法,将液氮注入骨残腔内达到清除瘤细胞的目的。运用上述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至少可明显减少骨壁内残存的瘤细胞,可减少术后复发率;但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并发症,特别低温疗法,因冷冻深度和范围难以控制,可引起邻近重要组织如神经等损伤,或因正常骨坏死而继发骨折,或引起皮肤坏死、感染等。文献报道的用骨水泥填塞骨腔,可以利用聚合热能杀灭肿瘤细胞,并能早期负重,但要注意其灭活作用有限,不少病例复发。此外,骨巨细胞瘤患者多为青壮年,骨水泥为异物,长期存强有力,其远期效应尚难预测。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⑴、局部刮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⑵、节段截除术:适用于外科G0T0M0以上病例。当肿瘤侵犯绝大部分骨端,关节而即将塌陷或已塌陷,即使肿瘤仍在间室内,但已穿透瘤囊外。由于肿瘤有侵袭性,应做边缘切除或广泛切除并植骨。节段截除术最适宜于行截除术后不遗留明显功能障碍者,如腓骨小头和尺小头处的骨巨细胞瘤。对于构成重要关节的骨端,截除术后常需Ⅰ期行功能重建手术,在腕关节可选用近端腓骨替代切除的桡骨远端,膝关节切除融合术,半天节移植术,或以人造关节代替。这是以牺牲关节功能来减少复发的机会,所以在临床选择时应慎重。

⑶、截肢术:仅限于骨质破坏广泛,产生巨大软组织肿块,确已明显恶变或局部广泛浸润无法彻底切除,尤为侵犯重要神经、血管的病例,应行截肢术或关节离断术。如病人因各种社会因素宁可做截肢时,也是具有相对适应症的。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⑵、节段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2.放疗:骨巨细胞瘤对放疗具有中等敏感,用于不适应于手术治疗的肿瘤。放疗时应做好周密计划,因大量文献报道,放疗将啬巨细胞瘤恶变的可能性,许多学者不主张采用,以免日后发生肉瘤变的危险。目前有学者报道使用超高压不同粒子放疗,总剂量550Gy分次做,在5周内完成,可取得好的疗效;也有学者认为放疗对骨巨细胞瘤有肯定的疗效,且不低于手术治疗。但效果并非均在治疗中或治疗结束呈现,部分病例1年后始呈现最佳反应,并报告14例骶骨巨细胞瘤经放射治疗后11例治愈,恢复劳动力,占78.6﹪。

3.化学药物治疗:以往多数人认为化疗对骨巨细胞瘤无效。但最近冯传汉等对骨巨细胞瘤g隆培养及化疗敏测发现,阿霉素、顺铂和大剂量氨甲喋呤在体外对骨巨细胞瘤的克隆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氨甲喋呤的敏感反应最高,为72﹪。这对骨巨细胞瘤的化疗无疑有一定指导意义。

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2.放疗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

总之,骨巨细胞瘤主要的冶疗手段是病灶广泛刮除与术后放疗,不引起关节功能障碍。北京积水潭医院报道收治的462例骨巨细胞瘤,病灶广泛刮除的239例异体半关节或1/4关节置换术;各种人工假体置换术49例;广泛刮除水泥填塞39例;灭活再植术21例,其余是各种不同高度的截肢等。骶骨的骨巨细胞瘤由于解剖关系,手术难度大,出血多,术后功能丧失也较多,目前不主张根治性切除;血管栓塞法使肿瘤缩小,但不能根治。放疗可用于肿瘤切除不彻底、不能手术和术后复发者,高能X线放疗,其范围根据X线与CT、MRI提示肿瘤大小与软组织肿块范围来决定,应包括肿瘤全部、肿瘤外2cm与邻近肿胀的软组织及皮肤。根据病变部位,可以多野照射、前后二野对穿、两个定角斜野或等中心三野,总量45~55Gy。另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骨巨细胞瘤35例,其中10例做刮除术及术后放疗均获得治愈,其中6例存活5年以上,4例活10年以上;25例仅做放疗,局部控制率约85﹪,13例存活5年,存活10年以上9例,放疗40Gy对术后放疗与单纯放疗均得到等同效果。62﹪带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疼痛缓解,余者在放疗后6个月亦能缓解,无效占4﹪。放疗过程肿瘤缩小占21﹪,放疗后2年消退者占74﹪,无变化者占75﹪。骨巨细胞瘤单纯放疗后转为恶性骨巨细胞瘤、纤维肉瘤或骨肉瘤者极低,有肺与骨的转移。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4.肺部转移有时骨巨细胞瘤不论从X线片或病理组织学上均无恶性征象,但却表现了远隔转移的生物学行为。一些病理诊断为Jaffe标准Ⅰ级的病例,肺部却较早地发生了转移,大多在多次复发反复刮之后。肺部转移灶与骨原发病理表现完全一致。近年来多数学者对此类转移灶的处理主张积极态度,应行手术切除,至少应切除一个病灶做组织学检查,以明确是否恶性。多数病例切除肺部转移灶,即使部分切除,不论是否做放疗或化疗,效果都令人满意。

