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课件_第1页
文化社会学课件_第2页
文化社会学课件_第3页
文化社会学课件_第4页
文化社会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社会学ppt课件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文化社会学ppt课件文化社会学ppt课件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文化社会学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文化何为?第二章文化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四章文化系统第五章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第六章文化传播与变迁第七章文化控制与社会化第八章文化现代化与全球化第九章社会学视阈中的文化研究文化社会学ppt课件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文化社会学p1文化社会学课件2文化社会学课件3文化社会学课件4文化社会学课件5“文化”的概念如此纷繁复杂,但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观念、文化现象不仅烙在人们的头脑里,而且也弥漫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完全是“居住在文化空间里”。文化之于你我,它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存。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总体映射。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影响或此消彼长,使得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总是纠缠不清、缠绵悱恻,文化张力的民族性最终也就显露无遗。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民族交往的增多,涓涓细流的区域民族文化最终汇融于全球共享的知识海洋。“文化”的概念如此纷繁复杂,但是,这种“6二、文化的社会学解释

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学、人类学家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日益关注,文化的解释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表述了“文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该概念忽略了物质层面的相关内容,后来不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都它作了修正,或重新定义“文化”。

思考:文化与社会学的什么概念或议题相关?二、文化的社会学解释19世纪以来,随着社7三、文化的面相与类型文化纷繁复杂,无所不包,而且浑然一体。只有对它进行分类,方能明了。(一)“二元”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三元”文化:物质、精神、行为文化(三)“四元”文化:1.泰勒: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社会组织2.李亦园: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3.司马云杰:智能、物质、规范、精神三、文化的面相与类型文化纷繁复杂,无所不8四、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结构1.作为象征符号本身的文化结构:2.作为象征意义的文化结构:(1)意义处于结构的内核,象征符号处于结构外围圈层。(2)意义与象征同时建构着文化的圈层结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由表及里的文化结构由里及表的文化结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意义因象征符号(实物、动作或仪式等)存在而存在,并通过象征符号体系而得以诠释。象征符号则因具有意义而存在。符号与意义互为文化结构的表里。四、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9(二)文化的功能1.社会标签2.社会的粘合剂3.民族(族群)的稳定剂4.族际交往的“双刃剑”5.国家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二)文化的功能10五、文化、人化与文明(一)文化其实是“人化”(二)文化不同于文明1.文化是文明的基础和先导2.文明是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升华3.文化流动性强,文明则相对静止4.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普同性,文明则主要表现为普同性(三)文化与文明的共性: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五、文化、人化与文明(一)文化其实是“人化”11第二章文化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古典文化社会学二、文化社会学学科的确立三、西方现代文化社会学四、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五、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化社会学第二章文化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古典文化社会学12一、西方古典文化社会学(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1.欧洲17世纪的工业革命变动了西方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18世纪的启蒙思潮的影响,以及19世纪实证哲学和进化论的影响,促进了古典文化社会学的产生。2.15~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包括文化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一、西方古典文化社会学(一)产生的时代背景13(二)古典文化社会学的杰出先驱人物1.法国孔多塞《人类进化史图解》2.英国弗格森《市民社会史》、《道德与政治科学原理》3.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首位提出建立社会学的理论家4.英国斯宾塞——把社会学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社会有机论的最高理论家,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原理》等5.英国麦克伦南《原始婚姻》6.瑞士巴霍芬《母权论》7.英国拉伯克《文明的起源》8.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人类原始历史的研究》9.德国巴斯蒂安《人在历史中》、《古代美洲的文明》(二)古典文化社会学的杰出先驱人物14(三)古典文化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流派1.文化地理学派——德国拉策尔《人类地理学》、《非洲的弓》、《土地与生活》等,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巴克尔《英国文明史》等。

2.文化心理学派——美国沃德《动态社会学》、《文明的心理因素》等,美国吉丁斯《社会学原理》、《社会化理论》等,芬兰希尔恩《艺术起源》等。

3.文化人种论——法国戈比诺、德国奥托·安蒙、英国张伯伦等4.文化单线进化论——从拉马克到达尔文,从达尔文到海克尔和摩尔根(三)古典文化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流派15二、文化社会学学科的确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学

由于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和斯宾塞进化论的社会学企图以单一直线的进化公式概括一切社会现象,但它解释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所存在的畸形关系、变态心理、无端争吵和骚乱突起等社会乱象,因此,西方兴起了一股反实证主义—进化论的社会思潮,使西方社会学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

伴随者西方社会学从古典综合社会学研究走向经验研究或应用研究,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便逐步独立出来。二、文化社会学学科的确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16

(二)文化社会学学科的确立

由于西方各国社会学家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不同,他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把握和界定不同,因此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社会学含义:一是作为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二是作为对文化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

1.德国文化社会学是新的综合社会学,它把文化视为主要研究对象;美国文化社会学强调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对文化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2.法国文化社会学主要体现在爱弥尔·涂尔干的著作中,他的《社会学方法论》把文化看作社会事实。

3.英国文化社会学主要表现在马凌诺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著作中,分别以《文化论》和《社会人类学》为代表。(二)文化社会学学科的确立17

