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心理学分章节练习题一[1]普通心理学分章节练习题一[1]普通心理学分章节练习题一[1]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普通心理学分章节练习题一[1]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普通心理学分章节练习题一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D.心理特征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3.反映的最高形式是A.表象B.想象C.思维D.意识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下列哪两部分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理性活动D.心理状态6.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A.客观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个别化原则7.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自然实验法D.调查法8.心理学体系的三分法最早可追溯到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冯特9.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A.心理过程与个性B.情感与意志C.认知与意向D.内容与形式10.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人本主义D.认知主义11.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来自人的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二、填空题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2.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两大部分。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过程和意志过程。4.个性是—个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的总和。5.个性心理持征包括能力、和性格。6.个性结构包括和个性心理持征。7.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8.动物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劳动和是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9.黑猩猩利用木棍从竹筒中取到糖块、属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阶段,10.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依赖于哲学、生理学和三大基础学科的发展。11.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华生的行为主义及马斯洛的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理论流派。三、名词解释1.心理学2.客观性原则3.调查法4.测验法5.自变量6.内省法四、简答题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范围2.心理过程包括哪些结构成分五、论述题1.试述意识及意识的特征。2.试述弗洛依德的心性发展理论。3、试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年2.个性3.情绪情感4.心理特征5.气质6.个性心理倾向7.思维8.语言9.具体思维10.物理学11.人本主义三、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客观性原则是拽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3.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其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4.测验法是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5.自变量是在实验法研究中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6.内省法是通过“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分析来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四、简答题1.人的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主要有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个性是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2.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其包括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不可分割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相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的心境、激情、应激状态,以及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意志过程包括作出决定制定行动计划(或采取决定)阶段与执行计划(或采取行动)阶段。五、论述题1.意识是心理的、高级的、完整的形式,它是人的劳动中,和语言一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所独有的、凭俗语言实现的心理反映。意识的基本持征是:①自觉性——先有正确的动机、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然后再行动。②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朗是积极的、主动的反映,有意识的、主动的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②社会历史制约性——社会意识与个体意识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等都受社会因素制约与影响。④第二信号系统(即以词语为信号的条件反射活动系统)与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特点。2.弗洛依德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性本能发展的过程。控制人的性本能的能量是里必多(Libido),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里必多投放的部位不同,这一部位称为“欲带”或“动欲区”。根据“欲带”的变化,儿童人格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1)口唇期(0—1岁),婴儿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口唇区域成为快感的中心。(2)肛门期(1—3岁),幼儿由于对排泄解除压力而感到快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3)性器期(3—5岁),这一时期里必多集中在生殖器上,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快感的中心,男孩子会对母亲产生性的情感即“恋母情结”,女孩子会对父亲产生性的情感即“恋父情结”。(4)潜伏期(5—12岁),这一时期里必多处于休眠状态,儿童将上一阶段以父亲或母亲为对象的性冲动转移到环境中的其他事物上去,如学习、体育、游戏等。(5)生殖期(12—20岁),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发生在随之而来的青春期,男女儿童在身体上和性上趋于成熟,性的能量和成人一样涌现出来,异性恋的行为明显。弗洛依德认为,由于“固恋”和“倒退”,很少有人能够在人格发展方面达到真正的生殖期人格这个理想水平。“固恋”是指由于里必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则是由于里必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3.(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它可以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和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意志活动时正确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预见行动的进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相反则会为消极情感左右。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一、单项选择题1.视觉中枢位于A.大脑皮层额叶B.大脑皮层顶叶C.大脑皮层枕叶D.大脑皮层颞叶2.下列哪种选项属于条件反射A.眨眼反射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D.信号反射3.传入神经元也称为A.联络神经元B.感觉神经元C.运动神经元D.中间神经元4.脑神经属于下列哪一类神经A.周围神经B.中枢神经C.交感神经D.副交感神经5.下列哪一种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A.见风流泪D.乐极生悲C.谈梅生津D.望梅止渴6.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下列哪种反射A.无条件反射B.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C.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D.本能的反射7.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A.精神活动B.意识活动C.反射活动D.技能活动8.“狼孩”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A.遗传因素B.缺乏营养C.狼的影响D.缺乏社会性刺激9.下列哪种属于感应性反映水平A.草履虫趋利避害反应B.蜜蜂对花的反应C.鸟的条件反射D.