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_第1页
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_第2页
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_第3页
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_第4页
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一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目录:01徐乐天:进藏?我一拍胸脯,去!02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返乡,义务植树18年——200万棵树!黄土地上绿意浓03苦干为家乡山村换新颜04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05防汛一线,跟访黄河测报员正文:01徐乐天:进藏?我一拍胸脯,去!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央派遣的第一位进藏医生,参与创建拉萨市人民医院并担任首任外科主任,为建立新中国在雪域高原的第一个人民医院立下功劳;60年代留苏归国,是北京协和医院恢复重建胸外科的核心力量,后长期从事胸心外科临床工作,对肺、食管、纵隔、胸膜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经验,为我国胸外科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听医者讲述】

  一年多过去了,我仍时常惦念这位儒雅的老先生,不仅因为徐老在担任协和胸外科主任期间,为中国胸心外科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还有那本老人家心心念念的《拉萨影痕》,那是徐老进藏后用随身携带的小相机拍摄的近百幅珍贵影像,记录了新中国第一位进藏医生眼中的青藏高原。  ——访谈人董琳  1949年2月,我在北平大学医学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党组织,用新的人生观来看待世界,来审视世界,这对我来讲,也是跨时代的。1949年开始做临床,1950年正式毕业,那是我人生一个新的、重要的开始。可以说,我这一生新的人生观的开始是从1949年,我做医生的开始也是1949年。  解放后,百废待兴,正需要一批学医的人。毕业分配,我们那个班120多人,卫生部像得到了宝贝一样,把我们分配到各个单位。我被分配到了卫生部。  去拉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也叫“十七条协议”。中央派张经武将军带领14人队伍,争取最快时间到拉萨,执行“十七条协议”。这14个人中要一个大夫、一个护士、一个司药。那时候从部队里调一两个党员的司药、护士容易,找一个大夫马上跟着一块儿出去,不太容易。找了几个最后找到我了,我一拍胸脯,去!就这么去的。当时说是三个月的出差任务,跟着张经武将军,经海路去拉萨。  在当地,我们医疗人员是公开活动的,而且不穿军装,走在街上老百姓拦住了想要看病,我们就到家里去看。尤其是在1952年的春天,拉萨流行天花,有些没有种过牛痘的感染天花后,往往是暴发性的,严重时就出血、高烧,这种情况当时不容易治愈,也遇到过死亡的情况。这些就是比较散在的、自由的街头巷尾的医疗工作。  1952年9月8日,拉萨市人民医院成立,就是后来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这是新中国在雪域高原成立的第一个现代化的医院。成立的时候,西藏的地方官员也都参加了,规模很大。十八军卫生部负责人张学彬做院长,孔宪云做医务主任,内科主任是西北医疗队的崔静州,我做外科主任。医疗队带来各种各样的手术设备,尤其是眼科的,带得很齐、很完善。有30张病床,可以住院,从住院、打针、吃药、输液、手术,完全是免费的。  高原地区因为光照强,所以白内障多,医疗队带的白内障手术器械很充分,我刚刚做完一年实习大夫,但没办法,就硬着头皮做,一共做过23例白内障切除术。我们做的第一例藏族患者是一位50多岁的老大娘,叫白玛。给她切口以后,取出已经钙化的晶体,当时光线就进去了,她马上就有了光感,所以她就喊,“嘎布睿,嘎布睿”(音),意思就是“是白的了,是白的了!”她喊这个,说明她高兴了,实际上那还不是手术效果的全部,那刚刚是光感,还没有看到东西。不过那也很兴奋,她兴奋,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也很兴奋。后来,十八军卫生部的文工团用白内障重见光明的题材,写了一个剧本进行演出,在当时还热闹了一阵。  1961年,协和恢复了胸外科。这时候,协和胸外科需要人,我就到这儿来了。当时,内、外科有个联合查房,就在老楼10号楼223教室,内科、外科轮流主持,有的时候其他科室也参加,听的人很多。我记得有一次是一个气管食管瘘的病人,那可能是一个先天性的,因为支气管瘘,吃东西以后就呛到了肺里去,引起了一个并发症是肺脓肿,属于内科收的病人,之后就转到外科,经过两科会诊、查房,反复诊治了很长时间。所以内、外科在一起联合大查房,一般就是选各个科有牵扯到的病例,有并发症的,或者诊断上不明的。  20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范德堡医院给他们师生作了一个报告,内容是协和胸外科做食管癌、贲门癌手术850例的经验。他们没有那么多类似的经验,一听我们有这么多,他们根本想象不到,所以这点中国还是有经验的。  在协和,我学会了怎么做医生。来协和以前那11年,共产党给了我新的人生观,医学院给了我最基本的医学知识,我就靠这两条东闯西闯,但力气有余,功效不足。从1961年开始,我才埋头苦干,重新建立我的胸外科专业的知识。  大家谈协和培养人就是两个方面,严谨和勤奋。协和与别的地方相比就是严,严格、严谨、严厉。第二就是勤奋,临床不外这么几条,勤跑病房,勤跑图书馆,常常写文章,勤积累资料。张孝骞总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对病人、对疾病的态度、对治疗的方针,要严肃。所以讲实,不讲虚,不讲华而不实。什么是协和精神?浓缩地说:就是严谨和勤奋。  怎样才算合格的协和人?我觉得是否“合格”不能以出身为标准。来协和以后,受协和的教育,给协和作了一些贡献,不管事情做得大还是小,没有损坏协和的声誉,学会了一些协和精神,并继续用这种思想教育别人,这就算一个合格协和人。  (本报记者崔兴毅整理)02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返乡,义务植树18年——200万棵树!黄土地上绿意浓本报记者李龙伊《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

