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考研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考研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考研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考研复习笔记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华中师范大学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考研复习笔记导论%T!N;q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个分支,其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g
s!f*T)U/{0t(g
3、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具体说来就是: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的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的学科。
4、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区别:
⑴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区别:!N/_$|-Q;r1j
S
A、文学理论:共时的(把其当作静态的放在一个平面上研究)。%D,y
@!G/G7l9y"F
文学史:历史的(a、按照历史的自然分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b、按照文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如小说的发展史:《山海经》-魏晋志人志怪-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0C/_4W%b+z9c"F7a1Q
B、文学理论:抽象的。
文学史:具体的(具体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
⑵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即文学评论)的区别:
A、文学理论:抽象的。
文学批评:具体的(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
B、文学理论:基础的、非实践的(不可能对文学现象发挥现行作用)。,n-o'C!w+[8K/B
文学批评:实践的(可及时的对文学现象发挥作用。如西方现代小说之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发表小说时屡屡受挫,后因别林斯基的推崇才得以顺利出版)。$Q1t:t4E(H!r9L"C,d2n
5、思考题:5f2q0U/9n:s(}$z,X.m
⑴掌握文艺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概念。
⑵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e-_
W!x&n!`2x1N,p
⑶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有哪些0g#a(p(K&o.z,y3[*G
⑷我们应该用哪些方法研究文学理论?
3第一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3i2\$t&X2i
一、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1、文学与生活的关系:(16页)
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既是反映生活的产物,又是超越生活的创造。
A、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活,所以人们常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B、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文学是为满足人类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生成于主体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它要求必须以想象而不是摹写或复制的方式把握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又往往高于生活。.Y0Q.X3n5g0x$}
2、"摹仿说":亚里斯多德提出,A、摹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摹仿的产物,B、并且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摹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点。C、它偏重于强调文学与生活间的联系,他是就文艺与生活的根本关系而言的,这种摹仿说并不排斥想象与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18页)
3、"摹仿说"与"感物说":(19页)*}+a4N5X7j+i1Z
A、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
B、西方的"摹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R,x9e(m0l"c-d4SC、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比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L!v&q,F8_+4、母题、原型的存在是否可以看作文学可以源于传统?
A、母题:指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的功能。(H%S3^1d%G4q)k.J*l8a*Q;u*@,G
B、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叙述构思、形象类型、意象、情节或人物。
C、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传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但此影响绝不可与生活基础,人生经验等量齐观。因为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文学的发展与发生都离不开创新,而任何创新都只能来自作者自己对生活(现实人生)的体认。这是传统与陈规所不能替代与无法提供的。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并不是就文学发生的意义而讲,而是体现在如何影响主体对来自生活事件素材的理解和处理。3j6N$F;\1q6p-^6U,`6`
D、母题、原型生成于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的人生经验,在这些历史经验中积淀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后世文学受原型和母题影响的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历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和传统价值观念对现实意识的浸渗,反映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制约着文学对现实人生的理解和把握。母题、原型、模式、成规等因素影响后世文学的现象,说明文学又是一种价值形态的社会意识。
5、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变化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21页)9P5g8n4e26、巴尔扎克:"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22页)
A、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往往具有如实描摹生活的特点。
B、但即使对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来讲,真实地再现生活也不是根本目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同样看重文学对生活的评价和超越,同样关注文学是否能够揭示人生的意义和满足人们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C、他认为作家在摹写现实的同时还应该寻找造成现实生活所以如此的原因,思索人生的意义,并认为能否作到这一点是判断一个作者是否称得上艺术家的重要标准。+u6a*{;_/q9c
D、巴尔扎克自称"书记"的意思,只的表示他的创作严格忠实于显示生活,并不是说文学只需记录事实。探索生活的奥秘和揭示人生的价值才是巴尔扎克执著追求的所在。在他看来,即使现实主义文学,也需要在再现生活的同时去寻找种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以人生理想的显示来启迪读者,照亮生活。%N)_6e;M$Y,Q,R7b5a!X
E、巴尔扎克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这一理解同样适用于非现实主义形态的文学,具有普遍意义。
巴尔扎克的见解阐明了文学高于生活有两个涵义:①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摹写的层面上,文学还需要寻找和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各种动因,对生活作出艺术概括。所以,文学所表现的生活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带有普遍性。②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决定着他反映什么样的生活和怎样反映生活。
二、文学的主体性: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人生理想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各种社会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主体性,但唯有文学艺术和宗教不仅不排斥主体意识而且依赖主体性而存在。(25页)'g(y5W)z,d/|+_
y
三、艺术真实:(29页)
艺术真实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1、反映的测度:作品、艺术形象本身(包含本质真实)
强调文学必须源于生活但不排斥以现实为基础的虚构和想象。
2、表现的测度:作家。2p${%h-h#L8W
检验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创作主体的真切体验与真挚情感是艺术真实的又一构成要素。
3、心理测度:读者。
心理测度所检验的是文学作品是否能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心理测度即艺术真实可以使读者认为这种存在的合情合理。细节真实与整体氛围的营造构造了心理真实。:J#R,N:R%S
]6[-S
四、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超功利的)
1、审美关系:人把对象当作自己本质力量的显现方式。
J"},r#f7k*@${2r7J+^
实用关系:"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创造出物质产品,并使此物质产品成为人类智慧与能力的表现。
