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_第4页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第三节犯罪动机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1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大脑的反射活动,犯罪心理也不例外。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客观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2、反射弧的构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官、传人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五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各部分的有机配合共同完成了反射活动。任何反射都不是神经信息的一次性“单向”传导,而是其在传人和传出过程及高低级中枢神经间都有来回往返的“双向”传导。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2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刺传入信息

枢激

传出信息神物反应效应器传出神经经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3(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犯罪心理是个体在主观因素的基础上,接受了不良刺激的影响,并通过不良行为实践的尝试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即渐变模式和突变模式。(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犯罪心理是个体41.渐变模式(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由好变坏的逐渐变化的过程。(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5原发型渐变模式:是指个体从少年时起就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逐渐演变以致发展成为犯罪心理。继发型渐变模式:个体早年并无劣迹,已经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有的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开始,经不住不良刺激的诱惑,动摇了自己的心理防线,从思想观念、生活作风的蜕变开始,逐渐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这种人初犯年龄一般较晚,但有较理智的思想基础。原发型渐变模式:是指个体从少年时起就形成了不健6其特点是: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被害人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较小;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心理冲突和思想斗争一确立犯罪动机,明确犯罪目的一制定作案计划一进行作案准备一实施犯罪)。但意志选择行为,并非都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加以选择的,根据个体积极性的差异,可以把意志选择行为分为主动选择行为和被动选择行为。意志主动选择行为选择行为被动选择行为其特点是: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被害人与犯72.突变模式(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突变模式是指个体犯罪心理因一些特定的刺激、环境而突发性地产生、形成,缺乏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2)特点:突发性;无预谋性;情境性;情绪性。(3)突变模式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人际关系冲突而引起-例如,因恶语伤人而发生口角进而升级为暴力行为,因婚恋挫折而产生报复犯罪,等等.2.突变模式82.突变模式二是由特定环境的气氛而引起。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会使一些是非观念和自制力差的当事人情绪失控,由此可引发犯罪行为。三是由情境的诱惑而引起:一定的情境激发了行为人某种内在的不良需要,潜在的不良心理品质使其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犯罪动机。四是由回避危险而引起。行为人在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因认知发生困难,出于自我保护需要而出现举止失措行为。2.突变模式92.突变模式(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2.突变模式102.突变模式反应性行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A.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这种行为常常是由被害人引起和挑动的,犯罪人事先并无准备和预谋。

B.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在应激情境中,个体由于愤怒、恐怖、嫉妒及怨恨等情绪达到极点,极易造成攻击性的犯罪行为。

C.习惯性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并经过反复刺激与反应之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力定型。

