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_第1页
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_第2页
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_第3页
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_第4页
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艺美学文艺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艺术的审美经验第二章艺术的审美范畴第三章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第四章艺术文本的审美特性第五章艺术的接受第六章艺术的分类第七章艺术的发展形态第八章比较视域中的中西艺术第九章艺术的传播第十章艺术与人的审美化生存基本问题第一章艺术的审美经验第一讲:彩陶文明

一、史前文化的大体分期黄河中游地区:磁山文化(前6500——5000)裴李岗文化(同上)老官台文化(同上)贾湖文化(前7000——5800)第一讲:彩陶文明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1921年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一,常选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经过淘洗和沉滤后成为较纯较细的原料。从分析出土的彩陶片来看,泥质比后来的上等陶器并不逊色。第二,制坯。彩陶坏最初大多是手制。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较大的陶器,其体部坯子,一般采用泥盘筑法分两段制成。粗坏制成后再装上颈口,嵌入把手,制坏工序初步完成。其外形圆正规矩,对称性很强,在器壁外有轮纹存在。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慢轮制陶。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第三,彩绘和纹饰。一些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往往将陶坯放入极其细腻的泥浆中,让它披上一层均匀的陶衣便于上彩。彩绘就是将有色的天然矿物涂绘在陶坏上。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纹饰大多是用带有花纹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第四,烧窑。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主要是竖穴窑和横穴窑。它们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等所组成,在火膛中燃烧起来的火焰,经火道到达窑室。这两种窑,由于有了窑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烧烤,已较原始的篝火式或炉灶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烧结状况,彩陶的烧成温度大约已达950℃。

第三,彩绘和纹饰。一些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往往将陶坯放族群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内部成员坚信他们共享的历史、文化或族源,这种共享的载体并非历史本身,而是他们拥有共同的记忆。关于族群认同理论:第一种是西尔斯、格尔兹、克尔斯等的“根基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人们根基性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原生的”,甚至是“自然”的,是基于语言、宗教、种族、族属性和领土之上的“原生纽带”。族群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内部成员坚信他们共享的历史、文化或族第二种德斯皮斯、哈尔德、柯恩等的工具论,也被称为场景论、建构论。他们基本把族群视为一种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与变迁。第三种,是由挪威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所开创的边界论,族群是以“排他性”和“归属性”来界定。族群是由它本身组成分子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它的“边界”,而非包括语言、文化、血统等在内的“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指的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指“社会边界”。第二种德斯皮斯、哈尔德、柯恩等的工具论,也被称为场景论、建构1.族群由族群边界维持,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以及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2.族群成员间的根基性情感来自“共同族源记忆”造成的血缘性共同想象;3.强调客观资源环境对族群认同变迁产生的影响;4、客观资源环境的改变所造成的族群认同变迁是通过改变祖源记忆实现的;5.在许多弱势族群中,可能会失去自己自身族源的诠释权或接受强势族群给予的祖源记忆;6.族群内部的不同层级之间也会争夺祖源记忆的解释权。

——王明珂1.族群由族群边界维持,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半坡类型(史家、后冈类型)前5000—4000半坡类型(史家、后冈类型)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庙底沟类型(西阴文化)前4000—3000(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庙底沟类型(西阴文化)弧线纹、钩叶纹和圆点纹。弧线纹、钩叶纹和圆点纹。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下王岗类型(前3500—3000)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最有代表性的遗址是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早一期、早二期遗存,属于仰韶文化一期的范畴。陶器生产以红陶和褐色陶为主。工艺水平与半坡类型相似,彩陶比较多。早一期多在红陶上画红彩、橙黄色彩、早二期多在红地上画黑彩,或施灰衣画红彩。彩绘纹饰有弧线三角纹、条带纹、斜十字纹、草叶纹、方格纹、漩涡纹等。下王岗类型(前3500—3000)西王村类型:豫南、晋西前3500—3000仰韶文化第四期。西王村类型的陶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红陶为主要陶系,但灰陶生活用具的数量增多,陶器制作工艺有明显的提高,胎体精细而薄,很多器物造型复杂,工艺难度较大。装饰方面的变化是彩陶减少,有红地红彩、红地白彩。纹样有圆点纹、条纹、波折纹等。为加固坯体而拍印、刻划、堆塑的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方格纹等。西王村类型:豫南、晋西前3500—3000大河村类型:(前3500—3000)仰韶文化彩陶最具特色,数量较多。其中彩陶双连壶、白衣彩陶钵、X纹彩陶罐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艺术珍品。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图像彩陶片。

大河村类型:(前3500—3000)大司空村类型:前3500—3000得名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有相当数量的彩陶。彩陶以红彩为主,黑彩极少。最易识辨大司空村类型的是彩陶花纹,其花纹有S形纹、X形纹、形纹、水波纹、同心圆纹、钩形纹、螺旋纹等20多种。大司空村类型:前3500—3000龙山文化(前3000—1900)1928年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命名。1930~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下层突出地存在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所以最初称为“黑陶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不同系统的遗存。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3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有学者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龙山文化(前3000—1900)庙底沟二期文化:前3000—2600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遗存,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早期。河南龙山文化:前2600—2000陶寺龙山文化:前2500—1900陕西龙山文化:前2500—2000庙底沟二期文化:前3000—2600黄河上游地区大地湾文化:前6220—5420

