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_第1页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_第2页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_第3页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_第4页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摘要:海洋以其丰富而且潜力巨大的资源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开展的物质根底,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本文将以时间为轴,浅析中国的海洋历史,通过介绍当今世界各国海洋战略,剖析我国的海洋政策,进而从认识海洋价值、开发保护海洋、增强海洋科技创新以及参与国际立法四个方面来警示国民全面树立海洋意识,最终实现海洋强国。引言2023年8月2日,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加拿大随即表示将保卫它在北极地区相关海域的领土主权。美国,丹麦,挪威等濒临北冰洋的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参加这场北极地区的权益之争。专家评估说,随着全球变暖进程,北极地区可能成为全球四分之一未开采石油能源的储存地。冰层消去之时,也是沉睡在北极冰川下面的丰富资源日益显露之日。谁控制了北冰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冰雪尚未消融,群雄已未雨绸缪。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国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海洋战略,又该如何梳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呢?一、纵观古今海洋之路,浅析中国海防历程“我有点金,有点银,有几条海船在海上,有一个漂亮的老婆,我还要什么呢〞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的财富幸福来源于海上,在他们的寓言中,海神波塞冬是仅次于太阳神宙斯的第二大神灵。而在喜马拉雅山脉东侧,古老的中华民族一直信奉幸福来自脚下的土地,来自辛勤耕耘,“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一直未曾觉醒呢〔一〕商周时期在河南安阳殷墟127甲骨坑发现的龟骨卜词中,我们发现商朝不仅可以造船,而且还有舟兵,据考古发现,商朝的外族夷人曾飘洋过海,到达过南亚大陆。在武王兴周灭纣之后,曾把领土扩至太平洋沿岸,可是黄土地优沃的土壤早已让周王朝脱胎换骨,凝重而浑厚的农耕文化战胜了如飘萍般散漫的海洋文化。从炎黄开始中华文明的初铸到秦始皇中央集权的统一,慢慢绵长的三千余年中,虽然海洋给过我们数不尽的惠赠,但是中国的先民从来都只是把海洋当做底色。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浩荡的太平洋就这样带给了华夏儿女几千年沉着不迫的繁衍生息。〔二〕秦汉至唐宋元时期中国海军的最早记录是汉武帝的楼船军。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很兴旺,曾有万余人出海航行到达夷州〔今台湾〕。在白江村海战中,唐朝水军凭借坚船利器,击溃了十倍于己的日本舰队,确立了大唐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开展到宋代,政府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上力量最强的海军。1128年,海外贸易所得已经占据国库收入的20%,兴旺的海上贸易带动了制造业、加工业、效劳业和运输业的兴盛。凭借着无可比拟的科技优势,中国的船长不仅牢牢掌握了印度洋航运的控制权,而且将贸易航线延伸到非洲的东海岸,中国不仅给贸易伙伴带去了丝绸茶叶等商品,也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等,为建立在商业经济根底上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根底。最终,元朝灭掉了在海上流亡了3年的南宋小朝廷,随后,隋唐以来以运河运“漕粮〞的方式改为由海运完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在?元史新编?中记载到,“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在元朝,通过海洋,世界被连为一体,中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权利,而公平的自由贸易是第一原那么,相比之下,后来崛起的地中海海上霸权,那么显得狭隘和局限。〔三〕明清时期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道路有两条,一条在内陆,一条在海上,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航线之一,它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然而随着明朝的建立,这条贯穿于中西方贸易的纽带却戛然而止。明洪武四年,朱元璋的一纸禁令使得民间航海和自由贸易趋于窒息,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普通百姓被硬生生的阻隔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当“开国禁海〞成为祖宗定制延续下来,成为明朝长期执行的国策时,中华民族也就开始从海洋退缩,变得更加封闭而内敛,而此时欧洲的航海家们却在中国罗盘的指引下一步步逼近富饶的东方世界。公元1566年,政府迫于压力,虽重新开放海禁,但是此时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有西方专业的海上贸易公司,还有专业的海上殖民军队,中国已被排挤到了海洋贸易的边缘。中国海商被迫与海盗连为一体,随着明朝政权的坍塌,这最后的希望之火也随之被扑灭。不管是明还是清,统治者始终摆脱不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此影响下,乾隆皇帝将多口贸易改为一口贸易,即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贸易,这是中国近代海洋政策极其重要的转变。虽然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原本可以通过正常贸易解决的矛盾却因此慢慢累积了下来,中国失掉了贸易自主权,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四〕近代时期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出不了外洋就守不住近海,而失去近海,必将会失去家园。荷兰人走了,中国不会平静,更多有恃无恐的欧洲船只正向东方驶来。从此,中国的近代史成了中华民族最沉重的叹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东西方不同文明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并且以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即使如此,统治者仍然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直到1874年,近邻日本登陆台湾,企图染指中国领土时,清朝统治者才如梦方醒,匆忙筹建海军。在日本将马汉的“海权论〞作为开展建设海军的指导思想时,北洋水师却被用来保护封建体制的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正是因为缺乏经济开展的驱动力,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彻底漂浮。随着仅有的海防力量的瓦解,中国陷入了支离破碎中,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这艘腐朽不堪的大船在欧风美雨的侵蚀下,已经濒临漂浮的边缘。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间,中国遭受到世界列强近四百七十九次的入侵,入侵舰船一千八百六十多艘,兵力四十七万多人。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港口、港湾、岛屿几乎屡遭列强蹂躏。如何守卫漫长的海岸线,成为中国现代海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二、统览当代海洋局势,促进海洋意识觉醒2023年3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已成功从日本近海地层蕴藏的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中别离出甲烷气体,并规划在2023年为可燃冰进入商业化开采确立技术根底,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海底分解含大量天然气成分的“可燃冰〞取得天然气,标志着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日本周边海域可燃冰的天然气潜在蕴藏量相当于日本100年的天然气消费量。