自文化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以来,西方一些文化社会学理论流派也先后影响和传入我国。例如,20世纪前期影响我国的文化社会学流派主要有:

(1)受美国文化社会学思想影响的孙本文《社会学上的文化论》(1927)、《文化与社会》(1928)、《社会的文化基础》(1929)等。

(2)受德国文化社会学影响的朱谦之《文化哲学》(1935)等。

(3)受德美等国文化社会学影响的梁漱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2)等。

(4)受英国功能学派影响的费孝通《生育制度》(1947)自文化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以来,西方一18三、西方现代文化社会学(一)文化社会学的现代性从20世纪初期到七八十年代,是西方文化社会学新的“综合”发展时期。20世纪前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重新思考和解读,西方社会学方法论的分歧和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危机,促进了西方文化社会学的现代转型,而20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科技发展不仅影响到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涉及到科学与人的关系问题,导致了西方现代文化社会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研究取向。三、西方现代文化社会学(一)文化社会学的现代性19(二)现代西方文化社会学的主要特征

1.由综合社会学时期的“宏观文化史”建构转向个人和心理研究(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2)萨皮尔、本尼迪克特、林顿等人为代表的文化族体心理学派(3)库利、托马斯、莫里斯等为代表的符号互动理论(4)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等为代表的存在主义(5)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等(二)现代西方文化社会学的主要特征202.多线进化论兴起:美国斯图尔德《文化变迁论》、默多克《社会结构》等3.回归新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结构主义4.加强了对“后工业社会”文化、文明的适应性研究5.理论方法上越来越倾向于整体性综合研究2.多线进化论兴起:美国斯图尔德《文化变迁论》、默多克《社会21四、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的文化社会学思想1.《资本论》——商业资本社会与文化研究的典范之作2.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的第一部提纲和著作四、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223.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的思想表现

(1)从复杂的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2)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理论,有助于认识人类历史上各种复杂的文化历史现象,具有反庸俗唯物论的积极意义。

(3)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和补充,并使之深入到原始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4)马克思关于各民族社会、文化发展多样统一性的观点,是对历史哲学的一种新认识。3.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的思想表现234.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拉法格的《宗教和资本》、《财产及其起源》、《思想起源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等(2)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论一元史观的发展》等(3)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等4.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4五、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一)文化社会学界定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学性质与功能的一门学科。(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类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三)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材第16-17页)(四)文化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略)(五)文化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略)五、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一)文化社会学界定25第三章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文化的起源二、文化的发展第三章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文化的起源26一、文化的起源(一)文化起源诸说

1.中国古人的文化起源的观念与祖先崇拜有关——文化起源“圣人说”

2.西方文化起源论(1)中世纪以前的“神创论”(2)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起源学说①启蒙思潮影响下的文化地理决定论、古典文化进化论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起源论争(进化论、传播论、功能论、心理论等等)

思考:中西方文化起源有何共性和差异?一、文化的起源(一)文化起源诸说27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起源学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劳动创造了人自身,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一般认为,人类文化起源于劳动工具的创造。人类从他能够使用自己创造的劳动工具那一刻开始,就拥有了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现代考古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在距今300万年前后的更新世便开始制造劳动工具,从而也就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创造始于为了征服自然的工具制造(物质文化),进而发展到语言、思维、观念等方面,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形成较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逐步形成。(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起源学说28(三)人类文化起源的主要特点

1.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它起源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3.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人类又被文化所创造。4.人类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文化的表征则具有多样性。

5.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起源,同一文化起源可能同步,却不同时。(三)人类文化起源的主要特点29二、文化的发展(一)文化积累1.代际传承与遗失2.族际传播与吸纳3.文化积累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且其速度成正比

(二)文化突变1.文化渐变是量变,文化突变是质变2.文化突变的重要前提是文化接触,重要途径是接触后的各种文化进行生产和再生产二、文化的发展(一)文化积累30(三)文化悖论

1.文化在其生产和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自我相关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即文化悖论2.文化悖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

3.不断排除文化悖论,才能一步一步地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4.文化悖论符合人类社会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逻辑(三)文化悖论31第四章文化系统一、文化的生态系统二、文化的时空系统三、文化的社会系统第四章文化系统一、文化的生态系统32一、文化的生态系统(一)何谓文化生态系统(二)自然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三)村落文化的生态分析(四)城市文化的生态分析一、文化的生态系统(一)何谓文化生态系统33(一)何谓文化生态系统

1.概念:

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和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人类社会(主体)2.图示文化(社会化)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价值观念(一)何谓文化生态系统1.概念:人类社会2.图示文化外34(二)自然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在人类社会早期,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影响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同时也直接形成某种特定文化。2.自然地理环境与劳动生产率相联系,影响本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程度。

3.地理环境决定交通状况,而交通和文化交流关系密切,对特定文化的形成影响极大。4.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气质。

总之,任何区域(地区、社区)的生态环境(其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是这一区域文化产生、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二)自然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在人35(三)村落文化的生态分析

1.村落文化

村落文化是指以信息共有为其主要特征的一小群人所拥有的文化(包括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人类由游牧狩猎生活走向定居生活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