大地湾文化的特征:(1)选择在河边台地构建自己的村落。(2)已有了闹定的房屋建筑。大地湾房址均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大小相近,仅有6平方米—7平方米,另有斜坡式门道通向室外,面对河流所在的北方。黄河上游地区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3)大地湾的葬俗流行双手交叉于胸前,腰腿一侧随葬少量陶器和石器等,其中多有彩陶。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第一例儿童瓮棺葬。(3)大地湾的葬俗流行双手交叉于胸前,腰腿一侧随葬少量陶器和(4)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从外观上看,器表色泽不统一,常见褐色斑块,陶色或红或褐、或内黑外红,质地不甚坚硬,陶片分层。仔细观察陶质,多为夹细砂陶,陶片断茬处砂粒清晰可见。器物类别不多,形制简单而特殊。大量使用的纹饰是交错绳纹或细密的斜绳纹,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时使用彩绘和绳纹,是该文化独有的现象。其陶器制法独特,在陶模上分层敷泥而成,简称力模具敷泥法,它不同于大多数彩陶文化使用的泥条盘筑法。(4)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从外观上看,器表色泽不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5)石、骨器种类较少,—且大多制作粗糙。石器多打制,仅有少量的磨光石器,且形制不甚规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桃园遗址灰坑中发现了晶莹的玉环,这是西北地区最早的玉器。还出土有制作精美的石刃骨刀,这是一种切割兽肉的复合工具,形似今日的水果刀,器身为骨,刃部镶嵌有锋利的石片,后来流行于西北史前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

(5)石、骨器种类较少,—且大多制作粗糙。石器多打制,仅有少仰韶文化(前5000—3000)马家窑文化(前3300—前2000)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1923年-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仰韶文化(前5000—3000)马家窑文化的特点: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马家窑文化的特点: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随葬品差异加大。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马家窑类型(石岭下类型)前3300—2350半山类型:前2650—2350马厂类型:前2350—2050齐家文化:前2200—1700马家窑类型(石岭下类型)前3300—2350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仰韶文化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后李文化:前6450—53001992年,临淄齐陵镇的后李家村发掘古车马遗址时,发现了一些古代陶器的碎片,经文物专家鉴定,距今约8200—8500年,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黄河下游:北辛文化:前5300—41001978年至1979年对山东滕县北辛遗址。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解决了大汶口文化的渊源问题,而且对我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农业、手工业及渔猎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最早的家猪饲养地。北辛文化:前5300—4100大汶口文化:前4100—2600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

文化特征:(1)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大汶口文化:前4100—2600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2)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遗址中曾发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东西长4.65米,南北长4.55米,房门朝南。筑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内填土夯实。墙基内有密集的柱洞,室内有四个柱洞。(2)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遗(3)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圆形竖穴和椭圆形竖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储藏东西的窖穴。也有口大于底的不规则形灰坑。

(4)大汶口文化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3)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圆形竖穴和椭圆形竖穴,原先的用途可能(5)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陶器装饰以镂刻和编织纹最具特色。常见的纹饰则有锥刺纹、附加堆纹、弦纹、划纹和篮纹。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红彩绘平行线纹、弦纹、叶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几何图案。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征的陶器。(5)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质有红陶、灰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6)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艺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多数是墓内的随葬品。(7)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于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头向一致。墓室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有的仅有棺,但也有棺椁皆备的。(6)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艺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山东龙山文化:前2600—2000蛋壳陶山东龙山文化:前2600—2000黑陶薄胎高柄杯(山东日照)黑陶薄胎高柄杯(山东日照)

长江中下游地区:彭头山文化:前7000—5050水稻遗存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大坪乡孟坪村,是一处高出四周地面约4米的圆形丘冈,面积约1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该遗址最早于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并被认作一种新的文化,称之为“彭头山文化”,。1998年冬由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遗址中遗迹有:地面式和浅穴式建筑、灶坑、墓葬、灰坑等,出土陶器以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圜底罐,深腹钵、盆等。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

长江中下游地区: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城背溪文化:前7000—5000汤家岗文化:前4500—4300城背溪文化:前7000—5000大溪文化:前4400—3300位于瞿塘峡东口长江南岸与大溪河交汇处的三级台地上,距奉节县城15千米。国家文物部门于1958年、1975年和1976年进行过三次发掘,发掘面积达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出土珍贵文物1200多件,有生产工具石斧、石锛、蚌镰、骨针等,有饰品玉石、璜玦等,有艺术品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悬饰等,以及内外朱色陶、戳印文和朱绘黑陶、曲腹杯、筒形瓶等器物。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我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大溪文化:前4400—3300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大溪文化的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晚期为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大溪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都是新石器时期不同类型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交流影响的因素。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是同一文化类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屈家岭文化是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溪文化的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晚期为父系氏族公社的屈家岭文化:前3300—2600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屈家岭文化:前3300—2600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蛋壳彩陶碗蛋壳彩陶碗石家河文化:前2600—2000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墓葬随葬品差异较大石家河文化:前2600—2000宝墩文化:前2500—1700宝墩文化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宝墩文化:前2500—1700宝墩遗址以在成都平原上相继发现的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等六座史前遗址群为代表。当时,古人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也能制作陶器了,主要有绳纹花边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地尊为标志。对上述6座古城的发掘与研究证明:它们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属于同期文化,并且可与以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衔接。宝墩遗址以在成都平原上相继发现的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长江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地区河姆渡文化:前5000—3200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长江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地区河姆渡文化:前5000—3200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马家浜文化:前5000—4000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前5000—4000主要文化特点:①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②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③使用玉璜、玉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