2、美关系实际上指的是: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2s3Q2t)]/z$P
["S
3、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正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的,文学是表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
既然如此,文学应该去描写丑吗!T:P-C;F4z
五、文学应该描写丑吗(35页)&f'm%2W$v:_.f)q
1、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正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的。审美是文学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不过,肯定文学具有审美的属性并不是说它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
2、正像人们在现实人生中经常可以观察、甚至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情景一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J(m(\!t3h.S*h4S
3、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丑成为审美的对象;充分显示了丑的本质,或者对丑的表现达到了神似境界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有可能获得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
4、即使像悲剧,表现了丑在生活中暂时地压倒了美,它也能因为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而取得审美意义。4S;5、所以,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作家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2A+S&k2Y4z-Z5`1V'^(a!\
六、文学与"人学":
文学是人学:
1、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在文学中,人始终处于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当文学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时,人也就必然地成了文学的主要对象。
j62、就文学以人为对象来说,它揭示了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从而展现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是直观的、感性的。文学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描绘人的生活,这几乎可以说是自有文学以来就有的、人们对文学对象的普遍看法。7F6|4o/v#:M
七、文学的审美性与对象化:
1、文学的"对象化":A、在创作活动中,作家把客观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来把握。B、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来感受和理解生活,从而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
2、"自我表现":!Q'K.l-p!^:e
A、从对象化这个角度看,文学活动必然包含"自我表现"的成分,任何生活材料只有经过作家主观感受和体验后,才能转化为艺术形象,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生活材料本身,而是取决于作家对生活材料的独特感受、理解与表达方式。因此,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自我"是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B、我们肯定文学创作当中包含"自我表现"的成分,并不是说文学只需表现自我,因为意识活动主体的个人化和意识内容、对象的社会性、群体性并不矛盾。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必须坚持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因此文学创作中,必须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八、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7v3w)l9W$q6k/g
A、工具性的存在,它是文学使用的材料。6X3J&f0h;A$Y
B、先在性,对任何个体而言,语言是先于各种个体而存在。-C
D9_5\"K0V#T!p
C、文化性,它负载了一定的文化意象和信息。
D、中介性:构成了人与世界间的重要中介,离开它,人与世界就无从发生关系。
2、现代文论认为语言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制约着他对形象的孕育和塑造。
它的制约体现为:结构与话语。8`3~#[8H;R
A、结构:先于个体而存在,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包括: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学体裁。"~,O's)B、话语: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它的通过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为语言形式,从而成为支配和规范人们思想叫的语言单位和文化代码。如,在神学的话语系统中,哥白尼就与"疯癫"相联系。
3、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A、"意"的丰富多样,与"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差异、距离,他们是不对等的。a、意丰、言寡。b、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意义过于丰富,过于厚重,从而阻碍、制约甚至遮蔽了主观意的表达。
B、指某些生成于个体的审美感受具有不可言说性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C、发生在感受、运思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和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4、语言艺术的特点:非直观性使文学在清晰性上远远不如其他艺术形式,但它使文学形象摆脱了感官的束缚,而且有了更自由、更广阔、更深邃的表现力。/Q+O/_%q,a
A、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2A%[/g/_9V
B、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活动。
C、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冲突。
九、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58页)
十、思考题:
O)p2_&I9b,Y0@"T4A(C
1、什么是文学的主体性主体性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2、你是怎样理解艺术真实的?
3、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它与文学的审美性有什么关系1J8z0A5}1U1Z!\
4、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7d8`-g5|(X4N
5、什么是文学你怎样理解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第二章
文学形象*t;M,{)k2k$F
一、“形象大于思想”:(66页)
1、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A、一是说文学形象内涵的丰富、复杂、多义、含蓄,不是几个简单的概念即可把握的;B、另一方面则是说,由于文学形象在显示思想感情上有上述特点,读者可能、也可以在接受过程中补充、发挥和丰富文学形象的内涵,从而获得与作家本意不尽一致的思想认识。*H;\48v&J(]+J
2、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作家创作的主观动机有联系,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相关;而文学形象作为一种符号所独具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
⑴从创作主体来看,作家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说话,就是因为艺术形象作为组织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可以传达许多抽象概念或逻辑话语不容易说清楚的丰富而深邃的意思,更善于表达那些概念语言无法言说的复杂感受和体验。这说明在文学形象的构成中,已经包含着大于特点概念的丰富内涵。
⑵从读者接受一方而言,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某种确定的观念,却可以将读者带入意会、感受、体验的状态,为他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使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
_'d+Q!J.X3]!t+#Q
3、从“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中,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艺术形象都不可能完全地“翻译”逻辑语言;用理性化、概念化的逻辑语言来复述文学,有可能接近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永远无法穷尽它。(“诗无达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二、形象: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形象的两个涵义:(65页)
⑴从文学创作的目的上讲,形象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家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
⑵从文学创作的过程上讲,从“意”向“言”的转化上讲,形象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主要媒介或符号,作家通过语言塑造的形象讲其内在的审美感受物化为使他人可以接受可以把握的对象。4h%y7T
W'L&.T#W
2、文学形象的定义:(66页)*O%N'h)a..v#c'W*]5H9g
文学形象是审美创造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的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融汇之后的产物。任何一个文学形象诞生过程,都是创造者的审美感受与生活对象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过程。
3、文学形象的特征:(71页):S(l
t'U%m5L'i/W'~9t
⑴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f5^0F.A1I-]*K;\
