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件_第1页
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件_第2页
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件_第3页
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件_第4页
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对牛弹琴》说起《对牛弹琴》从《对牛弹琴》说起《对牛弹琴》

夜读于丹的《趣品人生》,在茶之趣一章中有以下文字:从前,有个叫公明仪的琴师,琴弹得优美动昕,每逢朋友相聚,都要弹上一曲,凡是听他弹奏的人都被他那高雅的琴曲所打动。

有一天,天气很好,公明仪带着琴到野外去弹奏。站在山坡上,极目远跳:高山、小溪、青草、鲜花、百鸟。离他不远处的柳荫下还有一头黄牛低头吃草,悠闲自在。公明仪很是欢欣,忍不住对着牛弹奏了一曲。那美妙的琴声荡漾在原野,使过路人止步忘返,可那头老牛还是无动于衷地吃它的草。

公明仪见对牛弹琴,牛无动于衷,心想:是牛的错还是人的错?我能不能换一曲给它听呢?于是扭转琴弦,或弹奏出蚊子、牛虻的嗡嗡声,或弹奏出牛犊离群寻伴的鸣叫声。说也奇怪,那牛居然开始有所觉知,竖起了耳朵,接着就"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夜读于丹的《趣品人生》,在茶之趣一章中有以下文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方法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读写结合的误区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五、读写结合的反馈和评价

5一、读写结合的误区56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的性质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课程设计思路

6《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7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课标谈到语言文字运用有33处。这是课标最重要的观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7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8理解是运用的前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除了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读写结合”上花大气力。

8理解是运用的前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9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

9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10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课本为范例,进行课堂练笔。

“君子动口更要动手”,因为恰当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奠基”;而蹩脚的练笔,则像强行锲入的“钉子”,牵强附会,水火分离。

10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11一、读写结合的误区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用来进行写作训练的,也不是所有的片段都可以用来练笔的,要看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是否有机契合?实不实在?乱花渐入迷人眼

11一、读写结合的误区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12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

例:《触摸春天》学过课文,写一写今后你在面对残疾人时应该怎么做。

12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13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

教师的初衷是想通过课堂练笔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但由于在品读过程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练笔就变成了为练笔而练笔的“假练笔”。

13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14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例:《燕子专列》有位老师设计这样一个填补空白型的练笔:小燕子获得了人们的救助,在燕子专列上,它们会对人们说:()

大部分的学生写到:“谢谢你们救了我们”。学生的答案千篇一律,了无生趣。

14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15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这样的练笔看似有实效,其实效率很低。我们可以想象学生长年累月面对这样的课堂练笔,还有多少真情可言?即使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学生激情澎湃地写出了一两个精妙的句子,这些句子也是基于过去的水平,并不是通过此次课堂练笔达到的写作提升。

15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16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例:《中彩那天》要求学生以“父亲”的口吻,写写当时中彩后矛盾的心理。练笔的设计很有价值,可惜的是,教师把这个练笔放在了学完全文之后,时过境迁,味道全失,整个练笔成为错过时机的“空练笔”。16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17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这个练笔理应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因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父亲思想斗争的前前后后,感悟到父亲在“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拥有一辆轿车”与“保持高贵的人格──诚实”这两者间摇摆不定时,才能真正体会父亲让库伯开走轿车时的那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正直、诚实及骨气,才能理解“父亲打电话的那个时候,是我们这个贫穷的家最为富有的时刻”。

17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18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例:《桂林山水》一位教师在读写结合的设计中安排学生进行景物的描写,让学生罗列了许多可写的景物,看似课堂上交流的很热烈,但是细听,学生们却是在谈论自己去过哪些名胜古迹、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段的表达,因此学生的小练笔也多呈现出自己去了什么地方,那里什么样子,并没有习得文章的表达,运用到自己的练笔中。18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19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桂林山水》中描写“山”和“水”的两个精彩片段中,作者对山水的特点把握是如此的清晰准确,描写是如此鲜明生动,粗粗一看这个课堂练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教师在这个练笔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的设计时,不关注作者的表达,这样的写也是没有价值的。19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2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一)从典型的词句切入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2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一)从典型的词句切入21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21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2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走遍天下书为侣》最后一段:“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在理解了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之后,可以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式让学生练笔:“一本好书犹如()。”一本好书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把我牢牢地吸引在书的世界里。一本好书犹如一杯美味的冰激凌,让我从嘴里甜到心里。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良师益友,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22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走遍天下书为侣》最后一段:23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给

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23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24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如写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可全面模仿《开国大典》一文的写法:以大典前—大典—大典后的构段方式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又如在学了课文《落花生》后,让学生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24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2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1.

