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痹证痹证
一、概述
(一)定义
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使经络闭阻,影响气血运行,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痠楚、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甚至内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一、概述(一)定义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1.痹证病名首见于《素问·痹论》;
2.《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称本病为“历节病”,创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分别治感受寒湿与风湿的痹病。
3.唐宋时期,将本病称为“白虎病”。
4.金元时期,李杲、朱丹溪又称为“痛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5.当代治痹名家朱良春,将其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与顽痹三大类。一、概述(二)历史沿革
一、概述(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颈椎病、增生性脊柱炎、骨刺)等。
一、概述(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2)感受风湿热邪
2.内因
(1)劳逸不当(2)体虚久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痹阻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2.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3.病性:初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常虚实夹杂。
二、病因病机(二)病机
三、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2.病史:本病可发生任何年龄,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常为发作诱因。3.辅助检查:如ESR增快,或类风湿因子阳性、ASO>500单位,关节X线摄片等见病理改变,常可确诊。三、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
四、鉴别诊断痹证与痿病:虽同是肢体疾患,痿病:肌肉、筋骨失于濡养,主要为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但多无疼痛;痹证:风寒湿热流注关节、经络,气血为病邪所痹阻,以四肢、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畸形。除因痛久下肢变形,肌肉萎缩不能行走外,一般少见下肢痿废不用
四、鉴别诊断痹证与痿病:虽同是肢体疾患,
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病因(1)游走性疼痛为主症---风邪偏盛---行痹;(2)痛势较盛,痛有定处,遇寒加剧---寒邪偏盛---痛痹;(3)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不移---湿邪偏盛---着痹;(4)关节红肿热痛,或兼发热烦渴者---风湿热邪壅滞---风湿热痹。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病因
五、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祛邪通络,缓急止痛是各种痹证的基本治则。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则成为痹证常用的祛邪之法。
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则是痹证最常用的扶正大法。五、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三)分证论治
风寒湿痹
1.行痹审证要点:肢体关节疼痛痠楚,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五、辨证论治(三)分证论治
五、辨证论治2.痛痹
审证要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五、辨证论治2.痛痹
五、辨证论治3.着痹
审证要点: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健脾,祛风散寒。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五、辨证论治3.着痹
五、辨证论治
风湿热痹
审证要点:关节痛剧,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筋脉拘急,不可屈伸。可伴发热、恶风、口渴、纳少、烦躁不安、日轻夜重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或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五、辨证论治风湿热痹
五、辨证论治
顽痹
1.痰瘀痹阻审证要点:病情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皮色紫黯;痛剧固定,或麻木肿胀,或难以屈伸,或筋脉拘紧,或肌肉萎缩,苔白腻,舌偏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法:益肾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双合汤、桃红饮。(益肾蠲痹丸加减)五、辨证论治顽痹
五、辨证论治2.肝肾亏损
审证要点: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消瘦,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滓,脉沉细弱或细数。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方药:独活寄生汤(补血荣筋丸加减)
五、辨证论治2.肝肾亏损
六、预防与调护1.防寒、防潮。尤其在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服避免久居阴冷潮湿之地。2.不宜当风,冒雨涉水,忌汗后冷水浴。3.环境应干燥、向阳。4.适当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挛缩,防止肌肉萎缩。5.痹证患者常需配合多种辅助治疗。6.风湿热痹者,应忌食辛辣厚味和海腥发物。六、预防与调护1.防寒、防潮。尤其在气候变化时
七、结语痹证病因:内因系正虚卫外不固,外因系感受感受外邪。痹证病机:风寒湿热之邪痹阻肢体、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痹证基本治则:祛邪通络七、结语
八、思考题1.痹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正、邪两方面的病因对痹病发病的影响及外邪“杂至”和“合而为病”的含义?2.痹病的辨证要点是什么?3.痹病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什么?八、思考题
九、病案分析
成××,男,28岁。1年前曾患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并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医生给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一月前因水中作业,肢体关节又发生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九、病案分析成××,男,2
痹证痹证
一、概述
(一)定义
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使经络闭阻,影响气血运行,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痠楚、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甚至内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一、概述(一)定义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1.痹证病名首见于《素问·痹论》;
2.《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称本病为“历节病”,创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分别治感受寒湿与风湿的痹病。
3.唐宋时期,将本病称为“白虎病”。
4.金元时期,李杲、朱丹溪又称为“痛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5.当代治痹名家朱良春,将其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与顽痹三大类。一、概述(二)历史沿革
一、概述(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颈椎病、增生性脊柱炎、骨刺)等。
一、概述(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2)感受风湿热邪
2.内因
(1)劳逸不当(2)体虚久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痹阻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2.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3.病性:初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常虚实夹杂。
二、病因病机(二)病机
三、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2.病史:本病可发生任何年龄,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常为发作诱因。3.辅助检查:如ESR增快,或类风湿因子阳性、ASO>500单位,关节X线摄片等见病理改变,常可确诊。三、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
四、鉴别诊断痹证与痿病:虽同是肢体疾患,痿病:肌肉、筋骨失于濡养,主要为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但多无疼痛;痹证:风寒湿热流注关节、经络,气血为病邪所痹阻,以四肢、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畸形。除因痛久下肢变形,肌肉萎缩不能行走外,一般少见下肢痿废不用
四、鉴别诊断痹证与痿病:虽同是肢体疾患,
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病因(1)游走性疼痛为主症---风邪偏盛---行痹;(2)痛势较盛,痛有定处,遇寒加剧---寒邪偏盛---痛痹;(3)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不移---湿邪偏盛---着痹;(4)关节红肿热痛,或兼发热烦渴者---风湿热邪壅滞---风湿热痹。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病因
五、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祛邪通络,缓急止痛是各种痹证的基本治则。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则成为痹证常用的祛邪之法。
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则是痹证最常用的扶正大法。五、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三)分证论治
风寒湿痹
1.行痹审证要点:肢体关节疼痛痠楚,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五、辨证论治(三)分证论治
五、辨证论治2.痛痹
审证要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五、辨证论治2.痛痹
五、辨证论治3.着痹
审证要点: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健脾,祛风散寒。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五、辨证论治3.着痹
五、辨证论治
风湿热痹
审证要点:关节痛剧,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筋脉拘急,不可屈伸。可伴发热、恶风、口渴、纳少、烦躁不安、日轻夜重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或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五、辨证论治风湿热痹
五、辨证论治
顽痹
1.痰瘀痹阻审证要点:病情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皮色紫黯;痛剧固定,或麻木肿胀,或难以屈伸,或筋脉拘紧,或肌肉萎缩,苔白腻,舌偏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法:益肾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双合汤、桃红饮。(益肾蠲痹丸加减)五、辨证论治顽痹
五、辨证论治2.肝肾亏损
审证要点: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消瘦,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滓,脉沉细弱或细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5 Music Reading for Writing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第八单元习作《故事新编》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5年中国2-萘胺-4.6.8-三磺酸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12 ie üe er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篮球 防守有球队员技术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第1课时 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音乐与美术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 植物的果实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青岛版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 第11课《 变废为宝有妙招》 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2025年第二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二)
- 2025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博物馆场地租赁与文物保护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春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 岛津气相色谱培训
- 2024年03月四川农村商业联合银行信息科技部2024年校园招考300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睡眠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钟山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反面典型案例剖析材料范文(通用6篇)
- 新形势下长江口咸潮入侵的特点与解决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