|
⑵心象性:是指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表象运动。7U5I'm)`#~8-F8在越来越注重表现人类心理生活的现代叙事文学中,心象性形象也开始日益增多,许多现代小说家明确表示创造心象性的文学形象是他们的追求。
⑶概括性:是指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必须包含着远远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使其既不脱离感性的形态,又能蕴含着某种理性的因素。文学形象的概括性体现了艺术概括的特点,它是通过对特殊对象即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3z!E1`#@2B:O
4、古罗马的贺拉斯最早提出“类型化”的形象和理论。(77页)
三、叙事文学与典型的关系:(80页)4\:F2G3z'V2y
1、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的概念,典型仅仅适用于叙事文学。如果更严格一些来说的话,典型的适用范围实际上还有小一些,它主要是指现实主义形态叙事文学中的某种人物形象。由于人们常常把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简称为典型,以至忽略了这个概念与人物和性格的联系,从而把典型理解为可用于一切文学种类的形象概念,甚至有人用典型分析抒情诗歌。
2、其实在文学中真正有可能描绘人物,特别是像典型所要求的那样,充分显示人的性格特征并在个性表现中融含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意蕴的作品,只有现实主义的叙事文本。典型概念的形成与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的发展是同步的,“对典型的强调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几乎普遍存在”,它以现实主义文学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为底蕴,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上特有的审美追求。
3、抽去了典型概念的这些具体、确定的涵义,把它当作一个一般化的文学形象概念来运用,不仅无益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其他类型的文学形象,而且还会使文学研究因失去概念和对象的去顶性而成空泛的议论。
四、典型环境:(84页)7@)h1w0H8M"I8$^
1、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环境的典型性,在典型问题上的阐释,这还是第一次。0I*]
E,R.2、恩格斯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看法:
A、一方面,恩格斯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们行动的原因。!F$o6y
b5q$s&C-L
C
B、另一方面,他又用典型环境这个概念,揭示了规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本身的丰富内涵。
3、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包括两个层次:它既是指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是指必然会对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为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环境。*p%C
y7c%X8|2V)_41s恩格斯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阐释,从根本上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们显示了人性和人生必然要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普遍意义。
五、抒情文学与意象、意境:
1、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意象”一词首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
2、意象:通过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融会了主体意趣的形象。
3、意境:又称为境界,或简称为“境”,是意象中一种富于形而上意味的类型,也是中国文学理论中关于抒情写意类的文学形象的最高范畴。(90页)4i(w4}7T4f'X3^.~
4、我们可以把意境视为一个由三重结构所组成的文学形象:(92页)
A、第一个层面由意即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意象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基础和前提。
B、意境在形象结构第二个层面的展开是境生象外,即在意象创造的基础上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感受到一种境界。
C、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六、思考题:
1、什么是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在文学本体构成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2、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3、什么是典型人物试论述典型人物与叙事文学的关系。
4、什么是意象中西文学在意象创造上有什么不同!s%R)g2B)u7T+l
5、什么是意境试述意境的构成及其审美意义。
第三章
文学文本
一、文本及其涵义:
1、文学文本的涵义:文学文本是按照一定的文学规则,且服务于一定的审美目的的组合起来的语言结构体系(形式)。
2、文本与作品:(96页)'W:]'n$L.^.E
⑴从对象上看:它们都是意识作品的语言书写和印刷形式,是包含某种意义是语言实体。
⑵从属性上看:
A、作品具有从属性,它强调作品是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它使人们对作品的研究转向对作家的研究。'7}1
B、文本强调的是语言实体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作品不仅是某个主体的创造,同时也是语言的产物,文本中也有非源于主体的意义。6_'D%{:S#f#d+k5I"S0^-](v
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仅仅来源于主体的赋予,语言等非主体的因素也是作品的一个来源,而这些因素有时是在主体并不自觉甚至不知道的情况下进入文本的,因此文学文本此概念要求读者关注文本本身而非作家。
3、文学文本的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由浅入深、由外到内)
在这三个层面当中,每一个层面相对于下一个层面来说都可以视为形式,而每一个层面相对于上一个层面来说又都可以视为内容。
4、内容与形式:(97页)
内容与形式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前者指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后者是指内容的存在方式、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因为内容与形式的区分只是在极其相对的意义上而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从某种角度看是形式的东西,而在另一种条件下、从另一角度看,这形式又可以说是内容。也就是说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又可以成为另一形式的内容。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对于语言媒介看,可以说它是内容;而相对于它所负载的审美内涵,所表现的主题而言,就只能说它是形式。(\0b&^
{3r3f&y9q
内容和形式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内容必然是一定形式的内容,形式也必然是一定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因此,我们既不能脱离形式谈内容,也不能离开内容来谈形式。就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在感受生活、产生某种表现欲望的同时,就已经在呼唤、寻求着相应的表现形式,最终是形式规范并框定了内容,使其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内容,形式与内容一道溶化在作品中,成为艺术形象的血肉。因此,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舍此也就同时失去了彼,而不再是什么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了。对文学文本结构层次的区分,应是在内容和形式一体化意义上的逻辑层次的区分,而不应是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
二、语言层:
1、语言层的作用:A、作为传达作品审美意识的媒介,构成了文学作品诉诸读者审美感知的物质外观,即外形式;B、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5g.a
U
J%c)Y:T.u'y
I
2、语音层与语义层的关系:(100页)
3、文学语言的形式美主要是指音韵、旋律和节奏协调配合而显现出来的语音形式的美。(104页))f!V4Y!I!e
S7
4、语言与言语:(105页)#c-G*z)L9s$K.w+n%W*~
A、语言: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言说规则的总和,是一种属于全社会的符号体系;(^$s,L!g+A*v.p-n8^
B、言语:是个人对语言的运用,是具体的、个人性的。
文学语言是一种个人性的言语活动。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其目的是要传达审美信息,唤起新鲜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体验。
5、文学语言的多种含义大致可以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105页);`#D4D%R!M
⑴表层含义:指文本的语言明确传达出来的字面义,它一般确定、明了。
⑵深层含义:指隐含在字面义之下的内在涵义或言外之意,它往往是含蓄的、不确定的、有弹性的,甚至是不同含义并存的,因而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它包括双关义、暗示义、反讽义、比喻义、象征义、言外义等多种,+C)v$f&A、反讽义:是指实际意义与字面义相反、对立而产生的意味。!|+J7M1b;b
B、比喻义:是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借某一事物说明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意义。:E$f0r(X&`(p-`+v3T0c
C、象征义:是指以字面义所直陈的事物作为标识、符号来指代某种观念或事物所产生的意义。
D、言外义:是指读者于作品行文之外、字面义的空白之处所品味出、领悟到的含义。
6、语言层的美学功能:(108页)传达审美信息、造型和显示独特的言语风格。
三、现象层:
1、现象层的作用:3d%`*n1a+T"h2r
⑴在文学文本的构建中,现象层处于核心地位,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g#@5e/R3Z'R!]