D.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犯罪人在变态心理支配下出现的行为反应。2.突变模式11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首先,犯罪心理的形成表现为不良客观因素转化为犯罪主体不良意识的内化过程。其次,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也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不断转化为不良行为的外化过程。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主客12(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的反映1、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2、主观能动性还使得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3、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同一个体对同一刺激在不同时间、场合有不同的反映。(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13(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犯罪心理有别于一般性的过错心理或一般性的越轨心理,它的形成标志着个体在个性品质方面的质变,因而同样遵循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大多数犯罪人的个性不是骤然变坏的,犯罪人大都经历了在个性方面逐步演变和越变越坏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才演变为犯罪心理。(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14(四)不良的实践活动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1、通过不良实践,也只有通过不良实践,个体才能接受不良客观因素的影响。2、通过不良实践,不良主体意识外化为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犯罪心理。(四)不良的实践活动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15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不良个性的形成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具有抽象性。不良个性只提供了犯罪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不良个性的形成因人而异。不良个性是犯罪心理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犯罪人心理还具有一些非本质特征。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16二、不良个性及特征(一)个性概述: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与陶冶,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个性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兴趣、需要、信念、世界观等)个性是一个人心理的最深层、核心的部分,决定着个体心理活动(认识、情感、意志)的特点和方向。正是由于各不相同的个性,人们才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二、不良个性及特征17(二)不良个性及特征1、不良个性的含义:不良个性是犯罪人在其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不良客观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良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反社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2、不良个性的特征:(1)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犯罪人为满足个人需要,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置他人、国家利益于不顾,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二)不良个性及特征18(2)反社会的倾向性犯罪人的信仰和世界观与我们所提倡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因而他们对我们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文明极为反感,表现出情感上的抵触和对立。(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2)反社会的倾向性19第三节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最终通过犯罪行为得以表现,而推动个体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犯罪动机。一、犯罪动机的概述(一)犯罪动机的概念.“动”即行为、行动,“机”即原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犯罪动机,是指促使行为人决定犯罪的内心起因和动力因素,它通常表现为犯罪意向、犯罪决意。第三节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最终通过犯罪20(二)犯罪动机的分类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和突发动机。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二)犯罪动机的分类21物欲型犯罪动机统计表直接犯罪动机人数百分比(%)(1)吃喝玩乐需要用钱14823(2)穿好、戴好需要用钱7411(3)买高档用品需要用钱152(4)为筹办婚礼355(5)本人失业、不愿吃家里325(6)家里生活有困难13921(7)跟着别人做的15023(8)其他6410合计657100物欲型犯罪动机统计表直接犯罪动机人数百分比(22二、犯罪动机的形成(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犯罪人的需要结构二、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人的需要结构23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良个性品质对于不正当需要的产生及向犯罪动机的转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信念、顽固的反社会态度、畸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是不正当需要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薄弱的道德、法制观念,不良的情绪、情感、冲动,不理智的意志品质等构成的不良的自我控制系统,不仅不能限制不正当欲望,反而为其向犯罪动机的转化提供支持。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243.犯罪目标是犯罪动机激发的客观因素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主观条件,它只表明了个体的欲望和要求,并不具有推动个体行动的驱动力。只有和客观条件结合,寻找到合适的作案目标之后,个体才会产生为猎取目标而行动的动力(这里的目标是指能满足犯罪人不正当需要的客观对象)。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25报复义愤图财嫉妒毁坏设备致人伤残剥夺生命损害名誉犯罪目的犯罪动机诽谤破坏伤害杀人杀人杀人杀人杀人犯罪动机、目的、行为关系示意图犯罪行为报复义愤图财嫉妒毁坏设备致人伤残剥夺生命损害名誉犯罪目的犯罪26(二)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1.萌发阶段犯罪动机还处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前意识层,具有模糊性和初始性。2.过渡阶段犯罪动机已上升到意识层,能够被主体所意识,形成清楚、明晰的犯罪动机。3.定型阶段犯罪人似乎进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犯罪预备状态,伺机犯罪。4.消失阶段一般情况下,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犯罪目的已经达到,犯罪动机因抵达归宿点而消失。(二)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27(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1.双趋冲突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引力。2.双避冲突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冲突叫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叫趋避冲突。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28三、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一)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趋势1.良性转化所谓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意外情况,经过内心的动机斗争,导致犯罪动机的消失,中止了犯罪行为。良性转化是由于客观外界影响与内部心理的交互作用,动机斗争中的积极性因素占优势的结果。发生这种转化,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要有一定的主观作用(自动终止、被迫放弃)。2.恶性转化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三、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29(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其二,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和情境,从而形成新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这是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典型表现。(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30(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其三,实施犯罪时,由于遇到阻力和困难,犯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克服这些阻力和困难,难以达到犯罪目的,而被迫停止犯罪。其四,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良心发现,恻隐之心的产生,或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恢复,自动放弃.犯罪而停止犯罪。这是犯罪动机良性转化的典型模式。其五,实施犯罪时,犯罪人突然被抓获,犯罪动机未能得逞,犯罪目的无法达到。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犯罪人虽然也停止了犯罪行为,但主观上并非放弃犯罪企图,仍然属于恶性转化的范畴。(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31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形成以后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犯罪人实践的变化,犯罪心理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种形式是犯罪心理的强化,另一种形式是犯罪心理的消退。犯罪心理的强化,是指犯罪心理的巩固、加强并向恶性发展的过程。犯罪心理的消退,是指犯罪心理的减弱和消失过程。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形成32一、影响犯罪心理强化的因素(一)犯罪心理强化的外在因素1.对犯罪打击不力,惩罚处理不及时2.不良交往的感染,使犯罪恶习不断加深3.犯罪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二)犯罪心理强化的内在因素1.犯罪得逞的内心体验2.不断增长的非法欲求3.反社会情绪的加深一、影响犯罪心理强化的因素(一)犯罪心理强化的外在因素33二、犯罪心理强化的表现(一)犯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二)犯罪动机的转化简单并逐渐增强