日本先发制人的行动进一步说明了海洋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个沿海国家争相开发的“蓝色疆土〞。据有关专家预测,全球海洋上的资源总量要超过陆地上的资源总量。大体可以分成三大局部,一是海洋的物质资源,二是海洋的空间资源,还有一个是海洋能源。1、海洋物质资源海洋的物质资源又可以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海洋动植物就有20多万种以上,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种类更加难以估计。海洋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和各类矿产资源。据目前估计,海洋的油气资源占全球石油储存量的45%,最后探明海洋的油气资源总量有可能占全球的70%,57%的海底大陆架都有可能是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的沉积盆地,可见海洋蕴藏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全球海洋石油开采量最多的地点是墨西哥湾、巴西近海以及非洲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海。现在预计前景最好的还有两地,一个是北冰洋,还有一个就是在我国南海。海底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金属结核资源总量就超过陆地。另外海水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淡化,可以作为饮用水,以及沿海的工业用水和冷却水。并且海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也有其利用价值。2、海洋空间资源由海底、海洋水体、海洋上空和海岛组成的海洋空间资源对未来人类生存和拓展具有巨大价值。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可以建海底仓库、海底隧道、跨海桥梁和海上机场,甚至建设海上城市。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人类的生活空间可以从大陆向海底延伸。现在已经提出“海底世界〞、“海底社会〞的概念,指在海里建各种各样的海洋空间站,并在海面建立漂浮辅助平台,依托海底可以建设资源基地。此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国际海运通道,国际贸易多数是通过远洋运输来实现的。我国80%的外贸进出口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其中85%是要经过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可见海洋的重要性。海水的强大浮力可以把几十万吨的船舶托起来,船舶就可以在海上航行,这种借助浮力在海上航行所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只要对运输速度要求不高,它的运输本钱比汽车、火车、飞机低得多。所以海上自由航行和平安对今后的开展也是很重要的。3、海洋能源海洋能源是21世纪人类值得重视的替代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等。海洋能源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可再生性。风不会停,波浪也不会停,太阳是客观存在的能源。二是能源清洁度高。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水分子中氢和氧分解后,氢也可以作为燃料,也是核能的重要原料。在现今世界能源紧缺之际,世界各国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上升趋势,而且,各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于传统能源,海洋能源的环保优势、经济优势及巨大开发潜力不断推动未来海洋能源产业的开展,海洋能源的开发必然会成为海洋经济开展的新动力。〔二〕兴旺国家的海洋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陆地面积急剧变小,以及近年来社会开展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资源短缺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开展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各国将目光转向了蕴藏着巨大资源的海洋,期望从海上获益。世界强国美国一直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开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就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长期开展的战略重点,并在2000年成立了由总统任命的海洋政策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正式全面审议美国海洋政策和法规,将对海洋的开发和管理上升至法律的层面。近年来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美国国民经济开展的两大驱动力,海洋油气业也成为其支柱性产业。然而美国并没有停下开发海洋的脚步,一直着力于开展海洋科技,拥有众多世界著名的海洋科研机构。由于美国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资金投入的逐步加大,使得美国在海洋科技研究的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岛国日本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海洋规划,结合其优越的海上区位优势,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通道以及巨大的海洋资源库。21世纪以来,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日本历来重视科技的开展,在海洋开发中也不例外,其海洋科技涉及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以及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十分注重对海洋的保护,公布?海防法?防止海洋污染,并且日本民众对海洋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这种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做法值得借鉴。 俄罗斯的海洋开发也一直快于他国,2023年8月,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俄罗斯的这种做法,说明其已经率先看到了北极地区蕴藏的巨大资源,并最先采取了行动。俄罗斯利用其阳光、沙滩、海水、优良的环境以及海边岛屿丰富的历史文化为根底,正在大力开展海洋旅游业。三、剖析中国海洋政策,寻求崛起之路〔一〕海洋深远的战略意义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陆地资源的开发竞争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找新的突破。在全球范围来看,这既是海洋开发的世纪,也是海洋争夺的世纪。这是不可防止的世纪潮流,我们必须跟上这个潮流。海洋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和深层次的。海洋问题外表上是对渔业、油气开发、海上通道等方面的争夺,实际上是国家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比拼,更是21世纪新一轮国家战略竞争的直接表现。为了确保我国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中国必须重视海洋战略,国民必须树立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制定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的前提,海洋政策、海洋战略又是海洋经济开展的保障,海洋经济那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更是未来新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具有现代性、前瞻性、行动力的海洋意识的树立是海洋经济开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华民族需要强化自身的海洋意识,进而通过有效渠道在全民族树立海洋大国——海洋强国观。〔二〕当代中国海洋政策海洋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和实现海洋事业开展的行动准那么和标准,主要表现在有关海洋事业的战略原那么、法令、措施、方法、方法和条例等方面的制定与实行上。海洋政策与海洋事业开展紧密相关,在海洋开展全局中起影响和制约作用。