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2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决定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条件之一的世界各国(地区)的自然禀赋情况以及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进行总体分析和阐述。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了解世界各国(地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禀赋情况,明确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本章的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世界土地与农业资源,世界能源资源,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对其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难点是如何理解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世界各国(地区)都能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界经济就会实现可持续发展。4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第二节世界土地与农业资源第三节世界能源资源第四节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第一节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一、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述二、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三、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四、世界人口的素质6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仅指人口中那些已经成年并且具有和保持着正常劳动能力的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以人的形式存在的特殊的经济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作为人力资源实体的劳动者是具有思 想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其二,劳动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其三,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可塑性。7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及其结构变化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有了人力资源,各种自然资源才能够成为经济资源,才能够进入生产过程而成为生产要素。引起人力资源的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严重地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8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及其影响1.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2.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及其影响

3.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及

其影响

9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的绝对量越来越大;(2)人口增长速度经历了缓慢、加快再到逐渐放慢的过程;(3)世界各类国家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 很不平衡。10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及其影响

(1)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2)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3)人口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11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据统计,1950年以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还比较低,1900~1950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8%、1%和1.6%,而1950~1975年,分别上升到2.1%、2.3%和2.5%。根据有关资料,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数为16.9亿,1990年增加到40.4亿,2010年增加到56.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77.0亿。12人口过快增长对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第一,经济发展负担沉重第二,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第三,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13人口过快增长对

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并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第二,南北经济差距加大。第三,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仅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14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

持续下降及其影响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统计,在2000~2005年间,发达国家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4%,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如德国同期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05%。

人口老龄化乃世界性的趋势。从整个世界来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比发展中国家严重得多(参见表4-1)。15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1)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2)劳动力短缺;(3)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16

各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年份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近东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20001413105543201023.719.616.49.910.67.55.9。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转引自联合国人口基金《2004年世界人口状况》。17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迁徙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从纬度和地势上看;(2)从各地区来看;(3)从各洲来看。世界人口的迁徙18从纬度和地势上看世界人口的分布在北纬20°-40°地带上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在北纬40°-60°地带上的人口占30%;从海陆位置上看,世界2/3的人口集中在距海岸线500公里以内的地区;从海拔高度来看,世界上80%的人口集中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平原地区;世界人口分布基本状况是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沿海和低地平原地区。19从各地区来看看世界人口的分布从各地区来看,世界上有4大人口稠密区,即南亚次大陆、亚洲东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这些地区的面积共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7,而人口却占全球人口的2/3。欧洲主要指北纬60度以南的地区,西起英国的中南部、经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低地至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到原苏联东欧部分的中央地带。北美洲东部包括美国东半部和加拿大东南部。世界陆地面积的60%基本无人或很少有人居住。如寒带地区的西伯利亚、格陵兰岛等等。20

世界及各洲的陆地面积和人口(2010年)

陆地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万人)

占全球人口的比例(%)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世界

13427.9

68958910051亚洲

3187.0

41642560.4131非洲

3030.9

10222314.834欧洲

2297.6

7382010.732北美洲

2272.5

344535.015南美洲

1783.4

590088.633大洋洲

856.4

36600.5421国际人口的迁移据联合国人口司统计,2000年,全世界约有1.75亿国际移民,到了2010年则达到了2.14亿人,而1960年仅有7900万。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2发达国家推行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有其经济原因: 一方面,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需要靠外国劳动力补充其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很多重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那些脏、累、险的工作,需要靠移民来承担。(参见表4-3)23

部分西欧国家外来人口所占的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

UnitedNations(2003)InternationalMigrationReport2002;OECDInternationalMigrationOutlook2012.国家1990年2000年2010年国家1990年2000年2010年卢森堡29.837.237.6英国6.56.811.5瑞士20.125.126.6挪威4.46.711.6瑞典9.111.214.8丹麦4.35.77.7法国10.410.68.6冰岛3.55.610.9荷兰8.09.911.2希腊3.65.010.3奥地利6.19.415.7西班牙1.93.214.5德国6.69.013.0意大利2.42.88.0比利时9.08.613.9芬兰1.22.64.6爱尔兰6.58.117.3葡萄牙1.42.36.324世界人口的素质

