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文学笔记复习资料比较文学笔记复习资料比较文学笔记复习资料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比较文学笔记复习资料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第一讲《比较文学》导论一、“比较文学”词源考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比较文学”一词也最早从法国产生。1816年,两位法国教师,编辑家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出版了一系列多国文学作品选集,取名CoursdeLittératureComparée,意即“比较文学教程”。1848年,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从法语引进这个术语,并造出英语比较文学一词,即ComparativeLiterature.其中“比较”一词可以说共同来源于拉丁文Comparãtivus一词,意为为“比较的”、“相互对照”、“相互关照”等义。法英德三种语言“比较文学”一词比较如下:<法>LittératureComparée<英>ComparativeLiterature<德>VergleichendeLiteraturwissenschaft二、什么是比较文学你怎么理解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侧重于文学史)2、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即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视野的文学研究)。3、文学比较与比较文学文学比较自古有之,不是比较文学(巴柔:我们什么也不比较)比较文学发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所编《比较文学教程》,确立名称。独立学科的创立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4、比较文学发展“四类型说”1)、影响研究2)、平行研究3)、历史类型学研究4)、阐发研究5、比较文学“三阶段说”法国影响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国”,打破第一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一阶段)美国平行研究(突破传统在于“平行比较”和“跨学科”,打破第二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二阶段)中国跨文明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文明”,打破第三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三阶段)6、比较文学的发展地域路向:走出欧洲→走向美洲→来到亚洲→面向世界三、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1、比较文学是一门显学
从学科内部看: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学术上卓有建树,产生大批学术权威。学术影响,学术业绩卓有成效。从学科外部看:比较文学为学界所公认,受到学界和大众重视。比较文学队伍不断扩大,并对整个学术事业和时代产生积极的作用。2、21世纪呼唤比较文学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全球化开放的世纪,特别需要比较文学开放、交流的精神(可以提高到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高度来认识);二是教育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创新素质、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的,更需要比较文学的精神。进一步说,是比较文学是精英化教育的需要(见陈思和《比较文学与精英化教育》,载2010年第一期《中国比较文学》P1-7)。陈思和认为:现在大学本科实际教学课程不到三年,只能适应非专业的职业工作,这种教育只能称为社会化、大众化、职业化的教育,它的功能只是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求业者。而比较文学有条件包容一切人文学科,以培养真正的富有使命的学者为教育目标。它施行的是一种精英化的教育,其教育理想天然地超越社会化、大众化、职业化的教育。陈思和还说:如果一般高等院校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就应该坚守精英化教育,如果所有的大学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这些大学的文科应该坚守理想的精英化教育,(紧接下页)如果所有学科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至少,比较文学这样少数学科,应该独自坚守精英化的理想。四、我与比较文学85年接触比较文学,86年参加中国文化书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班”学习,听过乐黛云、季羡林、张岱年、汤一介的课,书籍缺乏,整体把握有困难。87年写过一篇文章《论<雷雨>对西方话剧的借鉴》,算是一种影响研究。97年得一教委课题“沈从文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到北京大学乐黛云先生门下作访问学者。乐黛云75华诞特辑.序从1995年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以来,以乐黛云为学术领袖的中国比较文学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前沿,让国外学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二),把国外最前沿的学术理论介绍到国内,活跃和更新了我们本土的学术;三)、中国比较文学在20年的发展中是和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北大的乐黛云教授,她用自己的方式介入到最前沿的比较文学的建设中,她就像一面大旗,招呼着中国各界学者介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来如果没有乐黛云教授的积极推动,中国比较文学远远没有现在的功绩。2002年写成专著《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算是一种平行研究。乐先生写序:第二讲比较文学定义
一、比较文学几种经典定义1、法国学派的定义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创生地,对比较文学的追溯,应首先到法国学派去看。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他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而那对于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梵第根的定义用的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而非定义的性语言。但是我们可以从梵第根的定义中提出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
1、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基于来源不同的事实的采纳;2、比较文学拒斥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3、比较文学的研究是跨越两种语言以上完成的;4、比较文学研究不同语境下文学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5、归根结底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梵第根的定义在伽列·卡雷那里得到进一步丰富,卡雷在为学生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中,给比较文学下过一个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英历史学家,作品文学性强。笔者注)、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法早期浪漫主义诗人。笔者注)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卡雷卡雷更明确地指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来属于文学史(文学研究可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而比较文学是另一种文学史研究)。卡雷“跨国度的精神交往”(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的事实联系。关于这一点基亚在《比较文学》第二章《对象与方法》给予进一步的明确。“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因此,他的工作方法就要与其研究内容的多样性相适应”。——基亚在基亚的定义里,比较文学被明确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法国学派的定义拥有自身研究的特点,并表现出研究领域上的局限性:第一、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以区别于国际文学研究。但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达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因为法国学派定义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主张把自己作为文化或文学的放送者,从材料上求证出“经过路线”,以研究其他周边民族文学或国家文学对自身的接受。法国学派的定义呈现出一种国际学术领域的开放性,在这种开放性中部透露出一种封闭的民族主义心理。第二、法国学派拒绝把美学评价作为一种方法论带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去,表现出一种严谨学术风格,但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表现出偏执倾向。