目前在我国,对海洋政策给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将从法律法规、政治外交以及经济建设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1、法律法规层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涉海事务日益增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199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九五〞方案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在国家长远开展战略性文件中把海洋提到重要地位;同年5月15日,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8年,中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开创了中国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依照国际法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历史;2023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开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海洋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制定了?海洋技术政策〔蓝皮书〕?、?“九五〞〔1996—2000年〕和2023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开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等多项海洋科技开展规划;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先后公布实施了多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此外,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中国政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手段,表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为自身和世界的和平开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奉献。2、政治外交层面海洋主权一直是各国存在争议的焦点,为了维护我国的领海,中央政府在政治外交方面不断积极努力地与他国进行磋商。2000年12月25日,经过长期艰苦谈判,我国与越南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定,这是我国根据新的海洋法,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海上界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示范作用;2023年,我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的行动;2023年,中国外交白皮书增设新章节,专述边界海洋问题,提出“平安外交〞的理念;2023年12月1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秘书处提交了东海局部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2023年3月15号,为保障我国海洋权益,中国海军第14批护航编队开始在亚丁湾护航。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海洋外交方面,一直给予很高的重视,海洋外交政策也正在逐渐趋于成熟,这对扩展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和未来开展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3、经济建设层面 近年来,为了满足在经济建设中的能源需求,我国的战略手段正在不断的向海洋延伸。2023年3月,我国的中海油与越南、菲律宾的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协议,同年8月正式启动了海上作业,为逐步实现南海海域的共同开发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始;2023年底,我国与朝鲜缔结海上共同开发石油协定,商定在两国毗连海域共同开发石油资源。这是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在争议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实质性共同开发的第一例。而且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洋上地位和对海洋的投人都有显著的提高。我国海上石油产量,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造船的吨位,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三。深海大洋方面,从太平洋的资源调查,南北极的科考察,到南海的大洋钻探,我国都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并且已经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但是各个工程、各个行业的进展,并没有形成合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一级的海洋方案。〔三〕完善海洋战略之建议1、全面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海洋开展意识纵观我国的海洋开展史,从商周起步,秦汉至唐宋元开展,宋元时到达了一定规模。但这样的开展趋势并未持续下去,而是随着明清政权的消亡而再度寂静。近代之前,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成熟的海洋意识并未真正形成。政府对海洋的重视一直滞后于对农桑的关注,只将海洋作为农耕文化的补充,对其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系统的指导思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海洋变幻莫测,惟有对其敬畏有加,才可以安稳生存。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世界经济的开展,对海洋的开发已势在必行。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全面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海洋开展意识,是把握今后开展时机的先决条件。要加强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充分挖掘、整理海洋文化历史遗产,提炼、总结海洋文化内涵,弘扬、提升优秀海洋文化。2、开发与保护并举,走可持续开展之路随着对海洋的开发,关于海洋污染的报道也屡见不鲜,2023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海洋保护的警钟。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开展,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令人类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海洋开发尚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重视对海洋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海洋环境,更要保护海洋资源,维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资源枯竭之日也是人类灭亡之时。所以在树立海洋开展意识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政府对海洋的开发方式要坚持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路子,防止把海洋经济开展简单化为“大开发〞、“拼资源〞,防止急功近利的开发倾向。要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性管理,既要保障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的用海需求,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要素支撑,又要切实防止盲目围填海现象。要建立健全海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运输和消费体系,减少海洋资源消耗。通过开展生产和消费中的替代技术,节约稀缺性资源。依靠技术进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标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研究和制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和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