结合点在开头和结尾。如《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续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学生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际中去。

2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2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2.结合点在过渡和照应。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通畅,线索分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过渡的地方,引导体会这些过渡的作用。照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人物照应、景物照应、事物照应、时间照应、地点照应等等。我们在阅读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照应的妙用。

2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272728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3.结合点在特色段落。文章是段落的组合。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读中悟写,就是抓住了读写的最佳结合点。

28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29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4.结合点在思路章法。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有法是基础,是借鉴,是模仿,是“学得”;无法是提高,是创新,是悟得,是“习得”。

例:《落花生》《钓鱼的启示》

29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3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得意得言得法例:《记金华的双龙洞》3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得意得言得法311.巧妙设问

直指表达秘密311.巧妙设问

直指表达秘密322.立足语言

解密作者写法

322.立足语言

解密作者写法333.链接感受

解密写法

333.链接感受

解密写法344.得言悟法

迁移运用

344.得言悟法

迁移运用3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三)从文章空白处切入留心文本、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有的是内容的深化,有的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有的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些空白之处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具体、深刻。3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三)从文章空白处切入3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补充文中情节空白例:《地震中的父与子》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他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8个小时?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练笔。后来,父子终于平安相见了,课文插图中的父子相拥的镜头,请同学们想想看,经过这场浩劫,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彼此间会说些什么呢?练笔。这两次的练笔都在为这对父与子的形象解读服务。3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补充文中情节空白37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补充文中情节空白例:《她是我的朋友》课文对于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痛苦的表现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然后写到“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医生到底是怎么安慰小男孩的呢?文章没有写,这就是课文的一处留白,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开展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时机。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想象医生可能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之后再将医生的话写下来。

37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补充文中情节空白38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2.补充文章结尾空白例:《凡卡》文章的结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详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梦中看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可以这样设计:“故事到这,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凡卡的命运究竟如何?请你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凡卡》一文。”38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2.补充文章结尾空白39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四)从读后的感慨切入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正是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引领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心灵往往能得到共鸣,从而真情流露。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39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四)从读后的感慨切入4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来自母亲的赞赏与鼓励,二是来自父亲的批评与指正。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同学们先说一说,并以“父母的爱”为主题,写篇短文,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4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41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五)从单元习作切入,分层渐进地实现目标写作训练应该有一个由“点”的训练到“面”的训练的过程。通过“分解”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1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五)从单元习作切入,分层渐进地42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有四篇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是:先说说自己最想说什么动物。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说说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2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43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教学《猫》时,没有当堂进行小练笔,但是比较充足地体会了老舍先生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来表达喜爱之情。之后,布置了一个作业,从今天开始,完成一张观察表的填写;待到执教《白鹅》一课时,引导学生交流并概括你所观察的小动物的特点。对连日来的观察进行梳理,并深化情感。单元作文的前期铺垫就绪。43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教学《猫》时,没有当44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4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突破动作描写难点

以《少年闰土》为例,“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筐,撒下稻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筐下了。”作者通过连续动作“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罩”的描写,表现闰土的见识丰富、聪明能干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读——赏析——再读,体会动作的连续性、有序性的表达效果,进而引导学生仿练这一段。

4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突破动作描写难点

4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2)突破语言描写难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碰壁”一事,作者对伯父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当我问起伯父: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鼻子有一点不像时,伯父转过头来,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一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伯父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通过品读、赏析后,指导学生回忆生活,模仿运用。

4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2)突破语言描写难点

《我47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3)突破外貌描写难点

在学习《一面》中对鲁迅特点的描写强调六次外貌描写,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多有力呀!“他的脸一瘦!”“他的手多瘦啊!”“竹枝似的手指”作者为什么单单要写鲁迅的头发、胡须、脸、手呢?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赏析中明白了浓墨般隶体“一”字式的胡须,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表现了鲁迅坚定刚毅的性格特点,竹枝似的手指,干瘦的脸可以从中体会到他为革命,为人民的事业不顾惜自己身体的忘我牺牲精神。学生品读赏析后,又进行了仿创练习。