主要文化特点: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崧泽文化:前3900—3000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崧泽文化:前3900—3000在崧泽发现的两口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崧泽于6000年前,人们谋生已由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转为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了。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转为以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在崧泽发现的两口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井,均为直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良渚文化:前3300—2000浙江余杭良渚镇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良渚文化:前3300—2000有丝制残片出土。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良渚文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

有丝制残片出土。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良渚文化玉器特征

一、玉器直线深而直,线沿光整平滑。二、玉器折角线深而宽,线底略呈弧形。三、玉器环线有手工磨接和管钻旋磨两种加工方法,前者线痕浅细,线沿多“毛碴”。四、玉器射线细密紧凑,接续痕明显。

良渚文化玉器特征

五、玉器多浅浮雕,利用减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纹饰,强化主题表达。

六、玉器常有“拉锯痕”。良渚玉器镂雕时,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锯”锯去多余部分,俗称“锼”,又称“拉丝”,所用弦状拉条犹如无齿锯条,会在镂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迹。七、玉器纹饰华丽,新创纹样琳琅满目,有:神人兽面纹、束丝纹、绞丝纹、蚩尤纹、立人纹、兽眼鸟纹、云雷纹、蒲草纹。五、玉器多浅浮雕,利用减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纹饰,强化主八、玉器特别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较之红山文化玉器的“线刻眼”,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丰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单圈、重圈之外,还出现了卷云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线形眼眶。九、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浆”,俗称“玻璃光”。

八、玉器特别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较之红山文化玉器的“凌家滩文化:前3750—3000巢湖含山大祭坛面积约1200平方米,它建筑在凌家滩聚落中心最高处,分三层筑成,表层有积石圈和祭祀坑,它的建筑方法和风格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该祭坛在安徽省首次发现,它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三座大型祭祀遗迹之一。凌家滩文化:前3750—3000巢湖含山凌家滩先民此时已进入相对于自然依赖和图腾崇拜更高阶段的文明社会,祭坛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出现。凌家滩祭坛的发现,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巢湖流域就存在着国家的雏形,这为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凌家滩先民此时已进入相对于自然依赖和图腾崇拜更高阶段的文明社国内首次发现红陶块遗迹红陶块遗迹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厚度1.5米。像这样大面积和厚度很大的红陶块遗迹目前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它可能是大型宫殿或神庙的遗迹,也可能是部落的中心广场。红陶块经过高温烧制,质地坚硬,应是中国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现今我们所用种类砖的祖型。国内首次发现红陶块遗迹红陶块遗迹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出土的玉龙,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中国龙的传统特征,所以凌家滩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出土的玉龙,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中国龙的传统特征,所以凌家滩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玉人,为浮雕,第一次展示了原始人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头戴的圆冠和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唇留有八字胡,玉人两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这说明此时已有审美的观念了,人们知道佩戴首饰、手镯来装饰自己了。玉人,为浮雕,第一次展示了原始人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玉八卦也符合我国古代原始八卦的理论。玉片出土时和玉龟叠压在一起,说明此玉片玉龟关系密切,故推测凌家滩所出土的玉龟和玉片,有可能是远古的《洛书》和《八卦》。远古没有文字,人们才用钻孔、画圈的办法计数,以代替五行交替记载时节。因此出土的玉龟和玉片,可证实5000年前就有这种历法存在,也反映了我国夏代或先夏的律历制度。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龟的记载,如“元龟御符”等等。玉八卦也符合我国古代原始八卦的理论。玉片出土时和玉龟叠压在一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石钻,则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制造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钻的设计和制造,体现了凌家滩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先进的技术。石钻本身的设计包含了机械、力学、几何的基本原理,螺丝纹的钻头是独创的设计,其学术价值是无可估量的。石钻,则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前6200—5400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而得名。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以装饰压印的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排列有序(横排分布)。在兴隆洼发现聚落遗迹,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内有圆形灶坑,环绕聚落有一条防御用的沟壕。从该文化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两耳处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还有的墓用两头整猪随葬。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前6200—5400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第二讲:青铜文明一、中原地区夏:约前2070—前1600二里头文化:约前1900—前1500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第二讲:青铜文明一、中原地区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遗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还发现了宫城城垣,证实了宫城的存在。此外还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一些有关遗址布局的新线索。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文明化、国家化或社会复杂化的社会大变革。作为中华文明最早阶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诞生肇始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一个大的分水岭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此时,数百年异彩纷呈的中原周边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先后走向衰落;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覆盖广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而迅速崛起。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文明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二里头文化在纹饰上的重要特点在于展现:不同地域文化中图像的归纳、平衡与体系化。在同一时期或时代稍晚的诸多考古学文化中均可以发现二里头文化的因素。纹饰主要采用兽面纹与云雷纹。二里头文化在纹饰上的重要特点在于展现:不同地域文化中图像的归商:约前1600—1046商代早期:约1600—1400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汤至盘庚)商:约前1600—1046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商代早期青铜器最重要的图案是习称为“饕餮”的造型规范的兽面,以线雕、平雕或浅浮雕的样式装饰与青铜器的器表。抽象的动物图案和几何形图案均以带状形式环绕于青铜器的腹部。商代早期青铜器最重要的图案是习称为“饕餮”的造型规范的兽面,商代中期:约1400—1251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殷墟一期(盘庚至小乙或武丁早期)商代中期:约1400—1251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兽面纹尊兽面纹尊商代早期晚段(商代中期):纹饰开始遍施于器物的整个腹部,主题图案逐步形象化,相对易于辨识。根据器形与部位,主题图案采用一至四单元构图相同的形式,没有主次之分,与礼器的造型融为一体。商代早期晚段(商代中期):商代晚期:约前1250—1046安阳殷墟殷墟二期(武丁至祖甲)殷墟三期(廪辛至文丁)殷墟四期(帝乙至帝辛)商代晚期:约前1250—1046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饕餮食人卣(巴黎博物馆)饕餮食人卣(巴黎博物馆)戊菔簋戊菔簋父乙觥父乙觥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特点:纹饰:此期青铜器纹饰最丰富。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广泛应用,构成手法虽然是規范化的,却能表现出众多神奇的装饰意象。一般都用多种纹饰布满器身。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特点:商代晚期,装饰性、图案化的动物纹开始有具象和写实的趋向,主纹和地纹有明显地区别。主纹采用浮雕表现,并有圆浑和硬朗两类不同的风格;地纹采用繁密的细雷纹,与主纹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有的浮雕采用层叠法而有几个层次,古董店称之为“三层花”。许多青铜器还采用扉棱与牺首等立体装饰,器盖上有兽形纽。商代晚期,装饰性、图案化的动物纹开始有具象和写实的趋向,主纹铭文:商人崇敬鬼神,把青铜器作为神圣的祭器或礼器,故一般不在青铜器上加铭文。商末时才出现了几篇载有锡命或记事体裁的铭释,最长的铭文也不过五十字,一般只二三十字,也有只十余字。戍嗣子鼎(30字,安阳后岗出土)、小臣艅犀尊(4行27字,传山东梁山出土)、廿祀?簋(37字,传世品)为商器有铭文的代表。铭文:商人崇敬鬼神,把青铜器作为神圣的祭器或礼器,故一般不在黄河下游地区:岳石文化前2000—前1600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东南。与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当时曾发掘中出土的一段铜锥,是世界历史上较早的金属器,曾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在照格庄遗址上发现岳石文化与周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黄河下游地区:岳石文化窑址窑址围壕围壕舌足鼎舌足鼎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北方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前2000—1500196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首次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两种性质文化的遗存。依据地层学原理,把堆集在下层的早期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而把堆集在上层的晚期文化层命名为“夏家店上层文化”。下层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而上层文化遗存距今3000-2200年,相当于中原的晚商和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制法有泥圈套接法、轮制、模制三种,前一种是本地区制陶的传统工艺,后两种可能是由外边借鉴而来。陶器中一筒形鬲为典型器物,富有特色,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陶器以灰色陶为主。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制法有泥圈套接法、轮制、模制三种,前一种骨针骨针红陶鼓腹鬲红陶鼓腹鬲勾云纹彩陶罐勾云纹彩陶罐彩绘陶鬲彩绘陶鬲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等。另外在夏家店下层遗址中还发现很多的骨器,尤以锥和镞最多。住址中还堆积有猪、狗、羊、牛和鹿科动物的骨骼,以猪骨较多,说明此时期驯养的动物较多。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夏家店下层文化中还发现有卜骨,特点是用牛、鹿等动物的肩胛骨或较厚的长骨做成长条形,钻好圆穴的钻,然后在钻内灼炙,这与同地区时代较早的富河文化及时代较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卜骨都不同,它们的卜骨都是有灼而无钻、凿。夏家店下层文化中还发现有卜骨,特点是用牛、鹿等动物的肩胛骨或许多此时期遗址中都发现有青铜器,但数量不多,而且多为小型工具或装饰品。从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镞等,形制与商代的一样,但出土的铜耳环则不见于商文化,应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青铜器。从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铜铸件来看,这里的人们早已脱离使用金属的初级阶段;而从不断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青铜器来看,更能够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并存。许多此时期遗址中都发现有青铜器,但数量不多,而且多为小型工具弦紋青铜甗弦紋青铜甗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数量有数十座至百余座。土墙多以石块或夯土制成。莫金河两岸石城堡群反映了当时已建立起统辖多个古国、独霸一方的方国,标志着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杰出历史贡献。

