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管理课件_第1页
测绘工程管理课件_第2页
测绘工程管理课件_第3页
测绘工程管理课件_第4页
测绘工程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测绘企业概论

测绘是测量和地图制图的总称。测量就是获取反映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地球上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状、空间关系、区域空间结构的数据;地图制图是将这些数据处理、分析和综合后加以表达和利用的一种形式。

测绘工程管理第一章测绘企业概论 测绘是测量和地图制图的总称。测量1.1蓬勃发展的测绘事业

1950年成立军委测绘局,管理全国军事测绘并筹划全国基本测绘业务(各经济部门也陆续建立了一些测绘队伍);1956年1月,设立国家测绘总局,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主管全国测绘工作;1973年,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测绘局,充实了测绘队伍。1.1蓬勃发展的测绘事业1.1.1取得的成绩1、建立统一的测绘基准和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重力测量系统;2、建立了由5万多个点组成的全国天文大地网和总长度23万公里的精密水准网,国家重力网,全国卫星多普勒定位网;布设了由760多个点组成的国家高精度GPS空间定位网;3、开展了南沙群岛定位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的联测工作;4、完成了中蒙、中巴、中尼、中缅、中越、中俄等国境线和多国行政区域界限的勘界测绘;5、完成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100万数据库、1:25万数据库、1:400万地形数据库、重力数据库等一批全国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6、测量了大量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其中1:300万、1:25万、1:200万挂图,1:100万、1:50万、1:20万地形图已覆盖全国。1.1.1取得的成绩1.1.2法制建设1993年7月1日《测绘法》正式颁布施行;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相继出台,国家测绘局也发布了《测绘资格审查认证管理规定》、《测绘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2007年,国家测绘局和人事部决定在我国测绘行业建立执业资格制度,也就是注册测绘师制度。并印发了《注册测绘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注册测绘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1.1.2法制建设1.1.3技术体系的转变实现了由传统的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截止2005年底,测绘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7.3%,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7.9%,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3.7%,45岁以下的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3.5%。

1.1.3技术体系的转变1.1.4保障力为政府首脑机关科学决策服务的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1998年抗洪抢险中,利用以3S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动为有关决策部门及时提供准确的洪水淹没范围和淹没面积;GPS监测网为是否需要实施荆江分洪重大决策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与外交部共同开发研制的“我国陆地边界谈判与管理信息系统”。

1.1.4保障力1.2企业的基本概念1.2.1正统经济学框架中的企业1、占据舞台中心的是市场。市场中的角色有消费者、工人、企业家、要素所有者;2、在教科书中,经济世界是一个交易的世界,包括商品、服务和金钱的交易;3、企业在概念上是一个与企业家合一的实体,利润是唯一的目的,行为遵循“最大化”原则。

1.2企业的基本概念1.2.2历史中的企业1、但在现实中,我们所说的“市场”和“企业”是“历史地”出现的。2、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1.2.3为什么会有企业1、科斯和威廉姆森认为:市场机制存在成本交易费用2、因为“团队生产”中存在偷懒行为;3、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是一个资本雇佣相当数量的劳动者;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年广久的“傻子瓜子”当时年广久雇佣了10个劳动者,按当时的政策,八人以上为资本家。4、通过分工控制生产过程5、企业的生产是技术决定的。1.2.2历史中的企业1.2.4生产率的源泉1、生产率表现为人均单位时间的产出;2、生产率的提高是市场交易带来的吗?不是,是在企业的组织过程中产生的;3、创新企业;4、劳动者的行为;5、技术研法的“制度化”。1.2.5企业的形态1、个体户;2、单一业务的企业;3、多单位企业——跨国公司;4、企业网络1.2.4生产率的源泉1.3测绘企业测绘生产企业是指从事测绘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测绘产品和测绘劳务的经济实体。其中心任务是生产经营。其分类从体制上可以分为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测绘企业单位是从事测绘生产经营活动,谋取经济效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它没有事业费投入,生产任务少部分由其主管部门以经济合同形式采用指令性计划下达,大部分靠通过测绘市场竞争获得。测绘事业单位是指经费来源主要由事业费拨款,生产任务靠主管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形式下达的从事测绘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

1.3测绘企业测绘生产企业是指从事测绘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1.3.1测绘单位的生产技术特点1、外业队(大地测量队、地形测量队、工程测量队、海洋测量队)流动性大,作业工地高度分散,受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为季节性生产;而内业队(航测队、大地计算队、制图队、制印厂和出版社)工作地比较集中,一般为常年性生产。2、成品品种多样,且同一地图只进行一次测图,成果难以类同,所以一般不具有标准产品的性质。3、对一个测绘队来说,它的指成品一般不是最终产品(如观测成果,控制成果、数字图等),必须经过另一个队的加工制作,才能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最终成品。4、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知识面较宽,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单位。5、产品属中、小批量生产,生产周期长。

1.3.1测绘单位的生产技术特点1.3.2测绘企业资格审查认证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十二条规定,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必须具备与其所从事的测绘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设备和设施,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对其测绘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承担测绘任务。第二十八条还规定,未经测绘资格审查违法经营测绘业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或经授权资格审查的部门责令停止测绘业务,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的罚款。