5.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关键是:准确地判断骨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彻底地清除肿瘤组织。如此可减少复发、转移、恶变。与治疗效果有关的因素如下:

⑴、部位:位于四肢长骨骨端的骨巨细胞瘤较易发现,病段骨易切除,复发率亦低;位于脊柱或骨盆的肿瘤发现较晚,彻底手术切除困难,易复发。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4.肺部转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⑵、近代研究认为:Jaffe分级与骨巨细胞瘤复发和预后之间常无关系,即便是Ⅰ级也有复发,有人观察到Ⅲ级骨巨细胞瘤病人多由于肺部转移而死亡。故认为病理检查分级在判定有肿瘤性质、恶性程度和预后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⑶、治疗方法:一般认为病段切除或截肢术,清除肿瘤较为彻底,预后要比刮除植骨术为好。大部分病例经及时治疗,可以得到治愈,并保留满意的关节功能。所谓复发,系因原发灶肿瘤细胞去除不彻底之故。因此,在刮除植骨术中,应特别注意彻底刮除后,将腔壁全部凿除一层,同时做有效灭活措施。有报道显示,Ⅰ级或Ⅱ级骨巨细胞瘤经搔刮后复发,病理可转变为Ⅲ级。因此,手术方法的设计应以肿瘤是否有向邻近组织和骨骼侵袭蔓延之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是否有复发的因素出发。对于可以大块或并段切除的部位,不管病理分级如何,均应做肿瘤整块切除。对复发多次并有病理分级升级等情况者,或已有广泛软组织浸润患肢,应考虑病段切除再植术。否则应考虑截肢。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⑵、近代研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预后预后

Jaffe报道I级肿瘤刮除术后40%复发,LL级为60%,田级则达到100%。大多数巨细胞瘤属于I级或水级,两者总的复发率为55%。5%巨细胞瘤发生转移。

Hutter等指出,刮除者约有30%在2年骨复发,50%在年内复发。所有复发病人中99%发生在5年以内。因此5年以后的局部复发因该考虑有恶性变。他们也报道了一次手治愈仅1/3病例,另有1/3在第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3则需3-5次手术以后才根治。

1978年,Marcove等报告的刮除加冷冻治疗,可以避免关节成形术、关节固定术或截肢术,复发率可降至12%。冯传汉等运用组织测量学技术。可较客观地估计骨巨细胞瘤的预后。细胞密度变小、核面积变小的病例倾向于痊愈,反之倾向于复发。对骨巨细胞瘤细胞核DNA图像测定分析发现,如手术仅限于二倍体偏离指数低的病例。或降低复发率。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预后预后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Theusercandemonstrateonaprojectororcomputer,orprintthepresentationandmakeitintoafilmtobeusedinawiderfield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Theusercandemonstr