2.村落文化的经济基础——传统农耕经济

3.村落文化生态的相关变量:耕犁文化所带来的农业发展、山林水泽的利用、家畜的饲养、手工业的发展等。

4.现代村落文化的发展与科技、交通等条件直接相关(三)村落文化的生态分析1.村落文化365.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

(1)村落的规模以一般人相互熟知的极限为其极限。(2)村落成员的流动性不大,彼此之间相互熟知。(3)村落中的人有相互竞争的倾向。(4)村落中的成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压力。(5)村落文化是一个造就从众行为的典型环境。5.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37(四)城市文化的生态分析

1.城市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特别是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发展的结果。

2.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虽然行政管理、军事需要都是城市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如果没有交通、水源以及其它人口居住的条件,它仍然难以发展起来。

3.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除了生产、居住、消费以及交通、信息等常态变量外,还有诸如人口迁移、外来文化的影响等许多非常态变量。(四)城市文化的生态分析1.城市的出现是38二、文化的时空系统(一)文化的时间系统

1.文化层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由各种文化要素所连结起来的平面分布特征。这种文化历史层面谓之文化层。愈是远古的文化层,其文化特质愈简单、粗糙;愈是离现代较近的文化层,其文化特质就愈复杂、精细。每一个文化层都有自己的特征,一个文化层比一个文化层更高级。二、文化的时空系统(一)文化的时间系统39

2.文化丛人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有特质的文化创造,各种文化持质相互连结在—起构成一个特定环境的文化丛体,即所谓“文化丛”。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类为了适应环境就要创造新的文化特质,形成新的文化丛。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丛是一个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群,即文化群。我们观察人类社会中大大小小的文化丛,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文化群。文化丛理论不仅可以研究古代文化复合体,也可以研究现代文化的集合。2.文化丛40

(二)文化的空间系统

1.文化圈它是指有许多地带的类似的文化丛相连接,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者基本相同,这种地理上的文化相关联的现象叫文化圈。文化圈是以某地为中心的独特的文化向四周扩散而形成的文化地理区城。文化圈是一个与文化丛相关的文化概念。文化丛是一组文化特质丛体或一个相关的文化群,文化圈则是由文化丛体、文化群的广泛分布所形成的文化地带、文化区域。文化圈一方面反映着更多更广泛的人类群体对文化创造的共同参与过程;同时也显示了各种文化特质在功能上更大的整合,而且文化圈愈大,所整合的文化特质愈多,层次也就愈高。(二)文化的空间系统41

2.文化区文化区亦称“文化区域”,具有类似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的地理区域,是文化在地理上的一个分布单位。文化区虽然是一个文化的空间分类概念,但它也与时间或历史有关。实际上,文化区也是人类不同文化历史连续发展的结果。文化区是文化特质的区域分类;文化区还是一个历史概念,区域文化具有稳定的特征;文化区作为一种历史形成的文化环境,其居民的心理、性格、行为都带有区域文化的特征。2.文化区42(三)文化类型不同的文化区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是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化共同体最本质的特征。不同的文化类型,从表象上看就是不同的经过选择并相互作用的各种特征和以各种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结构;从内在的规定性看,它却是由不同的因素所决定的。文化类型是各种文化形态体系差异,这种差异是人类不同群体在历史上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化类型是指各种文化形态体系最有特色、最能显示一种文化本质属性的特征,而不是指它的全部特征的总和。(三)文化类型43

(四)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要理解文化模式就要从文化的构成方式和特征进行考察。从文化模式的结构成分上,依据文化特质的多少及方式的简繁程度,可分为简单文化模式和复杂文化模式。从文化模式的共性与个性上划分,可分为普通文化模式和特殊文化模式。从文化模式的整体性上划分,又可分为全文化模式和基本文化模式。从文化模式的内容及其不同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系统的文化模式。从文化模式的区域上划分,又可划分为西方文化模式和东方文化模式。(四)文化模式44

文化是在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文化层、文化丛、文化圈、文化区、文化类型、文化模式等构成了文化时空的基本维度。

但是,文化系统的发展不是仅仅靠时间、空间变量能够解释的,只有把它们放到人类社会发展中,分析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各要素对文化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说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文化是在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文化层、文化45(五)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图式:月令中国古代月令按月行令,不仅有遵循自然节律讲求“天时”之意,也突出了顾念民情的“人和”情调。反令之灾会危及到朝廷命运,也会波及到黎民百姓的生存,因灾害而特别强调月令的君王自然就会通过人性化的手段去“顺天应人”。中国古代月令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包罗万象,几乎囊括政治、经济、天文、历法、宗教、仪礼、伦理乃至日常起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月令思想在总体上是根据天时安排人事,陈说顺行和反行的宜忌,这是典型的阴阳学说。(五)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图式:月令46