猩猩的条件反射二、填空题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即指心理是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2.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顶叶、额叶和枕叶四个区,其中是视觉中枢。3.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两部分构成的;其中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脊神经、脑神经和三部分。4.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的反射,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的。5.反射可以分为条件反射和两类,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信号系统和两种。6.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或通路),它是由、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等构成的。三、名词解释1.反射2.反射弧3.强化4.泛化5.分化6.动力定型7.第一信号系统8.第二信号系统9.非条件性抑制10.外抑制11.超限抑制12.条件性抑制13.消退抑制14.分化抑制15.相互诱导16.反映17.感应性四、简答题1.简答人的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2.试述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3、简答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五、论述题1.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2.试分析劳动与言语和语言在人的意识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客观现实2.颞叶枕叶3.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4.暂时神经联系5.无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6.感受器效应器三、名词解释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2.反射弧是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3.强化是指在刺激到反应的联结过程中,通过施加满意刺激或撤除厌恶刺激可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4.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5.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物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物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叫做分化。6.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称这种现象为动力定型。7.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8.用抽象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9.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10.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11.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12.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13.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14.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15.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6.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17.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四、简答题1.人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具有接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的作用。神经元经过复杂连接而构成神经系统,其中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实现着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联系。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构成的,脊髓是低级中枢部位,脑是高级部位。脑又分小脑、脑干和大脑。小脑主要协调骨伤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起传递信息、觉醒和无条件反射的中枢;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高级心理活动的中枢部位。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四个叶区,额叶是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顶叶是躯体感觉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2.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不同之处:(1)无条件反射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而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刺激物不明确,只能说是动物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同刺激有关,且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有关,且出现在反应之后。(3)反应方式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动物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4)学习的结果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学会了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属于刺激替代学习;工具性条件反射是学会了以一种反应替代另一种反应,属于反应替代学习。3.简答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且不强化后会很快消退。②定比间隔强化。即按一定的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不强化而消退。③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不稳定。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最稳定。⑤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短的时间间隔来强化。它也不易消退,且反应重复频率也较稳定。五、论述题1.辩证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人的心理实质,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一命题可从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来表述。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展开,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理解:①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如睡眠、酒醉、药物麻醉等)、科学实验(如采用脑切除法、微电刺激法发现支配躯体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脑神经细胞)、临床经验(发现大脑不同部位的疾病与损伤,会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的失语症)以及“反射说”、“条件反射说”和“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映、再到人的意识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②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意识的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与人的个性等都离不开客观现实。②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人的心形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映现实与适应环境,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④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人类的社会意识、个体意识、自我意识等都是带有社会性特点的具体表现。2.劳动在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中有如下作用:①劳动是人类的动物祖先转变成人和人的意识赖以产生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是人按自觉的日的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过程。②劳动是一种自觉地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活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正是同这个特征联系在一起的。③劳动是一种社会集体性的活动。劳动工具的制造是集体劳动经验的结晶,劳动经验与技术的传递也是集体化活动的结果,集体关系的形成和社会性意识观念的产生,也只有在集体劳动中才有可能。