47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3)突破外貌描写难点

48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迁移的语用现象,一定要做足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认识──领悟──运用的过程。学习与自觉运用是需要过程的。

48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迁移的语用现象,一49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课例《圆明园的毁灭》

49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50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50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51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课例《圆明园的毁灭》文本中认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分析中领悟——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呢?运用中体验——习得方法,学习表达。

51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52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真实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方法习得上。

《姥姥的剪纸》《伯牙绝弦》

52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真实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学生由53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53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54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1.从读学解题,作文结合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结合练怎样表现中心;3.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结合练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结合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结合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结合练怎样遣词造句;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结合练观察方法。

54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55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尊严》;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桂林山水》;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文成公主进藏》《圆明园的毁灭》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55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56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

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多么常见的家庭,捕捉的又是多么新颖的写作素材;《搭石》作者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学生就不难领悟。

56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57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57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58《全神贯注》读写结合一、片段赏析: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眼前闪着异样的光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58《全神贯注》读写结合59体悟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1)学生读,说出罗丹动词:上前,后退,叽里咕噜。(2)好像跟谁说悄悄话?说什么悄悄话?生1:好像在跟自己说悄悄话:“哦,不对不对,得这样。不不不,应该是这样!嗯,还是不行,这里不能这样。……”

生2:好像在跟雕像说话:“嗨,朋友,当心点,我要修你的眉毛了!千万别眨眼睛哦!”(3)为什么用“好像”?生:因为是由人物的动作引起的联想。59体悟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叽里咕噜的,好60体悟2:忽然眼前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1)学生读,说出表示神态的词语:眼前闪着异样的光。(2)为什么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争吵?争吵什么?生1:因为他一定是想到了好的修改主意了,所以非常兴奋。生2:似乎在和自己争吵:“不行!你怎么能那样改?那不是糟蹋了女像了?”生3:似乎在和朋友争吵:“不,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像你说的绝对不行!”(3)为什么用“似乎”?生:因为是由人物的神态引起的联想。60体悟2:忽然眼前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161《全神贯注》

二、情境体验:细致观察动作、神态、语言(声音),并展开想象。

1、老师表演:《全神贯注》——用电脑写作的过程。

2、边看边交流边创作:(屏幕给出关键词)写作构思灵感创作突然卡壳排除困难完成创作三、交流创作:61《全神贯注》二、情境体验:细致观察动作、神态、语言(声音62写作构思:

全神贯注

又想写作文了,老师呆在那儿,左手不住地在桌上弹跳,似乎希望用声音来敲动他的脑袋。不一会儿,他又用右手托起下巴,眼睛呆若木鸡地望着电脑,眼光中隐隐有一丝疑惑。真不懂他是在思考呢,还是在困惑中寻觅?62写作构思:63灵感创作:

突然,老师眼前一亮,似乎头上亮起了灯光。他挺了挺胸,整好坐姿,摩拳擦掌,开始打字。

“哒哒哒……”键盘不停地响着。一会儿,天空闪过了一道闪电,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可老师依旧聚精会神地打着字,一定是陶醉了吧?63灵感创作:64突然卡壳:

“哎……”老师猛地叹了口气,挠了挠头,有气无力地靠在椅子上,像泄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闭上了眼。“这可怎么办?”老师睁开灰暗的眼睛,他似乎想从雨帘中得到答案,于是他转了转头,怔怔地望着窗外。64突然卡壳:65排除困难:

“啊哈!”在一声惊叫声中,老师跳了起来,挥起拳头欢笑,飞快转向键盘,嘴里不住地念着,那可是“幸福得像花儿一样”。65排除困难:66完成创作:

“啪……Yes!”老师狠狠敲完最后一个字,一篇作文可写完了!他兴奋地大叫,一脸春光,轻松地喝了一口水以示庆祝。是呀,终于写完了,天晴了,老师笑了。66完成创作:67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例:《桂林山水》