1.3.2测绘企业资格审查认证程序1.3.3测绘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一种现代企业财产制度或资本组织形式,是一种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把社会资本有效组织起来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它通过多方出资和股份制等形式,把分析在各个所有者手中的资本在全社会和世界范围内组织起来。在这里需要声明一点:无论在文件中还是在宣传上,都需要走出“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概念误区。事实上,“现代企业制度”是经济学界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而提炼的一个概括用语,专指适合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而国际上没有这样一个称谓。但是多年以来影响。所及,不管干什么行业,企业不1.3.3测绘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管处于什么阶段,都以公司制为首选,似乎其他企业制度都是古代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以台湾中小企业制度分布为例说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商业,中小企业主要的产权组织形式都是独资。所以出于经济转轨的需要而创立的一些过渡性的措施和用语,在转轨完成之后应该适时废止,否则将失去积极意义,只剩下负面作用。管处于什么阶段,都以公司制为首选,似乎其他企业制度都是古代的1.3.3.1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地理信息产业目前的运行机制过分依赖国家财政拨款,与信息产业的其他部分相比(如通信、计算机等),国家财政显得包袱沉重,因此对地理信息产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成立地理信息公司或测绘工程公司,用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来管理,采取国家出资、社会筹资等形式筹集资本金,是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3.3.1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1.3.3.2测绘体制改革的需要首先是政府测绘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反映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上,有利于测绘工作更好地为土地、矿产品等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其次是应加大测绘产业内部改革力度,坚持两个转变、两个面向,即转变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面向经济建设、面向市场,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是加快测绘事业单位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精干的承担国家和地方基础测绘任务的“野战军”队伍,它应是少数重点扶持对象,对测绘产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重组。另一方面,要按照数字化测绘生产的产品模式和工艺流程调整或重新组建测绘生产单位的组织结构,构筑“测绘集团公司”等产业集团。

1.3.3.2测绘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二章测绘管理概论

测绘管理泛指测绘行业管理和测绘生产单位管理。

2.1管理的概念

“管理”一词是“管辖”和“处理”的意思。就其一般涵义而言,“管理”可以概括为: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对有关的人和事物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生产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

第二章测绘管理概论测绘管理泛指测绘行业管理管理,这是一个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它本身却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都试图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定义,这些论述包括:1、管理就是领导。这种说法强调了管理者个人在管理活动中的领导作用。2、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完成任务。这种说法强调了管理者发挥下属人员作用的重要性。3、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这一观点是从管理过程理论上来定义的,它强调管理是由若干职能所组成的活动过程,这一观点对日后管理学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4、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它强调管理是一种专业性工作,有自己专有的技能、方法和技术,突出管理的自然属性。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该理论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管理,这是一个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它本身却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内涵

出发,强调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管理通过激励、沟通等方法激发人的积极性,完成组织目标。6、管理就是决策。它认为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一个由调查研究、制定方案、选择方案以及执行方案的过程,因此管理活动过程就是管理各个阶层制定和执行决策的过程。

2.1.1管理的概念以上这些观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综合上述研究,我们认为,更确切地说,对管理的概念可作如下的理解: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包含着以下五重含义:1.管理是为一定组织目标服务的,它是有意识、有目的出发,强调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管理通过激励、沟通等方的活动过程。组织是管理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没有组织就没有管理。2.管理活动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是组织的主体,管理是为人服务的。3.管理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4.管理工作强调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确保组织的工作效果、效率和效益。5.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开展工作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审时度势,根据环境的特点进行活动。

我们平时所说的领导也是一种艺术,所谓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领导工作技巧,它包括决策技巧、组织技巧、用人技巧、谈话技巧、公关技巧等,孙子兵法中提出:将帅应具备智、信、仁、勇、严。智:即智慧。“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全变也。信:即取信于人,赏罚的活动过程。组织是管理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没有组织就没有管

有信。“信者,号令一也。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即爱人,尊重和关心他人。“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勇,即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徇又不惧,能果毅也。”严:即严明法令,严明军纪。“严者,以威严肃众也。”

2.1.2管理的基本特征2.1.2.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1、中华传统的管理特征:

(1)“一体化”管理

有信。“信者,号令一也。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即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人生在世,人类社会不应违背自然和社会的“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管理上,形成了传统管理的整体观。这种整体观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过程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协调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与此同时,由于中国长期以农业为基础,以一家一户小农耕作生产方式为基础,未经历过类似西方工业化的历史巨变。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不发达,专业化、职业化处于浑沌、未开发状态。理性的开发建立在对自然、社会的感悟和日常农作经验基础上,加之历史形成的家庭血缘伦理—社会政治伦理一宗教伦理一体化的社会制度和观念,形成中华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这种一体化管理,把不同领域的管理过程看作同一的过程。生产劳作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不同行业、职业的特殊要求和特点,都解释为人如何去感悟、体会万事万物内在的“道”,而后如何使自己的操作符合这种“道”的问题。“庖丁解牛”,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状况。在管理过程中,这种一体化管理表现为以对人的教化、训练为起点,没有技术规范和职业规范,也没有理性的职能化分工体系,观念、行为上的教化是基本工具。凡事以目标为导向,以领导为中心,以控制为根本。一个阶段组织要达到的目标,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和行为方式,基于下属忠心、态度、表现的控制、奖惩和晋升体系,是管理过程的显著特色。在这种管理方式中,所有的问题都是一类问题,事物的“善恶”比“是非”更重要,稳定、协调、生存和延续,比效率、效用、“事功”更重要。