言语和语言在意识发展中的作用:①言语和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语言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进行交际的工具。⑦言语和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物,是交流思想的过程及其交流思想的工具,这种交流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③语言、词也是个体反映现实的工具,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的反映才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反映,即成为意识。第三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紧张性与集中性D.紧张性与选择性2.注意是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持征C.组织特性D.认识过程3.突然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而分散注意力,属于下列哪种选项的干扰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注意的动摇4.发现与矫正错误是法意的哪种功能A.选择功能B.整合功能C.维持功能D.调节与监督5.下列哪种选项不是注意的品质持征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敏捷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分配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哪方面的特征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7.“万绿丛中一点红”易被人注意是利用刺激物的什么特点A.强度B.活动C.持续D.对比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9.“寻人启事”写成“寻丫启事”易引起人们注意是利用刺激物的什么特点A.强度C.持续B.活动D.对比10.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不随意注意11.学生上课时.边吁、边看、边记笔记是注意的哪种品质特性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C.注意分配D.注意分散12.如果客体较复杂,活动任务多.则注意的范围就A.较广B.狭窄C.不变D.极广13.“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哪种品质特性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14.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种活动必须达到怎样程度A.熟练B.迁移C.稳定D.兴奋15.间接兴趣是引起下列哪种注意的重要原因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不随意注意二、填空题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或活动的和。2.注意具有如下功能:选择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预测与预见功能等。3.注意的品质特性有:注意广度(或范围)、、、注意转移等。4.注意的范围也叫,它是在一瞬间(即1/10秒),人能清楚地意识到的。5.人的注意根据目的与意志努力不同可分为有意注意、、有意后〔或随意后〕注意。6.注意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和。7.直接兴趣是引起注意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注意的原因之一。8.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而不需要的注意。9.注意范围与紧张性有关,紧张性增强注意范围、紧张性降低注意范围。10.注意分配的条件中,同时从事两种活动,有一种应,两种以上的活动,只能。11.人们在安静环境看书时,会感到桌上的座钟声音时强时弱的“嘀嗒”响声,这是现象,它属于正常注意的稳定性品质特性。12.客观对象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则注意的范围就;客观对象规则排列、集中排列,注意的范围就。13.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有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等。三、名词解释1.注意2.无意注意3.有意注意4.注意的范围5.注意的稳定性6.注意的分配7.注意的转移四、简答题1.什么是注意注意有何一般特点2.注意有哪些功能作用3.影响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4.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6.注意分配有哪些条件7.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原因有哪些8.人的注意品质有哪些特性五、论述题1.教学中怎样组织好学生的注意2.试分析产生分心的原因,怎样克服分心3.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指向集中2.保持功能对信息的整合功能3.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广度对象的数量5.无意注意6.指向性集中性7.无意有意8.目的意志努力9.较窄较广10.熟悉有一种生疏11.注意的起伏(动摇)12.广广13.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变化三、名词解释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3.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4.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6.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量。7.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四、简答题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有下面几个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人的心理(意识)对复杂的、无限的客观世界的选择性、朝向性、导向、定向性就是注意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即指人的心理(意识)对注意对象反映的持久性、清晰性、深刻性。②注意不是心理过程,它本身不能单独存在,也不反映什么对象,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始终,保证心理活动富于积极性并顺利进行的一种组织特性。2.注意有如下功能:①选择性功能,即选择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避开无关的、无意义的、多余的对象干扰;②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持久而集中的反映;③调节与监督功能,即意识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注意的准确与精确,又有利于对错误的调整、修正与纠正;④注意还能通过想象活动产生对将来的活动进行期待与预见的作用。3.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原因有:①刺激物的新异性,新颖、奇怪、陌生的对象易引起不随意注意。②刺激物的强度,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较强时都易影响不随意注意,在阈限范围内,刺激物越强(如强声、强光等)越易引起无意注意。③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对象与背景差异)明显易引起不随意注意。④刺激物的活动性或变化性,如活动的直观教具、活动的广告等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除上述客观原因外,还有主观原因;①凡适合人的需要的刺激,如小孩子上街碰到好吃、好玩的东西易引起不随意注意;②凡引起人直接兴趣(即直接有趣的活动与对象)的刺激,易被人注意;③心境愉快、身体健康,人就乐于注意外界事物;过分忧愁和焦虑则会降低好奇心;④特有的知识经验(即和自己有关联的刺激)等都有助于不随意注意。4.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①明确目的任务。目的任务越明确、越具体,意图越强烈,有关对象或活动越容易引起人的注意。②用坚强的意志力抗拒干扰与排除诱因,可使随意注意稳定持久。③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目的与结果感兴趣)是保持随意注意不可缺少的条件,只凭意志努力,随意注意不会稳定持久,只有意志与间接兴趣结合,随意注意才会集中稳定。④积极地、主动地组织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把智力活动与外部操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注意的集中与保持。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①依赖于客体的复杂程度和客体间的关系,客体越简单、客体颜色相同、大小相同、规则排列、适当集中排列、有—定联系的对象等,注意范围广;相反则狭窄。②照明程度与有无干扰因素影响注意广度。照明度强,无干扰因素,注意范围广;照明度弱,干扰因素强则注意范围狭窄。③活动任务简单、单一,注意范围广;活动任务复杂、多样,注意范围狭窄。④个人知识经验也影响注意广度,熟悉对象者的注意范围广,不熟悉者狭窄。不同职业注意范围不同,飞行员、司机、足球裁判注意范围广,校对员注意范围狭窄。6.注意分配的条件:①自动化(熟练)的程度条件。同时从事的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从事的多种活动,只允许其中一种不熟练。②活动之间的联系与系统条件。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形成一定的联系与系统,如武术、体操动作的系统连贯等,也是注意分配的一个条件。7.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决定于原来注意力紧张与稳定的程度;原有注意力越紧张、越稳定,则不容易转移,反之则转移就容易。②新刺激对象、新活动的重要性、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影响,新刺激对象越重要,越有趣味,越新颖有吸引力,则转移就快,反之转移就慢。