2、美国学派的定义1962年,美国学界出版了第一部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收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该文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并对比较文学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country)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雷马克雷马克的定义与法国学派的差异第一、雷马克定义认定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与法国学派不同的是雷马克文章认为,这种文学研究,不是指向文学史,而是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在方法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第二、雷马克定义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就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1970年,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更为丰富:“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点中(这是我的观念),比较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紧接下一页)比较文学不能够限定于一种方法,在比较文学的话语中除了比较之外,还可以有描写特征的陈述、转述、叙述、解释、评价等。比较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历史的事实联系中。正如最近语言学家的经验向文学研究者表明的那样,比较的价值既存在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中,也存在于毫无历史关系的语言现象或类似的平行比较中¡±。¡ª¡ª韦勒克韦勒克的不同在于:①提出比较文学应从国际学术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②在除法国学派的文献与考据方法和一般比较方法之外,具体给出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描写、重点陈述、转述、叙述、解释与评价等。3、两派的靠拢与融合随着比较研究文学研究者在国际学术空间中的进一步对话与沟通,法美两派就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在研究领域上也逐渐呈现出一种相互接受的整合迹象。法国学者布吕奈尔在《什么是比较文学》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有条理的艺术,是对类似、亲族和影响关系的研究……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和哲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间或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分析性描述、条理性和区别性对比和综合性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布吕奈尔美国学者唐纳德·A·吉布斯的定义也是把法美学派打通,整合出一个新的表述:“比较文学就是超越了单一的民族文学范围的文学研究,而它主要关心的是不同文学之间的实际联系:它们的起源、影响。传播媒介等,始终围着关系这个题目。然而,比较文学也包含这样一种内容:对相互之间毫无联系的文学进行比较”。——唐纳德二、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1、比较文学的研究主体是使学科得以确立的决定性因素。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面。研究主体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研究客体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所研究的对象(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等)。一般的文学研究(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由研究客体定位的。它们不会以研究主体的定位而改变其学科身份,因为这些学科基本是依据该学科自身历史客观存在的时空条件而成立。而比较文学在学科身份上的成立却在于研究主体而定位的。因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一元”的,不是纯粹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而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这种二元关系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的。这种“二元”关系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隶属于单一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两者之间的任何一方,因此主体的介入和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决定性意义。如王元化的《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一文。这篇文章以汇通的比较视域透视了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双方之间的学理关系。这是一种二元的学理关系,这种二元的学理关系的成立是由主体定位的。明确这种主体性,对把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与学科身份来说非常重要。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比较文学研究客体是介于两种以上民族文学或两种以上国家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二。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一种¡°关系¡±,这一点已是比较文学界的共识。而这种关系依凭比较文学学派理论的不同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的关系:材料事实关系(亲缘关系),美学价值关系(美学关系),学科交叉关系(交叉关系)。比较文学研究客体图示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行为中,这三种学理关系作为文学研究的客体可以转换为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材料事实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文献学和考据学;以美学价值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理论与批评;以学科交叉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科际整合。比较文学研究客体图示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从单一的方法论来展开,也可以同时从两种或三种方法论综合运用来展开。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指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也有人把跨国界列入其中,称之为五个跨越,但考虑到跨国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跨民族所代替,所以只提“四个跨越”。两元与多元。一般来说,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关系,应定位在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学之间;因为一旦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扩展到多种文学关系之间,就势必加大了研究主体语言和知识的要求。但多元并不是做不到的,比较学界已有不少很成功的学者,所以多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成立的。4、比较文学开放与多元,体系化与汇通性开放性。自比较文学诞生以来,总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意识,不断要求突破成规,从广度和深度上开拓新领域,如各种学派各种方法的不断扩展,领域的扩展(跨学科研究)汇通与体系化。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和三个关系不是表面的、拼凑的存在,而是有机汇融于主体知识结构中,形成内在的汇通性与体系化。汇通,是比较视域——主体知识结构内部的“打通”,而不是表面上寻找相似的文学比较。汇通是比较视域的重要品质。汇通性背后就是体系化(或系统性)。汇通性内在的要求就是体系化,杨周翰说“我们应提倡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比较”。这里所说“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要求就是体系化的要求。附录:比附与比较(汇通、体系化)比附如《安娜·卡列妮娜》与《雷雨》卡列宁周朴园省长、官僚资本家、封建家长政治动物,冷漠封建卫道者,冷漠安娜繁漪冲出贵族家庭冲出封建家庭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性解放美丽、冷静、热烈年青、病态、疯狂渥伦斯基周萍花花公子,痴迷花花公子,懦弱畸形始乱终弃始乱终弃汇通、体系化把世界文学各种形式的“安娜”与“繁漪”整合起来,对世界各民族文学中“始乱终弃”的悲剧女性给予汇通性的体系化的研究,寻找“始乱终弃”的悲剧主题的表现规律。三、比较文学的新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的文学研究。它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学科建立的本体;它的研究客体是比较视域中存在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它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求体系化的汇通。比较文学的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简明定义比较文学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视野的文学研究。目的在于以新的眼光揭示文学特性和总结文学规律,从而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第三讲比较文学的目标一、走向世界文学的背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1、世界市场比较文学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跨越性的文学研究,这种研究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学自身研究的必然结果。