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_第1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_第2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_第3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_第4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页!地震: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页!材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800多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9次,其中2次发生在台湾,17次发生在大陆。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3次,即:1668年山东郯城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已发生里氏六级以上地震700多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页!材料二:

由于我国的地震属大陆板内型地震,一般震源都比较浅,在东部地区一般震源深15~20千米。由于震源浅,人口稠密,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差,因此造成的灾害特别严重,也就是说,我国东北地区如果发生一个6级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可能比西部地区发生一个7级地震的损失还要大。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页!地震:地震带的大地震发生方式有单发式和连发式之分。前者以一次8级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来释放带内积累的能量;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以多次7~7.5级地震释放其绝大部分积累的能量。ABCDEFGHJKLMN南北地震带ACBDEFGHJKLMN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页!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在1050E附近。中国有史以来一半以上的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该地震带与青藏高原地震区范围有交叉。同时,沿这条构造带,也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和油气矿藏的集中分布区。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8.0级。2010年4月15日,青海玉树地震。专家预测,我国南北地震带正进入活跃期。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页!

此外,还有台湾地震区和新疆地震区。东南沿海地震带:1604年福建泉州发生8级地震,1605年广东琼山发生7.5级地震,之后300多年间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页!

自主探究:

读图发现,在我国内陆地区,如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等,也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多发区呢?

内陆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综上可知,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8页!对点训练题组一: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12日、13日、14日灾区连续降雨,给抢险救灾带来了一定困难。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9页!(2)我国是地震重灾区,近30年来,我国地震伤亡人数明显减少,而经济损失却有所加重,试分析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

(2)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资产密度加大,故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0页!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黄土高原秦岭华北山地川滇山地东北山地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1页!对比分析:滑坡与泥石流发生条件的区别泥石流:地形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山谷;暴雨激发地表水冲刷造成;或冰川融化。滑坡:斜坡较陡;暴雨下渗,成为地下水,浸润土体或岩体所致。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2页!主要原因:①四川、云南地处我国地势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边缘,地形以山地为主,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同时降水充沛且集中于夏季,因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②该地域还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地震较多,并且地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地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此外,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起到了加剧灾害的作用。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3页!分布特点: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

,西部较为,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泥石流与滑坡泥石流类型

泥石流

泥石流分布特点: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一线为界,以西地区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地区,呈

分布,以东地区呈分布滑坡成因暴雨冰川带状片状零星稀疏密集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4页!答案:(1)①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②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③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5页!(3)哪些人类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3)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6页!我国最著名的八大地震地震名称日期震级震源深度(km)河北邢台地震1966.3.86.810宁晋东汪地震1966.3.227.210云南东海地震1970.1.57.713四川炉霍地震1973.2.67.917云南昭通地震1974.5.117.114辽宁海城地震1975.2.047.312云南龙陵地震1976.5.297.324河北唐山地震1976.7.287.822四川松潘地震1976.8.167.224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7页!归纳总结我国地震主要发生在四个地区即青藏高原地震区、华北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和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区这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九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8页!华北地震区

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1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其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东部千年罕遇的大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震级7.3级,成功预报。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余人。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对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9页!

板块边界的运动形态使得板块边界地区的地壳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应力,由于变形的持续增加,应力继续累积,一旦超过抵抗它的摩擦阻力时,地壳即会错动反弹至没有应变的位置,同时发生固体的振动而产生地震。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0页!归纳总结: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1页!(1)汶川大地震()

A.发生在亚欧大陆与印度洋交界地带

B.发生在亚欧板块边界上

C.是板块张裂造成的

D.是板块挤压造成的

解析: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之下俯冲,造成青藏高原隆升,向东的挤压力遇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壳阻挡,能量在青藏高原东缘汶川地区积聚,突然爆发,能量释放造成的。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地壳活跃是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

D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2页!

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图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川滇黄土高原华北东北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3页!归纳总结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分布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4页!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灾害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5页!地震带—往往直接反映了地震与构造之间的关系课堂小结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地震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地震频率

,强度地震震源

,危害大位于

板块、

板块和板块交会处,地处

地震带和

地震带之间广高大浅太平洋亚欧印度洋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6页!27【变式训练4】(2011·雅礼中学第六次月考)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共29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7页!(2)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