骨巨细胞瘤(giongcelltumorofbone)是一种至今尚不清楚的常见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较高,仅次于骨软骨瘤,占全部骨肿廇的10%—20%,而在西方国家一般报道为3﹪~5﹪。以往认为此病属良性,但有较强的侵袭性,也有明确的恶性巨细胞瘤,但近年多数学者将其认为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美国骨骼肌肉肿瘤学会在1980年提出的骨肿瘤外科分期系统中,已将其正式列为低度恶性肿瘤。近年来的研究,特别是超微结构的研究已公认肿瘤的基本成分是单核间质细胞和散在其中的多核巨细胞,前者是肿瘤的主要成分。血管丰富,瘤组织的结构可因不同病例或不同区域而异。根据免疫酶标结果,提示它可能来源于多潜能分化的骨原始间胚叶细胞。肿瘤中复杂的细胞成分只是反映了同一起源的肿瘤向不同方向的细胞分化,即向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或兼有两者特征的细胞分化,甚至表现为不分化的细胞【病因】对于本病的真正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①是一种原发于骨髓的骨肿瘤;②由于慢性刺激或炎症(如出血性骨髓炎),或错误修复现象所造成;③外伤后松质骨膜下出血,出血后逐渐破坏附近的骨组织所造成。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概述骨巨细胞瘤(giongcell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病理】一、肉眼所见:肿瘤本身呈灰白或灰红色,质软而脆如肉样。肿瘤组织的肉眼表现取决于继发性变化和肿瘤内部构造类型,如出血、坏死、囊性变等。囊性者则于髓腔内形成多房性或单发较大囊腔,有的囊腔内壁仅有一层薄膜,囊内充满咖啡色、黄褐色等浆液性或血性液体。有时见纤维性隔膜,是由于大片致密的胶原形成。囊腔近边缘部位有时可刮出较硬韧组织,系反应性纤维组织成分较多之故。向关节方向生长时,关节的软骨下骨质被肿瘤破坏而完全消失,则软骨失去骨的支持而产生扭曲变形。过去一般认为不能穿破关节软骨,关节软骨是肿瘤发展的屏障,现在已被许多研究所否定。如坐骨巨细胞瘤侵及髋关节、骼关节及耻骨,甚至可累及股骨头、股骨颈。一般文献均述本肿瘤无包膜,北京积水潭医院研究有详细记录的41例手术及病理标本,认为肿瘤表面有完整的纤维包膜。作病理检查应在中心部位,由典型瘤组织取材,否则会做出错误判断。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病理】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二、光镜所见:肿瘤的基本成分是单核间质细胞和散在其中的多核巨细胞。骨巨细胞瘤虽以“巨细胞”命名,但实际上间质细胞才是构成肿瘤的主要成分,间质细胞的分化程度决定肿瘤的性质。单核间质细胞呈圆形或梭形。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中等,核仁1个,细胞界限不清,常见胞质突起。间质细胞具有间充质细胞多能性,可能向成纤维细胞分化,此时细胞变成梭形,产生数量不等的胶原纤维,排列成束或旋涡状;可向成骨细胞分化,产生新生骨。位于病理骨折附近,或刮除术及植骨术后肿瘤复发时;偶向软骨细胞分化,并产生少量软骨基质。多核巨细胞的细胞核一般在20个左右,多者可达100个以个。细胞核常位于细胞中央,形态同间质细胞。细胞质丰富。分化较好的肿瘤,巨细胞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形状也较规则,核较多;分化不良者巨细胞数量较少,体积较小,核少,细胞的形态亦不规则,但多核巨细胞的核不发生变化,看不到核分裂像。对多核巨细胞的来源及性质有不同意见,或认为系正常破骨细胞,或认为是巨噬细胞融合而成,或认为间质细胞与多核细胞系同源,多核巨细胞是肿瘤间质细胞融合后在体内以合胞体形式存在。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二、光镜所见: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