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规律,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多为单人葬,葬式多为侧身直肢葬。但墓中箱形葬具不同,有木制、石制或以土坯垒砌而成。墓内都有随葬品,从随葬品来看:女性以纺轮随葬,男性以斧、箭等随葬。墓葬中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传统,但已看出男女分工和贫富差别。赤峰大甸子墓地贵族大墓出土的代表权力的铜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铜器的彩陶礼器等都反映出当时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规律,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多为单人葬,葬式多为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朱开沟文化:二里头文化至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部的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纳林塔乡境内。公元前2000年前后发生的西部干冷气候的东侵,使在广袤中国北方大地上生活繁衍的古代原始农业民族经历到严酷的自然灾难。但在这次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面前,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以朱开沟文化为代表的人类集团,适时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及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由农转牧或半农半牧。(北方畜牧文明的源头)朱开沟文化:二里头文化至商。朱开沟文化对四周的辐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如花边鬲等文化因素,就成为后来分布于辽西地区的“魏营子类型”、陕北地区的“李家崖文化”等主体成分,甚至对关中西部的先周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朱开沟文化对四周的辐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如花边鬲等文化因素,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私有制已产生,男性对女性行使的权力,已远远超出了“夫权”的范畴,父权制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朱开沟文化发现了329座墓葬,其中双人异性合葬墓中,男性均仰身直肢,面向上,位于墓穴的正中。女性除个别仰身直肢外,绝大多数都侧身屈肢,面向男子,双手合于胸前,位于男子体侧,作恭敬、屈从状。个别女性双臂和小腿均交叉叠压作捆绑状,似被绑缚后强行置于男性身边的另外,朱开沟遗址还发现8座异性3人合葬墓,与男性墓主人合葬的多数为青年女性和儿童,葬式与上述双人合葬墓相同,分别位于男性的体侧或足下。私有制已产生,男性对女性行使的权力,已远远超出了“夫权”的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青铜短剑通长25.4厘米,剑身近似柳叶形,厚脊,双面刃,直柄,中间有两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柄与剑身衔接处的两侧有凸齿,剑身向下斜凸成锋,柄部缠绕麻绳。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中国迄今所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青铜冶铸技术由西向东传播的空白。古墓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四千年前新疆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且与中亚、西亚、中原均有联系。梅建军等认为安德罗诺沃文化在欧亚大陆青铜文化传播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对新疆青铜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库兹美娜指出是欧亚大草原的牧羊人创造和传播了安德罗诺沃和塔里木盆地的青铜文化。新疆地区与甘肃地区青铜文化的联系亦异常密切。四坝文化、齐家文化、朱开沟文化是青铜文化由西北向西南、东北、中原传播的中继站。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青铜冶铸技李家崖文化:商代晚期考古学者称这种分布于陕北与晋西北的商周时期青铜文化为「李家崖文化」,或「鬼方文化」。其青铜器的一个特色,是商代风格与本土风格器物杂陈。商式的铜礼器有鼎、簋、爵、觚、茸、瓿、瓯、罍、盘、卣、壶斗等:独具地方风格的器物有蛇首勺、羊首勺、马首刀、铃首剑、蛇首匕、管銎斧、双环首削及金铜质弓形器等:又有混合商器风格与地方特点的器物如带铃豆、带铃觚、銎刀、銎戈等。在青铜器上发现有子、天、卯等金文和徽记。陶器上也发现且、鬼等字与卜卦符号,形体皆与商周文字近似。李家崖文化:商代晚期遗址占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95米,南北宽122至213米,城内面积67000平方米。南、西、北三面环水,东西筑有城墙,南北则利用无定河河道悬崖峭壁为屏障。遗址占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95米,南北宽122至房址呈梯形,西北东南向坐落,门向东南,围墙为红褐色五花土,夯质坚硬。居住面经夯打后用火烤,然后以石粉敷面,内有灶址。窑穴呈圆形袋状,内含陶片,骨渣等;还有的为长方形。房址呈梯形,西北东南向坐落,门向东南,围墙为红褐色五花土,夯墓葬为瓮棺葬,墓穴呈椭圆形,小孩头骨保存较好,年龄3~5岁。已发现3座。李家崖古城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石雕人像等。墓葬为瓮棺葬,墓穴呈椭圆形,小孩头骨保存较好,年龄3~5岁。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居次,绳纹占多数。器形有鬲、豆、瓮、罐、盆、碗。石骨器多为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石凿,骨锥,还有卜骨,以动物肩胛骨为材料。石雕人像是将人物形象刻画在一块梯形石块上,全用粗阴线条刻成,人头呈半圆形,两颊狭窄,方形下颌,全身图形象是一具骷髅体,可能与祭祀有关。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居次,绳纹占多数。器形有鬲、豆、魏营子文化:商至西周主要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的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分为二期4段,其年代上限为殷墟二期左右,下限大体不晚于两周之际。