汉儒董仲舒在其阴阳五行思想中,他把五行、五季、五方甚至五声、五味、五色相配,尤其突出了阴阳五行与季节流转的关系以及天人相应的真实性。如言:“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五行对》)所以,“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而“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此乃“五行而四时者”(《五行之义》)。天时和人情又可比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故王道不过是天、地、人之间的沟通(《王道通》)。汉儒董仲舒在其阴阳五行思想中,他把五47董仲舒的这些思想和秦汉之际的月令文献多相吻合,二者都需要在季节的时间流程和方位空间的转换中,方可见出阴阳的升降和五行的转换,在这里,先秦以来的月令思想很有可能也对董仲舒阴阳五行一类的天人感应学说产生影响。

月令时空图式突出的是时间秩序的重要性。《易·艮》彖传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月令的时间坐标是根据历法制定的,告朔和月令颁讲也是合一的。作为时间基准的历法又是依据天文星象、地理物候制定,其中又以星象最为重要。董仲舒的这些思想和秦汉之际的月令文献多48人类总是生存于一定的时空界域中,一旦处于漫无边际、杂乱无序的空间中,人将无处着陆,“念天地之悠悠”,所以总要确定一个世界的中心及其方位和边界;而一旦处于没有昼夜、没有四季的时间中,人将无处安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以又要确定一个时间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其间的各种循环。正所谓“周而复始”。

混沌无序是自然、野蛮,而时空秩序乃至据此确定的社会秩序,则是文化和文明,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月令就是中国人创造的时空图式。人类总是生存于一定的时空界域中,一旦处49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图式

土金木火春夏至秋冬至季夏或大暑生长收养藏角商徵羽宫咸酸苦辛甘12345肾脾胃肝肺魂魄神志意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图式土金木火春夏至秋冬至季夏生长收养藏50五行时空定位系统引入八卦

五行时空定位系统引入八卦51三、文化的社会系统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任何文化都不能脱离社会及社会化的人而存在。文化不仅具有维护社会体系的功能,而且也是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文化体系行为有机体社会体系人格体系普遍适应能力的进化文化体系行为有机体系社会体系人格体系帕森斯的普遍行动体系模式图三、文化的社会系统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任何52帕森斯的四对变量实际上只有三对变量,即由人、社会、文化三位一体交互影响,分别产生出角色、人格和尊严。维护社会的制度文化模式社区经济政治普遍适应能力的进化维护社会的制度文化模式经济社区政治帕森斯社会进化图式社会人格规范文化角色个人帕森斯的四对变量实际上只有三对变量,即由53(一)文化的民族特性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就是指其思想、意识、感情、心理等不同的精神特质而言的(自然,它还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特质),是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群体共有的而与其它民族群体相区别的民族群体文化特征。

文化的民族性(或文化的民族特征)体现在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文化民族主义不仅与文化的本质属性存在着矛盾,也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势也相背逆。(一)文化的民族特性54(二)文化的阶级属性阶级及其国家的出现,摧毁了人类的血缘联系.而且使一切民族的差异都让位于阶级的对立,从而使文化的民族性让位于它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文化,统治阶级的文化总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个重要性质。

文化阶级性的实质是文化的支配问题,即哪个阶级支配文化的生产和分配。(二)文化的阶级属性55(三)文化的阶层属性

阶层和等级也是一种阶级性,它是阶级的阶层化。文化的阶层属性具有鲜明的特征:1.具有不同特点的小群体文化氛围。2.具有大体一致的文化主义和文化素质。3.具有大体一致的文化追求和文化理想。4.具有大体一致的文化显性特征。

一般来说,社会群体越小,其封闭性越强,文化的共同意识也就越容易产生。当社会分化为无奇不有的各种小群体和小集团的时候,文化的社会学属性就变得更为复杂了。(三)文化的阶层属性56(四)文化的群体属性合群是人类的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依据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模式结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大则国家、民族、部落、阶级、阶层等,构成社会的骨架;小则机关、学校、工厂、企业、邻里、家庭等,构成社会的最基础的组织单位。小群文化所具有的特殊的性质、特征,在人类社会文化中有着待殊的意义。小群体包括制度性群体和非制度件群体两种类型。研究一个社会的文化,只有对小群文化有了深刻了解,才能真正认识整个社会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四)文化的群体属性57

(五)文化的心理特性1.任何文化创造,从根本上看都是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的结果,但若从具体创造过程看,却起始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人的创造性心理的形成,使一个个具体的文化创造过程得以开始、进行,直到完成。因此,人生需要不断地升级。人的需要在文化创造和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2.需要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社会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成果。这样,“需要、创造、文化”在社会的人身上就是完全统一的。3.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因素之一。4.压抑——转移——升华,形成了人的原欲能量的运动过程,而这一运动过程的结果就是文化的创造和社会的进步。精神分析的研究指出了原欲能量的转移和升华,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无意识的心理动力。(五)文化的心理特性58第五章文化生产与再生产一、文化生产的特性二、文化的内在机制三、文化的社会过程四、现代文化生产五、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六、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

第五章文化生产与再生产一、文化生产的特性59一、文化生产的特性

(一)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文化生产者在总结人类社会文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文化特质或要素进行再创造。

(二)文化生产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文化生产本质上一种精神生产,它受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所影响,具有一定自由度。一、文化生产的特性(一)文化生产是一种特60

文化生产是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形成的活动,是精神创作形态物态化的过程系统。文化生产是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形成的活动,是精61