1940年Jaffe等按骨巨细胞瘤组织学上间质细胞的分化程度、巨细胞形态,以及数目多少等,将其分为三级。这是对骨巨细胞瘤认识的一个飞跃,对骨巨细胞瘤属性和程度的确定有重要意义。尽管临床上发现有的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并不完全和组织特点相一致。病理学分级并不能完全说明其良恶性,但目前仍多沿用这一标准。该分级将多核巨细胞甚多、间质细胞分化良好者归属Ⅰ级,视为良性;反之,多核巨细胞很少,间质细胞分化较差,有丝分裂象多者属Ⅲ级,视为恶性;介于两者之间者为Ⅱ级。三、电镜所见:构成肿瘤的主体细胞是多核巨细胞及间质细胞。多核巨细胞的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周围为透明带,该处缺乏细胞器,为破骨细胞的超微特点。细胞核数目有很大的不同,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伴有突起和凹陷,染色质一般有边集现象,常可见核包涵体。细胞质内有许多线粒体,中等量的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其形态、大小、致密度均较一致。偶有不等量的溶酶体物结构,内含细胞碎片的剩余小体和消化泡。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

单核间质细胞可分为2种类型:Ⅰ型间质细胞—纤维母细胞型,与纤维母细胞相似,有些区域细胞紧密形成群,而有的区域排列疏松。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长形,伴有不规则的胞突。细胞核畸变,有假包涵体,核仁明显,常染色质多。细胞质内主要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旁。有一定数量的游离核糖体、微丝与微管。丰富的胞质微丝沿胞膜集结。Ⅱ型间质细胞—组织细胞型,肿瘤中这种细胞较少,形状不规则,常呈梭形、圆形或多形。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并呑噬异物。细胞核卵圆形并有皱褶,核仁清晰,染色质边集。细胞质丰富,有多量的溶酶体和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有中等量游离核糖体和多量胞质微丝及乔饮液泡。

Ⅰ型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前者核的异形性较大,具有肿瘤细胞核的特征;后者在光镜下虽像破骨细胞,但电镜下却像间质细胞。提示这两种细胞的增值代表了肿瘤的属性。从超微结构、酶组化和免疫酶标结果表明,多核巨细胞可能由Ⅰ型间质细胞融合而来。Ⅱ型间质细胞不具备肿瘤细胞特征,属于宿主免疫反应成分。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病理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一、临床表现、性别、年龄、部位:骨巨细胞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占总数的3/4,儿童罕见。原发部位几乎都在骨骺,随着病灶的扩大逐渐侵及干骺端。陆裕朴认为,如病变局限于干骺端而不波及骨骺,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几乎不能成立。但偶有报道不在骨骺。本瘤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及股骨近端最为常见,其次是胫骨远端、腓骨近端、肱骨近端与尺骨远端等。约20﹪的骨巨细胞瘤发生于手部、脊柱和骨盆等非长管状骨,脊柱则多位于骶椎,其次是胸、腰椎。二、主要症状:局部疼痛、肿胀、压痛、皮温增高和运动受限。这些表现都无特异性、早期易误诊。多数患者有外伤史,通常认为外伤可促使肿瘤生长加快,或外伤骨折加重症状面引起患者注意。外伤可能为诱因,但不是发病原因。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症状和体征

大多数巨骨细胞瘤病程缓慢,可数月至数年,病程比一般良性骨肿瘤短,又比恶性肿瘤长,自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平均为1年左右。随病变发展,疼痛可由间歇性痛转变为持续性疼痛,偶有剧痛及夜间痛。肿瘤某一局部生长特别迅速,明显突出,疼痛加剧,对诊断有意义。肿瘤可发生局部软化而出现表面凹凸不平,压痛显著,局部潮红,静脉怒张,少数患者可扪及血管搏动及听到血管杂音。个别患者可局部破溃感染,形成久治不愈的窦道。发生于下肢者可有跛行、肌肉萎缩;位于脊椎的病变,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约25﹪的患者无自觉症状,而于发生病理骨折后始就诊。*高恶性程度的巨细胞瘤可有两种情况:

一、是肿瘤初期即生长快、病程短、症状出现早;

二、是肿瘤已数年,近期突然生长迅速,疼痛性质发生改变,全身症状明显,贫血、消瘦,很快出现恶病质,肿瘤膨大显著,呈结节状。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症状和体征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诊断】一、X线表现

骨组织X线摄片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很重要。

1、一般表现:

骨质破坏:肿瘤在长骨干骺端和骨骺骨内圆形或椭圆形偏心性囊状溶骨性破坏区,逐渐向四周膨胀生长,引起骨皮质膨胀变薄。肿瘤向骨端部扩张较向骨干部迅速。可一直扩张到关节软骨面,大多不穿破关节软骨。骨膜反应不常见,未见骨化或钙化