“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逸周书·作雒》)的地方。武庚禄父是商纣王的儿子,后来和周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反对摄政的周公。周公镇压了叛乱,“王子禄父北奔”,可能辽西的魏营子文化就是这样来的。魏营子文化:商至西周魏营子文化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夹砂灰褐陶、红褐陶、桔红陶为基本陶系,以口沿或领部饰附加堆纹的素面鼓腹鬲为突出特征,连同外叠唇盆、素面瓮、附加堆纹罐、高领罐、体为基本组合的一组陶器群;魏营子文化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夹砂灰褐陶、红褐陶、桔红陶为基本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兵器和铜镜、器盖、带嘴钵形器等生活用品为代表的一组铜器群;以单孔长条形石斧、长条形直背直刃双孔石刀和骨匕、有钻有灼的卜骨为代表的一组石骨器群;半地穴式或地面式房屋,土坑竖穴木椁墓,单人仰身直肢葬为特色,有殉猪、牛的习俗等方面。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兵器和铜镜、器盖、带嘴钵形器等生活用品为代表围坊三期文化:商至西周在燕山以南地区,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平行发展着大坨头文化,如果要进一步细分,冀东滦河流域以唐山大城山为代表的夏代遗存既不同于大坨头文化,也不同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应另立一个类型。桑干河流域的同期遗存也自有特点,可考虑另立一个类型。大坨头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基本上是同时结束的,但大坨头文化之后并没有出现一个文化间歇期,继起了所谓“围坊三期文化”。

围坊三期文化:商至西周围坊三期文化有继承大坨头文化的一面,但是是大坨头文化受到多种外来文化冲击而形成的。它有上文已提到的来自陕西先周文化的分,还有其他来自西方的成分,而其引人注目的乃是在滦县、迁安、等地随葬围坊三期文化陶鬲、陶罐的墓中,每有殷墟式青铜礼器和北方式青铜器共存。这同样也反映该时期文化的多元性。围坊三期文化有继承大坨头文化的一面,但是是大坨头文化受到多种

京、津、唐地区的围坊三期文化和大小凌河流域的魏营子文化是大致同期的,但比魏营子文化看来更兴盛。随着燕国建立而到来的西周文化对围坊三期文化有很大的冲击。初期的燕国是在围坊三期文化的分布区内的殖民地。