67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68《桂林山水》读写结合一、片段赏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68《桂林山水》读写结合一、片段赏析:69漓江的水真___啊,___得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___啊,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仿创作:69漓江的水真___啊,___得______________70《桂林山水》读写结合九寨沟的瀑布真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寨沟的瀑布真____啊,__________九寨沟的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创作:瞧,九寨沟的瀑布真纯啊,纯得找不到一丝斑点,一色的雪白无暇,晶莹剔透。九寨沟的瀑布真奇啊,一个个冰条一根根冰柱,如洁白的竹笋,如发光的宝剑,如珍珠的项链。九寨沟的瀑布真静啊,湖水冰冻了,岩石冰冻了,连空气似乎都冰冻了,只有偶尔传来一两声叮咚叮咚,让你感觉到瀑布还没有完全冬眠。70《桂林山水》读写结合九寨沟的瀑布真___啊,______71对比《九寨沟瀑布》

我听说过惊涛骇浪的壶口瀑布,看见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游览过雄浑瑰丽的黄果树瀑布,却从没看见过九寨沟冬天的瀑布。

71对比72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四自然段72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73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例如课文《颐和园》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也可在同学们进行了秋游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73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74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

74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75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

形式:

1.变换文体练习写。比如: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叙事小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

75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

形式:76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

2.课文精彩处、简略处、留白处的合理拓展。

例:《钓鱼的启示》76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

2.课文精彩处、简略处、留77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

3.续写练笔。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4.写读后感。

77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

3.续写练笔。有些课文故78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

角度:

1.表达性练笔。这类课堂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的新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表达欲望,若教师能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让学生练笔,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如:一位教师执教《触摸春天》,在孩子们都能读懂安静的心之后安排一个练笔:“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望到了──,望到了──……”78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角度:79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2.理解性练笔这类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种思考性话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如《珍珠鸟》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学过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写写对这句话的理解。79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2.理解性练笔80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3.转述性练笔。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在这样转述性的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如教学《鲸》一课,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改写练习: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80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3.转述性练笔。81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

4.想象性练笔。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穷人》一课,练笔时,我们要提示学生:想象既要大胆,又要合理,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当渔夫看到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在自己五个孩子的身旁,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安静地睡着时,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拉开帐子以后》。81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4.想象性练笔。82在沉默处补白:孩子们有的,他会想:;有的,心里会想:。在语言现象处学用: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准备要春游,去哪儿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82在沉默处补白:孩子们有的,他会想:;有8383848485五、读写结合的反馈和评价

坚持做到“多向反馈,善于调控”。保证充分的时间让给每一个学生认真地识字、读书、交流、作文。把教学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表演的时间省下来,还给学生支配;学生懂的坚决不讲,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节奏和容量,根据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发展状态善于调控。

85五、读写结合的反馈和评价坚持做到“多向反馈,善于86五、读写结合的反馈和评价重点根据文本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如:练习目的是模仿修辞手法的小练笔,教师评价时就要看学生在练笔中有没有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练习的目的是为了积累优美语言的话,评价时就要关注学生写的练笔中有没有精美的语言词汇。

86五、读写结合的反馈和评价重点根据文本特点,有针对性的87《去年的树》为例,文章采用了大量“留白”的艺术手段,也留下了一个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对这个“空间”的“补白”,是引领着学生体会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的过程。如:一位教师设计了最后三个自然段补白鸟儿对树说的话——想一想,鸟儿在用眼神诉说着什么,写下来。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她对树说:()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她对树说:()。就飞走了。五、读写结合的反馈和评价87《去年的树》为例,文章采用了大量“留白”的艺术手段,也88

信守承诺88信守承诺89

情深意重89情深意重90

友谊永存90友谊永存91

存在价值91存在价值92教师在巡视时有意识地把学生写的内容分成了几组,分组汇报,分别是信守承诺、情深意重、友谊永存、存在价值,让学生多元的感受,充分体会到了鸟儿对大树的无比深情和留恋,既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的补白练习得到进一步提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五、读写结合的反馈和评价92教师在巡视时有意识地把学生写的内容分成了几组,分组汇报,StoryStory研究重在一个“实”字坚持一个“恒”字94研究94