皂泡状阴影:由于肿瘤内残存着未被侵蚀破坏的骨性间隔而相互交错形成,但随病变进展,肿瘤中心可为完全溶骨性变化而无皂泡影。由于肿瘤向周围不断侵蚀,而于边缘部分再出现新的皂泡样囊状影。因此,皂泡状阴影为巨细胞瘤典型表现,但不是所有患者均出现此种征象,不能作为特征。李瑞宗报道,巨细胞瘤的典型皂泡状表现仅占27.3﹪。

骨包壳:过去多描述为骨皮质膨胀变薄,有人通过病理组织学等研究发现,不论单层或多层骨包壳都不是原来的骨皮质,而是随肿瘤向外扩展破坏骨皮质时,刺激骨膜形成的反应性新生骨,这些新生骨没有层板结构,系一些骨样组织加上不规则钙质沉着所致。如肿瘤某个局部生长活跃,可见完整的骨包壳出现局限性变薄、中断或消失。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诊断】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骨包壳:过去多描述为骨皮质膨胀变薄,有人通过病理组织学等研究发现,不论单层或多层骨包壳都不是原来的骨皮质,而是随肿瘤向外扩展破坏骨皮质时,刺激骨膜形成的反应性新生骨,这些新生骨没有层板结构,系一些骨样组织加上不规则钙质沉着所致。如肿瘤某个局部生长活跃,可见完整的骨包壳出现局限性变薄、中断或消失。肿瘤边缘与正常骨质的界线模糊不清,如伴有骨质疏松,其界线更不明显,肿瘤包壳外没有骨膜反应。但有时因多次微病理骨折,致产生骨膜新生骨使局部骨包壳增厚,表面多规则。长骨肿瘤在骨干与肿瘤交界处最易发生病理骨折。筛孔状骨破坏:肿廇组织沿着哈氏管、伏氏管向周围浸润蔓延,在肿瘤边缘部分出现0.1~0.5cm大小的筛孔征。不论单房性还是多房性肿廇,大都可见到这种改变。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2、发生于长骨以外部位的骨巨细胞瘤表现:总体与上述描写相似,但有时不够典型,应予注意。发生于常见部位的,以膨胀为主要表现之一;而发生于少见部位的,可仅有溶骨性破坏,先累及椎体边缘,逐渐扩大,破坏全部椎体,可侵范椎间盘致使椎间隙狭窄,病变亦可累及周围附件和其他椎体,甚至出现椎旁和咽后壁软组织阴影。股骨颈骨巨细胞瘤多表现为股骨颈首的溶骨性破坏,致股骨颈大部吸收消失及病理骨折、移位。跟骨巨细胞瘤的肿瘤中心部多在跟骨窦之后,可以为多房性破坏,亦可为单房性破坏。病灶刮除植骨后复发时,在X线显示致密的杆骨影像中又出现小的溶骨区,且不断扩大,终将杆骨全部吸收,骨质破坏较术前更广泛。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2、发生于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3、血管造影:少数患者为正常表现,多数患者有轻至中度血运增加,边缘部分有成熟的小血管增生,肿瘤中心区往往是血运缺乏区,晚期动脉常有“血池”及“瘤染”现象。肿瘤轮廓清楚。静脉造影:主要表现为清淅的“血池”、“瘤染”及造影剂滞留。生长活跃或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一般均有丰富血运,并出现各种恶性肿瘤动脉造影征象,如肿瘤湖、动脉中断、毛细血管丛增生、肿瘤性病理血管、动静脉瘘形成。这时识别肿瘤大小、范围,特别是软组织是否受累,有很大作用,但血管造影不能用来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4、巨细胞瘤的早期X表现:综合国内外报道的病例,大都为中、晚期的巨细胞瘤,早期病例很少,尚难提出早期可靠的X线征象。但有两点值得注意:①凡是四肢长骨有局部轻度肿胀、疼痛,或外伤后症状消失了又有肿痛的患者,均应及早行X线摄片检查;②如X线片上发现上述患者长骨干骺端有偏心性生长,范围不大,圆形或椭圆形,单纯性溶骨破坏区,或网状改变,软组织正常或轻度肿胀,动脉造影正常表现或轻度血运增加,则应高度怀疑巨细胞瘤。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3、血管造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2.CT和MRI表现

