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课件3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课件3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课件3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课件3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课件3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学习任务一:走进作者

回顾背景活动1:作者简介

1.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20余部作品。2.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台湾,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18岁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奉献给记者工作。现定居在北京。3.叶雨婷:《中国青年报》记者。活动2:背景寻踪:

(1)《喜看稻菽千重浪》:

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悲惨事实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来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和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年世界粮食奖”等9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昂扬的热情和冲天干劲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张秉贵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燕京第九景”。(3)《“探界者”钟扬》:钟扬长期致力于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植物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3月29日,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的称号。(三)知识链接

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种类型: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活动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喜看稻菽千重浪》:劳动让我们丰衣足食事件体现的品质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①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②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③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⑤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喜看稻菽千重浪》:劳动让我们丰衣足食活动2.袁隆平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其成就主要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作者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为线索,请依据下面的导图,推理这一线索的重要环节。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杂种第一代→①→②→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③

④→从国内到国际引种推广杂交水稻→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研究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喜看稻菽千重浪》:劳动让我们丰衣足食《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劳动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活动1: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阅读课文后,请将图中①②处填写完整。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舍小家顾大家

镜头一:镜头二:

镜头三:热心迎冷客

初冬爱心待顾客懂感恩善成长无私奉献工匠精神

钻研业务,苦练内功2.本文主要选取了哪几件事来塑造张秉贵的形象?又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明确】(1)本文主要选取了7件事来塑造张秉贵的形象:①接待抱着小孩的女顾客;②照顾赶火车却排在了队尾的顾客;③开解绷着脸的女顾客;④女儿病重仍满脸笑容地接待顾客;⑤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忽略了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⑥为面带病容的顾客选糕点;⑦被国民党兵痞打骂。这些事例有详有略,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待人处事的态度。《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劳动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张秉贵的形象:①业务水平很高。他动作迅速,有着称糖“一抓准”和算账“一口清”的过硬本领。②服务热情周到。看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帮着哄孩子;看到着急赶火车的顾客,他会在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后,为其开“绿灯”。③耐心细致,为他人着想。有顾客心情不好,他会耐心询问,还会站在对方立场上去开解。④敬业爱岗。他从早到晚每分钟都全力以赴,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6部“机器”同时开动;下班后,有时累得连上楼还要扶着墙。⑤受人尊敬爱戴。人们赞扬他,给他让座,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诗。《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劳动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探界者”钟扬》:劳动让我们认识世界

活动1:文章大致以钟扬的一生为经线,撷取钟扬一生中的朵朵浪花,分别表现钟扬在不同领域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请阅读课文,概括课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将其填写在下面表格的右栏内。

“探界者”钟扬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明确】“探界者”钟扬

“英雄”少年 ①考入中科大;②进入中科院工作;③“胁迫”妻子结婚。种子达人①不讲究住房;②致力于采集种子。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敢于接收选不到合适导师或转导师的学生。生命延续①学生延续探索之路;②种子某一天会生根发芽。《“探界者”钟扬》:劳动让我们认识世界

学习任务三:寻找劳动中的困难

感受探索精神劳动让我们丰衣足食,但劳动会遇到困难

活动1: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1)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2)一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3)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活动2:面对谣言,袁隆平抱着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贬斥杂交水稻的谣言,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他用事实和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地驳斥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活动3:小组讨论:

(1)张秉贵遇到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2)钟扬“探界”遇到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学习任务四:学习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活动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个标题很有特色,请分析其效果。

【明确】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喜看,高兴地看到。稻菽,稻谷。千重浪,比喻说法,指田野中稻谷生长茂盛,被风吹后,起伏不定,像波浪一样的情形。这里特指稻谷丰收。文章引用这句诗作为正标题,突出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成就。副标题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正副标题一虚一实,正标题为虚,副标题为实。《喜看稻菽千重浪》:劳动让我们丰衣足食活动2: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中的几个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同时,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农民的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不断创新。(2)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课文选取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的宝贵品质。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科研事业)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继续前行,永不知足)活动3: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本文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典型事例贯串起来的?

(1)使用小标题(谋篇布局精细、巧妙)。贯串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袁隆平对水稻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使用小标题组织材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这样组织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形式灵动。(2)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精心照顾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活动4:《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个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效果?

【明确】“心有一团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饱满的工作热情。“温暖众人心”指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秉贵。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揭示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劳动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活动5:通讯开篇为什么不写钟扬,却先写拟南芥这种细弱的草本植物?答案:(1)从拟南芥写起能够揭示文章主人公钟扬的身份——植物学家,因为全世界有众多的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2)从拟南芥写起,还把钟扬与西藏、复旦联系在一起,从而揭示了他的其他身份——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也为下文写钟扬在西藏采集种子等事件做了铺垫。(3)从拟南芥写起,还有助于揭示人物品格。因为植物学家很少涉足西藏,而钟扬却凭执着的品格在西藏发现了拟南芥。《“探界者”钟扬》:劳动让我们认识世界

活动5:作文者行文中是如何确保报道的真实性的?答案:(1)从具体事实上把握报道的真实性。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置身事件中,而是通过钟扬的所说所做,钟扬的父母、妻子、同事、学生等的反映展示出来,用事实说话。文章中引用的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各种资料都准确无误。(2)从本质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符合客观实际,能准确地概括具体事实的全貌,这属于本质真实。(3)从发展趋势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是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表现为一个认识的过程。文章从钟扬考上少年班到钟扬的生命戛然而止,本身有一个不断释放信息的过程,信息释放完毕,或者说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才能全部展现出来。《“探界者”钟扬》:劳动让我们认识世界

学习任务五:拓展眼界

锤炼思维活动1:2018年9月18日,“张秉贵一百周年诞辰”活动在王府井大街隆重举办,以纪念这位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距离我们看似比较遥远,那么如何理解这则通讯的现实意义?(1)秉贵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一心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典型代表,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2)把劳模精神做成品牌,以品牌为载体,用劳模的崇高理想凝聚职工,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职工,用劳模的高尚情操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