05版)站在山西左云张家场村的瞭望亭俯瞰,樟子松叶茂枝繁、连绵成片,聚拢成一片林海……这种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树种,为啥会在左云这片黄土地上旺盛生长?关于这些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2003年,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锄头义务植树18年,种下了200多万棵树。”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戎马倥偬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精彩人生。回

家“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签合同那天,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200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15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种

树“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当初听说他种树需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200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初

心“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乐观的张连印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第二天一早,迎着旭日的光辉,张连印又头戴草帽、肩扛铁锹到山头劳作,一抹朝霞映衬着他的背影。他挺直腰杆,眺望着脚下这片绿色海洋。风吹叶响,像是一支整装待发的部队。“和它们在一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张连印眼神无比坚定……贵州省遵义市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03苦干为家乡山村换新颜(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本报记者程焕《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

05版)秋风吹过山野,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摆动,空气中弥散着稻谷清香。有人在农田里感受收获的喜悦,有人在浅塘中体验摸鱼捉虾的乐趣,还有人围在农家小院里享受着最地道的山间美食……这里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村支书黄大发喜欢沿村道漫步;听着游客们的欢声笑语,老人脸上流露出灿烂笑容……团结村的变化,要归功于远处悬崖峭壁上的一条水渠——那是黄大发和老乡们整整36年奋斗的成果。“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地处喀斯特山区,团结村常年缺水,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1935年,黄大发就出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父母离世早,他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定要把水引来,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1958年,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立志要为草王坝引来水、修通路、接通电,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数公里外的邻村水源充沛,可两村之间有高山横亘,要引水就得开山修渠。上世纪60年代起,在黄大发的带领下,村民们攀岩走壁,用钢钎撬、用铁锤砸,然而由于修渠技术落后,修修补补10多年,水还是流不进草王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拼尽全力,也要干成!”1990年草王坝村遭遇大旱,不少村民颗粒无收。黄大发心急如焚,赶了两天山路跑到县水利局为修渠争取立项。1992年春,黄大发带领200多名村民浩浩荡荡奔赴工地,引水工程再次动工。1995年,一条总长9400米的水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悬崖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这条水渠,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通水后,黄大发马不停蹄实施“坡改梯”。村里的稻田种植面积从240亩增加到720亩,老乡们从此不再为吃饭发愁。随后他又趁热打铁,带领村民修通4公里的通村公路,让村里通了电、建起了学校。“大发渠”的修通解决了村里的吃饭问题,但受制于交通闭塞、资源匮乏,草王坝发展后劲不足,成了省级贫困村。“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我还要继续奋斗,带富家乡的乡亲。”2004年退休后,黄大发继续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发挥余热。昔日的草王坝,如今已更名团结村。近年来,在黄大发的精神感召下,村里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有机高粱、精品水果,养起了肉牛、生态猪和蜜蜂,并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从建档立卡时31.6%的贫困发生率,到2019年底顺利脱贫出列,再到去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11853元,如今的团结村,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带领村民们过上幸福日子,黄大发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建党百年之际,他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前不久,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大发渠特大桥主拱顺利合龙,大桥宛如一道美丽的彩虹,与悬挂山间的大发渠交相辉映。“我的愿望都实现了,相信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有奔头!”黄大发兴奋地说,等明年高速公路通车,从遵义市区到团结村的时间将由原先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村里发展定会更上一层楼。04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本报记者刘峰《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