早期的文学研究,都局限在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范围之内。因为那时候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视野狭窄。不可能形成世界眼光和全球眼光。产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国际分工的发展,使世界市场得以最终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共产党宣言》2、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涉及一系列概念。全球化(过程),全球性(结果),全球主义(主张)等是21世纪最流行的概念。全球化是个无主语概念,加主语可有: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等。全球化出现于上一世纪60年代,盛行于21世纪初。全球化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使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交通、通信逐渐实现现代化,特别是二十世纪后期(80年代以后),新的通讯媒介——主要是大众的传播媒介和互联网——令人瞩目的成为推动全球化过程的动力。作为一个历史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却在于其共时性,即一种天涯若比邻和“地球村”的感觉全球化时代,人类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武器装备的发展、恐怖袭击、疫病流行与控制、自然灾害等等问题,牵一而动全身。在全球化格局下,全球意识和综合性思考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文学的发展也出现了全新的情况:各民族文学、各种文学流派之间互相碰撞又互相影响,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历史向我们预示: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已是大势所趋。二、文化全球化问题全球化起源于经济一体化,此后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问题。与比较文学相关的主要关注的是文化全球化的讨论,涉及一些对全球化截然相反的态度:文化全球化----------本土文化文化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文化认同----------文化身份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文化同质-----------文化多元1、文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推动文化全球化与保护本土化(本国传统文化)问题。有人认为全球化几近帝国主义的代名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民主制度的扩张与征服,是从外部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以本土化相抗衡。2、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文化民族主义者呼吁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抵制全球化。任何国家不变的静止的绝对的文化身份认同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无法以新的参照系反观自己。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更需要突破国别和本土文化疆界的束缚,以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问题。切忌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认识模式。如:我——他,主——仆、中心——边缘。比较文学以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使各种文化进行建设性对话。3、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传统价值观中,大众文化是比精英文化低一级的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具有支配和统摄功能。但随着现代主义的出现和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传统文化观中的权威和中心的模式逐渐被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不再有等级关系。出现了“雅俗文化合流”的局面。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与具有深度思考的具有终极关怀诉求的精英文化不同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兴文化。文化全球化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其结果是,传统文化和文学日渐式微,经典文化受到挤压,代之而起的是好莱坞大片、MTV、通俗小说,时尚报刊,网络文学等“快餐文化”。受到挤压精英文化开始向大众文化转移。传统比较文学的研究,仍然聚焦于文学(主要是高雅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细读。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学研究的崛起对传统比较文学的研究模式提出了严竣的挑战。比较文学也应该调整和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学科结构,扩展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才能化解危机,如严家炎对金庸的研究可以说适应了时代的需要。4、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文化同质即文化趋同和一体,跨洲跨国文化共享。文化多元强调差异,是文化的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容易走向文化孤立主义。应该说,全球化即造成文化同质和一体,也有促成文化多元并存之功。若无全球化的普及,各种文化仍然只是自为的存在,很难产生相互了解和沟通。正因为全球化才出现了西方主体之外的“他者”,东方文化才作为一种可与西方相对照的力量出现。文化多元才成为可能。过于狭隘的文化多元主义逐步成为滋生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分离主义的温床。中外文化交流史证明,异质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吸收可使双方受益,尽管这种交流并非完全对等,很多时候是一边倒的。比较文学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三、“和而不同”的主张在文化交流对话中,中国比较文学界认为:未来的世界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是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现的诸文化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和而不同的世界。“和而不同”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与齐侯对话谈到梁丘据“同而不和”。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后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现被用来比喻世界文化、文学建设。我们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化为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将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中国比较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乐黛云在多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都紧密结合中国比较文学实际,具体阐发“和而不同”,完善、确立了中国比较文学的文化策略,这是非常及时的,它的意义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愈显重要。——孟庆枢《和而不同与中国比较文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第一期)“和而不同”作为中华文化的原典话语在当今还有活力,而且赋于现代精神之后,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策略。自然,“和而不同”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文化策略。——孟庆枢《和而不同与中国比较文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第一期)四、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交流1、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由于民族差异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发生碰撞和冲突,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有的学者把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文化冲突,预言这种冲突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文化的冲突。一战期间,德国斯宾格勒(1880——1936)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发表过这类悲观主义论调(每种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以此为出发点,斯宾格勒称,中国是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的,印度是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的,希腊是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的,中东是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的,西方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的。