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为光明而战_第1页
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为光明而战_第2页
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为光明而战_第3页
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为光明而战_第4页
高考作文榜样类素材-为光明而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最新榜样类素材---为光明而战目录:01他们眼里闪烁的光,是对我最大的肯定”02为光明而战03从军装到工装04上讲台就是上战场05初心如磐终不改正文:01他们眼里闪烁的光,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记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魏志祥作者:本报记者苏雁本报通讯员高雅晶《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3日

08版)  “身边处处是‘卷王’,怎么办?”“做内卷‘王中王’还是以不变应万变‘躺’到底?”日前,江苏大学三江教学楼的阶梯教室内座无虚席,时而笑声阵阵,时而掌声雷动。这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魏志祥在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的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如果你迷茫了,你就听听思政课”“幽默之下尽是智慧”曾经许多人眼里枯燥无趣、不接地气的思政课,在魏志祥的讲授下,被众多学生视为一次“思想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正义思辨的旅程”……  “对学生用心用情,与青春同向同行。多重角色转换自如,只为讲好一门思政课。”这是江苏大学第四届“感动江大”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魏志祥的颁奖词。镇江市“十佳教师”、江苏大学“感动江大”人物、江苏大学“优秀学业导师”……面对这些荣誉,魏志祥说:“他们眼里闪烁的光,才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说理不说教,与学生“情投意合”  内容为王,这是思政课上出味道、上出效果的关键。  为了让思政课入脑入心,为了成为学生信任的老师,从教25年,魏志祥一直在摸索。  “刚走上讲台那会儿,我是一板一眼,将书本掰开揉碎了讲。”魏志祥坦言,照着课本讲,“没有真切感受,渐渐地学生就不爱听了”。魏志祥分析,理论都经历过凝练总结,但这些理论都来自鲜活的生活。“以讲述‘中国精神’为例,我们要把它还原回来,通过一串串鲜活的故事,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讲深讲透,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  然而,一名60后教师要想跨越代沟走进00后学生的内心,还是不容易。  怎么办?课间和学生谈心,课后和学生电话聊天、吃饭,关注学生微信朋友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魏志祥终于找到自己课堂的问题:“食材”不够新,“滋味”不够浓。  渐渐地,魏志祥摸索出一套“情投意合”教学法:“情”是出发点,“投”是切入点,“意”是核心点,“合”是落脚点。从寻常的生活和时下的热搜事件中挑选“食材”:当代年轻人的“内卷”与“躺平”,立冬与EDG的“C位”之争......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用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课堂上学生们的头自然重新抬了起来。做“行走”的教材,不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上课内容有趣了,课堂的抬头率高了。  但魏志祥说,相比抬头率,他其实更关注点头率。  魏志祥的课堂总会出现一些“回头客”。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聂赟瑾悄悄坐进了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最近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忙得有点招架不住,便想再听听魏老师的课,为自己打打气。”聂赟瑾笑说。  聂赟瑾更没想到的是,了解到其遇到的难题后,魏志祥认真地对她说:“课堂上可能解决不了你的问题,咱们课后再约个时间一起好好分析。”  