(三)文化生产是非商品生产,其产品具有商品与非商品的双重属性正规的文化产品可以在市场上交换或买卖,因而具有商品属性;但是,文化生产同时又是一种无私的精神生产,其产品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它又具有非商品的属性。

(四)文化生产又其特殊“场域”,它受社会和资本的双重控制不同的文化生产者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资本,同一文化生产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生阶段所受的场域不同,其所生产的文化产品自然会有所不同。(三)文化生产是非商品生产,其产品具有商62文化产品,就是文化生产的成果,是用一定的物质载体承载着特定的精神内容的产品形式。它既有精神产品的性质,又具有物质产品的特点,是介于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之间的产品。

文化产品的类型主要有:1.影视剧2.图书3.流行音乐产品4.演出类产品5.动漫产品6.汇展类产品文化产品,就是文化生产的成果,是用一定的物63剧本的运作融资与制作送审与洗印1、剧本的创意与写作2、剧本的修改过程3、戏剧设计与写作要领1、融资2、拍摄3、后期制作1、送审2、批量洗印影视剧的生产流程剧本的运作融资与制作送审与洗印1、剧本的创意与写作1、融资164图书的生产流程选书出版书稿写作编辑和校对印刷装订1、寻找选题2、挑选作者3、掌握市场动向,评估写作提纲4、订立合同掌握进度;预算修正;市场动态考察。1、审稿2、书稿的编辑和制作3、校对印刷装订图书的生产流程选书出版书稿写作编辑和校对印刷装订1、寻找选题65流行音乐产品的生产流程寻找艺人培训歌手制定发展计划录音制作创作音乐作品流行音乐母带制作及复制流行音乐产品的生产流程寻找艺人培训歌手制定录音制作创作流行音66演出类产品的生产过程戏剧演出产品的生产过程:确定剧目剧本创作排练制作舞台公演戏剧巡演演出类产品的生产过程戏剧演出产品的生产过程:确定剧目剧本创作67动画片创意策划前期准备中期作业后期合成产品制作动画片创意策划前期准备中期作业后期合成产品制作68会展类产品展前工作展期工作展后工作市场调研;拟定方案;成立筹备班子;落实展出场地;广告宣传;招展;招商;展品运输;布展;预展。举行开幕式;展台管理;后勤服务;处置突发事件。撤展;后续工作;评估总结;宣传报道。会展类产品展前工作展期工作展后工作市场调研;拟定方案;举行开69二、文化的内在机制文化生产除了需要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为其准备条件和奠定基础外,还具有其内在结构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文化生产受各种文化元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在这许多文化元素中,往往存在着—种基础文化,即根基文化。由于这种根基文化的出现,往往派生出一系列的新文化。根基文化的出现,常常产生出一个新的文化群.从而显示出文化生产的急剧增长。因此,只有加强权基文化的研究,才能看出文化发展的趋势。二、文化的内在机制文化生产除了需要文化70

习惯、风俗、禁忌—类文化因子是社会中一种不自觉的力量,但它们对物质文化的创造和科学、技术等智能文化的发展有着强烈的价值取向,因而也是影响第一类文化增长的重要社会力量。

习惯、风俗、禁忌和道德、法律、政治、宗教等文化因子,对于物质文化创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更为有力的形式是它们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并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成为一个自我调节的组织系统。习惯、风俗、禁忌—类文化因子是社会中一种71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生产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文化与智能文化,而更取决于它本身的内在结构。但是,由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生产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这类文化的发展往往牵涉到许多更深层次的文化变量关系。因此,对精神文化生产的增长速度及其变量关系很难机械地进行数学统计分析。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生产不完全取决于物质72三、文化的社会过程

文化生产的实现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而且是一个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储存、分配和应用的社会过程。文化的储存、分配和应用是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既牵涉到文化的再生产问题,也关系着文化生产的目的性问题。因此,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来把握文化生产的社会过程。三、文化的社会过程文化生产的实现不仅仅73

(一)文化储存的功能

1.保证文化的积累和延续2.方便整理零散杂乱的文化3.提供文化的价值取向4.便于文化的分配与再分配

(二)文化生产与分配的对立统一

1.对立:(1)文化占有;(2)价值判断

2.统一:(1)文化分配依赖于文化生产,分配形式取决于生产形式,文化分配本身是文化生产的产物。(一)文化储存的功能74

(2)文化分配并不只是消极地依赖于文化生产,从社会整体来看,文化分配往往先于文化生产,并且决定着文化生产。文化的生产、分配与应用,离不开文化传递与传播。

文化生产与应用的发展模式:

“生产→分配→应用”→“应用→分配→生产”→“生产→分配→应用→分配→生产”(2)文化分配并不只是消极地依赖于文化生75四、现代文化生产

文化生产真正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出现是在现代社会中形成的。在此之前,它不过是一些孤零零的个体的文化创造者和发明者,除了少数的人,他们大都不是以文化创造为职业的,文化生产不过是兼而为之。