这种一体化管理,把不同领域的管理过程看作同一的过程。生产劳作(2)“安人”管理直到改革前,中国没有社会性地产生类似西方近代工业化以来的“功利性组织”——现代企业,而以“维持生存性组织”为特征。虽然不同时代都有大量商品交易活动存在,历史上也不乏成功的商人(晋商、徽帮、宁波帮等等),但这些商业组织微观层面上形成的功利性逻辑、技术理性从来也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制度层面上依然是传统中国社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礼法交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了。但制度层面上的变革既非一日之功,也与人们的愿望、心情无关,需要很多历史条件逐步成熟。时至今日,很多企业虽然理性层面上的外在形式都已具备,但制度层面上很多传统的逻辑依然起主导作用。企业乃至很多组织处于一种“非驴非马”状态。(2)“安人”管理

维持生存性组织在管理上,以协调和谐和生存延续为最终理想,组织的延续和生存是最高目标。相应地,管理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逻辑或伦理是协调,是组织的延续本身。“治国安邦”、“长治久安”、“丰衣足食’等等,都反映这种特征。效率和效用如果有违或者会伤害“协调、生存”的目标和基本价值,宁可弃之不用。庄子有一个反对用机械灌溉节省人力的故事:“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这种状态下,技术理性、功能理性不可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因为与制度层面格格不入;它们充其量也只能在制度层面允许的范围内有限存在或变相存在。“林家铺子”是大部分民间小业主的真实写照,“胡雪岩”除了商业经营的智慧外,成功于对中维持生存性组织在管理上,以协调和谐和生

华管理传统的领悟和熟练运用,也失败于这种传统的既定法则。

安人的管理稳定压倒一切,其他的追求和目标只能在稳定的框架内起作用。组织的稳定更多地与组织成员的利益、态度、观念和组织中人际网络结构有关,更多地与非正式的结构有关。组织自然层面的因素和力量上升为制度层面的文化、观念和实施的制度,在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技术理性、功利逻辑的作用空间就会受到限制。中国传统安人的管理,不是在所有成员目标、利益作用基础上形成的“相安无事”的管理,世界上从来也不存在这样的管理状态。它是从管理者出发的安人,以确立起来的制度层面的观念、意识形态为理念,以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为工具,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这是中国传统管理的基本方面。

华管理传统的领悟和熟练运用,也失败于这种传统的既定法则

它在管理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维人则天”,在社会管理上崇尚“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合情合理”。要求管理主体做到“内圣”与“外王”相统一,达到与自然、社会的适应、协调,实现“天地合德”。

(3)“中庸”管理“一体化”管理和“安人”的管理,追求“天人合一”必然导致“中庸之道”。要想达到自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行为与观念、人道与天道、“人欲”(社会)与“天理”(道)的高度和谐,交融合一,就不能走极端。管理行为上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过犹不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国管理过程的标准和规范,是中国管理行为的信条。凡事要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在个人行为上,则表现为凡事不为先,“外圆内方”之类的行为方式。

它在管理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维人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乡土社会的循环往复,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因此,中庸的管理不仅来自于“天人合一”的天下观,也来自日常生存、生活的经验现实。不仅如此,由于上述观念同时衍生出中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观念和追求,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而外王”,成为一种人生理想和道德律令。因而,中庸的管理就不仅是一种工具性的理性操作,更是一种人们所修养、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管理的理想境界即是孔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老子的“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管理上的中庸,特别是这种中庸与中国传统的道德化、情感化逻辑结合起来,一方面导致是非不清,“纲不举,目不张”,无法形成规范、清晰的管理制度和框架,另一方面,中庸之道与“礼治”、“德治”的制度性压力和情感性压力营造出的现实生存环境,扼杀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造成管理方面极为不利的后果。

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乡土社会的循环往复,

(4)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管理以制度层面的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为最高价值理念,以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为工具,必然形成政治化管理。由于技术理性和形式化功能理性的价值没有确立起来,组织中起作用的力量和逻辑依然是自然层面上形成的不同个体个性、观念、利益和在此基础上结合而成的不同利益集团、社会力量乃至政治势力相互之间的协调、平衡逻辑,导致管理过程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作用过程。在中国,所有问题都是政治问题,官本位、权力本位,其源盖出于此。此其一。其二,政治化管理过程同时也是宗教化管理过程。中国正统儒家思想不仅是社会政治思想,同时也是终极道德理想。中国二千年来传统的“三纲五常”具有“天理”、“良知”的至上神圣性和“普遍必然性”。