后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文明经受着考验》等著作中,专门研究“文明间的冲突”问题(汤因比指出,历史研究的最小单位应是文明而不是国家,国家大多很短命,而文明则相对稳定)。1993年,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1927-4-18~2008-12-28)发表长文《文明的冲突》,用这种观点解释冷战后的世界局势。他认为,在后冷战时代,暴力冲突不再因为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摩擦,而是世界主要文明之间的文化和宗教差异。他认为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下一次世界大战将是文明之战。(恐怖袭击、巴勒斯坦地区的冲突、当下中东和非洲的动荡说到底是文化的冲突)。2、文化交流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历史证明,一切强制的做法(文化侵略,吞并一统)都是无效的。只有平等互惠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才是正确处理这种冲突的最佳途径。对话。文化交流要求有平等的态度和真诚的对话。为了使对话得以进行,更要求有互相沟通和双方都理解的话语(包括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和2004年印巴“曲棍球外交”)。寻找共同话语是比较文学所长。五、世界文学1、歌德的论断“世界文学”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1827年1月31日,歌德与他的朋友兼秘书爱克曼进行了一次谈话(记录在《歌德谈话录》里),话题从歌德正阅读的一部中国传奇(注称是《好逑传》)歌德说:““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诗随时随地由成百上千的人创作出来。……“不过说句实在话,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歌德谈话录—歌德强调,任何单一民族的文学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类应该把世界各民族文学视为我们的共同的财富,而不是另类(与我们相隔膜的文学)。这种世界文学的局面是我们期待的理想文学。“在歌德论及世界文学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字能让我们发现他是帝国主义有意无意的代言人。恰恰相反,他赞扬世界文学,就不言自明地谴责了德国的民族主义,因此也谴责了一切民族主义”。——艾田伯《是否应修正世界文学的概念》2、马克思恩格斯论断二十一年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再次提到世界文学:“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家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住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生产世界性来比精神生产的世界化。物质产品除满足本国消费外,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那么一些精神产品(文学)除供本国消费外,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于是这些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带着自己特别的音色加入世界性的文学交响大乐团。各民族的文学是否具有世界性,要经过世界精神产品市场来检验,认同,享用。(不同时代会程度不同的修改原来的认识,或重新评价世界文学)3、对“世界文学”的解释。a、韦勒克的解释“‘世界文学’是从歌德的Weltliteratur翻译过来的,也许有些不必要的夸大其辞,它意味着应该研究从新西兰到冰岛的全部五大洲文学。其实歌德并没有这个意思。歌德用‘世界文学’来指称所有的文学将合为一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种要把所有的文学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伟大的综合体的理想,每一个民族在这个世界性的音乐会上将演奏着自己的旋律。(紧接下页)¡°但是歌德自己注意到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理想,也注意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愿意放弃它的个性。今天我们甚至可能距离这样一种融合的状态更加遥远,并且我们会声称我们不希望民族文学的多样性消失。(紧接下页)“‘世界文学’也经常被用于第三种意思,它可以意指种种经典著作的伟大宝库。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歌德,他们誉满全球,流芳千古。因此‘世界文学’即成‘名著’的同义词,也成为一种文学作品的同义词。这种文学作品选在批评和教学方面有着它的公认性。“但这些‘名著’和‘文学作品选’几乎不能够满足这样的学者,如果他准备了解整个山脉,或者不做这个比喻,他要了解全部的历史和变化,他就不能够把自已局限于这些高大山峰。”——韦勒克《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韦勒克对世界文学作了三种猜测,他并未特别肯定哪一种解释。b、纪延的解释美国学者克劳迪奥·纪延在《世界文学》一文中对世界文学作了四个层面的解释:第一、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在宏观的意义上客观地,综合的总体指称五大洲文学,在这个层面上,文学本身就是世界的。第二、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被缩小专指欧洲文学,这个概念在欧洲比较文学界被广泛使用。他们在一种强势文化的傲慢中把欧洲西方的文学称之为世界文学。第三、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指称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的大师级作家之作品(这一点与韦勒克所说的第三种解释相同,笔者注),世界声誉的获得,通常需要时间,所以一般很难包括当代文学。第四、世界文学指称把各民族、各种语言、各个国家及各种文化背景区域下的文学统一起来,整合为一个全人类伟大的文学综合体,并且在这一层面的世界文学概念上充满了和平,没有主流文学及二三流文学之分。C、大卫·达姆罗什的解释2002-2003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大卫·达姆罗什2003年出版《什么是世界文学》,书中认为:第一、世界文学是一种流通模式;第二、世界文学是从翻译中获益的作品;第三、世界文学是一种阅读模式,一种跨越时空与世界交流的方式。¡ª¡ª李滟波《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新解¡ª¡ª评介大卫¡¤达姆罗什新著<什么是世界文学>》载2005年第4期《中国比较文学》第三点解释使我想起沈从文的两段话:30年代中期,他就颇为自信地写道:“……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从文家书·湘行书简》1961年又写道:文学艺术可¡°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抽象的抒情》D、我的世界文学观世界文学是全世界广泛认同,欣赏的文学。世界文学是人类的共同话题,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媒介和途径。世界文学绝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和提高而不断扬弃和发现。世界文学是近在咫尺的现象,又是文本、作者和读者互动合成的没有终点的过程。4、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已是大势所趋,民族文学所占世界文学的份额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价值和成就的标尺。要了解世界文学市场。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具有广阔视野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正是这种具有广阔视野的文学研究。可以说,比较文学是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通途和桥梁,是一种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新型的文学研究。六、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一样是比较文学领域几个重要概念。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英语均为nationalliterature)译为汉语应区别使用。民族文学以民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它带有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同质性和原生性。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单一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曾存在,当今世界罕见)、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多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大于民族文学。同一民族分属不同国家(蒙古族、朝鲜族、以色列)时,国别文学小于民族文学。建国以来国内出版物有关比较文学翻译方面的材料几乎都把“nationalliterature”译为国别文学。现在主张加以区别地待。2、总体文学(generalliterature)一般认为,总体文学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同时使用。总体文学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总体文学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凡同时地属于许多国文学的文学性事实,均属于总体文学的领域之中。——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总体文学》梵·第根又解释道:“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是与国别文学(各本国文学、民族文学)以及比较文学有别的。这是关于文学本身的美学上的或心理学上的研究,和文学之史的发展是无关的。‘总体’文学史也不就是‘世界’文学史。它只要站在一个相当宽大的国际的观点上,便可以研究最短的时期中的最有限制的命题。这是空间的伸展,又可以说是地理上的扩张——这是它的特点”。