京、津、唐地区的围坊三期文化和大小凌河流域的魏营子文化是大西北地区:四坝文化:约前1900—1500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五十年代,安志敏先生撰文认为该遗址发现的两批陶器独具特色,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多饰浓重的彩绘且凸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马厂类型,也有别于沙井文化,应单独命名为四坝文化。当时未发现共存的铜器,所以推测该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但在后来正式发掘的各遗址中普遍出土铜器,因此,学术界才确认这是一支纯属青铜时代的遗存。

西北地区: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酒泉干骨崖、民乐东灰山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354座,出土陶、石、骨、铜、金、银、玉器等1000多件,较全面地揭示了四坝文化的基本面貌,其中东灰山资料全面发表。特别引起农史专家感兴趣的是,东灰山文化层中采集到了完整饱满的小麦粒,这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小麦标本。小麦起源于西亚,东灰山的发现表明至少在青铜时代我国已开始栽培小麦。

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四坝文化的文化特征: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它的某些器型与彩绘图案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较为接近,说明曾接受了它们的强烈影响。但三角形器盖、砷铜制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点又与中亚文化接近。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其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彩陶比例较大,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既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所以部分彩陶的彩已脱落。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

四坝文化的文化特征:蛙形埙蛙形埙四耳彩陶罐-四耳彩陶罐-人形罐人形罐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彩陶变体蜥纹豆彩陶变体蜥纹豆墓葬形制因地而异:火烧沟多为长方形竖穴偏洞墓,有单侧的生土二层台,葬式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东灰山多为圆角长方形和长椭圆形竖穴土坑墓,多有头龛、脚龛或侧龛,无葬具,流行乱骨葬;干骨崖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积石墓,无龛,部分有木质葬具,流行乱骨葬和多人合葬。

墓葬形制因地而异:火烧沟多为长方形竖穴偏洞墓,有单侧的生土二房址为半地穴式和平地起建式两种:半地穴式均为长方形,地面经硬化处理,并有1至数个烧烤坑和数个储藏坑;平地起建式房址较复杂,多为长方形。西河滩遗址还发现一座主室带三面侧室的“三室一厅”建筑。储藏坑和烧烤坑形制多样。陶窑为4座一组,窑室多呈圆形。

房址为半地穴式和平地起建式两种:半地穴式均为长方形,地面经硬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火烧沟墓地有312座墓葬,出铜器的达106座,干骨崖墓地出铜器的墓接近l/2,其中青铜数量超过红铜。铜器大部分由铸造而成,火烧沟出土的一件四羊铜权杖杖首为分铸,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分铸铜器。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他合金制品。北京大学李水成教授曾经指出: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四坝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火烧沟墓地有312座墓葬,出铜器的达10彩陶三立犬带盖方鼎彩陶三立犬带盖方鼎寺洼文化:约前1300—1000寺洼文化是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分布范围东至庆阳合水,南达西汉水以至岷江、白龙江、嘉陵江,西至青海民和,北至宁夏隆德、西吉。有学者认为,寺洼文化与氐羌族有一定的联系,考古界把寺洼文化与辛店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并列为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寺洼文化生产的铜器主要有镞、戈、矛、刀、泡等。

寺洼文化:约前1300—10001983年,当地文物工作者在该遗址清理了一座墓葬,出土有陶器和铜器,其中一件铃首铜短剑。该剑为典型的鄂尔多斯式铜剑,鄂尔多斯式铜剑又名“直刃匕首式剑”,是我国北方系青铜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形状别异而独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1983年,当地文物工作者在该遗址清理了一座墓葬,出土有陶器史载:陕西渭河流域的姬周族,由于受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利用,迫使他们不得不向西北奔于戎狄之间。他们在吸收、融合西北地区各种文化,尤其是寺洼文化的基础上萌发并发展了先周文化。寺洼文化同先周文化及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在相互影响、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交互体。虽然各文化同时具有其民族和地方特征,但鄂尔多斯式铜剑这一共同的文化产物,使西北地区不同的民族构成了一个大的文化整体。史载:陕西渭河流域的姬周族,由于受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对土地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深腹下杀,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面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纹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寺洼文化陶器上不仅饰以“一”字、“人”字纹,而且还刻画有众多的符号和字形,被学术界认为是汉字的前文字形态。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表面磨光,颈部都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黑陶双耳罐黑陶双耳罐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辛店文化:前1000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甸遗址。安氏最初的研究成果认为:辛店文化源于马厂类型,但早于沙井文化。1947年裴文中先生在洮河、大夏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辛店文化遗存9处。辛店文化:前100049年后相继发现辛店遗址86处,发掘了永靖张家嘴、姬家川、莲花台等遗址,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进而将辛店文化划分为张家嘴、姬家川两大类型。1956年,在东乡县唐汪川山神遗址发现一批以红色涡形纹为主的圜底罐有别于已知类型,暂称之为“唐汪式陶器”。1984年,在临夏马路塬、甘谷毛家坪遗址,发现了以圜底、鼓腹、绳纹为特征的另一类辛店遗存,学术界以最早发现地青海民和山家头将其命名为山家头类型。

49年后相继发现辛店遗址86处,发掘了永靖张家嘴、姬家川、莲最早的山家头类型彩陶较少,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时间不晚于距今约3400年;第二阶段为姬家川类型,即典型的辛店遗存,彩陶比例增大,主要分布于洮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分布面偏西,时代约为距今3400年—3100年前后;第三阶段为张家嘴类遗存,包括唐汪式陶器,分布区域更为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一带,彩陶纹饰更为多样化,时代约为距今3100年—2800年前后。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