从《对牛弹琴》说起《对牛弹琴》从《对牛弹琴》说起《对牛弹琴》

夜读于丹的《趣品人生》,在茶之趣一章中有以下文字:从前,有个叫公明仪的琴师,琴弹得优美动昕,每逢朋友相聚,都要弹上一曲,凡是听他弹奏的人都被他那高雅的琴曲所打动。

有一天,天气很好,公明仪带着琴到野外去弹奏。站在山坡上,极目远跳:高山、小溪、青草、鲜花、百鸟。离他不远处的柳荫下还有一头黄牛低头吃草,悠闲自在。公明仪很是欢欣,忍不住对着牛弹奏了一曲。那美妙的琴声荡漾在原野,使过路人止步忘返,可那头老牛还是无动于衷地吃它的草。

公明仪见对牛弹琴,牛无动于衷,心想:是牛的错还是人的错?我能不能换一曲给它听呢?于是扭转琴弦,或弹奏出蚊子、牛虻的嗡嗡声,或弹奏出牛犊离群寻伴的鸣叫声。说也奇怪,那牛居然开始有所觉知,竖起了耳朵,接着就"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夜读于丹的《趣品人生》,在茶之趣一章中有以下文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方法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读写结合的误区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四、读写结合的形式和角度五、读写结合的反馈和评价

99一、读写结合的误区510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的性质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课程设计思路

6《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10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课标谈到语言文字运用有33处。这是课标最重要的观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7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102理解是运用的前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除了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读写结合”上花大气力。

8理解是运用的前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103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

9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104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课本为范例,进行课堂练笔。

“君子动口更要动手”,因为恰当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奠基”;而蹩脚的练笔,则像强行锲入的“钉子”,牵强附会,水火分离。

10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105一、读写结合的误区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用来进行写作训练的,也不是所有的片段都可以用来练笔的,要看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是否有机契合?实不实在?乱花渐入迷人眼

11一、读写结合的误区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106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

例:《触摸春天》学过课文,写一写今后你在面对残疾人时应该怎么做。

12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107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

教师的初衷是想通过课堂练笔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但由于在品读过程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练笔就变成了为练笔而练笔的“假练笔”。

13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108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例:《燕子专列》有位老师设计这样一个填补空白型的练笔:小燕子获得了人们的救助,在燕子专列上,它们会对人们说:()

大部分的学生写到:“谢谢你们救了我们”。学生的答案千篇一律,了无生趣。

14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109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这样的练笔看似有实效,其实效率很低。我们可以想象学生长年累月面对这样的课堂练笔,还有多少真情可言?即使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学生激情澎湃地写出了一两个精妙的句子,这些句子也是基于过去的水平,并不是通过此次课堂练笔达到的写作提升。

15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110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例:《中彩那天》要求学生以“父亲”的口吻,写写当时中彩后矛盾的心理。练笔的设计很有价值,可惜的是,教师把这个练笔放在了学完全文之后,时过境迁,味道全失,整个练笔成为错过时机的“空练笔”。16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111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这个练笔理应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因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父亲思想斗争的前前后后,感悟到父亲在“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拥有一辆轿车”与“保持高贵的人格──诚实”这两者间摇摆不定时,才能真正体会父亲让库伯开走轿车时的那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正直、诚实及骨气,才能理解“父亲打电话的那个时候,是我们这个贫穷的家最为富有的时刻”。

17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112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例:《桂林山水》一位教师在读写结合的设计中安排学生进行景物的描写,让学生罗列了许多可写的景物,看似课堂上交流的很热烈,但是细听,学生们却是在谈论自己去过哪些名胜古迹、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段的表达,因此学生的小练笔也多呈现出自己去了什么地方,那里什么样子,并没有习得文章的表达,运用到自己的练笔中。18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113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桂林山水》中描写“山”和“水”的两个精彩片段中,作者对山水的特点把握是如此的清晰准确,描写是如此鲜明生动,粗粗一看这个课堂练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教师在这个练笔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的设计时,不关注作者的表达,这样的写也是没有价值的。19一、读写结合的误区问题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114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一)从典型的词句切入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2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一)从典型的词句切入11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21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1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走遍天下书为侣》最后一段:“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在理解了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之后,可以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式让学生练笔:“一本好书犹如()。”一本好书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把我牢牢地吸引在书的世界里。一本好书犹如一杯美味的冰激凌,让我从嘴里甜到心里。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良师益友,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22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走遍天下书为侣》最后一段:117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给

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23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118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如写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可全面模仿《开国大典》一文的写法:以大典前—大典—大典后的构段方式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又如在学了课文《落花生》后,让学生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24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119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1.