⑵现象层是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所在。
2、故事与情节
⑴区别:(111页)9x/X0c*|!F'E.e)M
P3B(d"D
A、故事:是由事件的发展过程与推动事件的发展矛盾关系所构成的。
B、情节:是对故事的叙述,可对事件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事件成为一个显示某种意味的序列。6N9T+v8K*R!a/
与故事不同的是,情节是以作家的意图为目的,以新的序列来讲述故事,从而使故事具有某种特定的意蕴。1u#K2z%
⑵定义:
K/V
Z)o
h4[3v
A、故事:由矛盾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组事件。2}#W(]'o1b:A9E-\3~
g5D3s
B、情节:按创作意图,对故事的安排处理,其目的在于获得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它是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定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矛盾冲突是情节构成的基础。
3、情节与性格:(112页)%{3j%|$f9}/x!T%^;T)h9a&f
A、情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j:U!K'h5n+T4s)J
B、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6w2R4[/[
C、性格作为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影响甚至决定着事件的进展,有力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4、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由冲突性情节到非冲突性情节,再到无情节的发展,有着某种内在的必然性。文学作为人学,其必然的发展是越来越深入地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而人的心里活动并不一定表现为外部行动,并不必然构成外在冲突,形成情节。也就是说,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清洁所无法容纳的,因而它们必然要冲破情节的框架,去寻求新的表现形式。(113页)
5、场面: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发生的、一定的人物行动或人物关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场面的划分以人物行动的变换或主要人物关系的变换为标志,在场的主要人物有增减,人物行动和生活事件发生了变化,场面也就会发生变化。场面只反映生活事件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段,是构成情节的基本单位,情节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或一个一上的场面构成。(115页);~#S-r/{&P0
6、细节:是构筑艺术形象的基本单位,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构成环境的必要艺术手段。它对情节的意义在于突出、强调,以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它的特点是具体可感,能使艺术形象富有质感和实感,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魅力。(115页)*U!I2]!C1c/I.A
7、叙事文本的情节构成离不开人物,但是如何确定两者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115页)
⑴西方文论,自亚里斯多德以来就比较注重情节。亚里斯多德的悲剧摹仿论把情节放在首位。后来的叙事学理论继承了这种观点,重行动、重叙事功能的分析,而不大注重人物。({-U8t;q4M,P
⑵我们认为,作为社会关系综合的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在叙事性文本的现象层中,人物必然居于中国形象体系的中心。环境不过为人物而设,故事和情节则是展示人物性格、心灵和情感、意识等发展变化的框架和条件,它们都从属于形象的创造。人物形象的创造往往决定者一不部作品的成败。一般来说,人物形象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典型性的特点。$n&@6D)I#F*h
8、扁平人物:(116页)2n:l8N,q+~;V6O&V+s
扁平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这种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成了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因而扁平人物虽置身于各种环境,面对各种关系,却只和对方发生一种矛盾联系,其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如,阿巴贡——吝啬,答尔丢夫——虚伪。以这种方式塑造人物,必然造成人物单质、单向、单义的特点。扁平人物显然是一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因其夸张,人物性格往往有悖于常规常情而导致漫画化,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同时,这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还往往导致人物性格的抽象化,使人物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达到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使扁平人物貌似远离生活,而实质上却又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对某种生活内容的深刻把握,并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用:结构作品;可与圆形人物形成一种繁简对照的辨证关系;烘托圆形人物。-z1@:n6A6r+N!v)R'C9、心态型人物:(117页)心态型人物是指那种着重展示内在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象。对于心态型人物,作者并不着重其外在形貌和行为的描述及其性格的刻画,而旨在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来展示其内心生活的图景,表现某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因而这种人物的外在可感性和性格特征都比较模糊,而内在心理过程的展示却非常具体、细致,主观体验的揭示极其深刻,也能在读者的心理层次上引起强烈的共鸣、震动。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7X/e#v:l6J
10、圆形人物:(117页)4}&w8{.o(^
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满、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个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如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的,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她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因此,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向、多义的特点。
11、典型人物:又称典型性格。
⑴定义:它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的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⑵特征:
y9q)M$m:b;n
A、典型人物往往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a、没有单一,没有定型,没有性格的特殊性,人物性格的丰富表现就无法统一,难以体现其不同的个性。&K8v4c/
“单一”与“杂多”的统一:人物形象既要有与众不同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又不能把次个别性、特殊性表现为平乏的单一性。
黑格尔——“定型的整体”(单一与杂多的辨证关系):“喜剧人物必须显得浑身有生气,必须是心情和性格与动作和目的都互相协调的‘定型的整体’。这里关键并不在于特殊性格特征的广度,而在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渗透到一切的个性,实际上这个整体就是个性本身,而这个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源泉,从这个源泉里派生出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方面。”
b、没有性格的丰富多样的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化就会成为平乏的单一,成为一种类型,一种概念,一种符号。"o1Q$
B、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
C、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2q(Q"U&v!w)}
别林斯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似曾相似的不相识者。”*C8j-g,,j
M!q2o4d
“似曾相识”:典型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人生或个性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正是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人们共有的感受、情绪、理想。%v9S!e;S&B6z3r