(一)现代文化生产的特点:1.有组织,规模大,生产手段先进2.计划性强四、现代文化生产文化生产真正作为一个生产763.知识密集4.不稳定性5.不确定性

(二)现代文化生产的两种形态(文化生产的两个阶段)1.原创性文化生产——原始创作充分自由的个体化精神劳动过程,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是非组织化生产行为。2.物态化文化生产——机器复制

受制于原创态文化生产的成果质量和社会需求,带有很强的市场选择和客观色彩,是集体性有组织的生产行为。3.知识密集77五、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是指文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思维方式、生产材料、产品定位及其生产指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特点。分为作者性生产方式、配方式生产方式和再生式生产方式三种。

(一)作者性生产方式(文化产品研发)作者性生产方式,是一种崇尚自我、追求个性与创新性的原创类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特吕弗,“作者论”*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五、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78(二)配方式生产方式——大众文化产品1.配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按照一定的配方来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2.“配方”,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对题材、立意、表达方式等因素的组合或搭配。(1)工厂式的生产组织(2)集体生产者(3)配方程式(配方式生产:文化产业的基本生产方式)

(三)再生式生产方式——“经典”的再造(二)配方式生产方式——大众文化产品79

再生式文化生产方式,就是指文化产业中这种对人类历史上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利用而生成新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1.以发掘文化资源作为生产的起点2.以现代创意整合文化资源3.用现代商业机制支撑文化资源的产品转化4.再生式生产:文化产业的重要生产方式再生式文化生产方式,就是指文化产业中这80六、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

布迪厄在《再生产》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他关于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布迪厄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一种铲除社会不平等的制度。相反,它是以“遗传”的方式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此类不平等正当化和永久化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不平等并不仅限于经济因素,还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资本的作用更大,它更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六、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布迪厄在《再81

再生产有两种类型:一、经济资本在生产,这种生产是直接的,以遗传的形式将上一代的私人财富传给下一代。二、文化资本再生产,这种生产是间接的,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的这个中介环节,教育能够使不同等级的后代获得相应的机会和证书,而在这两种方式中文化资本再生产比较隐蔽,文化资本再生产一靠学前的家庭教育,二靠学校教育。文化资本在家庭中形成,靠的是代际传递,即前辈人对后辈人的言传身教,而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点是受到经济资本的影响。再生产有两种类型:一、经济资本在生产82

学校教育在这种文化资本再生产中主要有三个职能:

(1)学校教育起着“保留、培育”文化遗产的作用,即文化再生产的作用。

(2)学校教育还起到一种外在的社会阶级关系的再生产作用。

(3)学校教育用它所奉行的文化遗产来时等级再生产作用合法化。

布迪厄认为教育虽然承担着很多功能,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作为相对独立的垄断着符号暴力合法实施的社会机构,早中立的外衣之下,使他灌输的文化专断得以再生产,从而有助于集团和阶级关系间的权力关系再生产。学校教育在这种文化资本再生产中主要有三个职能:83第六章文化传播与变迁一、文化传播二、文化冲突三、文化变迁第六章文化传播与变迁一、文化传播84一、文化传播(一)概念(二)条件(三)增殖(四)功能一、文化传播(一)概念85(一)文化传播的概念

1.概念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2.学者对文化传播的认识(1)古典人类学家的“静态”研究(2)现代西方文化社会学的“动态”分析(3)文化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一)文化传播的概念86(二)文化传播的条件1.文化共享2.传播关系3.传播媒介4.传播方式(二)文化传播的条件87(三)文化增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传播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文化和认识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增殖。(三)文化增殖88文化增殖不仅表现在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身上,而且也表现于传播媒介本身。原因很简单,传播者和接受者都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衍生出许多生成的意义,亦即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同时,由于文化传播具有多向性的特点,群体参与不仅可以产生文化增殖,而且还可以形成社会文化意识。当大众传播者借助报刊、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介及电子网络等新媒介传播文化时,他们跨越了时空障碍及文化限制,可以使文化成倍增殖。文化增殖不仅表现在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身89(四)功能1.社会交往2.社会化3.社会调适4.社会控制5.社会存储(四)功能90二、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它会改变文化的原有性质,还可能会产生新的文化。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文化冲突的性质

1.区域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国家之间

2.时代性——新旧文化之间,文化变迁通常滞后于时代变迁

3.民族性——文化冲突有时是民族风习冲突

4.阶级性或党派性5.集团性二、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91

文化冲突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一,文化冲突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第二,文化冲突有助于增进入们的理性态度,摆脱蒙昧的意识状态。第三,文化冲突格增加我们的阅历,并因此丰富和娱乐我们的人生。文化冲突的消极作用:任何文化冲突的基础都是利益的冲突。文化冲突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有92(二)文化分化1.概念:文化分化是指从旧文化体系中外化出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旧的文化体系内部因社会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的需要、新的价值取向,并与旧的文化价值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样,原来的文化体系就会被打破,发生文化外化现象,衍生出新的文化体系或系统,这种现象即文化分化。2.表现:不仅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当中,也存在于它的各个子系统之中。它大体经历生长、成熟、分化、衰亡四个时期。(二)文化分化93(三)文化整合1.概念: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2.文化整合建立在文化分化的基础上,没有文化的分化就没有也不需要文化整合。3.文化整合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某些共同性。4.各种文化中蕴藏着自身文化整合的因素和力量。5.一般地说来,在某种文化传播、冲突、分化之后,亦即产生于各种文化经过协调、彼此相互适应的时候,文化整合更容易发生。(三)文化整合94(四)文化适应1.概念:文化适应是指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的性质、模式的过程。2.文化适应是个相互过程3.由文化适应引起的文化融合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所谓文化融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发生交碰而形成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四)文化适应95三、文化变迁(一)概念(二)动因(三)规律(四)周期(五)意义三、文化变迁(一)概念96(一)概念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文化结构的变化,它具体表现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或文化内容和结构的增减或变动的过程,本质特征是文化模式的结构性改变。总之,凡是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及其所引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均属于文化变迁。(一)概念97

