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_第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_第2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_第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_第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xxx公司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重点1、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是研究范围;教育问题是研究对象;教育规律是教育目的)2、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是属于基础科学。3、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4、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来源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教育实践经验偏重于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5、教育学发展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现代教育理论发展。6、《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7、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独立的标志;郝尔巴特是传统教育主要代表人物。8、夸美纽斯主要教育观点: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郝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提倡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做中学。9、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10、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11、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历史研究法。12、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学校教育活动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13、教育的本质属性:A、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B、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C、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D、教育过程中有多种因素的参与。14、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是体现上帝和神的旨意)、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的本能活动)、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15、教育的发展: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特征:学校的产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鲜明的等级性、教育目标狭窄,内容丰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社会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16、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决定)作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的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17、教育的经济作用: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1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影响部分教育内容。19、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20、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交流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21、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但它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万能论和教育救国论是错误的。22、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23、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错误论证):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24、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环境决定论错误论证):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5、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教育万能论错误论证):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26、壬寅学制:1902年,三段七级,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没有实施。癸卯学制:1903年,是中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三段五级(初级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堂),规定不许男女同校,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三段四级,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特点(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27、新中国学制改革:1951年,四段六级,增幼儿教育阶段,该学制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体现了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1985年,A、明确提出本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B、有步骤的实行九年义务教育;C、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D、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自主权。28、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趋势: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展年限延长、重视职业教育,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29、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30、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3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总要求。不等于教育方针。32、社会本位论:孔德、涂尔干、郝尔巴特;个人本位论:卢俊、罗杰斯。3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4、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文件。A、前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B、课程目标,总目标和阶段目标;C、课程内容,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D、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5、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36、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特点:A、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B、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写课程;C、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优点: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缺点: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37、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新型素质的人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国际开展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至于落后;按照课程改革的规律推进课程改革。3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E、建立起发展评价体系;F、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3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整体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40、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41、传授知识与思想的关系:A、学生思想的提高是以知识为基础的;B、学生思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C、教师自身的思想品质对学生有重要影响。4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3、上课的要求:目的明确、全面具体;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结构紧凑。44、布置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典型性,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针对性,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启发性,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时代性,尽量同实际问题相结合;灵活性,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速度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45、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最起码要求。教学方法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46、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47、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讲授法优点:知识传授效率高、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缺点: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因材施教;谈话法优点: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缺点:有使用条件(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时间不好控制。48、教师的发展:A、角色转变: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B、教学行为转变: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C、能力提升:提高课堂开发能力、提高对教学的整合能力;D、学习方式的引导转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49、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相加:A、知觉指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的过程;B、知觉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C、知觉是以大脑中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当前感觉提供的信息。50、错觉与知觉:A、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知觉;B、幻觉不是一种知觉现象;C、幻觉在一定时间内会消失,而错觉不会;D、错觉是视觉的一种特殊形式。5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分感觉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1分左右)、长时记忆(长时间)。52、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A、增强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C、学习者的信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D、教师的反馈;E、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53、学习策略是任何旨在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有意识地采用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特点:学习策略使用目的是为了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策略使用是有意识的;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有一系列的规则、方法和技能组成。54、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与技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个体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资源策略。55、画线是复述策略,做笔记是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是组织策略。56、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A、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B、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出世界的法则;C、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学习观:A、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B、学生不是简单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C、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D、重视探究性学习;E、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观:A、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B、教师应该重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C、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D、教师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E、提倡情境教学。57、心理发展的矛盾表现在:封锁性与开放性并存、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独立性予以赖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58、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坎农-巴德学说,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拉扎勒斯的认定评价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59、情绪健康的标准:目的性明确,表达方式恰当;情绪反应适时、适度;积极情绪多与消极情绪。60、调节和控制情绪:敏锐觉察情绪、平和接纳情绪、正确调整情绪、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61、费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口唇期(出生-1岁)、肛门期(2-3岁)、性器期(4岁左右)、潜伏期(7-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成年期)。埃里克的人格理论:婴儿期(0-1)、儿童期(1-3)、学龄初期(3-6)、学龄期(6-12)、青春期(12-18)、成年早期(18-25)、成年期(25-60)、成熟期(60岁后)。6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品德的构成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63、德育的基本规律:A、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B、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D、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64、A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种教育程序,根据学生的特征、个性差异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知、情、意、行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要全面培养促使学生品的全面、和谐、协调的发展。B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