战后,提高人口素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人口素质主要体现在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标志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最主要标志。25第二节世界土地与农业资源一、世界土地资源及其总体结构二、世界粮食生产与分布三、世界林、牧、副、渔业生产与分布26一、世界土地资源及其总体结构

1.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方式

2.世界耕地的分布情况

3.世界耕地面积的增长情况27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方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2010年,世界上土地总面积约为149亿公顷,其中,耕地15.75亿公顷,占10.57%;牧场34.85亿公顷,占23.39%。全球五大洲中,亚洲土地面积最大,为30.85亿公顷,非洲次之,为29.78亿公顷,欧洲22.60亿公顷,北美和中美洲为21.37亿公顷,南美洲17.55亿公顷,大洋洲为8.49亿公顷。

28世界耕地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衡的表现:

(1)耕地面积在各洲及各种类型国家的分布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拥有耕地约占世界耕地的52.9%;发达国家约占47.1%。

(2)各地区、各种类型国家的耕地面积占该地区(国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耕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9.5%;发达国家的耕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11.7%,比例较高,说明该地区农业较为发达。

世界耕地的分布情况

29

在1966~1995年间,世界耕地面积扩大了8,157.5万公顷,年均增长0.22%。但是,耕地面积的增减情况在时间和地区上是不均衡的。随着时间变化,耕地面积的增长幅度在缩小。发达国家的耕地面积在1986~1995年间呈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的耕地面积增幅在逐渐减缓;非洲和南美洲的增幅在减少,亚洲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在加大。北美和中美洲出现负增长。欧洲在1986~1995年间耕地面积增长较快。世界耕地面积的增长情况30二、世界粮食生产与分布1.世界粮食产量的变动情况2.世界粮食生产分布状况31世界粮食产量的变动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科技革命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和工厂化的推进,世界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很大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主要粮食产区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等影响下,世界粮食生产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世界各国的人均粮食拥有量差别极大。32世界粮食生产分布状况从各大洲看,世界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其粮食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种植总面积的80%,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世界谷物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主。

33小麦居农作物之首,播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除南极外的世界各地都有种植。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为6.53亿吨,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28.3%。。小麦产地主要有: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北美中部的小麦带,独联体各国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澳大利亚和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等。2010年,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和法国这世界5大小麦生产国的小麦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65365.5万吨)的17.6%、12.3%、9.2%、6.4%和6.2%。小麦34水稻水稻在农作物中的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是小麦播种面积的2/3,2010年全球稻米产量为6.96亿吨,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30.16%。水稻为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其产地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地带,其次是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以及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等。2010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这4大稻谷生产国的稻谷产量分别占世界稻谷总产量(69632.4万吨)的28.3%、20.7%、9.5%和7.2%。35玉米玉米是第三大农作物,用途以饲料为主。2011年全球玉米产量为8.40亿吨,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36.4%。玉米对气候的要求不很高,适应性较强,分布范围很广。玉米的主要产地是北美洲、中国及欧洲。美国素有“世界玉米王国”之称。2004年,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和法国这5大玉米生产国的玉米产量分别占世界玉米总产量(84030.8万吨)的37.6%、21.1%、6.6%、2.8%和1.7%。36三.世界林、牧、副、渔业生产与分布1.世界森林资源的生产与分布

2.世界畜牧业生产分布与贸易

3.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和贸易

4.世界渔业的发展与分布37世界森林资源的生产与分布森林是生命的宝库,它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养护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旱涝灾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世界森林分布极不均匀,绝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森林较少。2010年,世界森林面积约为40.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1%。大约有13%的森林分布在温带,有52%分布在热带。2011年,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芬兰,72.9%,其次为瑞典,为68.7%,日本68.5%,刚果68.0%,赞比亚66.5%。世界森林分布极不均匀,绝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主要是人烟稀少的高纬度寒温带地区和热带地区。3839世界畜牧业生产分布与贸易从世界主要畜牧业产品产量来看,除少数几个土地面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外,畜牧业产品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东欧等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畜牧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其贸易量也不断增长。发达国家为净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为净进口国。40在畜产品的出口国中,荷兰、澳大利亚、中国是肉、蛋、奶、羊毛4种主要畜产品中3种以上出口的国家。美国、法国有2、3种畜产品出口;在畜产品的进口国中,日本、意大利是上述4种主要畜产品全部进口的国家。德国、俄罗斯是肉类的主要进口国。412010年世界部分国家主要畜产品产量单位:千吨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2011/2012》,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2012年1月第1版。国家蛋类国家牛肉国家牛奶中国23,827美国12,048美国87,461美国5,412巴西9,115印度50,300印度3,414EU(27国)8,085中国