③受人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特征的影响,神经系统活动灵活型的人转移就快,惰性型的人转移就慢。④通过教育训练,也可以培养注意转移的品质。8.人的注意品质有如下四个主要特性:①注意的范围(即注意的广度),指在一瞬间(即1/10秒)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对象的数量,人的注意力有广狭之分。②注意的稳定性,指在较长时间内,人把注意力保持并集中在某一种活动或对象上的品质,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性,同稳定性相反的品质特性是注意力分散。③注意的分配,这是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的能力,即指人在一定条件下能做到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④注意的转移,这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指向并集中于另一种活动或对象上去的特性。灵活而又正确地转移注意力,是人们学习与工作高效率的基础。五论述题1.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的注意,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与学校常规,对唤起有意注意也起重要作用。②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活动会生动有趣。在教学环境方面,要防止干扰刺激分散注意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讲授内容要科学、新颖、系统、生动,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流畅,适时呈现教具,用感性形象吸引学生,教学方式的变化、灵活、启迪性等课堂教学艺术,都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无意注意。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有助学生注意的集中、稳定与持久。2.影响注意分散有客观、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客观原因来看,无关诱因的吸引、嘈杂环境的干扰、目标刺激对象或活动太单调、枯燥、乏味都可能导致分化。从生理原因来看,过分疲劳与困倦,激活与觉醒水平太低,身体有病或不适等容易引起注意分散。从心理因素来看,学习目的动机不明或不纯;模糊的杂念与牵肠挂肚的思绪;情绪低落或波动;意志薄弱,抗干扰能力太差;不良的作息、工作、学习习惯等都易使人分散注意力。要克服分心,保持注意的集中稳定,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①排除无关诱因和嘈杂刺激的干扰,保持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安静。②要组织好学习与工作活动,使活动及活动对象、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形式多样,有较强的吸引力。③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提高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把看、听、说、写、想、操作联合起来,有助于注意的稳定集中。④养成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坚强意志力和抗干扰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有助于注意的稳定。⑤要劳逸结合,防止过分疲劳,加强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对有多动症的儿童,应根据医生吩咐.服用利太宁或苯丙胺等镇静药物能暂时缓解分心,15岁以上这种症状会消失。3.学生良好注意品质与注意力的培养应重视以下几点: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第四章感觉一、单项选择题1.人脑对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是A.感觉B.知觉C.色觉D.统觉2.当人们看见一面红旗时,立即能知道它是红色的,这是A.味觉B.视觉C.听觉D.知觉3.刚刚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觉性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什么关系A.正比关系B.对数关系C.反比关系D.常数值5.“人芝兰之室,久而闻不知其香”是下列哪种心理A.知觉B.嗅觉C.嗅觉适应D.嗅觉感受性6.一种感觉受刺激影响,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发生变化,这是A.感觉的对比B.感觉的相互作用C.感觉的适应D.感觉的后象7.感觉主要反映A.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B.过去事物的个别属性C.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D.过去事物的整体属性8.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属于A.外部感觉B.内部感觉C.本体感觉D.机体感觉二、填空题1.感觉是人脑对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2.人能够感觉到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称为。3.视觉的适应现象有和两种。4.感觉的对比现象有对比和对比两种。5.韦伯定律是指与之间成定比。三、名词解释1.感觉2.外部感觉3.内部感觉4.本体感觉5.感受性6.绝对感受性7.差别感受性8.绝对感觉阈限9.差别感觉阈限10.适应11.感觉的对比12.后象13.联觉14.感受野15.特征觉察器四、简答题1.影响感受性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影响感受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个别属性2.差别感受性3.明适应暗适应4.同时性继时性5.差别感觉阈限标准刺激(原始刺激)三、名词解释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外部感觉是人对身体外部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3.内部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4.本体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是人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5.感受性是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6.绝对感受性就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觉能力。7.差别感受性是对两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8.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9.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10.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11.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2.后象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所引起的感觉还能保留瞬间。13.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14.在视网膜上有一些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中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这一区域就称为这些细胞的感受野。15.在视觉皮层上存在一些高级神经元,能对呈现给视网膜的有某种特征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些高级神经元称为特征觉察器。四、简答题1.感受性变化即指暂时性的上升或者下降的变动现象,其主要因素有:(1)感觉的适应现象,这是时间因素,即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现象。嗅、视、肤、味觉都有明显的适应作用。(2)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感觉的相互作用,即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影响。如闪光刺激能使音响起伏,牙疼时压迫皮肤可减轻等。(4)有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如意识倾向性影响。2.感受性发展是指在长期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影响下,感受性持续、稳定提高与上升现象。主要依赖如下条件:①社会生活条件、实践活动和特殊职业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如人们对母语语音的分辨能力,及烟、酒、茶品尝技师的嗅觉、味觉感受性特别敏锐;②有计划地练习与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③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当某种感官受损伤之后,其他未受损伤的感官的感受性则大大提高,起到补偿不足的作用)。第五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在影响深度知觉的线索中,人们看远物纹理模糊,这种影响是A.空气透视B.物体重叠C.线条透视D.双眼视差2.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以便于下次阅读,这是利用了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3.一支白粉笔,在白天看是白色的;在晚上看虽然很暗,但我们仍知道它是白色的。这是A.颜色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大小恒常性D.亮度恒常性4.下列哪种选项是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A.线条透视B.空气透视C.视轴辐合D.运动视差5.下列哪种选项是情绪对时间估计长短的影响规律A.正在经历的事件,愉快情绪则过得慢B.盼望的事件,愉快情绪的事件来得慢C.已经过去的事件,情绪不愉快则显得长D.