面对学生的求助,魏志祥格外认真,一一给予针对性指导。“我来自农村,在成长的路上也曾有过很多困惑,当年的我也很希望有这么一个人可以解惑。”他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是魏志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道理不怕大,怕空。讲身边的人和事,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在魏志祥看来是一条传递真情、避免把道理讲空的有效途径。  魏志祥参与过学生管理工作,下派到农村开展过半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岗位几经变换,才正式成为一名专任教师。回想这段经历,魏志祥始终坚定地认为,“来到高校做思政课老师,是最美好的意外”。学生遭遇挫折迷茫时,魏志祥总是把这段经历讲给学生听。不仅是求学求职经历,甚至是自己的爱情故事都拿来作为理论解读的例子。  魏志祥说:“不‘端着’,把教师的身份降一降,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传递温暖和力量,成为学生生命里的一束微光  “千言万语,也说不清对您的感激之情。只愿自己能传承您的事业,像您一样,做一个平凡而不简单的老师。”2010级历史专业本科生卜春敏曾在课间递来一封手写信,毕业后又以一篇《师父》感念他多年的陪伴与指点,这让魏志祥感动至今。  “师父”“魏爸爸”“特殊110”是学生对魏志祥最为深情的称呼,也是魏志祥全情付出的动力。  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的魏志祥,多年来始终坚持担任学业导师。他的八小时是给学生的,八小时之外也总是为学生忙碌。  冬天,看到学生穿着单薄,魏志祥便悄悄联系学生所在学院,帮助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看到学生腿部穿戴特殊矫形器,关怀之下,学生敞开心扉寻求学业指导……“传道授业解惑者,就是要为学生的人生保驾护航。”魏志祥说,思政课不仅是普及知识,也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业中的困难,更要点燃心灯、播撒信仰的种子。  魏志祥的爱人常说,“在他的心里,工作比家庭重要,学生比家人重要。”  去年,魏志祥因突发肾结石住院,不想又检查出早期肝癌。可是悲观、恐惧的情绪在魏志祥的身上难觅踪影。“从前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敌人,才让它有机可乘。如今知道了积极治疗便是。”  “我在课堂上保持激情洋溢、声音洪亮,为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魏志祥说。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高雅晶)02为光明而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郑天然通讯员罗国金郑楠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9日

08版)11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分散在解放军总医院8个医学中心的眼科医学部医护人员通过一根网线,再次“汇聚一堂”。这是学部成立以来每周一期的线上病例讨论,数个疑难病症通过屏幕得以“共享”,会后,几套手术方案顺利敲定。去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在第三医学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眼科主任王大江还记得刚“开张”时的情景,140张病床空着大半。如今随着医学部攻克道道难关,一例例复杂手术圆满完成,名头越来越响,慕名而来的患者让医学部385张床位显得非常紧张。不同于其他学科,眼科诊治讲究精细,手术以微米计算。医学部主任李朝辉要求学部医生能够两手“左右开弓而不抖”,王大江说,“眼科大夫是一群在方寸之间寻找光明的人,我们为光明而‘战’”。“医学就像打仗,要永远向前冲”眼科医学部是在解放军总医院8个医学中心原有眼科基础上组建而成。医学部的成立,让做了40多年眼科医生的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黄一飞有一个明显感受:“现在是‘联合作战’了。”“过去各成一家,彼此之间转诊、会诊都要经过一定流程。如今在同一个学部内可以无缝衔接,怎样方便尽快救治病人就怎么来,大大提高了效率。”黄一飞打比方说,“如果以前各中心好像独立的战舰,现在就是一支舰队,彼此互相保驾护航,战斗力大大增强了。”神经眼科副主任徐全刚对此感触最深。