根据梵第根的解释,总体文学研究的客体是发生在一段历史短期的横断面上限于一种命题的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的共同文学现象。有时是一种国际的影响:卢梭主义、拜伦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紧接下页)有时是一种更广泛的思想,情感或艺术潮流: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有时是一种艺术或风格的共有形式:十四行诗体、古典主义悲剧为等等。梵第根强调的是共时性,而不强调历时性。总体文学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总体文学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梵第根之后,美国学者韦勒克就总体文学这个概念内涵给予补充,韦勒克持这种观点)“总体文学这个术语更可取,但它也有一些缺点。总体文学原来被用于意指诗学或文学理论原则。在近几十年里,保罗·梵·第根曾试图把这个术语形成一个与比较文学相参照的特殊概念,根据他的理论,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总体文学’研究超越民族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和文学风尚”。——韦勒克《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按韦勒克意见,总体文学在概念的内涵上接近于诗学。总体文学定义:“总体文学研究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现象。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现象,随着空间上的伸展,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共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3、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世界文学的关系比较文学也是研究总体文学的途径。正如钱钟书所说:“比较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及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钱钟书谈比较文学》见《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第92页)。比较文学(分析)——总体文学(总结)——世界文学(理想)手段与目标的关系4、艾田伯关于总体文学工作者的特点的论述艾田伯:“总体文学工作者的缺点经常被别人抓住。请看杜梅齐尔:在他开始其职业生涯的时候,某人就曾因拉丁文的细节问题与他纠缠不清。后来,一个精通斯拉夫文的人指责他弄错了一个意思;一个阿拉伯通对这个或那个问题表示反对;一个汉学家对另一处的文字表示不满。杜梅齐尔“每次他使用已经掌握的语言时,总会招致批评。尽管如此,甚至当他承认别人就一个细节问题持保留意见是有根有据的时候,他的著作(博士论文《长生宴》)依然站得住脚:新颖别致,鸿篇巨制,经久不衰,鼓舞人心。”“总体文学研究者都应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但他们应该经常与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专家们保持联系,或一道工作。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服从专家的意见。因为,专家可能看不到,或不可能看到,唯独总体文学研究者,从其业务眼光观察,才能发现的东西。在他的作品中发现几个瑕疵,那又算得了什么!“在《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一书出版两个世纪之后,尽管我们研究时知道它错误连篇,我们仍然阅读它,且收益颇多。因为,这是对法的第一个总体看法,它将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产生久远的影响。我们之中第一个完成《论文学的精神》的人,我向他保证,他也会有同样的好运。”¡ª¡ª艾田伯《为何以及如何培养世界文学研究者》,载《比较文学之道》 第四讲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方法论
一、比较文学的对象·我们在比较文学新定义提到“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是比较领域中存在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研究客体即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须具有三个要求:跨越性要求,文学性要求,可比性要求。“可比性”指那些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可比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也一样,各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总是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可比性有些是显形的(亲缘关系)有些则是隐形的(类同关系,学科交叉关系)隐形关系不可能用考据实证的方法来认识,但可以“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文学现象的可比性就显现出来。 如阿Q与堂·吉诃德表面无法相比,但从内在精神(精神胜利法)来看,就可发现它们的可比性。《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享利四世》)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当人们把非主要人物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作一个专题来研究的时候,这两个形象就显出了它的独特的比较研究价值。杨瑞仁《老船夫的俄狄浦斯追求》开头语沈从文《边城》里的老船夫和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就时代来说,两个文学人物相隔二千多年,就地域来说,一个属古代希腊,一个属现代中国;就社会身份地位来说,一个是国王、有作为的希腊英雄,一个是撑渡船的老船夫,无所作为的中国乡野“愚夫俗子”;就作品体裁来说,一部是戏剧,一部是小说。但我们如果把问题放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似乎也有一些可比性。譬如,在悲剧行动方面,在悲剧效果方面,在悲剧类型和命运观方面,在悲剧的色彩的处理方法方面,在《边城》和《俄狄浦斯王》两部作品主题、审美功用和艺术技巧方面等等。我们可以借重《俄狄浦斯王》来诠释一下《边城》的悲剧因素和相关问题。《老船夫的俄狄浦斯追求》摘要:文章在广义的悲剧层面将《俄狄浦斯王》与《边城》的“悲剧行动”和相关因素进行系列的比较研究。文章认为,从反抗命运和人物的追求适得其反两点来看,老船夫与俄狄浦斯的悲剧行动非常相似,这说明《边城》具备了悲剧的基本要素,《边城》的“悲剧说”是有根据的。相关方面我们主要认识到:《俄狄浦斯王》悲剧人物的行动或情节紧凑、激烈,《边城》悲剧人物的行动或情节则委婉平缓,曲尽其意;《边城》不如《俄狄浦斯王》那样能引起巨大的恐惧、强烈的怜悯,产生的是轻微的恐惧、悠长的怜悯;俄狄浦斯属于“灭亡于英雄的特别悲剧者”,老船夫则属于“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俄狄浦斯王》和《边城》即是善的悲剧,亦是命运的悲剧,“宿命”意识渗透在两部作品中;《俄狄浦斯王》悲剧处理,浓墨重彩,悲伤惨烈,《边城》的悲剧采用的是低调陈述法,似有似无;《边城》与《俄狄浦斯王》都表现了对命运的矛盾态度——既相信命运和命运的威力,又强调人的坚强毅力和积极的行动。文章在某些方面从深层次上证明:古今东西方的诗人和作家对命运与人为的矛盾思考依然在延续。¡ª¡ª《老船夫的俄狄浦斯追求》摘要可比性不等于相似点,相似是表面的,可比性是内在的。但相似点往往是研究的切入口。一方面,相似的两国文学或作品,既有影响联系造成的,也有不属于影响联系的,这后一种情况就属于平行研究的范围。另一方面,存在影响联系的两国文学或作品,除相似外也有不相似甚至相异的情况,即所谓“反其道而用之”。如鼓吹超人学说、权利意志和重新估价一切的尼采,他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影响,却是以鲁迅、陈独秀、茅盾等人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内容而体现在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学运动中的。有人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概括为如下四点:1、同源性(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2、变异性(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3、类同性(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4、异质性与互补性(新总体文学:异质性对比和文化寻根,跨文明互补和融会)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相似上。要注意汇通和系统化的研究。任何的比较研究都是就事物的某些方面来进行的。不可能是它们的全部。比较文学的对象,不能离开跨越性、文学性、可比性三个基本要求。也可以说,跨越性、文学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二、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见附表)媒介◆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1、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二)变异研究(重视“异”)1、译介学(误读)2、形象学(“他者”)3、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1、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 3、文学与社会科学 4、文学与自然科学先看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刻划出“经过路线”。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分出了三种不同的学问。1)、流传学(¡°誉舆学¡±)即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由于这种研究必须找到接受者,并证明上述种种联系的事实和落脚点,所以,其研究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文学影响的表现复杂多样,有一个民族文学对另一个民族文学的整体性影响,也有个别作家、个别作品对他民族的个别作家的个体性的影响;有思想内容,题材主题方面的影响,也有艺术技巧,创作风格方面的影响;还有形象、意象、文体各种各样的影响。