(4)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管理

李泽厚先生(2002)认为:“‘宗教睦道德’本源于‘社会性道德’,在中国‘礼源于俗’的历史学的考察中显露出来。章学诚认为贤智学于圣人,圣人学于百姓。刘师培说,‘上古之时,礼源于俗’。具有神圣性、要求‘普遍必然’的中国的礼制是以民间经验性习俗为来源。它来源于远古至上古(夏商周)的氏族群体的巫术礼仪,经周公而制度化,经孔子而心灵化,经宋明理学而哲学化,但始终保存了原始巫术的神圣性,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准则、生活规范,即所谓‘礼教’。‘礼教’正是被论证和被相信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历时古今而不变’的中国人的‘宗教性道德’。”“例如,作为这个‘礼教’的轴心和中国古代诸道德根基的‘孝’,本是氏族群体为维护、巩固、发展其生存延续而要求个体履行的一种社会性的道德义务。它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宗族为支柱的小生产的农耕经济的时代产物。但经由巫术礼仪到礼制化和心灵化之后,‘孝’便成为‘天之经、地之义’,成为李泽厚先生(2002)认为:“‘宗教睦道德’本源先验或超验的‘天理’,‘良知’,即某种具有超越此世间人际的神圣性的绝对律令。‘不孝’不仅违反人际规则,而且是触犯天条,当遭天谴。从汉代《孝经》宣告‘孝’是天经地义,到历代小传统中关于孝和不孝的传奇故事,都说明‘孝’曾经长久是中国人的‘宗教性道德’。”其三,这种社会性道德、宗教性道德,以家族血缘伦理为基础发展、成熟而来。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缺乏流动性的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使得家族血缘关系和人际情感关系成为中国传统主流儒家思想的基础。“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李泽厚,1999)。”

先验或超验的‘天理’,‘良知’,即某种具有超越此世间人际在中国,家庭血缘伦理、社会政治伦理、宗教伦理是内在一致的一套东西。数千年中国的儒家礼教强调的是“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礼制几乎无所不在,贯彻到衣食住行起居饮食各个方面,将人伦规范、社会统治体制与精神信仰体制紧相捆绑在一起。所谓“天地君亲师”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三纲五常”,“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同理”,等等,内在的是一套逻辑。道德化管理、政治化管理成为中国管理传统重要特色。道德化管理强调个人自身内在的修为,强调“修身”。技能、规范、功利等退居次要地位,“德行”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管理过程更多依靠道德感化,榜样、楷模的力量,“身教重于言传”。这些特征与政治化管理强调的忠心、服从,以及宗教化管理强调的观念、思想统一结合起来,便构成中国传统管理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特征。

在中国,家庭血缘伦理、社会政治伦理、宗教伦理是内在一致的一套中国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管理以“求善”、“求治”为目标,强调自然层面的心理作用过程,依靠管理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召力来调动、团结群众,达到管理的目标。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管理方面各家各派有不同主张,但由于受血缘宗法社会基础的制约,以情理交融为原则的“德治”和“内圣外王”一直居主导地位。

(5)情感化、经验化管理在血缘伦理社会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中国人情感化、经验化思维方式,管理过程中有鲜明的情感化、经验化特点。在中国,“家国同理”。社会是家庭的放大,君主是百姓的“严父”,“天下一统”是中国历朝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目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中心是“礼治”,礼的核心是“仁”。“仁”的要义是维护这种血缘关系。

中国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管理以“求善”、“求治”为目标,“礼者,履也”。“礼”的实现,不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而且渗透在人们居家日用、饮食起居中。传统儒家以人性的情感心理作为出发点,以亲情作为中心和前提构建社会的一切,由伦理而引伸到政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再引申到宗教(三年之丧、祖先崇拜等)。从而,“孝悌为仁之本”不是理性哲学思辨的结果,也不仅是作为实践理性的道德规范,而同时是营造某种感性心理的情理结构。这种情理交融的人性,是一种包含情绪、欲望,又和理性相互纠缠在一起的复合物,基本上是以情一理为主体的感性形态的个体心理结构。它不只是由理性去控制、引导、支配感性,更重要的是“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合情合理”,是理性与情感的交融和渗透,贯通和统一。因此,“礼治”既要求具有层级分明、秩序井然、分工专职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框架及其管理、控制过程,也要借重亲子情、朋友义、同学谊、同乡思等等这样一些情感化的因素去融通、实现。

“礼者,履也”。“礼”的实现,不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而且渗“礼者,履也”。“礼”的实现,不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而且渗透在人们居家日用、饮食起居中。传统儒家以人性的情感心理作为出发点,以亲情作为中心和前提构建社会的一切,由伦理而引伸到政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再引申到宗教(三年之丧、祖先崇拜等)。从而,“孝悌为仁之本”不是理性哲学思辨的结果,也不仅是作为实践理性的道德规范,而同时是营造某种感性心理的情理结构。这种情理交融的人性,是一种包含情绪、欲望,又和理性相互纠缠在一起的复合物,基本上是以情一理为主体的感性形态的个体心理结构。它不只是由理性去控制、引导、支配感性,更重要的是“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合情合理”,是理性与情感的交融和渗透,贯通和统一。“礼者,履也”。“礼”的实现,不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而且渗(6)以德治国、儒法互用与上述特点密切相关的,是管理手段上的以德治国,儒法互用。制度化工具不发达,以感性化、伦理化为特征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不仅是基于血缘基础的宗法家族需要,而且是社会管理对人的德行要求,同时它又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和终极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为精炼地概括了传统管理下人生道路的特色。(7)“执经达权”的管理“经”与“权”是中国传统的一对重要范畴。“经”指规范、原则性;“权”指权宜、权变,即衡量是非轻重,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经与权,即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坚持按原则性办事与适当变通之意,它们相互补充,相反相成。