对胸椎、腰椎骨盆和髋关节等部位的病变,在X线片上往往由于阴影的重叠,不易分辩病变部和范围。利用CT或MRI对这些部位进行检查,能较好地显示出病变范围、骨质破坏程度,以及肿瘤是否穿破骨皮质、对软组织的侵犯范围。

⑴CT:对确定肿瘤界线方面优于X线平片和断层片,尤其用来确定肿瘤在骨皮质内的范围、骨皮质是否完好、决定肿瘤是否复发更有价值。CT可较好显示肿瘤内有无液面,但CT对肿瘤与周围肌肉、肿块及软组织的关系缺乏分辩能力,有时需用静脉注射碘化溶剂以增强分辩力。

⑵MRI:是目前对骨巨细胞瘤诊断最好的成像方法,肿瘤在纵向驰豫时间T1表現为低强度信号,在横向弛豫时间T2为高强度信号。因此,T1加权像上可用来观察髓内病变,而T2加权像上用来观察皮质外病变。同时MRI还可较好地观察关节情况。离心性溶骨性病灶呈膨胀性生长,位于软骨下骨质区,在T1加权像上一般呈长T1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或中等信号。有些病灶呈局灶性囊变区,在T2加权像上呈长T2高信号。瘤内出血中的MHB在T1加权上与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2.CT和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

3.核素肿瘤对99TC摄取升高,约40﹪病例表现为弥漫性,而60﹪病例可集中于边缘部分,中央部分放射性较低。由于其摄取可超过肿瘤边界,因此£照相、CET都无法正确判断肿瘤在髓腔内蔓延的情况。又因骨外的肿瘤对同位素摄取很低,因此也无法用来确定肿瘤的范围。有时肿瘤相邻的正常关节可发生同位素浓集致使判断错误。但对多发性或检查有无骨转移病灶仍有其诊断意义。

4.活组织检查

(有确诊意义)【鉴别诊断】病人多为20~40岁成年,发生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及股骨近端等处松质骨内,肿胀疼痛。X线表现为骨端局限性均匀一致的溶骨性破坏,或多房性破坏呈皂泡状改变;骨的破区边缘有筛孔状表现;肿瘤突破骨皮质,又在肿瘤外转形成单层或多层骨壳,应考虑骨巨细胞瘤的可能。在显微镜下构成肿瘤的主要成分为间质细胞与多核巨细胞,一般诊断并不困难。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诊断3.核素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

多核巨细胞虽是巨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并由此而命名,但并不能因为多核巨细胞的存在就诊为骨巨细胞,许多骨肿瘤或瘤样病变都可含多核巨细胞,如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孤立性骨囊肿、骨血管瘤、骨肉管瘤、骨肉瘤(毛细管扩张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临床、放射和病理检查三结合是诊断的正确途径。【治疗】