a36,023日本2,515中国5,600俄罗斯31,895墨西哥2,381印度2,830巴西31,668俄罗斯2,261阿根廷2,600德国29,629巴西1,948奥地利2,087法国23,301印度尼西亚1,118墨西哥1,751新西兰17,011乌克兰974巴基斯坦1,486英国13,960法国947俄罗斯1,435土耳其12,480世界总计63,575世界总计57,323世界总计599,61542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的

生产分布和贸易经济作物是指除粮食以外的重要农作物,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粮食作物。除棉花、甜菜、大豆以外,世界经济作物的生产与输出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此介绍棉花、大豆和茶叶这3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和贸易情况。43棉花棉花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并在医疗、化工、国防工业等方面有重要用途。棉花是亚热带作物,主要产于北纬20~40度之间的地区。2011年,世界籽棉产量最多的4个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和巴基斯坦,这4国产量之和占世界籽棉总产量的72.8%。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棉花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棉花的主要进口国有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

44大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大豆产量不断增长。2011年美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1%,居世界第一位;巴西的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4.8%,居世界第二位;

阿根廷大豆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大豆的主要出口国是巴西、美国、中国、阿根廷等;进口国主要是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45茶叶茶是亚热带常绿植物,分布较广泛,其范围在北纬42°以南至南纬33°以北广大低纬度地区,有40多个国家种植。主要产茶国有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土耳其等。2009年,全球共产茶叶395万吨,上述5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1.6%。中国是世界上生产茶叶最多的国家,2009年生产茶叶137.6万吨;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园面积占世界的46%。46世界渔业的发展战后,随着海上捕捞与水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世界水产品的产量不断上升。世界水产品的产量不断上升,2002年的1.33亿吨增至2009年的1.45亿吨。世界水产品贸易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增长,2002年世界水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为582亿美元,比1992年增加45%。47世界渔业的分布2008年,世界十大捕捞(包括海洋捕捞和内陆捕捞)渔业国家,它们由多到少依次是:中国、秘鲁、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印度、智利、俄罗斯、菲律宾和缅甸。这十个国家的捕捞产量占世界总捕捞量的35.8%。2008年,世界十大养殖渔业的国家由多到少依次是: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挪威、智利、菲律宾和日本。48第三节世界能源资源一、能源工业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

1.能源工业的生产布局

2.能源的消费结构二、主要能源工业部门的生产布局与贸易1.煤炭工业

2.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3.电力工业

49能源工业的生产布局(1)能源生产总量不断提高。1950—1994年,能源生产总量增长3.7倍,年均增长3.6%。(2)能源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煤炭工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增长速度远不及石油和天然气快。同期,水电、核电得到较大发展,在能源生产中的地位日益上升。50(3)世界能源生产分布很不平衡。其中,美国能源产量最多,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印度、加拿大、英国、伊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亚等国的能源产量也比较多。

(4)各国能源生产结构差别很大。能源工业的生产布局51能源的消费结构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增长最快,煤炭的消费比重下降。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致使石油价格飙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石油消费比重略有下降。但从总体上看,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至今仍以石油为主,并且,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仍将以石油为主。2010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费量大约为120亿吨(换算为石油),消费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德国。

52煤炭工业煤炭资源的分布煤炭工业布局的特点煤炭的消费与贸易53煤炭是世界储量最丰富的矿物能源。但分布极不平衡。2011年底,已探明的世界煤炭可采储量为8609.3亿吨。从各地区来看,在世界煤炭总储量中,北半球占绝对优势,达80%以上,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最为丰富的储煤带;从各国来看,2011年,美国煤炭储量占世界的27.6%,俄罗斯占18.2%,中国占13.3%,澳大利亚占8.9%,印度占7.0%。