由于专业覆盖视神经炎、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复杂病例,诊疗中,神经眼科往往要和其他眼科专业联合会诊,有时甚至包括耳鼻喉科、放射科等非眼科专业。徐全刚记得,过去一位患有复杂神经眼科疾病的患者看病,往往需要跑几家医院,看好几个科室,“时间都花在了路上”。如今学部成立,转诊会诊有时只需一个电话,“把时间完全用在治疗上,集中力量打‘硬仗’”。今年夏天,眼科医学部就打了一场“联合作战的硬仗”。那是一位从耳鼻喉科转诊来的病人,30多岁的小伙子在做核磁共振检查中突然右眼失明。事发突然,耳鼻喉科医生将病人紧急转诊至眼科医学部,学部眼科眼底病组立刻联合放射科、耳鼻喉科等多个学科专家进行会诊,检查病因、讨论治疗方案。眼科副主任侯豹可是这次治疗的主刀医生。检查中,他发现病人眼中有一块幼年被炸伤时遗留下的异物,过去因体积太小没能发现。如今受磁场吸引,异物发生位移,划伤了视网膜。侯豹可判断,必须立即进行手术,否则病人将有失明的危险。此类情况太过罕见,国内还没有人做过类似手术,侯豹可查不到病例作参考,只能“摸黑前进”。为此,他准备了四五套手术方案,又针对每一种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一一做出详细预案。第二天深夜1点,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后,手术迅速展开了。侯豹可主刀,为患者进行急诊眼球探查、玻璃体切割术。平时1个小时就能完成的手术,这一次足足做了5个多小时。早上6点多,侯豹可终于顺利取出了藏在患者眼球中的一块2mm×3mm铜质异物,保住了患者的视力。后来,这一病例被拿到学部病例讨论会上供大家探讨学习,侯豹可也通过屏幕与战友们分享了“全国首例”的经验。在他看来,“医学就像打仗,必须敢于攻克难关,勇于占领高峰,要永远向前冲。”除了每周二的病例讨论,每周四的线上查房也是学部集体“攻克难关”的时刻。这时,各中心眼科会将手头的复杂病例汇总到一起,专家们线上会诊,大家共同研讨,形成下一步的最佳诊疗方案。王大江感觉到,学部正在形成一股“积极进取的战斗精神”,“不管从医多少年,当你做了一台别人做不了的手术,看好了一个四处求医都没治好的患者,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可替代的。”他说,“为了这一刻,你愿意永远向前冲锋。”军医向战而行前不久,眼科医学部副主任陶海团队研发的项目“改良人工鼻泪管及分体式人工泪管”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专利优秀奖,全军共4家单位获奖,也是联勤保障部队唯一获奖项目,这是陶海团队继获北京市转化医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奖励。大多数时候,眼科医学部的医护人员首先要做的是保障战场上的战友们“向前冲锋”。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感知接收的信息中80%以上来自眼睛。在医学部主任李朝辉看来,战场上一名战士视力受损,不但意味着他将失去战斗力,同时还需要另一位战友对其进行引导,即损失两个人的战斗力。为此,学部将战创伤的课题研究放在了科研首位,每年组织医护人员对偏远地区部队进行巡诊、会诊。李朝辉鼓励大家在日常诊疗中积累战场经验,烧伤、炸伤等病例都要时常总结复盘,“以备不时之需”。“军人一切为了打赢,军医也是一样。”李朝辉说,“到了战场上,我们就是战友们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时刻准备着。”去年,李朝辉治疗了一位在维和战场受伤的战士。小战士是在巡逻途中划伤了眼睛,伤情严重。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朝辉第一时间与前方连线,远程会诊后,李朝辉判断必须进行手术。他在线上指挥随队医生进行了简易包扎,随后立刻准备手术。30多个小时的航程后,小战士被送回国,等候多时的李朝辉立即对其展开救治,成功保住了他的视力。手术后,小战士返回维和一线。完成任务回国后,他特意来到眼科医学部,向李朝辉郑重敬了一个军礼,以表谢意。“事实上,我们的手术台离战场并不遥远,军医要向战而行。”李朝辉说。为了进一步熟悉战场环境,更高效地治疗战创伤,李朝辉还带领学部战友们研究武器装备,特别是针对激光武器,在预防光损伤方面进行了大量模拟实验。眼眶病外科负责人杨新吉试图让“手术台上战场”。日常诊疗中,他发现不少官兵,因在训练演习中跌打磕碰导致眼眶骨折,不得不撤出一线后送救治。如何避免后送、缩短救治时间,成为杨新吉带队研究的首要目标。根据诊疗经验,杨新吉知道战创伤、训练伤的骨折情况复杂多样,每一种骨折需要的修复材料都不尽相同,“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想要靠现成的材料匹配救治,就不得不依赖大型诊室。”几番对比研究后,他将目光瞄向了3D打印机,“想要什么就自己做,像随时随地带了一个诊室出行。”杨新吉解释说,使用3D打印机,可以让医生在现场直接对伤员进行扫描,打印出型号适合的修复材料,以最快速度就地展开救治。