1、手术: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式的选择则存有较大的争议。多数专家主张肿瘤和包括周围正常组织作边缘切除或广泛切除并植骨。由于肿瘤好发于关节周围,如膝关节手术使关节功能不可避免地遭到损害,使手术方法的选择遇到困难。一般认为应参考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外科分期确定手术范围。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⑴、局部刮除加植骨填充:适用于G0T0M0期,组织学分期属Ⅰ~Ⅱ级者。手术要求将肉眼所能见到的肿瘤组织包括反应骨均应刮除,骨窗过小,刮除时遗留死角是造成复发的重要原因。在病损的上下应看到正常的松质骨,肿瘤壁仅行刮匙搔刮常常是不够的,最好能用钻磨除去囊壁,大量盐水冲洗,然后在腔内仔细地填塞骨碎片,也可用库骨。刮除时注意保护手术野不为瘤细胞污染,以免造成组织内种植,肿瘤如穿破骨壳形成软组织内包块,应完整切除之。有文献报道,单纯局部刮除加植骨术后2年复发率高达20﹪~50﹪。不少学者认为刮除术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为壁残存瘤细胞。建议可应用碘与酒精,单独用酒精、50﹪氯化锌,或使用低温灭活法,将液氮注入骨残腔内达到清除瘤细胞的目的。运用上述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至少可明显减少骨壁内残存的瘤细胞,可减少术后复发率;但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并发症,特别低温疗法,因冷冻深度和范围难以控制,可引起邻近重要组织如神经等损伤,或因正常骨坏死而继发骨折,或引起皮肤坏死、感染等。文献报道的用骨水泥填塞骨腔,可以利用聚合热能杀灭肿瘤细胞,并能早期负重,但要注意其灭活作用有限,不少病例复发。此外,骨巨细胞瘤患者多为青壮年,骨水泥为异物,长期存强有力,其远期效应尚难预测。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⑴、局部刮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⑵、节段截除术:适用于外科G0T0M0以上病例。当肿瘤侵犯绝大部分骨端,关节而即将塌陷或已塌陷,即使肿瘤仍在间室内,但已穿透瘤囊外。由于肿瘤有侵袭性,应做边缘切除或广泛切除并植骨。节段截除术最适宜于行截除术后不遗留明显功能障碍者,如腓骨小头和尺小头处的骨巨细胞瘤。对于构成重要关节的骨端,截除术后常需Ⅰ期行功能重建手术,在腕关节可选用近端腓骨替代切除的桡骨远端,膝关节切除融合术,半天节移植术,或以人造关节代替。这是以牺牲关节功能来减少复发的机会,所以在临床选择时应慎重。

⑶、截肢术:仅限于骨质破坏广泛,产生巨大软组织肿块,确已明显恶变或局部广泛浸润无法彻底切除,尤为侵犯重要神经、血管的病例,应行截肢术或关节离断术。如病人因各种社会因素宁可做截肢时,也是具有相对适应症的。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⑵、节段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2.放疗:骨巨细胞瘤对放疗具有中等敏感,用于不适应于手术治疗的肿瘤。放疗时应做好周密计划,因大量文献报道,放疗将啬巨细胞瘤恶变的可能性,许多学者不主张采用,以免日后发生肉瘤变的危险。目前有学者报道使用超高压不同粒子放疗,总剂量550Gy分次做,在5周内完成,可取得好的疗效;也有学者认为放疗对骨巨细胞瘤有肯定的疗效,且不低于手术治疗。但效果并非均在治疗中或治疗结束呈现,部分病例1年后始呈现最佳反应,并报告14例骶骨巨细胞瘤经放射治疗后11例治愈,恢复劳动力,占78.6﹪。

3.化学药物治疗:以往多数人认为化疗对骨巨细胞瘤无效。但最近冯传汉等对骨巨细胞瘤g隆培养及化疗敏测发现,阿霉素、顺铂和大剂量氨甲喋呤在体外对骨巨细胞瘤的克隆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氨甲喋呤的敏感反应最高,为72﹪。这对骨巨细胞瘤的化疗无疑有一定指导意义。

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2.放疗第十三章骨巨细胞瘤

治疗

总之,骨巨细胞瘤主要的冶疗手段是病灶广泛刮除与术后放疗,不引起关节功能障碍。北京积水潭医院报道收治的462例骨巨细胞瘤,病灶广泛刮除的239例异体半关节或1/4关节置换术;各种人工假体置换术49例;广泛刮除水泥填塞39例;灭活再植术21例,其余是各种不同高度的截肢等。骶骨的骨巨细胞瘤由于解剖关系,手术难度大,出血多,术后功能丧失也较多,目前不主张根治性切除;血管栓塞法使肿瘤缩小,但不能根治。放疗可用于肿瘤切除不彻底、不能手术和术后复发者,高能X线放疗,其范围根据X线与CT、MRI提示肿瘤大小与软组织肿块范围来决定,应包括肿瘤全部、肿瘤外2cm与邻近肿胀的软组织及皮肤。根据病变部位,可以多野照射、前后二野对穿、两个定角斜野或等中心三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