从煤炭质量来看,南非、印度、中国、澳大利亚的优质煤比重比较高,而美国、欧洲产煤国的优质煤所占比重大都在50%以下。

煤炭资源的分布54煤炭生产的地点及其规模首先取决于煤炭矿床的地点、储量、煤质等;此外,还受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开采、运输、综合利用方面的应用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1年,在全球煤炭产量37.3亿吨中,中国占49.5%,美国占14.1%。其他产煤较多的国家有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德国、波兰等。

煤炭工业布局的特点55煤炭的消费与贸易在煤炭的消费结构中,工业用煤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80%~90%,特别集中在发电和炼焦方面。中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煤炭出口国中,澳大利亚代替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其后依次是美国、南非、印度尼西亚、加拿大、中国、哥伦比亚、波兰、俄罗斯等。这9国的煤炭出口量之和占世界煤炭出口总量的95%;进口煤炭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等。56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

石油、天然气工业布局石油贸易

57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在截至2004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619亿吨

,截至2003年底的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是176万亿立方米。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纬24°~42°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量的56%;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北纬24°~42°之间和66°~72°之间,约占世界天然气总量的70%。从各地区来看,中东地区和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占世界探明油气储量的2/3以上。58石油、天然气工业布局从各地区来看,20世纪60至70年代,中东地区采油业崛起,并迅速在世界采油业中占据重要地位。2003年OPEC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9.7%。2011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2%,俄罗斯占12.8%,美国占8.8%。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天然气产量增长十分迅猛。俄罗斯和美国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其他天然气主要生产国依次是加拿大、英国、阿尔及利亚、伊朗、挪威、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荷兰等。

59

世界各有关国家的石油产量单位:百万吨资料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2.年份和国家19941999200220032011沙特阿拉伯437.3426.2427.3487.9525.8俄罗斯317.6304.8379.6421.4511.4美国387.5352.6346.9338.4352.3伊朗185.0178.1168.6197.9205.8墨西哥154.4165.2178.4188.8145.1中国146.1160.2166.9169.6203.6委内瑞拉142.0167.0165.4134.9139.6世界3237.03477.13575.23702.93995.660石油贸易(一)世界原油生产主要集中于资源储存地,但油品生产集中于消费地,因而,世界石油流通量巨大,是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商品。20世纪20~40年代,东半球国家的石油供应大部分依赖西半球的美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贸易的重心转向中东。70年代以后,非洲成为世界第二原油出口区,并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的世界多极化石油出口格局。

61石油贸易(二)从进口贸易来看,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1年进口石油1133.7万桶/日,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20.8%。中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11年石油进口量为665.1万桶/日和449.1万桶/日,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12.2%和8.26%。从出口贸易来看,中东仍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2011年出口石油总量为1975万桶/日,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36.2%。其次是原苏联地区,出口量为868.8万桶/日,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15.9%。62电力工业(一)电力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二次能源。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印度、法国、加拿大、英国和巴西是世界上电力设备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最多的10个国家。

2011年,世界发电总量已达220181亿千瓦时。

63电力工业(二)自19世纪电力作为能源开始应用以来,电力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有:(1)火力发电(2)水力发电(3)核能发电64火力发电

火力发电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发电方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70%左右。世界火力发电所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火力发电生产分布极不平衡,发电能源分布状况与电力生产分布状况极不相称。65水力发电2011年的全世界水力发电量达34979亿千瓦时,其中,中国的水力发电量最多,达6940亿千瓦时。水力发电量较多的国家还有美国、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等。当今世界水电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一,水电站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注重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第三,许多国家纷纷修建抽水蓄能电站。第四,重新评价小水电。第五,寻求新的水电形式。66核能发电核电工业是新兴的电力工业部门。世界上最初开发出达到实用规模的核电是在1956年。在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核电以其价格日益下降、供应稳定的特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核电是最清洁的能源,但其装置还不尽完善,不少高科技国家也曾发生过核泄露事故。截至2010年末,全世界处于运营中的核电站共有431座,总装机容量达3.66亿千瓦。67第四节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全球面临的资源问题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68全球面临的资源问题世界自然资源的退化世界粮食危机加深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69世界自然资源的退化