“换句话说,就是把手术台前移到最前线。医生去找伤员,而不是伤员来找医生。”杨新吉说,“战场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侯豹可也接诊过不少战创伤患者。治疗得多了,他有时会想,“为什么不能在受伤前就杜绝这种可能性呢”。战创伤的预防是侯豹可近年主攻的课题。为此,他成立了一个调研课题组,专门研究部队眼科的流行病学。他联系了21家部队医院,带领调研团队跑遍全国,找到了1400多个案例,一一对病人进行随访调研。针对不同的军兵种,侯豹可将各种疾病进行了整理分类,并寻找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与方法。他带队编写了一套防护手册,每次巡诊都要带上,对一线官兵进行详细宣讲。如今,随着战场武器装备不断迭代出新,侯豹可还率领团队研究起了如何做好高辐射高强度用眼装备的防护。他希望能设计出一套护具,保护好战友们的安全。“我们是人民军医”守护好战友安全的同时,眼科医学部的医疗“航迹”也在不断向更远、更偏的地方延伸,为更多人送去光明。今年9月8日至18日,李朝辉率队参加了国家扶贫攻坚战“三区三州”光明行第二站,来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偏远贫困地区的百姓免费手术。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李朝辉和战友们完成了201例手术,无一失败。出发前,李朝辉派出了一支先遣队,提前抵达当地考察环境。在传回来的照片中,李朝辉注意到不少老人都拄着拐杖,佝偻着腰,经调查得知,这是当地一种特有的大骨节病,不少老人都患有此病。腰背无法挺直意味着患者无法平躺进行手术,这是李朝辉从未遇到的难题。他紧急召集医疗队进行商讨,设计了几套手术方案,最终决定用塑料泡沫制作靠垫,手术时为老年患者固定好身体。沟通上的难题则依靠当地藏族护士解决。起初,每次进行手术,李朝辉的身边都要跟着一名当地护士做翻译。后来他带领医疗队自学藏语,临走前,已经可以和当地居民进行简单的对话。来到高海拔地区巡诊,高原反应难以避免。医疗队员们忍受着缺氧的不适,但只要上了手术台,他们立马就忘记了头疼、胸闷,用李朝辉的话说,“眼里只有救治病人,再无暇顾及其他了”。巡诊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患者87岁,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几次外出求医,都被以年龄太大无法手术为理由拒绝了。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李朝辉决心不再让老人失望而归。他和战友们为老人量身制作了4个垫子,将他紧紧卡在手术台上,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这一次,他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手术,避免老人因长时间平躺而感到不适。走下手术台,已在黑暗中生活了多年的老人激动得哭了。两天后老人出院,他的子女特意带来一条哈达,坚持要献给李朝辉。类似的巡诊与便民服务在学部还有很多。2019年,医学部眼科副主任王丽强曾赴西藏日喀则执行视力筛查任务。那是她第一次上高原,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她的脸肿了一圈。一周时间里,她边吸氧边坚持工作,和队友共同完成了对当地几所中小学校全部学生的视力筛查,并为每一个近视学生免费配眼镜。在王丽强看来,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光明、重见清晰是眼科医生的天职。她忘不了,离开日喀则的那天,最后一所学校的师生集体前来送行。戴上新眼镜的孩子们簇拥着她,有些紧紧攥住她的衣角向她告别,“那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眼神”。“不需要多少荣誉勋章,每一位患者重获光明的双眼、治愈后的微笑,就是对我们医生最大的褒奖。”眼科医学部主任、已从业31年的李朝辉说,“因为我们是人民军医,我们自当为人民而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郑天然通讯员罗国金郑楠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9日08版03从军装到工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郑天然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9日