正经历的事件,情绪不愉快则过得快6.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A.知觉B.感觉C.识记D.思维7.感官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起伏变化的现象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实践活动影响二、填空题1.知觉是以为基础,在的参与下,对事物加以认识的过程。2.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的知觉可以把从中优先区分出来的特性。3.知觉是人脑对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4.分析器的结构包括反射弧的前三个环节,即、传入神经、。5.空间知觉主要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和。6.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有:、。7.运动知觉的种类主要有真动、、和自动。8.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恒常性、选择性和。9.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10.知觉的恒常性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和亮度恒常性。三、名词解释1.知觉2.深度知觉3.似动知觉4.知觉的选择性5.知觉的理解性6.知觉的整体性7.知觉的恒常性8.观察四、简答题1.什么是感觉、知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2.知觉分哪些种类3.影响深度知觉的单眼与双眼线索各有哪些4.影响时间知觉的客观参照标志有哪些主观因素有哪些5.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6.影响知觉选择性有哪些因素7.知觉的恒常性有哪些种类知觉恒常性有何作用五、论述题1.试分析知识经验在知觉和知觉基本特性中的作用。2.什么是观察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根据感知规律怎样提高直观的效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二、填空题1.感觉知识经验2.对象背景3.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综合整体4.感受器中枢神经5.立体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6.双眼视差双眼辐合7.似动诱动8.整体性理解性9.知觉的条件知觉映象10.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三、名词解释1.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2.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3.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却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4.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并将对象从背景中优先反映出来。5.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6.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7.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8.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双称为“思维的知觉”。四、简答题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知觉二者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从联系来看:①二者都是直接的反映、都是感性认识过程;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步发展,二者紧密交织在一起,通常以感知觉形式出现,除新生儿或婴儿有某些单纯感觉之外,在儿童或成人身上均以交织在一起的感知形式出现。从区别来看: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②感觉的生理机制是单一分析器的活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③经验在感觉中可有可无,只起一被作用,经验在知觉中是必备条件.缺乏知识经验,就没有知觉现象产生。2.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其种类划分不同。根据分析器的不同,简单知觉可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触模知觉等不同的知觉形式,这类知觉形式与感觉关联更紧密。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特性不同,复杂知觉可分如下几种:(1)空间知觉(即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的种类有:①形状知觉(个体对二维空间平面形状特征的反映);②大小知觉;③深度知觉(个体对物体本身厚度与距离的反映),也称立体知觉;④方位知觉(人对物体所处方向位置的反映)。(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节奏、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3)运动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常见的有真动、似动、诱动和自动。(4)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除上述运动错觉之外,常见的还有:①图形错觉;②形重错觉;③大小错觉;④方位错觉等。3.影响深度切觉的单眼线索有:(1)物体重叠(即远物被近物遮挡,出现远近层次);(2)线条透视现象(即同样宽窄线条在不同距离、出现远窄近宽的知觉);(3)空气透视(即空气厚度因远近不同,而产生对物体知觉的纹理清晰度差异);(4)运动祝差(即人在运动时.周围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对运动速度不同,近物显快、远物显慢);(5)明暗阴影(即明亮部分显得近,阴暗部分显得远);(6)水晶体的调节(即看近物水晶体较凸,看远物水晶体扁平)。双眼线索有:(7)双眼视轴辐合作用(即看远近不同物体,视轴的辐合角度大小不同);(8)双眼视差(即立体图形或物体的左、右不同部位,在左、右眼视网膜成象有差异,双眼视差提供了物体的深度信息,产生立体知觉)。4.时间知觉的客观参照标志有:①自然界周期变化现象,如四季变化、涨潮退潮等;②人们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如钟表、日历等;④有机体自身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变化——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的主观因素有:①时间估计有向中倾向,以1秒为准,高于1秒短估,低于1秒长估;②时间估计受频率影响,有高频高速高估现象;③时间知觉受情绪因素影响;盼望的事件,愉快的来得慢,不愉快的来得快;正经历的事件则相反,愉快有趣的过得快,无趣的显得慢。④时间估计受知识经验、职业及训练等的影响。5.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如下几种:①知觉的选择性,优先把对象从背景中挑选出来的特性;②知觉的整体性,能将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联合为整体的知觉特性;③知觉理解性,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释知觉的对象,并用词语标志的特性;④知觉恒常性,即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6.影响知觉选择性有客观和主观多种因素:(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②对象的活动性,如电影、幻灯等活动的教具及动态广告,易被人们优先知觉;③刺激物的新颖性,司空见惯的内容不易被选择,新异与新奇的内容易被优先知觉。④刺激物的强度适当,有利于选择性知觉,太弱与太强超出阈限范围,不会被知觉。(2)主观因素有:①知觉有无目的任务的影响,明确的目的任务则有助于知觉的优先选择;②知识经验丰富程度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优先选择;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不同,则优先选择的知觉对象不同;④知觉的定势即心向(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不同,其知觉选择性则不同;⑤情绪状态的影响(如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知觉则不同)等。7.知觉恒常性在视知觉中非常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状恒常性是指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大小恒常性是指物体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不影响对该物体大小的知觉判断;亮度恒常性指照明亮度(即黑白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我们对物体表面亮度知觉仍相对不变;颜色恒常性指不同情境(加阳光、树阴、灯光条件)下,对物体的颜色知觉仍相对不变。此外,还有方位知觉的恒常性现象等。恒常性在实际生活中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在极其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反映,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改造世界。没有恒常性人们就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五、论述题1.知识经验在知觉中有以下重要作用。客观事物直接作用感官,通常只是事物的部分属性起作用。由于经验的参加,可以回忆起过去作用过的其他属性,因而便于在人脑中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映像。如在黑夜,人用手触摸到某物体,立即能回忆该事物的其他属性,并能叫出它的名称。经验还能帮助人区别不同事物或区别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正确理解事物(感知水平的理解)。