W:B9|
“不相识”:普遍性的表现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想结合的。人所共有的感情、思想在典型人物身上表现得格外强烈集中而富有个性。典型就是对人生、人性的一种发现、敞开,其独特性就在于它能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展奥秘。因此,典型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于人生、人性的感受和理解,其永恒魅力在于它以审美形态显示了人生、人性的价值。*l.[$s1t/|+`.P)G7S
12、典型人物与圆形人物的关系:典型人物一定是圆形人物。*S6_7L4L*v,X5d
典型人物强调的是社会因素对性格和人性形成的作用,而圆形人物则着眼于性格和素质构成的复杂程度,至于这种复杂与否的原因不一定与社会因素相关。*r
q)G0W&l)V+T1p
13、一般人物:相对于典型人物而言,一般人物虽然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也包含某种普遍意义,但或者因为其个性不够鲜明独特,或者因为其蕴含的社会意义不够普遍深广,或因为在形象的刻画上不够生动形象,总之,典型形象所具有的特点不那么突出,我们称此形象为一般人物。
14、环境:(118页)
A、定义:所谓环境是指环绕人物、形成其性格、造成其命运或心态,并促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B、环境在叙事文本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人物塑造和故事发生发展取得可心性的根据。7C#q%H%~)P,y;M
C、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一切人际关系。1w)Z;\1m,K-}/m$c!M2V
D、从环境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可分为:写实环境、假托环境和虚幻环境三类。
15、环境与人物的关系:(119页)
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两者关系的艺术升华。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得到确立的。人与环境都必须通过对方而得到确立。A、环境创造人,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说,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其性格、命运和心态都是由各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的合力造成的。B、人作为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有意识的主体,在接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同时,又总是通过自己的各种社会实践对社会环境进行着能动的改造。C、人自身也在能动地改造客观环境的过程中得到改造、丰富和提高。因此,作家要写人,也应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写人。8G一方面,要写出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和制约,以便为人物提供活动的场所,揭示出人物性格、命运和心态所形成的原因和根据;
另一方面,还要写出任务改造环境的能动性,写出人物对环境所作出的种种反应和抗争,从而充分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及发展变化。
a、革命现实主义:最为充分的体现了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的辨证关系。因为无产阶级反抗和改造旧社会、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生活为其提供了现实的基础。6~)D4O!B4g
b、批判现实主义:人物是被动的,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压迫和制约,人的正茬功能心态和天性被扭曲,其抗争往往以悲剧而告终。
c、积极浪漫主义:借助理想化的人物与环境,来揭示人物创造和改变环境的充分自由。'K,O2F
W6A
d、西方现代主义:表现的是人物与环境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在强大的无法抗拒的环境面前,人物是那样的孤独、渺小和无能为力,种种不尽人意而又难以改变的环境,像梦魇一样束缚和压抑着人的个性,人物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感到荒诞、不可思议,产生怀疑乃至悲观绝望。
e、:后现代主义:“顽主”式的人物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和真理,人物似乎不再为环境感到焦虑、痛苦,反而获得一种游戏人生、玩世不恭、超脱环境的戏剧感。2w4k/R1T0h-a$r-A
这些关于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描写都有着现实生活的依据。人与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必然有不同表现,或更多地表现为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或突出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因此,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北京中孕育出的文学作品,也必然会对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作出种种不同的艺术处理。0~&w9K(r#p3z;v
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作家的着眼点是人,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性格、命运或心态提供一个特点的历史空间和具体的活动场所。在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还可看出作家的创作倾向和审美意图。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不过是作家传达审美意识的方式和手段而已。
四、意蕴层:
1、意蕴层的地位:文学文本的现象层是由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包裹的,而文学文本的意蕴层是由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包裹的。因此,相对于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和现象层来讲,文学文本的意蕴层才是文学文本的内容、实质、核心和灵魂之所在。所谓意蕴层是指文本的现象层——现象体系所蕴含的审美意识。
2、文学文本中作为能指的形象(现象层)与作为所指的意蕴层之间的关系是既不能二分的,也不是任意的,某种意蕴只能包括在某个形象之中。3v(y,K7r&o/}8z3m:b+c&c$F
“不能二分”:指文学文本的意义不能从形象和现象层之中分离出来。意蕴不可能脱离现象层而独立存在。
“不是任意”:是说一定的的意义,只是通过特定的形象来表现形象和意义之间是不可更替的对应关系。
文学文本的意蕴即文本现象层所蕴含的意义,这种意义潜藏在形象之中,并不具有独立的形态,因此文学文本的意蕴一般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3、意蕴的层次:形而下意蕴层与形而上意蕴层。(124页)4g9]1o+k+\0f)G)@9U%g7L
⑴形而下意蕴层:是指文本的现象层通过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传达出的比较明确、具体的情感和观念,亦即本事意蕴。(《红楼梦》:封建社会的“缩影”。):n;M9E7D7c&_
⑵形而上意蕴层:又称审美意蕴,它超越了特定社会历史内容,是带有全人类性的,更为普遍、永恒的一种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询和追问。(《红楼梦》: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如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追问和感叹,都超越了个体有限生命,超越了具体时空,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对人的命运的体悟和感叹,体现了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类情怀。)2p(x3o:C"z5P.'U6r
审美意蕴明显大于本事意蕴,它具有超越本事的普遍性,反映了普遍的人生或人性的哲理。*q*M4J5F3Q0z+b:
4、本事意蕴与审美意蕴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一个文学文本应同时包含本事意蕴和审美意蕴,这是由文学文本意蕴的特点决定的。6e5u7H0n-V7
特例:A、在一个文本中只有本事意蕴,缺乏审美意蕴。(大众文化、通俗文学)。因为,形而上的意蕴可以说揭示了社会生活或人性的某种深层内质的思想,文学文本只有达到了较高的境界,才可能蕴含深层意蕴。而此类文本以故事见长,传达给我们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B、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具有明显的隐喻性或象征性,从而使其超越了本事意蕴而直接进入审美意蕴(现代主义)。
5、文学文本意蕴的价值:(d!E%Q(\"b1s7r.K
l
⑴本事意蕴: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题材。A、题材的选择对文学文本的意蕴有一定的影响→表现重大题材。B、文学文本意蕴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题材,文学文本还包含审美意蕴。