最早的山家头类型彩陶较少,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文化特征: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器型有锥、矛、匕、凿和铜炮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型以罐为主,有鬲、盆、杯、鼎、豆、盘等。彩陶的数量较多,。多圜状凹底器,主要器型有罐、盆、鬲、盘、钵、杯。纹饰别具一格,笔触粗犷,以双钩纹、S纹、太阳纹、三角纹为主,还有少量的动物纹——犬纹、羊纹、鹿纹、蜥蜴纹等,反映出了畜牧生活的特色。

文化特征: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双沟纹双耳罐双沟纹双耳罐波折纹罐波折纹罐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五鹿图彩陶罐五鹿图彩陶罐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形制较单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门道设在西边,呈斜坡状,在居住面中间有一圆形灶。

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形制较单一,多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形制较单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门道设在西边,呈斜坡状,在居住面中间有一圆形灶。

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多位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形制较单一,多南方地区吴城文化:约前1500—1000位于江西樟树市的吴城遗址发现于1973年,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其发现、发掘标志着江西早期文明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揭开了南方地区商代考古的新篇章。随后的系列研究发现,吴城遗址出土文物既有自身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商殷青铜文化的深刻影响。南方地区遗址经过六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划为七层,分三期文化。共清理房基2座,窑址12座,灰坑55个,基葬16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特别是陶文、原始瓷、铸铜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发现。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遗址经过六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樟树市境内的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经8次发掘,发现了龙窟、水井、墓葬、铸铜、“逥廊式”路面、宗教场所等重要遗迹,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多件较完整的文物、文字和符号200个、纹样40余种,尤其是商代龙窑的发现,属我国早期龙窑的首次发现,把我国的龙窑历史推前了近千年。吴城商代遗址的发掘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点,成为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引起了史学界、文化界的极大兴趣。樟树市境内的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至今在安徽,江苏所发现的有铭文和吴国青铜器都是十九世纪吴王寿梦以后的,太湖东部地区迄今未发现一件春秋晚期以前的吴国遗物。江西出土的“者减钟”仍是最早的吴国铜器,同时在赣鄱流域先后出土上百件西周青铜礼器,特别是樟树市“吴文化”遗址和新干商代大墓及西周列鼎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吴城文化”是一种溶合晋陕地区先周文化与汉水流域荆蛮文化及赣鄱流域夷越文化而形成的一支自成体系的青铜文化,其族属应为句吴,吴城文化的实质就是吴国的早期文化。赣江中游的樟树、新干一带,是吴国(古句吴)始建地,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至今在安徽,江苏所发现的有铭文和吴国青铜器都是十九中国红铜文明始于何时,还有待于考古发掘新的发现。但通过对部分铜器标本的测试表明,吴城或鄱阳湖——赣江流域的古代先民,从商晚到西周中期,还保留了用红铜铸器的原始工艺。在古代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每一项技术的产生、发展到消亡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红铜文明的肇始当然远比商周时期要早得多。中国红铜文明始于何时,还有待于考古发掘新的发现。但通过对部分继1995年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吴城商代遗趾西面城墙进行解剖时发现4具商代人头骨后,近日,江西省考古专家在对该段城墙进一步挖掘时,在近4米深的外城壕中发现了密集的商代人头骨——不到10平方米内发掘了近20具头盖骨和部分肢骨,专家据此推测城壕两侧还有大量头盖骨。

继1995年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吴城商代遗趾西面城墙进行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青铜戈矛青铜戈矛乳白釉竖耳鬲式炉乳白釉竖耳鬲式炉三星堆文化:约前1400—1000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在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据认为,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

三星堆文化:约前1400—1000三星堆的历史之谜1、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2、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三星堆的历史之谜3、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3、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4、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4、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5、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的氐羌系。

5、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三星堆文化的特点:1、三星堆青铜器以大量的人物、禽、兽、虫蛇、植物造型为其特征。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兽面具和扁平的青铜兽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以祖先崇拜和动、植物等自然神灵崇拜为主体的宗教观念,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

三星堆文化的特点:《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称为“纵目人冢”。据学者研究,所谓“纵目”,即是指这种铜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圆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铜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据史书记载,蜀王蚕丛原来居住于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而这一地方“有碱石,煎之得盐。土地刚卤,不宜五谷。”直到近代,此地仍是严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区。《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称为“三星堆之最: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384公分,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长142公分,直径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划的人头、鱼鸟纹饰。

三星堆之最: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称为铜像之王。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高64.5公分,两耳间相距138.5公分。

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面具。达50多件。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距今4800~2800年。

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距今4800徐中舒先生在《古史传说与家族公有制的建立》中说:“经过长期发展,夏人分为两支,一支姜姓民族,这是周朝母系的祖先。一是羌族,后来变成了留居于四川、青海、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羌族与氐族(戈基人)融合,其一支发展成蜀山氏。已知使用铜刀,则在蚕丛氏阶段(见任乃强《四川上古史初探》),又经柏灌、鱼凫,至杜宇一系从昭通返回,带回更为成熟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在与土著濮彝等族的融合过程中,建立了真正的蜀国。因此,用金杖象征这种新的权力。