05版)“之前这里是荒漠,风一吹,沙子能把人眼睛糊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河东机场东边,王有德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观防护林说,“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过度放牧,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一点点吞噬着灵武地区的村庄,迫使20多个村3万多人陆续迁徙。打那时候起,王有德就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让它们变成绿洲和肥田。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最初住的是残破露顶的房子,生病就医、子女上学甚至连填饱肚子都是问题。1985年,王有德成为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开始带着职工治沙造林,“对抗沙漠、战胜贫困,好好种树,使劲儿干!”治沙,先治穷。王有德意识到,必须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把人心聚拢起来。压缩非生产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按劳取酬,打破“大锅饭”,实行责任承包制……当年,林场造林5093亩,创收17万元。三伏天砌渠,白天沙漠温度达到60摄氏度。王有德坚持干在最前面,一年有大半时间都住在工地帐篷里。“头天开好的田,有时一觉醒来又被沙埋了……”数不清多少次通宵栽树,多少次扒出树苗从头再来,直到树木连成片,把沙丘牢牢固定住。林子有了,可职工生存、树木管护都是开销。通过多年时间,王有德带领职工探索出“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养殖业反哺林草业”五位一体综合治沙模式。成片的果园不仅是沙漠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护体系,也给职工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目标实现,也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30多年过去,王有德带领职工沿毛乌素沙漠筑起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阻止着沙漠的南移西扩;昔日黄沙漫天的林场变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职工李桂琴养了100多头奶牛,还经营果园苗圃、种植温棚,资产达到200多万元,是林场拔尖的致富户。“刚来的时候这里黄沙满地,物资进不来,人也难出去,睡觉被褥里都是沙子。”职工张雪云夫妇承包了林场两个蔬菜大棚、28亩果园、一个苗圃。“第一茬韭菜有6000多斤,一个冬天4茬,3个月下来收入4万多元!”现在,张雪云在市区买了房,孩子们上学无忧,一家人的干劲越来越足。在王有德带领下,白芨滩防沙林场治沙播绿,种树富民,走出一条“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兴场之路,内改经营机制、外拓生存空间,靠创新求发展。林场在北沙窝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开发土地5000亩种植经果林,同时种植果树和栽植防护林带23万株,解决周边160多人就业。2014年退休后,王有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在治沙上,我不退休!”看到白芨滩仍有60多万亩未治理的荒漠,他主动承包荒滩区,继续防沙治沙,建起了集苗圃、经果林、日光温棚等于一体的绿色康养基地。“与沙漠和贫困战斗了大半辈子,在我心中,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王有德说。05防汛一线,跟访黄河测报员(体验·新时代·追梦人)本报记者王浩《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

19版)编者按:今年8月中下旬以来,黄河干流先后出现3场编号洪水。风雨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防汛一线,在激流中测水位、测流量,把脉水情,为水库拦洪等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本期“体验”栏目,带您走近黄河中下游干流的花园口水文站,走近防汛一线的水文测报员。敬请关注。激流奔涌,浊浪拍岸。10月10日,黄河河南花园口段,洪水正在过境。“出发!”上午10点,记者随花园口水文站外业测验组组长李程等4名工作人员登上机声隆隆的冲锋舟,向洪水中的作业点挺进。花园口水文站是黄河下游防汛“晴雨表”。水涨水落,关系百姓安危。水库如何拦洪、群众要不要提前转移……这些决策都离不开精准的水文数据。数据从哪来?就从李程他们实时实地测量中来。冲锋舟横穿宽阔的河面,在离岸5公里处的河中央停了下来。阴云低垂,雨越下越密,呼呼的风卷起层层浪花,冲锋舟在河面上摇摆。“先测这个断面。”说罢,李程和队员们开始调试设备。我想搭把手,可船轻水急,水流顶托,刚一起身,晕船的感觉就直涌,一个踉跄,重重地扶在船舷上。大家忙叮嘱要小心,我暗自愧疚,“可别帮倒忙”。李程身材魁伟,经验丰富,船来回晃得厉害,但他站得很稳。他抽出一根铁杆,横着搭在船上,抱起仪器,小心翼翼地走到船舱一侧,船身随之倾斜,河水迅速漫至船舷。我的心提到嗓子眼,但李程却从容地把仪器紧紧系在铁杆上,稳稳当当放入水中。“这是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有了它,高效多了。”冲锋舟牵引着仪器贴着水面滑行,“过去靠人工,一趟要六七个人,一两个小时才能拿到数据。”说起本行,李程打开话匣子,如今,从靠“人力”变成靠“算力”,声波水上水下往返,信号把水势转化为数据,会及时传送到会商大厅的屏幕上。“河水含沙多,声波穿不透,观测条件不理想。”听到队员的报告,李程腾地站起来,仔细扫视四周水面。“原路返回,再测一次!”常年跟河水打交道,李程对黄河脾气摸得很透,“水沙不平衡,河床一会儿淤积,一会儿冲刷,游荡不定。”一趟下来,河水的含沙量依然很高。李程眉头拧得更紧了。“往前走走”“右岸咋样”……大伙儿七嘴八舌商议着。李程定了定神,说:“到河中间试一试。”冲锋舟转身掉头。风愈急、雨愈大,冷风吹透了救生衣,我双手僵硬、牙齿打颤。看到我的窘状,李程笑了,“干水文测报的,不管狂风暴雨还是激流险滩,照样出船。赶上大冬天,风像刀子刮,冰冷的河水打在身上,那才叫一个冷!”测量还是不理想。风急雨大的河面上,冲锋舟一次次启动、调头,我早已分不清方向。选定断面,搭铁杆、系仪器、发动冲锋舟……一次不行,换个地方再来一次,同样的程序,反反复复操作。“船体再正点!”“速度保持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