结合点在开头和结尾。如《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续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学生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际中去。

2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12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2.结合点在过渡和照应。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通畅,线索分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过渡的地方,引导体会这些过渡的作用。照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人物照应、景物照应、事物照应、时间照应、地点照应等等。我们在阅读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照应的妙用。

2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12127122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3.结合点在特色段落。文章是段落的组合。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读中悟写,就是抓住了读写的最佳结合点。

28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123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4.结合点在思路章法。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有法是基础,是借鉴,是模仿,是“学得”;无法是提高,是创新,是悟得,是“习得”。

例:《落花生》《钓鱼的启示》

29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二)从写作技巧切入124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得意得言得法例:《记金华的双龙洞》3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得意得言得法1251.巧妙设问

直指表达秘密311.巧妙设问

直指表达秘密1262.立足语言

解密作者写法

322.立足语言

解密作者写法1273.链接感受

解密写法

333.链接感受

解密写法1284.得言悟法

迁移运用

344.得言悟法

迁移运用129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三)从文章空白处切入留心文本、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有的是内容的深化,有的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有的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些空白之处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具体、深刻。3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三)从文章空白处切入13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补充文中情节空白例:《地震中的父与子》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他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8个小时?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练笔。后来,父子终于平安相见了,课文插图中的父子相拥的镜头,请同学们想想看,经过这场浩劫,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彼此间会说些什么呢?练笔。这两次的练笔都在为这对父与子的形象解读服务。3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补充文中情节空白131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补充文中情节空白例:《她是我的朋友》课文对于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痛苦的表现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然后写到“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医生到底是怎么安慰小男孩的呢?文章没有写,这就是课文的一处留白,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开展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时机。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想象医生可能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之后再将医生的话写下来。

37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补充文中情节空白132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2.补充文章结尾空白例:《凡卡》文章的结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详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梦中看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可以这样设计:“故事到这,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凡卡的命运究竟如何?请你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凡卡》一文。”38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2.补充文章结尾空白133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四)从读后的感慨切入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正是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引领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心灵往往能得到共鸣,从而真情流露。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39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四)从读后的感慨切入134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来自母亲的赞赏与鼓励,二是来自父亲的批评与指正。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同学们先说一说,并以“父母的爱”为主题,写篇短文,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4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13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五)从单元习作切入,分层渐进地实现目标写作训练应该有一个由“点”的训练到“面”的训练的过程。通过“分解”的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1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五)从单元习作切入,分层渐进地13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有四篇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是:先说说自己最想说什么动物。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说说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2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137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教学《猫》时,没有当堂进行小练笔,但是比较充足地体会了老舍先生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来表达喜爱之情。之后,布置了一个作业,从今天开始,完成一张观察表的填写;待到执教《白鹅》一课时,引导学生交流并概括你所观察的小动物的特点。对连日来的观察进行梳理,并深化情感。单元作文的前期铺垫就绪。43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教学《猫》时,没有当138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4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39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突破动作描写难点

以《少年闰土》为例,“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筐,撒下稻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筐下了。”作者通过连续动作“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罩”的描写,表现闰土的见识丰富、聪明能干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读——赏析——再读,体会动作的连续性、有序性的表达效果,进而引导学生仿练这一段。

45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1)突破动作描写难点

140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2)突破语言描写难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碰壁”一事,作者对伯父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当我问起伯父: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鼻子有一点不像时,伯父转过头来,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一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伯父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通过品读、赏析后,指导学生回忆生活,模仿运用。

46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2)突破语言描写难点

《我141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3)突破外貌描写难点

在学习《一面》中对鲁迅特点的描写强调六次外貌描写,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多有力呀!“他的脸一瘦!”“他的手多瘦啊!”“竹枝似的手指”作者为什么单单要写鲁迅的头发、胡须、脸、手呢?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赏析中明白了浓墨般隶体“一”字式的胡须,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表现了鲁迅坚定刚毅的性格特点,竹枝似的手指,干瘦的脸可以从中体会到他为革命,为人民的事业不顾惜自己身体的忘我牺牲精神。学生品读赏析后,又进行了仿创练习。