(三)不良个性结构体系更加系统完善二、犯罪心理强化的表现(一)犯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34三、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一)定型化阶段经过反复的犯罪实践,犯罪心理不断得到强化,犯罪活动已不再是偶尔进行的情境性活动,而是相对稳定、自觉的行为,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犯罪人的犯罪意识、犯罪方向明确,犯罪行为定型化。三、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一)定型化阶段35(二)个性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犯罪心理各要素继续得到强化,而且各种消极心理因素支配犯罪行为更为协调,阻碍犯罪的心理冲突越来越少,犯罪心理逐渐成为其个性心理的主导方面,形成鲜明的犯罪人格。其显著特征表现为顽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形的需要结构,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性、狡诈性、残忍性,等等。(二)个性化阶段36(三)职业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犯罪行为已经职业化,犯罪人已经将犯罪收入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犯罪成为其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生活意义。多数犯罪人成为犯罪组织的正式成员,组织犯罪集团,专门从事职业化的犯罪活动。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37四、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所谓犯罪心理良性转化,是指犯罪心理形成后,在主体内外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减弱或消除,或者处于暂时性抑制状态。这种良性转化,可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施前,也可能发生于犯罪行为的准备、实施过程中,或犯罪活动结束后。四、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所谓犯罪心理良性转38(一)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要实现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是十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素形成一种合力。其基本条件包括:1、要产生内部心理矛盾需要各方面的积极2、要有促进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动因3、要遵循转化规律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39(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1、渐进型通过强有力的教育措施、积极的环境影响和本人的主观努力,行为人逐渐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罪责感萌发,并有一定的悔改决心和表现,犯罪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这种良性变化只是初步的、不彻底的,犯罪人改恶从善的态度迩会动摇,甚至还会再实施一些轻微的违法违纪行为,但总的趋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大多数犯罪人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都属于这种类型。(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40(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2、顿悟型通过某一事件的震撼和启发,使犯罪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危害猛然醒悟,并以很强的意志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终止犯罪,改恶从善,重新做人。这种类型在恶习不深的初犯和偶犯中时有发生。3、反复型一些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有改好的愿望和表现,但由于恶习深,意志薄弱,以致在良性转化进程中经常出现反复,时好时坏,但经过教育均有所悔悟,能继续努力改正错误和恶习,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几次反复后,终于改好。许多有一定犯罪经历的犯罪人大都属于这种类型。(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41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42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第三节犯罪动机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43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大脑的反射活动,犯罪心理也不例外。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客观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2、反射弧的构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官、传人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五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各部分的有机配合共同完成了反射活动。任何反射都不是神经信息的一次性“单向”传导,而是其在传人和传出过程及高低级中枢神经间都有来回往返的“双向”传导。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44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刺传入信息

枢激

传出信息神物反应效应器传出神经经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45(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犯罪心理是个体在主观因素的基础上,接受了不良刺激的影响,并通过不良行为实践的尝试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即渐变模式和突变模式。(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犯罪心理是个体461.渐变模式(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由好变坏的逐渐变化的过程。(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47原发型渐变模式:是指个体从少年时起就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逐渐演变以致发展成为犯罪心理。继发型渐变模式:个体早年并无劣迹,已经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有的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开始,经不住不良刺激的诱惑,动摇了自己的心理防线,从思想观念、生活作风的蜕变开始,逐渐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这种人初犯年龄一般较晚,但有较理智的思想基础。原发型渐变模式:是指个体从少年时起就形成了不健48其特点是: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被害人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较小;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心理冲突和思想斗争一确立犯罪动机,明确犯罪目的一制定作案计划一进行作案准备一实施犯罪)。但意志选择行为,并非都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加以选择的,根据个体积极性的差异,可以把意志选择行为分为主动选择行为和被动选择行为。意志主动选择行为选择行为被动选择行为其特点是: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被害人与犯492.突变模式(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突变模式是指个体犯罪心理因一些特定的刺激、环境而突发性地产生、形成,缺乏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2)特点:突发性;无预谋性;情境性;情绪性。(3)突变模式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人际关系冲突而引起-例如,因恶语伤人而发生口角进而升级为暴力行为,因婚恋挫折而产生报复犯罪,等等.2.突变模式502.突变模式二是由特定环境的气氛而引起。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会使一些是非观念和自制力差的当事人情绪失控,由此可引发犯罪行为。三是由情境的诱惑而引起:一定的情境激发了行为人某种内在的不良需要,潜在的不良心理品质使其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犯罪动机。四是由回避危险而引起。行为人在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因认知发生困难,出于自我保护需要而出现举止失措行为。2.突变模式512.突变模式(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2.突变模式522.突变模式反应性行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A.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这种行为常常是由被害人引起和挑动的,犯罪人事先并无准备和预谋。

B.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在应激情境中,个体由于愤怒、恐怖、嫉妒及怨恨等情绪达到极点,极易造成攻击性的犯罪行为。

C.习惯性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并经过反复刺激与反应之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力定型。