例如人凭经验,用鼻子嗅,就能把液化气、汽油、煤油、酒精、白酒等区别开来。经验也影响知觉的丰富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莫定基础。经验在知觉的基本特性中也有重要作用:在选择性中有助于个体把对象与背景区分开来,从而优先地选择知觉对象;在整体性中,经验的回忆补充作用,有助于完整认识;在理解性中,经验是知觉理解的基础;在恒常性中,经验有助人保持相对不变的认识。总之,由于经验的作用,个体对感觉信息加工对客观对象作出感性的解释相理解的过程才构成知觉。2.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科学实验与科学发现的基础,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注意:(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不助燃并比空气重的实验时,明确观察目的与不明确目的大不一样,前者会集中注意力观察高低两只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后者只看热闹(烧瓶中酸碱的激烈反应)。(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①提出观察方法;②制定观察计划;③安排观察的实验程序;④作好思想与物质准备。周密的计划与准备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必备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到:①必须有浓厚的观察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持久地去观察、探究相认识客观世界的奥秘。②必须有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实践表明,很多的科学发现,都是起源于高度集中的注意和对细节深入持久的观察。③观察力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在观察时,能否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④还必须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系统地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观察静态与动态事物。只有在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的训练过程中,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4)引导学生学会作观察记录,写观察报告、笔记与作文,也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3.直观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实物、教具(或模象)、言语等直观形式来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水平。遵循感知规律正确使用直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②客观刺激的强度应该适宜;③注意刺激对象与周围背景之间应有一定的对比差异;④采用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人知觉;⑤运用直观教学的目的要明确,呈现时机适当,间隔距离得当,保持宜观映像的整体性;⑥直观时应采用变式方法,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属性,以便正确理解掌握概念。第六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记忆的过程包括以下哪几个基本环节A.识记、保持和遗忘B.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C.保持、再认或回忆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2.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或其他刺激时,头脑中重现天安门城楼形象是A.再认B.回忆C.表象D.想象3.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叫A.暂时性遗忘B.永久性遗忘C.干扰性遗忘D.逆向性遗忘4.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A.生理性障碍B.心理性障碍C.提取性障碍D.存储性障碍5.早晚时间被充分利用,其学习效果优于白天,这是由于A.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C.单一抑制D.双重抑制6.“由骄兵想到必败”是A.相似联想B.对比联想C.接近联想D.因果联想7.开卷考试时,学生的主要记忆活动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8.艾宾浩斯使用遗忘曲线来表明遗忘进程的不均衡规律是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很快D.很慢9.保持信息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是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感觉记忆10.短时记忆的容量是A.3-511.根据材料内部联系,经过领会,揭示事物意义的识记是A.有意识记E.无意识记C.意义识记D.机械识记12.通过“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A.有意回忆B.无意回忆C.直接回忆D.间接回亿13.学生对数学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主要属于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14.先学习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记忆的干扰作用称为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延缓抑制D.消退抑制15.用无意义音节进行记忆研究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最先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詹金斯D.弗洛姆二、填空题1.记忆从内容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2.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人类记忆可分为(或感觉登记)、、长时记忆三个阶段。3.遗忘主要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前者是原因引起的提取性障碍.后者是由消退原因引起的障碍。4.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不均衡,有的特点。5.记忆的过程主要包括识记、、再认或。6.学习长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是由于受到了。7.记亿表象的一般特征是和。8.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有:记忆的敏捷性、、准确性和。9.先学习的内容对后继学习的干扰是;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干扰是。10.100%掌握材料以后的学习称为,其程度达到时效果最好。三、名词解释1.记忆2.记忆表象3.有意识记4.无意识记5.机械识记6.意义识记7.保持8.遗忘9.遗忘曲线10.前摄抑制11.倒摄抑制12.复习13.联想14.回忆15.再认四、简答题1.什么是记忆,记忆过程包括哪些环节2.什么是表象表象有哪些特点3.遗忘有哪些规律4.回忆分哪些种类5.简答巴甫洛夫关于记忆的条件反射。6.简答记忆的定位说。7.简答记忆的反响回路说。8.简答记忆的化学分子说。五、论述题1.怎样组织复习才能克服遗忘,提高记忆效果2.试述联想及其规律。3.试述记忆的品质及培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抽象逻辑记忆动作记忆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3.干扰存储性4.艾宾浩斯先快后慢5.保持回忆6.双重抑制7.形象性概括性8.持久性准备性9.前摄抑制倒摄抑制10.过度学习150%三、名词解释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2.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3.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的识记。4.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5.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6.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7.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8.遗忘就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9.遗忘曲线是艾宾浩斯研究出的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它反映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10.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11.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12.复习是指多次的识记。13.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14.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15.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四、简答题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记”(识记和保持)和“忆”(再认或回忆)的完整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输入与编码、信息储存和信息提取三个有序而完整的过程。2.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它是人脑重新回忆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形象。