(6)以德治国、儒法互用2.2测绘管理

测绘管理泛指测绘行业管理和测绘生产单位管理。其研究对象,就是按照测绘行业和测绘企业的客观规律,研究测绘生产力的隔离组织,不断协调和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测绘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地说:1、在生产力方面:主要研究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即按照国家计划、社会需求和测绘单位的生产技术特点,合理地组织产品的生产过程,按质、按量、按期、低消耗地出产产品。包括测绘生产力的布局和配置,测绘生产结构与产品结构,工作地的布置与组织,产品技术标准、工艺规程、操作方法及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测绘生产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等。

2.2测绘管理2、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研究正确处理测绘行业与测绘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包括领导与群众之间、作业员与技术人员之间、作业员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职能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之间、中队(分队)之间的经济分配关系;测绘企业与国家之间、测绘单位之间;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制、工资与奖励制度等。3、在上层建筑方面:主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计划,提高测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研究正确处理测绘行业与测绘企业内部人

2.3.1测绘行业管理 测绘行业是按提供测绘产品、测绘劳务或者测绘生产的工艺过程来划分的经济类别。它是全社会所有测绘队伍的统称。是一个以部门所有制为依托,行业结构相对松弛的跨部门、跨地图、高度分散的行业。 2.3.1.1测绘行业的涵义 测绘行业管理,就是把测绘行业看成一个系统,由测绘主管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为社会提供测绘产品和测绘劳务的测绘单位,通过制订行业的方针、政策与法规、标准、实施全面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等管理职能,使“测绘系统”的资源实行优化组合,以发挥行业的整体效益。简单的说,测绘行业管理是指对全社会所有测绘单位测绘活动的管理。2.3.1测绘行业管理

2.3.1.2测绘行业的内容 主要包括、测绘资格管理、测绘成果汇编、测绘任务登记等。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制定测绘行业的方针政策; 2、实施测绘行业的统筹规划; 3、组织行业协调; 4、制定行业法规; 5、监督与服务。2.4测绘管理的基本原理 现代测绘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系统原理、能级原理、整分合原理、闭环原理、开放原理、反馈原理、引力原理和弹性原理。 2.3.1.2测绘行业的内容2.4.1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原理,是把管理的对象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最优化的管理。例如把测绘行业看成一个独立的总系统,省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为分系统,每一个测绘单位为子系统,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机能,把测绘单位的总系统划分为经营决策、生产技术、人事教育、成本财务、后勤服务等子系统。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每个系统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1、集合性。系统是由许多单元(要素)构成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作为整体完成某种功能。例如:一个测绘单位可看成一个系统,它由计划、生产、销售、财务等若干个单元组成。这些单元又可看成相互独立的子系统。

2.4.1系统原理 构成测绘单位系统的基本要素有:人(含人的知识和劳动技能)、物(含作业楼、仪器设备、原材料、本成品、成品、能源等);财;信息(含情报、指标、数据、图表、规章制度、决策等);时间。 2、相关性。系统内的各组成要素都是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的。中间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它要素也要作相应地改变与调整。整个系统的目标是通过各部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合理的、正确的协调而达到的。 3、目的性。系统的各个部分均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或达到某一个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4、环境适应性。这里所指的环境,是指系统的外界联系。因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置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取得资源,并与环境进行各种交换。系统所处的环境就是系统所从属的更高一级的系统,它是系统的约束条件。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变化。

构成测绘单位系统的基本要素有:人(含人的知识和劳动技能)2.4.2能级原理 所谓能级原理,就是在测绘管理系统中,根据不同层次的管理功能,分成不同级别,然后富裕这些级别相应的管理者和管理内容,使它各占其位,各行其是,各显其能。在物理学中:“能”是指做功的本领。在现代管理中,结构、法和人都有能量,能量的大小标志着做功本领的大小,“级”是指按照能量大小进行分级。 实现能级原理的基本要点是:1、管理能级必须按层次具有稳定的组织形态。也就是呈上尖下宽的正立三角形。倒里的或菱形都是不稳定的组织形态。2、不同能级应有不同的责、权、利,使各级管理者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负其责、取其酬、获其荣,惩其误。3、各能级岗位必须才职相称。并且动态的实现其能级对应,以发挥最佳的管理效能。

2.4.2能级原理2.4.3整分合原理 所谓整分合原理,就是围绕测绘管理系统的总目标,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将其分解成若干基本要素,然后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并使各要素在分工的前提下充分合作,有效的综合。实现的基本要点是: 1、整体观点。就是强调系统整体规划,它是整分合原理的前提。不充分了解整体及其运动规律,分工必然是盲目混乱的。 2、合理分工。分工是关键,没有分工的整体,就构不成现代有序的系统,使职责不清,必然是吃大锅饭,生产效率低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大致有四类分工:(1)按社会功能进行专业化分工;(2)按自然资源特点进行专业化区域分工;(3)按产品及其构成进行专业化生产分工;(4)按作业程序进行专业化作业分工。 3、综合协调。强调分工,但必须同时强调有力的组织管理,以保证系统要素的同步协调,综合平衡地发展。