⑵审美意蕴:其价值的大小更多的取决于作家的主体因素(开掘、思索人生的哲理),能否从本事意蕴上升到审美意蕴是决定意蕴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判断一个作家思想与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
6、文学文本的主题: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的,饱和着作家审美情趣的一种意蕴,亦即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审美意识。(126页)-`)m-y3x-B3n
G
7、文学文本主题的构成:(128页)
⑴作家力图通过文本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即作家立言之本意。(主动的)
这是作家试图言说的意思,表现了作者本人对题材的理解和解释,同时又是他个人创作意图的体现,由此就构成了作者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赋予。(基础来源)——《红楼梦》:对已经逝去的安福尊荣的封建贵族生活的无限留恋,对大厦将倾的哀婉以及对社会显示的不满等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愫;抒发那种人生如梦、自色悟空以及无才补天等人生感慨;其总的基调是伤悼、悲慨。&[2f6~4l']-i6D9d
⑵接受者从文本中发现并阐发出来的审美意义。(被动情境下的相对主动)'Q)D(i3n,u.K)b/P9q${"t
文学文本形象本身蕴含的蕴意,存在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不断的理解和阐释中,是动态的,读者的理解只可能是形象本身蕴含的蕴意的一种,只可能接近它却无法达到把握它。文学文本的主题有待解释,需要解释,以至于解释不尽,说不尽,便成了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以自己的体验去感受去理解去创造的独特魅力。(“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表现了反封建的思想情感,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其总的倾向在于反叛性、批判性。2r-n+q.T6_8~
⑶尚未揭示出来而又包含在文本形象中的审美意义。(不确定的、潜在的)
这是形象本身蕴含的蕴意。文学文本主题在文本中存在的唯一形态,形象本身所蕴含的蕴意最符合我们理论上的文本意蕴,文本的主题是存在于形象之中的。它在理论中最接近于主题,但转化为现实形态时必须依赖读者理解,但不等于读者的理解就是形象本身蕴含的蕴意。
8、主题的多义性: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因而有各种不同的释义。(130页)
9、对哈姆雷特的不同理解和评价:(131)2V2x/@#k:~'L.l
10、多主题:由于文本现象层的复杂与丰富,使其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意蕴。7r,T!_$|+\*y+{
正主题:在多主题的文本中,主题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相对的,其中必有一个居主导地位,我们称之为正主题。相对来说,居从属地位的称之为副主题。
五、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文学文本的含义及其结构层次的划分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文论中不同的文本理论5[:u#g-K%{6v#2、如何理解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何谓语境多义性的生成与语境有什么关系*Q,_2a9f$a/{
3、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心态型人物各有什么特点,n+l.d/U$G&s)S"N
4、如何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情节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文学种类和体裁(Y
L5^2L)[9X(F*T/d
一、文学体裁:133页1~7o)m%Z1K;x
1、文学体裁的涵义:文学题材是指从文体形式或语言形式上对文学作品进行的分类,对文学创作及接受都有相当规范性与制约性。
Z0S#@,V7|3x){0B
2、体裁的涵义:作品的文体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具体地说,体裁是根据作品的语言形式特点,以及这种形式特征对材料的选择,对创作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构思的方式,对写作的结构布局,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规定,而对作品种类进行的一种划分。'N$p1l#`'t1p&Q3j$I
3、中外对于体裁的划分:"I"r"@+A6T2u!q
⑴古代:5T'U6O
L-\6A
A、中国:"二分法:文--有韵之文;笔--无韵之文(应用文)。它区分了文学与非文学,其划分标准:语言形式特征。
L;B、西方:"三分法"(亚里斯多德):抒情类、叙事类(史诗)、戏剧类。其划分标准:题材、构思方式;形象塑造。:⑵近代:"四分法":诗歌、小说(是产生四分法的重要原因)、散文、剧本。划分标准:题材、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及语言形式上的特点。特点:较科学、稳固。t5D!H7|*O+_
二、诗歌:2y6b)s"U)^3V*w5w6h
1、定义:诗是一种用丰富的想象和讲究韵律的语言,含蓄的表现思想感情的文体。
2、特征:
A、浓厚的情感内涵:诗歌表现情感,一般不描述产生情感的事件原因,而是重在表现情感形态,它仅仅只白偶像情感本身。诗歌的本质特征--抒情,与其它文本形式相比,诗歌要求情感浓厚,丰富而真诚。2[,U#M/N+[7K
B、丰富的想象:由其抒情性决定的,它必须为不具形的感情造形。诗歌有无表情形态即感情有没有传达,可以被感知的形象,对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好诗与坏诗的区别在于它是否创造了新鲜、感人的表情形态。%f-g*n
k"Q4o9y
C、跳跃性的结构:因为要抒情,因为想象,诗歌的结构具有跳跃性。所谓跳跃性是指诗歌的结构没有事件发展的逻辑,对诗发展逻辑而言的跳跃性,其结构遵从的是表情需要,由感情表现所构成的轨迹。
D、诗歌的语言特别凝练,更讲究陌生化,具有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性。(]0u2R9G7u9t8R
a、节奏性:韵律、声调、分行、感叹词等。/U6e6w3R5j&u1Q9X5k6V8V
b、隐喻性:不确定性、多义性与情感本身相契合。
c、陌生化:打破语言的常规,唤起人对熟悉事物的陌生感。9T'V*r4I1l2J4i#q
E、诗歌有特殊的诗法。
a、起兴:托物起兴,触景生情,含蓄地把情思化为感受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b、隐喻: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意义与可供观照的意象结合在一起而只呈现意象这一个因素的表达方法。
c、象征:指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n3Y$Z:U)U*i4Z
d、意象和意象叠加:
意象:指在创作过程中诗人通过审美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旨趣、意志而存在于创作主体头脑的形象。(通过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
意象叠加:又称意象并置,是把一个意象叠加或并置在另一个意象上,造成一种复合的意象表现。3、诗歌分类:(146页)
⑴按内容:抒情诗和叙事诗:
A、抒情诗:最能体现诗歌的审美特征,它以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主要表现手法是抒情,既不要求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不要求详细地叙述生活时间,只是书法诗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颂歌、哀歌、山水诗、田园诗、讽刺诗、咏史诗等都是抒情诗。.X"w%M,L2w-w7i6x)b1w
B、叙事诗:是诗人满怀激情地以诗歌的形式进行叙述的叙事作品,它有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比较充分的环境描写,与叙事作品不同的是,它不强调详细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而着重于表现诗人和诗中人物的丰富感情,叙事中充满情感的成分和因素。史诗、诗剧、故事诗、英雄颂诗都属于叙事诗。4Q9D+b(y.$e5S*M4Z3N
⑵按形式:格律诗和自由诗:;^,}'a*I9t5x(c!d
A、格律诗:是篇式、句式、行数、字数都有严格规定,声调、韵脚有一定规律,即使变化也必须遵循一定规则的诗歌作品。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五言、七言体的绝句、律诗、排律以及词曲各调,欧洲的“十四行诗”等都是。
B、自由诗:也叫新诗,由美国诗人惠特曼首创,五四后开始在中国流行。自由诗没有固定的篇式、句式、行数、字数限制,音韵、格律都比较自由,虽然也注意有意识地安排节奏,但并没有形成格律,它的抑扬顿挫与口语的语调基本一致。三、小说:
1、定义: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的虚构作品。(“小说”一词出自《庄子•外物篇》)。7G*]3E*k']
2、特点:.w*r)F&k&c'h9P&M"@/U
A、小说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
B、小说具有完整、复杂、曲折、生动的情节。
C、小说可以充分具有地描绘环境。:j%j7D4w3Q-j%n
3、叙事的三要素::c*_*S*u7z&-T%m
A、人物:小说描写的核心。