徐中舒先生在《古史传说与家族公有制的建立》中说:“经过长期发古代中国并非“无权杖之说”。古方在《天地之灵》一书中指出,在江浙一带的史前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包括玉戚、玉冒、玉墩等。以“秘”相连,即成一件长68厘米,有柄首饰和柄尾的完整玉器。作者说:“这些特殊的玉器是墓主人生前用以显示自己地位的权杖。”这至少说明,中国之权杖,不一定是受西亚文化的影响。同时,墓葬中出土的玉“杖”,与“祭祀坑”出土的金杖,似乎也有区别。因为,前者是方国的国君,后者是一国的君王,认为它的王杖,恐怕更为确切。应该看到,中国人用杖,由来已久。良渚人以玉为权杖,三星堆人就能以金为权杖。古代中国并非“无权杖之说”。古方在《天地之灵》一书中指出,在中原地区:周(西周:约前1046—前771)西周早期(周武王到周昭王)中期(穆王到夷王)晚期(厉王到幽王)中原地区:利簋利簋父庚觯父庚觯庚觯是圆体垂腹的觯,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的凤鸟纹,昂首垂尾,华丽而精美。从西周初年起,鸟纹装饰逐渐增多,并常作为主题纹样,且形式日渐华美,尤以康王、昭王时代最为著称。

庚觯是圆体垂腹的觯,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的德鼎德鼎何尊何尊德方鼎德方鼎青铜方尊青铜方尊鄂叔簋鄂叔簋从纹饰上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样进入了纹饰发展的鼎盛期,商代的许多纹饰在西周时期仍然在使用,如,商代晚期兽面纹的变化的形式“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卷角形、曲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形、熊头形兽面纹”等纹饰,在西周早期仍在使用。从纹饰上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铜刖人守门方鼎铜刖人守门方鼎墙盘墙盘在西周中后期形成了西周时期特有的纹饰特征,动物图案更加抽象、简化和几何图形化,并且多呈条带状分布。部分图案保留了其原有形式,但无早先的庄严、神秘之感。最典型的是所谓“饕餮”或兽面纹,或演变成为难以辨识的解体构图,或缩减为没有生气的辅助性图案。在西周中后期形成了西周时期特有的纹饰特征,动物图案更加抽象、饕餮纹(商)饕餮纹(商)夔龙纹(商)夔龙纹(商)鸟纹(商)鸟纹(商)凤鸟纹(周)凤鸟纹(周)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兽面纹(商)兽面纹(商)兽面纹(周)兽面纹(周)如,西周中后期,主要流行环带纹、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波曲纹、凤鸟纹、瓦纹等,另外,还出现了许多无纹饰的素器,在这些素器当中有的也有饰几道纹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时候用雷纹为地,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没有商代普遍。如,西周中后期,主要流行环带纹、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波曲窃曲纹窃曲纹垂鳞纹垂鳞纹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虘(cuo)簋虘(cuo)簋小克鼎(西周晚期)小克鼎(西周晚期)大克鼎大克鼎卮卮毛公鼎毛公鼎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裏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於后世之帝王;而自其裏言之,则其制度文化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於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梦见也。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於此。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文艺美学文艺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艺术的审美经验第二章艺术的审美范畴第三章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第四章艺术文本的审美特性第五章艺术的接受第六章艺术的分类第七章艺术的发展形态第八章比较视域中的中西艺术第九章艺术的传播第十章艺术与人的审美化生存基本问题第一章艺术的审美经验第一讲:彩陶文明

一、史前文化的大体分期黄河中游地区:磁山文化(前6500——5000)裴李岗文化(同上)老官台文化(同上)贾湖文化(前7000——5800)第一讲:彩陶文明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1921年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一,常选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经过淘洗和沉滤后成为较纯较细的原料。从分析出土的彩陶片来看,泥质比后来的上等陶器并不逊色。第二,制坯。彩陶坏最初大多是手制。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较大的陶器,其体部坯子,一般采用泥盘筑法分两段制成。粗坏制成后再装上颈口,嵌入把手,制坏工序初步完成。其外形圆正规矩,对称性很强,在器壁外有轮纹存在。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慢轮制陶。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文艺美学1教学课件第三,彩绘和纹饰。一些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往往将陶坯放入极其细腻的泥浆中,让它披上一层均匀的陶衣便于上彩。彩绘就是将有色的天然矿物涂绘在陶坏上。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纹饰大多是用带有花纹的木印板拍印上去的。第四,烧窑。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主要是竖穴窑和横穴窑。它们都是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等所组成,在火膛中燃烧起来的火焰,经火道到达窑室。这两种窑,由于有了窑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烧烤,已较原始的篝火式或炉灶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烧结状况,彩陶的烧成温度大约已达950℃。

第三,彩绘和纹饰。一些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往往将陶坯放族群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内部成员坚信他们共享的历史、文化或族源,这种共享的载体并非历史本身,而是他们拥有共同的记忆。关于族群认同理论:第一种是西尔斯、格尔兹、克尔斯等的“根基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人们根基性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原生的”,甚至是“自然”的,是基于语言、宗教、种族、族属性和领土之上的“原生纽带”。族群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内部成员坚信他们共享的历史、文化或族第二种德斯皮斯、哈尔德、柯恩等的工具论,也被称为场景论、建构论。他们基本把族群视为一种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与变迁。第三种,是由挪威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所开创的边界论,族群是以“排他性”和“归属性”来界定。族群是由它本身组成分子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它的“边界”,而非包括语言、文化、血统等在内的“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指的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指“社会边界”。第二种德斯皮斯、哈尔德、柯恩等的工具论,也被称为场景论、建构1.族群由族群边界维持,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以及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2.族群成员间的根基性情感来自“共同族源记忆”造成的血缘性共同想象;3.强调客观资源环境对族群认同变迁产生的影响;4、客观资源环境的改变所造成的族群认同变迁是通过改变祖源记忆实现的;5.在许多弱势族群中,可能会失去自己自身族源的诠释权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