表象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表象是保持在人脑中并回忆出的过去感知事物的形象,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与知觉相比较,其形象较模糊、暗淡、片断、不稳定;②表象是一种比感知水平要高的反映,无论具体表象或一般表象,它都有一定的慨括性,它是对事物共同的、表面的形象特征的反映。3.主要的遗忘现象与规律有: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②识记材料性质对遗忘有明显的影响。—般来说,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形象材料也不易遗忘;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同无意义材料相比,遗忘要缓慢得多。③过度学习(即超过或达到记忆程度之后的学习)对遗忘有影响。④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对遗忘有明显影响。⑤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有明显影响,实验表明,两端要比中间记忆效果好。⑥遗忘还受情绪与动机的影响。一般来说,同样重要或强度的刺激,处在愉快情绪状态则记亿效果好,反之记忆效果差。4.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回忆种类划分也不一样。首先,根据回忆的目的意图与任务要求,可分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两种。有意回忆也称随意回忆,是有目的任务,较自觉的重现过程;无意回忆也称不随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和任务,自然而然的,自由联想的回忆形式。其次,根据回忆是否借助中介环节,回忆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不需要中间联想,内容一下子被再现;间接回忆需要借助中介联想才能回忆。5.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在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经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6.潘菲尔德认为,记忆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不同类型的记忆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产生。听觉的记忆在听觉中枢产生,视觉记忆在视觉中枢产生,语言记忆在语言中枢产生。7.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就产生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在环路中不需要进一步的外界刺激也能持续下去,信息就在反复传递中被保持下来。由于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冲动的传递不能持久,反响活动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将这种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作为短时记忆的神经基础。8.瑞典生理学家海登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的作用。当大脑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会明显增加,就能显著提高学习能力,即有利于信息的长期保存。相反,当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会明显降低,学习能力也显著下降,即不利于信息的长期保存。五、论述题1.复习是防止和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组织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复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记忆目标和意图越持久、越明确,效果越好;时间意图清楚,效果越好;复习态度积极主动,效果越好。②复习时间要合理安排。根据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的趋势,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才能防止学习之后立即快速地遗忘。③避免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干扰,前摄抑制即先学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学材料对以前记忆的干扰。④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每次复习内容不应过于集中;长时间复习,中间要短暂休息;要做到“学间时习之”,集中与分散复习相结合,以平时分散复习为主;在分散基础上再进行阶段或集中总复习效果要好。⑤复习方式不要太单调,要多样化,如把视、听、读、写、操作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复习方式;复习方式还应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与数量灵活选择。大量的材料与内容应采用分段(或分成若干部分)记忆,少量材料与内容应采取整体或综合记忆法效果要好。对概念、定理与公式采用”理解记忆法”,对诗词与课文可用“背诵法”,对外语单词可用“循环记忆法”,数、理、化知识可用“练习法”、“实验操作法”。⑥采用“记忆术”有助提高复习效果,主要记忆术有:定位记忆术、数字谐音记忆术、串连记忆术等。2.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1)接近律: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时空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2)类似律: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与它性质上相似的事物。(3)对比律: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与它性质上相反的事物。(4)多因律: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5)强因律: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6)近因律:一样的联想,形成时间越近越巩固。3.(1)识记的敏捷性。是指识记速度的快慢。记忆敏捷性的培养首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应集中注意。(2)保持的持久性。是指对识记材料保持的时间长短。保持持久性的培养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3)记忆的正确性。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记忆正确性的培养首先要认真识记,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类似的材料经常比较、防止混淆,再次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忆以及主观臆测的东西区别开来。(4)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供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第七章表象与想象一、单项选择题1.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A.表象B.联想B.幻想D.梦想2.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A.想象B.无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3.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活动主要是A.记忆表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创造想象4.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称为A.想象B.表象C.幻想D.后象5.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是A.想象B.表象C.需要D.创造想象6.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A.幻想B.空想C.做梦D.理想二、填空题1.想象是人脑对重新组合,产生的过程。2.从有无目的性来看,想象可分为想象和想象两大类。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与空想。4.读者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工程师进行蓝图设计的想象主要是。5.表象是从过渡到的中间环节。6.表象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和。7.信息的双重编码是指和。三、名词解释1.想象2.再造想象3.创造想象4.幻想5.表象四、简答题1.想象分哪些种类2.影响再造想象有哪些因素3.影响创造想象有哪些因素4.想象与表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五、论述题怎样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表象新形象2.无意有意3.理想4.再造想象创造想象5.感知思维6.形象性概括性7.表象编码言语编码三、名词解释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2.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捆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3.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4.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5.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四、简答题1.想象按其分类标准不同,可分如下几种:①从有无目的性来看,可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前者是有自觉的想象目的与任务,有意识的想象;后者是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起事物形象的过程。