B、情节: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是人物形象成长、发展、演变的展示,充实、丰富故事,使故事具有可读性的重要因素。(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C、环境: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场所,小说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情节的合理性、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确定。它可以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表现人物活动的现实根据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可以烘托人物的心境,间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可以展现一定的社会风貌,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历史的形势动向和精神。
4、叙事种类(按叙事者与视角相结合而划分):(150页)6o1Y)S,L.e,[4{
⑴限制叙事:叙述者往往是作品中的人物(一个或几个),叙事者只能从人物的感观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而对其他人物则像旁观者一样,仅能凭接触去猜想,揣度其思想感情——“内聚焦型”。(如《傲慢与偏见》)
最大特点:特别善于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拉近读者与作品与叙事者的距离,容易造成读者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但也容易造成读者与非视角人物间的距离,且受时空的限制。)G4p;g6|"O!P1u
⑵纯客观叙事:这种叙事观点的叙述者不充当作品中的角色,而是置身局外,采取客观态度从旁观察,从旁叙述。严格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和客观环境,而不告诉我们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外聚焦型”。(如鲁迅《示众》)
特点:使叙事像戏剧,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它使人物具有神秘感、朦胧感和不可琢磨性。但受时空限制。
⑶全知叙事:叙述者往往是第三人称,不是故事中的人物,擅长全景式的鸟瞰,可从容把握人物的所做所为,清楚没个人物的所思、所想,同时可借助焦点的自由移动,来使人物相互观察。——“非聚焦型”、“神的叙事观点”、“无所不知的叙事观点”。2~6k)G6J&})@%a!\
特点:适合写错综复杂的关系、时间悠长的渊源、波澜壮阔的场面。但由于它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不能全知全晓有相当的距离,所以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
5、小说结构的主要类型:(151页)情节结构、性格结构、心理结构、交叉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形式等。
6、叙述方式:指叙述者怎样展开叙述。(153页)
A、讲述:所谓讲述是以叙述者为中介的展现。小说家或小说家所创造的叙述者直接在作品中露面,不直接地、戏剧性地展现事件和对话,而是主观地将故事讲述出来,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和判断,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物,怎样评价事件。(一般说来,传统的小说家如巴尔扎克、萨克雷等都是永远讲述来进行小说的叙述的。)
B、描写:所谓描写是指叙述者仿佛消失了一样,而让事件和对话直接呈现,叙述者不在小说中露面,不对人物和事件发表任何评论,也不流露任何情感态度,让读者从作品所显示或展示的情景中的出结论,人物的话语准确地反映事件,因为这事件便是一种言语行为。(=展示);y9g/n.l#G,K4`7T&O
C、思考:这一叙述方式主要用于意识流小说。它实际上就是将发生在历史上或现实中的故事心理化,把任务的活动压缩到一个较小的场地和一段较短的时间内表现,作品并不注重人物的活动和所见所闻,而是注重为人物的心理意识活动提供一个落脚点,也就是说,将历史上或现实中的故事那到人物的心理上加以表现,这种回忆或思考正是叙述的一种方式。
7、分类:按篇幅长短和容量的大小,把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微型小说。-T%o+}#^:z
四、散文:/e
Q
D-e)T
1、定义:以抒发人生感受或感悟为内容的文学样式。(C;x$U3\8s,S+v
2、审美特征:7c2B8s-{#L
A、感受的纯真,新颖与自然。
B、题材和样式的多样化。(Z+n8r:F2R3^
y-Q9Z
C、语言的生活化。1l3H:s6Q/W!v
}3M%D
D、结构自由。
E、语言自然、清新、简洁、优美。
3、类型:
A、记叙性散文(其所抒发的感受、源于散文所叙述的事件,没有这些材料,散文的感受就失去了可以依托的依据):以事件、人物、景物为主要表达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9t6x.f(T/]&l%n+P2Z9]
B、抒情性散文(通过直接抒发思想感情来表达感受):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其根本要旨在于抒情,以情为线索安排结构。
C、议论性散文:以阐发道理,表达己见为主要内容,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手法,它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感情色彩。-o0j)v%x,d9z/r"l
五、戏剧:
1、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通过舞台演出将剧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观众参与性等特点。(160页)
2、戏剧台词:是戏剧叙述的主要方式,戏剧整个情节靠台词支撑。
A、对白:两个或两个以人物间的对话。#f7e*N4j:{5G%v:V*M!B5W
B、独白:人物内心表白。
C、旁白:演员对观众说的(假设别人听不到)。
3、审美特征:(161页)
⑴戏剧文学具有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j'O(x"f2E1[
⑵戏剧文学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4E5z"m!O7F;z)k
⑶戏剧文学有着分幕分场的特殊结构。
⑷戏剧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潜台词。'f)K-L+o)h/o3@
A、动作性:指人物语言要与动作结合起来,具有指涉性,导向性。包括演员的行为动作和对他人的影响力和冲击力。B、各性化: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表现什么人的性格。
C、潜台词:人物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
4、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构成成分,是两种对抗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形式,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戏剧冲突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物的行动和内心活动。戏剧冲突来自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但并非生活中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提炼成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在戏剧文学中有不同的表现:A、主人公与自然力量之间;B、主人公与另一个人物之间;C、主人公与社会力量之间;D、人物内心世界中的两种矛盾力量之间的斗争等。(161—162页)
5、戏剧情境:是促成戏剧冲突爆发并向前推进的契机,是戏剧任务产生特有动作、完成性格自我表现的客观条件,是戏剧情节的基础。戏剧情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突发事件以及特定的人物关系等。(162页)+],n9c&i'6、戏剧性: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境,都是为了加强戏剧文学的戏剧性。戏剧性通常是指人们受到感动的有意义的并且具有某些特色的人物关系,以及那些足以考验人的品质的严重或有趣的境遇。戏剧性可以说就是真实的人物关系、真实的人物性格和真实的矛盾冲突。(163页)
7、“三一律”:“三一律”又称“三整一律”,集中体现了剧本结构的特殊要求。剧本必须遵循时间、地点、行动的一致,即一部戏剧只能写一个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上。
“三一律”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产物。它作为文学理论的术语,则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情节的整一律”,和文艺复兴时期又提出的“地点、时间的一致性”发展而来。“三一律”提出之时,曾促进了戏剧的发展,到后来它被古典主义教条化,成为戏剧创作的一种准则,制约了戏剧的发展。
8、分类:(165页)
⑴按大小:多幕剧、独幕剧。9~7&l0D*m$k&C%e3H,m;G
⑵按内容:悲剧、喜剧、正剧(或悲喜剧)。6`)e!H(D#C%o
A、悲剧:指在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斗争中,邪恶一方的力量压倒了正义的一方,正义的一方最后遭到失败,以致毁灭,从而激起人们悲痛、怜悯以至崇敬的感情的戏剧作品。(仅让人悲痛、怜悯,而不能让人产生崇高感的作品称为“苦难剧”)
B、喜剧:一般是以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将主人公行为上的错误、品质上的恶劣、性格上的丑陋及庸俗、落后的社会现象描绘和揭露出来,从而肯定美好事物的戏剧作品。"a/Q#l-R(X:g/t;x
喜剧的矛盾冲突:生活中丑恶、落后的现象与人阻挡社会前进的种种性,但总显得愚蠢、荒唐,而且能力微薄、性格软弱,因此不会使人感到害怕,最终真相大白,丑恶、落后的现象彻底败露。%{'Z2a(P#P-N2c2t9F
喜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被否定的负面人物,愚蠢、丑恶或性格上有弱点,是喜剧鞭笞的对象。