08版)离开部队23年,退役老兵龙福刚一直在做一件事: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他是如今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兴义供电局输电所五班班长,是电网一级技能专家,局里出了名的“大拿”。他拥有17项国家专利,为国家减少电量损失2.3亿度。用他的徒弟、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兴义普安供电局江西坡供电所副所长周志波的话说,“他是个耀眼的人”。“荣誉的背后是他过人的精湛技艺,跟着他好像有学不完的东西。”周志波说。在他看来,师傅龙福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他身上抹不去的军人作风,“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周志波清楚地记得自己入职供电局的第二年夏季,龙福刚带他和几名年轻同事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云桂黔三省输电线路专业技能竞赛。比赛场地在广西百色,提前一个月,龙福刚就带着周志波几个人开展起了赛前集训。往常,实操训练大多在上午凉爽时进行,中午气温很高就午休。但那段时间,龙福刚要求参赛小队上午在室内复习理论知识,午饭过后再带到室外,顶着烈日练习实操。每次训练过后,周志波和队友们的衣服总会被汗水浸透。他们不理解,曾一起偷偷地埋怨,“师傅这不是折磨我们吗”。直到比赛开始,周志波才理解了龙福刚的良苦用心。夏季的百色室外温度接近40摄氏度,高温酷暑中,其他参赛队很多队员体力不支,周志波小队却对此习以为常。他们迅速开展作业,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顺利完成比赛,周志波还在一项个人比赛中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干工作就像备战打仗,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这是龙福刚常说的一句话,在这位老兵看来,电力维护与在部队训练没什么两样,“都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实了,把本事练到家。”然而在23年前,刚刚离开部队的龙福刚对电力领域一窍不通,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步兵出身的龙福刚突然要与电路、导线打交道,让他一度“心里发慌”。由于当时条件有限,龙福刚能够接触到的电力理论书籍不多,为了尽快熟悉专业,他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每次跟着师傅外出巡线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随手记下来,等到空闲时再去一一请教。爬铁塔也曾是龙福刚的一个坎儿。常见的电线铁塔高30米,检修时必须徒手爬上去,在高空进行作业。龙福刚记得第一次巡线时,师傅让他“感受一下”,这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足足爬了近半个小时,到达最高处时腿脚发软,紧紧抱着铁塔一动不敢动。恐高的经历让龙福刚觉得丢脸,“一个军人怎么能害怕呢”。随后他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每天休息时拉上同事或老师傅,找单位附近的铁塔练习攀登。脚架的棱角卡在软底工作鞋上,很快就将脚掌硌得生疼,龙福刚却咬牙忍着不肯下来。后来,一座高压电线铁塔,龙福刚只要几分钟就能爬到顶。如今,“登高爬低”对龙福刚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在他带头负责的1467公里输电线路区域内,4984基杆塔的地形地貌他都了然于胸。几乎每个月,龙福刚都要带队巡检一次重要线路,一去就是一整天。巡线路程最长的一次,他从早上7点走到晚上8点,兜里装满干粮,因为“进了山就出不来了,一直要巡完为止”。山中丛林茂密,柴刀是巡线的必备物品,以便在密林间砍出一条路。大多数时候,龙福刚会走在最前面,一边带头开路,一边提醒身后的队友注意安全。毒蛇和马蜂是这条路上最大的威胁。龙福刚的一名同事曾在巡线途中被马蜂蜇咬,伤势很重住了院,他的师傅也被毒蛇咬过,好在毒性不深,“捡回一条命”。最危险的一次,龙福刚在铁塔下遇见了一条眼镜王蛇。蛇身足有碗口粗。龙福刚与它对峙了七八分钟,终于将毒蛇“磨”回了洞中,随后龙福刚硬着头皮爬上铁塔检修。从那以后,龙福刚要求所有巡线人员必须携带绷带、创口贴等急救药品,登山拐杖也要带上,“为了打蛇,至少遇到危险能自保”。“巡线安全是大事,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每次出发前,龙福刚都要提前一天检查装备,并在当晚一一给班组打电话,提醒早点休息储存体力。遇到谁家里有难事,或心情不佳,龙福刚都要将其“劝返”,“带着情绪出任务,精力不集中,很容易出差错,不如不去”。23年间,龙福刚带领班员开展了500余次高压输电线路带电检修,巡维路程超过30万公里,连续8400余天带电作业零差错、零事故。工作久了,龙福刚便开始思考,如何能让作业更快更安全,“效率高一点”。