2.4.3整分合原理2.4.4闭环原理 所谓闭环原理,是指在测绘管理系统内作为管理手段的机构、管理法和人,都应该构成一个连续闭环的回路,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对于管理手段的机构来说,除了指挥中心以外,应有执行结构、监督机构,这些机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闭环回路,这样才能使管理通顺、运转正常。执行机构必须准确无误地贯彻指挥中心的指令;监督结构则是保证指令的正确实施,反馈机构是根据执行的结果,提出修正决策指令的方案。 对于管理手段的管理法来说,要有执行法、监督法和反馈法,形成一个封闭的法网。 不封闭的管理,是一种低功能甚至是无功能的管理,其结果必然是内耗丛生,问题成堆。要使管理封闭,关键是要对管理后果进行评估。封闭是相对的、动态的。

2.4.4闭环原理2.4.5开放原理 所谓开放原理,是测绘管理系统必须与国家的大系统、相关系统不断进行交换,以保持动态平衡;使管理系统与大系统互相适应,与相关系统关系密切。 闭环原理是对管理系统内部来说的,而开放原理是对管理系统外部来说的。任何一个系统,都置身于更大系统的环境之中,它要与之不断的交换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并将测绘单位生产的产品输送到大系统中去。通过交换,提高测绘单位的应变能力,使系统充满生机和活力。2.4.6反馈原理 就是根据测绘管理系统的千变万化的客观实际,作出灵敏、准确、有力的信息反馈,以保证科学地、高效率地管理。

2.4.5开放原理2.4.7动力原理 就是要赋予管理以强有力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经营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动力有三种基本类型,即: 1、物质动力。是一种根本动力。 2、精神动力。它包括革命理想、爱国主义信仰;先进称号、奖状、奖旗等等。3、信息动力。知识、资料、新闻、消息,甚至志趣、爱好、好奇心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动力。

2.4.7动力原理2.4.8弹性原理 所谓弹性原理,是指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伸缩性,留有余地,以适应客观事物可能产生的变化。因为管理涉及的因素很多,变化快,而且带有不确定性,运用弹性管理,就能使管理掌握主动权,及时解决系统中因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而出现的问题。 管理弹性,可分为局部弹性和整体弹性两类。局部弹性只指任一管理都必须在其一系列管理环节中保持可以调节的弹性,特别是在关键环节上要保持足够的余地;整体弹性是指管理系统的整体可塑性或适应能力。 在应用弹性原理时,要严格区别消极弹性与积极弹性。消极弹性的特点是把留有余地看做“留一手”,如有测绘单位计划指标定的尽量低些。现代化管理主要着眼于积极弹性,特点是遇事“多一手”,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不仅在关键环节上保持可调性,而且事先预备有可供选用的多种调节方案。

2.4.8弹性原理2.5测绘企业管理 测绘企业管理属微观经济的范畴,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对测绘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和协调。内容为: 1、确定测绘管理机构与建立管理制度; 2、测绘市场预测与决策经营; 3、生产与计划管理; 4、科学技术与信息管理; 5、质量管理; 6、人力资源管理; 7、财务管理; 8、技术经济分析。

2.5测绘企业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1992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测绘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测绘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测绘活动,必须遵守本法。第三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测绘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测绘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测绘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测绘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1992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

军队测绘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军事部门的测绘工作,并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管理海洋基础测绘工作。第四条测绘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测绘基准和测绘标准。第五条国家鼓励加强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测绘科学技术水平。 对在测绘工作和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六条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测绘提供便利,不得妨碍和阻挠测绘人员按照规定进行测绘活动。

军队测绘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军事部门的测绘工作,并按照国第二章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

第七条国家设立和采用全国统一的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重力基准,其数据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军队测绘主管部门会商后,报国务院批准发布。第八条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地心坐标系统和重力测量系统,确定国家大地测量等级和精度,以及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的系列和基本精度。具体规定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军队测绘主管部门会商后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发布。第九条因建设、城市规划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局部地区可以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

第二章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

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型建设项目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应当按照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第三章测绘规划及其实施

第十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军队测绘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基础测绘和其他重大测绘项目规划,并按照分工组织实施。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本部门专业测绘规划,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根据需要,可以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局部地区的基础测绘和其他重大测绘项目规划,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型建设项目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军队测绘主管部门编制军事测绘规划和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职责分工编制海洋基础测绘规划,并组织实施。第十一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地籍测绘规划,并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划组织协调地籍测绘工作。第十二条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必须具备与其所从事的测绘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设备和设施,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对其测绘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承担测绘任务。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管辖系统内的单位承担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测绘任务,由该部门进行测绘资格审查。军队测绘主管部门编制军事测绘规划和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军队测绘主管部门负责军事测绘单位的测绘资格审查。第十三条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施测前应当按照规定向测绘项目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进行测绘任务登记。需要进行登记的测绘任务的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规定。列入全国基础测绘规划、专业测绘规划的测绘任务,施测前由编制测绘规划的部门将任务安排通知测绘项目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不再另行登记。军事测绘任务的登记,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执行。第十四条测绘人员进行测绘时,应当持有测绘工作证件。