喜剧的结局:总是以恶人被揭露或有缺点的人到处碰壁,或正面人物获得胜利而告终,因而是令人欣喜的。
“笑”:是喜剧的突出特征,没有笑就没有喜剧,笑是欣赏者审美愉悦的自然流露。喜剧的笑主要来自伟大与渺小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错为等“不一致”原则,以及夸张、变形、谬误等表现手法。
C、正剧(悲喜剧):介于悲剧与喜剧之间,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是一种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戏剧形式。(肖伯纳被认为是西方正剧的奠基人。)
正剧所反映的矛盾冲突是新生与腐朽、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两种势力的斗争,尽管历经艰难曲折,但最终总是前者战胜后者。正剧中的人物性格既有崇高严肃的特征,又有平凡而诙谐幽默的特点,而且总是反面人物终于受到惩罚,正面人物终于获得胜利。0w.{%h%H*O六、边缘文学体裁:
^2x9W"w%m-s8O
1、边缘文学体裁的涵义:指某些文学作品既有文学的因素,也有非文学的因素,既含有某中文学体裁的因素,也含有其他文学体裁的因素,它不处在某种文学题材的中心,而处在某种文学体裁的边缘,甚至既可以划归为这种文学体裁,也可以划归为另一种文学体裁。
2、边缘文学体裁现象在报告文学、纪实小说、杂文及随笔等文体当中表现的最为突出。(]-}.l"`
u,P'~2S
3、报告文学是否可以进行艺术虚构(174页)
4、纪实小说:(175页)0U,u6L;u6A0i#j,J
5、杂文:是文学和政论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文学体裁,是将政论性和文学熔于一炉的短小精悍、泼辣犀利、常取讽刺、多着议论的文艺性社会论文。(176页)
6、随笔:西方一般认为是法国思想家、散文作家蒙田首创。中国,苏轼是该文体的首创者。随笔是一种将笔触指向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对历史的顿悟、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问题,是一种具有思想评论特点和文学品性的边缘文学体裁。
&七、思考题:
1、掌握文学种类、文学体裁、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悲剧、戏剧、随笔等概念。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各有哪些特点3、怎样理解文学边缘体裁/L8B)I'z
E*u
4、怎样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1p'I8X6J'第五章
文学创作
一、创作主体:
|%i8w$Q-g;y,~'O
1、文学创作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182页)
2、创作主体有相应的规定性,表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183页)
⑴所谓受动性是指作家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是嗲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作家不可能任意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家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见解、能力和审美智能结构、心理结构,归根结底都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不可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5K!`5I9{)C8\"M9O8_
这就决定了作家创作的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所欲表现的主题意蕴,一般都很难超过他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
⑵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这并意味着作家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作家的能动选择接受的。由于作家的这种能动性,所以生活在同一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作家会有不同的创作。"d#E5|1Y3t
2、文学创作的动机:是基于人的高层次需要即审美需要产生的,它是激发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并把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意象活动、言语活动等引向特定的艺术对象,进而把特定的艺术对西哪个熔铸成艺术形象的心理原动力。(184页)
文学创作的动机非常复杂,各个作家有不同的情况。一般说来,可以分为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临近动机。
3、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是某种遗传的心理气质,这种遗传的心理气质显现在反复出现的某些意象、故事和想象之中,作家正是受了它的影响,才创造出了触及他的民族之魂的伟大的文学作品。'X
x(m7H8@
二、创作客体:5_!L6f9I;p6u.T,r)C:A
1、创作客体:是进入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体对象。(189页),K(t"2、创作客体的规定性:(189页)
A、创作客体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存在。B、创作客体不能脱离创作主体而存在。6X!q&T:Y+P$M*F
C、创作客体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同时还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意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
三、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统一:(191页);Z8y:p-^#E)Y,P2M,I;g+x
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有机同意,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7n
}#x3|8h"l(x$m
B、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所创造的审美形象的融合。
四、文学创作的构思与传达:
1、艺术积累:是指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眼光能动地观察、吸收、掌握和占有创作素材。(195页);t9L$`(A0T+}$'艺术积累的基本途径是作家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和体验。
2、艺术体验:是作家设身处地、推己及人、身体力行地经受和体验自己将要表现的对象。(196页)8C(w*S3n4f6
3、文学创作的实施阶段包括艺术触发、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这样三个步骤。(197页)
4、艺术触发:指的是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或创作愿望而开始进入创作过程。(197页)0n6Z
k)`.i$A7
艺术触发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外界事物的刺激,一个是作者的内心的孕育。(198页)
5、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构思由艺术触发开始,到孕育出艺术形象大致结束,其中心任务是孕育出艺术形象。就一般情形而言,它包括主题意蕴的提炼、艺术形象的孕育、结构的安排和艺术形式的探寻等一系列环节。(199页)$e;u;_(s/Y:H-E0[-S1w
6、在艺术构思中,原型和母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原型”即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对于文学艺术构思来讲,原型的作用表现为:原型中蕴涵着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根源,原型为艺术构思提供基本的主题,原型直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原型结实创作中的非自觉性现象。(203页)
7、一般人都认为最早使用形象思维这个概念的是别林斯基,他说过“寓于形象的思维”。(206页)(Y*%C7q2k#
8、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它是指创作过程中物理的对象和心理的对象始终以审美的具象化的形式存在于创作主题的头脑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轻松掌握历史教材阅读技巧
- 进口生鲜购买合同
- 远程教学服务合同范本
- 连带责任承诺书
- 配电箱联盟共赢采购协议
- 重庆地理特色解读
- 采购合同的责任分配
- 钢筋工程分包协议书范本
- 钢结构工程劳务合同
- 钢结构工程分包合同的合同价款
- T SISTB002-2020 智慧楼宇评价指标体系3.0
- 例谈思政教育在中学数学中的融合与实施 论文
- 形势与政策(吉林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吉林大学
- 初中数学课件《切割线定理》
- 相似品管理规范
- 老版入团志愿书表格(空白)
- 陶棍幕墙施工方案
- 科学版五年级《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体育活动与营养》说课稿
- 混凝土减水剂测试指标培训课件
- 走进舞蹈艺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高标准农田跟踪审计投标合理化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