2)、渊源学。这是从接受者(本国的或他国的)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文学作品的这些因素的溯源有的来自口传,有的来自书面,有的来自印象(听觉或视觉的)有的是直线式的单体的联系,有的是群体式的圆形(复合)的联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研究者必须做精细的考证工作,一点一滴地找到事实根据。例如:在我国普遍流传引用的故事“皇帝的新衣”,总以为是来源于欧洲著名的《安徒生童话集》。但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他的《译余偶拾》中,却对此作了新的考证,他发现,在梁代(510-589)《高僧传》的鸠摩罗什传记中,就已经记有这类故事了。鸠摩罗什的老师在讲佛经教义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织,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日;‘此是细缕。’狂人日;‘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在这里,不是国王而是狂人,也没有狂人光着身子招摇过市的描写等,但最基本的讽刺情节已成型。因此,杨宪益认为这类讽刺故事恐怕源自印度,并“至晚在西元六世纪初年已传入中国了”。季羡林教授的《印度文学在中国》,就是对源头在外国所作的渊源学研究论文。论文按照中国文学发展的纵向时代顺序,分先秦、三国、六朝、唐代、元明、现当代等几个阶段,一一考证了中国文学中来自印度的神话、寓言、故事、内容、文体、观念,直至词汇等各种渊源所在:他举例说,先秦时代,屈原在《天问》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阙利惟何,而顾菟在腹”,即月亮里有只兔子的说法,季羡林认为,“可能是从印度传来的寓言和神话”。因印度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吠陀》就有月兔神话。他又举例说,三国时,由于佛教传入中国,“于是印度各种类型的故事就大量传入中国”。《三国志》中的《魏书·邓哀王冲传》,即有用船称象的体重的故事(曹冲196----208),尽管“已经写入正史”。“但是它仍然不是国货,它的故乡是印度”。因为北魏时已翻译过来了印度的《杂宝藏经》,其中的一个故事,就记载了称出大象体重的做法:先将大象牵到船上,画出船的吃水线后,再换上石头,使船沉到同一吃水线,再一一称出石头的重量,最终称出了大象的体重。据资料记载,东周燕昭王(----前237)有用浮舟称猪的传说。明代《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同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奴曼有“渊源关系”。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说明受惠于印度文学之深与广。杨周翰教授的《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一文,则从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作品出发,对他如何接受东来的中国影响的渊源作了考证。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总共只有三行诗,即诗人把撒旦比作一只雕,从喜玛拉雅山飞下,想飞向印度去猎取食物;“途中,它降落在塞利卡那,那是一片荒原,那里的中国人推着轻便的竹车,靠帆和风力前进。”诗中的“塞利卡那”,即丝绸之国的意思。论文先从文字记载上进行考证,指出欧洲人最早记载中国加帆车的是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风物史》(出版于1585年)。1588年,英国人帕克再将此书译成英文,文中就写道;“中国人最善于发明,他们有各种张帆而行的车辆……从中国进口的布匹和陶器上,绘着这种车,足见这种图象是有实际根据的。”论文还考证了在弥尔顿之前,欧洲的一些数学家和工程师们(如比利时人斯特文等)一再“仿造”中国的加帆车的史实,来证明“这种从中国来的刺激”,“在欧洲即使不是家喻户晓,也是广为人知了”。这篇论文就考证影响渊源最显功底也是最为关键的则是,他证明斯特文仿制加帆车是受到我国明代朱载堉(朱载堉1536—1611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音乐家,科学家)的启发,这是明代西方来的冒险家与传教士带回欧洲去的。尤其是十六七世纪在欧洲相当流行的黑林写的《小宇宙志》,使弥尔顿得此知识,因为这部书中写有“中国地势平坦,货车和车乘张帆而行”。而弥尔顿诗中的“地名多采用此书的拼法”,证明了弥尔顿接受影响的具体环节。通过这样的由欧洲到中国,再从中国到欧洲的影响史料相衔接的梳理考证,就把弥尔顿诗作中所受中国影响的渊源及其路线的“事实联系”,给予了十分有力与清晰的论述。通过这样的由欧洲到中国,再从中国到欧洲的影响史料相衔接的梳理考证,就把弥尔顿诗作中所受中国影响的渊源及其路线的“事实联系”,给予了十分有力与清晰的论述。论文还不仅仅停留在渊源考证这一点上,它还深入探讨了作家接受影响对其创作的巨大作用。论文认为,弥尔顿及其同时代的作家们,“他们追求知识都是为满足各自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他们的“学识从根本上说是提高思想境界的一种手段”,也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具体体现”。可见,对“加帆车”这一小小的细节之渊源学研究,不仅在外国材料中考证,还要在中国材料中考证。更要在中外影响的交叉处(即“相撞接触点”)考证求实;不仅要动用文学之外的科技史、地图、地理游记、戏剧、博物志乃至古代外文文体印刷知识等众多方面的学问,以求证落实影响的渊源及其脉络,而且还要联系时代深入探究作家接受影响的“大脑”,及其与创作的关系,才能获得有学术创见的新认识和新贡献的。3)、媒介学。这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放送者对接受者产生影响,其间必须有传递者,也就是媒介。媒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传播的方法有翻译、评介、改编、借用、模仿、演出等。传播的途径都有文字交流,人员往来,各种聚会等。传统的媒介学研究把媒介分为个人、环境、文字材料等三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材料,因此,比较学者对它格外重视而加以重点研究,以致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译介学”。(二)、变异研究在文学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确定的实证性影响因素之外,在文化过滤、译介、接受等作用下,还有许多美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文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被传播和接受的文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发生了变异。(1)译介学“译介”即“翻译,介绍”之意。译介学由中国学者提出,以谢天振的研究最为系统,1999年出版《译介学》专著。翻译讲究信、达、雅。信指可靠,达指通畅,雅指中正、典雅。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朱生豪: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梁实秋: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卞之琳: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许国璋:是生,是死,这是问题。
王佐良: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方平: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难题啊。译介学“关注的是译语文化对文学译介的操纵,以及由此建构起文学、文化关系。它要求译本的对比研究,译本的删改、增添、有意误译等现象的研究,都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译文分析层面,而要深入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揭示译语文化系统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经济因素等对文学翻译的操纵和影响,并由此切入某个时期的文学、文化关系的分析,探讨翻译文学的文学、文化功能及其意义。”译介学研究的重要现象是“误读”。在文学交流和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误读”是经常发生的现象,过去一般对它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不正确地对待了外来的文本,但是,接受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一部作品在本国和在外国的被接受的状况就会显出差别。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和自己的需要去解读外来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文学交流过程中,除了不应有的误解之外,一般来讲,误读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时甚至有意为之。误读往往对文化发展起推动作用。所以误读应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翻译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着“两次翻译”和“三种误读”。两次翻译。第一次是从原文到原文的理解,即“意译”;第二次是从原文到译文的操作,即“文译”。如“意译”。在宗教问题上,国内的译者往往很难真正深刻地理解基督教义中的原罪意识、忏悔意识等等。三种误读:一是译者对原文的误读,即阐释性误读二是译文对原文的误读,即创造性误读三是读者对译文的误读,即延伸性误读。阐释性误读主要是在意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等原因造成的,这种误读是不可避免但又必须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创造性误读是在文译过程因为语言文字的转换而产生的,是整个文学翻译过程中误读最为关键的环节。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字之间,没有任何一对词汇之间能够划等号,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如中国的天干地支,很难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延伸性误读是文学翻译的价值实现,其主体是阅读译文的读者。