军队测绘主管部门负责军事测绘单位的测绘资格审查。第四章界线测绘

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国界线标准样图,由外交部和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发布。第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办法进行。第十七条土地、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面上其他附着物的权属界址线测绘,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权属界线的界址点、界址线或者提供的有关登记资料和附图进行。第五章测绘成果管理第十八条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完成的基础测绘成果和专业测绘成果,必须按照规定分别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第四章界线测绘汇交测绘成果目录;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完成的天文测量、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的数据和图件以及正式印刷的地图,必须按照规定分别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汇交副本。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应当定期编制测绘成果目录,并向有关使用单位提供。第十九条外国的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测绘或者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单位合作测绘,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外国的组织、个人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测绘或者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单位合作测绘,汇交测绘成果目录;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全部测绘成果副本一式两份。第二十条测绘成果需要保密的,其密级的确定、变更和解密以及使用,依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执行。对外提供保密的测绘成果,依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审批程序执行。第二十一条测绘成果实行有偿使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测绘成果属于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军队测绘主管部门会商后,报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发布。

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对基础测绘成果实施质量监督。测绘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测绘成果的质量管理制度。第六章测量标志保护第二十四条各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上和地下的永久性测量标志以及在使用中的临时性测量标志的义务,不得损毁或者擅自移动,不得侵占永久性测量标志用地。在永久性测量标志安全控制范围内,不得采矿、取土、挖沙、采石、爆破、射击以及进行其他危害测量标志安全和使用效能的活动。第一款所称永久性测量标志,是指各等级的三角点、基线点、导线点、军用控制点、重力点、天文点、水准点的木质觇标、钢质觇标和标石标志,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以及用于地形测图、工程测量和形变测量的固定标志和海底大地点设施等。第二十五条建设永久测量标志的单位应当对永久性测量标志设立明显标记。建设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单位应当委托当地有关单位指派专人负责保管该测量标志。第二十六条进行工程建设,应当避开永久性测量标志;确实无法避开,需要拆迁永久性测量标志或者使该测量标志失去效能的,建设单位应当取得设置永久性测量标志单位的同意,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批准。建设单位应当支付迁建费用。第二十七条测绘人员使用永久性测量标志,必须持有测绘工作证件,并保证该测量标志的完好。负责保管该测量标志的单位和人员,应当查验使用后的测量标志的完好状况。

以及用于地形测图、工程测量和形变测量的固定标志和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经测绘资格审查违法经营测绘业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责令停止测绘业务,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的罚款。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施测前未按照规定进行测绘任务登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责令停止测绘。第三十条测绘成果质量不合格给用户造成损失的,测绘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多次测绘成果质量不合格给用户造成损失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取消其测绘资格。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三十二条阻挠测绘人员依法进行测绘的,损毁、擅自移动永久性测量标志或者进行其他危害永久性测量标志安全和使用效能活动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故意破坏永久性测量标志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测绘成果的管理,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测绘成果的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测绘成果的汇交、保管、利用和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与公布,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测绘成果,是指通过测绘形成的数据、信息、图件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测绘成果分为基础测绘成果和非基础测绘成果。

第三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成果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以下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成果工作。

第四条汇交、保管、公布、利用、销毁测绘成果应当遵守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保障测绘成果的安全。

第五条对在测绘成果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人民政府或者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汇交与保管

第六条中央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地方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测绘项目所在地的省、自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以下称测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使用其他资金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测绘项目出资人向测绘项目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

第七条测绘成果属于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汇交副本;属于非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汇交目录。测绘成果的副本和目录实行无偿汇交。

下列测绘成果为基础测绘成果:

(一)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的天文测量、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图件;

(二)基础航空摄影所获取的数据、影像资料;

(三)遥感卫星和其他航天飞行器对地观测所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遥感资料。(四)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五)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等。第八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资、合作,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测绘活动的,测绘成果归中方部门或者单位所有,并由中方部门或者单位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依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测绘活动的,由其按照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第九条测绘项目出资人或者承担国家投资的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自测绘项目验收完成之日起3个月内,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后,出具汇交凭证。汇交测绘成果资料的范围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五)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等。第十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应当将其移交给测绘成果保管单位。

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编制测绘成果资料目录,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测绘成果资料的保管制度,配备必要的设施,确保测绘成果资料的安全,并对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实行异地备份存放制度。

测绘成果资料的存放设施与条件,应当符合国家保密、消防及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十二条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保管测绘成果资料,不得损毁、散失、转让。

第十三条测绘项目的出资人或者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其获取的测绘成果的安全。第十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第三章利用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公众版测绘成果的加工和编制工作,并鼓励公众版测绘成果的开发利用,促进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第十五条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测绘项目,有关部门在批准立项前应当书面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10日内,向征求意见的部门反馈意见。有适宜测绘成果的,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避免重复测绘。

第十六条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商军队测绘主管部门,依照有关保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测绘成果的秘密范围和秘密等级。

第三章利用利用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开发生产的产品,未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保密技术处理的,其秘密等级不得低于所用测绘成果的秘密等级。

第十七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需要利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提出明确的利用目的和范围,报测绘成果所在地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测绘成果的秘密等级、保密要求以及相关著作权保护要求。

第十八条对外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应当按照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的审批程序,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利用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开发生产的产品,未经国务院测绘第十九条基础测绘成果和财政投资完成的其他测绘成果,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应当无偿提供。

除前款规定外,测绘成果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测绘成果。

依法有偿使用测绘成果的,使用人与测绘项目出资人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测绘成果涉及著作权保护和管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建立以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应当利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第十九条基础测绘成果和财政投资完成第四章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与公布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实行统一审核与公布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第二十三条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包括:

(一)国界、国家海岸线长度;

(二)领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面积;