47二、选择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3)突破外貌描写难点

142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迁移的语用现象,一定要做足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认识──领悟──运用的过程。学习与自觉运用是需要过程的。

48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迁移的语用现象,一143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课例《圆明园的毁灭》

49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144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50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145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课例《圆明园的毁灭》文本中认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分析中领悟——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呢?运用中体验——习得方法,学习表达。

51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146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真实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方法习得上。

《姥姥的剪纸》《伯牙绝弦》

52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真实的学习过程还体现在学生由147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53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

148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1.从读学解题,作文结合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结合练怎样表现中心;3.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结合练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结合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结合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结合练怎样遣词造句;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结合练观察方法。

54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149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尊严》;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桂林山水》;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文成公主进藏》《圆明园的毁灭》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55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150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

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多么常见的家庭,捕捉的又是多么新颖的写作素材;《搭石》作者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学生就不难领悟。

56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151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57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152《全神贯注》读写结合一、片段赏析: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眼前闪着异样的光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58《全神贯注》读写结合153体悟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1)学生读,说出罗丹动词:上前,后退,叽里咕噜。(2)好像跟谁说悄悄话?说什么悄悄话?生1:好像在跟自己说悄悄话:“哦,不对不对,得这样。不不不,应该是这样!嗯,还是不行,这里不能这样。……”

生2:好像在跟雕像说话:“嗨,朋友,当心点,我要修你的眉毛了!千万别眨眼睛哦!”(3)为什么用“好像”?生:因为是由人物的动作引起的联想。59体悟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叽里咕噜的,好154体悟2:忽然眼前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1)学生读,说出表示神态的词语:眼前闪着异样的光。(2)为什么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争吵?争吵什么?生1:因为他一定是想到了好的修改主意了,所以非常兴奋。生2:似乎在和自己争吵:“不行!你怎么能那样改?那不是糟蹋了女像了?”生3:似乎在和朋友争吵:“不,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像你说的绝对不行!”(3)为什么用“似乎”?生:因为是由人物的神态引起的联想。60体悟2:忽然眼前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1155《全神贯注》

二、情境体验:细致观察动作、神态、语言(声音),并展开想象。

1、老师表演:《全神贯注》——用电脑写作的过程。

2、边看边交流边创作:(屏幕给出关键词)写作构思灵感创作突然卡壳排除困难完成创作三、交流创作:61《全神贯注》二、情境体验:细致观察动作、神态、语言(声音156写作构思:

全神贯注

又想写作文了,老师呆在那儿,左手不住地在桌上弹跳,似乎希望用声音来敲动他的脑袋。不一会儿,他又用右手托起下巴,眼睛呆若木鸡地望着电脑,眼光中隐隐有一丝疑惑。真不懂他是在思考呢,还是在困惑中寻觅?62写作构思:157灵感创作:

突然,老师眼前一亮,似乎头上亮起了灯光。他挺了挺胸,整好坐姿,摩拳擦掌,开始打字。

“哒哒哒……”键盘不停地响着。一会儿,天空闪过了一道闪电,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可老师依旧聚精会神地打着字,一定是陶醉了吧?63灵感创作:158突然卡壳:

“哎……”老师猛地叹了口气,挠了挠头,有气无力地靠在椅子上,像泄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闭上了眼。“这可怎么办?”老师睁开灰暗的眼睛,他似乎想从雨帘中得到答案,于是他转了转头,怔怔地望着窗外。64突然卡壳:159排除困难:

“啊哈!”在一声惊叫声中,老师跳了起来,挥起拳头欢笑,飞快转向键盘,嘴里不住地念着,那可是“幸福得像花儿一样”。65排除困难:160完成创作:

“啪……Yes!”老师狠狠敲完最后一个字,一篇作文可写完了!他兴奋地大叫,一脸春光,轻松地喝了一口水以示庆祝。是呀,终于写完了,天晴了,老师笑了。66完成创作:161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例:《桂林山水》

67三、关注读写结合的过程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162《桂林山水》读写结合一、片段赏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68《桂林山水》读写结合一、片段赏析:163漓江的水真___啊,___得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___啊,___得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