(2)形象学研究一个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3)接受学比较文学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三)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平行研究摆脱了“事实联系”和限制,扩大了比较文学研究视野。平行研究不仅注意到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似和相同,也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异。这些相同和相异,通过异同比较来发掘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文学的共同规律以及它们各自的民族特性。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平行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即研究同一主题的国际流变。主题也和题材、情节、人物、母题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主题学研究也包括题材、情节、人物、母题等的比较研究。2)、文类学。这是指对于文学种类,文学体裁的比较研究。在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文体,自然地沿着韵文、散文、戏剧等类型的方向演变,同时又表现不同的民族特征,演化出种种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文类学比较研究各民族的文类学理论与方法,各民族的文学体裁,文学种类及其形成原因等课题。3)、比较诗学这里的诗学指一般文学理论,比较诗学就是对各民族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文学理论,无论是概念、原则、还是思路、方法等都各不相同。但是,人心、文心的相通,又使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东西。研究它们的同和异,对于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历史类型学主要是前苏联学者倡导的。前苏联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文学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例如,中世纪西方民族的文学体裁就具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是民间英雄史诗,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是骑士抒情诗和诗体骑士小说,中世纪城市文学的体裁则是诙谐的短篇故事诗。(五)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阐发。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解,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六)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虽然涉及广泛的领域,然而,仍然以文学为中心,目的是为进一步揭示文学的特性与功能。三、比较文学方法论研究方法的学问叫方法论。比较文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影响研究重实证法(文献考据法)。平行研究重审美批评的方法(分析综合法)。两者都可用描述解释等方法。两者常结合在一起称综合的方法其他方法还有:阐发法。也是一种研究类型异同比较法。即是方法,也是一种文学观念,既求同,也辨异,进而探寻深层规律。文化模子寻根法(“寻根法”)。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在异同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化模子寻根法”。(《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运用》1974年)他说:“文化交流不是以一种既定的形态去征服另一个文化形态,而是在互相尊重的态度下,对双方本身作寻根的了解”。他提出不同的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思和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我们不应用一个既定的文学“模子”硬套到另一方文学之上,而必须对两个“模子”同时寻根探源,才可了解两者的面貌,(如西方妇女的疯狂报复和中国妇女的宽容、忍让美德)对话法主要在文学理论领域中围绕着人类在文学领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如意识形态的差异)通过对话,将有可能熔铸一批新概念,新范畴和新命题(“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中东”“和平发展”话语的提出)。乐黛云认为:要使对话能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目前第三世界必须掌握发达世界认同的话语,但那只是西方的独白,要实现东西方对话,必须寻求一种双方都能接受而又能互相解读的话语,以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讨论。第五讲比较文学学派与潮流一、比较文学的诞生比较研究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文学领域内的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研究自古存在,最早可追溯的古罗马。那时的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罗马作家与希腊文学之间的传承关系。中世纪以后,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文字(拉丁文)使欧洲各国的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人们也开始产生整体观念。但丁《论俗语》一文,已经表现出一种全欧眼光。他按语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为北南东三个部分,并加以对照比较。从文艺复兴开始,在欧洲连续出现了一系列全欧性文学思潮和思想文化运动,各国之间的文学关系越来越密切,欧洲文学的整体观念也逐渐明确,这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历史上最早使用比较文学概念的是两个不出名的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在1816年就开始使用这个概念,法文:LittératureComparée1825年他们编了一本《比较文学教程》(法文《CoursdeLittératureComparée》)这是一本各国文学作品的选集,并未进行任何的研究,但展现了一个文学的超级市场。编者是具有比较文学意识的。在比较文学史上,比较文学一词的概念得以认定。1829年,维尔曼在巴黎开设命题为《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概念,维尔曼使用的比较文学的概念,被认定为萌芽的学科概念。作为比较文学学科诞生有如下标志: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校课堂。1870年,俄国学者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之后,1871年意大利的桑克蒂斯,美国的查理·谢克福德开设比较文学讲座1892年,法国的戴克斯特开设比较文学讲座。2、比较文学报刊杂志的出现。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由多种语言写成,介绍或提及欧洲各主要国家及欧洲以外的各种文学。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了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了《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报刊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有重要意义。3、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1886英国的波斯奈特(1855—1927)出版了第一部比较文学的理论专著《比较文学》,阐释比较文学原理。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1895,法国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戴克斯特(1865—1900)的《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1895年,贝兹(1861—1903)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紧接着出版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这是第一本比较文学的工具书。在这之前,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潮》(1872-1890)。80~90年代,比较文学在欧洲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但这一新兴学科还没得到普遍的支持,时常受到误解,受到冷落。只是在法国,才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在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法国成了中心,并形成法国学派,即影响研究。二、法国学派法国学派的正式形成约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派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早期的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布吕纳季耶)是一位文学史家,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文学史研究.后继者戴克斯特(1865—1900,35岁)和贝兹(贝茨)(1861—1903,42岁)都是布吕纳介的学生。戴克斯特出版有《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贝兹出版有《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目录初稿》。戴克斯特去世之后,法国比较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尔登斯贝格(1871—1956),他是戴克斯特的学生。是法国学派的领袖人物。他的贡献主要有:1、多处任教。