②从想象活动的独立与创新程度来看,可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别人的词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的事物的形象;后者是根据某种刺激,在人脑中独立地产生新事物的形象。③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看,可分幻想、理想、空想。幻想是一种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是理想.理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的;消极的幻想是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2.再造想象的生动、形象、准确依赖许多条件:①刺激物(如言语、图表等)本身是否清晰、鲜明、生动、形象,会影响再造想象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方式,要比普通叙述方式的再造想象效果好;②主体本身记忆表象储备程度的影响,主体自身的旧经验、旧表象越丰富、越深刻.再造想象也越容易;③主体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词语和图表等实物标志的意义,主体识图能力强弱,也会影响再造想象;④主体掌握与理解知识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理解越深刻、越广泛再造想象效果越好;⑤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力量在再造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情绪情感不仅可以推动人的再造想象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而且情感差异会影响人们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时的再造想象有很大的差异。3.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①创造需要、愿望与社会活动要求相结合,转化为创造动机,从而成为推动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动力系统。②原型与原型启发是激发创造的起点。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原型基础上,经过联想作用,才创造了新事物的形象。如人发明船就是借助了“鱼的原型”。③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关键。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创造出独特、新颖、有益于社会的新产品。艺术家的创造过程都是积极思维构想的结果。④灵感和艰巨劳动是创造思维与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灵感是对艰巨劳动的奖赏,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创造想象与创作产品都不可能没有灵感。4.想象和表象的联系是:①两者有共同特点,都是属于认识过程,部属于形象认识过程: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表象(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表象(即想象表象)。两者的区别是:①表象是原有形象的保持与回忆,全称是记忆表象,想象是在原有记忆表象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②表象基本属于感性认识过程,想象带有理性认识的特点。五、论述题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其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想象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可以逐步行开想象力的大门、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③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平而与立体几何知识的教学与学习,以及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等,都有利学生各种空间想象力的培养。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其生活经验,都能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⑤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的能力。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想象与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幻想,不要讽刺讥笑,应珍视、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第八章思维一、单项选择题1.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病情主要属下列哪种思维特性A.直接性B.间接性C.广阔性D.概括性2.学生做多项选择题时说明其下列哪种思维能力强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3.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A.原型B.原型启发C.定势D.问题情境4.“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下列哪种思维品质A.广阔性B.敏捷性C.灵活性D.深刻性5.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主要是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象D.掌握概念6.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A.定势B.定义C.变式D.同化7.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是下列哪一个解决问题的阶段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8.“灵感或顿悟”属于A.发散思维B.再现思维C.分析思维D.直觉思维9.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方法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称为A.变式B.定势C.迁移D.原型启发10.心向或习惯思维是A.定义B.定势C.变式D.联想1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是下列哪种关系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对数关系D.函数关系12.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归类与分类的思维过程是A.抽象B.概括C.系统化D.具体化13.下列哪一种选项不属于思维的基本形式A.比较B.判断C.概念D.推理二、填空题1.思维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在人脑中概括的、的反映。2.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具体化与系统化。3.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和。4.又被称为求异思维,它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着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寻各种正确的答案。5.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及形态不同,思维种类可分为:动作思维、和。6.思维的分析有两种(水平)形式:其一是逐渐淘汰无效尝试的分析;其二是综合性的有方向的分析。7.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8.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二者之间是关系。9.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10.逻辑思维也称为思维,非逻辑思维也称为思维。11.根据思维的指向性,思维可分为和。12.思维能全面反映事物的属性的品质是,思维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品质。13.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解决问题划分为、明确问题、和验证假设四个阶段。三、名词解释1.思维2.动作思维3.形象思维4.抽象思维5.聚合式思维6.发散式思维7.创造思维8.分析与综合9.抽象与概括10.具体化11.概念12.变式13.定势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台理工学院《编译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大学《空间表现技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 许昌学院《虚拟现实程序设计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许昌学院《软件工程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工程学院《英语演讲与辩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工程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蓝图计划
- 课外阅读与自主学习建议计划
- 科技展览会的安全管理与保障总结计划
- 隧道洞身开挖风水电供应、逃生通道布置
- DB13∕T 5023-2019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 研发中心任职资格职级评审举证要求及材料
- 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参考答案
- 胸膜间皮瘤的诊治新进展
- 碧桂园企业介绍PPT课件
- 菌群移植途径的选择与建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GB_T 3536-2008 石油产品 闪点和燃点的测定 克利夫兰开口杯法
- Landmark2003软件深化及应用
- 工程设计费取费计算表
- 中国石拱桥 (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