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源探科学之实_第1页
以生活为源探科学之实_第2页
以生活为源探科学之实_第3页
以生活为源探科学之实_第4页
以生活为源探科学之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生活为源探科学之实一小学科学

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内容摘要】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问题的源头,只有来自生活中的科学才能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索。因此,在科学课堂上,需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源头,建立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把科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关键词】生活教学科学课堂科学新课标强调教育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课堂并非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生活也是学生学习科学问题的源头,只有来自生活中的科学才能最直观地激发学生兴趣,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索。1.现状直击一一小学科学课堂脱离生活出现的问题(一)探究的主动性不强一一科学体验缺失没有寻找到生活的原型,学生对科学课堂中的知识见惯而不惯,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在这样的脱离了生活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十分被动的,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使学生的科学体验严重缺失。(二)探究的目的不明确一一知识建构缺失小学科学课堂脱离生活,学生科学探究的目的就不明确,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没有核心,学习后还是无法接受科学概念。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堂课,学习了到底有什么意义,知识的建构也无法完整。(三)理解科学概念模糊一思辨能力缺失在学习过程中,脱离了生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字面,望文生义。没有深入事物的本质,一旦处于新的情景,或者有别的事物干扰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混淆概念,含糊不清,导致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二、探寻对策一一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一)立足生活,科学问题生活化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生活及时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顺应教学发展的进程,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并以问题唤起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质疑点,诱导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我们的教材在提出问题前总是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去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这样确实是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抓住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素材,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例如《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中,主要研究形状的改变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思考平时生活所见的钢材、铝材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这样的形状也许好在哪里?而不是过于急切去实验证明这样的形状能否承受更多的压力。在这样的理念下,很多的科学课程,都应该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联系日常生活,提炼问题虽然科学问题本身是教材所设计好的,这些问题都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随后的探究过程中更加积极。在联系日常生活的同时,应该注重课堂组织的逻辑和节奏,做好相关日常生活背景的铺垫,从而引导学生提炼出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在星空中(一)》这一课中,学生简单的认为北斗七星就是个平面勺子的形状。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从远处看前后有距离的两个相同物体,感觉视觉效果,然后展示从地球上看北斗七星的照片,再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这七颗星是否在同一平面,从而引出进行实体建模。这样问题的塑造和不确定性的突显,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探究活动。结合生活实际,构建问题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科学知识和生活的内在联系,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出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以一个不知情的角色一步步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建构问题。例如《谁先迎来黎明》一课中,学生对于“时差”这个概念在生活中早有体验,学生产生的疑问就是怎么会有“时差”存在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到底谁先迎来黎明,我们能在生活中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是哪一种情况?一个问题抛出去,给学生的是极大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用不同的现象来论证同一个问题。但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才是问题的提出者。当教师把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引入到科学课堂中,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不会排斥课堂学习。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源头,能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以此完成科学概念的深入和丰富。(二)融入生活,探究过程生活化1.教学情境生活化的呈现在科学课堂中,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探究更有效率。运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进行演示,选择生活中的物品为实验材料、进行类比,与日常生活不断链接起来。(1)运用生活中的场景为课堂导入。合适的教学起点是知识生成的基石。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容易让学生把生活和课堂知识产生对接。有生活实景的课堂导入,也让学生对课堂更有亲切感。例如,在上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这一课的时候,在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导入使用的就是书本上的桥梁建筑照片,学生对此不熟悉也就提不起兴趣,也没学生回答他们的构造。而后笔者重新思考在上课导入时展示的是两幅照片,一幅是学生熟悉的临平公园大门,另一幅是学校门口的公交站台。学生一看到熟悉的建筑,便有了学习的兴致。然后提问“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便非常容易地描述出都有直立的柱子还有横梁。因此,通过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让学生能以最佳状态进入到科学课堂中来,为后续的科学探究做好铺垫。(2)使用生活中的物品为实验材料。很多时候,学生总觉得实验材料很神秘,而当教师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带到实验室进行操作时,学生会非常的兴奋。利用鸡蛋、气球、磁铁、筷子、饮料瓶、牛皮筋、乒乓球、梳子等等,这些在课堂就地取材进行实验,让每个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发现科学现象,更能在课后的生活中使实验得以延续,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笔者利用最简单的塑料包扎带给学生制作了静电“章鱼”,深受学生的喜爱。把塑料绳一端打结,另一端撕开(图五),衣袖夹住,一抽而成,章鱼便张开了(图六)。制作两个塑料绳相互靠近时候,学生就发现它们是互相排斥(图七),这样利用生活最简单易得的材料,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也鼓励了学生课后自己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这样,在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优化教学情境,科学课堂就承载着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科学的“探究味”。2.借生活经验向科学概念转化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学习之前,就已经对生活周围的事物、日常生活中有关科学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特定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出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以促成向科学概念转化。(1)激活经验世界,顺势而为。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这正是研究科学问题的契机,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带入到课堂中,对问题进行梳理取舍,加以引导和补充,使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例如《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中,把冰块放入烧杯,引出研究话题之后,教师问学生:“你能说说水珠从哪里来的吗?”学生因为对水珠现象有比较丰富的认识而且个人的经验又不同,所以有的说是冰散发的冷气形成,有的说是杯中的水形成等等。真的是这样吗?反问并演示:在杯子中放入冰块,盖上杯盖。过会儿,杯子外面还是出现了小水珠,通过使用有盖的杯子,打破了学生的猜想。教师再次提问:那么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此刻学生的心里充满了疑问,于是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做对比实验,一杯冰,一杯冰水,一杯自来水,要求做好记录。当教师引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到科学课堂中,不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排斥课堂学习,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完成了课堂的实验。当学生解决了自己的疑惑,会让他们对科学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2)利用生活经验误区,打破定势。思维的定势在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负面的迁移作用。而且这种负面迁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老师如果不加以提醒,学生是不会觉察到。借助学生认为的错误生活经验,来打破思维定势,有助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上《磁铁有磁性》这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课前为学生准备了许多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去猜测哪些物品会被磁铁吸引。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磁铁,学生会用磁铁去吸引一些金属的物品,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已经对磁铁的用途和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笔者在教学时对材料作了一些改变,在材料中加入铝块,让学生是否会认为磁铁会吸引所有的金属。通过预测,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铝棒是能够被磁铁吸引的。学生根据平时玩耍磁铁的经验来判断,铝看起来好像和铁差不多应该也能够被磁铁吸引,这是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对磁铁磁性的造成了判断的错误。这样通过对生活的错误经验,在探究过程中再现,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科学概念。1.回归生活,知识应用生活化生活化的实践体验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把科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污水和污水处理》这课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科学实践中充分体验。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污水的净化实验,提问:接了一杯脏水,找到了一只空的塑料瓶、一把剪刀、一些沙子,该怎么做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使用沉淀的方法,再结合材料会思考出过滤的方法。接着,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留下一些脏水用于对比过滤后的水,用以确定净水效果,亲身经历污水处理。当学生过滤完毕,发现水虽然能用但还不能喝,所以更清洁的水需要复杂的处理,从而进一步为药物灭菌作铺垫。课堂上不单单是为了教沉淀与过滤这两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因为污染源的不同,污水处理的方法也就更为复杂了。生活化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利用生活中易得到的材料进行动手操作。这样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也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如:杠杆、校园植物大搜索、电磁铁、用纸制造一座桥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后都可以布置操作类的科学作业。在上《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这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个小杆秤。学生在自己制造杆秤的过程中,通过挂钩码的方法,在杆秤上画出重量刻度,体验到杆秤的支点、阻力点和用力点。最终明白“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