他试着自己琢磨改进装备,设计工作涉及力学、材料学,龙福刚不懂,就找来教材从头学起。防滑防脱脚扣是龙福刚的众多发明之一,它的诞生源于周志波遇到的一次“小事故”。一次实操训练中,周志波在登杆时脚扣突然脱落,整个人不得已悬挂在半空,直到脚扣被重新吊上去才能继续攀爬。下来后,周志波和同事聊天随口说道,“脚扣设计得太不合理了,如果能固定在脚上就好了”。这本是句无心的抱怨,龙福刚却记在了心里。回家后,他自己设计了好几版防脱脚扣,还跑到附近的鞋匠铺里找补鞋师傅,请他们帮忙改进设计,接连找了七八趟。寻找制作防滑防脱脚扣的材料时,龙福刚打听到福建莆田的制鞋厂多,便专程利用假期时间,自费赶到莆田走访各大鞋厂。后来,由他改进设计的防滑防脱脚扣在全贵州得到推广,甚至推广到了云南。一位云南的同行在更换装备后,还单独给他拍了张照片发来,称赞“东西太好用了,再也不怕爬杆掉脚扣有危险了”。承力座、多功能折叠检修梯、带电作业TYK卡具……利用休息时间,龙福刚改进发明了一系列检修装备,获得17项国家专利,还因此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但龙福刚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荣誉,“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确保巡线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这位老兵常常觉得,今天的工作依然像“打仗”。“和一群朝夕相处的战友共同奋战,为任务来临的那一天时刻准备着。”龙福刚解释说,“我们工作得越熟练,检修时间越短、质量越高,老百姓用电就越放心,生活才能得到保障。”龙福刚忘不了,2008年他经历的那场“硬仗”。那年冬天南方遭遇特大雨雪冰冻灾害,龙福刚在过年前几天接到上级通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受灾严重,一截输电线路损坏,必须立刻抢修恢复供电。接到通知当天,龙福刚就收拾好了行李。第二天,他带领支援小队抵达现场,看到被雪压断的导线挂在树枝上,电杆横七竖八倒了一地。上山的路都已结了冰,只能徒步走,一趟就要两三个小时。在平时,这样的检修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指挥部却要求龙福刚小队5天完成。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龙福刚完全蒙了,“这么难,这仗怎么打”。但想到已经停电20多天的当地受灾群众殷切期盼的眼神,龙福刚知道,“再难这仗也必须打,克服万难也要打胜仗!”那几天,龙福刚每天只睡3个小时,凌晨4点起来做准备,天不亮就带着队员上山。5公里的检修线路,他在山间来回奔波指挥,一跑就是一天,直到深夜11点下山。随后,他催促其他队员抓紧休息,自己则总结每天的工作,再根据进度安排第二天的内容。“真的就像打仗一样,今天进攻到哪一步,明天怎么调整,都要考虑。至于自己累不累根本顾不上去想。”龙福刚说。他记得那时,每天早上出发时靴子是干的,晚上回来后浸了水,都能“倒出一壶”。他们只吃速食食品,因为“在山上没空煮饭”,抢修时渴了,便随手抓一把雪吃。支援小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抢修工作中。断了的导线挂在树梢上,他们要先砍断树枝。有的导线冻上了,龙福刚就带人将冰一点点砸开,再重新接线。“就像在战场上,我们冲进冰天雪地里,就是为了把受困的老百姓解救出来。”4天连续作战后,龙福刚带领的抢修队提前完成了任务。最后一天下午,队伍回撤下山,平时2个小时的山路龙福刚足足走了4个小时,“整个人突然垮下来,才第一次觉出疲惫”。他拄着登山拐杖慢慢地走,“心里是满足而踏实的。”龙福刚至今清晰地记得那种感觉,“像打了一场胜仗。”“打了胜仗”的龙福刚最终没能看到当地村子重新通电的样子,他们于当晚连夜离开,“但黑漆漆的夜色和来时感觉不一样了”。第二天是除夕,他接到了指挥部的电话,得知所有损坏线路全部修通,当地已重新通电,龙福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我工作至今最有成就感的一刻。”时隔13年,龙福刚回忆起来依旧感慨万千,“我没有辜负老百姓的期盼,我让他们过了一个亮亮堂堂的春节。”龙福刚如今依然会常常梦到在部队的那段日子。尽管已离开军营多年,但他知道,“有些印记是烙进骨子里的。”“从军装到工装,只是穿着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这位穿着工装的老兵坚定地说,“以前是保家卫国,现在是保电为民。‘战位’在,我就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郑天然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9日08版04上讲台就是上战场何哲杜石蒋崇竞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9日