D.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犯罪人在变态心理支配下出现的行为反应。2.突变模式53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首先,犯罪心理的形成表现为不良客观因素转化为犯罪主体不良意识的内化过程。其次,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也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不断转化为不良行为的外化过程。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主客54(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的反映1、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2、主观能动性还使得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3、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同一个体对同一刺激在不同时间、场合有不同的反映。(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55(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犯罪心理有别于一般性的过错心理或一般性的越轨心理,它的形成标志着个体在个性品质方面的质变,因而同样遵循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大多数犯罪人的个性不是骤然变坏的,犯罪人大都经历了在个性方面逐步演变和越变越坏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才演变为犯罪心理。(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56(四)不良的实践活动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1、通过不良实践,也只有通过不良实践,个体才能接受不良客观因素的影响。2、通过不良实践,不良主体意识外化为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犯罪心理。(四)不良的实践活动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57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不良个性的形成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具有抽象性。不良个性只提供了犯罪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不良个性的形成因人而异。不良个性是犯罪心理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犯罪人心理还具有一些非本质特征。第二节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58二、不良个性及特征(一)个性概述: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与陶冶,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个性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兴趣、需要、信念、世界观等)个性是一个人心理的最深层、核心的部分,决定着个体心理活动(认识、情感、意志)的特点和方向。正是由于各不相同的个性,人们才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二、不良个性及特征59(二)不良个性及特征1、不良个性的含义:不良个性是犯罪人在其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不良客观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良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反社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2、不良个性的特征:(1)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犯罪人为满足个人需要,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置他人、国家利益于不顾,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二)不良个性及特征60(2)反社会的倾向性犯罪人的信仰和世界观与我们所提倡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因而他们对我们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文明极为反感,表现出情感上的抵触和对立。(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2)反社会的倾向性61第三节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最终通过犯罪行为得以表现,而推动个体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犯罪动机。一、犯罪动机的概述(一)犯罪动机的概念.“动”即行为、行动,“机”即原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犯罪动机,是指促使行为人决定犯罪的内心起因和动力因素,它通常表现为犯罪意向、犯罪决意。第三节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最终通过犯罪62(二)犯罪动机的分类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和突发动机。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二)犯罪动机的分类63物欲型犯罪动机统计表直接犯罪动机人数百分比(%)(1)吃喝玩乐需要用钱14823(2)穿好、戴好需要用钱7411(3)买高档用品需要用钱152(4)为筹办婚礼355(5)本人失业、不愿吃家里325(6)家里生活有困难13921(7)跟着别人做的15023(8)其他6410合计657100物欲型犯罪动机统计表直接犯罪动机人数百分比(64二、犯罪动机的形成(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犯罪人的需要结构二、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人的需要结构65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良个性品质对于不正当需要的产生及向犯罪动机的转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信念、顽固的反社会态度、畸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是不正当需要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薄弱的道德、法制观念,不良的情绪、情感、冲动,不理智的意志品质等构成的不良的自我控制系统,不仅不能限制不正当欲望,反而为其向犯罪动机的转化提供支持。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663.犯罪目标是犯罪动机激发的客观因素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主观条件,它只表明了个体的欲望和要求,并不具有推动个体行动的驱动力。只有和客观条件结合,寻找到合适的作案目标之后,个体才会产生为猎取目标而行动的动力(这里的目标是指能满足犯罪人不正当需要的客观对象)。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课件67报复义愤图财嫉妒毁坏设备致人伤残剥夺生命损害名誉犯罪目的犯罪动机诽谤破坏伤害杀人杀人杀人杀人杀人犯罪动机、目的、行为关系示意图犯罪行为报复义愤图财嫉妒毁坏设备致人伤残剥夺生命损害名誉犯罪目的犯罪68(二)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1.萌发阶段犯罪动机还处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前意识层,具有模糊性和初始性。2.过渡阶段犯罪动机已上升到意识层,能够被主体所意识,形成清楚、明晰的犯罪动机。3.定型阶段犯罪人似乎进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犯罪预备状态,伺机犯罪。4.消失阶段一般情况下,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犯罪目的已经达到,犯罪动机因抵达归宿点而消失。(二)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69(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1.双趋冲突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引力。2.双避冲突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冲突叫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叫趋避冲突。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70三、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一)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趋势1.良性转化所谓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意外情况,经过内心的动机斗争,导致犯罪动机的消失,中止了犯罪行为。良性转化是由于客观外界影响与内部心理的交互作用,动机斗争中的积极性因素占优势的结果。发生这种转化,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要有一定的主观作用(自动终止、被迫放弃)。2.恶性转化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三、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71(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其二,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和情境,从而形成新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这是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典型表现。(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72(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其三,实施犯罪时,由于遇到阻力和困难,犯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克服这些阻力和困难,难以达到犯罪目的,而被迫停止犯罪。其四,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良心发现,恻隐之心的产生,或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恢复,自动放弃.犯罪而停止犯罪。这是犯罪动机良性转化的典型模式。其五,实施犯罪时,犯罪人突然被抓获,犯罪动机未能得逞,犯罪目的无法达到。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犯罪人虽然也停止了犯罪行为,但主观上并非放弃犯罪企图,仍然属于恶性转化的范畴。(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73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形成以后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客观环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