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文化变迁主要涉及文化各种环境现象(文化特质、文化模式、文化风格)的变化,社会变迁则主要涉及社会环境现象的变化。一般来说,社会变迁将会引起文化变迁。同时,从文化变迁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变迁。

文化变迁的类型:自愿变迁与强制变迁、自然变迁和有计划变迁、文化渐变与文化突变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98(二)动因

1.文化变迁的主要理论学说:生物因素学、地理环境说、心理因素说(人类本能、心理刺激说、心理互动说)、文化传播因素说、工艺发展因素说等。2.文化变迁动因内因外因文化接触与传播、文化的新发明与新发现、价值观冲突等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变动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二)动因2.文化变迁动因内因外因文化接99(三)规律

1.文化变迁规律的不同理论探索:(1)有规律论,(2)无规律论,(3)相对论、(四)两分方法论。

2.文化变迁最终表现为人的活动规律,表现为社会历史主体的文化创造、选择及价值追求活动,而与自然史中的活动追求不同。(三)规律100(四)周期文化变迁的周期性有两种不同的理论探索:

1.变迁循环论:(1)五行学说与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周期性解释(2)柏拉图的政体转化循环论(3)斯宾格勒、汤因比的现代西方文化变迁循环论(4)当代美国历史主义者库恩的“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常规科学”的文化变迁循环论

2.辨证发展论:并非简单的周期性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往复运动(四)周期101(五)意义对文化变迁意义的认识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它是退化,一种认为它是进步。

文化变迁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首先,文化变迁是实现新文化突变的重要过程。其次,文化变迁具有文化进步的意义。此外,指导性的文化变迁还可以加快文化发展的速度。(五)意义102第七章文化控制与社会化一、文化控制二、文化社会化第七章文化控制与社会化一、文化控制103一、文化控制(一)文化控制的性质(二)文化控制的社会机制(三)文化控制的子系统(四)文化控制的意义一、文化控制(一)文化控制的性质104(一)文化控制的性质1.古代的文化调控观——天命观、神势说以及中国古代儒家荀子的群论2.肇始于现代西方的社会控制论——劳斯、布莱克马等人社会心理学说3.当代西方学者把控制论应用于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4.从控制论的观点看,文化控制是对文化的生产、传播、中途和变迁等社会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和操控的一种科学。(一)文化控制的性质1055.文化控制表现为人对文化的创造和享用的能力,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实现。因此,文化控制的性质具有社会学性质。(1)人类社会网络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控制的变量比自然控制的变量复杂。(2)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文化控制是一种有行为规范的社会文化心理过程。(3)文化控制的行为全部是有预期目的的行为,但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经常变化,而非自然控制那样有确定性。5.文化控制表现为人对文化的创造和享用的106(二)文化控制的社会机制从该图可以看出,文化控制的四个社会变量其实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其强度在开放和封闭社会中有所不同。教材第275—278页文化状态aD(信道)C(环境)b1,…bn决策者文化控制的社会机制图(二)文化控制的社会机制文aDCb1,…bn决文化控制的社会107(三)文化控制的子系统1.文化系统——相对独立于社会结构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2.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舆论系统——社会舆论的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普适与极端4.群体组织系统——社会群体的心理认同与归属、社会群体的封闭性与重组性5.政法系统——需辅以文化系统、教育系统、舆论系统及群体组织系统,方能综控(三)文化控制的子系统108(四)文化控制的意义1.控制某些文化的超限度增长,编制各种文化发展的“指令表”2.控制文化失调,避免产生社会问题3.控制文化变迁,使之更有计划性总之,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控制,文化控制也离不开社会机制。文化控制是社会的自我调节,是社会组织系统正常发挥功能的基础。(四)文化控制的意义109二、文化社会化(一)人的社会化(二)再社会化与人格的多层次结构(三)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四)文化与人格的多样性(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二、文化社会化(一)人的社会化110

(一)人的社会化没有文化的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区别;具有文化的人,才真正成其为人,也就是社会化的人。人的文化,先是在不知不觉中从周围的环境条件中获得,后来是自觉地努力从前人创造的文化中直接获得。这两种获得方式都有赖于一定文化的功能发挥,而这一功能的直接后果就是把“自然人”教化为“社会人”。因此,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人的后天行为的规范化,指生物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文化的要求教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一)人的社会化111