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利用不当,已经造成土地的严重退化,使一些土地永远地失去了生产能力;淡水的不足以及淡水分布与人口分布的不一致,导致人均淡水资源严重失衡,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森林资源的锐减,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全球生态环境灾难性恶化。

生物资源中部分物种的消失,正在威胁着整个生态系统。

70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后期,世界耕地每年增长1%,而到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分别下降到0.3%、0.2%和0.15%。据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有12亿公顷的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发生中等到极强度的土壤退化。土地资源71造成土壤退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二是土壤的盐碱化;三是森林被大量砍伐。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极端形式。荒漠化与干旱以非洲的撒哈拉地区最为典型。72淡水目前,全世界仍有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每年有300多万人因缺水或饮用不洁净的水而死亡`。

导致当今世界面临全球性水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水体污染;三是对地下水过度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当。73森林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估计数字,每年大约有1700万公顷森林被毁掉。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世界上人口翻番和森林减半大致都用了35年,这是同一时期里的两个灾难性数字,照此下去,不到1OO年,全球的热带森林和绝大多数温带森林将毁于一旦。74生物资源地球上生物种类最多时达1~2.5亿种。目前,世界上只有500~1,000万种生物生存,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正面临灭绝的危险,使自然界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在1972年至今的30年间,地球上大约有1130种哺乳类动物(占整个哺乳类动物的24%)和1183种鸟类(占整个鸟类种类的12%)濒临灭绝。

75粮食危机加深据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由4.6亿增至7.3亿。据2005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粮食作物与短缺》报告,截至2005年10月,全球面临异常粮食紧急情况的国家多达39个。76据粮农组织估计,在2000~2002年间,全世界处于营养不足状态的人口仍高达8.52亿,全世界每年有近600万儿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足而夭折。据粮农组织出版的《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2011》,全世界每年有近600万儿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足而夭折。粮食危机对人的基本生存权构成直接威胁,引发社会混乱和政治动荡,影响其经济发展。77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垃圾地球变暖78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一是工业烟尘与粉尘。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烟尘总量约1亿吨;二是工业废气。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全球每年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总量高达1.5亿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雨、酸雾及酸雪,对动植物造成很大危害;三是汽车尾气。79臭氧层破坏自美国杜邦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开发出氯氟烃化合物(CFC)即氟里昂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里昂已达2,000万吨,使臭氧层遭到极大的破坏。臭氧空洞的面积在2012年9月扩大到2080万平方公里,这比2000年时观测到的2960万平方公里大幅缩小,2000年的数值是迄今观测到的最高值。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已经缩至25年来最小,但这并不代表臭氧层正在恢复。80酸雨酸雨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其他欧美发达国家随后也出现了酸雨现象。在1972年于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瑞典第一次把酸雨作为一个国际性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来。在近二、三十年间,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酸雨。酸雨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空中死神”。它使土壤酸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建筑物受到腐蚀、人类的健康受到危害。

81垃圾垃圾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世界性难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受到了垃圾污染的困扰。垃圾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主要在于它的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产生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450亿吨,由此而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为了减轻本国的垃圾污染,经常将工业垃圾转移到海外,销往或倾倒在发展中国家,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82地球变暖在20世纪的100年间,地球的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6℃,今后,如果人类不采取抑制地球变暖的有效措施,到2100年,地球的平均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4℃~5.8℃。据世界气象组织(WMO)2002年12月17日公布的统计资料,地球变暖在明显加速。全球变暖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土地荒芜,还会助长热带疾病的滋生和蔓延,造成生态混乱、物种灭绝、粮食减产、害虫逞凶、水资源短缺、森林减少等一系列灾害。

83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84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的增长。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的优化。联系:经济增长会促进经济发展。区别: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涵义更为宽泛,它不仅是指产出的增加和增长率的提高,而且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落后状况的逐渐转变或消失、低下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逐步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加快等。85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86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一)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