他曾在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斯特堡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1910——1919)。2、创办研究所。他在法国巴黎大学创立比较文学研究所(1930)。3、创办杂志。他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1921)。4、主持出版比较文学丛书。5、他还把贝兹的目录扩编成6000条,1950年出版。6、学术成果丰硕:巴尔登斯贝格着重研究法国文学中的外国影响,主要著作有《歌德在法国》(1924)、《文学史研究》(三卷1907,1910、1929)、《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1925)、《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1927)等。巴尔登斯贝格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力图用具体可靠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巴尔登斯贝格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深深影响了当时法国的学术界,法国比较文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特点。但巴尔登斯贝格关于比较文学理论问题的观点较为零散。第一个系统阐释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梵第根(1871—1949)被称为比较文学之父和比较文学泰斗。1931年,他出版了《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这本书在很长时期中被认为是比较文学唯一的入门书。继承和发展了梵·第根理论的是卡雷和基亚。卡雷是巴尔登斯贝格的学生。巴尔登斯贝格1936年去美国后,卡雷接任巴黎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一职。1951年,他的学生基亚《比较文学》一书出版,他写了一篇纲领性的序言,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它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则明确了法国学派的定义和影响研究的关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此论断成为比较文学又一经典定义。法国学派传承关系表: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如下四点:1、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2、崇尚实证,重视依据。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局限于文学范围内的研究,局限于欧洲各民族文学的研究。三、美国学派1、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会议。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1903—)首先发难,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言辞颇为尖锐的批评。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上:1)、他批评了法国学者影响研究的狭隘性。他说,比较文学的兴起是为了反对孤立地研究国别文学史,但是法国学者把“早已陈腐的19世纪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论强加于比较文学,限定比较文学只注意作品本身外在的东西,只研究来源和影响,原因和结果,使比较文学缩小成研究文学的¡°外贸¡±,成了仅仅研究外国来源和作者声誉的材料。2)他批评了法国学者实证主义的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除了说明某个作家知道和阅读了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他还指出法国学者把一种本意为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学研究变成了一种记文化账,这就陷入民族主义和文化扩张主义的泥潭。3)他不赞成梵·第根把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分开,把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即是文学作品,那就不能无视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和品质。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韦勒克呼吁,比较文学面临危机,必须对它的方向彻底加以调整。韦勒克的发言震惊了西方比较文学界,引起法美两国持续十年的争论。2、美国学派产生的背景。韦勒克的观点震聋发馈,他的理论不是偶然的,而有它产生的土壤和背景。1)学术背景美国比较文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那时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纷纷建立比较文学系创办比较文学杂志,一时形成热潮。194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的克里斯蒂发起,在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中成立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同年,他又创办《比较文学通讯》,引起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重视。二战之后,美国比较文学发展迅猛。1949年《比较文学》杂志在俄勒岗大学创办。1950年,佛里德里奇(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与巴尔登斯贝格合编的比较文学书目出版。1952年《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年鉴问世。与此同时,各大学相继成立比较文学专业和比较文学系。1960年,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在这过程中,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成为美国比较文学的重镇。韦勒克、马隆、列文、雷马克、维斯坦因等主要学者都集中到这两所学校。2、人文背景1)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的各种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新文化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的成就已不在英、法等欧洲国家之下,在此情况下,美国比较文学者主张打破只强调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开展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以改变自己学术上的被动地位。。2)3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并逐步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新批评”思潮,对美国比较文学产生了绝大影响.新批评反对19世纪的传统,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独立价值,主张对文本进行细读和审美评价,美国的一些重要理论家,批评家(如韦勒克)都是这一派的人物。3、雷马克的贡献教堂山会议之后,美国学者在与法国学者论战的同时,更致力于理论建树,更明确地、系统地阐明自己的比较文学观,这方面,雷马克的著述最为重要。雷马克是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着重研究法德文学关系(《歌德在法国》《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德国》等)。1962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出版,其中有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雷马克4、其他学者的贡献哈瑞·列文(HarryLeuin1912—)曾任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和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在美、法两派的论争中,他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1972年出版《比较的基点》,集中代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这一切争论本是为了超越民族主义,所以它¡°远不是沿着民族界限发生的美、法冲突,而是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的方法论之争¡ª唯其如此,它正体现了发展¡±。列文提出文化上的相对主义,更表现了一种开放的思想和宽容和态度。他坚持民族文学无优劣论;越是关系疏远的民族文学越值得研究,因为若是在这样的二者之间能找到共同的东西,便更能说明问题。他说,“如果我们了解的日本能乐与希腊悲剧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便可以对种种有机的过程进行归纳概括了。”能乐列文对比较文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建树是“主题学研究”。他首先提出了“主题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监控安装方案
- 枣庄医用钢制门施工方案
- 生态场地修复矿山施工方案
- 2025年沪科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碳投资碳资产管理办法
- 直流稳压12v课程设计
- 驾校教练员聘用协议书
- 校园设施使用规范
- 装修工程法人质量承诺书
- 影视器材租赁合同自行保养手册
- 2024年居间服务合同:律师事务所合作与业务推广
- 大型活动音响设备保养方案
- 酒店客房打扫培训
- 安全生产专(兼)职管理人员职责
- 公检法联席会议制度
- 成都大学《Python数据分析》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保险理赔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第10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护理安全警示教育-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