文化对于人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2.文化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地位认同3.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和人格4.文化影响人的经验、知识和技能5.社会文化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变量,它通过一定的社会条件发生影响,并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6.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人进行社会化的内容、方式、方法、强度、性质等有所不同文化对于人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12(二)再社会化与人格的多层次结构

一般来说,人们都要经过双重的社会化:初级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任何人都需要经过这一阶段。再社会化则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人们为了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而重新建立社会规范的过程。(二)再社会化与人格的多层次结构一般来说113换言之,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重建规范的过程,即为人的再社会化过程。人生的每一次变化,其实都是人的再社会化过程。人们一次一次地再社会化,又一次一次地再造心理、性格、行为,这样就产生了人的性格和心理的多层次结构。换言之,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重建规范114(三)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

1.社会文化变迁对人的个性发展影响很大2.社会文化变迁常常导致文化分裂,造成人格分裂,容易造成人格双重3.社会文化变迁往往会出现文化断层或倒退,必将造就新的思想、感情、品德和行为规范,进而造就新的一代人格。(三)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1.社会文化115(四)文化与人格的多样性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性格特征多种多样。不仅各个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即使在同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同的历史民俗、宗教民俗、语言民俗以及各种风俗阶层、民俗集团等社会文化千姿百态,且又相互影响。文化精神离不开社会结构,一旦社会结构的性质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出新的文化精神。(四)文化与人格的多样性生活在不同社会文116(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

1.中国文化及其特点(1)中国文化是指两千多年来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族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尊祖、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2.中国人的性格是指受传统儒家文化教化的中华民族性格,它既包括汉族,也包括接受儒家文化教化的其他民族。中国文化体系的复杂性,孕育了中国人心理、性格的多样性。(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1.中国117第八章文化现代化与全球化一、文化现代化二、文化全球化三、现代文化的解读第八章文化现代化与全球化一、文化现代化118一、文化现代化(一)何谓现代化?(二)文化与现代化(三)文化与现代人(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一、文化现代化(一)何谓现代化?119(一)何谓现代化?

1.不同学者的理论探索(1)现代社会的经济特征论——沃德、罗斯托(2)现代社会的政治特征论——亨廷顿(3)现代社会的科技特征论——托夫勒、贝尔(4)现代社会的精神状态论——马克斯·韦伯(5)现代社会的综合体系论——涂尔干2.现代化既是一种时间观念,也是一种精神观念,更是一种社会过程。它是社会发展变迁所演化出来的完整的现代社会综合体系。(一)何谓现代化?120(二)文化与现代化1.现代化的观念虽然起始于西方,但是不能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共同的社会模式。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现代化也因社区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显现出不同的特征。2.现代与传统相对而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阻力延缓,但不能把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完全割裂开来。事实上,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前进性。3.现代进程中经济改革、政治建设、科技应用和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二)文化与现代化121(三)文化与现代人

1.人的现代化认识的三个维度(1)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出发,进行类的现代化表述,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或指国家的国民、民族的族群现代化。(2)从过程现代化的角度,强调人的现代化是人的传统性与人格的传统性向人的现代性和人格的现代性的转变和发展过程。(3)从人的素质角度界定“人的现代化”,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

。(三)文化与现代人122

2.人的现代化特征(1)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归纳了现代人的12个特征(2)美国社会学教授贝迪阿·纳思·瓦尔马《现代化问题探索》提出评判人的现代性的五个标准(合理性、个人主义、现世主义、科学主义、平等主义)(3)台湾学者杨国枢先生提出个人现代性的五项内容(平权开放、独立自愿、乐观进取、尊重情感和两性平等)(4)台湾学者金耀基在《从传统到现代》一书设定了现代化的5个标准,其中“普遍参与”、“世俗化”和“高度的结构分殊性”三点都是人的现代化内容。(5)大陆学者钱乘旦在《走向现代化国家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现代化的12个标准,其中有7个与人的现代化有关。2.人的现代化特征123

①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

②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③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

④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

⑤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⑥重视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

⑦尊重知识;⑧可依赖性和信任感;

⑨重视专门技术;⑩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提出挑战;

(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和过程。①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124

3.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1)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目的

(2)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侧面,两者是缺一不可

4.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3)加强社会制度建设,创造良好制度环境(4)加强文化建设(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

3.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125(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东方文化,曾经是世界的主流文化,尤其是作为其代表的中国文化,直到近代西方文化崛起之前仍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然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已经为现代文化所超越。为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一方面要有自主、自立、自强、自省、自律的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在方法、价值、体系的建构上进行创新。(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126

广泛借鉴东西方现代化先行国家的正反历史经验,并在借鉴之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历升华,走综合创新之路,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之道。为此,要进行十大创新:

1.创造—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

2.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3.开创一体两翼式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体制:新型市场经济——新型民主政治——新型科学文化。广泛借鉴东西方现代化先行国家的正反历史经127

4.开创“体制改革——经济起飞——国家统一——文化复兴”四大潮流有机统一的跨世纪中国主潮5.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模式6.创造现代革新的中华民族精神7.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观体系8.努力创造富有时代精神与东方神韵的新型方法论体系——大成智慧学9.创造大器晚成、现代复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