08版)“测试数据已发送!”“发控系统收到1号指令!”“充电机柜指示灯闪亮……”近日,火箭军某团训练大棚内,教研室主任陈焕福正指挥岗前新兵进行一场全流程实装操作演练。谁也想不到,这个在讲台上从容不迫、口若悬河的讲师,曾饱受先天性口吃的困扰。2010年,陈焕福因为理论成绩优异当上了团里的实习教员,可没过多久,时任教研室主任张自焱就为陈焕福说话不连贯、不顺畅的问题苦恼不已:“这怎么上得了课?”严重口吃成了教学工作的拦路虎,可生性好强的陈焕福并没有被打倒,为了讲好《整流电路》这堂课,他把授课内容写下来,背讲稿背到深夜1点。两周后,1.2万字的讲稿他背得滚瓜烂熟,连需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地方都标注出来,经过这样的“魔鬼训练”,他的授课表现让不少教员刮目相看,由此陈焕福正式登上讲台。作为一名教员,能流利、生动地授课只是第一步。一次课上,有学员提出了一个专业问题,陈焕福一下子卡了壳,虽然临时应对表示课后再交流,但免不了当场红了脸,这也让他更深刻地明白“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课后,陈焕福主动向老教员请教教学方法,然后再编撰教案。他还常常到学员宿舍调研,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晚上就抱着教材仔细研究,设计教学内容,装备参数搞不懂就缠着“技术大拿”问,装备库房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还多次深入一线调研论证,带领团队探索试训“专业原理学习贯穿全程”“递进式实战化训练”等新训法。渐渐地,陈焕福感受到了学员们对他由衷的尊敬,官兵们称赞他是“全团最能干的育人尖兵”,第一次参加教学比武他就夺得了第一名……2012年年初,年度预晋升中级士官培训正在进行,一名学员的“特殊情况”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名学员叫王金保,是一名驾驶技术娴熟的大车司机,王金保深爱军人这个职业,但因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学习基础比较差,他很担心自己不能顺利结业而不得不退役。了解到王金保的情况,陈焕福仿佛看到了当初深受口吃折磨的自己,他也得知参加培训的100多名学员里,和王金保一样学习基础差的战士还有几个。于是,他在课间和大家聊天时,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不少学员听后深受鼓舞,培训班里课后加班学习蔚然成风,王金保经常学到晚上11点半才回宿舍就寝。与此同时,每逢晚自习,陈焕福都会抽出时间给学习基础差的学员“开小灶”,主动为他们答疑解惑。结业考核结束后,王金保9门课程有4门成绩都是优秀,没有出现“挂科”,其他学员也顺利通过了考核。就这样,“不放弃一名后进学员”成为陈焕福教学生涯中的座右铭。10年来,他直接教授的学员超过1600名,始终没有放弃过一名成绩差的学员。在后续培训班次中,陈焕福还摸索出了“一对一”学习帮扶小组、教员和骨干合力帮扶等有力措施,大幅减少了“差生”比例。如今,曾经的“差生”王金保通过自考拿到大学文凭,成功晋升三级军士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员,光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陈焕福担任讲师没多久,就被单位推荐跟岗见学红蓝对抗演训任务。部队在野外帐篷宿营,不到晚上8点就熄灯了,为了将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他白天认真跟岗跟训,晚上打着手电学习专业原理、跑电路图、剖析测试故障。每次去演训一线调研,他总要随身揣上一个笔记本,学到新的方法就记下来,有空了就拿出来琢磨。从演训一线回来,陈焕福又忙着培养岗前新兵,面对零基础的新兵,他手把手教操作方法、讲装备原理,带领团队探索“管教一体”培训模式等新训法,有效缩短了新战士与装备的“磨合期”。为了紧贴部队需求、新兵实际和实战实训,缩短学员成才周期,他多次深入导弹旅基层一线调研论证,摸准训练短板问题,带领教员团队集智攻关,先后组织编写了120册专业理论教材和132份优质课件教案。同时,探索试训

“先操作体验后深化理论学习”等新训法,训练质效逐年提升。因教学工作成绩突出,陈焕福先后被评为原第二炮兵“优秀教员”“最美军人家庭”,并荣立个人二等功,被推选为代表参加火箭军第一次党代会。入职11年,陈焕福一直瞄着专业组训的“塔尖”前进,从一名国防生不断成长为火箭军的一名高级讲师。他说:“站在三尺讲台和训练场上传道授业解惑,看到学员们专注聆听的表情,能为部队战斗力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何哲杜石蒋崇竞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9日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