(三)国家海岸滩涂面积、岛礁数量和面积;

(四)国家版图的重要特征点,地势、地貌分区位置;

(五)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地理信息数据。

第四章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与公布第二十四条提出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建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议材料。

对需要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审核意见,并与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军队测绘主管部门会商后,报国务院批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以公告形式公布。

在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教学等对社会公众有影响的活动中,需要使用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应当使用依法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第二十四条提出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建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接收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未依法出具汇交凭证的;

(二)未及时向测绘成果保管单位移交测绘成果资料的;

(三)未依法编制和公布测绘成果资料目录的;

(四)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及时进行处理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汇交测绘成果资料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测绘成果保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测绘成果资料的保管制度管理测绘成果资料,造成测绘成果资料损毁、散失的;

(二)擅自转让汇交的测绘成果资料的;(三)未依法向测绘成果的使用人提供测绘成果资料的。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汇交测绘成果资料的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建立以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利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

(二)擅自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

(三)在对社会公众有影响的活动中使用未经依法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第三章测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是《天下无贼》中冯式幽默经典台词之一,却道出了,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3.1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确立至今,已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门,并具备了为企业创造新价值的职能。3.1.1人力资源的特征 世界上存在三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一般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人类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各种能力的总称。

第三章测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1世纪什么最贵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不可剥夺性;2、具有生物性;是一种活资源;3、具有时代性;时代条件制约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4、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活动,能对自身的行为做出抉择,能主动调节与外部的关系。衡量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如何,就是看它对人的能动性、积极性调动与发挥得怎样。5、具有时效性。人有生命周期,不能长期储而不用,否则会荒废、退化。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力资源必须适时开发,及时利用,讲究时效。6、具有智力性。人力资源中包含有丰富的知识、智力内容。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7、具有连续性。特别是随着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知识陈旧率不断加快,任何人在参加工作之后,都必须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8、具有再生性。这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内各个个体的不断更换更新和劳动力消耗——生产——再消耗——再生产的过程实现的。3.1.2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事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活动。主要研究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7、具有连续性。特别是随着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知识陈旧率不3.1.2.1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搞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采取各种措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更好地促进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规划、组织、调配、招聘等方式,保证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测绘专门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2、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有计划地加强对现有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水平;3、结合每一个员工的具体职业生涯和发展目标,搞好员工的选拔、使用、考核和奖惩工作,做到能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3.1.2.1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4、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思想教育、合理安排劳动和工作,关心员工的生活和物质利益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5、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做好工资、福利等工作,协调劳资关系。3.1.2.2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劳动力是企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合理组织劳动力,不断协调劳动力之间、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使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从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2、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3、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4、有利于减少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

4、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思想教育、合理安排劳动和工作,关心员工3.1.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如果从工作的性质上来分的话,可以划分为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两大模块,其中职能部门包括:1、人力资源系统:人才规划、引进、培训、考核2、行政管理系统:日常行政事务性管理工作3、财务金融系统:融资、资金使用、经营收支业务部门包括:1、技术研发系统:产品技术改造、新技术发明2、生产制造系统:生产流程的操作与管理3、市场营销系统:产品推广与市场营销运作

3.1.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这样看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管理通常遵循下列原理进行(或说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完成的目标如下):1、系统优化原理:指人力资源系统经过组织、协调、运行、控制,使其整体动能获得最优绩效的理论。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简单的就是有关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这便是人力资源部门为满足系统优化而进行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调整。2、能级对应原理:不同能力的人,其在企业中的责、权、利应有差别,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便是我们通常进行的职位分类所作的工作了,在职位分类完成之后,一个系统的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进行的是工作分析。期间,工作分析提供了(WHO)用谁做、(WHAT)做什么、(WHEN)何时做、(WHERE)在什么地方做、(HOW)怎么做、(WHY)为什么要做、

(FORWHOM)为谁做的信息,从而形成职位描述等相这样看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中起着非常 关的文件。3、系统动力原理: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包括物质动力(物质的奖罚)、精神动力(成就感与挫折感、危机意识)。这个就是我们常讲的绩效考核机制,从X理论到Y理论到现代的人本管理理念,无不是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员潜能而发展的。4、反馈控制原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一个反馈环,某一环节发生变化都会产生连锁性反应。这个原理的利用便在于如何的建立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通常,我们都认为有关沟通的事宜应该由行政部门来进行,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实需要组织沟通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说组织进行内部员工满意度调查,这便是一件上到企业最高领导、下到基层员工的一个全面的工作信息沟通过程,通过这个沟通过程,我们可以系统的做出包括公司宏观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理念、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评价。

关的文件。3.2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了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在这个总的概念下,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包括几项具体的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是:1、人员档案资料:用于估计目前的人力资源(技术、能力和潜力)和分析目前这些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2、人力资源预测:预测未来的人员要求(所需的工作者数量、预计的可供数量、所需的技术组合、内部与外部劳动力供给量)。3、行动计划:通过招募、录用、培训、工作安排、工作调动、提升、发展和酬劳等行动来增加合格的人员,弥补预计的空缺。3.2人力资源规划4、控制与评价:通过检查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关于人力资源计划的系统的反馈信息。人力资源规划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季度规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部门规划。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人员增长计划、人员补充计划、培训开发计划、人员晋升计划、调配计划,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